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术人才学科建设论文

2022-04-25

摘要通过对我省高校公共体育学科建设现状的分析,提出只有提高体育教师的知识素养、基本技术技能,加强体育科研队伍建设,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体育学科的发展,才能促进高校公共体育学科进一步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体育学术人才学科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体育学术人才学科建设论文 篇1:

对国内体育期刊发表体育信息学术论文现状的分析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对1999-2003年近5年国内发表体育信息学术论文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年来论文发表年度量呈稳定发展趋势,核心作者群多为中青年,大多集中在高等院校、体育科研所等机构。并对刊载论文的情报源、主题的分布、作者的概况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体育信息;研究;现状;体育期刊

通过对近5年中文体育期刊上发表的国内体育信息学术论文的统计分析研究,旨在揭示和阐明国内体育信息学研究的现状、特征及概况,为体育信息科研部门及科研工作者提供咨询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全国中文体育期刊篇名目录》为依据,对该刊1999—2003年5年间收录的46种体育刊物上发表体育信息学术论文的内容、情报源、主题、数量、作者及地域分布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与数理统计等方法。

2 分析与讨论

2.1 刊载论文的情报源分析 学术论文是科学研究活动,特别是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活动的主要产出形式。选取《全国中文体育期刊篇名目录》1999—2003年5年间的论文载刊为统计样本。该刊自1982年起每年出版一册,收录近百种中文体育期刊,较全面地揭示该年度我国体育科技期刊成果的概貌,1999—2003年5年间共有263篇有关体育信息的学术论文刊登在46种体育期刊上。其中:1999年37篇,2000年51篇,2001年62篇,2002年48篇,2003年65篇。除2002年篇数略少于前后2年,发表年度量基本呈稳定发展趋势。

刊载体育信息学术论文的46种体育期刊中,刊载8篇以上的期刊有12种: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7)、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7)、中国体育科技(16)、体育科学(16)、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5)、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3)、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1)、西安体育学院学限(10)、吉林体育学院学报(9)、山东体育学院学报(9)河北体育学院学报(8)、山东体育科技(8)。12种体育期刊刊载了163篇论文中的129篇,所占比例为47.95%。这12种体育期刊中包含了7种体育核心期刊(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年版为准)。这说明,虽然刊登体育信息学术研究论文的明刊分布较广泛,但主要还是集中在体育核心类期刊上。这队一个侧面反映了体育核心期刊中的地位及水准。

1.2 对体育信息学术论文的主题分析 通过对论文主题的分布统计,可显示出本专业研究中各主题的进展情况,了解和掌握其研究的特征以及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便明确今后选取主题的重点和方向。主题分析分为体育信息基础理论研究、体育信息网络系统及数据库建设、体育信息资源的合理布局与开发利用、体育信息咨询服务及人才培养、体育信息科研人员的素质教育等几个专题(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论文的选题较为广泛,内容较为丰富,既有体育信息基础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又有体育信息网络化建设、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咨询服务等研究。其中理论探索方面的专题有139篇,占论文总数的52.9%。体育信息服务及人才培养专题有50篇,占论文总数的19%,体育信息网络系统及数据库建设专题有44篇,占论文总数的16.7%。回顾总结我国体育信息学术研究的发展历程,笔者认为,其论文的主题选题分布范围及数量符合我国体育信息学研究的发展规律和实际。

体育信息学是20世纪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学科建设、理论体系正处在发展完善阶段,同时又经历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知识管理等新理论的冲击,网络化与数字化不断地改变着传统信息学的理论构建,这就迫使体育信息学术的研究人员面对出现的新课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因此理论探索和网络化与数据库建设方面的研究较多,成为我国体育信息学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但在体育信息管理体制、体育信息产业的开发、体育信息网络系统和数据库建设如何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运动队服务的实际结合等方面尚存在差距。

2.3 刊载论文作者统计分析

2.3.1 论文作者合作度 论文作者合作度是一种期刊在一定时域内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它是评价某种刊物论文作者合作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反映论文作者合作智能的发挥程度。《全国中文体育期刊篇名目录》近5年收录的体育信息学术研究论文作者合作度如表3所示。

由表2可见,5年间每年作者合作度为1.05-1.74,呈逐步上升的趋势。1999年最低值为1.05,到2003年出现最高值达1.74。在全部263篇论文中,有170篇是单一作者撰写,占论文总数的64.6%;两人合著的为55篇,占论文总数的20.9%;3人或3人以上合著的为44篇,占总量的16.7%。在合作论文中,既有同单位的作者合作,也有不同单位的作者合作;既有相同学科的作者合作,也有跨学科作者的合作。根据以上数字统计,单一作者所占比例明显偏多,这表明目前体育信息科学研究是以小规模、单独形式为主。原因是体育信息科学研究的课题以小型课题为主,体育科研人员参与大中型体育信息学术问题的研究尚不普遍。这种现象不利于我国体育信息科学研究向高层次、大规模方向发展。但可喜的是,论文作者的合作度呈稳步上升趋势,其发展提高的潜力很大。

2.3.2 论文高产作者分布 了解高产作者(活跃作者)分布情况,也有助于我们对体育信息学前沿动态的把握和了解。从表3来看,5年来刊载体育信息学术论文在4篇以上的共有6人(依据普赖斯定律可以确定发表3篇以上论文的作者称为活跃作者)。他们人数虽少,但发文量却在41篇之多,占总论文数量的15.6%。他们是活跃在体育信息学科中的中青年核心作者群,是体育信息学术研究的中坚力量。该群体具备高学历、高层次的特征,大多集中在高校体育信息中心、图书馆等单位。他们的文章无论从专业特点还是学术质量都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和可读性,对体育信息学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2.3.3 作者的地域分布 从地域角度统计作者分布状况,可以看出体育信息学术论文作者分别来自24个省、市、自治区(表4)。虽覆盖面较广,但地域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域多达30多人次(按第一作者),而有的地域只有1人次。以作者人次(篇数)的多少,大致可将《全国中文体育期刊篇名目录》中的体育信息学术论文作者分布划分为3个层次(反映出各地开展专业研究的程度及水平不尽相同)。其中北京、广东、辽宁、湖北等4个地域的人数最多,共有119人次,占总数量的45.2%。表明上述地域是我国体育信息学研究水平高且较普及的地区,是产出较高水平作者的主要“基地”。有一批研究力量较强的单位,如北京体育大学、广州体育学院、武汉

体育学院等院校有一批体育信息学研究的骨干力量在该地区乃至全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山东、黑龙江、上海、江苏、陕西、吉林、天津、福建、河北、四川、浙江等11个省、市是体育信息学研究的中等发达地区,作者人数为117,占总数量的44.5%。其余9个地域为欠发达地区,合计作者篇数为27,仅占总数量的10.3%。由此可见,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体育信息学的科学研究发展很不平衡,这种失衡状况与该地区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等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也反映了一些落后地区、边远地区体育事业薄弱,人才不足,发展缓慢等状况。

2.4 论文在体育期刊中的载文量 载文量是期刊信息量的最基本反映,一个专业领域或一门学科范畴的学术论文在期刊中的刊载数量和质量是评价该领域学术论文的重要指标之一。表5是《全国中文体育期刊篇名目录》1999—2003年5年间收录的体育信息学术论文与其他体育类别论文载文量的统计情况(按《中图法》第四类中的体育类(G8)分类)。

从表5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体育信息学术论文与其它体育类别相比,载文量所占比例甚微。体育信息学属体育理论范畴,两者相加也只占5.7%。这表明体育信息学(不包括体育理论)的学术研究与其它体育类别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体育信息学是20世纪诞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尚处在发展完善阶段。今后应重视和加强体育信息学科研队伍的培养与壮大,促进这门新兴学科的蓬勃发展。

3 结论与建议

1)《全国中文体育篇名目录》5年间(1999—2003年)收录的体育信息学术论文共计263篇,分别刊登在46种体育期刊上。论文发表年度量基本呈稳步发展趋势。刊登学术论文的期刊主要为体育核心期刊。2)体育信息学基础理论研究较多(139篇),占总篇数(263篇)的52.8%,反映了我国体育信息学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3)在263篇文章中,虽然单一作者所占比例偏多(170篇,占总数量的64.6%),但作者合作度呈稳步上升趋势,由起初的1.05上升到1.74。作者群以中青年为核心,大多集中在高校体育信息中心、图书馆等单位,呈现出高学历、高层次的特征。4)作者地域分布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辽宁、湖北等地区,这种失衡状况与该地区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等有着直接的关系。5)体育信息学术论文在体育期刊中的载文量所占比例甚微,原因为该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起步晚,科研机构和队伍的数量不及其他学科。6)建议加强体育信息产业的开发、体育管理体制、体育信息网络系统和数据库的建设如何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运动队服务的实际结合等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研究。

作者:李宝凤 吕仲敏 赵澄宇 张重喜

体育学术人才学科建设论文 篇2:

高校体育学科建设构思

摘 要 通过对我省高校公共体育学科建设现状的分析,提出只有提高体育教师的知识素养、基本技术技能,加强体育科研队伍建设,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体育学科的发展,才能促进高校公共体育学科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高校体育 学科建设 体育教师

体育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能力,它具有极其鲜明、突出的实践性、整体性、社会性、差异性、复合性、交叉性等特点。体育学科是研究学校体育现象、本质、规律及其管理的一门新兴学科,兼有基础理论、侧重以及应用为主的特殊学科。因此,加强体育学科的建设,对于提高大学体育的教学、科研及服务社会的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高校体育学科建设作一些构思。

一、高校(辽宁地区)体育学科建设现状

相关资料和调查结果表明,影响和制约高校体育学科建设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数高校体育学科的科研队伍尚未形成,学科管理机制不完善,管理水平不高,人才潜能未充分发挥。表现为一些合理、充满活力的竞争机制还不够完善,高校教师缺乏积极上进的思想,懒惰思潮在蔓延,挫伤了一些高龄、高职称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以及“传帮带”作用远未发挥,为晋升职称而写论文的现象还相当普遍。研究生学历教师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并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因而学科基础较为薄弱,缺乏独立意识及面对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能力。

(二)教学、科研条件差,体育场馆建设滞后。体育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仅仅靠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还远远不够,常常还依赖于电化器材的帮助。在被调查的高校体育部中,全部拥有投影仪、幻灯机、收录机、电视机、录像机(或影碟机)、电脑、摄像机和专门的放映室、资料室的学校只有一家。专门的放映室和资料室很少有,有的学校把它们与会议室合在一起,基础设施和配套体育场馆简陋,这种教学条件严重阻碍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使体育课的教学较多的停留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的单一模式上,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不利于对青年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体育课教学。体育场馆的建设、体育教师基本技能的提高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高校体育学科建设的方向

高校体育学科建设,教师占据重要地位,只有具备了合理的知识结构的体育教师、优秀的师资科研团队,才能在高等体育学科建设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体育学科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提高体育教师的知识素养、基本技术技能

1.知识素养的基本要素是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文化素养,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是决定教师贡献大小的基础,表现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常识有基本的了解;对人类道德教育思想和为祖国、为人民、为高校体育事业献身的精神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要博览群书以形成高校体育教改必备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2.要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提高基本技术技能,这是高校体育教师的特色所在,无专业特色就不能成为专业的教师。但现代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就是综合性,它要求知识结构不能只限于本专业,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教师的知识素养好比一座宝塔,塔尖是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塔中是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塔的底部是专业学科必备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这三部分构成教师知识的宝塔形结构。通过专业学科之间、专业和基础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和中间学科知识的融合,构成各学科之间的过渡桥梁,为教师的知识开辟新的天地。

3.必须具备最佳的智能結构。因为知识是人类在长期发展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的结晶,能力则表现为人的体力和知识运用程度,而智能则是人的能力和智力有机发展的综合。高校体育教师的最佳智能结构是能胜任高校体育教学所必需的、广博的专业知识面,强烈的求知欲,广泛的爱好和进取精神,教育实践能力和教学演讲能力,组织新知识和进行体育科研的能力,以及评价、鉴赏能力等等。

(二)加强教师能力培养

1.激励学生学习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以饱满的热情、丰富的感情感染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能给学生以必要的鼓励。

2.教学评价能力。能正确地分析评价教学行为。能根据教学理论评价自己的教学行为;能及时检查自己的教学得失,写教后体会;听同行的课能做出一定的评价;能将评价结果形成文字材料。能有效地进行教学测试。能设计科学的阶段性测试试卷;能统计分析并利用测试结果改进教学。

3.教学研究能力。能及时吸收前沿的研究成果;能借鉴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能进行教学科学研究。能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研究课题;能科学的制定教学研究计划;能独立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三)加强师资科研队伍建设

1.提高教师的使命感和角色意识。体育教师的使命是由其所承担的角色赋予的,这些使命可以归纳为:高度关注人类体质与健康的实际发展进程,并经常通过评价和亲身参与,促进这种进程;献身与人类体育知识和体育学科的形成、传播、运用和创造,以此作为自己生命赖以延续并赋之以价值和意义根基;打通体育知识和体育科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使所有人类知识和科学融入体育知识和体育学科的发展进程,同时以新的体育知识和科学拓展人类知识与科学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对体育教育的思考和实践,促进人类身心的全面发展,不断把人类的健康调控到最佳状态,追求并促进人最大限度的完善。

2.提高体育教师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体育教学不只是为教学任务的完成,它应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体育教师绝不应轻视作为健康与生命组成的体育课堂教学,由此激发教师自觉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这就是我们认同的体育课堂的社会价值,这也意味着体育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体育课程,而不是运动场馆里的体育课程。与此同时,还应该在体育课程中体现出最有价值的精神,这不是指现实具体的体育项目,也不是指实实在在的体育活动,而是一种超越其上的体育精神,而这种体育精神能帮助人们寻找到生活的乐趣。

3.建立起一个好的学风。学风是政治素质和学术素质的一个综合反映,对于每一位体育教师来说,确立伦理主体意识,养成一个好的学风是一辈子受用的事,对于体育部来说,形成一个好的学风,任何一位教师的介入,都会很快受到积极的熏陶。具体途径是:担任一些与专业有关的基础理论研究课题;举办体育教育科学研讨会,广泛进行学术交流,这可以扩大视野,及时了解国内外体育科学发展的动态,通过共同探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有利于发展和完善高校体育教学,极大地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培养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科建设需要有水平、有影响的学科和学术带头人来策划,形成以中年教师为核心,青年教师为骨干,以传、帮、带为手段的科研建设方案,形成一支较强的体育科研队伍,才可能把学校体育学科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体育学科的发展

体育学科的发展依赖于高校教育的发展,同时又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体育教学部门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其内部又可分为若干个更小的系统,但其本身也是构成学校这一更高层次上大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各系统或子系统纵横、上下层次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从而构成完整的系统。系统间良好的逻辑协调是实现最大功率输出的重要前提,因此要努力争取学校对体育学科发展的重视,给予必要的条件和保障,改善教学、科研条件,加强体育场馆建设是实现学科发展的物质保障,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实现校内包括人才、物质等资源的共享,从而有效地促进高校体育学科的发展。

三、结束语

随着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思想观念的提出与逐步完善,最大的體育理念是促进人类身体、思维、伦理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体育作为增进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不得不对体育学科进行全面的认识,加强大学体育的学科建设是现代大学体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强大学体育学科建设的整体规划,推动大学体育的纵深发展尤其重要;确保体育学科与高等学校整体建设和总体发展规划相融合。

参考文献:

[1] 赵家贵.关于新时期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学科建设的思考[J].四川体育科学.2003(4):5-6.

[1] 刘成等.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学科建设现状与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20(4):58-60.

[3] 姜同.大学园区体育资源实现共享的可行性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6(3):15-18.

[4] 方秀菊,周红兵.大学城稿件资源共享理念的设想[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4):462-464.

[5] 刘明寿.论合并高校学报资源整合[J].编辑学报.2003.15(6):444-445.

作者:曹亚琼

体育学术人才学科建设论文 篇3:

场域论视域下我国体育学独立建设的构想

摘要:

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作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行动纲领和体育强国等政策时代语境下,征询全国体育学学科评议组专家意见,运用公共政策分析方法,基于场域论研究视角,系统分析我国高等教育核心政策,构建体育学内容核心、组织体系、学术水平指标体系,提出政府主导、社会治理、市场驱动的多元融合发展建设意见,以期为加快推进我国体育学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体育学;独立设置;场域

文献标识码:A

In the context develop of world class universities and the measur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first-clas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s th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action, consult expert opinions from the N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Review Group,by utilizing the method of public policy system analysis our country’s higher education core policy, constructed the core content of sports disciplines, organization creation, and academic level index system,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pinions on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sports discipline in China,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sports discipline’s independent setting from education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

Sports discipline; Independent setting; Field

布迪厄認为“场域”是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网络[1]。“教育场域”是以知识的生产、传播、消费为依托而形成的关系网络,“体育场域”是以身体的实践为依托而形成的关系网络。依两者的结构性和关系性特征而言,“身体”是体育的核心,亦是体育研究的基础。“知识”是教育的核心,亦是教育研究的基础。身体是知识的基础,是知识之所,知识是人类文明的根源。身体与知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辅相承。体育场域核心由身体资本和身体权力构成,教育场域核心由文化资本和文化权力构成。因此,体育场域与教育场域结构不同。

布迪厄强调场域结构性和关系性的统一,只有场域内的参与者相互认同规则,空间关系才得以形成。如果场域内的参与者相互竞争,当竞争冲破原有场域规则,便形成了新的场域。2011年,艺术从“文学场域”中独立出来,而体育却始终未走出教育的区隔,导致体育学自主权有限,发展空间受限,体育学要化茧成蝶,独立设置是应然途径。梳理文献发现,德国体育学独立设置,英国体育学归属于生物科学,美国体育学归属于生命科学,法国体育学归属于交叉学科,我国和日本体育学归属于教育学[2],学者周宁提出中国体育学建设迫在眉睫[3],我国体育学应向交叉学科类目靠拢。实践证明,体育学似乎一直寻求依附于教育学、文学、医学等学科门类之下,这不仅使体育学处于从属地位,更限制了体育学的发展,在“双一流”“体育强国”“教育强国”背景下,对我国体育学独立建设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体育学形成独立场域与自主发展,有益于推动体育学科发展,有助于丰富体育学科理论研究。

1体育学独立设置的必要性

1.1体育学独立设置的时代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强则国家强,体育强则国家强”[4]。虽然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其合理性,但体育的作用已经被提升到与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然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和体育发展并不乐观。2016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100强,中国仅有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两所高校首次入选[5]。为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对外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简称“双一流”建设,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继“985工程”持续18年后的重大战略调整。2017年1月2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2017年9月21日,首批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名单公布。然而,令人痛惜的是体育院校无缘一流大学,仅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的体育学入选一流学科。此名单中,从文学中独立出来的艺术学门类下的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与设计学入选为一流学科的院校则包括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东南大学8所,该数据远远高于体育学,这使亘古以来与艺术称为一家的体育以启示,体育强迫切需要体育学科的独立设置。在“双一流”建设时代需求下和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体育学亟待独立。

1.2体育学独立设置的价值意蕴

现实社会,教育场域培养知识型人才,所习得的文化资本在社会中备受推崇和尊重,而与体质健康相关的身体化运动被边缘化,重智轻体现象严重,教育场域的文化资本表现为制度化和客观化特征,压迫身体资本的发展,进而严重阻碍人的健康

发展。体育中的身体不得不在教育霸权的同化与顺应中,寻求平衡。然而,无论身体如何努力顺从知识,也无法承载教育的梦想,身体已经不负重堪,导致广大青少年近视、肥胖等身体不同程度的损伤,严重影响着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为此,我国提出了不断深化体育改革,促进体育发展。体育对生命的呵护具有重要的价值,特别是对生长发育的青少年,体育是人体的运动,人在“动”的情境中实现增进体质、加强交流、凝心聚气等功能。

根据现有学科门类归属,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隶属于教育学门类。体育场域无独立性的自主空间,体育被过多地卷入教育事务之中,它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逐渐弱化,体育自身的价值、功能、运行方式受到教育的干扰,甚至强权控制。体育场域注入的教育性越多,对教育的依赖性就越强,导致运动竞赛、体育休闲、全民健身等权力受到束缚。2014年8月16日,习近平在第二届夏季青奥会开幕式上讲话表明竞技体育的政治价值已远远超出教育范畴。2016年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生活指标为201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为3.6亿,2020年目标达到4.35亿,2030年5.3亿[6]。可见,体育政策改善,体育人口增加,体育场域对抗教育场域的“资本”和“权力”势必增强,体育场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必然增强,在于教育资本力量的竞争中,推动着原场域结构和关系的变化。换言之,体育场域资本增加赋予了变更空间的力量与权力。因此,推动体育学科独立设置,有利于体育学自主快速发展,有助于体育强国建设。

2体育学独立设置的可行性

2.1习近平系列讲话为体育学单列提供引领

近五年,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教育与体育工作发表系列讲话(见表1),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重要政策,《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政策支持,国家推出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显然按照场域理论视角,教育和体育在国家意志方面俨然已是两个场域。在国家层面,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是结构、性质、象征不同的空间。如果教育和体育同属于一个场域,那么体育必然包含于教育场域之下,国家也不会单独提出体育强国。如果教育一味地束缚体育,教育系统一味地支配体育系统的活动,那势必与国家政策相悖。要

清楚地认识任何改革都必须遵守政治方向为根本前提,服从国家政治需要。可预见,教育场域对体育场域的支配关系不彻底打破,体育强国难以真正实现。因此,体育学单列,势在必行。

2.2“双一流”建设为体育学单列提供支持

2017年9月20日,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公布了42所一流大学建设名单,体育类高校未能入选。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仅有北京体育大学与上海体育学院[7],体育学的普遍发展遇到严峻的考验。2011年,教育部更新《学科授予和人才培養学科目录》(见表2)。艺术学成功脱离文学场域,成为独立学科门类[8]。对比艺术场域的成功经验,体育也是可行的。从社会认可来看,总书记对体育强国的高度重视为体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宏观理念引领;从制度制定来看,“双一流”政策构建了体育发展的中观政策支持;从价值内涵而言,“大体育”的经济、政治、社会价值已经超出教育价值范畴之外,是体育学独立设置的微观价值驱动。

3体育学独立性建设构想

3.1建设基石:体育学科核心内容体系

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杨文轩教授是我国体育学科领域研究的专家。他将体育学设为一级学科,下设身体体育学、运动竞技学、健身休闲学3个二级学科[9]。王家宏教授认为2008年夏奥会、2022年冬奥会,以及“健康中国2030”战略实施的良机,是中国体育发展的最佳时机,体育学科需要重新定位[10]。杨桦教授认为体育学科的发展要坚持特色、分层建设、创新体制机制、破除壁垒[11]。黄汉生教授认为体育学科的竞争力在于差异化和特色化[12]。

通过专家访谈以及文献整理,结合自身体育实践经验与理论基础,构建了体育学核心内容体系(见图1)。

“身体教育学”学科名称强调人的身体,易混淆成为狭隘的身体形朔,忽视心理、规则意识、团队配合、意志品质。因此,更名为“身心教育学”。身心不但是一个关系性范畴,也体现着体育场域的身心利益本质。为进一步拓宽“运动竞技学”的内涵,更名为“运动竞赛学”。“健身休闲学”是全民健身、大众休闲、娱乐康养为活动目标,命名较好地涵盖活动目标的本质属性。“运动人体科学”是研究人体运动安全、运动康复与运动机能机理的学科。

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构建体育学科内容体系主要包括队伍建设、方向明确、项目布局、平台搭建、成果获得以及相关性的支撑,其核心内容是5大类,即队伍、方向、项目、平台、成果。教育部第4轮学科评估将体育学同教育学、哲学、法学等平行关系进行的评估,提升了体育的学科地位。

3.2建设保障:体育学组织体系

3.2.1层次性层次性是指体育学组织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等级秩序,即各级机构分层组织管理模式。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和教育部是分层组织的最高节点,主要负责学位点的授予、调整和修订学科目录提出建议等重大宏观管理,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代表着这政治权利,是国家意志在教育场域治理体系的体现,在于方向引领、政策指导、过程监督、绩效评价。各省市政府与教育厅(局)是组织的中间节点,要维护政治权利的权威,中观管理,重点支持省属、市属院校学科与专业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是体育学科组织的基层,微观管理,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三级结构,层级递进,推进体育学不断发展。

3.2.2专业性专业性是根据体育运动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特点,组织专业人做专业事。体育学界跨学科知识的融入,一方面拓宽了体育辅助知识的维度。但另一方面,占据大量学时,冲淡体育学的专业特色,反而使体育人才的专业特点不突出,理论知识碎片化。体育科学的独立设置必须考虑体育的专业属性,构建专业性体育学组织,体育专业性发展是促进体育学独立的关键要素之一,也是社会行业分工分化的必然结果。体育专业性表现在身体的运动表现,而非言语的表达。换言之,一个绝顶聪明的语言辩论专家,永远不会赢得技能卓越的运动员。究其因,不同场域的结构本质不同,专业性质不同。教育场域是在教室相对“静”的情境中,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具有显著的文化符号意义,富有教育蕴意的文化知识带有特定符合社会需求的价值导向。体育场域是在运动场上“动”的实践中增强体质,培养个性,磨炼意志,具有隐形的身体意义。

3.2.3多元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社会、个人等体育学主体的多元性、参与目的多元性及利益的多元性,驱动体育学科组织的创建多元性。多元组织的创建可以学习英国体育组织,国家主导、地方和学校分权治理运行。承认不同主体的多元需求,认可体育学科的多元价值,实现由政府行政机构单一主体到社会学术组织、社区、工会、体育协会和其他社会多元组织融合发展,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体育文化、体育外交等全面发展,不断构建各自优势,以达成新的动态平衡,形成多元交融共生,最终助推体育场域多元化的调整和优化。

3.2.4民族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这是“差异共生”的完美诠释。中国由56个民族组成,各民族栖息地、族群习俗、文化特征、宗教信仰、经济发展迥异,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体育项目,特色民族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体育的瑰宝。体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必须承认体育的民族性,关注民族体育价值取向,凝心聚气,促进体育的民族认同与身份建构,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体育组织。民族性是中国体育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13]。

3.3建设抓手:体育学术水平指标体系

3.3.1项目“双一流”学科建设围绕重大科研项目,主要是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每五年一个周期,即五年内获得的国家自然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量和质量。国家级项目的数量是指不同类别的总数。国家级项目的质量主要是指项目的类别,如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特别委托项目、后期资助项目、西部项目等以及项目完成情况,如不合格、合格、良好、优秀。为获得和完成国家级项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皆建设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规划小组,部分重点高校科研工作也紧紧围绕国家级课题规划而展开。在学术资本和权力方面,与教育场域获得的项目相比俨然不在同一个数量级上,体育场域的学术权力有限,体育主管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项目竞争力,进而提升体育场域的学术权力。

3.3.2成果“双一流”背景下,重点关注论文、著作和专利。论文主要是指在体育类发表的核心论文,重点是C刊论文发表数量、被《复印报刊资料》转载量、引用率以及应用转化取得的效益。2018年体育类C刊11种。分别是体育科学、体育学刊、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中国体育科技、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体育与科学、西安体育学院学报、首都体育学院学报。著作注重国家规划教材与专著。国家级体育出版社唯一一家是人民体育出版社。专利重点注重发明专利,推动关键技术突破,推动社会现实生产力。与教育场域相比,体育成果呈現的机构较少,加之体育场域的文化资本薄弱,又受到外场域资本的竞争,导致体育人的体育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受阻。提供更多利益表达平台,有效资源配置,提升体育场域的经济权力。

3.3.3获奖获奖是指在体育教学与科学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而获得的奖励,“双一流”背景下的体育学科获奖是指体育教学成果奖项与体育科学技术进步奖,体育教学成果奖由省市教育厅、局、所颁发,体育科学进步奖由国家体育总局颁发。根据教学与科学研究贡献设立一、二、三、四等奖。奖励的标准由各评审委员会制定。以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评奖为例,体育学科评奖时归属于教育。体育处于教育的从属地位,评委会的人员构成中教育场域人数居于绝对优势,省一等奖、二等奖几乎都是教育行业者获得,体育行业能够获得三等奖已实属不易。因此,需要提升体育场域的学术权力。

4体育学独立建设的路径

4.1政府主导:体育学独立的政策保障

新时代,社会各领域正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在体育场域独立建设方面,政府具有主导作用,具有政治权利[14]。政府权利的引领是体育场域独立发展的基础,充分发挥政府在体育场域独立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以政府文件的形式下达体育场域独立设置的决定,形成正规的决策文书。文书中明确下级组织及其成员应履行的权责,规范下级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层级节制,等级与权力一致。

政府主导具有权威性、稳定性、合法性、连续性。能够有效处理场域治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2021年,一级学科目录调整,国务院学科发展与改革委员更新《学科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在学科分类中将体育学独立出来。将体育学设置为一级学科,破除教育场域约束的壁垒,构建体育学术自主权和多元体育利益表达机制平台。这必将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极大地提高体育场域组织的工作效率。

4.2社会治理:体育学独立的价值驱动

体育学科独立设置,政府主导,社会治理。其根本路径就应该是从“工具意义的体育学科建设”走向“价值意义上的体育学科建设”,转变体育学科的工具性价值取向,从“他治”走向“自治”。具体而言,由于“工具意义的体育学科建设”是“政府办体育”的“他治”逻辑,修正性的体育学建设路径应该是,政府逐步释放体育学科建设的空间[15],让体育场域建设内部“体育人”自发性、主动性地参与到体育场域的治理体系中来,让“体育人”通过“自治”的体验,培养民族共同兴趣爱好、共同价值分享、共同价值关注的价值共同体,有效增进体育场域建设的内部凝聚力,真正提升体育场域建设的自主能力。

破除社会、综合性高校、家庭、个人等对体育学的偏见,转变不良的体育场域认识,积极推进体育强则中国强的社会认同。在“双一流”学科建设、体育强国、教育强国等政策背景下,提升全社会对体育的主体性价值认同,国家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均离不开人的健康,任何忽视体育的观念和行为都会给个人和国家的高效发展带来不良后果。因此,必须牢牢树立“体育强国”的战略思想,充分认识到“运动健康促进”对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的价值,积极宣传“运动是良医”理念;以《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为政策工具,深挖体育场域理论知识,以身心教育学、运动竟赛学、健身休闲学、运动人体科学四轮分支特色发展,形成合力驱动,构建体育场域的内容体系。

4.3市场驱动:体育学独立的利益基础

市场经济背景下,利害观念盛行。利益关系成为影响体育场域独立的主要因素,利益秩序构成社会的主要秩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一种相对均衡且合理的利益格局,培育是非观念,由只注重单一的经济效益,向注重经济效益與民生改善二元格局转变。

教育、医疗、体育等各显其能、各得其所,形成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利益格局。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形成的前提是结构性条件的满足,既教育、医疗、体育等多元的利益需求是否得到有效的表达,以及利益分配主体是否有平衡的功能作用空间。显然,在长期的教育学的壁垒下,体育学科的发展空间受限。即使是体育场域独立发挥作用的空间也往往被打上教育逻辑的运作烙印。长期以往,体育学科难以真正强大起来。

体育学独立,经济是基础。国家政府应进一步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体育休闲、体育文化、体医融合、全民健身等活动,积极推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使体育消费成为每一个家庭支出的必要开支。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有效促进各项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有效激发相关非体育企业、体育企业、体育俱乐部和协会等组织以体育或“体育+”模式介入体育的学科建设、体育器材研发、体育人才培养、户外运动、体育科学研究、运动营养供给、运动后勤保障、体育康复等领域。实现交叉、包容、合作、共赢的体育发展的利益共同体,以多元化和融合性的视角培育体育健康产业链。

5结语

艺术学从“文学场域”独立,为体育学脱离“教育场域”提供成功借鉴经验,在“双一流”“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建设的背景下,体育学应加强核心内容体系、组织体系、学术水平指标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国家政治权利在体育场域发展中的方向作用,赋予体育场域组织的独立行政权力、学术权力与经济权力,通过政府主导、社会治理、市场驱动协调发展路径,加快体育学独立建设步伐,争取早日形成独立的体育学。

参考文献:

[1]张斌.场域理论与媒介研究——一个新研究范式的学术史考察[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23(12):38-52.

[2]李彦龙.学校体育的科学认知与时代价值——韩丹学术访谈录[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9,37(4):17-22.

[3]周宁.中国体育学研究困境与出路[J].体育学研究,2018,1(1):21-29.

[4]习近平.教育兴则国家兴 教育强则国家强[J].中国农村教育,2018(9):1.

[5]汪辉,刘真.中国大学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大学(研究版),2017(12):67-77.

[6]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Z].2016.

[7]2018年教育部双一流大学名单[EB/OL].https://www.dxsbb.com/news/43247.html, 2018-01-01/2018-05/13.

[8]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EB/OL]. https://baike.baidu.com/item, 2016-06-26/2018-05/13.

[9]杨文轩.体育学科体系重新构建刍议[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4):277-280.

[10]王家宏.体育学科的分化与整合[N].光明日报,2016-11-12(007).

[11]杨桦.关于加强体育学学科建设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1):1-5.

[12]黄汉升.学科竞争力在于差异化和特色化[N].中国教育报,2011-05-02(006).

[13]顾玉军,吴明海.民族性: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必然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13):3-7.

[14]陈丛刊.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的价值诉求、多元主体与路径建构[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9,37(1):12-17.

[15]孙科.生态·场域·习性——第二届中国足球文化与校园足球发展论坛研讨对话录[J].体育学研究,2018,1(4):82-94.

作者:李彦龙 费郁红 蔡维敏 顾慧娟 聂应军

上一篇:宪法与刑事诉讼法分析论文下一篇:犹太女性主义哲学思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