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毕业论文

2022-07-03

摘要:当前我国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数量多,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这种不适应与高校现行的教学管理体系密切相关,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以重庆工商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介绍本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现有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探索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具体途径。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国际贸易理论毕业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际贸易理论毕业论文 篇1:

浅谈中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职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摘 要:宁波地区外贸及其相关企业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宁波地区中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除了受到企业需求变化的影响,还要承受外来高校竞争者的压力。本文就提升中职国际贸易毕业生职业竞争力提出若干策略。

关键词:中职学生 需求现状 职业竞争力 提升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依仗拥有地理位置优越的宁波港,逐渐成为了外向型经济发达的港口城市。上海财经大学综合了城市的整体经济优势、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等多重因素,2012年发布了中国城市国际贸易竞争力排名,宁波排名全国第八。宁波在中国城市的国际贸易竞争能力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优势,也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创造了一片良好的发展空间。

一、金融危机后宁波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现状

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对宁波外贸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影响到了包括国际物流企业、国内物流企业、国际货运代理企业、专业报关企业等在内的所有与外贸相关的企业。其中,一部分规模比较小的外贸企业受到资金、业务等多重因素影响,纷纷选择结束外贸业务,开始将重心从外销转为内销,或者干脆关闭企业。

虽然金融危机对宁波外贸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对外贸人才还存在着一定的需求。根据笔者学校老师对宁波市30家外贸企业的调研显示,金融危机以后外贸及其相关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普遍集中在以下六个岗位: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国际商务单证员、货运代理操作员、货运代理业务员、报关员。在对外贸人才的数量需求方面,2012年~2014年三年内宁波市外贸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比2009年~2011年三年的人才需求略有下降,但总体需求仍然保持旺盛。

金融危机也改变了外贸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情况,虽然对外贸人才数量需求仍然保持比较旺盛的情况,但在人才需求的质量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一是对外贸人才的学历要求有所提高。根据调查,金融危机后宁波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学历要求比较倾向于本科或者更高的学历,高职及以下学历的作为补充。二是更看重应用型综合型人才。金融危机后,宁波市外贸行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主要以国际贸易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尤其是青睐精通国际商务惯例、掌握国际贸易基础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通晓外贸专业知识、拥有较强英语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宁波地区中职国际贸易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分析

宁波不少中职学校都设有国际贸易专业,为宁波市培养了一批外贸人才。针对宁波市外贸人才的需求现状,宁波地区中职国际贸易毕业生职业竞争力还不够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较弱

造成中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较弱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社会对中职教育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还不够。目前整个社会对教育的认知情况是:认为大学教育才是正规的教育途径,学生只有进入大学,才会获得受人尊敬的工作和美好的生活,对职业教育却不够重视,特别是对中等职业教育持怀疑态度,甚至是看不起。即使子女知识学习能力欠佳、动手操作能力极强,多数家长也情愿花钱读普高,为子女寻找进入大学的途径。对中职教育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如果不能改变,将不利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是中职学生自身学习素质欠佳。从目前中职学生生源情况来看,中职学生主要分成四类:第一类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很好,来学校的目的只是为了一个中专或者高级工毕业证书;第二类学生是中考考场失利,心理产生学习心理障碍,认为看不到明天,有自暴自弃的倾向;第三类学生长期生活在问题家庭里面,可能存在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第四类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学习习惯比较差,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在这四类学生中,第四类学生所占比重最大。这些学生往往有一定的学习意愿,也期望通过学习来具备一技之长,在社会上立足。但是由于从小养成的学习习惯比较差,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习惯于“老师和家长”的管理模式,不愿动脑筋,遇到问题,即束之高阁,更不愿挑战任何困难。

2.学生职业竞争能力欠缺

目前外贸企业认为理想的国际贸易人才是一种外贸综合型专业人才,成为这种综合型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包括较强的海外市场开拓能力、商务函电书写能力、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外贸合同起草能力和外贸单据制作能力。同时,这种综合型人才还应熟悉生产企业实际运作环节,具备吃苦耐劳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较强的责任感,拥有必要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而现实情况是,多数中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只具备了商务单证制作的基本能力,考取公共英语二级的学生为数寥寥,更不必说与大学英语四级同等水平的公共英语三级。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函电、合同的书写能力极差,离外贸企业理想人才的要求相距甚远。另外,多数中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未深入到企业一线,不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也不愿意从事辛苦的工作,抗压能力差,小团体思想严重,缺乏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3.中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大

宁波地理位置优越,外贸经济发达。受此影响,宁波地区一些学校均开设了国际贸易及其相关专业,每年都会有大批的国际贸易及其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每到毕业季,浙江省其他高校以及其他省份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也会聚集到宁波这个外向型的港口城市。另外,还有一部分毕业生虽然不是国际贸易类专业毕业,但是由于自身在学校里积累了十分扎实的英语底子,并取得大学英语六级等英语相关证书,也会加入到宁波国际贸易行业的就业队伍中。

与这些高校毕业生相比,宁波地区本土的中职国际贸易毕业生的职业竞争能力就会显得十分弱。面对这种国际贸易毕业生就业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形,如何提升中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竞争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成为中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三、中职国际贸易毕业生职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宁波市拥有着良好的外贸环境,需要一大批中职国际贸易毕业生来服务于宁波外贸企业,服务于宁波经济。但同时,政府部门、学校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提升宁波中职国际贸易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

1.革新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于目前中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英语能力匮乏、专业基础知识薄弱、操作技能水平低下等现状,为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中职学校需要革新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革新中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全方位推进。

(1)加强职业素养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纳入必要的思想政治课程,还需要融入大量的心理课程,从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在学生管理活动中,开设多样化的职业素养方面的活动和比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2)加强英语教学。需要在招生中招收一些英语中考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在教学管理中,安排专业英语教师进入国际贸易专业学科组,专门教授国际贸易专业的英语课程,如外贸函电、商务英语视听说、公共英语等级等课程。在学籍管理制度中增加对学生公共英语的考证要求,如在第三年学习时必须取得公共英语二级的等级证书,在第四年学习时必须取得公共英语三级的等级证书,通过公共英语四级、五级可以增加学分等。

(3)加强考证教学。中职学校都比较重视专业课考证,但对企业实际的证书需求还缺乏了解。中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设置对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跟单员证书、货运代理从业资格证书、报检员资格证书和报关员资格证书等的考证要求,专业课教师需要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考证教学结合,在课堂上完成考证课程的辅导。在学籍管理制度中,要求学生至少取得两种专业资格证书。

(4)加强国际贸易相关软件的模拟实训教学。国际贸易单证制作、国际贸易实务操作、国际货运代理业务操作、商检与报关基本都是围绕着软件操作展开的,学生如果对软件操作不熟练,同样也会影响到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也会降低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加强国际贸易相关软件的模拟实训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竞争力,同时也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2.加快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共享

国际贸易专业开设已经有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但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对于该专业教学资源的应用存在比较大的差异。通常,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材、教案、课件及相关软件等。

目前,中职国际贸易专业课教学资源质量是参差不齐的。就教材方面而言,比如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教材,有些教材过于理论化(与实际情况严重脱节),有些则偏向考证要求(与实际业务严重脱节),这些问题使得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遇到障碍。早在2000年初国家教育部为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化,鼓励各所实力较强的学校建设专业精品课程,建立了国家精品课程网络,将相关教学资源进行信息化共享。宁波中职国际贸易专业首先可以利用长期专业教学经验来开发优质的教学资源,也可以借鉴其他名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地方教育部门做好牵头工作,组成行业指导委员会,调研企业实际需求和运作情况,结合宁波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发有用的教材和相关精品课程的建设。

3.强化师资队伍企业实践能力

有相当一部分国际贸易专业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到中职学校进行教学的,没有相关的外贸类企业工作实践经历,缺乏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这部分教师往往具备较强的理论优势,但缺乏软件操作、单据制作和国际贸易实训能力。还有一部分国际贸易教师并不是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的,由于各种原因转入较为陌生的国际贸易专业任教。上述这些原因都造成了国际贸易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欠佳。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鼓励国际贸易专业教师 “走出去”,安排部分专业课教师“下企业实习”,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企业需求的技能信息和实践操作的技能,更好地来实现课程教学。

4.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国际贸易专业是操作实践要求非常高的专业,用人单位十分注重学生在校学习时的专业职业能力与实践经验。因此,在培养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时,需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实训基地。学校需要在宁波地区寻找合适的外贸类及其相关企业作为合作伙伴,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签订适合的校企合作协议,或采取专业订单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为外贸类相关企业培养人才。加强校企合作,既可以捕捉及时的市场信息,获取企业相关资源,又可以为企业输送“来之即用”的国际贸易人才,达到信息、利益共享的“双赢”模式。

5.突出亲验式教学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着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的情况,据此可改变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学模式,突出亲验式教学的方式。联系外贸及其相关企业,让学生与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触,与岗位直接面对面,提高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度和专业的认可度,加强学生的工作责任意识和职业素养。

6.开展专业分流

培养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在临近实习的前一年的在校学习中,进行学生的专业分流。比如,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强且性格外向的学生分流到国际贸易实务班,性格外向但英语能力较弱的学生分流到国际货运代理班,性格内向学习努力的学生分流到商检报关班。通过结合学生自身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流教学,更加有助于学生对就业岗位的认识和了解,真正做到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为他们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校企合作、整合教学优质资源、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开展专业分流等多途径来培养符合宁波地区需求的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人才,可以克服中等职业学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提升中等职业学校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职业竞争能力。中等职业学校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教学必须做出改革,这样才能使社会提高对中职生的认可度,才会让毕业生找到体面且受人尊敬的工作,才会让国际贸易中职教师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才会换来中职教育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唐宇.浅析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J].科技信息.2010(15).

(作者单位:宁波第二技师学院)

作者:王蕾

国际贸易理论毕业论文 篇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当前我国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数量多,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这种不适应与高校现行的教学管理体系密切相关,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以重庆工商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介绍本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现有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探索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学生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1],对于大学生成长至为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学校教育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实践教学将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关键性指标”,“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重庆工商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旨在培养从事涉外经贸工作,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重庆工商大学要想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培养社会所需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根据《教育大辞典》的解释,“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工程测绘、社会调查等。旨在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养成理论联系的作风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重庆工商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一是专业课程模拟实验。学校对本专业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开设有相应的实验课,如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等专业课程。以国际贸易实务为例,学生在第四学期48课时的理论学习之后,第五学期再安排48学时的国际贸易模拟实验,通过使用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及外贸模拟练习系统,在实验室仿真国际贸易交易环境,让学生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不同当事人,了解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

二是社会实践及经济管理综合实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每学年都安排有夏季短学期(学期的最后4周时间),大一、大二的短学期主要是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要求学生写出社会实践心得体会或是实习实践报告。大三的短学期安排了经济管理综合实训,综合实训涉及到经济学实验、会计模拟实验、统计实验、计量经济学实验、银行实务实验等。

三是毕业实习。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总共有8周时间(第七学期后四周及第八学期前四周),总学分为8学分,时间安排在大学四年所有课程结束之后,实践方式为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毕业实习结束后学生需要向学院提交实习单位的考核鉴定意见及自己撰写的实习报告。

四是学年论文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学年论文及毕业论文写作是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主体,总学分为11学分(学年论文3学分,毕业论文8学分)。学年论文在第七学期完成,时间为3周;毕业论文完成时间为第七学期末至第八学期初,共8周时间。

二、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践教学内容相对零散,不成体系

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之上,没有形成其相对独立的体系。虽然专业培养方案对各项实践教学内容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但课程实验、实训、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在内容结构上整合不够,较为分散,实践教学体系自身缺乏连贯性。由于缺乏对国际贸易专业能力的细化分析和对各专业技能间关系的研究,对应该设置哪些实践环节,各环节的先后顺序应如何安排,具体目标如何确定,没有进行科学的论证,有一定的随意性。专业实践活动大多是在校内进行,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生产活动脱节较大,学生的专业实践以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等实务类课程计算机仿真实验为主,缺乏外贸场景实训。实践教学主要是各任课教师进行一些单项的训练,这些单项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的某些单个技能得到了训练加强,但缺乏各个技能的贯通联系,不利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融合。目前我校国际贸易专业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还是以课堂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生产实习、实践调查时间较少,教学评价也主要看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操作技能都较弱,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缺乏

教师是决定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重庆工商大学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的专职教师有10人,其中教授两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人都是从校门到校门成长起来的,专业理论基础好、理论教学经验丰富。但没有参与过外贸领域的实际经营管理工作,缺乏实践经验。如教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师没有从事对外贸易业务的经历,教外贸单证实务的教师没有在相关业务部门的制单经验,教商务谈判的教师没参与过国际商务谈判,教师对学生的教授更多地停留在书本层面。教师实践经验的缺乏,使得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无源之水。

(三)长期稳定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不足

校外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但是目前与重庆工商大学有长期稳定合作的国际贸易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寥寥无几。学生专业实习多是自己去联系单位,实践教学基地分散、临时性较强,绝大部分同学无法联系到专业对口的单位进行校外实习。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学校实习经费投入不足,實习基地建设困难重重;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更多地要考虑自身的经济效益,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有的实习单位即便是接受学生实习,但由于担心涉及到企业的商业机密,因此学生实习也只是走马观花,不能真正触及操作流程,无法真正体验企业运营管理的具体情况,严重影响了实习的质量和效果。

(四)校外实践实习环节流于形式,监管机制不完善

虽然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方案安排有8周的毕业实习,即第七学期后四周及第八学期前四周,但在此期间学生忙着毕业论文写作、就业应聘等诸多事情,对于实习的重视程度不够、积极性不高,真正联系有关单位踏踏实实实习的同学屈指可数,学生的校外专业实践流于形式。而学校对学生实习环节也缺乏监督管理,对于学生实习的考核,仅凭学生提交的有单位评语及盖章的一纸实习鉴定书来确定实习成效,根本无法确保学生的实习质量,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良好工作作风的形成。

三、对策建议

(一)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建立分层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要以培养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目标。教师应精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将包含专业认知、实验、实习、拓展创新训练、毕业设计在内的各环节进行整体、系统的设计,构建国际贸易实践教学“多环节、大周期”的过程模式。以基础能力、应用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在大一时开设以感性认知为主的实践教学环节——专业认知实习,通过聘请从事实际工作的专业人士开设讲座以及参观涉外经济单位,使学生初步了解国际贸易专业的实际业务内容;在大二、大三阶段,随着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货运保险、报关报检等专业课的开设,根据课程内容安排课内上机、实验学时及场景实训,使学生及时将课内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大三后期及大四阶段,通过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开展提高全面能力的综合演练。利用校内和校外的实习环境,循序渐进地开展国际贸易实践教学,贯穿大学四年,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

(二)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应具有“双师”能力和“融合”素质,成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行业经济之间紧密联系的主力纽带 [2]。学校应尽可能多地为教师搭建实践锻炼的平台和创造提高实践能力的条件,可以通过与银行、税务部门、商检部门、海关等机关单位和货代公司、进出口贸易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和实习场所,有计划地安排国贸专业教师到相关实际业务部门进行调研、实习或挂职锻炼,积累实际运作经验,增强实践教学能力。二是在引进国际贸易专业师资时,考虑从外贸企事业单位引进具备专业职务资格、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人才,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三是完善教师考核激励机制。考核时应加大教师实践技能部分的比重。根据专业实践特点,制定专业测评方案,对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进行测评,以此作为判断其实践教学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并且与收入挂钩。将实践教学能力和实践锻炼经历与教学效果评估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尽可能地设置量化考核指标,以此引导和激励教师加强实践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一方面,要完善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注重实验室模拟软件质量,紧跟国际贸易形势发展,不断更新升级当前使用的专业教学软件,使学生了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动态,掌握与实际相符的操作技能;加强仿真场景型实验室建设,让学生通过商品的推广或客户的开发,真实体验外贸交易过程;在校园内建立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可以考虑由学校创办外贸公司,这样不仅可以给国际贸易专业教师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创业实战演习场所和创业平台。另一方面,要着力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应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积极利用社会资源,与有条件的外贸公司、企事业单位(如重庆保税区的外向型企业)签订实践实习基地合作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积极为学生搭建见习、实习等实践平台。校企合作需本着互利合作的原则,学校在接受企业提供的良好实践条件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积极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方面的服务。

(四)完善监管体系和测评机制,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3]。因此,应根据实践教学新体系的需要,规范实践教学管理,重新制订或修订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质量考核体系、实践基地的管理模式等全方面的教学管理文件;建立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信息收集、管理和反馈机制,注重对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控制;在实践教学评价中,学院应建立一套符合实践教学特点的质量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将社会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的实际需要引进测评体系,从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多角度全面考查和评价学生实践能力,对学生参加的学术报告、学科竞赛、科研活动以及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等以授予学分的方式进行激励,改变长期以来采用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考核评测制度,激发学生对于实践课程的积极性。在规章制度的执行上,建立督导随机检查制度,对实践教学进行随时抽查监控,严查走形式、教学组织不严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周星岚.构架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5):142-144.

[2] 沈奇,张燕,等.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0):36-38.

[3] 刘元林,等.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19-22.

Discuss on the Reform of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Taking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for Example

HU Wei-hui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school of economics,Chongqing 400067,China)

Key words:international trade;practice teaching;reformation

[責任编辑 王玉妹]

作者:胡伟辉

国际贸易理论毕业论文 篇3:

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 要:本文结合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及其就业单位的调研情况,围绕综合职业能力要求,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考核方法、实践技能和部门型仿真模拟实训等六个方面出发,探讨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从1999年起向珠三角一带输送了大量的国际贸易人才,他们主要从事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报关员、货代业务员、外贸文秘和外贸单证员等工作。笔者带领的项目组成员着重对2005年以后毕业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及其就业单位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企业相当注重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笔者根据调查的情况,围绕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就改进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关于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调查的情况

1.企业对外贸相关岗位人才的要求。

(1)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最注重的是员工的敬业精神、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技能以及外语水平。在所调查的企业中,有53%的企业认为除了要求学生具备四或六级的英语证书外,更看重学生实际的应用水平及与客户有效沟通的能力。

(2)企业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会参考学生在校考取的技能证书。企业方面表示,应届毕业生求职时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工作经验不足、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吃苦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

2.毕业生对于自身的要求。

(1)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目前从事的职业主要集中在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货代业务员和报关报检员等,他们认为在初次求职时,英语四、六级证书及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是求职时的重要筹码,对成功求职有很大的帮助;并认为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外贸单证实务、报关实务、商务谈判、社交礼仪、电子商务、基础会计和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等课程在实际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学生普遍认为,在实际工作中,应具备英文信函书写及翻译能力、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外贸单证操作能力、跟单能力和业务软件操作能力等实用能力;并认为在校期间参加学生社团的经历对自身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3)学生对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如强化英语口语方面的训练,增加各课程的实践环节,把软件实操环节需要与实际业务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等方面的引导。

二、提高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1.构建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高职教育不是按学科体系设置课程、安排教学,而是以专业为依据,按岗位或岗位群的要求为起点,逆向设计课程、安排教学,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适应能力。从上述调查情况看到,企业非常注重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而学生在顶岗实习及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也体会到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性。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学校应采用“逆向设计法”,针对外贸相关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构筑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如包括会计学和电子商务等的职业通用能力模块;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外贸单证、商务谈判、报关实务和进出口业务操作等的职业专项能力模块;包括社交礼仪和国际货运代理等的职业拓展能力模块;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等的职业综合素养模块。

2.加强职业专项能力模块课程的建设,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国际贸易专项能力模块课程的建设应体现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首先,开放性体现在专业课程的建设主体双元化,通过邀请行业专家共同参与课程建设,专任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编写教材、共同授课,相互交流,产学研联合提升课程建设内涵;其次,职业性体现在课程设置定位以外贸业务员岗位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业务流程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主导,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最后,实践性体现在课程中的实例、模拟训练内容,主要来自于外贸企业的实际业务,内容真实可信,操作性强。同时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努力实践“教、学、做”一体化,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入到教学中,采取“做中学” “边学边练”的方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通过“展示任务” “分析任务”和“练习任务”,使学生在教师设置的“进出口业务”虚拟情境和任务项目中接受实际的操作训练。教师将所要学习的国际贸易实务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工作任务中,学生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并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构建。通过这些具有真实业务背景的工作任务能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在任务呈现给学生之后,教师不能采取传统的授课方法,直接讲解相关知识,而是指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逐步理清问题、理解任务,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责任与主动性,并较多地采取小组学习的形式,从而为学生提供与人交流协作的机会,最终,通过“做中学”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3.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多侧重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此种考核方式无法体现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应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办法,变单一的理论考试为多元化综合考核,多角度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学习评价(形式有习题、讨论、技能竞赛、大作业、专业调查报告等),而且包括操作技能训练评价(校内实训表现、校外顶岗实习的工作表现、获得相关专业技能证书情况),还要兼顾职业素养评价(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团队合作能力、责任意识和开拓精神等)。同时,随着国际贸易业务的飞速发展,行业操作更加规范细化,持证上岗日益普及,学校应推行“课”“证”融合的考核形式,把职业资格认证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来,将这些证书的培训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实行课证融通。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的培训时间,又可以节约学生的资金,使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能较顺利考取各类资格证书,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鼓励学生考取各种不同职业资格证书,以实现宽口径就业。

4.通过技能大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业务动手能力和竞争意识。

在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时,可将教学实践和专业技能比赛相结合。比如,在商务谈判的教学实践中,可在课程结束前,举行一次商务谈判比赛,可以班级为单位举行,也可以学院或系为单位举行,这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举办商务谈判比赛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更重视教学实践,防止教学实践流于形式。又如,在进出口业务操作课程的教学中,可举办外贸技能大赛,大赛的主要内容可包括单证制作、信用证审核、外贸函电的处理、业务谈判以及外贸风险的防范等。比赛所用的资料最好以外贸公司和银行的实际信用证为基础进行整合,学生以虚拟公司和虚拟银行的身份参与比赛。比赛过程中,学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可以互相切磋,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的业务能力以及其他职业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建立部门型外贸仿真实训室。

我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模拟实训主要以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进行软件操作。虽然本软件可以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扮演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出口地银行和进口地银行等五个相关角色,通过软件完整地完成一笔交易,但此软件的操作多为案例式,重视单证的制作和流转过程,而忽视了国际贸易往来中最重要的商品交易和人际交往。外贸商品被抽象化,只有象征性的几张图片和一些简单的描述,未能展现实际国际贸易中商品的重要作用。只有对外贸商品的各项参数和生产工艺流程有足够的了解,外贸业务员才能有实力和信心去对外销售该类商品。因此,国际贸易实务专业须尽快建立能让学生真正参与的外贸仿真实训室。

部门型外贸仿真实训室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仿真”,这种实训室是以部门为单位进行布局,每个部门都采用窗口的形式进行没计,学生在这样的实训室中进行实训才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才会真正地了解如何开展外贸业务、如何完成进出口业务。在实训室中需要设计多家进口商和出口商,把学生分到不同的公司进行实训。由于进出口商是以公司的形式存在的,这就需要对进出口商的设计体现出公司的特点,因此在设计进出口商时可以采用写字间的方式来布局,同时再配置相关的办公器材。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既可进行面对面的谈判,也可通过电脑、传真等方式进行磋商。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自身的外贸本领,同时也可以从最基本的办公室事务做起,这些工作能力是任何岗位都需要的技能。在实训室中,还应为出口商建立产品展示厅,可以是真实的产品或模型,让学生通过产品展厅,了解商品知识,学会商品的推广。对于进出口业务中所涉及的一些公共部门,如货代或船公司、保险公司、检验检疫局、银行、外汇管理局、海关、税务局等部门都可以采用窗口的方式进行布局。学生在部门型仿真模拟实训中可以最大程度地模拟外贸业务工作,最大可能地实现仿真,使学生在学校这个环境中就可以真实体验到外贸业务的流程和精髓。

6.设法使学生广泛参加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可以成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平台。此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参加社团活动对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是多方面的,按比例高低依次为:人际关系能力27.02%,社会适应能力21.39%,社会实践能力18.35%,自我学习能力为17.05%,组织管理能力13.73%。通过社团活动可以使学生走入人群,融入集体,理解团队合作的精神,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融入企业文化打好基础;可以学会与人共享、与人沟通、表达自己,承认别人也被别人所承认,从而找到自信,充实自己的生活;可以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在克服种种困难中,正确理解社会生活的艰难,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根据现有学生素质和就业市场的新变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满足学生就业需要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这是新时期职业院校全体教学工作者的责任所在。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本文主要根据本院该专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上述对策,特别是要加强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教学实践与专业技能比赛相结合并加快部门型仿真实训室的建设,以实现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

[本文是2010年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研究项目《综合职业能力视野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是J100703]

参考文献:

[1]张磊,李敏.探索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0,(3).

[2]夏冰.国际贸易仿真模拟实训室的设计[J].时代教育,2010,(12).

[3]李同芳,程莉.试论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

[4]江文.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市场论坛,2010,(10).

责任编辑 何丽华

作者:张燕芳

上一篇:冲击回波质量检测论文下一篇:小组合作电子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