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022-04-27

面对21世纪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我国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进一步发展,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研究将会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近年来,我国的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从刚刚起步到进行的如火如荼,取得了很大成绩,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更带出一大批心理学上的著名专家。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我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我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完善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思考

摘 要 为了推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必要对其工作本身进行研究与反思。从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平均水平较低的现状分析原因,从积极构建校园、社会、个体、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方面着手,提出积极的完善措施,以期能给相关研究、实践提供一些参考,推进“系统、发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立、完善。

关键词 高校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对策思考

2008年是全国高校学生心理极端问题高发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发生学生极端问题63起,分布在全国13个省市区的38所高校,即一些高校发生两起以上。数据显示,大学生极端问题的敏感和高发地区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①大学生自杀事件中,半数以上是由于不同程度的抑郁症所致,其中学业、感情纠纷及家庭原因成为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②

这些惊人数据的矛头都指向一个事实:虽然有那么多政策支持,那么多方案重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仍是令人担忧的,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居高不下,失学、退学的因素中心理问题占了主导,因心理问题导致的意外事件,包括自残、自杀、违法犯罪的事例亦呈上升趋势,给社会、学校和家庭带来了严重损失。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不断提高,各高校,无论是公办院校还是民办院校,在推进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较为明显的成效。但是,纵观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情况,平均水平还是比较低的,特别是与国外相对成熟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相比还处于基础阶段。无论是在工作开展的定位、工作对象的选择、工作环境的营造、软硬件设施的配备、师资队伍的建设还是专业化程度、保障体系等方面都离教育部提出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标准有着很大差距,也远远不能满足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还存在着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心理健康教育非系统化、心理健康教育边缘化,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等问题。

产生这些问题的成因大致分为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上的偏差;教育途径和手段相对单一;“全员育人”意识相对匮乏;专职教师待遇偏低与职称保障缺乏等方面。

心理危机干预最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人文关怀的浓厚环境,好的氛围要靠学校师生、家庭成员和社会大众共同来创造。对于大学生情绪的变化要及时关心、及时疏导,而不能漠视不管。这比学校统一管理、专人负责更有效,更能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大家要像重视躯体疾病那样对待精神心理问题,早发现、早治疗才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1 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再塑造

高校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指教育教学活动、校园心理文化以及师生关系等能够对大学生心理形成影响的校内环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③因此,必须引起重视,形成优良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1.1 完善机制建设,更新教学方法和内容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功利性、孤立性和不稳定性是现今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最大的漏洞,也是无法真正将教育做到实处的体制性原因。

完善此机制的第一步必须统一认识,实行主管校领导负责制,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力度,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④并将其工作的实施效应反映在领导考核结果中。

其次,制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细则,明确具体的职能部门来负责协调和组织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科研,辅导以及咨询和干预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变成经常性、广泛性的行为。

理顺机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积极创造条件,制定教育规划,开辟教育场地(如心理咨询室、心理治疗室、团体辅导室、资料室、档案室等必备的工作场地及多媒体教室、活动室等必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场地),管理使用专项教育经费,统筹安排具体教育活动,在经费、人员、培训提高方面予以各种支持,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针对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从实际出发,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将过去以补救性为主的教育模式转变为以发展性为主的教育模式。⑤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建立起一支由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班主任、政治辅导员、德育教师、行政干部、医务人员以及学生骨干一同参与的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⑥并加强对这支队伍的培训。

在教学方法上将心理适应教育转变为潜能开发引导。⑦教学内容方面,把侧重点从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减少心理疾患转变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开发心理潜能,确立健康的自我形象,管理情绪压力,人际交往训练等方面,将心理辅导范围从人格辅导,生活辅导拓展到学习辅导,职业辅导领域。关注全体在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人格完整,针对学生共同的成长课题给予指导,提供多样性的教育、服务。依据不同年级、不同类型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设各类心理健康课程,如针对新生的《新生如何适应新环境》、针对女生的《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发展》、针对青年大学生的《性心理发展与健康》及针对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分析与求职》等,在内容上既能相互独立,又可以有一定的联系。抓好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毕业教育两大环节,重点关注家庭贫困、学习困难、违纪及部分言行出现偏差的学生。

1.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教育环境策略

校园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任务是创建良好的校风,而良好的校风会在不知不觉中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⑧如学生的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友爱的校风密切相关,促进了同学间的交流沟通,增强学生间相互关怀与支持的意识,有利于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力抓好优良校风创建,注重高校学术气氛的养成,形成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氛围和宽松理解的环境。

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⑨在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知识,做到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班级、宿舍、活动小组等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群体中来。

校园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通过各种渠道向大学生宣传和普及心理学知识的有效载体。充分利用学校的多种媒体,如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杂志,报纸,宣传海报等,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全面的宣传。推荐并组织学生们定期阅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开辟一些心理辅导的宣传板块,定期组织心理测试,开展交流,并邀请有关专家来校举办各类心理卫生知识讲座,以多样化的形式来促进高校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普及。使学生经常沉浸在充满人文关怀的各种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氛围中,以达到和风细雨、滋润心田的潜移默化的效果。⑩

积极借助学生自组社团开辟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渠道,以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任指导老师,组织对心理学有兴趣的大学生成立心理健康社团,对他们开展基础理论的培训,并长期向他们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活动指导。通过组织举办一系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学习和实践活动,使这些学生在助人与自助中,解决一些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心理困惑,增强自我知觉能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更激发校园内其他学生的参与兴趣,自觉了解、加深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

2 社会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创造

2.1 心理健康教育出校园、进社会

由于各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手有限,严重制约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各种教育活动的开展,难以满足广大大学生的精神健康需求。仅靠开展区域性的测查、定期的心理讲座或者接待部分上门求助的学生很难改变教育对象小众化的现状,必须全体动员,促进“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豘进程的发展速度,大力推动各项互动措施制定、落实,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置于开放式的大环境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其中目前已初步实施并应不断巩固加强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社会一家庭一社区一学校全面互动”豙机制,建立由政府牵头的各级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全方位参与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特别是对大学生轻生的干预。

学校与社会之间是紧密相连的,社会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发展趋势也都将反映在学校。大学生是最有活力,也是最有学习能力的一个群体,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的基本养成阶段。他们除了在学校里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之外,也在不断从周遭的社会大环境中汲取各类思想、观念,包括一些负面的影响。社会上滋长的唯市场、唯经济论调在大学生中表现为“一切向钱看”的消极现象,助长了部分学生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心理。豛大众传媒中不健康的内容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一些文学作品、影视、网络中充满“拳头”加“枕头”的低级内容,潜移默化对这些思想相对单纯的学生青年起着教唆作用,使他们心理发生偏差,甚至一时冲动,误入歧途……

这些社会不良现象是现实存在,而且短期内不可能消除的。专家、教师不可能时时刻刻陪在学生身边帮忙鉴别“美丑”,更不可能因为怕学生受到不良文化、风气的影响就让学生与世隔绝,不让大学生接触社会、走上社会,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应该被看作是一个社会性、全球性的问题,应该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在社会范围内采用各种积极手段,包括政策立法、媒体宣传、舆论导向等来对高校大学生心理施加积极的、正面的影响。

2.2 心理健康教育进小家

学校固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与他的心理成长历程密切相关。豜家是学生生活的摇篮,家长是学生成长的第一见证人,家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是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影响源”。优化家庭教育的环境,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因素,形成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的很多心理现象是受家庭影响,甚至由它所决定的。他们的思想、心理、行为被家庭所牵涉、所左右。大学生的情感、行为是对一个家庭的某种特定的反映。氛围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豝

绝大多数大学生在中小学时期由家长、老师共同教育,进入大学后,开始集体生活,脱离了家庭近距离的监护,家庭教育常被忽视。许多父母认为他们的孩子上大学就意味着长大了,产生了不愿管或认为不在身边时,孩子管不住的心态,还有些父母把大学过于神圣化、理想化,认为学校可以解决学生的任何问题,从而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放松甚至放手。然而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不可轻视。娇宠、放任或“高压管理”等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助长学生病态心理的环境,各种特殊家庭现象,如父母离婚、单亲、父母长期外出等都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消极表现甚至品德滑坡、人格异常,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正面导向作用。豞大学生正逐步走向独立,家庭教育中的品德教育、“做人”教育都能在他们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甚至人格形成中产生着良好的影响。家庭、高校应该构筑良好的沟通桥梁,建立良好的平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应第一时间与学生家长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进行家庭方面的教育。

3 个体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完善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慎独、自省、道德自律,中国人遇到心理问题时调节渠道依次为:自我调节、知心朋友、家人、同事、社会咨询机构。豟而现有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数采用心理咨询的形式,应该说,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具体教育实际。于是就有专家开展了有关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调查,调查的结果是:中国大学生有心理问题来咨询机构咨询的仅占18%。豠这个数据让人震惊的同时,也向人们提出了现实的问题:其他82%的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应该如何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除了接受心理咨询外,还有没有别的方式可以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完善个体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正是解决这类矛盾的主要方法之一。心理健康教育倡导的是助人自助,豣在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中,“自助”指的就是自我教育,而“助人”则更多地体现在同伴教育方面。通过个体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完善,使学生能自觉维护心理健康,学会情绪调节与心理保健,建立积极有效的心理防御,优化个人品质,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3.1 自我教育,自我调控

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信任大学生,依靠大学生,这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豤

在开展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认识自我,把握自我,自己教育自己,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控,不断完善自己。首先应通过科学而有系统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追求心理健康的信念、态度和思维方式,用这种信念,指导自己坚持正确的行为,维护健康发展。其次制定自我提高的计划,然后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和要求进行自我对照,主动发现并排除自身存在的消极不健康因素,从而达到心理健康较高水平。豥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注意定期对自我进行总结,适时给自我以激励,将自己制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有规律、有步骤、阶段性地加以实现。

3.2 同伴教育,朋辈辅导

美心理学家班杜拉在人格形成问题上认为,豦一个人可借助于主动观察或模仿示范者的行为及人格特质而获得品德行为。当一个人模仿他人(榜样)的行为时,就会依据榜样的行为而对自己的行为确定一个标准,并用这个标准要求自己、评价自己,即自我规范或自我调节,如果自己的行为符合这一标准,就会感到满足。同伴中良好的心理素质、优秀的养成人格、规范的行为准则等都会无形中给大学生起到一种类似“榜样”的作用,进而有所依据、有所提高。

国外教育专家在研究大学生求助的特点中发现:豧是否利用心理卫生中心解决问题与学生朋友(这里的朋友指的是同辈朋友)的多少有显著的关系。认为自己朋友较多的学生一般不利用心理卫生中心,认为自己没有朋友的学生多利用心理卫生中心。研究中还发现朋友是学生解决困难时最重要的帮助力量,同时朋友是指示学生到何处求助的重要信息提供者。国内学生问题的相关理论研究也表明:学生们在讨论个人问题的时候,更多的是寻求同辈而不是成人。豨这些理论成果都反映出大学生们更愿意从同辈那里获得帮助,他们需要这些同辈倾听和理解他们的困惑,并能提供他们解决问题的建议,这也正是现今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同辈辅导受到肯定的原因。

目前主要的朋辈辅导类型有:豩同辈之间互相教导共同提高的朋辈教导;由同辈协助解决同辈间的争执、冲突的朋辈调解;在具有隐秘胜、私人性的自然情境中进行的朋辈咨询。成功的朋辈辅导计划,能发挥支援专业人员的作用、能服务同辈学生、能作为学校与学生间的桥梁,起到重要的沟通作用,并可使同辈辅导员充分发挥自助助人的功能。豬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进一步提高教育效果,则必须把追求健康心理的这一观念,从高校教育的外部要求,转变成大学生的自觉行动。通过组建学生心理协会或其他社团组织,开展同伴教育,朋辈辅导,组织心理互助,心理沙龙活动,播放心理电影,心理谈话节目,表演心理剧,心理游戏等活动,通过这类社会实践及活动经验,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得到加强,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磨练心理品质。

4 网络化配套机制的建构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在大学生中的高度普及,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网络。利用网络,让那些不善言辞、不主动进行心理咨询的大学生有了更好、更方便的求知、疏通和求助渠道。这套配套机制的建构也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4.1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或主页

有条件的高校应考虑建立校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暂不具备的高校可考虑在学校网站上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的主页。豭开设心理学知识,心理测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案例分析,心理自助、网络心理等专业方面的网站或主页,让学生在浏览中学习,培养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浓厚兴趣。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站和主页之间应互联,及时更新咨询,促进资源共享,以逐步形成全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化系统。

4.2 构筑网上心理咨询平台

利用大学生对互联网的兴趣,发挥网络技术优势,构筑网上心理咨询平台,豮方便学生积极参与网上心理咨询。考虑到网络开放的全天性,咨询方式可设置为专业老师在线时的心理咨询在线问答和老师下班后的心理咨询专用电子信箱,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更广泛、更深入。

4.3 创建大学生心理聊天室

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多表现在人际关系、恋爱、学习与社会工作、经济困难、就业等方面,豯然而,许多学生对这些问题不够重视,也很少愿意主动到心理咨询室来寻求解决。因此,建立一个心理聊天室,能为他们提供倾诉和交流内心的情绪和感情的平台。豰心理聊天室虽然是以学生为聊天主体,但必须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做管理员,及时处理一些相对紧急和严重的学生心理问题,净化聊天室的网络环境。聊天室这种不同形式的心理辅导,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而同是学生身份则更易产生双方心理上的放松和互相沟通,从而达到心理释放和心理支持的效果。

系统、发展的高校心理健康体系必须建立,但也绝不是一朝一夕或一纸文书所能实现的。我们要迎着困难上,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解决问题,要对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成功充满信心,充满希望。笔者期待将本论文的研究作为开端,给相关研究、实践提供一些参考,推进“系统、发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完善,为当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贡献微薄之力。

注释

① 卢文洁.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发区就有广州.广州日报.2009-04-23.

② 徐敏.高校心理教育待完善 自杀猝死现象引关注.解放日报.2009-04-22.

③ 刘晓瑞,李静.论校园文化的心理功能及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5(3) (4).

④ 王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新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9).

⑤ 张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究.文化建设,2006.9.

⑥ 唐娣芬.探索有效途径,解决实际问题,努力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西京大学学报,2006.6.

⑦ 刘海娟.关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思考.教育经济研究,2009(2).

⑧ 阮文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与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

⑨ 史裕曙,许文芬.关于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思考.职业圈,2007(3).

⑩ 仲稳山,刘佳.对江苏省部分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现状的调查分析.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5.2.

赵新云.论构建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问题及原则.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9.

傅安球.学校心理咨询若干倾向性问题的思考.心理科学,2000.23(3):275-277.

李东.市场经济条件下思品教育面临的消极影响及其对策思考.教育研究与教育管理,2001.3.

王强,狄玉峰.浅析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其对策.职业时空,2007.3.

刘春玉.浅谈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作用.教育与职业,2008(8).

滕国鹏,等.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及应对策略.职业技术教育,2006(20).

胡凯.我国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初探.健康心理学,2001(4).

叶一舵.论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养的实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1(3).

中共温州医学院委员会.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致力大学生心理发展.浙江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交流材料(八),2007.1.

刘岸英.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人格机制与策略研究.现代教育论丛,2003(4).

班杜拉著,林颖、王小明等译.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9-240.

Kahne MJ .The Influence of Friends on Student Use of College counseling Resources,1970.

陈正良.同辈群体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宁波大学学报,2004(10).

查颖.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2(3):119-121.

向光富,向靖.让同辈辅导在大学推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2).

何耀根.浅议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育科学,2002.2.

纪国和,张振华.对高校网上心理咨询的理论探讨.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3(4).

梁利.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调适.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曲晶.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科技信息,2007(19).

作者:周士心

我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2:

社会要重视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面对21世纪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我国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进一步发展,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研究将会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近年来,我国的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从刚刚起步到进行的如火如荼,取得了很大成绩,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更带出一大批心理学上的著名专家。素质教育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光包含传统的德、智、体等方面因素,现在心理素质教育也被人们所重视,并且在今后学校学生发生的多方面,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关键因素。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培养了。从近年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看,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已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广泛关注,但还存在一些不良倾向,即课程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和孤立化等倾向。师资培养模式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不高,滥用心理测验,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些问题的出现,引进我们要足够的重视。

一、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

第一,政策导向与落实措施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应该说,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都十分重视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相继颁布的一系列相关文件中一次又一次地对学校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特别是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更是对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师资队伍和条件保障以及组织领导和管理等作了原则性的规定。这无疑为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明确的政策导向。然而,由于教育行政机构(包括教育部和绝大多数省一级教育行政机构)没有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因此各地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缺乏明确、具体而有效的落实措施。譬如,心理健康教育究竟应该怎样开展?师资问题该如何解决?教师资格认证该怎样进行?心理咨询教师有哪些具体的上岗要求?如何解决专职人员的编制及专业技术职务评聘问题?是否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否允许以及如何向学生提供这方面的教材?如何使用心理测验?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地区乃至各学校究竟应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此项工作应如何检查与评估?等等。显然,这种落实措施与监督措施的缺乏也是几年来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基础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理论指导实践不力。理论是实践的主要支柱。没有系统理论指导的实践很可能是盲目的实践、自发的实践。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研究大大滞后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主要表现在:其一,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问题认识不一,也未作深入的研究。如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实质问题,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化运作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及其双向结合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问题,以及西方心理辅导理论与方法中国化的问题,等等。其二,目前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理论阐述、介绍较多,结合实践的应用理论研究较少。如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原理、心理辅导的流派等介绍较多,而结合实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方法的研究甚少。这些年来最常见的研究成果就是用心理量表对某一特定学生群体进行测评,然后得出该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程度,最后再提出一些表面化的建议。这类研究在涉及到心理问题的机制方面往往采取主观推测的方法,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并无多少实质性的帮助。由于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应用理论研究甚少,因此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上的衔接存在问题,理论指导实践不力。

第三,师资队伍问题极其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学校要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也是此项工作的关键环节,这无疑是一种共识。然而,我国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问题突出也是不争的事实。其一,数量严重短缺。而目前在我国,一所学校能够配备一名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都不多见。其二,质量普遍不高。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大多数是“半路出家”,有的是学科教师兼任,有的是管理干部兼职,有的则是来源于基层德育室、进修校、科研室的研究人员。这些人员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系统的心理教育理论。从实际效果看,其中大多数也很难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第四,缺乏科学化、规范化,形式化、简单化倾向比较严重。由于师资水平限制和这项工作尚未完全步入正轨,目前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度还不高,甚至还比较缺乏。主要表现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的关系混乱,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或德育心理化的倾向明显;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倾向和课程化倾向也不时存在;观念转变不够,传统教育的痕迹还相当浓厚,如辅导过程教育化,学生问题病理化(用医学模式看待学生的情感、行为问题),成长问题道德化(用伦理道德来审视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尚未能形成一个有机运作的系统,也未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成为整个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在技术的运用上往往难以到位;等等。此外,心理档案的建立与管理还不规范,心理测验与评鉴工具被滥用的情况也相当普遍。同时,形式化、简单化倾向仍然严重。不少学校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摆设,以示“跟得上趟”,或者只在上级检查时应付几下,完全是一种形式,根本没有实质性的开展和实施。有些学校即使有开展一些工作,也是极尽简单化,无非是开几个讲座、搞几次咨询活动而已,根本谈不上全面渗透、全方位实施的系统化运作。

第五,科学的评估机制尚未确立。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虽开展得轰轰烈烈,但评估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一,无评估。许多学校由于不懂得怎样评估,或者也没有什么部门要求进行评估,所以“只做不估”。其二,简单化甚至单一化的评估。评估的方式、手段及内容均趋于简单化,评估指标单一。有的学校只以是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为评估标准;有的学校只以是否建设心理咨询室或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为评估标准;有的只对师资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等少数几个指标进行评估;有的教育行政部门对辖区内的所有学校不论条件差别,一律“公平”对待,一样要求,统一评估。其三,错位的或片面的评估。目前不少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上陷入误区。有的学校把评估当作评比,目的是提高学校知名度或为领导添加“政绩”;有的只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或检出率进行评估;有的甚至只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有提高来作为标准,把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与升学率挂起钩来,所评估的仍然还是升学率。

第六,学校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化倾向反而加重学生心理和学业负担,越做越糟。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也就是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中小学各学科课程的综合或思想品德课的重复,更不许考试。”表明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已经意识到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科化倾向带来的严重后果。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应是系统的心理学课本,而应是源自中小学生生活环境和他们的思维方式。因此,要根据学生现实状况和实际水平去选择有关心理学知识,使学生在实践中、交往合作中,逐渐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生活观,提高未来生活质量和具备终生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心理素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于培养、发展学生健康心理,不能和医学意义上的心理治疗混为一谈。医学意义上的心理治疗,通常指通过对具有心理疾病的人进行心理爱抚、调适,帮助其走出心理阴影,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态度;心理健康教育则是通过一系列心理辅导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素质、预防心理疾病的发展。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可分为“障碍性心理问题”和“发展性心理问题”,“障碍性心理问题”极少,而“发展性心理问题”则是伴随学生生理、心理的成熟和发展所出现的一些困惑,是大多数青春期学生普遍会遇到的问题。如果这些困惑没有得到及时疏导,就可能演变成“障碍性心理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学会运用心理补偿方法,正确地评价和认识自我,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挫折和逆境,克服自卑感,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但不少教师错误地把学生心理问题一律视为“障碍性心理问题”,似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解决学生各种心理危机,或者是对极少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进行咨询和治疗,以致于忽视青少年学生的发展性心理问题,所采取的措施也只是消极防治,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走上医学化道路。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心目中变得讳莫如深,似乎“只有心理障碍才需要心理教师的帮助和疏导”,这样不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

第七,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化倾向,对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足。由于这些年来,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出现片面化倾向,其一,在实施过程中片面重视各种心理测验,许多心理测验量表的选择、测试人员的配备、测试过程都缺乏严格控制和科学操作,带有极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对测试结果缺乏科学和正确的分析与处理,不具备说服力,更违背心理学的科学性和教育性原则,给学生和家长造成隐形伤害,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进行;其次,有些学校片面选择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偏重调适性心理咨询、轻视发展性心理辅导,偏重个体、忽视群体等;再次,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心理健康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和唯一的实施渠道,忽视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心理健康思想及行为的指导,甚至有的专职教师在课堂上讲一套,课余做的是另一套,而其他课程的任课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专职教师,以致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两张皮”现象,造成不良后果,不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由迷惑不解发展成默然、拒绝,这不仅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还将给素质教育的推进留下隐患。

第八,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倾向,导致不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尚处于摸索阶段一些学校不是认真地学习相关理论和实验学校的经验,不是根据本校实情制定科学的规划,而是凭热情、想象,随意地进行操作,使工作陷入形式化境地。其一,有些学校虽然具备心理健康教育各种硬件设施,如心理咨询室、网络活动室、电子阅览室,但教师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却跟不上,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临时整理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有些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一味地以老套的简单说教代替心理咨询。其次,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混为一谈,要么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看作德育一个组成部分,要么以心理健康教育来代替德育工作。心理教育的出发点、归宿点,是关注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使人体会到活着的价值并享受活着的快乐和幸福,这是一种情绪调节、情感体验的心理过程,决不是用一般的、简单的教育手段所能达到。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学校工作的一个独立范畴,不能把它作为德育工作或者机械地取代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讲究心理过程的潜移默化,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决不是通过一门课程或者心理辅导活动就可以实现,必须借助于各学科的相互协调、教师之间的共同配合、课堂教学的全面渗透。教师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知识,尤其是心理健康的程度决定着他的教育行为,自身心理欠佳的教师,容易产生急躁、焦虑的情绪,直接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因素。然而有些学校仅仅把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忽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新世纪合格的教师除应具备一定的学科专业理论素养外,还必须具有健康丰满的心理素质,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教师实现个体未来发展的需要。从某种程度上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单纯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为目的是孤立的,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同样需要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心理关注,为他们提供心理释放的空间,对他们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活动,促使教师适时地对自身心理进行调控、保养。

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办法

第一,随着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贯彻执行,今后这一问题的解决措施将逐步落实到位。教育部还应当考虑在适当时候制订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实施纲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与检查制度》、《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工作的若干意见》等相关配套文件,以为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机构出台相应的落实措施提供依据。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机构应在认真领会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积极行动起来,真正将此项工作视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务实地将其摆上议事日程,制订一些必要的、符合本地区实际的阶段性发展规划及其相应的具体贯彻措施,以保证区域性推进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第二,要加大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力度。首先,广大的理论工作者和心理学专家要真正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改变以往那种“心理健康教育没什么理论可研究”或“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难登大雅之堂”的错误观念。其次,要采取课题立项、集中研讨的方式强化对一些已经困扰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如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各学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等,以避免在这些问题认识上的长期混乱。

第三,要通过各种途径吸引更多的理论工作者指导并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把他们的见识转化成学校和教师的共识;而广大的实际工作者也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经验不断总结上升为理论。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双向调节”机制,将会促进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并提高这项工作的实效性。

第四,要加紧培养专业师资。近年来一些师范院校的有关院系已开始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这是培养有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的最根本的途径。但目前数量仍然非常有限,应在论证可行的前提下,加快专业设置步伐,扩大招生规模。同时,师范院校还应当尽快为所有在校学生开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第五,要加强现有师资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培训工作。如果说师范院校培养专业师资是着眼于长远,那么强化培训现有师资则是为了应急之需。这恰恰又是目前最为紧迫的。因此,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看,教育行政机构和基层学校应创造条件抓紧培养此项工作的骨干教师,轮训班主任,并对全体教职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这种培训宜分层次、分目标、分要求进行,目的是使全体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规范教育行为,并使部分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技能。

第六,应加速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进程。各级教育行政机构要充分认识到科学化、规范化对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力度,通过合理的组织管理、逐步专业化的师资保障以及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制订与贯彻等途径,不断提高此项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进而不断推进其规范化进程。应综合运用多种途径和渠道,积极探索最适合本学校、本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首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渠道很多,只有全员投入、全面实施才能形成合力,发挥最大效能。心理健康教育绝不只是开心理健康课,绝不只是搞心理咨询,也绝不只是通过学校来进行。其次,在多渠道、全方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各地区、各学校还应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充分根据自己的特点并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扎实开展,力求成行之有效且富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第七,要认识评估的意义,明确评估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是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监控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没有评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方向都无从把握。而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更科学更有效地开展这项工作,起的主要是反馈、指导和促进的作用。因此,应尽量淡化评比的功能。

综上所述,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蓬勃发展,在学校和社会上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为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1世纪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会出现这样一些新的趋势。心理健康教育将成为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是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衡量我国教育是否步入一个崭新领域的一项重要标志。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界的共识。21世纪心理健康教育将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程,为今后的我国教育事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将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使学生无论在创造力的培养、心理潜能开发、人际关往训练等都在心理素质上达到最优化。因此,学校心理健康不仅要关注学生,而且也要关注教师,这关系到优化学生成长环境的大事,家庭心理健康、全民心理健康也应日益受到重视。

作者:刘文璐

我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3:

试论高中班主任工作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摘要】新课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更加重视,要求高中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能够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目前我国高中班主任在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引起高中班主任的特别注意。本文先救当前我国高中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然后就应该如何加强高中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其中,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则与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要求高中班主任能够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传统的高中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较为不足,更加侧重对学生的学习教育和生活教育,容易使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出现严重的问题,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要求高中班主任能够坚持从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出发,做好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

一、当前我国高中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的问题

1、认知观念存在偏差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首先,部分高中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传统的高中教学中,帮助人对学生的教育指导主要集中在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指导,例如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进步情况、了解学生对哪些学科还有问题等。在高中班主任心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学生的心理状况,这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不大,因此大部分高中班主任并不会特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这就导致我国高中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中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不足;其次,部分高中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关知识和内容不够了解,导致班主任在实际的工作中经常将学生的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合二为一,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当作是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对学生心理潜能和心理综合素质的裴炎和提高,其主要目的是健全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必须将其和道德教育进行区分,有针对性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工作态度不够积极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加上很多班主任并不十分清楚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区别,导致高中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中常常会遇到不少问题。首先,从当前我国高中班主任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来看,新课改以来,教师逐渐认识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积极的尝试以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他们往往感觉到力不从心,不知道应该如何着手。此外,高中班主任的工作任务较为繁重,在一段时间的心理健康指导工作的开展中,他们无法获得明显的工作收获,这给高中班主任带来了一定的工作压力,容易造成班主任工作懈怠。最后,学校领导在刺激高中班主任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存在一定缺陷,学校更加重视的也是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升学情况,因此这也导致了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中的态度不够积极。

3、班主任自身的心理素质有待提高

高中是学生升入大学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学生的学习压力十分沉重。但是,这种升学压力不仅仅对学生造成了明显的心理影响,对高中教师尤其是高中班主任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相对学生而言,高中班主任在教学和生活上承受的重担更多。在生活上,他们需要照顾家里方方面面的事情;而在工作中,他们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需要关注住宿生的生活以及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防止学生出现任何意外情况。对于高中班主任而言,如果没有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那么将很难在学校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而事实上,很多高中班主任的心理综合素质也还有待提高。

二、加强高中班主任工作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强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

要做好高中班主任工作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首先需要班主任能够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第一,高中班主任必须要认识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心理发展对学生的学习和思维影响较大,如果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够健全,那么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在学习中的心态、学习态度甚至是学生对科任教师的态度,而这些学习态度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均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要求高中班主任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的重视,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第二,高中班主任应该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认识。高中班主任要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就必须要了解清楚什么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怎样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所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高中生在生理和心理发展方面与初中出现了民性感的差异,加上高中学习生活的紧张程度加剧,学生在心理方面很有可能出现了各种变化,如消极懈怠心理、对未知恐惧的心理以及道德认识不足等问题。高中班主任应该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新贵学生实行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道德教育指导。

2、转变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态度

要有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需要提高高中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的积极性。首先,班主任需要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不断学习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知识和内容。其次,班主任应该要制定好一定的计划,定期为举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样,班主任会慢慢感觉到学生心理发展的变化,获得成功的工作体验,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激情和自信。因此,要求高中学校能够对高中班主任予以一定的支持,包括心理支持、物质支持以及培训支持。例如,高中学校可以组织班主任参与相关培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收效较大的班主任予以一定的奖励等。

3、提高高中班主任的心理健康素质

高中班主任是高中教学工作中的领导人物和核心人物,对学生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必须先要求班主任具有较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因此,要求高中班主任能够在教学中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拥有良好的心态;其次,要求高中班主任能够具有终身学习的良好品质,不断吸收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知识;最后,学校需要适时对班主任进行关心和指导,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问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高中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的问题主要有:班主任认知观念存在偏差、工作态度不够积极以及自身的心理素质有待提高,要改变这种现状,做好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必须要求加强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转变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态度,并积极提高高中班主任的心理健康素质。

【参考文献】

[1] 黎  君. 高中班主任如何有效地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指导[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2,04:153-157.

[2] 陈  露, 邱  芬. 关于高中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 成功(教育), 2011,14:254.

[3] 高  颖.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整合问题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34:57-58.

[4] 张胜军. 注重班级管理工作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与疏导[J]. 中国校外教育, 2016,07:44.

作者:韦重高

上一篇:企业出口贸易方式影响论文下一篇:股票趋势理论运用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