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创新背景下社会管理论文

2022-04-29

摘要:我国的民办非企业正在步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当前民办非企业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民非也暴露出总量不足和作用有限的问题。应完善立法落实政策,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在加大登记管理改革力度的同时健全民非监管体系。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管理创新背景下社会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管理创新背景下社会管理论文 篇1:

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社会思想教育对策

摘 要:社会管理作为一个时代课题,日益凸显其挑战性、紧迫性。 社会思想教育作为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不适应、不完善的问题。如何突破这一瓶颈,探索出社会思想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正是基于这个出发点,需要在完善社会思想教育工作机制上下功夫,保证社会思想教育适应社会管理创新形势需要,使社会思想教育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思想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表现在社会领域上就是原有的权力高度集中、政府统管一切的社会管理方式也面临深刻考验。“现有的社会管理体制仍难以适应快速而深刻的社会变迁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更新社会管理观念,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社会管理创新是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 [1]社会管理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它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其前提是社会管理存在,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保证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

一、社会管理创新要求高度重视社会思想教育

社会思想教育是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思想决定行动,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 [2]人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是先有思想、后有行动,有正确的思想才有正确的行动。人的愿望、动机、意志等精神力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合力中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思想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基础有重要的反作用。只有重视社会思想教育问题,及时发现其存在的弊端,并迅速加以修改和完善,才能保证其发挥正能量,指导人们做出正确的行为。

社会思想教育能够提高社会管理主体的科学决策能力。“科学决策是社会管理主体在社会管理活动中做出的意义重大的决定,它在社会管理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管理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科学决策,无论是确定社会发展的方向与速度,还是规定社会活动的内容与程序都需要做出科学的决策。决策是否正确直接决定社会管理的预期目标能否实现。”[3]社会思想教育在社会管理过程中能够推动人们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能够使社会管理主体准确把握管理课题的状况,增强决策的针对性,同时促使社会管理主体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随时调整社会决策的内容。

社会思想教育能够为社会管理的客体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思想教育以人为出发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和归宿,实际运作是建立在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关心人的基础上的,这些人性化原则解除其思想观念中“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禁锢,真正把公共事务当成自己的事,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生活、工作中。

二、当前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社会思想教育困境

客观环境复杂多变。当前的社会思想教育正处于一个复杂和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缺少的不是沟通,二是信任,人与社会之间缺少的不是理解,而是尊重,这种变化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组织之间关系的松散化,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大规模和深层次变革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环境中,社会的开放、交往的增加以及互联网带来的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促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与途径越来越多,人们的思想观念越来越复杂,社会思想教育难度进一步加大。

社会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力量薄弱。表现在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队伍人数不足以及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有待提高。对群众弄不懂、看不清的问题、现象,他们在思想上也存在困惑。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在基层如何正确解释和引导,往往感到棘手。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群众提出的问题很尖锐,如果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思想上不能客观公正的把道理讲清,把形式讲透,令群众心服口服,思想教育工作就很难收到实效。

社会思想教育方式有待提高。传统思想教育注重观念的灌输,在方法手段上缺乏灵活性,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得不到培养和发展。“当前互联网的发展一日千里,网络正彻底地改变着我们熟悉的这个世界。网络以其开放性、个性化等特征吸引着人们,并且日益成为广大网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4] 。社会思想教育面对新的变化还未能及时进行调整,还未能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教育的优势。

三、社会思想教育困境溯因

对于这些社会思想教育的困境,必须分析其成因构成进行对症下药。研究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及建议,以达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社会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是宏观原因。伴随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的差异性、选择性和独立性进一步增强,涉及到人们利益的内部矛盾产生许多新的特点。一些领域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实、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有些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们职业变化、思想多元化等方面呈现出的新特点使社会思想教育的难度加大。

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是外部原因。中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为人们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各种思潮的侵入,尤其是当前西方的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潮泥沙俱下。这些错误思想,人们难以用理性的思维进行分辨,导致一些人被误导,他们没有把这些思想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进行斟酌,被一味地蒙蔽,这给社会思想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思想教育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滞后是内部原因。当前社会管理方式发生变化,基层思想教育组织在功能和权威方面,都存在弱化的趋势,使思想教育组织支撑乏力。同时思想教育队伍的建设也很不完善,这些都影响了思想教育的正常进行。此外,思想教育的理论研究滞后,工作方法和工作载体缺乏创新,不能适应社会变化的新形势,难以为思想教育提供正确的指导,在实践中从事思想教育的工作者的方法和思路不能与时俱进,导致生搬硬套、按部就班沿用常规工作方法,空洞说教的多,解决实际问题的少。理论上的滞后,实践中的不求创新,日积月累,使社会思想教育累积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加强社会思想教育对策

在发展中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现阶段,努力发展经济缩小贫富差距,是社会思想教育的重要保障。在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全世界的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各个国家在思想教育各个方面也在进行着不断的碰撞和融合,促使我们有更多、更好的机会去了解、去比较以及去借鉴世界思想教育工作方面的先进的经验。比如西方国家社会思想教育非常重视运用渗透、暗示的方法,使教育对象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影响。还有就是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学科理论辅助教育,设计生动多样的活动环境让教育对象在崭新的教育方式下受到感染,体现社会思想教育针对性和时效性。

政府要加大对社会思想教育的政策、资金和人才的投入。社会思想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和人力物力方面的支持。需要加强思想上的领导,业务上的指导。建立起多领域、多层次、多方面的思想教育工作者队伍,提高其素质。同时还要注重工作方法,在教育过程中要善于把握教育对象的心理状况及思想意识,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不仅寓教于管,更要寓管于教,这样才能巩固思想效果,使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定式。

完善社会思想教育工作机制。针对思想教育工作机制和理论方法,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工作机制,包括思想教育工作领导、考核、监督、奖惩机制等。当前社会思想教育工作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和表面工作,很少能落于实处。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的思想教育工作不能搞简单的灌输和空洞的说教,只有坚持理论联系群众的原则,把思想教育同人们的需要相结合,才能由虚化实,把思想教育工作做到人们的心坎上,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以解决人们实际问题为重点,从人民利益无小事出发,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要根据思想教育工作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从长远的发展眼光来制定教育的计划和措施,避免思想教育走过场、走形式。只有建立了较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才能为思想教育工作提供可靠保障。

工作方法与时俱进。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网络媒体已经成为社会思想教育的一个崭新阵地。网络媒体作为影响广泛的传播媒体已全面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等方方面面,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创造更为新颖更为有效的、适应现代信息交流特点的思想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一方面要建立思想教育网站,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用先进的主流文化占领网络阵地,使网络媒体成为思想教育的新平台。另一方面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网络安全体系,通过防火墙技术,阻挡非法数据入侵。利用监控软件对进入信息系统的数据与程序进行实时监控与过滤,通过必要的技术、行政、法律手段建立起信息关阻止网络上不健康的信息。要采取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微博互动,建立公众微信交流等增强社会思想教育吸引力和说服力。

思想教育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方面,对其具有重要的功能与价值。加强和改进思想教育工作,破解社会思想教育困境,建立起一整套的与时俱进的思想教育机制,有利于在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发挥出最大价值效益,将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培林.创新社会管理是中国改革的新任务[N].人民日报,2011-02-22.

[2] 于金荣.思想——行动的先导和动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2):148.

[3] 马新晶.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的关系论析[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6.

[4] 方振宇.网络虚拟社区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4.

[责任编辑 吴 迪]

作者:高美丽 李景山

管理创新背景下社会管理论文 篇2:

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的民办非企业发展探析

摘要:我国的民办非企业正在步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当前民办非企业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民非也暴露出总量不足和作用有限的问题。应完善立法落实政策,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在加大登记管理改革力度的同时健全民非监管体系。

关键词:民办非企业;社会管理创新;事业单位改革

一、我国民办非企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民办非企业作为我国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根据民政部《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全国共有民办非企业单位22.5万个,主要分布在教育、文化、体育、科技、民政、卫生、劳动和社会服务等行业。目前我国民办非企业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机构数量来看,我国民非持续平稳增长,地区差异较大

在1998年《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颁布之前,民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一直被称为民办事业单位,缺乏统一的登记管理制度。条例颁布以后,民政部于2000年在全国60多个市县开始了复查登记试点工作,对民办非企业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清理整顿。到2002年底复查工作结束时,全国共有11.1万家民办非企业。2002年以后民非的整体增速放缓,但是由于民非能直接为地方提供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民非的政治敏感度较低,地方政府对民非的发展并无过多的限制,因此民非的数量一直都保持着平稳的增长态势。到2012年底,全国已有民办非企业单位22.5万家,年均增长率约为7%。(2)

从地区分布来看,全国各地民非的数量分布差距很大。截止到2011年底,民非数量排名前五位的省份依次为山东、江苏、广东、浙江和四川。其中山东省的民非数量达到23725家,占据了全国民非总数的12%左右。西藏的民非数量则最少,仅有15家。从统计数据来看,民非的分布状况与各地的经济总量基本吻合,与各省人口总量的相关度也很高。(3)

(二)从活动领域来看,我国民非为教育主导型,其他类别民非很少

按照服务的主要领域划分,2012年我国民非最为活跃的三种类型分别为教育类、社会服务类和卫生类。其中教育类民非117015个,基本占据了民非总数的一半;社会服务类民非位居其次,有35956个,比重约为16%;卫生类民非有20979个,约为总数的9%;科技、文化、体育类民非共约13%,宗教、生态环境等其他类型的民非数量则极少,这表明我国民非仍然属于教育主导型的结构。

根据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非营利部门比较项目研究的结果,教育是非营利组织最普遍的活动领域。[1]107这通常是由于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很大,而政府提供的教育资源又严重短缺所造成的。此外,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有关合理回报的规定也是促使举办者选择教育类民非的主要原因之一。社会服务类民非则是得益于政府购买服务以及相关专项政策的支持,不仅在近年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速,其所占份额也进一步增大。卫生类民非目前主要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由于服务站大多是由个体诊所转型而成,因而基本都登记为个体型民非,并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

(三)从组织类型来看,我国民非以法人型为主,个体合伙型逐渐减少

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民非可以登记为法人、合伙和个体三种组织类型。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的法人型民非约有14.7万家,占据全国民非总量的72%;个体型民非数量持续减少,其所占比例已由2005年的44%下降至24%,约为5万家;合伙型民非则一直仅有几千家,约占4%的份额。这是由于《教育法》规定所有的学校都必须具有法人资格,而民办学校又占据了民非的半壁江山,因此民办学校成为法人型民非的绝对主力。

值得关注的是,《民法通则》中规定合伙和个体均为营利性组织,投资者在获益的同时需承担连带债务清偿责任。而民非作为非营利组织,其举办者既不能从中获益,解体时财产也不能私分,还要在资不抵债时以个人甚至家庭财产承担债务清偿责任,这显然有悖于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也必将会影响个人选择和兴办非营利性社会服务事业的积极性。然而尽管如此,目前却仍有近30%的出资者选择个体和合伙的组织形式来兴办民办非企业。这其中不排除有人甘愿为举办非营利事业而承担风险,但是更多的人则存在着投资获取回报的预期。

二、我国民办非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根据霍布金斯大学的研究,上世纪末英国、日本等22个国家的非营利组织共提供了1900万个支薪职位,占这些国家非农就业的5%,服务业就业的10%。与此同时,这些国家非营利部门的支出则达到1.1万亿美元,占GDP比重的4.6%。[2]26而我国2011年有20.4万家民非,职工总数为235万余人,固定资产约合1312.5亿元,单位增加值438.8亿元,年服务社会总支出约731亿元。这表明我国民非虽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并且也提供了较为可观的就业机会,但从总体来看,仍然存在着机构数量较少、经济体量不大、发挥作用有限等问题。

我国目前约6000人才拥有1家民非,远低于发达国家人均拥有的非营利组织数。民非的职工数也仅占全国非农业和服务业就业的0.47%和 0.86%。而且民非的规模普遍较小,户均单位增加值仅有21.5万元,户均职工人数也只有11.5人,多数个体民非甚至只有1至2名工作人员。虽然政府加大了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通过税收优惠、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改善了民非的财务状况,但是2011年全国民非的支出仅占到GDP比重的0.15%,说明其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也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由此可见,已经持续发展了十几年的民非并没有发挥出预期的作用,这是由多种因素所导致的。

(一)政策法律不完善影响了民非发展的外部环境

为支持和引导民办非企业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央和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目前已形成了以《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为核心的法律体系。这些法律涉及民非的登记制度、内部管理、外部监管等基本制度框架,对于培育与规范民非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上述的政策法律层级并不高,而且多是方向性和原则性条文,对于民非的人事、组织、税收、财务、工资、社会保障等内容均缺乏具体的规定。在法律实施的过程中也暴露出登记门槛高,监管部门之间责权不匹配,重入口登记轻日常管理,管理法规包容性不足等问题。相关法律法规的冲突与滞后,使得民非的管理、规范和发展都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严重制约了民非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当前社会仍然处于深刻变革的过程中,政府职能转变还远未完成,事业单位仍然占据着公共服务的绝大部分领域,民间组织获取社会资源的难度依然很大,社会对民间组织的认可和支持力度仍然欠缺,社会组织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志愿意识、公益精神等明显不足,民非发展的整体社会环境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

(二)事业单位挤占了民非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发展空间

在《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出台以前,民办非营利组织一直被称为民办事业单位。事实上,除了举办者不同以外,民办非企业与事业单位在体制渊源、活动领域、提供产品等方面并无实质差异。但是经过多年的市场化改革,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并没有发生重大的结构性转型,事业单位在公共服务领域仍然具有绝对的支配性,而民办非营利部门则依然羸弱。[3]84

当前有关事业单位的机构数、雇员构成、固定资产等很多重要数据并没有公开,但是一般认为全国目前有120多万个事业单位,约3000多万的正式职工,占公共部门就业人数的41%;事业单位还吸纳了60%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三分之二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以及大量的国有土地。[4]而民办非企业尽管已经达到了二十多万家,但是其中近三分之一为个体和合伙制,其数量和规模都十分有限;至于民非两百多万人的从业人数,一千多亿的固定资产更是无法同事业单位相提并论。庞大的事业单位在公共服务领域占据了民非的大部分份额,压缩了其成长的空间,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而,我国的民非能否成长为公共服务提供的重要主体和政府公共治理的主要伙伴,不仅取决于完善的政策法律体系和良好的外部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和整体进程。

(三)身份待遇的巨大差异导致民非专业人才的匮乏

一直以来,由于民非自身法律地位的模糊与不当等原因(4) ,不仅其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偏低,而且相关的社会保障问题也无法得到有效落实。现有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为32244元,而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年平均工资仅为29561元,比机关、事业和企业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都要低。(5)自原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与民政部联合发文要求社会组织专职工作人员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以来(6),大部分地区都将民非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纳入了企业范畴,这一举措虽然暂时解决了民非从业人员的基本养老问题,但是其各项待遇仍然远低于同行业中的事业单位。

巨大的差别待遇使得社会组织很难吸引高层次专业化人才,而且也加剧了求职者对体制内就业的狂热追求。应当说,民非所拥有的专业人才比社会团体及基金会要较多一些,这是因为民非多为实体性组织,其组织运营需要具备一定的资格和条件,例如民办学校与医院,不仅需要专职的行政管理人员,还需要具备专业资格的教师和医务人员,因此专业技术人员和职工人数往往较多。但是即便如此,从总量上来看民间组织的专业人才仍然是十分有限的。这不仅影响了民间组织服务项目的扩展、服务范围的扩大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而且也影响了民间组织自身能力的提升,成为制约民间组织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改革对民非的促进作用有限

有关社会组织的双重管理体制问题,近年来饱受诟病,各界关于“简化登记程序,取消业务主管限制”的建议一直呼声不断。不少地方政府也因此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有的直接登记,有的改采登记备案双轨制,还有的改变了原来的业务主管部门。[6]29 在今年3月公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又明确规定“成立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直接向民政部门依法申请登记,不再需要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这一规定为大批“被非法”的社会组织赋予了合法的身份,是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的突出进步,释放出强烈的社会改革信号。[7]9-10

不过尽管中央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各地的试点改革也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样本,但是由于社会组织登记管理的基本法规尚未修订,在实践中城乡基层社会组织的登记政策已相当宽松,在登记问题上进一步放宽政策的空间也很小,因而想通过登记政策的改革来扶持基层社会组织的发展是很难实现的。此外,我国的民非70%左右为教育类和卫生类,即使实行直接登记,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举办民办学校和私立医院仍然需要教育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审查批准,双重管理体制并未发生实质的变化。因而有关社会组织直接登记改革创新的受益者主要是社会团体和少数民非,其对民非整体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

三、加快我国民办非企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落实政策法律规定,改善民非外部环境

从长远来看,民非的发展首先需要一部社会组织管理的基本法律。但是由于立法的程序极为严格,涉及的问题比较多,在推进的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利益考量和博弈,远非一家社会组织主管部门所能主导和左右。[8]5至于《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虽已经连续数年被列入国务院修法计划,却一直未有实质进展,因此寄希望于立法与修法来解决民非当前的发展问题是不现实的。

从破除民非发展障碍的现实操作来看,各级地方政府在直接登记、双重管理、税收优惠、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已经开始了有益的尝试和成熟的经验。例如北京市民政局2011年宣布为社会组织人员建立独立的编制体系,在工资福利方面统一进行规定以落实相关的优惠政策。[9]97而安徽省委省政府最近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则明确提出,要加大财税支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经主管部门批准的民间投资兴办的学校、医院自用土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当然尽管落实政策法律、改善外部环境比立法修法更能解决实际问题,但是通过完善立法来培育和规范民非的发展,仍然应是今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二)深化事业单位改革,释放民非发展空间

鉴于事业单位有着官僚化公共部门的通病,近年来事业单位一直在进行着各种改革,虽然其中的市场化探索备受诟病、聘用制合同形同虚设、养老保险企业化改制陷于停顿,但是正在全力推进的分类改革仍然为事业单位提供了继续改革深化的方向。而民办非企业的从业者与研究者则一直希望能和事业单位同等地位同等待遇。这为我们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思路:是事业单位民营化还是民办非企业单位事业化?

以民办学校教师的身份待遇问题为例,[10]109-110目前主要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将民办学校定性为民办事业单位,将符合条件的民办学校教师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范畴。另一种则是将公办学校新聘教师全部纳入劳动合同管理,招聘教师的人事关系实行人事代理,人事档案转入人才市场。分析第一种做法,可以看出简单的定性改名并不能消除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事实差异。至于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由于其所需费用是由民办学校和个人自理,因此其实施效果令人生疑,毕竟能像浙江宁波这样对民办教师购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进行高额财政补贴的地方政府还是极其有限的。而从当前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现状来看,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和绩效工资改革已经基本实现,分类管理的时间表也已确定,养老保险改革虽是阻力重重但终是大势所趋,因此事业单位民营化更能顺应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趋势,应进一步予以改进和完善。

(三)加大登记改革力度,简化民非管理方式

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十九条的规定,登记管理机关对民非的监管职责为:(一)负责民非的成立、变更、注销登记;(二)对民非实施年度检查;(三)对民非违反本条例的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而《条例》第二十条规定了业务主管单位的监管职责为:(一)负责民非成立、变更、注销登记前的审查;(二)监督、指导民非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按照章程开展活动;(三)负责民非年度检查的初审;(四)协助登记管理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查处民非的违法行为;(五)会同有关机关指导民非的清算事宜。

从上述规定可见民非的成立、变更、注销以及年检均需由业务主管单位预先审查,民非的登记管理机关除了复核以外并无其他专属性职能。从稳定社会、维持学校办学的角度出发,除非有重大违法行为,民政部门一般不应当对民办学校的法律主体资格进行直接的干预,更不要说注销其主体资格,因而民政部门的监督作用十分有限。

目前社会服务类、公益慈善类等民非已经改由民政部门直接登记管理。而对于学校、医院等实体性公共服务机构来说,由于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且又服务于不特定的多数人,民政部门对其通常缺乏实质性监督管理的业务能力,《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也都特别规定了前置许可制度,因而逐步取消民政部门作为此类民非的登记管理机关,由教育、卫生等相关部门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直接登记,同时报民政部门和人力社保部门备案,是完全可行的。这样既简化了程序,减轻了民非的负担,避免了双重许可登记之间的冲突,又加强了管理效果,提高了监督效力。

(四)应对政府管理困境,完善民非监管体系

按照现有法律的规定,当民非在举办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违法行为时,吊销许可、撤销登记是业务主管部门和登记管理部门所能采取的最严厉行政管理措施。但是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也必须同时承担起清算民非资产的重任。(7)由于违规的民非基本都存在着产权不清、财务混乱、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因此面对清算中所涉及的各种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和可能陷入的诉讼,相关部门表现出的多是一种避之不及的态度。被立法者与研究者寄予厚望的年检制度,也由于管理体制、监督成本等原因,不仅在实践中存在着内容程序缺乏规范性、不同部门重复年检和形式审查等问题,而且以检代罚、滥用年检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因此,随着当前改革和取消社会组织双重登记管理制度的推进,如何在本就缺乏有效管理制度的前提下来构建完善的监管体系将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

政府应在《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提出的“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建立健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这一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由以审代管转为“宽准入严监管”,由重行政命令的硬性管理转为“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柔性化管理,探索构建一个以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组织自律相结合的多主体综合监管模式[11]28,最终形成一个包括登记管理、培育扶持和综合监管三方面内容的完整的全过程管理体系。

注释:

(1)为行文方便,文中“民办非企业单位”简称为“民办非企业”或“民非”, 涉及到的法律均略去“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

(2)如无特殊说明,文中数据均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民政统计年鉴》与《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

(3)2011年全国经济总量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别为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人口总数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别为广东、山东、河南、四川、江苏。

(4)民办非企业单位作为一种中国特色的法律创设,其非事业单位非企业的特性令其自身也存在合法性问题。

(5)《关于社会组织专职工作人员参加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8]11号。

(6) 2009年全国企业、事业、机关就业人员的年均工资分别为31302元、33352元、36468元。

(7)《民办教育促进法》58条规定民办学校的资产由吊销其办学许可证的审批机关进行清算。

参考文献:

[1]赵泳.民办非企业单位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2][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全球公民社会[M].贾西津,魏玉,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高丙中,袁瑞军.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世界银行.中国: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改善公共服务提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5]安杨.民办学校国民待遇问题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0,(8).

[6]金锦萍.《民办非企业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成就与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7]李江涛. “直接登记”破冰 社会组织告别“双头管理”[N].中国经营报,2013-4-22.

[8]黄晓勇.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9-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9]安杨,张灵.合肥市创新民办学校管理模式研究[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2,(4).

[10]金国坤.论社会管理新格局的形成与行政主体理论的变迁[J].江淮论坛,2012,(1).

[11]黄晓勇.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11-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悟 心)

作者:安杨 王春知

管理创新背景下社会管理论文 篇3:

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我国政务微博建设刍议

摘 要:微博作为社会化媒体的重要类型,已成为继新闻网站、论坛、博客之后,网络舆论生成的主要载体,与此相应,政务微博日渐成为政府机构和公职人员信息发布的渠道、为民服务的平台、了解民意的方式和官民互动的空间。目前,我国政务微博还存在规范化建设滞后、功能发挥不充分等突出问题,需要政府创新工作机制,完善保障措施,推动政务微博健康发展。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政务微博;互联网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呈现阶段性特征,新媒体尤其是微博的快速发展,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紧迫任务。自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以来,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微博便捷多样的参与渠道,使得人们可以更容易实现信息的及时分享与交流,成为网络问政的“利器”。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政务微博建设还存在认识、管理、服务、保障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和不足,需要政府部门创新工作机制,加强监督管理,推动政务微博良性发展。

一、政务微博及其职能和特点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正在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手段,微博问政作为世界潮流已成为国内共识,成为近年来信息交流的一种独特现象。政务微博,就是各级党政机关(单位)在微博信息平台上,以党政部门的官方身份开通的微博。相比于政府网站、举报电话、短信互动等信息公开方式,政务微博因其简练快捷,更容易提高效率,获得认同。

从应然角度看,政务微博作为推动政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主要承担着如下职能:一是发布信息。发布信息、更新内容是运作政务微博的核心任务,是对政府信息的重要补充和完善。政务微博要及时发布本区域(单位)的各类政务信息和服务信息,推动经济发展,服务社会民生。主要包括:涉及到本区域、本单位的各类政务信息;宣传教育的信息;各类实用服务信息;引导舆论的权威信息;其他非涉密的可以向社会公众公开的信息。二是征集民意。政务微博不仅仅是一个公共政策、信息的发布平台,而且是一个公共关系的营销平台。通过微博平台,政府和公务人员可以在与网民的互动中,向网民征询推动科学发展、加强社会管理乃至公众政策措施等意见,掌握民情民意,促进科学执政、科学决策,提高施政水平。三是沟通互动。通过政务微博,可以及时查看和回复网民的评论,了解群众诉求,主动回应议题,努力解决难题,增加微博活力,树立为民政府的良好形象。四是增加人气。政务微博开辟了政府新的宣传渠道,也是各级政府部门重要的自我展示和宣传工具。微博的零距离沟通,让政府变得更加贴近民声,更加人性,充分尊重了广大群众的“话语权”,通过政府信息公开、便民服务,政府机构和公务人员的影响力也将得以不断提升。五是解决问题。分析群众诉求,主动回应诉求,努力解决问题,是政务微博的特色所在。通过查看网民的回复和私信,分析群众的诉求,对于群众集中反映强烈的问题,努力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解决,有助于提高社会公众对党政部门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政务微博不同于传统的政民沟通方式,它以网络作为政民沟通的主要方式,具有其鲜明的特点。首先,政务微博具有权威性,它所发布的信息是来自政府本部门,而不是新闻媒体的报道转载转抄。其次,政务微博具有服务性,其开设目的在于灵活地围绕具体事务,构建一个能更好地为社会为民众服务的平台,而不是作“秀”。第三,政务微博具有快速性,它对于灾害性、突发性事件往往在第一时间进行微博发布,第一时间响应,把为民服务的好事及时做到位。第四,政务微博具有透明性,它是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共享平台,它能够更好地促进政府的公开、透明和降低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门槛。第五,政务微博具有互动性。微博的关键是互动,没有互动的微博不是微博。因此,群众对于政务微博满意不满意是体现在坦诚交流、充分表达、倾听谅解的互动过程中的。第六,政务微博具有法制性。微博语言表达尽管较多地呈现为“网言网语”,但政务微博的内容必须遵循和符合法制精神,必须依法依规地来开展,形式可以丰富多样,但坚持法制是政务微博不可易移的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务微博不同于娱乐、生活、交友等普通微博,是不能感情用事的。

二、我国政务微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自2010年以来,我国政务微博数量发展迅猛。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截至2011年8月1日,仅腾讯微博中就有万余个党政机构和官员微博账户,其中副厅及以上级别的高级官员有266人,涵盖各个部门和地区,微博首次体现其强大的力量当为2010年9月发生在江西的宜黄事件。当前,在国内外重大事件当中,微博正发挥着重要的信息传导作用。鉴于微博的强大力量,一些地方政府开始重视对微博的管理和引导。2011年6月南京率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微博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对于灾害性、突发性事件,要在事件发生后的一小时内或获得信息的第一时间,进行微博发布。

事实上,开设政务微博,和网民群众零距离交流,有助于推动政府工作的深入开展,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有效地彰显政府工作的良好作风与公仆情怀,也是创新社会管理重要举措之一。充分发挥网络在开展群众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把网络作为了解民意、汇集民智的重要渠道,作为提高联系服务群众效率的重要平台,作为开展群众监督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与时俱进的政府工作科学化的举措,也令社会对政府工作的高效、亲民、务实等有了新体验。

但是,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微博也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微博天然存在着碎片化传播对权威性、准确性的消解;政务公开过程中的信息泄密问题;微博的情绪化表达影响对舆论的判断等不足。政务微博建设的形式化、空心化、名利化也成为其发展的短板。目前,在政务微博的建设上,还存在如下问题:

1.政务微博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尚处于无序化状态。我国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约束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是否一定要建立政务微博,微博建立在哪一个门户网站上。这就造成各个地方,甚至是同一机构不同部门在不同微博平台上运行微博,无法实现政务微博向全体网民服务,也不利于各部门信息的共享,更不利于统一管理和统一对外提供服务。

2.政务微博命名没有统一的规则,尚处于自由、无序、随心所欲的状态。微博平台提供商在审核和确认名称时,只要不重名即可,并不对名称加以规范、限制,而政务相关部门也没有制定统一的命名规则。政务微博名称的混乱状况不利于用户识别,真实性、权威性大打折扣,用户无法查询和搜索,不利于政务微博的推广和宣传。

3.政务微博运行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目前的政务微博运行处于自发状态、没有法规、纪律对其运行加以约束和限制。比如信息的发布时间和数量,对用户意见的回复、处理和反馈等并没有统一的硬性规定。这种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和评价机制的政务微博,很难保证向广大用户提供及时、可靠的服务,同时也不利于政务微博的健康发展。

4.政务微博营销缺乏明确的应对策略。缺少营销理念的后果是政务微博的粉丝数和关注对象不足、发帖数量不足,内容更新不及时,信息量不足,从而造成已有粉丝自然流失,进而影响微博的受众面。在某些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情况下,难免对政府争取信息发布的主动权,防止流言和谣言带来不利影响。

三、推进我国政务微博建设和发展的对策建言

政府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将微博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有力手段和改进工作的有效措施,既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和崭新要求,又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手段和紧迫任务。

1.政务微博建设要理性渐进。政务微博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政府可以更好地服务群众,用不好则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政府大力推动政务微博建设,需要规避几个现实问题:一是微博的运营主体的非官方性,政府无法实际掌控微博运营平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遇到突发情况很难直接介入应急处理工作;二是微博的开放性容易导致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可以以政府机构或官员的名字冠名发布不实信息,混淆公众视听;三是微博的自媒体属性可能使本来准确权威的信息被假借,虚假信息肆意传播,从而使政务微博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四是政府作为微博的使用主体,在微博的应用上存在定位不明确、经验不足、使用不规范、应对能力弱等问题,隐藏着一定的风险和危机。因此,政府在推进政务微博建设中,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既要鼓励和支持政府机构和官员使用微博,又要不断加强对政务微博的管理和规范。推进中应有所侧重,防止“一拥而上”的跟风式开设微博。当下,尤其应以涉及民生、司法等职能部门的政务微博建设为重。同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尽快制定出台《政务微博使用指南》。

2. 政务微博运行过程要有的放矢。政务微博重在微博问政,关键是有效互动。因此,发布内容是不是群众所关心和关注的问题,群众的诉求是否能够得到有效解决,是评判政务微博的重要依据。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政务微博使用功能的充分发挥。

首先,微博内容要体现以人为本。亲民爱民是政务微博的形象。微博上,无论机构或公务人员,人人平等。因此,政务微博要顺应草根性的特点,必须放下架子、淡化官方色彩,明确定位、注重服务,适时更新、强化互动,倾听并回应网友的呼声,用人性化的“网言网语”来进行沟通。多“人话”,少“官话”、“套话”避免“官腔”,力求使语言口语化、平民化、多样化,注重发布内容的亲民性。其次,微博交流要做到理性公正。政务微博上的评论要以开放、宽容的态度接受群众的抱怨,容许网民表达不同的观点。对于网民发表的一般性回复,可给予礼貌性的回复;对于网民发表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可给予鼓励,进行探讨交流;对于网民发表的恶意言论,耐心做好沟通,增进彼此了解。第三,微博效益要实现结果为上。服务百姓生活,分析百姓诉求,解决百姓问题是开通政务微博的价值和目的所在。政务微博在面对网友留言评论时,应该每条必复,而对于网友提出的问题或求助,也要根据程序及时回答,如事情紧急,则需启动一套机制,真正解决问题。政务微博只有帮助公众解决问题,才会受到公众的信任,才能发挥微博真正的价值。

3.建立科学有效的政务微博舆情评判机制。微博是听取民意的重要渠道,但绝不是唯一渠道。网络民意是民意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完全代表民意。微博平台建设的固有模式导致出现微博信息传播主体的不确定性、信息传播内容的情绪化成分,从而增加了政府对舆情研判和把握的难度。为此,一方面政府要高度关注政务微博的影响力,时刻关注技术发展新动向及舆情发展新走向,充分发挥政务微博在推动民众参政议政、加强政府与民众交流方面的平台作用,引导民众理性表达。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对政务微博的局限性保持清醒认识,对于其中反映的复杂网民情绪和倾向,需要及时建立科学的微博网络舆情评判机制。要在舆情信息综合发现与挖掘、跨媒体与多通道内容的关联分析、舆情安全态势推演、舆情调控、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定量化与确定化等方面形成整体突破,加强网络舆情掌控能力。

4.政务微博建设要健全保障机制。运营好政务微博的基础是要建立一系列保障机制,要确保政务微博“更快、更准、更勤”。一是人员和设备保障机制。政务微博不一定要单独设立微博管理员,但必须要落实专人进行发布、互动和关注,如果不落实专人进行维护,很容易“走过场”,甚至形同虚设。维护政务微博的专人,不仅要熟悉相关专业知识,而且要了解网络传播和微博使用技巧,因为只有他们才真正懂得网民的语言,了解网民的需求。同时,政务微博的建设和管理需配备先进的硬件设备,如智能手机、数码照相机、平板电脑、无线上网卡等,保障微博能够在需要的地方及时有效地发布,实现移动办公,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责任落实机制。政务微博需要落实责任部门和团队,责任部门既要掌握信息资源,又要能够统揽政务活动的职能部门。保证在第一时间与网民互动,在突发情况下第一时间通过政务微博传递信息。三是培训机制。微博是一个全新的媒体形式,政务微博在实践中要不断总结规律,提高发布、互动和沟通的技巧。要善于运用成功经验,对维护人员加强政治、业务、微博发布技巧等方面的培训,使之更好胜任政务微博宣传引导工作。四是内容发布机制。微博最大的特性是“快”,内容发布快、传播快、阅读评论快。这种实时性决定了政务微博要建立即时性很强的服务类信息的发布机制,要突破行政部门层层报批的规制限制,需要有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内容发布机制。

5.政务微博建设要处理好五个关系。一是公关与服务的关系。政务微博的主要目的并非止于塑造政府形象,而是服务公众、扩大参与、促进信任、增进效能。二是发布与参与的关系。目前,政务微博的信息发布功能已经受到肯定,但倾听、互动功能较弱,而解决问题、促进民众参与方面最弱,需要注意改进。三是突发与常态的关系。政务微博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及时信息披露容易带来声望,但常态运行需要制度化保障。四是政务微博和其他政务公开渠道的关系。微博只能是综合的政治沟通与参与体系建设中的一个环节,其功能发挥离不开其他网上、网下政务平台的支持与联动。五是公务人员个人微博和官方政务微博的关系。公务人员既是个人又有公职,具有双重角色,开博要把握好度。如何使公务人员的个人取向和政府政策立场保持相对平衡,需要在实践中正确把握。

参考文献:

[1]王榕.通过政务微博体现“服务为本”——以上海建设交通行业政务微博为例[J]. 新闻记者,2011,(6).

[2]瞿旭晟.政务微博:打造政民沟通新渠道——“政务微博:机遇与挑战”圆桌论坛综述[J]. 新闻记者,2011,(6).

[3]张志安,贾佳.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J]. 新闻记者,2011,(6).

[4]唐亮.政府微博发展的理性思考[J].传媒,2011,(5).

[5]邓遂.微博问政热潮的冷思考——当前政务微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对外传播,2011,(8).

[6]时报.政务微博面面观[EB/OL].(2011-06-13)

[2011-07-10]. http://www.qnsb.com/space-323-do-blog-id-200401.html.

[7]办公网. 关于加强我区政务微博建设的意见[EB/OL].(2011-06-01)[2011-07-11].http://qfzx.nhedu.net/Ar ticle/SchoolMaster/SuperiorScheme/nanhai/201106/3412.html.

[8]南方月刊.官方微博,140字的问政之路[EB/OL].(2011-03-28)[2011-07-08].http://nf.nfdaily.cn/nfyk/content/2011-03/28/content_21937104.htm.

[9]党政机构和官员微博发展报告:微博问政成趋势[EB/OL].(2011-04-21)[2011-07-08]. http://www.hangzhou.gov.cn/main/tszf/dywj/T351361.shtml.

[责任编辑:黎 峰]

作者简介:宋利国(1976-),男,陕西榆林人,教育硕士,陕西青年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理论、共青团与青年工作、社会工作;张亚娜(1959-),女,郑州人,陕西青年职业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共青团与青年工作研究。

作者:宋利国 张亚娜

上一篇:受益公平性农村合作医疗论文下一篇:当代心理学发展前景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