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生活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目前如何能够更好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呢?本文从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情况,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学生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学生活动在个案治疗中具有良好心理塑造功能来去研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生生活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生生活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大学生生活园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摘要:随着高教园区的推进,我国大部分高校选址在城郊,若干大学相邻建成,学生住宿区与教学区相隔离较远。如今,大学生在生活园区度过的时间占比越来越高,因此大学生生活园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研究如何在大学生生活园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六条实施途径与方法,以提升大学生生活园区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和水平,帮助高校实现育人目标,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大学生;园区;心理健康教育

一、 引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深入每个人的生活,现在的大学生除了固定的时间会在教学区上课,其余时间都偏向于在生活园区、在寝室学习、休息、娱乐。我国独生子女学生占比较高,加上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在人际关系、自我意识、自控能力等方面都暴露出问题,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较大,而生活园区正是这些心理问题的高发区。可见,研究如何在大学生生活园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有必要。将日常教育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以学生生活园区为阵地,积极利用地缘优势,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于高校自身管理与服务发展,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十分重要。

二、 大学生生活园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 体现高校“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在大学生生活园区中注入心理健康教育,说明学校注重服务育人作用,将教育管理与学生生活指导相融合。初步建设即可在生活区设心理咨询室,成立园区心理中心,由心理专业老师及持有心理咨询师证书的辅导员组成。学生一旦遇到烦心事,可以随时找老师谈心,或拨打热线预约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室从遥远的教学区移至生活园区,减少了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疏远感和距离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生活园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学生本人化解心理问题,了解自我,进一步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因此,大学生生活园区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学校“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二) 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发展

健全的人格是人生最可靠的资本,在人的素质结构中,人格起着近乎决定性的作用。生活园区是大学生们生活、学习、交友最为密集的场所之一,通过在园区营造浓厚的心理文化氛围,也可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对学生的精神风貌起到重要影响。学生一旦遇到心理疑问时,第一时间获得帮助,更好地排解心理问题,发展人格。

(三) 提升学校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大学生生活园区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个挑战,同时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求他们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学习如何自我发展,才能以专业知识服务学生。辅导员在园区既是管理者,也是服务者;既是学生的老师,也是学生的朋友。心理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调适自我,时常处于愉快的工作状态,高效地为学生服务。

三、 大学生生活园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

(一) 拓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途径,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心理健康

为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必须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心理健康,纠正部分大学生对心理求助行为的偏见,提高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学会预见心理危机。在互联网+时代,除了利用好传统途径,如宣传栏、心理手册、心理报等,还应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如论坛BBS、微信公众号、易班、微博等渠道拓宽心理知识宣传途径,帮助大学生们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提高他们对心理学习的热情,了解心理危机的基本表现,学会关心自己和周围同学的心理健康,甚至学会识别或预见心理危机。

(二) 提升园区硬件软件设施,打造美好心理文化家园

在大学生生活园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浓厚氛围的营造,更需要硬件设施的投入。除了上文提到的设立单独的园区心理团队办公室、咨询室,还应该开设更多场所,如团体辅导室、心理阅览室、心理影音室、心理理疗室等,引进专业设备,如沙盘、心理宣泄人等。尤其是增设各公寓楼内的“心灵绿地”,如心理宣传栏、报刊角、活动室。

有了硬件设施保障,制度设立和师资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制定全面的园区心理咨询制度、咨询师值班制度、咨询师秘密保守守则等,保障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与学生本人的利益,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义务与责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咨询师必须定期接受培训,自我充实,提升园区心理咨询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增强大学生们对心理工作的信任。

(三) 梳理園区心理工作枝脉,畅通上传下达渠道

以实现园区心理中心、公寓辅导员、寝室长的无缝对接为目标,梳理园区心理工作枝脉,畅通上传下达渠道。生活园区心理中心可考虑招募学生团队,在园区成立心理总站,同时在各公寓楼成立心理分站,由公寓辅导员担任分站指导老师,重视分站建设,选拔优秀学生干部加入心理分站,开展心理主题活动。园区心理总站与分站分工合作,总站着重抓好组织建设,研究普遍性问题,组织园区层面大型活动;分站做好公寓楼内学生的心理日常工作,开展属于自己特色的活动。建立心理汇报机制,常规事务分站周汇报制,即分站组织各厅长、寝室长开会、调研,了解每周同学们的思想动态;总站月汇报制度,结合各分站每周上报的材料,形成月总结上报园区心理中心;特事特报,如发生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则可不定时上报。园区与分站之间确保心理信息上传下达渠道畅通,工作网络健全,保障园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四) 开展定制化主题教育活动,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开展定制化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

1. 丰富心理主题活动形式,加强学生团队集体荣誉感。在日常活动中融入心理理念,将心理知识传播融入其中。如:在“5·25我爱我”心理健康节时,以园区为整体,开展全校师生书信慢递活动;开展以厅为单位的心理主题辩论赛、心理电影赏析;开展以寝室为单位的心理手抄报、人际定向赛等活动,增强大学生对生活园区、厅室、寝室的团体归属感;还可以举办“奇葩说”主题讨论活动,如讨论寝室“奇葩”行为、社会热门的投毒案、纵火案,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树立集体观念,提高大学生调解宿舍人际关系的能力。

2. 根据大学生发展阶段的不同,开展心理主题讲座。如,在新生入校时,开展新生团体破冰游戏、入学适应教育;在期末时,排摸考前焦虑学生,进行集中心理疏导;在就业时期,重点关注毕业生的择业就业心理,开展就业心理交流会、团体辅导等。

3. 根据大学生特殊群体特点,开展主题鲜明活动。如:针對学生使用违章电器、宿舍卫生不合格等行为,开展团体辅导,主题为“大学生,你住在金窝银窝还是狗窝”,引导学生反思行为,引发他们对未来工作状态、家庭生活的思考;针对网瘾严重的大学生,心理老师重点关注并进行心理疏导,成立“沉迷”成长小组,让同样沉迷的学生在分享中交换角色,引发思考,改变认知。

(五) 成立心理朋辈辅导员队伍,引导学生助人自助

朋辈教育是指朋友与同辈对群体成员因文化的接近性和心理的亲密性而产生的非组织化、系统化的价值教育或价值感染,属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是学校正式教育的必要补充和现实要求。

在日常生活中,当大学生真正遇到心理困扰时,一般首先选择的是向周围的亲朋好友倾诉,而不是心理专业老师。因此,朋辈辅导员就能起到很好的帮助引导作用。在园区内召集各个专业对心理感兴趣的同学,开展心理资质培训,颁发朋辈辅导员上岗证。朋辈辅导员的帮助形式可以多元化,利用学生喜欢的方式,线上线下与寻求帮助的学生一对一交流,帮助他们化解心中疑虑。这种形式能够更好地实现大学生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作用。同时,对于朋辈咨询员学生本人,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助人自助,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

(六) 加强与家长、班主任的联系,建立园区、家长、班主任“三位一体”的心理保障机制

家庭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期因素,新生入学时,学生家长将学生送到学校报到,首先接触的就是生活园区,在新生入学时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通过给家长和新生发放心理健康宣传册,让其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辅导员可通过与家长交谈,掌握学生信息,还可通过给家长填写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取一手资料,了解学生入学前的心理状态及咨询经历。班主任作为学生专业学习集体的负责老师,必须对学生的各方面有所关注,园区心理中心定期与班主任通报特殊学生的心理动态,让班主任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观察、交流。所以,大学生生活园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求加强与家长、班主任的联系,建立园区、家长、班主任“三位一体”的心理保障机制,携手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创建和谐环境。园区心理中心必须坚持加强与各方的沟通与交流,交换学生信息,同时定期传播心理专业知识,起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及各方沟通中间站的作用。

四、 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第一课堂教育的延伸与拓展,是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遇到了新的挑战,本文依据现实条件提出六点途径与方法,旨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社会培养更多身心健康且符合时代需求的国家公民与祖国栋梁。当然,随着社会、学校不断发展,现实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我们仍需要持续更新观念、改进方法,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为实现学生成长成才的育人目标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唐新华,于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97.

[2]徐江虹.心理健康教育进公寓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3):64-67.

[3]毛伯民.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进公寓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5):81-82.

[4]李若衡.朋辈教育在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评论,2013(4):81-83.

[5]梅国英,庞杰.心理健康教育进公寓的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7(29):80-81.

[6]张加亮,王佳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公寓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

作者简介:

周颖,上海电力学院。

作者:周颖

学生生活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2:

论学生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摘 要:目前如何能够更好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呢?本文从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情况,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学生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学生活动在个案治疗中具有良好心理塑造功能来去研究。

关键词:技工院校;学生活动;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活动在各技工院校里都存在,那么我们是否有真正利用它,为我们的内涵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增加一点亮丽风景线。

一、目前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情况

从广东省职业协会向全省技工院校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全省技工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还是比较令人忧心。一是师资力量配置不够完善,远远达不到合理性要求。二是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经验缺乏。各技工院校在重视程度、队伍建设、设施配备、教育水平和教育实效等方面参差不齐。三是学生结构不合理,急需一个开明、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变其心理状态。

二、当前技工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技工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由心理老师主导,而且开展的活动主要是以心理辅导室为平台,接受的多是学生个体咨询为主,即是以心理辅导室的形式针对个别有心理需求的学生进行个体辅导与帮助,同时有条件的技工院校还会开展一些团体辅导或心理危机干预。这种的模式心理健康教育就很明显突出教育的局限性,面不宽、度不深,而且技工院校的心理老师师资力量不均衡,在开展团体辅导方面,也是一个很大困难,很难持久性开展这方面的活动。并且这种教育模式与技工院校的学生需求特点有点相违背,因为技工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多都是属于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而非真正的心理疾病,所以技工院校的心理辅导应该重点放在预防和成长方面,而不是以个体心理辅导为主。这就需要各技工院校重在开展形式多样团体辅导活动,也即是要开展学生活动来解决学生的真正心理需求。

三、学生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技工院校的学生活动具有自主选择性、开放包容性、灵活多样性等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推动作用。

(一)学生活动能促进学生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

学生社团组织的特点,学生在活动中的目标及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寻找自我尊重、自我体现。活动都是为了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而设立的,主动地交换不同信息。同时,这些活动都建立在平等的、民主的和生动活泼基础上,人人都是活动主人,这种氛围有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

(二)学生活动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技工院校学生缺乏就是自信心,那么学生在哪里能寻找到优势来树立自信呢?学生的社团活动就是一个很好载体,有助于消除部分学生的心理障碍, 提高他们的实际交际能力。学生的社团活动增加学生交往的密度, 有利于消除新生人际交往的退缩心理。学生社团群体的相似性, 能够减少新生交往的难度, 使其在社团中逐步消除虚无、浮躁和自卑情结,学生社团的活动都是自己喜欢,而且是自己自愿参与,在活动过程中就会找到自己优势,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学生活动能减轻学生的压力

学生活动能使不同班级、不同院系的学生相聚在一起,他们都是学习的主人,而且对学习都有不同看法及主见,所以他们可以更加自然地交流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等相关学习的问题。他们不同专业同学的交流, 也有助于突破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 拓宽学生自己的知识面, 提高学习兴趣, 减轻学习压力。

(四)学生活动能促进学生适应环境

往往每年秋季新生入学后,就会接到很多个体心理咨询都是关于环境适应,主要是因为校园环境的变化及文化氛围改变,让新生在心理上产生很容易产生孤独和独立不适感,需要寻求心理的保护和沟通,其实就是新生们还没找到他的发光发热地方。而开发性和包容性为一体的学生社团活动正是他们心理的最佳心灵保护港湾,归属感能够淡化新生入学后的不适应感和压力, 使他们能较快地融入到技工院校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同时, 新生还可以通过社团了解学校、了解老师、了解同学, 较快熟悉和适应学校周围的环境。

(五)学生活动能起到心理干预功能

技工院校的学生都是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 感情较脆弱, 自控能力差, 常常会因一些小事, 引起情绪大幅度波动。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后, 成员间接触密度大, 交流直接,活动内容能激发积极性,只要个人心情放松、愉快了,那么一般心理会随着活动的深入自然就会调节心理,完成自我干预。同时在活动中比较容易发现周围同学在情绪上和心理上的异常, 即时干预, 可以分散不良情绪, 并能有效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

(六)学生活动能塑造学生自我成长功能

学生活动的发展功能体现在学生组织能够促进和帮助成员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 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通过社团活动, 为社团成员提供了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 还可让成员作多方面的考虑, 集思广益, 紧跟时代的步伐。社团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 发挥其特长。学生社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社团的组织原则、规章制度和活动是民主、平等和生动活泼的, 每个成员都是社团的主人, 有权利管理社团的事务和活动, 有义务为社团的生存和发展作贡献, 这种形式充分体现了成员的主体意识, 发挥了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学生个案在学生活动对心理塑造功能体现

在我的辅导个案里,我经常会接触到想改变人际关系、学习没兴趣、自己目标不明确的个体需求。针对这样个案时,只要不涉及到严重心理问题,只是一般心理问题时,我都是让他做作业,而作业的内容就是根据在辅导过程中发掘兴趣爱好或特长去寻找学生社团组织,然后成功加入这个学生社团组织,积极参加社团开展的各类型学生活动。每次改变都要作业形式记录下来,最终我都会发现这类型学生都改变辅导前基本状态,都在作业写到“我在活动找到了我自信,我在活动中克服了自卑,我在活动中寻找到自己目标等等”。

五、结论—积极开展学生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从学生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功能来看,各技工院校积极开展学生活动、多开展学生活动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子。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可以通过学生社团来开展,可以很明显比较得出,如果你所处的技工院校如果社团多、活动多,那么你的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肯定较好,校园氛围肯定很阳光。社团组织的学生活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人力资源, 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着无限的扩展性, 结合技工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有能力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 如建立和不断更新心理健康网页、在校园网站上开设心理健康专栏、开通心理热线、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橱窗展、举办心理健康主题活动,举办心理话剧等等, 使心理健康教育依靠学生活动渗透到校园的文化建设中。

参考文献:

[1]陈文君.2003,3.大学生社团心理咨洵模式探析[ J].衡水师专学报.

[2] 王从严.2008. 学生社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3] 张智昱.2010. 高校学生社团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J] . 社会科学家.

作者:张余别

学生生活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3:

学校德育中的学生积极生活态度培养——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

【摘 要】随着学校德育工作的不断完善,如何充分发挥出积极心理学的应用理论,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是当前心理学关注的热点问题。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每天都能接收到大量的信息,由于学生自身的辨别意识不强,他们很容易受到一些负面思想的冲击从而采取不恰当的行为方式,进而对学生的生活态度产生影响。本文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学生积极生活态度培养的应用意义,分析了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学校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学生积极生活态度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结合的应用策略,希望能够引导学生保持积极的生活追求,找到人生的目标,更好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积极生活态度;学校德育;培养

所谓的学生积极生活态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所展现出来的态度,第二个方面是学生对于事情的看法以及基于所持看法所采取的行动。学校德育所培养的学生积极生活态度主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第一个要素是从道德观和价值观的角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对待生活的思想感受,第二个要素是从厌恶或喜欢的角度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生活的情感,第三个要素是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且这三个要素应当具备协调一致性。通过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元素,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积极思想的魅力,懂得如何使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身的一言一行,能够正确认识生活的价值意义,从而学会追求人生价值。

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学生积极生活态度培养的应用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将相关心理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好的传授学生心理卫生知识和技能,在调整学生情绪的同时,采取干预性的手段解决学生的心理危机,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促进学生的心理成熟和全面健康发展。作为学校德育中的机组成部分之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不仅直接影响到学校德育的实施成效,还会对学生的积极生活态度产生一定的影响。换而言之,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时,学生无法理解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必要性,难以正确认识和接纳别人的善意劝导教育,更不用说树立积极生活态度了。“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结合的核心应当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生活态度为中心来展开,引入学校德育的元素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积极生活态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端正人生态度,正确对待生活中各种困难挫折。

將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结合在一起,有利于提升学校德育的成效,激发学生参与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在学校德育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实现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的传播,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到什么才是积极的生活态度,怎样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学校德育工作应当是源于生活、内在于生活的,但是由于现有的学校德育没有做到以实际生活为中心,使得大部分的学生抗拒参与到学校德育中,而心理健康教育主张“生活化”式的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引能够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生活气息,从思想、行为上修正学生的不恰当的思想认知及行为方式,引导学生以奋发向上的积极态度参与到学生生活中。由此可见,学校德育的本质是为了实施道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介入,从而在德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建构属于他自己的生活态度以及方式,正确的认识到不良思想所带来的影响,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引人生航向,培育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学校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学生积极生活态度培养存在的问题

1.“疾病模式”的理念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认同感。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下看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更多的是基于“疾病模式”的假设状态下开展工作。所谓的“疾病模式”指的是学生因为种种原因从而产生了焦虑、抑郁、愤怒、应激创伤、强迫等消极心理问题,这些消极心理问题的存在对学生日常的生活态度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得学生处于消极的状态。在这种导向的指引下,学校德育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会让学生形成一种错觉:认为自己的问题全部源自于消极心理问题的影响,通过纠正消极的心理状态就能够恢复到健康心理。学校德育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更多是聚焦学生的心理弱点,克服心理缺陷,以引导学生转换中性状态为基准。笔者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发现,消极心理状态的消除并不意味着学生能够自然的获得健康快乐的状态,也不会因为忧愁的驱除而自动提升幸福感,进而树立积极向上生活态度。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再加上日益繁重的学习压力,根据《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中指出38%的青少年正面临着心理障碍问题,且青少年心理障碍问题发生率逐年上升,传统的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过程中更多的是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冲突等消极问题作为切入点,缺乏后续的引导,使得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成长难以跟上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更不用说帮助学生找到寻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动力了。

2.“讲授式”的德育模式无法有效的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侧重于灌输心理健康的方法类和标准类知识。然而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较为复杂,再加上学生自身阅历以及理解水平的有限,使得他们无法理解这些枯燥乏味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更不用说应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了。与此同时,大部分的教师在应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时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仅仅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转变为知识的记忆,虽然有些教师引入了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但是单向、静态的教学本质并未发生本质的改变,学生内化心理健康知识的水平并未得到有效提升。再加上部分教师在课堂以及课余时间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教师无法准确的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状态,学生无法倾诉自身的烦恼,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无法产生满足感。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结合的应用策略

1.打破学校德育工作中“疾病模式”的认知。

首先,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过程中应当打破学校德育工作中“疾病模式”的认知,引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基于“健康模式”的假设状态下开展工作。与“疾病模式”相比,“健康模式”更多关注幸福、满意、激动、快乐、高兴等积极心理品质和力量,认为学生现有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冲突等消极问题并非是学生个体性的问题,而且源自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哪些是健康的东西,哪些是不健康的东西。通过分层次、分阶段设立学习中或者是兴趣方面的小目标,引导学生逐步完成目标,增强成就感和获得感,进而做到自我实现,感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所带来的力量。其次,教师还应当借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力量的聚焦,引导学生建立信心和胜任感。例如,教师可以采取举办篮球赛、接力跑等团队协作竞技运动让学生能够在其中寻求快乐,追求幸福,学会增强自身优势。与此同时,“健康模式”的应用的本质是引导学生自行构建强大的心理免疫系统,在团队生活中幸福和快乐,找到自身的归属感,实现积极肯定的自我意识,增强自尊心和自我效能感,进而培养积极健康的意志品质,进而实现积极品质的培养。最后,教师还应当强调预防性和发展性的目标,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实现心理发展和心理成长的引导,及时调节学生抑郁和焦虑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改变对负性心理的错误认知,以积极的心态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和塑造积极心理品质。

2.充分发挥“体验式”的德育模式作用。

一方面,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体验式”德育模式的作用,让学生通過亲身体验的方式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作用机理,从而懂得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实现真正内化,从而懂得如何将所学心理健康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指导生活实践。教师可以设置群体式体验活动,通过设定一定情境的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不同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状态,进而将感悟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例如,如果教师想要让学生感受到职业所带来的力量,教师可以在暑假等假期鼓励学生去当志愿者,参与到环卫工作中等方式,借助这些方式认可每个职业所带来的价值,从而激发向上的心情。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通过行为养成的形式来让学生通过行为养成的方式增强学生对积极心理状态的体验,从而加强自觉主动性。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记录定格瞬间日记或者是感恩拜访等活动,感受到积极体验状态下心理的满足感,感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所带来的力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学校德育工作,要善于打破“疾病模式”的错误认知,改善传统“讲授式”的说教方法,充分发挥“体验式”教育模式,基于“健康模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正确面对生活中遭遇的各类挫折事件,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健康的生活态度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实现人生梦想,做社会有用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杜晨.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山西青年,2019,(5):91-92.

[2]王晗,廖明希.学校德育中的学生积极生活态度培养——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8,(7):61-63.

[3]李志勇,李艳玲,徐瑞环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19(3):51-54.

[4]赖微.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探索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6.

作者:柳汉阳

上一篇:教师教育机智培养管理论文下一篇:道德层次教育思考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