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新理论论文

2022-04-17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然后对国际贸易新理论进行了介绍,着重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进行了阐述,最后探讨了国际贸易新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启示,提出了中国对外贸易的新战略。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国际贸易新理论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际贸易新理论论文 篇1:

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之国际贸易的产生原因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差距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新贸易理论也承认国与国之间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动因之一,但不完全是因为这种比较优势,而在很大程度上则是由规模报酬递增驱动的。新贸易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创新在于引入产业组织理论,把国际贸易理论从完全竞争的这一假设条件的束缚下摆脱出来,市场中不完全竞争是普遍现象,完全竞争才是特例,而且产业领域也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现象,并非是规模经济报酬不变。将规模经济作为国际贸易研究的假设条件,可以提示国际分工格局形成和国际贸易发生的新的动因。

针对国际贸易的产生原因在国际贸易新理论中的解释,我阅读了克鲁格曼的两篇相关的文章,分别是“报酬递增、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和“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及贸易模式”。后一篇文章是前一篇文章的扩展,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添加了运输成本和需求模式不用的条件,得出了更为启发性的结论。下面我将分析并总结一下这两篇文章。

一、基本模型

文章分析一个垄断竞争的基本模型,假设如下:

A.所有居民都有同样的效用函数,在这个函数中,所有产品都对称;

B.所有产品以同样成本函数生产,每件产品生产中所使用的劳动力数量是产量的线性函数,(报酬递增,平均成本下降,边际成本保持不变);

C.一种产品的产量必须等于该产品个别消费量的总和;

D.充分就业

需要求出的三个变量:

第一是每件产品相对于工资的价格;第二是每件产品的产量;第三是所生产产品的种类数。上面的假设条件,保证了所有实际生产的产品可以以相同的产量和价格来生产。

三个变量的确定过程:

作者很巧妙的运用了以下几个条件:

1.有代表性的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假设需求弹性随消费量上升而下降)

2.垄断竞争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决定价格;

3.随着新企业进入市场,利润最终会走到零的状态。

由前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产品价格与消费者需求弹性的关系,而需求弹性又取决于产量,因此,为了求出利润最大化价格,我们还必须求出利润最大化产量。

二、劳动力、贸易及要素流动

作者所建立的基本模型是一个规模经济模型,这意味着劳动分工是由市场的规模来决定的。劳动力增长、贸易即移民是市场规模扩大的三种途径。

根据基本模型的部分所得出的结论,参照图1,劳动力增加,ZZ曲线下移,交点也向西南方移动,我们可以很容易的总结出:当劳动力增长时,每项产品的产量与所有已生产的产品的种类数都在上升。从福利的角度出发,一是实际工资提高,一是可选择的产品种类增加,都使代表性的个人福利上升。

接下来我们假定有两个国家,它们都有同样的偏好及技术,从传统贸易理论的观点看,应当没有理由发生贸易,也不会从贸易中得到任何利益。但是从新贸易理论出发,假设运输成本为零,由于保持原来的假设条件,使得这两个国家的工资率必须相同,两个国家已生产的产品的价格也必须相等,于是贸易的作用就类似于本国劳动力增长的作用了,所得出的结论就是即使国与国之间不存在偏好、技术或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别时,可以用规模经济来解释这两国之间产生贸易的原因以及从贸易中得到的利益。

如果出现了贸易障碍,但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它会刺激工人向已经有较大劳动力数量的地区移动,因为人口较多的地区实际工资及产品的花色品种都高于人口较少的地区;在均衡条件下,所有工人都会集中在一个地区。因此,在本文所设计的模型当中,要素流动的作用与贸易及劳动力增长这两者的作用基本相等。

三、运输成本

这是克鲁格曼在“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及贸易模式”这篇文章中对前一篇文章“报酬递增、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的扩展部分。在上一模块,分析劳动力、贸易及要素流动的作用时,我们假设了运输成本为零;在本模块,我们引入了一种特殊的运输成本,并将其比喻为“冰山”,即任何所运输的产品只有一小部分g到达,其他部分1-g在运输途中损耗掉。

四、国内市场对贸易格局的影响

这一部分的结论是:当两个国家进行不同质产品贸易时,每个国家都成为国内市场需求比较大的产品的净出口国。

作者从一个简单的特例着手,研究一对有两个产业的国家互相进行贸易。在这个模型中既有报酬递增特点也存在运输成本,并维持基本模型中所有假设不变,因此,每个进口产品的需求量与对每个本国产品需求量之间的比率在两国之间也是相等的。

重要条件:花在某个产业的产品上的开支应当是本国居民及外国居民花在该产品上的支出的总和。

1.模型设计得简洁精致

如果说模型是一篇文章的基础,那么模型的假设条件则是基础上的基础。这两篇文章的基本假设保证了数学推导的简单明了,用最简洁的数学方式表达出了最多的经济意义,比如:只有一个生产要素(劳动力),而且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不变,这直接反应了规模递增;在涉及到运输成本时,采取“冰山”的假设,大大简化了数学计算,这些一定都是经过作者深思熟虑的,从而使读者在阅读上更为简单易懂。

2.理论推导思路清晰

作者在推导文章重要结论的思路特别清晰,让读者感到得到的结论是顺理成章的。在精致的模型的基础上,作者主要围绕以下几点进行分析:代表性个人的消费行为;垄断竞争厂商定价行为和两国之间的贸易平衡,从而得出了启发性的结论。

3.充分的将等式与图形相结合,巧妙的得到结论

作者在理论推导的过程当中得到了许多重要的等式,并将等式用图形的形式表现出来,使读者一目了然的联想到结论,而这些结论借助相对枯燥的等式是很难被发现的。在总结文章的部分,我将重要的等式和图形都写了出来。

4.符合经济直觉、反映现实经济,有启发性的结论

它清楚的阐释了为什么相当一部分国际贸易,特别是经济特征相似国家之间的贸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报酬递增形成的国际分工,而不是国与国之间在资源禀赋上存在的差异。在运输成本部分所得到的结论:在其他条件相等时,较大的国家工资也比较高。这个很符合经济学直觉:如果两个国家的生产成本都相同,产品的生产地点距离比较大的市场越近就越有利,因为这样可以尽可能减少运输成本。为使两国的劳动力继续在本地就业,这种优势必须通过工资差别来抵消。

这两篇文章模型简单,有利于结论的推导,但它却又是一把双刃剑,因为这些结论只适用于非常特殊的假定条件下的特殊的例子。我们下一步需要做的是将结论进行扩展将其应用于一般的情况,这些情况包括:放弃两个情况都相同的假定条件;两国工资不等和放弃各产业之间相互对称这一假定条件。而放弃这些假定条件中的任何一个,都会使结论变得更复杂。因此,这两篇文章的分析是启发性的,绝不是结论性的。尽管如此,我们的分析确实验证了:即使国与国之间不存在偏好、技术或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别时,可以用规模经济来解释这两国之间产生贸易的原因以及从贸易中得到的利益;在报酬递增条件下,每个国家都趋向于出口其具有较大本国市场的产品。

作者:肇金红

国际贸易新理论论文 篇2:

国际贸易新理论对我国外贸战略的启示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然后对国际贸易新理论进行了介绍,着重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进行了阐述,最后探讨了国际贸易新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启示,提出了中国对外贸易的新战略。

【关键词】国际贸易新理论 外贸战略 启示

在如何开展对外贸易上,发展中国家大都是按照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强调劳动力和资源优势。这样虽然使发展中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得到了一些贸易利益,但是也因此强化了低水平的产业结构,使其长期发展缺乏后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在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要想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必须重视国际上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国际贸易新理论,实施创新的对外贸易战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

1、外贸增长方式为粗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

与世界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外贸规模扩大较迅速,但仍是粗放型的,出口产品附加价值低,技术含量低。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我国企业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外贸发展战略转型。另外,由于我国目前从事加工贸易的劳动力素质问题,三资企业加工贸易升级换代难度也较大,使得我国有可能失去一部分中低档产品的国际市场,同时失去一次参与新一轮国际间产业转移的机会。

2、出口产品的整体层次较低,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外贸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阻碍了我国的产业升级,僵化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3、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产品附加值低

发达国家凭借高端技术优势在国际分工中占有优势地位,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最大的利益。我国目前的加工贸易仍处于传统发展阶段,发展水平较低,技术含量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低下。即使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从事中低端的加工装配,国内增值率不高。另外,在我国,低附加值加工贸易快速发展,尤其是来料加工的发展,加剧了高价进口原料、低价出口产品的现象。由于外商控制核心技术和销售渠道,跨国公司通过对技术和品牌的控制取得了产品的主导权,获得高额利润,而我国加工企业只能获取微薄的加工费用。

4、资源和能源消耗较大,环境污染严重

发达国家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低附加值的加工业以及资源和能源消耗型产业转移到我国,加大了我国的能源和环境压力,使我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高消耗、高污染的出口模式加剧了我国的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

5、货物贸易规模迅速扩大,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

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水平落后,远远跟不上货物贸易的发展,特别是保险、物流、银行、中介等,成本和费用高,服务质量差,已经不能满足外贸迅速发展的需要,成为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障碍。

二、当代国际贸易新理论

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的规模越来越大,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区分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比重相对扩大,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面对这些新情况,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即比较优势理论和资源禀赋说已难以作出有力的解释。经济学家们在“里昂惕夫之迷”的推动下,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不断探索,先后出现的国际贸易新理论中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

1、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战略贸易理论(Strategic Trade Theory)是保罗·克鲁格曼(P.R.Krugman)等提出来的。1984年,克鲁格曼在《美国经济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工业国家间贸易新理论》的论文。克鲁格曼认为,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都是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分析框架基础上的,因而不能解释全部的国际贸易现象,尤其难以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从而提出应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进行更新的主张。1985年,克鲁格曼又在其与赫尔普曼(E.Helpman)合著的《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一书中,运用垄断竞争理论对产业内贸易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释,并建立了以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别化为基础的不完全竞争贸易理论模型,被国际经济学界称之为新贸易理论,即战略贸易理论。

战略贸易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的现实社会中,在规模收益递增的情况下,要提高产业或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必须首先扩大生产规模,取得规模效益。而要扩大生产规模,仅靠企业自身的积累一般非常困难,对于经济落后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对此,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政府应选择发展前途好且外部效应大的产业加以保护和扶持,使其迅速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凸现贸易优势、提高竞争能力。战略贸易理论建立在不完全竞争贸易理论的基础上,为国家进一步干预贸易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2、产业内贸易理论

20世纪70年代,格鲁贝尔和劳埃德等人开创了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进一步推动了这一理论的发展。该理论不同于侧重论述产业间贸易的传统贸易理论,它侧重研究贸易双方在同一产业中既出口又进口同类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在不完全竞争产业中,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是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决定因素。即使各国具有同等技术水平和资源条件,规模经济效益的存在仍能使大规模生产的国家在产品成本方面拥有竞争优势,而且这种优势将随着生产的扩大而增大,因而有可能达到专业化生产,向同类产品生产规模较小的国家出口。同时,各国产品在质量、性能、品种、规格上的种种差异有可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偏好的消费者需要,从而引发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3、竞争优势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波特(Michael Porter)在其三部著作《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波特希望回答的中心问题是:为什么某个特定产业在某个特定国家能获得并维持相对于它国的竞争优势。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是指竞争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建立起来的、持久的优势地位,他认为“国家的繁荣是创造出来而不是继承而来的”,产业竞争力来自其创新与升级能力。波特提出了决定产业竞争优势的“4+2”因素,认为决定一个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有四类因素:生产要素、需求状况、支持性产业及相关产业状况、企业战略及结构和竞争者。除上述四种核心因素之外,还存在着两种辅助因素,即政府和机会。这六个因素影响着行业和企业的竞争优势,形成了一个含括波特竞争优势理论主要思想的“钻石模型”,模型中的每一组因素都可单独发生作用,又同时对其他因素产生影响。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为预测产业竞争优势的发展方向以及长远发展潜力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分析工具。

三、贸易新理论对我国外贸战略的启示

战后国际贸易新理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符合当今世界对外贸易的实际情况,对于我国制定对外贸易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高技术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提高产业内贸易指数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全球竞争突出表现为高科技水平的竞争,由此带来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表现在世界贸易格局上就显现出各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知识、技术密集化。因此,在未来竞争中,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就是高科技产业,谁能在高科技产业占有一席之地,谁就能成为佼佼者。另外,依据产业内贸易理论,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能促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同种类差异产品之间的贸易,是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国要想提高国际竞争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关键。

2、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由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全球贸易自由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的世界经济大环境下,我国的对外贸易也应按照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思路加以考虑。要依据国际竞争优势理论,坚持以质取胜的战略,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务的竞争力,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开拓新兴市场,努力扩大出口,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个追赶型的中国尽快成为贸易强国。

3、实行政府适度保护政策

根据战略性贸易理论,政府对于高科技产业在关税和其他方面给予适度保护和扶持,将有利于顶住外国进口产品的强大冲击,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有利于培育产业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国家的战略性贸易性政策还能促使企业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并带来外部经济。

4、发展高层次的产业内贸易,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

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产业内贸易在给各贸易国带来贸易利益的同时,还加快了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企业家精神在不同国家同一行业内的传播和扩散。通过规模经济,实现不同国家在产品层次上的分工,实现产品生产的国际化,从而促进一国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一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由此可见,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是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贸易格局基本上还建立在以比较利益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而产业内贸易则较不发达,这种贸易格局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影响了我国的竞争力。因此,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促进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同水平差异产品之间的贸易,是形成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5、政府要转变职能,为企业、产业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竞争环境

政府应该担当起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职责,为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企业竞争和创新,建立和完善企业提高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政策环境,建立较为完善的政策、法律、知识产权保护、出口促进服务体系。切实加强政府在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要增加科研投入,加强科技推广,提高劳动力素质,建立信息服务体系,提供市场行情和动态,指导企业生产和出口,作好对外贸易规划。同时,政府应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把本国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强化企业的竞争意识,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上锤炼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Robert C. Feenstra:Advanced International Trade:Theory and Evidence[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and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August 2002.

[2] 何蓉、高谦:战略性贸易政策在我国的适用条件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07(8).

[3] 张吉国、周娟、田野青: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变的依据和路径[J].商业研究,2007(7).

[4] 刘纯安、王书军:国际贸易新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创新[J].当代经济,2007(7).

[5] 冯居君: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J].商洛学院学报,2007(2).

(责任编辑:胡婉君)

作者:吴建强

国际贸易新理论论文 篇3:

政府在国际贸易新理论中的角色定位

【摘要】在国际贸易理论中,政府的角色定位问题一直颇有争议。随着国际贸易格局的分化,世界范围内逐渐兴起了国家竞争优势和战略贸易政策两种代表性的国际贸易新理论,并对政府角色进行了不同的定位。基于对这两种理论的分析,进行辩证思考得出,既要肯定政府在国际贸易发展中的角色,又要将其定位在适宜的范围内的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政府在国际贸易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国家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 政府角色定位

在国家贸易理论中,对于政府是否应过多干预对外贸易一直存在较多的争议。国际贸易新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两个典型性的理论体系,即主张政府应以积极的态度干预国际贸易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Strategic Trade Policy)和认为政府应辅助自己的国家保持竞争优势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Nations)。两者作为新贸易理论的代表,对政府的角色定位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两种基本观点。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主张政府应以积极的态度干预国际贸易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以及规模经济下,政府应在国际竞争中处于积极干预的角色地位,通过对关税、相关补贴等政策措施的恰当运用来保证一国经济福利水平的提高。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强调,政府干预是实现规模经济的最佳途径。政府通过扶持规模化的“战略性”部门,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经济结构下,形成超额垄断利润,以促进动态和静态规模经济的形成。

具体表现在,一方面静态规模经济厂商边际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政府可以通过扶持或保护本国企业,促使其在国际市场中产量增加,不断提高利润份额,更好地提高本国的福利水平,以促进静态规模经济的形成。另一方面,动态规模经济指的是在技术水平提高的前提下,实现厂商边际成本的曲线下移。也就是说,政府通过对企业技术生产水平的扶持和干预,来实现动态的规模经济。

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一大进步在于,在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中对政府的角色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将政府干预内生化。这一解读颠覆了政府干预造成国民损失的结论,因而与现实更为接近。但在国际贸易实践中,要使战略性贸易政策顺利实施仍存在较大的困难,如政府对“战略性”部门的正确识别和定位问题仍未有效解决。此外,由于各部门之间存在关联性,政府实施政策扶持必然牵连甚广,也难以正确评估预测政策实施的整体效果等。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主张政府应辅助自己的国家保持竞争优势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由波特(Michael E. Porter)提出,其主要观点是,认为政府的作用等同于机遇,都是一国竞争优势的辅助要素,而基本要素主要有生产要素、生产产业、企业竞争以及企业需求。政府可以通过一定的政策和行为影响四大基本要素,并以此对国家竞争优势产生间接的影响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生产要素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教育投资、补贴、市场等相关政策,在专业化和高级生产要素中发挥重要作用;需求方面,包括客户的需求以及国内市场的需求等方面,政府可分别通过制定产品规格标准和确定采购方式进行影响;产业方面,可通过规范产品的销售活动以及媒体的广告形式等来实现;企业竞争方面,主要体现在一系列的税收制度、反垄断法、市场规范制度上。

以国际竞争优势理论来看,在保持产业竞争优势方面,政府处于从属性地位,只有存在于上述四大基本要素中,政府政策才能发挥效用。换句话说,政府在国际贸易中的主要任务在于维持良好的生产环境,最大限度地保证生产率的提高。这也意味着在贸易壁垒、市场垄断等方面,政府不主动进行干预,而需要在改善企业经营环境、提供基础设施、确保强有力的竞争等方面扮演积极的角色。

此外,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还强调,对企业生产率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来说,制度环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一点上,为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创造了基本条件的大学等教育机构、相关法律系统以及消费者协会等,都在其中发挥着积极的意义。因此,政府应在诸如此类的创新发展中积极扮演重要的角色。

两种新理论颠覆了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的地位,对政府角色定位进行了重新解读

两种贸易新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观点出发,对政府在其中的角色作用进行了不同的定位。这两种理论体系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的地位。总的来说,两者对于政府的角色定位虽然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但其中的差异性却十分具有突破意义。如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将政府干预放于主导地位,认为政府应当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并可直接进行政策的实施等。相比较之下,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则将政府归于辅助角色,认为政府的重要价值在于通过制定政策来保证环境的改善,且其政策效果是双向性的,最有益的应该是着眼于长期的经济发展利益。

归根结底,这两种理论都明确地反映了国际贸易中的保护贸易和自由贸易已逐渐成为两种并行不悖的发展趋势。两者都是基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但在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方面的主张却有所不一。从现实情况来看,政府对经济过多干预的“战略性”政策并不是都能高效率完成,与此同时还有可能产生不利于市场发展的腐败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较多地存在逻辑上的可能性,永久性的保护贸易必然会对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国家着力于促进自由贸易也具备现实意义。通过将两种理论结合分析和辩证思考,可以对政府在其中的角色定位进行全新的解读,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两种观点对政府的角色定位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需要辩证地看待政府在国际贸易中作用的发挥。既不能认为政府在一国国际竞争力中处于绝对地位,也不能将其视为被动的参与者。应该正视国际贸易及经济发展中政府的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位,将其角色作用控制在适宜的范围之内,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指导作用,实现国民利益的最大化。

其次,实现企业的创新和自由竞争是提高一国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于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加强市场环境的建设,积极推动自由贸易的发展,为企业的竞争和创新完善后备支持。如健全各阶层教育设施投入、完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等,创造利于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良好的制度环境。

最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不完美,也有市场失灵的情况发生。在这一前提下,政府就需要在市场的不完善之处发挥作用,积极进行宏观调控保持市场的稳定。如可以采取适当的扶持措施,促进具有外部效应产业的发展或积极推动关键技术的创新和进步等,借此来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时也需要保证这种干预和保护只是暂时的,并将之与企业的竞争相结合。

(作者单位:衡水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①李春梅:《经济结构调整与政府角色转型》,《人民论坛》,2015年第17期。

②魏安喜:《政府在开拓国际贸易市场中扮演的角色研究》,《东方企业文化》,2015年第11期。

③周方珷:《国际经济与贸易开拓当中政府的角色分析》,《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年第16期。

④高影:《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的政府角色定位探析》,《知识经济》,2014年第14期。

⑤张茅:《树立新理念 完善新机制 做好市场秩序的“守护神”》,《人民论坛》,2016年第4期。

责编/周晓燕 刘芋艺(见习) 美编/ 王梦雅(见习)

作者:张洪玮 赵蓓蓓

上一篇:生活化小学语文论文下一篇:银行业监管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