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论文

2022-04-21

摘要:本文以生态社会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农业现代化研究为切入点,以“中国玉米之乡”吉林省公主岭市玉米产业发展现状为例,简要说明公主岭市在农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重点分析公主岭市农业现状及存在的几个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我国农业当前面临的共性问题,同样也有公主岭市农业发展的个性问题,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揭示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意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论文 篇1: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成就与历史经验

摘 要:中国发展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必然需求,同时也是中国当前环境下的社会必然需求,更是中国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需求。而当前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了许多挑战,在农业现代化实践过程当中,需要更多的、更为科学、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理论思想来做技术指导。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总结其历史经验,更好地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发展成就;历史经验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成就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其他物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基础。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农业及农业现代化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战略思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立足国情农情,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取得了显著成就。[1]

(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在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我国粮食产量持续增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总体上看我国2015年至2019年粮食总产量均保持在65000万吨以上,2019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6384万吨,人均粮食产量为474公斤,高于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各主要粮食作物的自给率达到98%以上,这也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同时也基本实现了谷物自给的目标。

(二)农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发展理念,不单描绘出我国农村发展的理想蓝图,同时表明了农村发展的潜在前景。在新时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矛盾从原来的总量不足向结构性矛盾发生转变。顺应农业发展新形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结构改革创新力度,成为当下中国农业发展首要目标。[2]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供给体系,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根本途径。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各级农业部门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品质结构和布局结构。

1.经济作物产量提升

从近年来我国经济作物的产量可以看出,主要经济作物产量保持较高的走势,其中,油料、蔬菜等经济作物产量增加。2019年我国油料总产量达到3495万吨,与2015年相比增加了105万吨。2015年到2019年,全国蔬菜产量由66425万吨增长至72102万吨。我国经济作物产量稳步提升。

2.畜牧业产量总体呈现稳定态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畜牧业产量呈现总体稳定增长的态势。2015年至2019年,牛肉产量和羊肉产量持续增长。2019年我国牛肉产量为667万吨,与2015年相比增加了50万吨,2019年我国羊肉产量为488万吨,与2015年相比增加了47万吨。而猪肉产量在2015年至2018年均保持在5400万吨以上,2019年受“非洲猪瘟”影响,我国猪肉产量同比下降,猪肉产量为4255万吨,但产量依旧保持相对较高水平。

3.水产品产量稳中有升

受水产品生产方式和人工养殖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水产品产量增长十分迅速。2015年全国水产品产量为6211万吨,2016年全国水产品产量为6379万吨,2016年与2015年相比,增加了168万吨,年增长2.7%。2016年到2019年全国水产品产量稳中有升。

(三)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1.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序推进

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始终是农村改革的主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快推进,目前全国已完成确权面积10.5亿亩,占二轮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76%。积极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快土地流转型和服务带动型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同时,农民承包耕地有偿退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正稳步推进,农民在发展过程中将获得更多改革红利。

2.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初步构建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加快培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日益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引领力量。截至目前,全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量超过290万个,新型职业农民总数超过1400万人。

3.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改革积极迈进

农业补贴、金融保险、价格调控等政策加快转型,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加快建立。建立了以绿色生态位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重点支持结构调整、生态保护等绿色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三补合一”,重点支持适度规模化经营和耕地地力提升。改革完善渔业油价补贴政策,加快构建有利于现代渔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经验总结

七十多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支柱产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从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站在自力更生解决好人民吃饭问题、推动国民经济健康發展的高度,始终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农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指出:“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要注意,不抓粮食很危险。”[3]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稳固。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时指出:“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4]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才能不断增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才能不断改进,农业产业格局才能不断优化,农业现代化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最基本物质资料,粮食生产稳定增长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粮食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内容,它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且是工业和其他部门的基本生产资料来源。在我国这样地少人多的农业大国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必须解决粮食生产和安全问题,使农民全身心地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建立了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联动配合、互为补充的粮食储备体系,并且在多次粮食价格波动中有效发挥其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与安全依旧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看待粮食问题,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不断巩固提升粮食产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农业现代化打好基础。正是由于我们始终重视粮食安全,粮食安全事业发展才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才能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

(三)坚持党对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领导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之所以能够不断向前推进,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坚持党对农业现代化事业的领导。

要坚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农业现代化的引领作用。一方面,开辟多种渠道吸引各类人才到基层从事涉农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关键在于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支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大量农村人口转向城市就业和生活,为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劳动力。绝大多数农业转移人口通过自身努力和政府支持,基本上实现了市民化,推进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培育一支具有现代农业发展意识的基层干部队伍。随着中央对农民增收问题的高度重视,培育基层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法治、政策观念及其为农民增收出主意、想办法和办实事的能力是各级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任务,在具体培训方式上,主要是应用开展先进教育活动和现代远程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旨在通过教育培训增强其与农民群眾的感情并提高其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自觉性和本领。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基层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就要求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不仅要具备高超的涉农本领,而且要有深厚的爱农情怀。

注释:

[1].文丰安.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0(05):33.

[2].蔡志鹏,陈星伊.对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及其对策的思考[J].现代农机,2020(05):11-12.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9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

作者简介:

杨光(1992-),男,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作者:杨光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论文 篇2:

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意义

摘 要:本文以生态社会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农业现代化研究为切入点,以“中国玉米之乡”吉林省公主岭市玉米产业发展现状为例,简要说明公主岭市在农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重点分析公主岭市农业现状及存在的几个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我国农业当前面临的共性问题,同样也有公主岭市农业发展的个性问题,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揭示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生态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中国玉米之乡

吉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畜牧业大省和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它以全国1.67%的农业劳动力和全国4%的农业耕地生产出全国5.56%的粮食、10%的商品粮及50%的出口粮食。从这一方面来看,吉林省的粮食发展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位于吉林省西部的公主岭市,近几年玉米产量在县级评比中连续名列全国第一,去年,公主岭市玉米总产量达60.8亿斤,成为全国玉米产量第一县。2011年,公主岭市被授予“中国玉米之乡”荣誉称号。

公主岭市玉米产业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即有其地缘优势的作用,也有国家政策扶持的作用,更是我国农业发展坚持生态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必然结果。农业大省下的农业大县,在产业结构上已经有了鲜明的标签和令人骄傲的城市名片,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其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以下问题: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恶劣的气候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制约;资金不足成为制约农业长足发展的瓶颈;农民整体文化素养和知识背景和建设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导致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工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工业废水、残渣对农业业污染巨大,特别对处在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的公主岭市影响更大。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农业污染同时是重要的污染源,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农药、化肥的不科学使用,对农村的水源和土地造成了巨大的浅表性破坏,并且这种破坏正在持续着。城市化建设中的出现的农村土地流转和大面积的推进城镇化建设,大面积的农业用地、耕地改变了它原来的用途,使得农村耕地面积越来越紧张。加之农民的环境意识淡薄,以上的种种原因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靠天吃饭”局面没有改变。农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农田水利设施、农田保护设施及农田灌溉设施等,农田基础设施的落后制约着农业的发展,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公主岭市农业存在这样的问题,吉林省农业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和干旱问题又是相互作用的,在干旱的年份,农田基础设施能否发挥调节干旱的作用成为影响公主岭市玉米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落后的农田水利设施和其他设施显然不能发挥自身的巨大作用,农民面对干旱带来的损失也只能束手无策。

农村发展缺乏银行业的支持,资金不足成为长足发展制约瓶颈。一是农村对银行贷款普及率总体小于其他行业。农民遇到资金不足时,主要向亲戚和村民邻居借款,正规金融机构没有和农村很好的衔接,对农民服务能力还比较弱,远远不能满足农户需求。二是农民对农业保险的热情不高。公主岭市各乡镇农民对农业保险的参保率普遍不高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这里面存在农民的意识问题,也存在农民想节省开支,降低成本的人为因素。三是政府在农民和金融市场之间的调节作用有限。政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都会向农民宣传金融政策、保险政策及银行的其他政策,但由于种种原因取得的效果有限。

农民整体文化素养和知识背景和建设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这种距离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上,一是文化水平不足、知识背景欠缺已成为推广新型农业技术的主要障碍。文化水平低已经成为推广新型农业技术的第一阻碍,对于先进的农业技术及农业产品的应用也严重受到了制约,农民还是以体力型输出为主,对于农机的应用及农业技术的钻研和应用很少。二是青年劳动力有了更广阔的选择,一部分进城务工,留下老弱妇孺在家。留下来的老弱妇孺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如空巢老人问题、留守儿童问题,他们对学习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有也同样存在困难。三是农业技术培训少,规模小。当地农民只能年复一年的凭借着祖辈留下的经验进行耕种,农业技术应用的长期缺乏,更加固化了农民的思想,最终导致生产中缺乏创新,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慢,普及面窄。

上述问题,不仅代表了“中国玉米之乡”公主岭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境,同样也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应该以生态社会主义的科学思想为指导。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大科技投入和应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保护和修复农村生态环境。工业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特别是农业生产环境为代价,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发展观,我们发展经济,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农业发展同样要重视环境保护,要做到因地制宜,科学应用农药、化肥等农业化工品,保持土壤弹性,保护农业用水。科学规划农业用地,不得轻易改变农业用地的性质和用途。

二、改造农田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针对落后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政府应启动农业保障专项资金,对落后的设施进行改造,加大科技投入,使“落后”变“先进”,使农田水利施舍成为当地农田合理调节“旱涝”等自然灾害的一把利剑。推进农机的广泛应用,探索农机股份合作社、农机租赁公司等形式不断发展壮大农机用户,提高主要粮食作物耕种及综合机械化水平。

三、切实落实惠农的一系列政策,提高农村利用社会资金水平。严格落实国家粮食直接补贴,农业综合补贴、优良品种补助、购买惠农特定农机机型补助等多项有利于农民获得实惠的政策,确保补贴资金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公主岭市政府应利用好“中国玉米之乡”这一地域名片,在农业、水利、农机以及农业开发等方面争取政策性项目,争取补助资金助力本地玉米产业发展。建立农产品自然灾害保险赔付制度,开展农村银行信用贷款与农产品自然灾害保险相结合的银行保险互动试点。

四、由玉米单一种植向玉米、大豆、水稻多作物调整,根据地域特色规划农业种植产业带。公主岭市虽然是玉米之乡,种植玉米的大县,但全县以玉米为主要种植品种,这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性,要转变思想,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种植品种,由玉米单一种植向玉米、大豆、水稻多作物调整,根据地域特色规划农业种植产业带,确立玉米种植的主体地位不动摇,使每一块土地都充分利用,都能丰收。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扶持壮大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企业,使农产品附加值大幅增长。大力发展农村和农业循环产业,建设农产品基地。

五、农业的长足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建设同样离不开科技创新。公主岭市作为吉林省的产粮大县,在玉米生产和加工等方面已经拥有了其他地方不具备的优厚资源和基础,整合现有的农业科技资源,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探索农业技术体系建设是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的基础。加大玉米品种的升级、改良力度,积极研制适合公主岭市土壤条件的玉米良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提高农民创业就业能力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核心。

公主岭市作为我国的玉米种植大县,已经在农业现代化的路上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但是农业现代化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个阶段目标,它是一个永恒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吴先华.城镇化、市民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山东省时间序列数据及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地理科学,2011,31(1):68~73.

[2] 郭庆海.“三化”统筹的内在逻辑与实践[N]. 吉林日报,2010-05-08.

作者:陈家奇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论文 篇3:

创新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农业既是一个古老产业,也是一个现代产业,更是一个伟大的产业。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文明的延续,就没有人类种族的繁盛。农业现代化是18世纪以来世界农业的一种前沿变化,是从传统农业向初级现代农业(工业化农业)、继而向高级现代农业(知识化农业)的转型过程,是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农业先进水平的一种国际竞争。简单地说,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农业的世界前沿,以及达到和保持世界前沿的行为和过程。

一般而言,中国农业现代化是一种后发追赶型农业现代化,选择政策重点,可以充分利用4个原理。它们是“后发效应”原理:借鉴和利用先行国家的知识和经验可加快发展;“木桶原理”:加高农业现代化的“最短木板”可快速提高水平;“竞争优势”原理:创造和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可赢得局部主动权;“创新原理”:通过持续创新等可开辟农业现代化的“运河路径”。

1.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重中之重

2008年在131个国家中,中国农业效率指标的世界排名是:水稻单产排第15位,谷物单产排第18位,小麦单产排第22位,农业劳动生产率排第91位。中国谷物单产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但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平均值)的2%。很显然,中国农业发展,一条腿长(谷物单产高),一条腿短(劳动生产率低),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最短木板,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应该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中之重。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大致有5条基本路径。

一是深化农业科技改革,建设农业创新体系。基本思路是:在国家农业部和科技部等的指导和协调下,在继续发挥国家农业科研机构作用的同时,以省市农业为基本单位(区域子系统),组建中国农业创新体系。以省市为单位,以高校为枢纽,以农企为骨干,以网络为平台,以技术为支撑,以信息为纽带,以服务为抓手,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合作创新,促进技术转移,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农业效率;二是深化农业金融改革,建设现代农业金融体系。鼓励多种形式的、灵活有效的、低息的农业金融服务,坚决杜绝“高利贷”;三是深化农业水利改革,建设现代水利体系,形成投资多元、管理科学和经营“非营利”的水利服务体系;四是根据科学规律,推进农村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实现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的科学性;五是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根据粮食需求预测,制定优质粮食生产指南,确保优质粮食的种植面积和土地。建议明确划分出5亿亩左右的优良农田,作为国家优质食品粮的“永久生产基地”,简称“国家食品粮生产基地”,挂牌生产,责任到人,定期检测,大力扶持。

2.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是关键所在

农业转型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农业转型包括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要素转型和农业生态转型等。目前,中国农业结构距离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目前,中国农业劳动力比例约为40%,大约相当于英国1841年和美国1900年的水平;中国农业增加值比例约为11%,大约相当于英国1880年和美国1929年的水平。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升级,是提高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而言,农业转型大致有5条路径。

2.1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 农业转型的关键是农业劳动力转移。2008年~2050年,中国农业劳动力比例将从40%下降到3%左右,农业劳动力总数将从3.1亿下降到0.31亿左右,大约有2.8亿农业劳动力需要转移。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取消传统的户籍制度,建立现代“信用管理”制度,是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基础。

2.2实施现代畜牧工程,提高营养供应水平 根据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经验,以种植业为主的国家向种植和畜牧并重转型是一个必然过程。2050年中国谷物需求预计将达到7.8亿吨,肉食需求将达到1.2亿吨,饲料用谷物比例将达到58%左右,畜牧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比例达到50%左右,畜牧业将占中国农业半壁江山。建议明确划分出6亿亩左右的农业用地,作为“国家饲料粮生产基地”,挂牌运营,发展现代畜牧和养殖业。

2.3实施蓝色农业工程,提高农业供应能力 科学规划中国海域面积,建设现代海洋农业、海洋养殖业和海洋捕捞业等。

2.4实施“三高”农业工程,促进农业生态转型 发展“高品质、高效益和高环保”的高级现代农业,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等。

2.5科学修订农业区划,三大农业协调发展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推进和高速运输网络的形成,中国人营养结构和营养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农业区划需要进行科学修订。建议按“自然地理和农学、人文和经济地理、生态地理”的三维标准和原则,修订中国农业区划,以后每10年修订一次。这种新的农业区划,可以简称为“三维农业区划”。

3.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是必然选择

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行为主体,农民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农民现代化涉及众多因素,从农业现代化角度考虑,农民现代化应该包括农民素质、农民收入、农民生活、农村生活条件和农村社会保障的现代化等。关注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涉及5个方面。

3.1实施新型农民培训计划,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新型农民培训计划,就是要培养适应市场化、专业化、信息化和生态化的新一代农民。建议在农村普及免费农业生产技术或劳务技术培训。

3.2实施农村小康工程,消灭农村绝对贫困 对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农村家庭,给予“爱心帮助”,包括发放年度小康券;提供教育帮助,包括免费义务教育,高中和大学助学金;提供免费大病医疗保险,避免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

3.3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科学界定“不适合人类居住”地区,对其原居民实行生态移民和教育移民。

3.4实施农村城镇化工程,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在具备条件的农村集镇,实施农村城镇化工程,按现代城市标准规划和建设。

3.5引导国民合理消费 现代农业经济的基本要求是:按需定产,供需平衡。根据世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经验,人均营养供应与国民生活质量(平均预期寿命)的关系是非线性关系。人均营养供应超过某个临界值,就会出现“营养过剩”,平均预期寿命不升反降。参考131个国家过去40年的人均营养与生活质量的统计分析结果及世界上平均预期寿命最长的10个国家的经验值(包括营养结构和营养水平等),适度考虑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特点。

21世纪,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挑战是空前的。没有农业现代化,中国现代化就是不完整的。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摘自《科学时报》

上一篇:职业学校下音乐教学论文下一篇:解题教学中初中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