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论文

2022-04-27

【摘要】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我国社区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基本已经形成健全的社区文化工作网络与完善的社区文化设施,社区文化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论文 篇1:

扬州农村村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 基于南京林业大学“关于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结果,分析了扬州农村村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现状,并深入研究了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的对策。

关键词 生态文明;環境保护意识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cious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1 调查研究概要

1.1 调查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处于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同时美丽中国的建设是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的,通过美丽家园,美丽乡村,美丽城市,美丽校园等建设逐步实现美丽中国的美好蓝图。在农村,只有普及生态环保教育,提高广大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才能使村民树立正确的生态环保理念,践行环保的生活方式,从而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

1.2 调查目的、对象与方法

为了实现“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增强广大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利用学科优势,对我国部分农村社区开展“弘扬生态文明,共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问卷调查活动,以此引导群众自觉提高生态环保意识。

研究所用的数据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美丽中国行”社会实践小分队发放的“关于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调查问卷”。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是扬州仪征市刘集镇铁牌村和高彭村的农村居民,采取无记名问卷的方式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辅以访问调查及座谈交流。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3份,回收率为93%,其中有效问卷86份,有效率为92.4%。问卷共设计25题,内容涉及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农民生态环保知识普及现状、农民生态环保行为践行现状等方面。

2 扬州仪征刘集镇村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现状

问卷共设计25题,为方便分析,笔者选取问卷中最能反映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农民生态环保知识普及现状”、“农民生态环保行为践行现状”,并对每方面选取3~4个题目进行分析。

笔者认为,一个乡村的生态环境现状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如果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强,那么就会践行比较环保的生活方式,就会自觉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但是如果当地村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他们就会觉得环境保护是环保部门或者政府应该完成的工作,与自己无关,所以在他们内心没有形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因此就不会有保护环境的行为,农村生态环境不如人意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所以笔者首先统计分析的是农村的生态环境现状方面的问题,以此来反映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其次是农民生态环保知识普及现状和农民生态环保行为践行现状。

2.1 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表1)

由表1题1“您认为咱们村当前主要有哪些环境问题”结果可见,85%的农民选择“固体垃圾污染”,经过访问发现这些固体垃圾包括生活垃圾以及当地生产毛绒玩具的家庭所造成的工业垃圾。10%的农民选择河水污染,反映出仪征刘集镇的河水受到工业污染。5%的村民选择空气污染。总体来看,仪征刘集镇铁牌村和高彭村的环境污染主要集中在是河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固体垃圾污染,其中固体垃圾污染所占的比重最大。

题2关于“村里垃圾箱(池)的维护情况”,90%是由“村里统一建设,统一收集清运”,10%的农民选择“村里统一建设,村民自管”,这说明当地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管理工作都做得比较好。

题3关于“村里的公厕建设情况”结果,30%的村里“有公厕,管理很好”,70%的村里没有公厕。经过我们的调查走访发现,这与我们所主要调查的两个村的情况有关,其中一个村是进行新农村建设,村里集中建设的小区住房,因此设有公厕,而另一个村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因此没有公厕。但这从另外一个侧面表明,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是很完善。

2.2 农民生态环保知识普及现状(表2)

由表2题1“家里因使用农药、化肥造成的影响有哪些?”,50%的人选择的是“不关注”,表明半数农民没有生态环保意识,对于身边的环保问题采取的态度是不关注,这也表明农村的环境保护教育不到位。

题2“您认为随意弃置农用薄膜、秸秆(稻秆)及禽畜粪便”的后果问题,55%的农民选择“破坏了环境”,这表明农民在环境保护问题上也有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但是30%的人选择“没有想过”,5%的人选择“无所谓”,因此合计有35%的人对农村常见的环境保护问题不关注,这也是由环境保护教育不足所造成的。

题3“您愿意深入学习生态环保知识吗?”10%的人选择“非常愿意”,50%的人选择“愿意”,因此从这个数据上可以看出多数人还是愿意去学习生态环保知识的。

题4“您愿意去宣传生态环保知识吗?”5%的人选择“非常愿意”,45%的人选择“愿意”,25%的人选择“无所谓”,25%的人选择“不愿意”,因此可以看出有半数的人愿意宣传生态环保知识,也有半数的人对宣传生态环保知识持无所谓或者不愿意的态度,原因还是因为生态环保理念没有内化到每个村民的内心,所以他们没有形成保护环境的一种责任感。

2.3 农民生态环保行为践行现状 (表3)

表3题1“家里使用过的废弃农用薄膜,是如何处理的?”可以看出,统计共有65%的农民对废弃的农用薄膜没有采用环保的方式进行处理,25%的农民家里不用薄膜,只有10%的农民将废弃薄膜交给薄膜收集站统一处理。

题2“家里收割后的秸秆(稻秆),是如何处理的?”65%的人选择“直接把秸秆烂在田里做肥料”,20%的农民“家里没有秸秆产生”,10%的人采用“其他处理方式”,5%的人“使用秸秆烧饭”,据了解,当地政府对在田里焚烧秸秆的情况查处比较严格,因此在这一问题中没有人选择“在田里焚烧秸秆”,这反映了惩罚制度对农民的约束力比较强,但是这种约束是由“惩罚”这种他律所造成的,并不是农民自己内心的一种自律而形成的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题3“家里禽畜养殖点(场)废弃物是如何处理的?”45%的农民“将禽畜粪便堆积做农田肥料”,15%的农民选择“发酵禽畜粪便制造沼气”,因此可以看出在处理家禽废弃物方面,农民还是采取了比较环保的方式,但是这一行为并不是他们具有环境保护意识的体现,而是为了节省相关开支。

题4“在您洗衣服时,是否会使用无磷洗衣粉?”45%的人选择“会使用”,10%的人选择“不会使用”,45%的人选择“自己也不清楚”。因此由这题可以看出,在生活细节方面,农民没有一个良好的保护环境的意识,这也是由于当地政府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到位所造成的。

3 仪征刘集镇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分析

调查问卷所涉及的三个方面的现状,反映出仪征刘集镇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3.1 农村环保资金投入不足,环卫基础设施缺乏

调查问卷结果表明70%的村里没有公厕,这就反映了环卫基础设施的缺乏。调研中发现有的地方政府和村组织在对全盘工作的安排上,重视经济发展,轻视环境卫生改善。对农村环卫工作有所忽视,再加上国家、集体在农村环卫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致使很多村镇缺乏必要的基础卫生设施,如公厕、垃圾运输车、垃圾处理厂等。即使有些农村有垃圾处理厂,但是因为设备设施的维护资金费用较高,财政支持不了,因此一些环保设施也就成为摆设,所以在村镇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最大的问题就是政府环保资金投入不足,环保行动无法正常开展。

3.2 政府环境监管力度不足,缺乏有效奖惩制度

在調查走访中,笔者了解到对于在田里焚烧秸秆的做法,当地政府管理控制的比较严格。因此在惩罚制度的作用下,没有农民在田里焚烧秸秆,政府的这一做法不仅体现了惩罚制度的威力,还体现了环境监管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有效性。但是也可以看到,农村在环境保护方面并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环境监管的制度,更没有相关的环保法律的约束与监管,所以没有“他律”的约束,农民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就会肆无忌惮地发生。同时当地政府也没有对环境保护做得较好的家庭给予奖励,因此农民对进行环境保护没有较高的参与积极性。

3.3 政府宣传教育不足,农民缺少生态文明理念

在我们调查走访的过程中发现,在农村生活的村民基本都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的教育水平较低,加之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因此很难有生态文明理念。在调查走访中,发现绝大多数农民认为环保工作与自己无关,认为是政府及环保部门的事情,把环保工作置身事外;有的农村居民竟然不知道什么是环保,为什么要环保,认为自己生活水平提高了能过上好日子就是他的现实追求;只有少数较为年轻的居民认为环保工作是每一个人的职责。村民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心,与当地政府对生态环保教育不足是有一定关系的,政府不仅要对领导干部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培训,更需要把这种宣传与教育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灌输给每个村民。

4 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的对策

4.1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环保事业的财政支持

对农村政府来说,环保事业最大的绊脚石就是资金问题,虽然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的环保资金投入,但是对于环境日益恶化的农村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为适应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必须积极贯彻实行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环保投入、引导机制,并充分吸引社会资金投向环保事业[1]。政府应在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村自来水以及水污染处理系统、垃圾处理系统、农村改厕和畜禽粪便处理、乡村绿化等的建设,加强农村环境健康危害控制,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此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农民需求和生活习惯,同时做好维护和管理,要使这些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做到惠民、便民和利民。

4.2 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推进农村环保法制化

根据不同农村地区民风民俗和日常习惯的不同,环保工作相关部门要制定行之有效的评价指标和合理的奖励机制。同时密切关注当地村民的环境保护行为,对生态环保工作开展较好的农村居民要适时地进行奖励,以点带面扩大影响,激励农村居民生态环保意识的提高。同时对于破坏环境的企业和村民个人,也要有相关法律进行约束。农村基层干部及环保人员要认真学习有关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自身环保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做到敢执法、会执法、执法好,推进农村环保法制化[2]。

4.3 加强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和教育,促进生态文明理念普及化、大众化

生态文明的建设首先就要求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但是由于广大村名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接收知识能力不强,而且很少关心国家的方针、政策,所以对于党和国家目前正在弘扬的生态文明并不是很理解,因此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加大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宣传、教育使农民认识到我国农村环境恶化的现状及其严重的危害,养成人人懂环保、人人都环保的整体环保意识观念,从而自觉停止破坏环境的非理性行为。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还要选择恰当合适的教育方法,科普宣传的内容应该简单易懂又具有吸引力[3]。同时,宣传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切忌单一的说教灌输,要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横幅、标语、和村务公开栏等各种载体,进行多层面、全方位的宣传和教育,强化人们的生态危机意识,引导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4]。

参考文献

[1]何淑娟,吴惠敏.安徽农民生态意识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24-31.

[2] 吴海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9(4):23-26,31.

[3] 邱高会.四川省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现状调查与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158-161.

[4] 谷红,胡遥虹.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加快生态江西建设[J].求实,2008(2):59-61.

作者:贾荣荣 曹顺仙

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论文 篇2:

浅谈社区文化建设

【摘 要】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我国社区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基本已经形成健全的社区文化工作网络与完善的社区文化设施,社区文化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但从整体发展上来说,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仍然处在初级阶段,为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发展有特色的社区文化,已成为培育社区意识,提高居民素质的重要载体,开展社区文化建设,促进社区面貌的改观和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对促社会发展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和谐社会的需要,社区文化建设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试着通过对当前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社区文化建设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社区文化;建设;精神文明;道德情操

社区作为基层单位,在居民生活中所发挥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与之相对应的社区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基层组成部分也在不断的孕育与发展。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文化建设成果的好与坏,水平的高与低,不仅关系着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更关系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一、社区文化建设的作用

社区文化指的是特定社会区域中人们各方面行为所构成文化生态系统。它既包括这一区域内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包括该区域内社会成员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生活习俗、审美方式、娱乐时尚等。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在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促进人际和谐、增强、社区凝聚力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满足社区群众文化需求

随着经济发展,广大社区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高涨。社区文化建设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居民能够就近就便享受文化服务和参加文化活动,能够满足对文化的强烈愿望。

(二)有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通过组织社区各种文化活动,吸引广大居民参与,使精神文明深入到社区之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社区文明程度。近年来街道各社区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吸引了广大社区居民参与,起到了教育社区居民、强化社区精神、培养道德情操的作用。

(三)有利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社区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协调各单位与居民之间的关系,增加了交往,得到相互了解,互相协作与配合,增强了社区居民的感情交流。人们参加社区文化活动越多,越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就会自觉维护社区利益,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二、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级政府和基层文化部门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发展社区文化,但在其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一)部分领导在思想上认识不足

认为社区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影响不大,社区文化可有可无,搞社区文化就是随便弄两间麻将室,配一些健身器材,把社区文化建设简单化,单一化。

(二)社区文化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目前小区建设中专门为开展社区文化活动配套建设的场所极少,社区居民对此反映强烈。

(三)经费紧缺、设备不足,活动难以开展

经费是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基础,没有经费购置活动用的设备、器材、文化活动也难以开展。

(四)社区文化骨干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目前社区文化工作处于一种自发状态,主要靠一些爱好文艺的热心居民,大多情况是离退休的老同志在维持。社区文化管理队伍和服务队伍才匮乏,缺乏懂文艺、有经验的社会文化工作者。

三、社区文化建设管理的对策

针对上述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社区文化建设应加强以下几点: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整合社区文化资源

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工作,把社区文化工作的成效纳入政绩考核的范围。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设备,积极与辖区单联系,争取辖区单位将文化活动场所向群众开放。根据群众需要,通过街道文化站与辖区合办各类培训班(如书画、音乐、舞蹈等),提高社區文化活动的品味,增加社区文化活动内容。让群众能够广泛参与,起到陶治情操,自觉抵制不健康的生活娱乐方式的作用。使社区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用健康、易于接受的文化活动占领社区文化阵地。

(二)加快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广大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在居民居住密集的地方,以社区面积和居民人口 为基数,按比例增设文体活动场地和文体活动用房,配置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多功能活动厅等室内外活动场所。

(三)多方面筹措经费,确保社区文化活动持续发展

社区文化属于公益性事业,完全依赖政府单方投资也不行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解决经费短缺问题。

1.财政给予适当投入。

无论在设施建设、设备补助、还是在每年的活动经费上给予适当的投入,充分利用机关、社团、企业、学校的文化资源,将社区内的场、馆、站、室对居民开放,既补充政府投入的不足,又避免文化活动场所的重复建设及资源浪费。

2.实行抵偿服务。

大力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服务项目,实行低收费的办法进行服务管理(如电影、舞会等)。对于社区居民以低于市场价的标准收费,既可达到促进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目的,又使居民群众能够负担,易于接受。

3.争取社会的广泛支持,走“共建、共享”之路。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利用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老年文化、家庭文化等为外延创造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促进社区文化事业的繁荣。

(四)加强社区文化服务队伍建设

首先要配备有文艺 专长,热心于社区文化事业的专职工作人员,参与团队的管理工作。其次要经常组织社区文艺骨干进行培训,使之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主力军,社区文化活动的带动人,使社区文化全面活跃起来。

综上所述,加强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重要内容。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广大人们群众的需求。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区文化,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助于塑造居民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助于营造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所以我们应不断开拓创新,使社区文化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仲崇杰;;以基层文化为切入点全面推进社区文化建设上水平[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S1期

[2]新时期的社区文化建设与服务研究[J]. 陈光. 黑龙江科学. 2017(19)

[3]社区文化建设中政府责任的定位与建构[J]. 刘华涛. 理论导刊. 2016(05)

[4]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杨秀勇. 中国集体经济. 2017(01)

[5]文化强国背景下的社区文化建设调查研究[J]. 曾空,杨海军.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2)

作者:许钟锡

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论文 篇3:

湖南省新农村生态水环境现状及其建设措施

摘 要:本文在了解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为新农村生态化建设措施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态化建设;生态失衡;环境污染

一、目前我省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近年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党中央、国务院仍然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不断加强农村民生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农村民生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尽管如此,由于我国整体上仍属于发展中国家,加之各地发展不平衡以及各地对民生建设、新农村建设认识和支持的力度不够等原因,在农村民生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根据对农村民生问题的考察,我们认为:农村民生问题首先要解决并且农村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还是农村的生态化建设问题,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的关键仍是要加强农村的生态化建设。因为:①如果农村加强了生态化建设,做到了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就做到了住有所居;②只要政府重视农村的生态化建设,为建设好生态农村出现的土地征收、拆迁中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政府可以帮助协调解决,还可以加强立法;③新农村生态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工,可以解决一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农民不必出远门打工,那么拖欠农民工工资,留守老人和妇女儿童面临生产生活困难等问题也会迎刃而解;④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好以后,会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农民收入就能提高;⑤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运行功能建立后就会吸引外来的优质资源的投资,就可以合理地选择吸收一些低耗能、低烟尘、少粉尘、低噪声的环保企业在新农村的建设,提高农户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这样农民就会安居乐业,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就会提高。

二、农村生态化建设的重要性

(1)农村生态建设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对于发展农村生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布局,转变生产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农村资源永续利用,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2)农村生态建设有利于全面改善和提高农村环境质量。(3)农村生态建设有利于建设农村和谐社会。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培养良好的生态道德,不断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社会和谐生态健康环境优美的农村生态文明,使广大农民逐步克服各种落后陋习,成为具有良好生态道德的新农民.从而逐步实现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

三、湖南省新农村生态水环境建设措施

(1)构建与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的农村生态化模式。农村生态化建设包括四个方面即生态产业建设、生态人居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这四个方面是农村生态化建设的最重要的部分,只有充分协调发展,我国的生态农村建设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生态农业建设、生态旅游建设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是发展生态产业的必不可少的三个部分。(2)建立与新农村资源环境相适应的农业生态经济体系。1)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有利于整个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内容是依据整体、协调和再生的原则,利用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多种分析方法,依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规律,实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达到社会效益和生态经济效益的统一。2)发展循环型农业。发展循环农业是解决现代农业困境的必然选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实可行的途径;是整个社会实现大循环的必要环节;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有效出路。3)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农业是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更高形态,是建立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基础之上的,以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经济。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以较小的成本和投入获取长远的利益,追求效益的最佳化和最大化,从而实现环境保护、生态优化和效益提高的统一。发展绿色农业就是要以生产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为主,逐步采用高新农业技术,形成现代化的农业体系,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满足城乡居民的生活需要。4)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资源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就是要改变以家庭为单位的、粗放型、外延式的经济机制和庭院式耕作体制,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增加农民收入。我国农业产量的增加主要是靠土地、劳动力和资金以及水源的投入,是一种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发展节约型农业就是要改变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去把握资源节约型农业,以达到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和资源利用的和谐发展,保护和利用好农业资源,逐步缓解资源的供需矛盾。(3)创建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生态化建设并举的制度建设。1)重构新农村资源产权制度。目前农村资源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有:资源产权不明确、产权关系不明晰和产权形式单一。资源产权不明确导致对农村自然资源的掠夺式经营和农户只顾眼前的短期行为,也会打击经营者对资源投资、保存和管理的积极性。产权关系不明晰则会导致外部不经济。单一的产权形式,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长期性需要。重构新农村资源产权制度包括两个方面: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和新农村环境产权建设。完善土地产权制度,稳定土地承包期限,推动土地使用权的流动,可以鼓励农民增加投资,实现农村适度规模化经营;界定农村环境的产权,任何人和单位在排放污染物时,都要为此付出代价,环境产权所有者可以据此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重构农村资源产权制度,发挥市场对农村资源的调节作用,实现农村资源高效合理的配置。2)建立新农村生态化建设保障制度。建立新农村生态化建设保障制度首先要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立统一的城乡发展规划,禁止城市向农村转嫁环境污染。其次,通过监管制度的创新和技术改造,有效控制农业自身带来的污染。再次,增加农业生态技术的有效供给,搭建农业信息网络,沟通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民之间的联系,形成技术供求信息迅速有效传导的便利通道,从而建立起基于农户技术需求的市场导向性供需平衡机制。最后,新农村生态化建设保障制度要通过源头控制,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统一起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生态化。不仅建立和健全对产业结构进行支持或限制的法律法规,而且实行农村区域生态经济建设的优惠政策,对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村产业发展进行全程式的监控,构成农村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制度体系。3)加强农村生态文化教育。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热爱自然、崇尚自然、养育自然等生态文化的内涵,继承园林塑造、庭院建设等方面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传统,有选择地吸收发达国家现代生态文化的理念,创造性地发展企业、社区和农村等生态文化,使生态文化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农村生态文化教育,倡导绿色消费、培养环境友好行为,形成全新的生态文化理念,并全面融入新农村经济建设;以精神产品为载体,以生态环保为目标,向全社会传递生态的、环保的、健康的、文明的信息和意识,为农村生态化建设奠定良好的生态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义龙.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化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2008.

[2] 吴佳,邓旭晖,邹洪涛.城郊型新农村建设规划探讨——以北京市大兴区榆垡镇刘各庄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7.

作者:郝倩

上一篇:科学家与逻辑学家分析论文下一篇:我国出口贸易矛盾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