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双主体电子商务专业论文

2022-04-22

摘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其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和重要内容。为此,运用高校生态理论、利益相关理论和协同管理论,借鉴国外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分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途径和优化措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校企双主体电子商务专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校企双主体电子商务专业论文 篇1:

产学研创新发展下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策略研究

摘 要:创新发展育人机制是高校实现高质量人才培育目标的关键,而校企协同人才培育是产学研创新发展背景下育人机制创新的重要形式。当前,由于校企协同育人理念滞后、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缺乏、校企协同育人内容单一,导致校企协同人才培育存在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偏低、校企协同的实效性不强、参与学生的获得感欠佳等困难。因此,必须以创新思维转变校企协同育人理念、以创新机制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以创新资源保障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继而发挥企业在人才培育领域的积极作用、落实校企在人才培育领域的协同政策、确保学生在校企协同教学中学有所成,最终实现高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为我国高素质人才培育贡献积极力量。

关键词:产学研创新发展;校企协同;人才培育;资源整合

引言

随着我国对应用型人才培育的重视度提升,高校的人才培育模式也在创新发展,以期满足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企业转型过程中对于人才的需求。在此背景下,高校在立足学术型、基础性教学的同时,也在广泛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而不断地强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专业应用技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与职场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也为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潜能的激发贡献积极力量。本文立足创新发展的研究视域,剖析当前高校校企协同人才培育普遍存在的困难,继而有针对性地探究在创新发展视域下完善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可行策略,以期能对高校创新发展人才培育模式有所裨益。

一、产学研创新发展下校企协同人才培育存在的困难

创新发展育人机制是高校实现高质量人才培育目标的关键,而校企协同人才培育是产学研创新发展背景下育人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模式是基于产学研创新发展理念而发展壮大的,目前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的弊端与不足。本文通过研究发现:首先,校企协同中,高校与企业在协同人才培育的理念上都有滞后性,进而使得校企协同人才培育实效性不强。其次,在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好的抓手去落地,没有联合培育人才的平台。再次,在实践中,就业实习是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主要方式,仍然比较单一,可以广泛扩展校企合作的内容与形式。

(一)校企协同育人理念滞后,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偏低

在产学研创新发展的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理念滞后是校企协同人才培育存在的首要困难,这直接导致了校企协同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偏低。对于学校来说,引入产业联盟、企业来赋能人才培育,主要目标是瞄准学生的就业而开展合作,主要期待企业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就业政策倾斜和机会。同时,若能拉到一些捐赠来推动学科教学,那就算锦上添花。对于企业来说,愿意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主要目标是吸引人才或者通过回馈母校来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由此可见,两者协同人才培育的目标并不统一,这充分说明双方对于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认知仍存在不足,协同育人的理念相对比较滞后。在实践中,由于学校和企业的初衷都很难高效地达成,因而在执行过程中高校和企业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积极性在持续降低,使得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质量难以持续提升,这对于通过校企协同培育模式培养的人才来说也并非好的局面,会降低人才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理念更新。

(二)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缺乏,校企协同的实效性不强

在产学研创新发展的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缺乏是校企协同人才培育存在的核心困难,这直接导致了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实效性不强。缺乏科学、高效、稳定的协同育人平台,学校和企业都难以真正发挥自身的优势来培育人才。第一,缺乏育人平台会限制高校和企业协同人才培育的方式,最终造成校企协同变成学校给企业输送实习生的浅层面合作,高校、企业及人才三方都没有达到自身期望的协同育人目标。第二,由于缺乏协同育人平台,双方的资源投入分散,极易造成资源浪费和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被动局面。第三,缺乏标准、系统、高效的协作平台,人才很难系统化地接受校企协同育人的各项内容,校企协同育人的实效性受到抑制,这不利于校企协同人才培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第四,由于校企协同育人缺乏平台来实施日常运作,进而使得协同育人工作的实效性难以考核和评价,故而无法对联合培育工作实现量化,最终不利于将校企协同人才培育工作做实、做细、做优。

(三)校企协同育人内容单一,参与学生的获得感欠佳

在产学研创新发展的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内容单一是校企协同人才培育存在的重要困难,这直接导致了校企协同参与学生的获得感欠佳。在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式中,高校和企业两大主体的参与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才自身参与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因此必须要确保学生的获得感高,才能使得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更持续、更高效、更科学。但是从目前校企协同育人的情况来看,由于内容非常单一,主要是企业给学生提供就业实习的机会,使得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并且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这并不是一个好的信号。鉴于此,本文认为,高校与企业在设计协同育人计划方案时,必须要注重方案的多元性、科学性、高效性、丰富性,要重视学生的体验感、需求性及可执行性,真正提升学生的获得感,确保協同育人模式更高效。

二、产学研创新发展下完善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策略

产学研创新发展的视域下,校企协同人才培育要真正探索出一条高效、持续、可执行的新路径,必须要从产学研三个环节的衔接与落实上做文章,不仅着眼于眼前的利益,要辩证、科学、合理地考量短期和长期的利益,实现多方共赢。本文认为,产学研创新发展下完善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策略应该以创新思维转变校企协同育人理念、以创新机制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以创新资源保障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充分调动高校、企业、学生三个主体的优势资源和主观能动性,凝聚一切积极力量,全面推动校企协同人才培育工作的扎实推进。

(一)以创新思维转变校企协同育人理念,发挥企业在人才培育领域的积极作用

以创新思维转变校企协同育人理念是产学研创新发展下完善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基础性策略,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发挥企业在人才培育领域的积极作用,继而真正提升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价值与作用。第一,高校在校企协同育人中,要避免只关注学生就业率提升和相关项目赞助,要立足产业发展、研究创新、人才培育的创新思维去开展校企合作,以促进产业发展来锻炼人才,以推动研究创新来发展科研,从而使得高校学生能学到真本领、获得真经验,从而高校就业率与科研水平也会顺其自然地快速提升。第二,企业在校企协同育人中,要立足长远的校企合作观念,应将校企合作的目标锚定在促进企业技术研究和人才储备与培育两个方面,因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既要引入学生作为人力资源,也要注重引导高校的研发力量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更要针对优质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引导其走向更高的研究岗位。第三,学生在校企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要更加认真,聚焦专业知识、实践经验的学习和积累,同时也要提前适应职场的工作环境,为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以创新机制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落实校企在人才培育领域的协同政策

以创新机制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是产学研创新发展下完善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关键性策略,其核心目标是落实校企在人才培育领域的协同政策,继而真正使得高校和企业的资源得到最为充分的利用,最终增强协同育人的实效性和时效性。首先,要以学校为主导,建立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构建“1+N”的校企协作模式,学校作为核心的“1”,要负责协调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吸引诸多企业参与建设,既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也可以提升校企协同育人的效能,更能使得该项工作可执行、可持续发展。其次,要注重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队伍建設,明确平台的价值和地位,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年轻化发展,提高校企协同育人平台队伍的入职门槛,避免成为高校的边缘化部门。再次,要将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纳入高校发展规划中,确保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发可持续展。最后,对于校企协同育人平台,要强化管理,明确其运转的制度,加强考核和评价,尤其是要突出企业和学生对于该平台的评价,从而构建权、责、利统一的运营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和功能。

(三)以创新资源保障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确保学生在校企协同教学中学有所成

以创新资源保障校企协同育人工作是产学研创新发展下完善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重要补充性策略,其核心目标是改善校企协同育人的软硬环境,继而确保学生在校企协同教学中学有所成,真正使得校企协同人才培育模式中高校的科研和育人工作成效显著、企业的科技研发与人才培育取得进展、学生的求学生涯和综合能力得到充实与提升,最终实现三方共赢。第一,高校要倡导成立校企协同育人基金和产学研扶持基金,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不断强化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经费支持,尤其是产学研协同的经费支持,为学生和企业搭建一个良好的产学研实验平台。第二,高校和企业要将自身的科研力量引入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发挥彼此在科研层面的优势,实现强强联合,而在这个过程中人才起到了智力支撑的关键作用,并借助科研实践,人才也迅速成长,这样就能使得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不是一个就业平台,而是一个真正的产学研平台,能真正地确保高校、企业、人才三大主体都能不忘初心,实现内在核心竞争力的快速提升。第三,强调学生在校企育人模式中的主体性地位,因此在创新资源投入过程中,要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要综合考量高校、企业、学生三方的需求,尤其是要注重学生需求的满足。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使得校企协同人才培育模式实现跨越式、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校企协同人才培育模式是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学实效、提振学生信心的重要方式与有益探索,高校必须立足创新发展的思维、机制及资源来助力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真正发挥企业在人才培育领域的积极作用,全面落实校企在人才培育领域的协同政策,务必确保学生在校企协同教学中学有所成,要让企业有“存在感”、让学生有“获得感”,能真正使得校企协同人才培育模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发挥企业在人才培育层面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参与校企协同培育模式的个体积极性,从而使得校企协同发展真正落到实处,使得学生更好地高质量就业和创业,使得企业能获得支撑经营发展的优质人才,高校能持续培育出优质的人才和研发出先进的科研成果,最终实现高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为我国高素质人才培育贡献积极力量。

参考文献:

[1]  杨璟.校企协同培育“渝派”纪录片人才动力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1,(5):25-26.

[2]  阳葵兰.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是校企协同培育会计人才的抓手[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2):191-192.

[3]  孙颖.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模式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0,(6):101-106.

[4]  陈国杰,谢嘉宁,陈伟成,余奕聪,袁健,张莉.建设特色产业学院,校企协同培育新工科人才[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5):53-57.

[5]  陈国杰,谢嘉宁,陈伟成,余奕聪,袁健,张莉.建设特色产业学院,校企协同培育新工科人才[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5):53-57.

[6]  朱建平.“校企协同,学训交替,双导师培育卓越工匠”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科技风,2019,(24):78.

[7]  韩建海,薛进学,杜辉.企业融入高校人才培养过程 协同培育卓越技术人才——河南科技大学机械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做法与效果[J].河南教育(高教),2018,(4):27-30.

[8]  李颖,任怡,张瑞凤.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的专业人才职业素养培育与实践——以邮政通信管理专业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19,(12):70-71.

[9]  周凌云,罗建锋,赵钢,栾琨.面向道路运输行业的交通类应用型人才校企协同培养评价体系[J].价值工程,2016,(10):199-201.

[10]  于洁.多维协同环境下的流通产业人力资源培育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2):128-129.

[11]  谭璐.基于多主体协同的“工匠精神”培育机制构建[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1,(1):79-82.

[12]  林宇,李博,黄思琪. 强化人才引领 激发电商活力——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C]//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20年南国博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20:4.

[13]  吴建伟.构建“五位一体”培育机制建设高素质煤炭营销专业人才队伍[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4):51-53.

[14]  中科大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创新科教融合体制机制 协同培育拔尖创新人才[J].山东教育(高教),2020,(10):14.[责任编辑 毛 羽]

作者:姚星宇

校企双主体电子商务专业论文 篇2:

转型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

摘 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其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和重要内容。为此,运用高校生态理论、利益相关理论和协同管理论,借鉴国外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分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途径和优化措施。

关键词:转型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2011年以来,我国高考录取率达到70%以上,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高等教育中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民办大学、独立学院等多层次、多类型大学出现了结构矛盾和同质化,一些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上脱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专业设置、课程教材、人才培養结构和培养模式等与产业发展实际和创新实践相脱节,高校出现了招生难、就业难并存的现象。要解决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需求的矛盾,宏观上,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实行高等教育分类改革,解决高校的办学定位问题,引导这些高校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增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微观上,高校应从自身的内动力、內涵建设出发,凝练自身的特色,提高竞争力。

通过对CNKI期刊数据库进行检索,2013年前关于“校企合作”的文献,其研究内容基本上是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内涵、制度缺陷、现实障碍以及合作动力与运行机制、合作模式及其创新等方面的研究,对于本科高校校企合作的研究较少,而且大部分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培养模式上并不重视应用型、技能型能力的培养,过于偏重理论教学。相关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的文献理论研究是从2014年开始增多,研究的层面多数以某学院或专业开展的校企合作为例。研究内容偏重于校企合作的模式,对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较少。段婷在《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中提出从思想观念、项目引领、适应企业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以及政府支持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钱明珠在《应用型本科教育校企合作研究》中提出岗位标准化的课程体系是校企合作的关键措施。笔者认为,校企合作实现“双赢”的纽带是企业人才需求规格要求与学校人才培养供给相吻合;校企合作实现“双赢”的途径是以学校为主体,企业为指导,行业参与,校企共同培养人才。

一、转型发展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的意义

《关于引导地方普通本科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性意见》中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也是突破口。积极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向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应用型本科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本科层次,是培养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和高素质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人才。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成功转型的重要工作。

(一)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中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实现

传统的由学校实施单一化的全程教学,无法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从而出现毕业生就业难的人才供给与需求“剪刀差”。应用型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必须是因材施教,引进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具体工作规程和实践知识,使教学与实践零距离。而通过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建立,就可以保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从而把生产管理实践中应用的知识贯穿于课堂,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有利于积累办学资源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团体以及政府等多方面长期的合作,成功的合作机制建立,能够集聚行业的资源,依托行业、社会团体,进而服务于行业。同时对企业来说,能够积累稳定的人力资源供给,保证人才的储备和发展,也能够委托学校定制需要的人才规格进行定向培养。对学校来说,可以集聚办学资源,建立稳定的学生实习就业机会,教师参与实践和挂岗的机会,在校企合作中企业、高校、政府多方构建合理的长效机制,必然会产生相互促进地发展。

(三)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探索行业标准和行业发展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的人才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充分发挥了行业企业的力量,使得应用型本科高校面向行业开放办学实践,真正积累了资源,推进了就业,保证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转型发展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及地方政府鼓励政策利好,但具体实施上有难度

自国务院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之后,各级政府也纷纷出台了校企合作相关鼓励政策。从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制定的《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到地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行业组织等都高度重视,纷纷采取措施,完善校企合作相关支持政策。例如,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国内贸易流通现代化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中规定,鼓励各类创业孵化基地为电子商务创业人员提供场地支持和孵化服务,支持发展校企合作、商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支持专业化创新服务机构发展,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关于印发省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15—2020年)中指出,要强化人才培训,完善多层次物流教育体系,加强高级物流人才培养。加强物流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教育和在职培训。各地政策上都非常支持校企合作,但是具体的税收、补贴以及长效的合作却没有保证。组织教师企业实践,是加强应用型本科“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但是规定中企业依法应当接纳职业学校教师进行实践没有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这种规定也就形同虚设。

(二)学校与行业企业的互通机制建立较难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在双方的共同利益基础上建立的,学校方面的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方面的需求相吻合,培养方式相互认可才有可能建立长期的合作。然而,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由于竞争因素、企业文化、价值目标、市场定位等均不相同,这就导致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不同。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因为一个企业可能一年招聘的学生仅2—3名,传统订单式的校企合作很难开展。因此,校企合作必须建立互通机制,由学校和合作的众多企业联合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研究行业对人才的共性需求和,由学校培养,企业的差异性需求在实践实习环节培养,但是多元化的需求特点为校企合作互通机制的建立带来困难。

(三)缺乏动态调整机制

校企合作也需要建立动态的合作机制。校企合作比较普遍和典型是订单班或冠名班以及框架协议,这些形式虽然针对性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较好,但人才的培养是需要2—3年的过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一旦发生变化,学生的就业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动态的合作机制有利于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职业资格证书逐渐取消后,职业标准空缺

截至2016年7月,国务院取消了319项职业资格证书,原有的工作岗位职业资格标准不复存在。而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引导地方本科高校向技术技能型大学转变,鼓励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岗位职业标准是校企合作模式下人才培養目标的引导性依据,因此,从国家层面上取消职业资格证书,放宽了门槛,在给予行业、学校更大的空间的同时也导致了职业标准的空缺。

三、转型发展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理论依据

教育生态学理论认为,教育与外部生态环境之间以及教育内部各环节、各层次之间应当形成協同进化的生态系统。应用型本科高校面向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人才,更需要与当地政府及行业建和谐的而教育生态。校企合作是这良好教育生态环境的纽带和桥梁,应用型本科的生态环境是招生时的生源和行业的人才需求与发展。

利益相关理论认为,人才的培养宏观上是关乎国家利益,微观上表现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未来人力资源状况以及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校企合作的利益相关者表现为地方政府、学校、企业、学生、教师等。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校企合作是各方利益相关者进行博弈的最佳结果,也是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

协同管理理论认为,校企合作是以契约形式,在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下进行协同管理、相互协作、相互支持,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态势。校企合作协同效应的产生是长效机制建立的前提。在政府主管们的指导下,形成校企合作的共同价值理念和运行模式,产生可持续发展的具有隐性、持久推动力的合作机制。

四、转型发展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与优化

高校的转型发展必须围绕着国家经济、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并从人才供给改革方面引领经济的转型。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与优化,既要从宏观上搭建好平台,也要从中观、微观上建设好具体的实施方案,并构建好保障机制,保证各项措施的顺利实施。具体做法有以下方面。

(一)构建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办学生态,保证政策的落实

宏观上,建立由省政府牵头、教育厅负责,构建“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集团、学校共生态”的办学模式。学校围绕地区经济,明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后,与行业协会、企业集团合作,依托行业力量办学,形成“共享、和谐、发展”的生态模式。

中观上,成立学院特色发展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产学研委员会,由二级分院或系按照专业链群,建设校企合作平台,由二级分院或系与不同行业开展各具特色的具体合作,实施专业链群负责人责任制,使专业培养目标对接岗位标准。微观上,具体的合作内容,例如,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发技术、举办讲座、开展学术交流,双师型教师培养等活动。应用型本科高校按照地区经济发展,在发挥各自办学特色、构建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下的生态环境,应密切关注相关优惠政策,并与合作企业共同协商,充分利用好各项鼓励政策。这样,最终会形成学校培养的人才充分满足企业的需求,从而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进而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

(二)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最终实现各方主体的利益最大化

参与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的各方利益主体通过利用政策因素、市场变化和利益相关者发展需要等实现利益最大化。地方政府通过建立地方校企合作联盟平台,按照行业发展以及本地区各高校的特色,提纲挈领地搭建学校、企业、行业之间的桥梁,形成贯彻国家或地方优惠政策的通道,建立互通机制,并根据行业发展动态调整人才需求以及校企合作的模式与内容。从而,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就业率的提升,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合作企业提前录用企业需要的人才或储备人才,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以校企合作理事会的形式总体规划,实现协同管理效应

校企合作理事会以独立的机构研究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动态以及发展方向、新观念、新政策。可以将长期来校招聘的企业、以往毕业生所在企业以及行业代表性企业建成企业资源库,并按照学院专业链群特色分类管理,让长期合作的企业优先获得适用岗位的优秀毕业生。也可以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推广企业的品牌、服务、产品,提高企业的美誉度和学生参与积极性。同时,利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既可以缩短企业新进员工的培训,节约成本,又可以减少税负,并获得财政上的补贴。

(四)学校主导、企业指导,共同构建双轨课程体系,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学生是维系校企合作的桥梁。现在的学生是未来企业的员工,所以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必须首先从理念上让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对学生的培养。基于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办学生态,双轨课程体系由学校专业负责教师承担,接受校企合作理事会下企业及行业协会专家的建议,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体系;以“素质教育+技能教育+职业教育”为框架,建立每一年小修订、每三年大修改的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重点培养适应岗位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保证校企合作的可操作性。

(五)职业证书的规范化管理,明确校企合作的引导性标准

岗位能力标准是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目标。自从国务院取消了319项职业资格证书后,除了涉及国家安全、人身安全、食品安全以及环境安全等行业必须有从业资格证书才可以上岗之外,其他行业的从业资格均让市场发挥作用,政府只负责服务和监管。那么,当前行业颁发的职业证书只能是职业岗位能力的证明,而非从业的资格条件,因此,通过行业协会进行广泛调研,形成规范化的职业证书管理,能够为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提供引导性的依据和人才培养标准。

结语

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很多地方高校也建立了各种校企合作模式,但能够让校企合作产生一定的成效并可持续的合作,必须基于长效机制的建立和不断优化。本文依据高校生态学理论、利益相关理论和协同管理论,借鉴国外校企合作成功经验,从政策支持、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等五个方面提出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措施,以期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特色发展,满足市场对人才标准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周琬馨.我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五个瓶颈及其突破[J].教育探索,2016,(5).

[2] 芦伟,张韶晖.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磨合期的“产学研用”合作支柱作用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

[3] 段婷.应用型本科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5,(10).

Key words:transformation background;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long-term mechanism

[責任編辑 柯 黎]

作者:马祯

校企双主体电子商务专业论文 篇3:

区域电子商务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该文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校企合作现状及不足、校企合作模式、区域电子商务企业校企合作模式初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电商企业与院校合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的责权利分时”电子商务校企合作模式。对这种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论述,对区域电子商务校企合作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值得和有待各位专家和学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校企合作;电子商务;办学模

1 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发展,人才需求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教育部提出了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办学新思路,创办应用型大学。大方向是明确的,转向应用型人才培养,使得高校培养出的人才能够较好地适应转型后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各级各类的企业是人才需求的主要领域。

开展校企合作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实现高校与企业双赢,近而有利于提高高校与企业的知名度。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独立处事能力、社交沟通能力,可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校企合作是应用型院校办学的必由之路,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

2 校企合作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对校企合作的客观性、必然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多数为学校为生存而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主动来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相对较少,企业对项目的支持方面也仅停滞在项目文件上。不过这个现象在2016年由教育部高教司在全国开展校企合作双向选择以来,在较为强大的政策与资金的支持下有了一定的改变。但也存在着一些高校及企业急功近利的问题,没有真正地从能力提升方面做出较大的成绩。

校企合作中的部分企业方多数为社会上的一些办学中介机构,企业承担的往往是一些再教育,通过一定的方式为学生推荐就业机会的工作,企业方不是真正的用人单位;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相对较少。企业追求的是生产和经营的利润,学校追求的是培养人才的质量。如何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的急功近利也是解决的问题和矛盾;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应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并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因此需要健全有关政策与法规,寻求资金投入的保障,并得到政府的得视、支持,这也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校企合作主要有校办产业(企业)模式、行业(企业)办学模式、校企股份合作模式。这三种模式较为充分地体现了平等合作的办学关系;具有完备的工作保障体系;实现教学体系的优势互补;具备协调一致的教学文件;确保受教育者的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的培养。电子商务行业企业校企合作模式创新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地根据区域经济和办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以及新技术的发展进行深入的挖掘与研究。

3 校企合作模式解析

3.1 创新模式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有社会、政府、企业、院校、技术专家、教师、学生、民众等,需要从眼前利益到长远利益进行权衡。什么样的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承担这样的压力与责任呢?纵观现在校企合作,以及社会发展的现状,在这个合作涉及面较广的过程中,政府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当今社会、经济、企业等正处于转型发展过程中,就我国的高等教育而言,同样正处于向应用型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及经济等方面的发展需求?如何使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增值?这是一个非常广泛的研究领域。

3.2 创新模式与技术层次的关系

任何一种校企合作模式都不可以一概而论,不可能适合于任何高校和企业,所以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大胆的尝试与探索,在这里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校企合作过程中的技术层次问题。技术层次大体可以分为:粗放的劳动力型合作、简单技术含量型合作、主流应用技术型合作、高新应用技术型合作。不同类型的合作其创新模式的研究理所当然地应该是不同的。

在具体的院校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合作双方能够较为客观地经过考察和调研等形式,较为充分地认知彼此,就合作的技术层次、形式等,有一个清晰明了的判定。这样我们方可认定将来的合作前景如何?合作的层次如何?以及如何在特定的合作过程中,尽力而为地培育和挖掘潜在的、可能的特点和亮点。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合作办学经验,近而发现并创新校企合作的模式。

3.3 創新模式与利益体的关系

当今社会是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在研讨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时,如果不考虑这个重要的因素是不现实的。如何使影响校企合作的各方都能在其中寻找到利益的出发点呢?这是一个影响校企合作稳定长期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的方面。当然在这个合作过程中,立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最应该从政策和资金及利益上做出付出的是政府,但政府的投入是多方面的,又哪里有过多的精力来扶持校企合作呢?归根到底还是又回到了市场经济的这个大框架内,由市场来决定和进行选择。所以问题的焦点出现了,校企合作如何赢利?利润从哪里来?还需要从市场来,由市场需求所决定的校企合作模式才会是最稳定和长久的合作模式。

现实环境下的校企合作则是各种各样的。当然最具普遍性的是院校出资的校企合作,从直接的利益方来思考,院校为了学生,企业当然是为了盈利。在我们较为详细地分析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利益时,也不免就要做一些深度的思考,就需要深究合作企业的性质,是实体企业呢?还是其他的企业,不同性质的企业获利空间是不同的。当然不同获利空间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给院校和学生带来的利益也是不同的。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最具典型的是两类企业。一类是实体用人企业,与院校合作不是为了院校所付出的那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费用或直接的合作经费,而是为了进一步从院校特定专业中选择培养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急需要的专业人才。在这种情境下,企业甚至会主动出资参与到院校的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并将企业需要的技术课程陆续地置入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课程体系中。而另一类是中介性质的专业教育机构类的企业,这样的企业主要赚取的是院校提供的那部分资金。那么这样的企业在合作过程中投入的精力相对不足,而有的则可能流于形式上的合作而已。这样的合作就无所谓为了院校和学生,亦无所谓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

4 区域电子商务企业校企合作的特点

相对边远的以农牧业发展为主体的地区,经济相对欠发达,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人才需求缺口相对薄弱,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倍受欢迎。如何结合本地实际而开展卓有成效的校企合作,值得我们深度的思考与研究。近年来,区域电商园区和企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在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也有一些电商企业自身在几年时间里确实做到了强大而健壮,但在校企合作方面成功的范例相对较少。如何打破现有的这种局面呢?如何使得校企合作真正成为高校和企业共同发展的机遇呢?其实电商企业的校企合作正是一个恰好的发展热点。电商也恰好不过分受制于时空和经济发达与否的限制。关键是结合区域农牧业发展的实际和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找到和找准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和符合实际的合作模式。

在区域电子商务企业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也显现了另外的一个特点,就是合作容易,也会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学生就业,甚至在完成毕业实习时,学生往往不愿意选择院校所在的区域范围内的企业。究其原因这是由多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不仅仅是因为校企合作的过程或模式原因,也不是因为选择的合作专业是电子商务的原因。我们讲了电子商务专业更适合在这样的区域内实现创新创业、成长成才。

根据以上分析,区域电子商务企业与本地高校合作模式定位为区域简单技术含量型合作,合作的实物基础为本地区农牧业特色产品,合作平台可以借助现有国内外知名平台,也可以自己创建平台,院校开展电子商务相关专业时间较短、电商企业经营也相对年限较短,校企合作的获利空间仍然是市场,获利主体仍然是企业、高校和个体。随着国内外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校企电商合作的国内外发展空间较大,也较为成熟。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整合本地资源,开创新的电商校企合作是需要我们尽力地推动和促进的工作。

5 “责权利分时”电子商务校企合作模式的提出

经过前面分析可知,在我国开展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三種模式,分别为校办产业(企业)模式、行业(企业)办学模式。另外还有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岗前培训、参观实习等。

这些合作模式各有优势和不足。基于我们本地区电子商务方面校企合作的具体情况、校企合作的本质,以及电商校企合作的特点,在这里提出“以市场为导向的责权利分时”电子商务校企合作模式。

5.1 “以市场为导向的责权利分时”电子商务校企合作模式

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任何一种合作模式都应体现合作方的责、权、利,只有在协商合作时做出充分地考虑才可能合作的长期和稳定,实现多方共赢的结果。该合作模式以本地区农牧业特色产品为基础,以国内知名电子商务平台为载体,集高校内电子商务及相关专业学生、商务企业技术专家和管理团队为一体,开展面向国内外的电子商务营销与管理工作。所谓“责权利”是在讲,在具体设计该模式下的运营实施方案时,需要根据企业、高校、企业专家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细致地划分工作岗位职责、行使的权利和相应的利益,这里所讲的“分时”是指既要考虑电商企业的运营时间规律,也要充分地考虑学生在校完成学习任务所占用时间的实际情况,双方找到恰当的合作时间管理机制,这一点在合作过程中也显得重要而又必要。合作模式的大前提是“以市场为导向”,这一点是各方利益的保证。

以往我们谈论校企合作时,总是如同本文开篇所讲的校企合作如何重要,应该在政府主导下大力推进这方面的工作,有利于社会、高校、企业和学生等等。但是在具体的合作过程中,只有在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的支撑下,才能给合作带来较好的前景和收益。

5.2 “以市场为导向的责权利分时”电子商务校企合作模式的特点

该电子商务校企合作模式特点有这样一些特点:校企合作以市场定位为基础、分时合作、充分体现合作各方面的利益、充分考虑企业的运营与高校学生的业余时间、充分利用电商,以及电商平台的营业特性,达到企业与校内学生共同运营与管理方式等。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具有较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关于合作新模式的创新有待各位专家和学者共同参与研究,制订切实可行、完备细致的实施方案。在本文中对校企合作、区域电子商务校企合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思考,并且根据区域校企合作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的责权利分时”电子商务校企合作模式的最基本的思想及较为基础性的探究,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尚需对这种模式进一步深入地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司朝弘.“校企合作”模式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4):210.

[2] 李爱玲,滕斌.“一带一路”背景下校企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创新模式探讨[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20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会议论文集(卷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20:273-274.

[3] 王继祥.校企合作的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新通信,2020,22(6):155.

[4] 王雪娇.“校企合作”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12):26-27.

[5] 林启德.基于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教学模式创新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4):118-119.

【通联编辑:朱宝贵】

作者:折如义

上一篇:频道专业化背景依托管理论文下一篇: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