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理论论文

2022-04-18

摘要: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对于完善我国汇率理论,指导汇率调整和汇率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人民币连续升值的背景下尤为必要。近年来,人民币均衡汇率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相关研究文献不断涌现。对国内外人民币均衡汇率已有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以明确该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将对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铺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民币汇率理论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人民币汇率理论论文 篇1:

从马克思汇率理论谈人民币升值

摘 要 自2005年我国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汇率逐年走高。2009年中国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后,关于人民币汇率的唇枪舌战即频现报端。2010年,美国国会更抛出了“汇率操纵国”的言论,不惜以干涉别国内政的手段试图强压中国政府对人民币进行升值,以缓解美国时下面临的贸易问题和就业问题。本文试从马克思汇率理论的角度,对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加以解读分析。

关键词 马克思汇率理论 汇率 人民币升值

一、“马克思汇率理论”的简要概述

“马克思汇率理论”产生于19世纪中后期,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出了有关汇率问题的基本观点,奠定了马克思汇率理论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汇率的产生是国际商品交换的历史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必然产物。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开拓和迅速扩大,国际分工进一步加深,国际贸易迅速发展,从而产生了国际价值,导致世界货币流动,形成各国货币的汇兑比率。同时,马克思认为汇率是由各国货币所包含的价值量的多少决定的。由于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导致各国生产同一种商品所包含的内在价值量并不相同,因而各国货币所包含的价值量就不同。那么,各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即汇率也会不同。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汇率理论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是影响汇率的根本原因之一。

马克思认为,正如一般商品的价格与价值并不一致,而总是围绕着价值波动。同样汇率在通常情况下也与货币平价并不一致,它也是围绕着货币平价波动。这种波动受外汇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外汇供求关系又以一定时间内的内收支状况为转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外汇发生变化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一时的支付差额。

不管造成这种差额是什么原因,如纯粹商业原因、国外投资、或国家支出、战时的支出等等,只要由此会引起对外的现金支付。

(二)一国的货币贬值。

不管是金属货币还是纸币。

(三)人们的心理信任因素也会影响到汇率。

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影响汇率波动的原因主要有外汇供求状况,国际收支差额、心理预期因素以及两国货币所具有的或代表的价值量的相对变动。

二、用马克思主义的汇率理论分析我国目前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至今我国人民币对美元的一直处于升值状态,人民币升值问题就成为了汇率制度改革之后的金融市场热点。下面就用马克思主义的汇率波动理论来分析一下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一) 近几年我国外汇储备一直保持较快增长速度。

数据显示,中国自2005年开始实行人民币汇率改革,2006年人民币升值3.35%,2007年和2008年升值均接近6%。但同期中国的贸易顺差也在增长,2006年顺差为1776亿美元,2007年全年我国外汇储备增加4619亿美元,2008年更是高达2954亿美元。如此惊人的外汇储备增长速度,如此巨大的外汇储备造成外汇的供大于求。结合马克思的汇率波动原因来看,汇率围绕着货币平价上下波动,受外汇供大于求关系的影响,在我国的外币必然贬值,人民币升值也就成为必然趋势。

(二) 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双顺差”。

2005年贸易顺差达到1018亿美元, 2006年该值就达到了1776亿美元,2007年我国外贸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首次达到21738亿美元,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2561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2009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稳定,而全年贸易顺差同比下降了34.2%。 因为我国一直保持双顺差,所以才有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因此,国际收支过大的顺差是人民币升值的根本原因。

(三)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也是人民币升值的因素之一。

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让世界人民对中国人民币升值充满了期望,对中国政府充满信心,那么就会采取一些措施应对人民币升值,如提前将美元兑换成人民币,反而加速了人民币的升值。

不过就目前来看,与其说是人民币升值,不如说是美元贬值。因为人民币对美元虽是升值的,但是对欧元等货币是贬值的。相对而言,美元对欧元等货币也是贬值的,是美元的贬值造成周围货币的升值。

(四)人民币与外汇所具有的或代表的价值量的相对变动。

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科技也跟着迅猛发展。现代化生产代替了人力劳动,收入也随之增加,这样无形中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结合马克思汇率理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越多,花费的时间越少,那么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一单位人民币所代表的价值量也就越少,在其他一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则人民币是升值的。

三、适宜的汇率水平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马克思汇率理论正确地分析了汇率决定的基础和影响汇率波动的因素,即使在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马克思汇率的理论基础——劳动价值论,指出了决定各国汇率水平的基础是各国不同的劳动生产率,导致的各国货币的价值量的不同,从而带来各国货币汇率水平的不同。 在当今世界,汇率一旦确定就成为影响宏观经济的重要变量,因而汇率也成为了各国调节经济发展的政策工具。

汇率下浮在短期内对一国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因为其可以促进出口,抑制进口,增加一国经济收入,但是也会因缺乏提高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动力,不利于经济结构的改善,长期下去可能会妨碍经济增长,从而损害了一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而汇率上浮在短期内对一国经济增长有抑制作用,使其出口减少而进口增加,本国企业的价格优势受到限制,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改善来提高产品附加值或降低成本以保持产品的竞争力,因此有利于一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激励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保持其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也就是说,汇率水平的确定要在短期经济增长和长期经济增长之间进行抉择。

中国宏观经济的长期目标是优化经济结构,保证经济增长的质量,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通过币值升值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国情,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构成了极为严重的就业压力。如果要保证一定水平的就业率,经济就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那么,这时如果汇率升值过多过快,就会使进口价格较低,出口价格较高,会使投资相对减少,短期会使一些企业面临困境甚至破产,从而加大就业压力。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结合马克思汇率理论,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必然带来汇率水平的变动,因此,人民币汇率升值也在情理之中。但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转型国家,正处于投资推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依靠技术和知识推动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渡时期,市场机制还不成熟,经济调节能力不强的情况下,这就要求汇率调整的幅度不能过急过大,根据自身经济发展和客观需要进行的主动调整,更不是迫于别国干涉的压力。人民币升值应该是渐进性的、理性的,这样对中国经济发展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面对人民币的升值,相信我国政府能够制定出合理的实施方案和应对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并引导企业加强结构调整,平稳度过改革调整期。企业也能积极推进结构调整步伐,转换经营机制,提高应对汇率变动的能力。我们坚信,汇率制度改革将使我国更加适应日益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避免国际经济摩擦,使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三卷 .

[2]张亚伟.汇率升值的内在原因及其对出口贸易条件的影响.广西社会科学,2007 (10).

[3]喻川平.对人民币汇率升值中的汇率陷阱问题的认识.价格月刊,2008 (06).

[4]杜静.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利弊分析.中国集体经济,2008(09).

作者:李鹏宇 陶柱标

人民币汇率理论论文 篇2:

人民币均衡汇率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对于完善我国汇率理论,指导汇率调整和汇率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人民币连续升值的背景下尤为必要。近年来,人民币均衡汇率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相关研究文献不断涌现。对国内外人民币均衡汇率已有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以明确该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将对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铺垫。

关键词:人民币;均衡汇率;汇率失调;购买力评价

The Literature Review on RMB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

XU Qun

(College of Accounting,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65, China)

Key words: RMB;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EER);exchange rate imbalance;purchasing power parity

一、引言

理论研究和事实经验都表明,一国汇率无论是被低估还是被高估,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极大危害性。一方面汇率持续高估会导致货币危机;另一方面汇率失调时间过长或汇率失调频繁出现会在中长期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Cottani等人(1999)针对24个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发现,人均收入、出口、净投资和农业的增长都与汇率失调呈显著负相关。我国的历史事实也似乎印证了这一点。人们普遍认为,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高估,对当时中国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1998年我国出口几乎无增长,1999年增长率也只有6.1%;1998年实际利用外资与1997年持平,1999年甚至出现了11%的负增长,2000年增长更是微弱。可见,准确判断人民币汇率是否合理,对保障我国乃至世界经济稳定、持续增长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近年来人民币连续升值的背景下,对人民币汇率的合理性进行研究,更具有较大现实意义。而要判断汇率是否失调,关键是确定汇率水平合理性的判断标杆。国外研究表明,均衡汇率可作为判断汇率失调及失调程度的客观依据。所谓均衡汇率,是指使一国经济发展在中长期具有可持续性的汇率水平。自此,国内外学者纷纷展开对人民币均衡汇率的研究,相关文献层出不穷,对人民币汇率调整和我国汇率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笔者旨在对国内外人民币均衡汇率领域的已有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明确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的最新进展,把握其目前动态,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个参照平台。

二、国外均衡汇率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均衡汇率的研究起步较早。其中,最早对均衡汇率的研究应属于基于购买力平价的均衡汇率理论。传统经济学家们常常运用购买力平价(PPP)原理测算均衡实质汇率以及汇率失调程度。购买力平价原理主张名义汇率是由国内外价格水平的相对变动来决定的,因而隐含着均衡实质汇率为常数的结论。该种测算方法虽然简单、直接,但并非评估汇率失调程度的好方法:一方面,购买力平价在现实中并不成立;另一方面,这种方法无法说明均衡实质汇率本身的变化。而现实中经济基本面总是在变化,政策当局感兴趣的是基本面变化如何改变实际、均衡汇率,并以此改变汇率失调程度。虽然实证研究证明购买力评价理论存在很多缺陷,但它仍然对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均衡汇率理论具有非同寻常的影响。随后,许多学者纷纷对均衡汇率测算方法进行改进,抛弃均衡实际汇率不变的假设。

Swan(1963)系统论述了均衡实际汇率和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为此后均衡汇率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John Williamson(1983)首先提出了可用于实证分析的基本经济要素均衡实际汇率理论(Fundamental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简称 FEER),并测算美元、日元、德国马克、英镑、法国法郎、意大利里拉、加拿大元等西方主要货币的均衡实际汇率;Stein(1994)系统提出了自然均衡实际汇率理论(NATREX),并用它实证测算了美元、德国马克、法国法郎、澳大利亚元等货币的均衡实际汇率水平;需要说明的是,以Williamson为代表的方法(FEER方法)将重点放在宏观平衡上,通过要求实质汇率与宏观平衡相一致来确定实质汇率应该达到的水平,并将该值定义为均衡实质汇率(称为基本均衡汇率)。其中,宏观平衡指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和低通货膨胀(内部平衡)以及经常项目反映了可持续的净资本流动(外部平衡)的一种理想状况。均衡汇率概念之所以被冠以“基本”一词是因为它抽象掉了短期经济因素,仅仅关注于中长期经济状况。FEER方法的主要缺陷是可操作性差,并由于涉及到大量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有关的参数设定(将参数校准在充分就业和可持续的净资本流动水平),使得该方法得到的估计结果对模型参数设定比较敏感。此外,由于FEER是规范意义上的均衡汇率概念,FEER方法代表了均衡汇率的规范经济学分析方法,一些被证明对实际有效汇率行为有影响的经济变量并没有包括在FEER 的计算框架中,因而FEER方法计算的均衡实质汇率在实证意义上是否存在,即计算的均衡实质汇率是否反映了实质汇率决定因素的中期影响是不明确的。为此,Ronald MacDonald(1998)提出行为均衡实际汇率理论(BEER),并用它分析了美元、日元、德国马克的汇率变动。与FEER方法不同的是,行为均衡实际汇率理论将重点放在实际有效汇率行为本身。该方法运用近年来计量经济学发展起来的协整技术,从统计学意义上发现实质汇率和早先文献识别出的各种中长期汇率决定因素之间的协整关系,以此作为确定均衡实质汇率和评估汇率是否失调的基础。由于BEER法只涉及到单一方程约化型(reduced form)模型的估计,较之FEER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强的优点。因此,近年来BEER法被广泛应用于均衡实质汇率测算和汇率失调问题的实证研究(例如参见Baffes et al.,1999,Clostermann & Schnatz,2000,Maeso-Fernandez et al.,2002)。

在西方均衡汇率实证研究文献中,大多是针对发达国家。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末,部分学者开始对发展中国家的均衡汇率进行研究,该类文献主要包括:Sebastian Edwards(1989)第一个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均衡实际汇率理论(ERER),充分考虑了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中的显著特点,例如实行外汇管制、存在贸易壁垒、存在平行汇率(通常指黑市汇率)等。在此框架下,他对巴西、哥伦比亚、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发展中国家货币进行了实证研究;Elbadawi(1994)在Edwards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的发展中国家均衡实际汇率理论,实现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的较好结合;Montiel(1999)在综合已有发展中国家均衡实际汇率理论文献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探索,建立了具有微观经济基础的长期均衡实际汇率决定模型。其(1999a)发现,对于研究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失调问题而言,BEER法具有进一步的优势:尽管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证分析中存在诸如样本量小,数据质量不高以及经济结构不稳定等问题,但是BEER法分析的结果常常能够如理论预言的那样发现实质汇率与基本面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并且估计出的协整方程常常能够重现通过其它方法识别出的汇率失调情况。

三、国外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文献综述

在国外均衡汇率研究文献中,也有部分文献专门对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进行研究。代表性文献主要包括:

Bu & Tyers(2001)采用逆实际分析法以年度数据估计1987-1998年中国的均衡实际汇率;Bosworth(2004)和Overholt(2003)用绝对和相对购买力平价计算了人民币均衡汇率后发现,若不考虑相关国家在收入水平上的差异,人民币均衡汇率在1美元比2元人民币,即相对于现在汇价,人民币应该升值4倍;若考虑到人均收人差异,人民币大约低估40%;Frankel(2004)使用修正的购买力平价方法研究认为,人民币在2000年低估35%,在2004年低估超过35%;Anderson(2004a)比较了11个亚洲经济体后指出,人民币是第二大错估(低估)币种,仅次于日元;John Williamson(2003)认为,按均衡汇率标准衡量,如果一个国家经济过热,同时经常账户与可预见的未来为了维持可持续的国际收支头寸相比有较大盈余(或较少赤字),则其货币就是低估的。如果经济是非充分就业,资本账户盈余不能弥补经常账户的赤字,又缺少国际储备,则其货币就是高估的。从而可判断人民币汇率被低估;Virginie Coudert (2005)利用FEER理论,在IMF研发的NIGEM模型基础上预测了2001-2003年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从事后的角度看,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且该方法利用大型多国模型,所需数据和方程众多,实用性较差。

除此以外,另有部分学者对人民币汇率失调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经过Balassa-Samuelson效应修正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基本经济要素均衡汇率理论和行为均衡汇率理论(如表1所示)。

四、国内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均衡汇率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陈彪如(1992)从微观经济学中的利润—成本函数出发,推算出利润最大化条件下本国和外国的物价方程,然后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得出了有关均衡汇率的方程。其研究认为,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因素有实际经济增长率、工资总额、社会平均工资、实际劳动生产率、间接税、利息、固定资产折旧和全社会企业的税前利润等。根据上述指标,他实证测算了1981-1990年间人民币“理论汇率”(即均衡汇率)和失调程度。在其研究中,理论汇率被定义为根据某种汇率理论和汇率模型定量测算出来的汇率,它构成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交换的基础。从此,拉开了国内人民币均衡汇率实证研究的序幕。梳理已有文献发现,研究主要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第一,部分学者在借鉴Edwards的发展中国家均衡实际汇率理论的基础上来研究人民币均衡汇率问题。该类文献主要有:金中夏(1995)尝试将Edwards的发展中国家均衡实际汇率理论应用于人民币汇率研究。其研究认为,一个正在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并向货币可兑换过渡的国家,决定均衡汇率水平的基础变量通常会发生显著变化,在BEER框架下,他结合了中国实际情况,讨论了均衡汇率的决定。但他(1996)又指出单纯的统计分析受统计数据质量的影响很大,缺乏令人满意的理论支撑。而且由于原模型是建立在价格机制健全的假设上,不完全适于分析中国的汇率形成机制,同时这些模型也无法反映转轨经济特点(计划调节的份额逐渐缩小,市场调节的份额逐渐增大),从而也就无法研究转轨本身对汇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他建立了一个考虑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特征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经济转轨时期我国的均衡汇率,均衡货币供应量,均衡非贸易品市场价格的决定机制,说明这三者在经济转轨时期由于受到物价管制减轻,外资流入,关税降低,出口补贴减少的影响而可能产生变化,其中特别强调均衡汇率在转轨过程中受到影响及其可能发生的变动;马纲(2000)采用了Edwards单方程回归方法,根据中国贸易伙伴的实际贸易份额和相对价格水平计算了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然后用政府支出、国内银行信贷量、贸易条件、净出口、国内外利差等变量解释实际有效汇率。其研究发现,人民币汇率在1995年以后被高估。虽然目前由于国内需求不足导致物价下降客观上减少了人民币高估压力,但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则会加剧人民币汇率高估的程度;储幼阳(2004)在Edwards发展中国家均衡汇率模型基础上,利用误差修正模型等计量经济方法构造了人民币均衡汇率模型,实证测算出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实证结果显示,我国人民币1995年以来一直表现为轻度高估,特别是1997-1998年高估程度有所加剧。进入1999年我国物价下降,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贬值,直到2002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基本处于均衡状态。人民币中心汇率目前并没有调整的必要;张斌(2003)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简约一般均衡下的单方程实证模型进行了修改,使用1992-2002年季度数据对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中长期影响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升值的主要原因来自供给方面,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和净国外直接投资的持续流入是造成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持续升值的最终原因。

第二,有学者以购买力平价理论为基础进行研究。该类文献主要包括:俞乔(1998,2000)用PPP方法研究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后发现,人民币没有低估或轻度低估,该结论得到李亚新和余明(2002)、唐国兴和徐剑刚(2003)等研究文献的证实;吴骏(2005)指出,动态购买力平价理论均衡汇率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其估算结果表明,2001年人民币短期均衡汇率应为1美元等于7元人民币左右。

第三,部分学者根据行为均衡实际汇率理论对人民币均衡汇率进行研究。例如,刘阳(2004)利用行为均衡模型估计人民币汇率均衡水平,并以此为基础运用VAR模型冲击响应方法分析人民币实际汇率对国际收支和实际汇率短期冲击的响应。其研究表明,当前人民币汇率有一定程度的低估,同时我国外汇储备增加会使实际汇率升值,实际利差的上升会使实际汇率贬值,另外汇率升值则会导致国际收支盈余增加;施建淮、余海丰(2005)运用行为均衡汇率模型对人民币均衡实质汇率和汇率失调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样本区间为1991年1季度至2004年3季度。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从1994年4季度起,人民币均衡实质汇率处于不断升值状态,其主要驱动力量是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快速上升和经常项目盈余导致的净对外资产余额的不断增加;(2)1990年代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在大部分时期偏离均衡实质汇率轨迹,表现为人民币汇率的失调。其中,1992年2季度至1994年4季度为人民币汇率低估时期,1995年1季度至1999年2季度为人民币汇率高估时期,而1999年3季度往后的时期人民币汇率重新转为明显的低估,并且低估程度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3)1997年以来事实上的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是造成人民币汇率失调的一个主要宏观政策因素。因此,从应对人民币汇率失调的角度,一个更为灵活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将更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四,另有学者在研究人民币均衡汇率时综合使用多种方法,如张晓朴(1999)系统介绍了国内外均衡汇率理论和模型,并在行为均衡实际汇率理论和基本要素均衡实际汇率理论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的理论框架,利用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等计量经济分析手段测算出1980-1999年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水平,并对80年代以来的人民币汇率失调程度和人民币汇率政策进行了评估;窦祥胜(2003)结合均衡实际汇率理论和自然均衡汇率理论建立一个能够反映中国转型经济特点的人民币均衡汇率模型。分析发现,国内投资、经济增长、利用外资效果和对外贸易状况,是人民币均衡汇率的长期决定因素。人民币汇率已经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变化发展阶段。从未来改革方向看,应当适当地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以充分反映出人民币汇率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特征。他(2004a)将宏观经济一般均衡方法和货币当局对汇率变动的干扰结合到一起,运用粘性价格目标区模型方法测算了1991-2001年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根据其实际估计结果,人民币存在高估现象。他(2004b)又利用购买力平价、外汇的影子价格和因素回归三种不同方法,估计了人民币和美元的均衡汇率。购买力平价和因素回归两种方法的估计结果都表明,1985年以前人民币汇率长期存在高估现象,1985年以后则出现高估和低估交替出现的现象,并且人民币高估或低估的平均幅度有所缩小;而影子价格方法估计结果表明,实际人民币汇率介于用这两种类型估计的均衡汇率之间。王维国、黄万阳(2005)在Edwards提出的ERER模型的基础上,利用1980-2003的年度数据,建立了一个人民币ERER模型。测算结果表明:2001年人民币被高估7.8%,2002年高估4.1%,2003年低估3.9%。人民币汇率错位是经常性的,这是人民币汇率制度下的必然结果。但不能由此得出人民币应该升值的政策结论。这是因为,从汇率水平看,近几年人民币没有出现严重低估;人民币汇率错位的自我修正机制存在,自我修正功能较强,且有提高趋势;从短期来看,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变动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显著,存在1年的时滞且有提高趋势,人民币有效汇率即使出现错位,也能通过调整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予以矫正,而要调整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就要改人民币钉住美元为钉住“一篮子”货币。此外,他采用1980—2005年年度数据,运用BEER模型估计了人民币均衡实质汇率和汇率失调程度。通过对人民币失调情况的分析认为,当前人民币汇率水平存在较严重低估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长期偏离人民币均衡实质汇率轨迹,表现为人民币实质汇率的失调。尤其是2003年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开始处于低估状态,并且低估程度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主要原因是:一方面,1993年之后,人民币均衡实际有效汇率面临持续而稳定的升值趋势,但升值速度较为缓慢,其长期升值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反映相对技术进步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和外汇储备;另一方面,由于美元大幅贬值的影响,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则使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在这一期间大体维持不变甚至开始有所下降。

第五,范敏(1999)测算了人民币实际有效均衡汇率后认为,从1980年以来,虽然程度不断变化,但人民币汇率一直被高估;张瀛和王浣臣(2004)借鉴动态跨时期一般均衡模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了一个小国开放宏观经济模型,分析了关税、货币供给、政府支出以及生育率等要素对均衡实际汇率的影响,并利用简约计量方程估计了1980-2001年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其研究结论是,国外利率、政府消费、生产率与实际汇率具有短期相关关系,实际货币供给、关税率、贸易条件、开放度和贸易差额与实际汇率有长期稳定关系。人民币汇率在1986-1988年和1990-1995年偏低,在1983-1985年、1989年和1996-2001年偏高;刘纪显(2005)将货币定价问题纳入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框架进行一般均衡研究,以货币政策的粘性均衡汇率效应模型为平台,开发建立了人民币兑美元模型。其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缓和,2001年开始,人民币粘性均衡汇率将会有所下跌,人民币呈贬值趋势;赵志君、金森俊树(2005)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构建一个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人民币均衡汇率和人民币的低估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表明,自2000年以来,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处于被低估状态,低估幅度在7%-25%之间,平均为17%。同时,人民币可接受的年升值幅度在7%-11%之间。保守估计,中国经济可承受年度汇率调整为7%。这样的升值幅度不至于造成通货紧缩和贸易赤字。

五、简评

人民币汇率波动是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人民币均衡汇率的确定也成为汇率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国内外相关文献层出不穷,对人民币汇率调整、汇率制度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梳理已有文献发现,研究并未达成一致结论,关于人民币高估和低估问题可谓是众说纷坛。通过分析认为,造成这些差别的主要原因体现在如下几方面:首先,研究方法的不同是造成研究结论差异的根本性原因。如上文所述,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均衡汇率时主要采用五种基本方法:卡塞尔(Kassel)提出的购买力平价(PPP)方法、威廉姆森(Williamson,1983)提出的要素均衡汇率(FEER)方法、斯特因(Stein,1995)提出的自然均衡汇率(NATREX)方法、爱德华兹(Edwards,1989a,1989b,1994)提出的发展中国家均衡汇率ERER)方法和麦克唐纳德(McDonald,1998)提出的行为均衡汇率(BEER)方法。其次,选取的汇率指标与基期不同,也是造成部分研究结论蝉翼的原因。第三,所用数据(年度数据与季度数据的不同,以及数据样本期间和长度)对研究结论产生较大影响。由此可见,已有研究成果并不能为我们提供一致的参考标准,需要结合特定时期、特定制度进行特定分析。而且,笔者认为国内许多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角度,甚至理论依据方面都存在改进空间,这就需要国内外学者今后对人民币均衡汇率进行更系统、更全面的研究,为中国汇率调整和汇率制度改革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陈彪如.人民币汇率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 储幼阳.人民币均衡汇率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4(5).

[3] 窦祥胜.人民币均衡汇率决定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3(12):31-37.

[4] 窦祥胜.人民币均衡汇率估计——不同方法的比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4):34-41.

[5] 窦祥胜.人民币均衡汇率估计——粘性价格目标区模型方法[J].统计研究,2004(4):55-59.

[6] 范敏.人民币的均衡汇率估计[J].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学刊,1999(3):68-82.

[7] 金中夏.论中国实际汇率管理改革[J].经济研究,1995(3):27-33.

[8] 金中夏.论转轨时期均衡汇率形成机制[J].经济研究,1996(3):27-33.

[9] 李亚新,余明.关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测算和应用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2(10):62-67.

[10]刘阳.人民币均衡汇率及汇率动态[J].经济科学,2004(1):83-92.

[11]马纲.中国实际均衡汇率[D].NERI工作论文,2000(5).

[12]施建淮.人民币均衡汇率与汇率失调:1991-2004[Z].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系列,2005(1).

[13]王维国,黄万阳.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7):3-14.

[14]吴骏,周永务.对人民币均衡汇率探讨[J].预测,2005(2):52-54.

[15]俞乔.亚洲金融危机与我国汇率政策[J].经济研究,1998(10):42-50.

[16]张斌.人民币均衡汇率——简约一般均衡下的单方程实证模型[J].世界经济统计研究,2003(2):19-29.

[17]张晓朴.人民币均衡汇率的理论与模型[J].经济研究,1999(12):70-77.

[18]张瀛,王浣尘.人民币实际均衡汇率——跨时期均衡模型[J].世界经济,2004(8):18-25.

[19]赵志君,金森俊树.人民币汇率重估:实证分析与政策含义[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10):48-56.

[20] Bu,Y. & Tyers,R. 2001, China’s Equilibrium Real Exchange Rate: Counterfactual Anakysis. February Working Papers in Economics No.390.

[21]Bosworth,Barry.2004, “Valuing the RMB”, Paper presented to Tokyo Club Research Meeting, February.

[22]Edwards,S.1989, “Real Exchange Rat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oncepts and Measurement”, NBER Working Paper No.2950.

[23]Elbadaw i, I. A.“Estimating Long Run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 ” in John William son, ed. , Estimating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s. Washington, D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4:93-133.

[24]Frankel, Jeffrey. “On the Yuan: The Choice between adjustment under a fixed exchange rate and adjustment under a flexible rate”,Paper presented to IMF Seminar on “The Foreign Exchange System.” Dalian, China, May,2004:26-27.

[25]MacDonald Ronald.1998,“Exchange Rate and Economic Fundamentals: A Methodological Comparison of BEERs and FEERs”, IMF Working Paper No 67.

[26]Morris Goldstein.2004, “Adjusting China’s Exchange Rate Policies”, Paper presented to IMF Seminar on “The Foreign Exchange System”, Dalian, China, May, 2004:26-27.

[27]Montiel, P. J., 1999, “The Long-Run Equilibrium Real Exchange Rate: Conceptual Issue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In Hinkle, L. E. and Montiel, P. J.(ed.), Exchange Rate Mis alignment: Concepts and Measurement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8]Overholt, William.2003,“China’s Currency Prospects” ,processed, Rand Corporation, January.

[29]Stein. Jerome L.Allen,1994, “Polly Reynolds and Associates., Fundamental Determinants of Exchange Rat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0]Virginie Coudert, 2005, “Real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 in China”, IMF Working Paper No01.

[31]Williamson, J.“Estimates of FEER s, ” in John Williamson, ed. , Estimating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s. Washington D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4:177- 243.

[32]Williamson, John, 1983, “The Exchange Rate System”, Policy Analyse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Washington.

(责任编辑:古 岩)

作者:徐 群

人民币汇率理论论文 篇3:

关于确定货币均衡实际汇率的分析基础诠释

【摘 要】 关于货币汇率的理论研究,相继出现了均衡实际汇率、自然均衡汇率、行为均衡汇率等分析测算均衡实际汇率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均衡实际汇率对判断一定时期市场汇率对其长期均衡水平的偏离状态有重要的意义。而理解这些理论和方法的内涵及其彼此的异同,必须了解内外均衡的概念。文章介绍了各种均衡理论的基本形式和内涵,指出了经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比辨析了短中长期内外均衡实际汇率的内在联系,以此提示如何在实践中应用这些理论。

【关键词】 均衡汇率理论; 实际汇率; 内外均衡

关于货币汇率的理论研究,相继出现了均衡实际汇率(ERER,Edwards,S.1989)、自然均衡汇率(NATREX,Stein,J.L.1994)、行为均衡汇率(BEER,Clark,P.B. and Macdonald,R.1998)等分析测算均衡实际汇率的理论和方法。根据这些方法的适用范围可以将这些理论分为适用于发达国家的均衡汇率理论包括购买力平价理论、基本要素均衡汇率理论、行为均衡汇率理论、自然均衡汇率理论等;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均衡汇率理论、Edwards的ERER模型、Elbadawi(1994)的发展中国家均衡汇率模型以及Montiel(1999)建立的具有微观经济基础的长期均衡实际汇率决定模型等。理解这些理论和方法的内涵及其彼此的异同,必须了解内外均衡的概念。

一、内外均衡理论的概念

研究均衡实际汇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判断一定时期市场汇率对其长期均衡水平的偏离状态。从概念上可以将实际汇率区分为外部实际汇率和内部实际汇率两种形式。外部实际汇率是指用同一种货币表示的国内外价格水平的对比,这种概念多用于对发达国家的研究之中;而内部实际汇率则是指国内可贸易品与不可贸易品价格水平的对比,这一概念通常都是用在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中。均衡实际汇率理论早期的系统研究是由美国经济学家Nurse(1945)提出的。他认为均衡实际汇率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3年),维持其国际收支均衡状态,同时无需国内大规模失业和求助于贸易管制时的汇率水平。Nurse的这种以实现一国内外均衡为内核的均衡实际汇率理论在后继经济学家的不断努力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丰富。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专家Swan于1963年提出了汇率的宏观经济均衡分析法,John Williamson(1983)提出的基本经济要素均衡实际汇率理论FEERs,Jerome L.Stein(1994)提出的自然均衡实际汇率理论NATREX,Ronald MacDonald(1998)提出行为均衡BEER等,都是对Nurse的继承和发展。因此,这类方法也被统称为内外均衡法(Internal-External Balance approach—IEB,MacDonald,R.2000)。在我国国内有关人民币均衡汇率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借鉴西方均衡汇率理论,根据我国实际情况,通过选择不同的解释变量对原有BEER和ERER模型加以改进的内外均衡理论。

二、内外均衡理论比较

内部均衡通常是指国内产出保持在充分就业水平①,同时国内维持一个低水平的、可持续的通货膨胀率;外部均衡通常是指在内部均衡的情况下,国家间维持着可持续的、合意的净资本流动规模。而关于什么是“可持续的”和“合意的”,并没有一致的规定,对“可持续的”和“合意的”赋予不同的设定标准,构成了各种IEB法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

IEB法的等式关系为:

S(W)-I(X)=CA(q,Y)=-KA(Z) (1)

Y=C+I+C+(X-M)

其中S、I分别表示国民储蓄和投资,CA、KA分别表示经常项目余额和资本项目净流动规模,W、X、Z表示相关的经济基本因素向量,Y表示内部均衡下的产出水平向量,q为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将“可持续的”和“合意的”的含义赋予此结构式中,(1)式即为内外均衡表达式,q即为各国同时达到内外均衡时的均衡实际汇率水平。

对于FEERs法来说,假定经常项目等于资本项目。在模型中,汇率是按潜在产出测度的经常项目和没有被公共政策所扭曲的意愿的资本流一致时的汇率。用公式表示:根据主观经验直接设定可持续的净资本流动规模,记为KA,则(1)式变为:

CA(q,Y)=-KA (2)

由此得出的实际有效汇率即为qFEER。因为对可持续的净资本规模的设定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FEERs法也就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规范的估计均衡实际汇率的方法。而FEERs法的一种变形,由IMF研究人员(Isard,P.和H.,Faruqee 1998;Isard,P. et al.,2001)使用的被他们称之为宏观平衡法(Macroeconomic Balance Approach--MBA)的分析框架,将(1)式变为:

CA(q,Y)=S(def,dep)-■(dep) (3)

其中def表示政府财政赤字,dep表示依存率②。(3)式即表示可持续的资本流动规模是由财政赤字、依存率等经济基本因素的历史数据估计出的国民储蓄-投资净额来确定的,由此得出的实际有效汇率即为qMBA。对于Stein的NATREX法来说,思想与MBA法是类似的,但其对国民储蓄-投资净额的决定因素的设定不同。Stein认为S是社会时间偏好率tp与净国外资产余额(Net Foreign Assets--nfa)的函数,I是社会资本存量k和Tobin’q的函数,而Tobin’q是由生产率w与实际有效汇率q决定的。这样(1)式就变为:

CA(q,Y)=S(tp,nfa)-■(w,q,k) (4)

由此式确定的实际有效汇率即为qNATREX,很显然,这里对S-I净额的确定融入了存量(nfa与k)因素,这是NATREX法的一个重要特点。

此外,还有一类流行的估计均衡实际汇率的方法被称之为行为均衡汇率法(以BEERs法为代表),BEERs法(Clark,P.B.和R.,MacDonald 1999)的简化方程设定为:

BEER=(r-r*,gedbt/gdebt*,tot,tnt,nfa) (5)

其中r-r*、gedbt/gdebt*、tot、tnt及nfa分别表示国内外实际利率差、相对政府债务水平、贸易条件、相对不可贸易品与可贸易品价格比及净国外资产余额,理论分析所得出的主要是影响实际汇率水平的经济基本因素(Mussa 1984;Montiel,P.J.1999)。由于均衡实际汇率是根据经济基本因素的现实值直接估计而来,因而由此所得的均衡实际汇率也就未必与内外均衡相一致。行为法也可以对经济基本因素进行某种合意性校准,但行为法下估计的均衡实际汇率便有了趋向内外均衡的含义,如果校准值与实际值差别过大,以校准值代入实际值得出协整向量,计算出的均衡实际汇率是否能免除Lucas批判,是值得怀疑的。

与上述方法相比,在发展中国家比较流行的估计均衡实际汇率的ERER法认为:假如其他相关变量(如税收、国际贸易条件、资本流动和技术等)的值可持续,那么将会实现内外部同时均衡,由此得出实际有效汇率,其中资本流动对均衡汇率的影响取决于资本流动之前本国的净国外资产头寸的地位。而后续的Elbadawi模型认为可维持的净资本流动的确定是通过利用由Beverdge和Nelson(1981)等人提出与发展的因素成分分解方法来确定。Montiel模型则使用了存量分析方法,但Moniiel模型的存量分析方法与NATREX模型又有所不同,模型在分析净对外资产或债务存量的动态调整过程时忽略了国内资本存量的动态调整过程(李怀定,2007)。

三、短期均衡、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

内外均衡可以分为短期均衡、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为了清楚地区别三者的不同,可以把经济体中决定实际汇率的宏观经济变量分为三种类型(Montiel,P.J.1999),即前定变量、政策变量与外生变量。笔者用X1表示前定变量的当前水平值集合,通常包括一般名义工资水平、净外债存量及资本存量等;X2表示政策变量的当前及预期水平值集合,通常包括商业政策、资本流动管制等;外生变量通常包括泡沫变量(用B(t)表示)和基本因素变量;用X3表示基本因素变量的当前及预期水平值集合,包括贸易条件、世界利率等变量。实际汇率的简化表达式为:

RER(t)=F[B(t),X1(t),X2(t),X3(t)] (6)

这种意义上的实际汇率即为短期均衡实际汇率,由于泡沫及价格粘性的存在,RER(t)短期内常常会偏离经济基本因素所决定的实际汇率水平。到目前为止,经济学家还没有建立理想的短期均衡汇率决定模型,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短期汇率动态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对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的考察(Frankel,J.A. et al,1996)。因此,其考察的是由可持续的经济基本因素(除去B(t)变量)所决定的实际汇率水平。而对“可持续”的不同理解,使得各种估计均衡实际汇率的方法所关注的时间区间又有所不同,这便产生了中期均衡实际汇率和长期均衡实际汇率概念上的差别,对于前定变量来讲,尽管在某一给定时段是固定的,但随着时间的变化,也会受政策、外生变量及内生变量的影响而内生变化,不同的前定变量的调整速度是不同的。这对于所有内外均衡分析法来讲都是一致的,然而对于什么是外部可持续的,却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比如对FEERs来说,其在处理外部均衡时是将主观设定的可持续的净资本流动规模归属于外生变量集合X3,同时将净外债存量和社会资本存量排除在前定变量集合X1之外,由此估计得到的均衡实际汇率即为中期意义上的均衡;如果将净外债额与资本存量都包括在前定变量之中,政策变量、外生变量及前定变量都达到其稳态值时,由此决定的实际汇率水平称之为长期均衡实际汇率。由于前定变量是政策变量、外生变量的函数,因此长期均衡实际汇率可以写为:

LRER=F[0,X*1(X*2,X*3),X*2,X*3]=F(X*2,X*3)(7)

其中变量上加*符号表示变量的稳态值,变量不再含有t,意味着变量不再随时间而变化,LRER也就成为不变的常数。这种存量分析方法,要求净外债额和资本存量等存量变量进行充分的调整,这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这和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关联度较小,缺乏实践意义。此外,还有一种均衡实际汇率的概念是介于上述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之间,其将可持续的资本流动规模包括在外生变量集合之中X3,同时又将净外债额保留在前定变量X1中,考察其动态调整过程。这种意义上的均衡实际汇率可表示为:

DRER(t)=H[X1(t),X*2,X*3] (8)

X1包含t表示政策变量与外生变量达到稳态时,某种前定变量还在调整之中,因此由此决定的均衡汇率也是随时间变化着的。这是一种存量、流量混合分析方法,它关注了实际汇率由中期向长期的动态均衡调整过程,NATREX法与BEERs法都可以看作存量、流量混合分析方法的应用。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考察的前定变量调整速度过慢的话,DRER(t)的政策含义通常不强。与之相比,中期意义上的均衡实际汇率虽然由于忽略净外债存量等的动态调整而受到回滞效应③的影响,但其与政策的强相关性使得中期均衡的概念成为均衡实际汇率理论关注的中心。●

【参考文献】

[1] September Artus, J. R.., Methods of Assessing the Long-Run Equilibrium Value of an Exchange Rat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78:277-299.

[2] Montiel, Peter J. , 1999a, Determinants of the Long-Run Equilibrium Real Exchange Rate:An Analytical Model,In Lawrence Hinkle and Peter J.Montiel,Eds.,Exchange Rate Misalignment:Concepts and Measurement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pp.219-263, A World Bank Research Publication,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Brodsky,D.A., Arithmetic Versus Geometric Effective Exchange Rates.Weltwirtschaftsliches Archiv(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1982,118(3):546-562.

[4] Clark P.B., and MacDonald R., Exchange Rate and Economic Fundamentals:A Methodological Comparison of BEERs and FEERs.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king Paper, WP/98/67,1998.

[5] Edwards, S., Real Exchange Rates, Devaluation,and Adjustment: Exchange Rate Polic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MIT Press, Cambridge,Massachusetts,London,England.1989:365-371.

[6] Elbadawi, I. A., Estimating Long-Run Equilibrium Real Exchange Rates, in Williamson J. eds, Estimating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s.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Washington, DC.1994:93-113.

[7] Australian Economy: A Volume of Readings, 1963.

[8] Williamson J., The Exchange Rate System.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Washington,DC.1983.Revised June,1985:85-98.

作者:郭彩霞 陈灏 杨瑞成

上一篇:历史新教材使用论文下一篇:个人人制度优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