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体会管理论文

2022-04-21

高考改革带动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新形势下一个必然的走向,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育教学资源的分配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大平均”模式,即所有教学资源平均分配到每个班上,每个班上学生学习和老师的教育水平相差不大,另一种就是“尖子班”模式,即把学校把每个班顶尖学生单独组成一到两个班进行超前式、集中式教学。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语文课堂体会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课堂体会管理论文 篇1:

计算机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研究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新思想的提出,我国对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化语文课程的需求,通过计算机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开发语文资源,不仅丰富语文课堂,而且营造了语文课程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语文课堂 教学整合

目前在学校的课程教学中,计算机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教学效果最为明显,不仅解决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语文课程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更加重视语文学习,进而利用计算机技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计算机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现状

我国语文课程的教学现状一直处于比较传统的状态,不仅无法跟上社会进步的速度,而且还降低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国积极提倡计算机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目前我国处于计算机技术与语文课程教学整合的初期阶段,同样也是磨合阶段,两者之间的整合是语文课堂发展的方向,我国在语文课堂中引进计算机技术,主要是促进教师、学生、教学三要素之间的和谐发展[1]。计算机技术与语文课堂的实际整合,并未取得相应的效果,因为计算机技术是现代化发展的产物,其在与语文课堂整合时,存在衔接上的距离,无法保障语文课堂达到最优化的状态,可见,计算机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存在不成熟的点。

基于我国语文课程的发展现状,学校还需努力找出制约整合语文课堂发展的因素,深化计算机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整合,促使计算机技术在语文课堂改革中得到有效利用,进而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语文课堂的目的性,避免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较多弊端,改进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在整合语文课堂中的地位和意识,保障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二、计算机在语文课堂教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语文课堂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凸显语文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其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明确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制约因素。具体问题分析如下:

1.语文课堂中对计算机资源的利用不到位。目前语文教师仍然使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科书为教学载体,按部就班地为学生讲解,现代社会中的学生好奇心和探知欲比较强,其不满足于教科书中的内容,更多情况下是需求教科书以外的语文知识,注重拓展型的训练[2]。可见,即使计算机技术与语文课堂实现整合,但是教师仍然无法大量挖掘计算机技术中包含的资源。

2.计算机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缺乏实际性。计算机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整合,是先进性教学的体现,而实际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降低了计算机技术在语文课堂整合中的实际性,按照其自身的思路,传统地将课堂以模块形式划分,例如:上半节讲解知识点,下半节帮助学生复习,大致是相类似的教学思路,并没有意识通过计算机技术的整合,实现语文课堂的发散性和延伸性,既没有体现课堂整合的实际意义,也没有实际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语文课堂中,因此,计算机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缺乏实际性,无法保障语文课堂具备独特的教学方式和科学的教学特色。

3.无法提高学生对整合课堂的兴趣。语文课堂不同于其他学科,其在课程上具备多样性的特点,既没有公式、概念的强制记忆,也没有单词、方程式的要求,其包含的内容却是众多学科中最多的,也是各个学科的基础,但是在计算机技术与语文课堂整合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对其产生较高的兴趣[3]。学生在课堂中可能将过多的精力放在计算机技术中,忽视两者之间的整合教学,淡化两者整合的实际意义,而且教师并没有发现计算机技术与语文课堂整合的优势以及特点,无法利用两者整合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学习兴趣。

4.语文教师缺乏计算机技术能力。语文教师一直处于传统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对课堂整合中的计算机技术不熟悉,因此部分教师对计算机技术的整合出现抵制情绪。例如:部分语文教育在整合课堂中,处于计算机技术初学者的状态,无法掌握计算机技术与语文课堂整合的基本操作和基本能力,导致语文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有效地衔接,失去教学保证。

三、计算机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整合發展

针对语文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我国提出了促使计算机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提高语文课堂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地位[4]。在计算机技术与语文课堂整合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相应的教学措施:

1.利用计算机技术为语文课堂提供教学资源。为满足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需求,在语文课堂中可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更多教科书以外的资源,丰富语文教学资源,彻底将计算机技术融合到语文课堂中。根据教学改革的要求,利用计算机搜集教学资料。语文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科,在考试中占据较高的比重,教师可利用考试大纲,对学生实行有目的的教学,借助计算机技术,开拓学生的学习空间。例如:学生在期末复习课堂中,教师可利用计算机技术,在网络上为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模拟考试试题以及多种复习资料,教师通过计算机筛选,挑选有价值、合适的资料,让学生着重复习;学生可自由吸收网络上的语文资源,教师在课堂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加入更深的知识点,巩固学生语文基础,丰富语文课堂资源。

2.提升计算机技术在语文课堂整合中的实际应用。顺应现代化的发展,语文课程应该呈现多姿多彩的教学方式,为保障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贴近课堂的实际需要,教师应积极促进计算机技术在语文课堂整合中的实际应用[5]。例如:教师在语文课堂备课时,可打破传统的备课方式,首先,采用课件的形式,在课件中插入与课文有关的动画、图片或音乐,提升语文课堂的生动性,毕竟学生处于有声有色的时代中;其次,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课件中引入朗读环节,通过计算机技术,截取相关的语段朗诵或引用整篇朗诵,培养学生结合语境培养情感的能力,语境和情感是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学习标准课件的朗诵方式,利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最后教师结合计算机技术,重点研究学生的课堂心理,寻求实际的语文教学方式。

3.利用计算机技术挖掘并培养学生语文课堂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存在必然的不同,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性,通过计算机技术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对其进行培养。利用兴趣引导学生语文学习的行为,提高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构建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语文兴趣课堂。第一教师可通过计算机技术为学生创建语文课堂情境,利用情境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时,通过网络为学生构建古诗意境,还原诗人创作的场景以及诗中描绘的场景,教师可在网络上搜取相关的图片、场景以及配乐,通过Flash动画制作软件,将其合并,制作成动态的画面,供学生赏析,不论是安逸静谧的画面,还是忧国忧民的画面,灵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

4.提升语文教师计算机技术的掌握能力。利用计算机技术保障师生之间的合作,不仅可强化语文教学课堂,而且可拉近学生与教学之间的距离,因此,必须提高语文教育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水平,为语文课堂整合提供传播途径,学校可建立校园网,一方面为学生与教学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保障语文教师集体在校园网上学习实际在语文课堂中应用的计算机技术[6]。

四、结语

教育改革思想在课程中的体现,促使课程教学向积极化的方向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而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因此借助计算机技术,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不仅可以促使学校在语文教学上达到最佳的状态,更是动员学生积极、正确地对待语文课堂,解决制约我国语文课堂进步的问题,保障语文课堂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保持高效率的教学状态。语

参考文献

[1]白立霞.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J].文学教育(中),2011(11).

[2]赵洪.人之成全:走向智慧的教育管理[J].教育科学论坛,2012(01).

[3]牟智佳.电子书包“热”中的冷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01).

[4]刘张娟.我国电子书包研究的現状与反思[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04).

[5]段瑞.为语文课堂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体会[J].山西电教,2011(03).

[6]高长,叶波.论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策略——基于语文阅读方法培养的视角[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02).

作者:毕烨

语文课堂体会管理论文 篇2:

新高考与走班模式

高考改革带动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新形势下一个必然的走向,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育教学资源的分配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大平均”模式,即所有教学资源平均分配到每个班上,每个班上学生学习和老师的教育水平相差不大,另一种就是“尖子班”模式,即把学校把每个班顶尖学生单独组成一到两个班进行超前式、集中式教学。这两种模式在传统高考形势下均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然而在新高考制度全面出台的情形下,教育学家推测,未来的课堂教学模式可能会朝着“走班模式”的方向进行改革。

一、走班模式

(一)何为走班模式

“走班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学习的科目、教室和老师固定安排,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老师或是适合自己学习水平的教室进行学习。而在新高考教学体制下,传统的教学模式明显已经无法满足全新的教学需求,“走班模式”是我国新高考体制下的一个突破,也是我国教育更加适应新形势的一个更好的选择。

(二)走班模式在新高考模式下优势

虽然就目前来说,中国传统教学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不可否认,传统教学模式仍旧存在着一些弊端,而相比于传统模式教学而言,走班模式有其独特的教学优势。它的优势可以分为以下几点。首先,传统教学模式虽然可以对学生进行统一式管理,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同样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走班式教学则不同,走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自行选择适合自己的班级和老师,学生们的课程设置更加的人性化和个性化。其次,每个班级的学生也不再固定的,学生可以更大范围的接触不同的类型的学生,学生们的思想也可以得到更大范围的交流,学生们的思维也会在交流过程中更加开阔。最后,走班模式下,课程可以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设置课程的长短,学生不再简单的受到固定上课时间的限制,学生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二、新高考走班模式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管理

(一)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点误区

在我国,语文课程的学习基本上贯穿了所有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十分的重要,特别是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在目前新高考走班模式下,传统高中语文课堂可能已经无法适应新型体制,这是因为传统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几点误区。首先,目前高中语文课堂越来越倾向于“狭隘教学”,其次,传统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当然,除了这两点之外,还有一些传统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在这里就不一一提及。

(二)新高考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管理的具体应用

在新高考形势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变是势在必行的,而这类最重要的就是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管理。而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管理水平的核心就是要提高学生们对高中语文知识和语文课堂的学习兴趣。而想要进行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管理,首先,老师应该致力于将每一节语文课打造成精品语文课,也就是说,老师不仅应该丰富每一节课的课程内容,书本上的内容、课外语文内容与学生们语言素养联系在一起,还应该让课堂富有节奏感、情趣感,让普通的语文学习不再枯燥无味。比如在苏教版教科书中,高中语文被分为了3个向度,而三个向度又被具体细分为了20个专题,以必修二中《和平的祈祷》这一篇课文的教学为例,老师不应该仅仅教导学生书本上面对于“和平”这一词语的理解,更应该让学生们建立自身对于“和平”的理解,在具体教学中,老师可以播放有关和平的视频,这个视频不仅仅应该只是过去很久之前发生历史,还应该有现在当下的和平问题。老师可以用难民的生活、战争的残酷,让学生明白现在的世界并不是完全和平的,世界的和平是需要所有人共同维护的,我们现在的和平生活是需要大家共同珍惜的,“和平问题”并不仅仅停留在书本和文字上面,它更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当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当知识与认识在现实生活中获得与建立,学生们对于课文的认识才能更加深刻,课文才起到了其本身应该具备的效果。

其次,老师们不应该将课程有效性管理单一的寄希望于管理好课堂纪律,老师们更应该做的是让学生们参与到语文课堂之中,让他们体会到高中语文课堂的乐趣,真正的喜欢上语文的学习,而不是在语文课堂上“形在而神不在”。

王璐,教师,现居浙江温州。

作者:王璐

语文课堂体会管理论文 篇3:

生长

摘 要: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的观点,认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应立足于学生的生长,体现对学生的关怀。为此,教师应当重视“生长”意识,在对学情正确判断的基础上,构建富有“生长性”的语文课堂。文章从生长式语文课堂的基本观点、基本特征、基本策略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找到学生的生长点,激发学生的生长力。

关键词:生长;语文课堂;策略

一、“生长”的内涵

“生长”本是出自生物学中的一个概念,将它定义到教育学领域内,则赋予了人性特征。事实上,这也体现出“人”本身具有类似生物生长的特征。

“教育即生长。”杜威一语道破了教育的核心要义。生长,直接指向了人的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对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特质的呼应。语文教学的根在于促进人的全面成长,而不是以“应试”为终极目标进行知识的罗列与堆砌。这种教育观念的转变可以说是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于言语中思考,在课堂上生长,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站在了课堂中央。

二、生长式语文课堂的基本观点

在生长式语文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沟通,注重性情的培养,着重思维的训练。生长式语文课堂具有生长的“原点”,并且更着眼于“远点”,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源头,能够让学生不断地获得学习的动力及学习能力。

生长式语文课堂中,课堂知识的学习强调的不是知识学习的本身,而是学生与课堂知识相遇之后产生的体验。为此,课堂是人们事前设计好的情境,本质上体现出的是一种“知识环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语文学习之中,促进知识增值,提高语文水平。

此外,语文课堂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融合。语文是一种文化,体现生命、心灵及生活的感知性,工具性体现出人文载体。对学生而言,语文知识的学习,并不单单是学习语言文字,更多的是体会思想感情,让感情与知识相容。事实上,这是一种将人文性寓于语言文字的训练。这种训练既需要对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进行培养,也着眼于语文课堂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它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课堂中“生长”并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一种自觉。学生作为学习者,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发展主体,当下最需要的就是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给予学生学习时间,满足学生需求,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帮助学生完成自我建构,促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得以有效延伸。

三、生长式语文课堂的基本特征

(一)立足教材

生长式语文课堂,必须立足于语文教材,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认真解读问题。但是应该明确区分的是学生立场不等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而是从学生的实际状态分析,使之成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起点,从而为教学目标的制定提供依据。

(二)开放时空

开放的生长方式,由教师向学生开放,将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地直面文本,静思默想,拥有属于自己的理解,并能够进行真诚地表达。教师要注重学生多样化的选择,不要禁锢学生的思维。为此,教师需要给不同的学生分配不同的任务。

(三)正确引领

语文与别的科目最大的不同就是具有人文性,体现出较为深厚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在语文教学中,若对学生缺乏正确的引领,会使得学生在精神世界的成长中陷入困顿。

生长式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带领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世界,让其产生语文学习的期待,进而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找到指明灯。

(四)把握原点

把握好最真实的生长原点,从重视教材文本逻辑出发,尊重学生经验及逻辑,让学生在认知自身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教师要对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分析,使语文课堂真正从学生的生长原点出发。

四、生长式语文课堂的基本策略

生长式语文课堂要着力开展符合学生本性的且适合课堂环境的语言活动,让学生、教师在平等的环境中对话。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内在天性,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有组织、有计划地提升教学质量。教师还应适当帮助学生获得突破与提升,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语文这门课程时产生学习的动力。

生长式语文课堂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科特点,使学生能够自由、和谐地生长。

(一)学生为本——生长式语文课堂的立足点

以学生为本的语文课堂,是学生情智发展的乐园,也是让学生自然生长的乐园。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在《梦想的诗学》中这样写道:“每种原型都是对世界的一次开启,也是进入世界的一次邀请。”这启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在精神方面的需求,尽可能地呵护学生稚嫩的心灵。

在教完《放飞蜻蜓》一课时,笔者对学生进行提问:“翠贞放飞的仅仅是蜻蜓吗?”学生纷纷做了回答:“翠贞放飞的是消灭害虫的專家,能够消灭蚊子、苍蝇,让我们能够生活在更健康的环境中。”“陶行知先生给他们讲述了很多关于蜻蜓的知识,所以翠贞放飞的是收获知识的快乐。”“翠贞放飞的是孩子们对环境保护的自觉意识。”还有一名学生这样说道:“翠贞他们不清楚蜻蜓会不会在饿极了的时候吃掉自己的尾巴,而尾巴被吃掉之后还会不会长出来。怎样才能知道尾巴会不会长出来呢?所以我认为翠贞放飞的还有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意识。”针对学生对蜻蜓尾巴会不会长出来的好奇心理,笔者引导学生去查找相关的资料或者请教别人来解决问题。

要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针对学生的观点,正确引导学生探索文本背后的奥秘。在这一课例中,笔者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翠贞放飞蜻蜓的多种感悟,成功构建了以学生为本的生长式语文课堂。

(二)兴趣激发——生长式语文课堂的切入点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在《九色鹿》一课中,笔者采用了讲故事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这样一个美丽的民间故事,在一片茫茫沙漠中,有一群商人在漫天风沙中迷了路。在商人们绝望的时候,一只身上有着九种颜色的神鹿轻盈地飘到了商人面前,神鹿对商人说道:‘跟着我来,我来领你们走出迷途吧。’神鹿带领着商队顺利地穿越了风沙,安全地到达了目的地。这只神鹿就是九色鹿。”接着笔者发问:“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们觉得这只九色鹿是怎样的一头神鹿呢?”并让学生相互交流。最后追问:“同学们还想不想了解更多关于九色鹿的故事呢?”

良好的课堂导入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显得自然、生动、活泼。

(三)开放探索——生长式语文课堂的关键点

我们所教的学生,是有头脑、有思想、有个性的个体,因此在教学中应该从根据课文的中心主旨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课文、理解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和研究问题。

笔者以《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为例,谈谈如何打造具有探索精神的生长式语文课堂。在教学设计中,笔者先让学生从整个段落着手,通读段落,打开思路;然后,选取段落中描写李时珍生活条件的语句:“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接着,以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整篇文章:“文中还有什么地方能够读出李时珍在外面奔波比在家里苦多了?”接下来,让学生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对文中相关内容进行讨论,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小组学习的方式,能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给了学生尽情表现的机会。这样的交流方式改变了以往教师主导课堂的情况,让学生产生自己的观点认识,促进生生互动、交流。

(四)正确引导——生长式语文课堂的突破点

面对学生浅显、片面的意见时,教师要扮演一个顾问的角色,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感悟,从片面的认识上升到全面的认识,从浅显的认识上升到深刻的认识。

例如,在指导学生理解“金秋”一词的时候,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都认为“金秋”就是秋天,显然并没有明确体会到“金秋”这个词语的意境。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追问:“为什么人们常常将秋天说成金秋呢?”引导学生对秋天的特征进行思考:田野里,稻子是金灿灿的;果园里,水果是黄澄澄的;道路两旁的树叶也黄了。因此,金色是丰收的颜色,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存在偏差时,教师应该及时帮助学生,让其朝着正确的方向“生长”。

五、结语

在生长式语文课堂上,教师以学生的生长为导向,顺应学生的自然本性和成长的规律。只有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结合学生的天性,正确引导学生,才能让教师的教变得更有价值,才能使学生的学变得更有意义,才能使语文教学更加契合学生的天性。

生长,是语文课堂里最美的风景,教师与学生“一道生长”,有滋有味地发现、探索、表达,在真诚而感性的对话交往中一起携手感悟文本蕴藏的奥秘。

参考文献:

[1]孟晓东.在学生的生命里种下一棵树——我的生长性语文课堂教学观[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1(11):7-10.

[2]李树华.探寻小学语文生长课堂的实施路径[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5(7):37-38.

[3]贾桂强.基于学情诊断的“生长式”语文课堂建构——以两次执教《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6(3):46-48.

[4]宋 琴.语文课堂让每个生命舒适生长──打造“生长式卓越课堂”实践与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41):141.

作者简介:周 震(1972—),男,江苏无锡人,江苏省无锡市甘露学校教师,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作者:周震

上一篇:游戏中的幼儿教育论文下一篇:内部控制内部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