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教学论文

2022-04-26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社会对社会体育人才需求等进行分析,认为从全国范围来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教学论文 篇1: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摘 要:随着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发展,在专业建设和市场需求的促动下,体育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该适应大环境的趋势,总结经验,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加强实践教学体育的构建,这样才能确保社会需求与人才供应相互协调。文章以此为视角,对社会体育指导與管理专业的发展转型背景展开讨论,分析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原因,重点研究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途径和举措,旨在为促进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水平、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 

作者:莫双溪

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教学论文 篇2:

高职院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社会对社会体育人才需求等进行分析,认为从全国范围来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因此,应以体育职业社会需求和就业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和学校类型科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完全学分制进行多层次课程体系设置,调整课程设置内容和时间安排,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和严谨治学的精神,从增强学生学习和就业信心角度建立科学的多元评价体系,从而提高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社会体育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一、前言

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科学认识手段和思维方式,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过程和培养方法的一个集合体。通常所指的人才培养即人才培养者采取某种人才培养措施以使人才培养对象(学生)的身心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的活动。也就是说,人才培养者在培养活动开始之前就预先设立了一个目标,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作用于培养对象,以使培养对象的身心发生变化,达到了培养者预先设立的目标的过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案、培养规格、学制及教学过程等诸要素的组合,包括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具体培养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要培养的人才的特征。

二、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为了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在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关系和教学进程的结构形式。笔者认为其主要构成要素包括: 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三个要素。

(一)培养目标

我国普通高职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不仅是社会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根本问题,而且是教育目的在社会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中介。社会体育专业融“体育与社会”、“体育与健康”、“体育与休闲”、“体育与教育”、“体育与产业”于一体,涉及学科门类广,知识范围宽。

(二)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社会体育专业教学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它反映该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专业方向和办学特色。社会体育专业有别于其他专业,其具有多元化的需求,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只能根据社会体育专业的特点建立自己完整的课程体系。调查显示我国高职院校社会体育课程分: 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四大类。

(三)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关系到学生知识的检验,更关系到他们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课外实践主要包括:军事训练、社会调查、学术活动、毕业实习等,各校规定不尽相同。

三、高职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在课程设置上一般都设有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以及实践教学环节,在公共必修课上安排有技术普修课和专项选项课,在选修课程中分为限选课和任意选修课,有的学校在选修课中设系列选修课、分方向模块和跨专业的任意选修课。各学校根据本校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开设了的任意选修课,其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信息学科、医学学科等类别,较好地体现了人才培养方向。但也主要存在如下的问题:

(一)技术课和理论课的学时学分、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比例不合理缺乏核心课程;

(二)课程之间重复较多;

(三)实践课程学时数较少;主要表现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学时数不足;

(四)课程设置还是基本上围绕体育教育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各课程之间的课时比例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主要是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结构等限制,缺乏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

四、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定位是提供有效市场需求的基础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仍在不断深化,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短期内没有放缓的迹象,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更贴近社会需求,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从精英培育走向更贴近经济社会建设的多元需求人才培育。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就是类型定位,即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还是研究型人才,或是复合型人材。如学校定位于为中小体育企业和基层单位培养人才,就应将应用性作为培养方向,强化学生操作技能训练,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和勇于创造的思想品质。

(二)结合完全学分制进行多层次课程体系设置

调查发现,目前社会体育专业均实行不完全的学分制,学生只有完成规定的相关类别课程的学时学分方能毕业。这种做法大大限制了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导致培养的人才“千人一面”,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因缺乏竞争优势而不能顺利就业。为了使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弹性以应对各种类型人才的培养,可以结合完全学分制,以基于通才教育之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为基本原则,在社会体育专业下设置4种系列的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程、应用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选修课程。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研制组.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S].2009.07.26.

[2] 王爱丰,王正伦,王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3(2):31-32.

作者:叶自青 徐国根

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教学论文 篇3:

医学院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探索

摘 要:面对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医学院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体系主导方向模糊等问题,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应在目标上找准社会对社会体育人才知识能力的要求,课程体系突出医学院校特色,专业培养突出实践能力。

关键词:医学院校 社会体育 人才培养

社会体育专业是在20世纪90年代,为满足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强烈需求而出现的新兴专业,至今全国已有近230所高等院校开设[1],其中部分为医学院校。在近十年的发展中,医学院校社会体育专业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但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医学院校培养的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并不乐观,真正从事社会体育的毕业生比例较小,这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之初的不成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面对新的形势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目标,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相应的课程设置,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1 现行的医学院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1.1 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培养规格模糊

由于医学院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时间很短,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参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1998年颁布的《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的规定,对培养目标进行定位。但专业目录中的描述是概括性的,并不明确,这影响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构建。

1.2 拼盘式的课程体系,主导方向模糊

大多数医学院校社会体育专业都意识到要在专业课程中增加医学类课程以形成特色,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但在实际操作中,课程体系的构建并不科学,随意性较强,更像是将医学类课程和体育课程拼凑在一起。缺乏整合的医学类课程的增加导致了学生负担的加大,专业主干课学时不足,形成“四不像”的课程设置。

2 医学院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

2.1 培养目标应找准社会对社会体育人才知识能力要求的原则

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应当掌握社会体育专业基本知识、熟悉社会体育相关理论和现代社会体育的特点,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这是医学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同时,在学生能力培养上使学生既要具备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基本能力又要体现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后在健康保健方面的的独特能力。

2.2 课程体系突出医学院校特色的原则

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开办社会体育专业与其他院校最大的区别在于医药卫生资源丰富,因此,挖掘医学与体育学科的内在联系,将医药卫生资源服务于社会体育专业,开设并突出医学特色的社会体育专业特色课程,注重医体结合,使学生具备一定特色的知识、能力,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不断充实医学类课程的同时,要加强课程内容的整合,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学的会,用得上的知识。

2.3 专业培养突出实践能力的原则

社会体育专业不管是从国家办学指导思想上,还是从发展大众体育,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角度来看,或是社会需求的角度来讲,都应定位于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当前,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实际应用需求之间存在较大脱节,许多毕业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动手能力差,难以适应社会实际工作的需要,和学生实践能力的不足有很大关系,因此,专业培养应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3 医学院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措施

3.1 培养目标的修订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医学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应当掌握社会体育专业基本知识、熟悉社会体育相关理论和现代社会体育的特点。从社会需求来看,社会体育专业创建之初定位在公益型的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其显性的市场和隐性的市场都不大[2],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保健要求的提高,体育健身条件的不断我完善,投资健康的理念不断深入,商业型体育健康指导人员的需求明显增加。从人的发展来看,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谋求自身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交往合作能力,自我完善与发展的能力。

3.2 课程体系的修订

3.2.1 专业课程中设置主修、辅修项目课程

在专业课程中设置主、辅修运动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就业方向在健身类(健身、健美、健美操)、搏击类(跆拳道、散打)、球类(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网球)项目中选择某一类或某项作为主修运动项目进行修读。实习时根据自己修读的方向选择实习地点和实习内容。一方面学生拥有了更多自主选择学习课程的权力,个体差异得以体现。另一方面前期课程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类集中掌握某一方面的运动项目,使学生能提前为就业作准备,增强就业竞争力。

3.2.2 增加休闲健身类,减少竞技类体育项目的课程内容和时数

增加体育舞蹈、瑜伽、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和健美操等社会体育中流行的休闲健身类课程内容和时数,减少田径、体操、篮球、足球、排球、武术等竞技类体育项目课程内容和时数,这一类课程应当是基础性的、熟悉性的,不能像体育教育专业那样成为主干性课程。

3.2.3 突出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社会体育专业知识技能不能采取“以理论来解释理论、以操作技术来实现应用技能”的模式来进行培养,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特别是医学类课程,更要求到医院进行实践教学的教学。体育学类课程也要求建立明确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及早接触社会,在实习方面,明确实习时间、实习形式、实习内容、规范实习基地、管理、和考核方式。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尽快地适应社会。

3.2.4 开设并突出特色课程,整合优化社会体育专业医学课程

在研究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开设并突出特色课程,并鼓励学生选修医学类课程。优化社会体育专业医学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用得上的医学知识。在专业基础课中开设体育保健与康复学,使学生具备医学保健基础知识。在专业课程中开设运动医务监督、体育运动营养学、运动处方原理、推拿学、康复医学、运动创伤学,使学生具备医学保健的专业知识。在专业选修课中开设中医学基础,使有兴趣的学生有机会掌握中医学基本知识。特色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也提高了医学院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总之,社会体育专业开办以来,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社会体育人才,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体育的理解更加深入,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以及办学多年的经验积累使我们认识到开展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是非常必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始终保持培养的人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和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完善和修订的探索将会成为一种常态。

参考文献

[1] 汪爱平,范洪彬,李焰,等.我国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规范性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6):84~87.

[2] 梁旭鹏.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4):163~164.

作者:雷蕾 谢大蓉 王定宣

上一篇:电话远程控制系统设计论文下一篇:网络计算发展软件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