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社会管理创新论文

2022-04-15

摘要发挥工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必须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明确投身宏观公共决策制定、有效协调社会利益关系、自觉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教育引导职工参与意识、切实履行社会监督责任等方面任务,通过在制定社会政策、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有效协调劳动关系、提高参与社会管理能力等实践中出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共青团社会管理创新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共青团社会管理创新论文 篇1:

高校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研究的思考

摘 要: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是个热点话题。作为高校共青团组织,如何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探索一条投身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新路,使高校团组织焕发全新的生机和活力,是一道全新课题。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 社会建设 社会管理 创新

当前,新的形势对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共青团参与社会服务管理创新面临新机遇、新要求、新动力。加强高校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研究,找准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的高校共青团工作定位、运作载体为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提供参考。转变工作观念,创新管理理念,找准自身定位,探索完善长效机制,着力破解重点难点,教育引导高校团员青年主动进行自我管理和主动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助推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目前高校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研究缺乏,持续发展探索不够。高校共青团在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的过程中,也遇到很多问题(1)参与创新水平和行动的要求有差距,高校团员学生实践经验少、动手能力弱;(2)参与人员素质和现实要求有差距,存在参与服务项目与民众的需求不对等;(3)参与创新规模和服务群体的要求有差距,高校共青团把参与建设管理的主要力量投放在院、系社会实践小分队或某一类实践活动上,对参与社会项目的宣传推广普及工作仍需加强;(4)社会支持度和参与创新的行动发展要求有差距,资金和投入较少;(5)保障机制和参与创新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有差距,广大高校团员青年参与社会建设管理并没有真正纳入人才培养模式之中,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和随机性。而第5项是最难点。

国外高校学生参与服务社会建设和管理工作,将服务活动纳入常态管理,以支持和保护服务人员的工作和权益。如墨西哥政府就规定,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至少从事6个月的社会服务活动,把之作为获得毕业文凭的先决条件之一。韩国规定其中学生每年必须参加社会服务40 h,并作为升学考核、选拔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国内,东城的高校共青团创新思路、积极利用优质的高校资源,参与东城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全面推进高校共青团在社会建设领域发挥的作用。与地方团区委资源整合,共同搭建合作平台,把高校社团、团支部引进社区,共同开展文艺体育、科普兴趣、政策宣讲、志愿公益等活动,形成“五进社区”体系—— “支部进社区、干部进社区、文化进社区、科技进社区、服务进社区”。西安市新城区共青团组织大力实施“新城青年科技培训工程”,以新城区青年联合会为依托,培养青年人才队伍。衡阳市共青团组织着力打造好三大平台、办好三件实事模式,在夯实基层基础、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外出务工团组织建设以及发挥青企协作用、打造平台建设等方面总结出了新的模式,以提高新形势下青年群众工作能力和水平为主线,着力打造好“三大平台”、办好“三件实事”,围绕“组织显活力”纵深推进,积极探索“基层团组织格局示范片”工作思路,大力推动以衡阳市青少年宫为主阵地的全市青少年校外教育事业发展。[1]宁波共青团通过购买服务和政策支持,丰富惠及青少年的公共服务产品;通过引入政府资金和社会资金提升志愿服务的社会效应。广州市成立青年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模式。它为青年自组织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让更多的青年自组织入驻青年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旨在“联系青年、影响青年、带动青年”,是广州共青团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重要举措,是广州共青团介入社会管理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载体之一。

高校团员学生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成为广大高校共青团在培养团员青年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加强高校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实践探索,重点是打造共青团组织自身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创新平台。紧紧抓住区域发展的有利契机,以高校共青团探索共青团员参与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管理模式为切入点,用项目催生孵化、基地固化吸引、制度培育提升、资金扶持整合一大批高校服务社会的青年组织。通过成立公益基金联谊会、青少年社会组织孵化培育中心等青年社会组织。构建“团干+志愿者”的服务模式,募集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基金,扶持初具规模的志愿者组织参与公共服务项目,打造高校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的平台,为团员青年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提供借鉴。[2]

对高校和地方基层团组织而言,以“购买服务”形式,探索社会管理的创新方式,打造校地团组织和项目平台,有助于(1)增强高校共青团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创新意识,发挥其强大的教育引导功能;(2)进一步推动地方高校的社会合作服务项目的开展,为高校在人才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持和项目培养;(3)在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同时,不仅减轻了高校团组织的工作压力和服务成本,而地方基层共青团解决地方机关人手不足,人才培训少等问题,通过购买高校服务和政策支持,丰富惠及青少年的公共服务产品。该方式加强和创新高校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探索,推进机制创新,探索设计更多参与面广、符合青年时代特点的新载体,体现出高校共青团自身在整体社会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新价值。[3]

在高校共青团与地方共青团之间架设起对接平台,实现高校服务项目与地方基层政府公共服务外包有机衔接。管理模式如下:(1)地方县区团委根据该区的实际需求,作统一部署,向学院团委发布志愿服务队招募信息;(2)学院团委对各社联、各系团委、团学组织发布招募信息、项目信息;(3)学院团委对各社团组建的服务队提出的方案进行评选,对最终投标成功的服务队进行培训;(4)地方县区团委审核服务组织的组队情况和实施方案;(5)该服务组织开展志愿活动;(6)学院团委和团区委对活动进行总结评选,并完成活动使用经费的发放。

通过过程控制、绩效评估、服务培训,提升高校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力度;借助高校资源、实践服务基地等,发挥出补充政府公共服务的作用。加大对地方政府,企业的管理对接交流,在“社会协同”寻找新的工作载体和路径,探索出了高校共青团、政府、社会三个层面循环服务的有效模式,带领和引导高校共青团员积极参与到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积极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向社会提供全方位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晓刚.新时期市辖区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模式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2.

[2] 杨怡然.群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思考[D].内蒙古大学,2012.

[3] 李好林.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作者:梁凤燕 李锋成

共青团社会管理创新论文 篇2:

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新形势下发挥工会组织作用刍议

摘 要 发挥工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必须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明确投身宏观公共决策制定、有效协调社会利益关系、自觉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教育引导职工参与意识、切实履行社会监督责任等方面任务,通过在制定社会政策、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有效协调劳动关系、提高参与社会管理能力等实践中出发。

关键词 社会管理 创新 发挥工会作用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确保国家长治久安,是党中央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在实践这一重大任务任务中,胡锦涛同志对工会组织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毫无疑问,充分发挥工会“枢纽型”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发展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既是党和政府的期望,也是广大职工群众的要求,同时也是工会组织的职责所在。必须充分认识工会组织参与这一重大战略实践的特殊重要性,全面了解自身肩负的任务和使命,找准实践的切入点,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和嘱托。

一、工会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要性必要性再认识

社会管理,顾名思义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因此,其目的就是通过社会利益的协调、社会矛盾的化解,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地发展,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正是基于这一视角,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其核心要体现以人为本,把社会管理寓于社会服务之中。不言而喻,工会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意义重大。

(一)工会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努力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这就要求政府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把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并实行政府与社会、公众合作的多中心、多主体运作模式,充分发挥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作用,提高社会自我管理与服务的能力。政府由全能型管理与服务向有限型管理与服务转变。工会作为枢纽型组织中的骨干力量,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承接政府转移的部分职能、支持构建新的社会管理格局和公共服务体系,正是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

(二)工会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题中之义。

工会是党和政府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维护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工会法》赋予了工会组织一定的社会管理职能。如:各级工会依照法律和章程,代表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利益,做好维护职工权益的工作;工会有权依法向各级国家机关提出职工权益保障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工会又可依法代表职工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等。可见,工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有利于扩大人民民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正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

不仅如此,作为科学发展观的要义之一,政治文明建设是其重要目标,而工会在政治文明建设实践中具有独特作用。如,在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纵横交织状况下,要维护社会安定秩序,解决一些市场失灵或者政府失灵的社会问题,工会在政治上起着缓冲剂、安全阀作用,为政府分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政治基础。又如,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角度看,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每一环节都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工会代表并组织职工参与管理,反映愿望要求;协调社会各方利益,完善社会政策;合理调配、共享公共服务资源;为群众解难事,做好事,维护基本权益,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

(三)工会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社会建设处于矛盾凸显期:利益主体趋于多样,利益差距有所扩大,各种形式的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出现,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急剧加大。如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设滞后,社会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和有效,各类问题和矛盾就会日益堆积,对社会安定造成巨大压力。因此,探索构建科学的社会管理体系,使社会管理和建设更加符科学发展的目标需求。而工会组织作为“桥梁纽带”的功能定位,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创新,协助党和政府做好新形势下职工群众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构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政治优势、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它参与和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可以发挥优势,帮助党和政府在协调不同群体利益关系方面发挥特殊作用,工会组织也通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维护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同时,更好地履行代表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的职责,从而推动社会管理格局的健全完善,这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四)工会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强化自身建设的内在动力。

长期以来,工会组织从事着一些与改善民生相关社会工作,已经承担了大量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服务性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如,与促进就业相关的职业介绍、职业培训、技能培训服务、就业指导;与劳动权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咨询、信访接待、法律援助、劳动争议调解;与社会保障相关的生活救助,大病资助、扶贫济困、家政服务、助残扶孤、尊老爱幼、困难补助、劳模援助、金秋助学、关爱妇女儿童;与提高生活质量相关的医疗咨询、心理和人际关系的协调、工作减压、消费者权益保护;与社会环境问题相关的计划生育与人口问题、国家捐款赈灾、抗艾滋病、环境保护、绿色节能减排、红十字援助等。管理和服务内容丰富,成效显著,社会影响大。在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倡导互助友爱,反映公众诉求,推进公益事业,化解社会矛盾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通过参与这些社会建设工作,拓展丰富了工会自身的职能,使自身得到锻炼而更加充满活力。

二、工会“参与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主要任务

工会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践中肩负哪些任务?《工会法》明确规定,工会代表和组织职工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参与社会管理是法律赋予工会的一项重要权利,也是工会的一项重要义务。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和创新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积极投身宏观公共决策制定,当好制定社会政策的“参与人”。

社会公共决策是社会管理的依据,制定社会公共决策是从源头上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社会公共决策能否有效促进社会管理,取决于其制定得是否公正合理,是否赢得了多数社会公众的认同。作为职工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代表职工参与政策制定是工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制定社会政策的参与者。《工会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国家机关在组织起草或者修改直接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规章时,应当听取工会意见;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问题,应当听取同级工会的意见;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劳动就业、工资、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险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时,应当吸收同级工会参加研究,听取工会意见。”工会要准确把握职工意愿和利益诉求,通过积极参与立法、参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参与劳动政策和措施的研究制定等,积极为政府建言献策,使政策更加科学,决策更加有效,更能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与拥护。

(二)努力有效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当好社会利益格局调整的“评判家”。

协调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是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公平合理地调整和分配各种社会利益,妥善地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矛盾,从根本上减少社会冲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既是工会维权工作的主线,也是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各级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就要大力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积极参与社会利益的协调,保持职工群体与其他社会阶层群体的利益平衡,推进社会各方利益均衡发展,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要按照“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维护职工具体利益”的要求,积极协调职工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协调职工群体内部的利益矛盾,推动形成党政主导的群众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促进职工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或阶层之间的利益均衡发展,以劳动关系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深入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工业园区活动,加强劳动关系矛盾预防、预警及处理机制建设,完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制度和法律援助制度,尽可能解决职工群众的利益诉求,把劳动争议化解在企业内部,以劳动关系和谐促进社会管理的完善,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执政地位。

(三)自觉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当好促进社会和谐的“服务员”。

职工群众既是社会建设的参与者,也是社会建设的受益者。当好社会管理的服务员,更有效地服务职工、服务社会,是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任务。实践中,要紧紧抓住党和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契机,充分利用并主动承担政府部分社会管理资源向工会等社会团体职能转移的有利条件,积极参与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积极配合政府和有关方面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好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职工群众的社会保障权益。要加强对职工、农民工,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和创业培训,大力推动党和政府各项就业和创业优惠政策落实,努力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要进一步加大维权帮扶力度,大力开展送温暖、金秋助学、职工医疗互助等活动,推动工会帮扶工作融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在社会公共服务中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积极作用。要大力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最大限度地把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教育和引导他们增强履行民主权利与义务的责任,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规范他们参与社会管理的行为和秩序,提升他们参与社会管理的层次和水平,使社会管理创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四)教育引导职工参与意识,当好和谐社会秩序“推动者”。

建设和维护和谐的社会秩序,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广大职工是推进和谐社会秩序是中坚力量。各级工会要通过教育引导,提高职工参与意识,当好和谐社会秩序“推动者”。把提高职工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充分发挥工会开展职工群众的传统优势,加强对职工群众的教育引导,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打下牢固的思想道德基础。要加强和改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职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引导职工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主人翁姿态为建设和谐社会作贡献。要引导职工群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秩序。要加强对职工群众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职工以正面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以理性客观的心态看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差异和不均衡,培养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使社会和谐稳定有更牢固的心理基础,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切实履行社会监督责任,当好职工参与社会政策监督的“向导”。

社会能否管理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群众能否有效参与社会监督。工会作为职工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在社会管理中既是参与者、推动者,也是监督者。各级工会要充分发挥自身组织体制健全、联系职工广泛、熟悉基层情况、了解职工意愿等特点和优势,通过维权热线、劳动法律监督员、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等途径和渠道,督促社会政策的落实。要组织职工群众学习国家有关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政策,畅通职工群众知情渠道,使职工群众理性参与社会监督。要监督用人单位和个人依法为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依法维护职工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要创新职工群众监督的方法和途径,畅通社会政策监督渠道,为职工群众更好地参与社会监督创造条件。坚决制止和纠正职工群众监督中出现的打击报复事件,努力解除职工群众的后顾之忧,使职工群众敢于监督,确保社会管理监督责任落到实处。

三、提高参与本领能力在实践中发挥工会组织作用

工会参与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实践中应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一)投身源头,探索在制定社会政策中发挥参与作用之途。

社会政策即宏观决策是社会管理的依据,制定社会政策是从源头上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社会政策能否有效促进社会管理,取决于社会政策是否公正合理,社会政策是否赢得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职工群众组织,代表职工参与政策制定是工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各级工会要把制定公正合理的社会政策,作为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立足点,主动作为,加强源头参与,切实在制定社会政策中发挥参与者作用。

1、要加强社会政策理论学习,为源头参与社会政策制定奠定基础。要认真学习现代社会管理知识,及时了解掌握国家和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事业发展状况,确保党委、政府在制定有关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险、劳动安全卫生等涉及职工群众利益等公共政策过程中,能够参得进、议得上,确保出台的社会政策法规更加符合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

2、要深入调查研究,为源头参与社会政策制定提供依据。要深入基层、深入职工群众调查研究,准确把握职工意愿和利益诉求,积极为党委、政府制定社会政策建言献策,使社会政策的制定更加科学,更能体现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更能获得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与积极拥护。要加强对社会心态的研究,及时了解社会各阶层尤其是职工群众的利益需求,对现有社会政策的看法,及时向党委、政府提出完善社会政策的意见建议。

3、了解掌握科学决策的方法艺术,为高质量参与公共决策活动夯实基础。主要有:学习现代科学决策知识,奠定科学决策的理论基础;培育以“勤政爱民”为特征的管理风格和心理气质,养成有利于科学决策的良好工作作风;培养创新能力,以“与时俱进”的探索精神增加决策的活力;掌握“运筹”基本功,提高决策中“决断、实施”的正确性有效性。

4、健全和完善源头参与制度,为工会参与社会政策制定创造条件。要完善工会定期向同级党委请示汇报工作制度、工会与政府工作联系制度、工会立法参与制度和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使工会能在源头上更好地、更及时地参与社会政策制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二)借力扬帆,探索与相关部门在沟通协调中发挥作用之途。

工会要全面提高参与社会管理的水平,必须大力提高沟通协调的能力。第一,通过整合、衔接工会与政府有关部门的资源优势,打造工作互动平台,尤其要加强与劳动保障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等的联系沟通,通过召开联席会议等形式,实现情况互通、资源共享、工作互动,共同研究解决职工权益有关问题,发挥合力,共同参与社会管理;第二,通过加强与高等院校、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等沟通合作,深入研究劳动收入分配等与职工权益密切相关的前沿课题,深入分析和科学把握我国社会结构、利益关系、职工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及其对社会管理工作的影响与要求,为工会参与社会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第三,通过积极争取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支持,加大对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工会参与社会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营造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良好社会环境,推动社会管理不断改进,社会政策不断完善,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诉求,努力使全体人民共建和谐社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打好基础,探索在协调劳动关系中发挥作用之途。

劳动关系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否和谐稳定将直接影响到政府社会管理工作的成效。而工会集经济发展促进者与劳动关系协调者于一身,既是企业的合作者,又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所以,协调劳动关系是工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实践中发挥作用的捷径。

——通过大力推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以非公有制企业和改制企业为重点,积极推行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制度,尤其要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推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职工工资共决机制、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工资支付保障机制,维护职工的经济权益;

——通过健全完善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巩固和深化厂务公开工作,逐步建立适应非公有制企业特点的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通过健全完善劳动关系预警预报和争议调解、仲裁参与、诉讼代理制度,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积极建立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及时调解劳动争议纠纷,争取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通过以劳动安全卫生为重点,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活动,推动企业不断改善职工劳动安全生产卫生条件,维护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权;

——通过继续广泛深入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措施,规范考核标准和程序,不断将创建活动引向深入,真正做到“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积极构建“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为社会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强化自身,探索在提高参与社会管理能力中发挥作用之途。

1、提高组织、引导、教育职工能力。激发职工的社会参与意识,提高其社会参与水平,是工会在社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提高组织职工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把广大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把广大职工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是工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工作中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提高引导职工的能力,引导职工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职工参与社会管理的责任意识,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秩序;通过提高教育职工的能力,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提升职工社会参与的层次和水平,增强社会管理工作广泛的群众基础。

2、明确不同层级工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不同职责。不同层级的工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主客观条件不同,参与的层次、能力、职责有差异。在建设新型社会管理格局的过程中,县级以上工会领导干部要成为“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协调劳动关系专家”,应加强对参与社会管理工作的研究,找准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着力点和切入点,提高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深度、广度,着重在建立健全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制度机制上下功夫,力求在参与社会管理方面有突破性发展。而基层工会干部要成为“组织动员职工的能手、协调劳动关系的行家,关心服务职工的模范”,深入职工群众,了解不同职工群体的不同需求,提高协调不同职工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能力,按照“维护职工权益,促进企业发展”的原则,改进工作艺术,提高谈判技巧,赢得职工群众拥护,争取企业理解支持,通过协调劳动关系等途径,积极参与社会管理。

3、努力培养参与社会管理的专门人才。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的组织、协调、服务能力的社会管理专门人才,是提高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实效的一项紧迫任务。要选拔一批具备一定政策理论水平,有较强沟通协调能力,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强的人,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培训教育,使他们了解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方面的深刻变化及其影响,了解我国社会管理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掌握社会管理相关知识,能够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善于用新知识新理论指导参与社会管理的相关工作,能够准确有效地参与社会政策制定,推进相关政策的健全完善,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培养提高应该列为学习重点,学习应该着眼以下内容:学习明道理,以真理的光焰点亮做好群众工作的思想之火。要通过学习,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从世界观的高度,为做好群众工作打牢思想基础。向书本学理论,吃透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精髓,滋养“书卷气”。向群众学习,强化一线工作的实践本领,滋养“平民情怀”。修养增魅力,以优良修为夯实做好群众工作的作风之基。以“说得对、情感真、行为正”为修身指要来增加人格力量,做到肯亲民,肯近民,肯助民,面对群众时感情真挚、心态平等、氛围和谐,提升说服效力,强化教育效果。实践学方法,以艺术的力量拓开群众工作的效果之门。如,掌握交流引导“三个层次”规律,实现与群众无障碍交流;提高统筹协调本领,获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积累应对突发事件经验, 实现群众矛盾处理和谐有序。□

(作者:中文学士。1984年以来,投身党校教育工作,现为中共杭州市委党校政治学教授。主要从事“党的建设”和“管理美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兼习文学书法,为杭州市老年书画协会,诗词学会会员。1990年代以来,出版社科专著《毛泽东社会主义时期思想新论》和《邓小平政治哲学论稿》2种,出版诗词书法集《行吟摭零》1种。累计发表论文60余篇近40万字,近年来,参与完成国家社科规划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2项;有10余篇论文在“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治》卷转载;20余篇论文在《长白学刊》、《理论探讨》、《探索》、《学术论坛》、《唯实》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

参考文献:

[1]王兆国.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工会作用.党课,2011(10).

[2]嘉兴工会依托四大平台为职工解心结.浙江职工在线, 2010.9.13.

作者:孙铁民

共青团社会管理创新论文 篇3:

18个县(区市)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全面推进

郡县治,天下治。县级区域社会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关乎整个国家的社会稳定。为此,我们对北京东城区、上海长宁区、天津滨海新区、青海格尔木市、共青团农场、福建晋江市、广西凭祥市等18个县(区、市)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的主要内容及推进情况进行梳理,以期为县区社会管理提供有益借鉴。

北京东城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提升幸福和谐

东城区紧紧抓住作为全国和北京市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的契机,构建具有东城特色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新模式。

社会管理融入网格 提升居民安全感

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是在充分总结原东城“万米城管网格”和原崇文“信访代理制”、“城管综合执法机制”的理念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社会安全稳定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难点问题,充分运用网格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以责任制为依托,以社会各类人的管理为重点,合理划分网格管理单元,综合考虑“地、物、情、事、组织”等因素,进行精细化管理的一种常态方式。

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的框架体系主要由六大系统组成,即:以民生保障为基础的建设服务系统、以现代科技为依托的信息网络系统、以高效顺畅为要求的组织指挥系统、以预警防范为先手的维稳防控系统、以快速反应为特征的应急处置系统、以真实客观为标准的考核评价系统。

网格化社会管理的组织层级可以概括为:“三级平台”“四个层级”,“三级平台”即社区社会服务管理综合指挥中心、街道社会服务管理综合指挥分中心、社区社会服务管理综合工作站;“四个层级”即区级、街道、社区级、网格级,也可称为网纲、网目、网结、网格。

东城区17个街道、205个社区被划分了589个社会管理网格,平均每个社区被划分为2到5个网格。每个网格里又配置了“七种力量”,即网格管理员、网格助理员、网格警员、网格督导员、网格党支部书记、网格司法工作者和网格消防员。600余名的网格助理员了解民情、解决问题在网格;248名警察保一方平安在网格,东直门、东花市等3个试点街道实现了“一格一警”;203名“司法力量”和 31名消防干警下沉配置到每个网格,在基层一线开展多元调解和消防安全工作日常巡逻检查。

便民服务纳入网格 提升居民幸福感

东城区在全区构建“一刻钟生活服务圈”,社区居民步行只要15分钟就可以解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享受到买菜、修车、修鞋、文化健身、卫生服务等服务内容。目前,全区162个社区完成了规范化建设工作,10大类60项社区基本公共服务项目都能够提供一站式服务。此外,依托区行政服务中心、区市民中心、区社会组织指导服务中心“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全区基本形成社区公共服务、社区商业服务、社区志愿服务、政府购买公益服务和居民自助互助服务相结合的多类型、多层次、广覆盖的公共服务体系。目前,东城区共完成17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示范点建设工作,全区社区商业网点数量达5600个,平均千人拥有社区商业网点数量6个。

社区自治沉入网格 提升居民参与感

将社区划分为网格,缩小了工作力量的单位面积,扩大了社区服务的密度,更多居民把精力投入到社区,畅所欲言为社区建设出谋划策,形成和谐社区建设的合力。在东城区形成了“居民议事厅”、“市民论坛”、“开放空间”等多种形式,有效的培育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和现代社区意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常务会”制度,是在社区居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解决社区重大事项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形式,是东城区社区自治制度的一种创新。“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常务会”制度搭建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平台,实现了居民对社区事务和与自身利益相关事务的管理和决策,增强了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民主意识,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政府行政管理和居民群众自治的良性互动和有效衔接。同时也增加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

除此之外,完善的“一委三会一站、多元参与共建”的社区治理结构,以社区党委为领导核心,以规范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会议、社区代表会议为手段,以社区服务站为平台,搭建起社区居民、驻区单位广泛参与的社区治理平台,建立了网格化社区居民自我管理的新模式,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共参与的治理体系,有效实现了政府管理和群众自治的良性互动。

作为这种全新的管理模式的有力保障,东城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新模式引入最先进的现代科技,构建了一个天上有云(云计算中心)、地上有格(社会管理网格)、中间有网(互联网)的新型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支撑体系,极大地提高了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的预警性、主动性和协同性。其中,通过建立7大类、32小类、170项信息、2043项指标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人进户,户进房,房进网格,网格进图”的工作目标,确保底数清、情况明。严谨梳理29个部门的118项业务流程,打造了“六步闭环结构”。通过建立街道社会服务特服号码和公众微博等信息技术平台,实现与辖区居民的互动交流。

此外,东城区提出“把党支部建在格上”的工作思路,将社会管理网格同党组织设置进行有效对接,有效推动了社会服务管理改革创新。

上海长宁区:三方面着手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

長宁作为全国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县(区、市)之一,早在2010年初就组织开展了加强社会建设的工作调研,围绕社会矛盾调处、基层社会治理、城市运营管理等重点问题,形成试点工作总体方案,并细化分解为7大类45个项目。下一步,长宁将在实有人口管理、社会共治结构、社会稳定预判预警预案机制三方面着手,继续推进试点工作。

聚焦重点群体,深化实有人口管理。推动人口管理由户籍管理为主向实有人口管理为主转变,完善“以房管人”的工作机制,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推动人口信息共享,实现与民政救助、劳动就业、综合治理、人口计生等部门的信息互通。

整合管理资源,优化社会共治结构。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完善以项目为导向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和监管评估机制;推进基层民主自治,坚持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社区民警“四位一体”运作机制;积极倡导志愿服务,依托上海虹桥志愿服务网,把世博为长宁留下的一支2.5万多人的平安志愿者队伍壮大;完善基层综合治理,逐步推广以社区中心警务室为基础的警社合作模式,推进综治工作向楼宇、“两新”组织延伸和拓展。

注重源头预防,完善社会稳定预判预警预案机制。建立区社会稳定情报中心,综合运用来自政法系统、信访窗口、基层社区等社情、企情、舆情和网情,准确把握形势、深入分析社会心态、及时了解民意。对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建设项目、企业改革、撤制村队等可能引发的社会风险开展评估,使之成为重大决策、项目审批的必经程序和前置条件。

天津滨海新区: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的“1234”模式

作为全国35个市、县(区、市)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之一,滨海新区通过“构建一个格局、深化两个体系、强化三项机制、打造四大亮点”的新招法,不断推动社会管理工作取得新成效,努力争当社会管理创新的排头兵。

构建一个格局。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深化两个体系。建立健全预防与处置并重、管理与服务相融、公正与效率统一的服务管理体系,加快完善集海陆空立体化的打防管控结合、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专群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动态式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强化三项机制。构建覆盖全面、反应灵敏、多方联动、调处有力的矛盾纠纷预防和化解机制;形成常态化、科学化、精细化的重点地区排查整治长效机制;完善充满主动性、富有针对性、确保及时性的能动司法保障机制。

打造四大亮点。建成“五位一体、四级平台、三调联动”的综治信访服务中心,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成功率以及群众对调解工作的满意率提高,民事案件、民转刑案件、涉法涉诉信访案件、越级访、群体性事件下降;总结探索征地拆迁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真正做到阳光、和谐、文明及规范拆迁;建立区委统一领导、政府大力推进、工会积极主动、各方密切配合、职工广泛参与的“四级联动”工作体系;创新流动人口管理,形成成熟的集宿式、公寓式管理模式,在流动人口激励保障方面取得新突破。

青海格尔木市:社会管理创新推进三项工程构建四大格局建好五支队伍

2010年10月,格尔木市被列入全国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之一。为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格尔木市成立了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工作进度和工作要求,并将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纳入了全市“十二五”整体规划,全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深入开展。

格尔木市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主要是针对社会管理中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薄弱环节和工作盲区,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综治维稳基层基础建设、“两新组织”服务管理、互联网管理等工作,探索社会管理创新“三项工程”、“四大格局”和“五支队伍”建设,进一步理顺工作体制,健全法制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率先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福建晋江市:社会管理创新瞄准一个目标践行一种理念实现三个转变 落实九大任务

作为福建省唯一的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晋江市已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作为2011年民生保障的重要内容,并成立了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了《晋江市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晋江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将围绕“瞄准一个目标、践行一种理念、实现三个转变、落实九大任务”展开。

“一个目标”就是既要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又要激发社会创造活力。

“一个理念”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

“三个转变”就是社会管理要由防范、控制型管理向人性化服务型管理转变,由单一运用行政手段管理向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教育等手段管理转变,由事后处置、被动应对向事前预防、主动掌握转变。

“九大任务”就是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强化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服务管理;加强“两新组织”服务管理;夯实基层基础;健全防控体系建设;完善突出治安稳定问题排查整治长效机制;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管理;强化民生保障;创新社会管理手段。

广西凭祥市:采取四项措施加强创新社会管理

近年来,凭祥市紧紧围绕“建平安、保稳定、促发展”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全国社会和谐稳定模范边关”为总体目标,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先后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全国平安畅通县(区、市)”和首批“全国法治县(区、市)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被中央政法委、综治委确定为广西唯一的全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城市。

2011年3月1日,凭祥市召开全市政法工作暨社会管理创新推进会,对2011年全市政法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进行部署。会议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突出边境特色,创新社会管理,打造全国社会和谐稳定模范边关”思路,围绕“富裕文明、公平公正、安全有序、和谐稳定”目标,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全力化解和消除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不安定、不和谐因素,确保南疆国门安全和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建立健全矛盾调解组织。完善领导干部大接访、大下访机制,深入开展“三大纠纷”歼灭战活动,主动为群众解答法律咨询,提供法律服务,普及法律常识,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公民、法人依靠法律解决纠纷的能力。

围绕稳边主题,全面实施“爱民固边”战略。针对中越双方边民非法出入境频繁的现象,创新实行“路长制”,建立村村有护边员和边境通道有“路长”的长效机制,组建“护边巡防队”、设置边境通(便)道“路长”,防范边民非法出入境,重点防范和打击边境贩枪、贩毒、武装抢劫、偷渡外逃等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同时与越南警方积极实践加强警务协作机制,建立情况通报制度,及时举行会晤,协商解决有关问题,合力打击跨国犯罪。

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实施“关爱工程”。全面总结推广凭祥镇狮子山社区女子帮教队的先进经验,充分发挥各基层单位帮教组织的作用,带动退休老干部、青年志愿者、各地客商等参与到法制宣传教育、重点教扶、禁赌禁毒等工作中来,对特殊人群进行帮教管理,掀起全市上下共创平安的热潮。

实施治安视频监控系统三期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基层平安创建活动。把基层平安创建活动纳入全局工作规划,深入开展平安镇、村、社区以及平安校园、平安医院、平安单位、平安家庭等创建活动,营造人人共创平安活动、人人共享平安成果的浓厚氛围和工作格局。

共青团农场:以“三突破一确保五关键”创新社会管理工作

2011年3月9日,作为全国确定的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之一,也是兵团唯一的入选单位,共青团农场召开社会管理创新联席会议,确定2011年共青团农场社会管理创新目标。圍绕创新工作,2011年共青团农场将以“三个突破”、“一个确保”为主要工作目标,以“五个关键”为举措,全力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以促进自治区、兵师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三个新突破”:在创新社会管理的政策理论上实现新突破;在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上实现新突破;在创新社会管理的成果和效益上实现新突破。

“一个确保”:确保农场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在兵团乃至全国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五个关键”:共青团农场以平安建设为抓手,通过新体制、新机制的建立完善,加快由管理型社会向服务型社会转变,以“五个关键”为主要举措,实现创新管理。一是抓住完善治安防范的基础性工程这个关键。二是抓住社会重点人群的服务管理这个关键。三是抓住意识形态领域思想政治工作这个重点。四是抓住道路交通、农机事故的预防和消防安全这个关键。五是抓住重点目标、部位治安防范这个重点。

上一篇:保障房工程施工管理论文下一篇:教师心理关怀伦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