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英文研究论文

2022-04-18

【摘要】危机新闻报道因其针对事件的特殊性和强大的社会冲击力,很容易成为读者及民众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全球金融危机这一典型题材为例,归纳分析了危机新闻报道中普遍存在的种种怪现象,表现为切口大、视野小;重发布、轻分析;悲观浓、曙光淡等。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金融危机英文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金融危机英文研究论文 篇1:

国际教育援助研究的主体、热点及其变化

摘 要:国际教育援助是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核心行动之一,推进相关研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本研究对WoS数据库中258篇英文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和内容分析后发现:(1)国际教育援助研究成果体量较小,但文献数量和被引次数增长显著,揭示出该领域的受关注度不断提升;(2)该领域研究成果具备稳定的知识传播平台,如《国际教育发展》等比较教育刊物;(3)该领域研究主体以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高校的研究者为主,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受援国的研究者暂处边缘位置,研究者布局揭露结构局限性;(4)在1990-2020年间,该领域研究热点包括援助成效、高质量教学、课程改革和技术赋能等,热点话题具有持续性和发展性。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加强我国国际教育援助实践和研究布局的规划、提升对相关实践活动的危机管理等对策。

关键词:国际教育援助;主体;热点;教育对外开放

国际教育援助是教育对外开放中最为核心的行动之一,对提升受援国教育发展水平、扩大援助国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回顾国际教育援助的发展历史可知,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是重要的发起力量和推进力量。在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新发展形势下,深化对国际教育援助实践与研究的理解,是加快和扩大我国面向国际社会的教育援助及其研究时一项紧要的课题。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在以优质教育资源走出国门服务“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中,亟需加强相关研究方法或理论的创新,扩展与国际学术界交流的通道。[1]为此,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计量、文献可视化分析和内容分析法,呈现和解读近30年国际教育援助研究的研究主体、主题热点以及研究脉络,试析国际教育援助与特定背景、阶段各因素间的关系。具体研究分为数据收集与清洗、数据录入与分析、分析结果解读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完成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的检索、筛选和整合。该阶段对所选文献进行严格筛选,以保障数据的质量及结果的可靠性。第二阶段进行数据的录入和分析,采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 V5.7 R2(以下简称CiteSpace)和WoS统计分析手段完成分析工作。第三阶段结合对重要文献的内容分析,对数据的可视化结果进行分项解读。这样的分析既能够在已有文献计量学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还可以从数据多样性和方法上进行创新,弥补以往研究中对于经典文献剖析不足的缺憾。

(二)数据来源

WoS数据库是收录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数据库,该数据库的核心合集所收录的文献在同行评价、下载和引用等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学术影响力,是分析国际教育援助研究领域发展的优质数据源。本研究以WoS核心合集为数据检索来源,按主题①检索了199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24日的英文期刊论文(journal article),手动筛选后最终获得258条文献作为分析数据,其中包括248篇研究论文(article)、5篇主编评论(editorial)、3篇文献综述(review)和2篇书评(book review)。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国际教育援助研究文献的分布

1.年度分布

对国际教育援助研究发文量和文献被引频次的比较分析可以说明该领域文献的年分布概况(见图1)和研究成果的增长趋势:一是年度文献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具有不同程度的浮动,最低发文量仅为1篇,最高发文量为26篇,2006年后的发文量上升明显,但在2009、2011和2017年出现过较为明显的下降。二是所选文献的年被引频次亦在微弱的浮动中不断上升,在2005年上涨至10次,随后在2008、2010和2018年出现过较为明显的下降,2019年达到最高的417次。与国际教育援助领域的大规模实践相比[2],该领域研究的发文总量和被引频次相对较小。

2.期刊分布

学术期刊是国际教育援助研究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通过了解刊发国际教育援助研究的重要期刊,研究者可精准定位国际教育援助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高效学习本领域的科研成果,及时追踪本领域的发文动态和成果展示平台变化。本研究统计出在国际教育援助研究领域发文量排名靠前的10份期刊(见表1),由此发现:其一,重要学术期刊相关研究的累计发文比例悬殊,《國际教育发展》在30年间刊发相关研究57篇,遥遥领先发文量处在第二位的《比较教育》(15篇);排在第三至十位的八份期刊发文量分别为5篇或3篇。然而在发展导向的基础上,不能忽视高发文量和期刊成立时间的相关性,例如《国际教育发展》的出刊时间至少可追溯至1981年。[3]其二,比较教育学届对国际教育援助研究的关注程度较高。在前10份期刊中,《比较教育》、《比较教育评论》和《比较:比较与国际教育》三份期刊上刊发的国际教育援助研究文献占检索文献总数(258篇)的8.915%,共有23篇。其三,从期刊关注的学科与主题类型看,教育与教育研究、发展(学)研究和经济学是国际教育援助研究的主要学科支撑。以《国际发展评论》[4]、《实践发展》[5]和《发展研究》[6]为代表的社会学与经济学领域重要刊物长期关注国际发展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的社会与经济问题,近年它们对教育援助的关注是一个新特征。

除期刊发文量等指标以外,我们通过对期刊的共被引分析探寻了期刊与学科间的知识流动,深入了解国际教育援助研究领域的知识分布结构与流向,在静态的发文量等结果之上探讨期刊间的动态关系。在期刊共被引分析结果中,网络模块化的Q值为0.9767,该值大于0.3即表明网络社团结构是显著的;用于衡量网络同质性的加权平均S值为0.709,该值大于0.05即表明聚类稳定。从图2期刊共被引分析表明由上之下查看,发现社会学类期刊(如《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发展(学)研究期刊(如《Development Policy Review》)、经济学类期刊(如《Journal of Econometrics》)以及国际组织发布的《全面教育监测报告》(Education for All Monitoring Report)和工作文件(working paper)成为国际教育援助的重视知识分布载体或来源。

另外,对期刊进行突现性分析发现,《论文》(Thesis)、《国际发展评论》、《世界银行经济评论》(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国际研究季刊》(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第三世界季刊》(Third World Quarterly)共5份刊物从2015年至今获得了较多关注(见图3),是这一研究领域知识传播中不可小觑的新力量。这5份期刊主要关注国际发展问题,凸显出国际教育援助研究的多学科特性,同时也和上文表1中所发现的国际教育援助研究以教育与教育研究、发展(学)研究和经济学为主要学科支撑的结论相呼应。

(二)国际教育援助研究的主体

1.高发文量研究者

高发文量研究者在论文发表或被引次数等方面具有突出的表现,他们的学术工作通常成为国际教育援助研究领域发展的推动力。根据WoS发文量统计发文量排在前20位的研究者(见表2),结合对这20位研究者的论文内容和相关研究经历的进一步分析,发现高发文量研究者具有如下特征。其一,发表国际教育援助研究期刊论文量超过5篇的研究者来自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传统发达国家,澳大利亚虽有四位研究者发表了本领域的文章,但均为2篇;总体来说,排在前20名的研究者均属于发达国家的高校或科研院所。其二,20位高产研究者的学科背景主要是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包括它们的交叉学科),说明国际教育援助研究具备且需要较强的专业特性,有主要的学科支撑。其中,有11位研究者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领域耕耘多年,说明了比较教育学界对国际教育援助研究的持续关注。其三,这些研究者普遍具有丰富的国际援助和教育援助实践经验。在国际教育援助方面,他们和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或大学机构有着紧密的合作,或(曾)在发展中国家的相关部门以及国际组织中任职。其四,这20位研究者在研究国际教育援助时对非洲最为关注,其次是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和南亚)、太平洋地区和拉丁美洲。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工作所在国家与研究关注的地区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相关性。来自英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五位研究者主要关切非洲和南亚,美国和加拿大的六位研究者关注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非洲以及美国的边缘群体,四位澳大利亚研究者主要关注东南亚和太平洋国家,欧盟国家的四位研究者主要方向为全球视域和国际组织。

2.高被引作者和研究者集群

共被引作者分析和作者合作聚类分析能够定位国际教育援助研究中的高被引作者和研究者集群。共被引作者分析中Q值為09329,加权平均S值为08337;作者合作聚类分析中的Q值为09747,加权平均S值为07059,依次说明网络社团结构显著和聚类分析可信。共被引作者分析结果表明国际教育援助领域的高被引研究者主要供职于两类机构:一类为国际组织,包括联合国、世界银行、欧盟、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等国际组织及其所属机构,如联合国开发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研究成果被引频次较多的高影响力研究者阿比·瑞德尔(Abby Riddell),曾任职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英国政府。另一类高被引研究者主要供职于高等教育机构,如前文提到的英国爱丁堡大学的高发文量研究者肯尼斯·金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凯伦·穆迪、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安托尼·维格(Antoni Verger)、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德雷埃尔·阿克塞(Dreher Axel)、美国耶鲁大学和瑞典苏黎世大学同时聘用的卡姗德拉·博奇勒(Kassandra Birchler)、美国斯坦福大学的马丁·卡诺(Martin Carnoy)和乔·萨莫弗(Joel Samoff)等。

国际教育援助研究者的合作聚类指出了该领域的研究者集群,有助于我们认识该领域的主要合作关系,深入分析相关研究的背景、内容和特征。以机构划分具有两个稳定的研究者集群,一个由剑桥大学、马萨诸塞大学、哈佛大学、诺丁汉大学和爱丁堡大学等高校构成;另一个由悉尼大学、多伦多大学、巴塞罗那自治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和开普敦大学等高校构成。以学者划分则有3个较为明显的合作集群。其一,以弗朗辛·梅纳什、安托尼·维格、凯伦·穆迪、赞比亚教育部的菲力克斯·皮里(Felix Phiri),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巴尼分校的阿伦·贝纳瓦(Aaron Benavot)和美国夏威夷大学的小布伦特·爱德华(Brent Edwards D.Jr.)为代表的研究者所构成的学术团体,关注全民教育计划(Education for all)全球监测、教育援助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国际教育援助中的捐赠者决策等问题。其二,迪格尼塔斯国际(Dignitas International)②和多伦多大学的迈克尔·舒尔(Michael J.Schull)、瑞典卡罗琳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的梅里克·瓦伦斯特恩(MerrickZwarenstein)和马拉维卫生部(Ministry of Health Malawi)的马修斯·约书亚(MartiasJoshua)等人以合作者的身份集体发表文章,他们在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及成效方面的研究引起了较大关注。其三,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linical Chemistry and Laboratory Medicine)的圭拉默·列夫菲尔(Guillaume Lefevre)、弗雷德·阿普尔(Fred S.Apple)和阿兰·嘉菲(Allan S.Jaffe)等人,关注临床医学教育以及相关教育资料的国际援助,彰显出医学教育援助在国际教育援助中的重要影响。

(三)国际教育援助研究的热点

研究热点来源于对文献主题词(term)和关键词(keyword)的可视化分析,用以反映共时性维度下国际教育援助的研究和实践热点,以及历时性维度下研究热点的转向与变化。对258篇文献的主题词进行聚类分析后,Q值为0.9715,加权平均S值为0.7208,均达到了网络结构稳定和集群显著的要求。分析得出了多个关键词集群,此处选取3个大规模的稳定集群(编号分别为39、45、46),以展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见表3)。表中S值代表集群网络结构的稳定性,平均时间说明集群形成的时间,LSI、LLR和MI标签词则是以不同算法计算主题词后的结果,不同算法之间相互印证以说明研究热点的具体内容。从表3中可以发现:一,集群45形成时间最早,集群稳定性最强。从这一集群的标签词中可知2005年左右形成的研究热点包括英国双边援助、教育部门、援助成效、交易成本和课程改革,这与本世纪初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热潮等事件不无关系[7]。二,在2010年左右形成的集群46关注英语读写能力、高质量教学和课程改革等,其背后的原因或与国际教育援助制度建设中对基础教育、读写能力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重视存在关联[8]。三,最近形成的集群39关注高等教育(尤其是融合信息通讯技术优势的研究生教育)、竞争性预期、援助成效等主题,凸显了教育援助中技术与技术-经济基础设施(techno-economic infrastructure)的重要性[9]。值得注意的是,三个集群不仅说明了不同时期国际教育援助研究热点的多样性,也清楚呈现了研究热点在一定时期内的持续性。例如,研究者们在21世纪的头十年对国际教育援助中的课程改革话题有持续的研究热情,这与当时教育研究领域的整体兴趣是一致的;再如,英国双边援助和援助成效等则是近三十年该领域研究中长期重要的主题。

三、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因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影响,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获得的教育及发展援助不断削减,改善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及社会发展水平亟需更多资源[10],相关研究投入即是一项关键资源。逆全球化阻力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进一步凸显了国际教育援助研究的价值和需求。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集中分析国际教育援助研究的主体力量、热点问题及其变化,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国际教育援助研究的主体是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的研究者,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受援国的研究者参与度虽逐步提高,但影响力有限。该现象背后的原因主要包括:其一,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是教育援助的主要发起者和提供者,具有先发优势、科研实力优势和长期影响力;其二,以英语为媒介语的学术话语体系和成果传播平台是学术研究的现实环境,受援国及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者在国际学术对话中受到语言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其三,国际教育援助本身具有明显的国际性或跨国性,与单独研究一个国家的教育相比研究成本更高。

第二,国际教育援助研究领域的主题愈发多样,表现出持续性和发展性特征。研究主题的聚类与变化分析表明,1990-2020年间的国际教育援助研究既有受到持续性关注的主题,例如教育援助中的后殖民、可持续性课程发展和教育援助成效,也有近年来受到较多关注的热点问题,例如信息技术优越性、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以及教育援助中的南北合作等。不可否认的是,国际教育援助研究热点的发展在反映了教育援助实践变化的同时,还体现出相关研究分析教育援助实践的视角与方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视角包括“依附理论”“后殖民主义”“批判教育学”和“教育援助与公平、民主”,等等。

(二)研究启示

我国在构建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中,需要对国际教育援助作出新的学理思考与实践变革。基于本研究的结论与分析,我们建议从以下方面提高我国国际教育援助研究水平,优化国际教育援助的实践。

首先,合理规划国际教育援助的实践和研究布局,提升对相关实践活动的危機管理。合理规划有助于增强我国教育援助的透明度与认可度,维护和宣传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国际教育援助中充满着不同国家间对外战略的角力和国际形势的复杂影响[11],国际援助一方面可赋能国家对外战略的实施,为宣传积极的中国影响、提高受援国教育发展水平做出关键贡献;但另一方面也容易成为国际意识形态较量中的“火力集中点”,备受质疑。为此,我国的国际教育援助实践应加强战略布局,在援助的对象和方式选择上做好充分的调查和筛选,以合乎双方实际的方式开展教育援助,并全面考虑国际准则的影响。[12]此外,政府和高校应为国内外学者研究中国国际教育援助提供数据、经费等方面的支持,以科学研究保证我国国际教育援助的合理决策和宣传推广。

其次,明确我国在双边多边国际教育援助中的受援国和施援国身份,增强我国在国际教育援助研究的主体性。我国在1950年便开始向周边国家提供对外援助,通过援建学校、培养师资、扩大奖学金规模等方式,提升其它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13]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在双边多边国际教育援助中扮演愈发多样的角色,如在接受国际教育援助的同时,还为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援助。我国应增强和坚持在相关实践和研究中主体身份的多样性,准确判断客观事实和自身作用,通过开发国际教育公共产品等共同应对全球教育难题。

再次,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进行学习和借鉴,探索国际教育援助研究的新主题和发展方向。一方面,我国教育援助研究需要继续向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学习,加强相关的实践与研究合作,保持与国际学术界进行平等对话、探讨前沿议题的能力和活力。另一方面,我国研究者应跳出过去的研究框架,探索新的主题和发展方向,积极响应国家外交战略布局,基于已有发展援助工作积极探索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援助研究新主题和发展方向,同时与发达国家的相关研究形成错位发展态势,以反哺教育援助的实践发展。

最后,重视培养我国国际教育援助实践与研究高层次人才。本研究表明,国际组织人才和高校高层次研究人才是一国开展国际教育援助研究和落实国际教育援助实践的中坚力量。与之相比,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国际教育援助高层次研究人才十分匮乏,对新时代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亦未跟上对外开放的新需求。目前,我们需要结合我国教育及发展援助的最新需求,把握我国作为国际组织重要成员国的贡献与影响力,培养大量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国际组织高层次人才。此外,为满足国际教育援助研究深入受援国开展实地调查的需要,还须关注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的培养,构建语言与专业结合、国别和区域结合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注释:

①为保障所选文献的全面性,在设定文献类型和时间等检索条件的情况下,以“education* AND aid*/assistance*/ODA AND international/global/foreign/overseas”的形式进行主题检索,并通过学科分类标准、人工筛选以及交叉比对的形式删去与本研究主题无关的文献。ODA指的是“官方发展援助”(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此外,鉴于国际上对教育援助进行研究的成果主要以英文发表,本研究仅选择英文文献。

②迪格尼塔斯国际(Dignitas International)是一个医学类研究组织,开展国际教育援助相关工作,尤其是致力于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改善对艾滋病、肺结核和相关疾病的救生治疗和护理。

参考文献:

[1]杨体荣,赵芮,吴坚.21世纪以来东南亚教育研究进展与趋势:基于WoS核心期刊论文的可视化分析[J].高教探索,2019(6):127.

[2]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Inclusion and Education:All means all Global Education Monitoring Report(2020)[R].Paris:UNESCO,2020:324-325.

[3]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Volume 1,Issue1(April 1981)[EB/OL].[2021-01-11].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international-journal-of-educational-development/vol/1/issue/1.

[4]Wiley Online Library.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About[EB/OL].[2021-01-11].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page/journal/10991328/homepage/productinformation.html.

[5]Taylor & Francis Online.Development in Practice-About this journal[EB/OL].[2021-01-11].https://www.tandfonline.com/action/journalInformation?show=aimsScope&journalCode=cdip20.

[6]Taylor & Francis Online.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EB/OL].[2021-01-11].https://www.tandfonline.com/action/journalInformation?show=aimsScope&journalCode=fjds20.

[7]ABBY R,MIGUEL N.The Effectiveness of Foreign Aid to Education:What Can be Learne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2016,48:23-24.

[8]STEPHEN P H,BOMMI L.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Assist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2016,48:10.

[9]DONGSUKK,MIN JAE P.Competitive Prospects of Graduate Program on the Integration of ICT Superiority,Higher Education,and International Aid[J].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17,34(8):1625.

[10]YASMIN A,EMILY B,ELEANOR C,et al.Six Decades of ODA:Insights and outlook in the COVID-19 crisis[EB/OL].[2021-02-02].https://www.oecd-ilibrary.org/sites/5e331623-en/index.html?itemId=/content/component/5e331623-en#chapter-d1e20.

[11]RAYMOND Y.China’s Development Assistance in Southeast Asia:A Threat to Japanese Interests?[J].Asian Survey,2020,60(2):323.

[12]谷贤林.法国教育援助的基点、特征与诉求[J].外国教育研究,2020,47(12):44.

[13]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EB/OL].[2021-02-12].http://www.cidca.gov.cn/2021-01/10/c_1210973082.htm.

(責任编辑 赖佳)

作者:杨体荣 赵芮

金融危机英文研究论文 篇2:

浅析危机新闻报道中的怪现象

【摘要】 危机新闻报道因其针对事件的特殊性和强大的社会冲击力,很容易成为读者及民众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全球金融危机这一典型题材为例,归纳分析了危机新闻报道中普遍存在的种种怪现象,表现为切口大、视野小;重发布、轻分析;悲观浓、曙光淡等。为科学利用或合理破除这些怪现象,危机新闻报道应当在理性、正面、适度的原则下,通过深入有效的报道,积极引导舆论,以在安抚公众情绪、保持社会稳定、动员社会力量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危机报道 “怪现象” 平衡报道 舆论引导

一、切口大、视野小

对金融危机的报道,不少媒体停留在宏观报道层面,切口大、视野小,让受众读起来乏味且不愿再去读这类新闻。但有些媒体在“小”字上做文章,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金融危机情况下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在操作流程上,有选择、有判断地将社会生活中那些有代表性的“小事”,放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挖掘蕴含其中的“大问题”,从而延伸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和深度价值的社会主题。以小见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切“小”人物

新华社对外部中国特稿社播发的英文特稿《金融危机下中国拾荒者面临破产危机》,将关注点落在金融危机下的“小”人物身上,独具特色,受到外文改稿专家的称赞和外界的高度关注。这篇特稿从两个小人物的命运切入,描述了一对来自安徽农村的年轻夫妇的境遇。他们在新一轮工厂倒闭潮中失业,奥运会后来到北京转行从事废旧金属回收生意,刚刚起步却又因原材料价格暴跌而陷入破产境地。稿件以小见大,视角从产业链的最初端延伸出去,扩展到整个钢铁行业乃至全国经济形势,既呈现了最基层的社情民意,又折射出宏观经济面临的问题。同时,该作者也指出,政府所采取的经济刺激计划给这些普通百姓带来了希望,在不回避问题的同时带来了一抹亮色。

2、关心“小”事情

《新华日报》从细微处做文章,助推经济发展。江苏是制造业大省,中小企业是江苏省内外农民工就业的大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用工需求明显减少,无锡18家企业倡议善待员工,不拖欠工资,不随意裁员,力保企业生产运转基本稳定,力保职工不因企业暂时困难而失业或失去基本生活保障。利用政府优惠政策,积极组织员工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员工技能素质,将“减员增效”变为“稳员增效”,引导员工与企业共筑抵御金融危机的防线。此举对引导企业正确应对金融危机,妥善处理企业与职工的关系,进而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示范效应。《新华日报》第一时间在重要版面重要位置刊发了《风雨同舟化解金融危机对就业影响无锡18家企业倡议“稳员增效”》的消息,立即得到当地100多家企业的积极响应。

3、关注“小”字眼

浏览一下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等境外各大通讯社对中国的报道,就会发现他们对中国政府对待金融危机的态度、中国宏观经济状况、中国金融业状况、中国的楼市价格波动情况、中国资本市场的表现等等极为关注。就关注点来讲,他们不是对中国重大政策或国家领导人在重要场合的讲话进行简单发布,而是认真分析,从中找出一些关键字眼突出报道;同时关注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和金融、楼市等关键行业的运行情况,从而分析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二、重发布、轻分析

在危机蔓延及应对的每一天,面对每一个事件、每一个观点,人们都会问发生了什么,这件事意味着什么,会产生什么影响,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自然要求新闻媒体不只是报道。普利策曾有一个经典的比喻,媒体就像海上航行的轮船上的瞭望塔,当它发现前方的冰山、暗礁时,能够及时向人们发出警报。而我们的媒体在这方面有差距,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少中国本位的思考。只知道简单根据西方的宣传口径大肆报道西方的危机,一味讲西方话语霸权所倡导的“全球化”,以及西方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危害,甚至极力主张给西方救市,而不讲中国的机遇。二是坐而论道。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肇始的风暴道理说起来简单,但要真正弄明白的不多,即便是有些金融业专家都不太了解次贷危机的来龙去脉,不能完整说清楚“次级债”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些记者可能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足够的财经知识,完全可以应付此类报道。但实际上与这次危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相比,我们所了解的不过是皮毛而已。报道中不乏为吸引眼球而主观臆想或耸人听闻的东西。这种做法是非常危险的,小则会成为某个企业或当事人的被告,大则可能引起金融市场的混乱,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三是将金融危机当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如经营利润下降的不从管理上找原因,归咎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岗失业的不从自身找原因也归咎于金融危机;有的腐败贪污搞垮企业了也说是金融危机惹的祸,令人可笑之极。

我们呼唤危机报道“深度操作”。只有深入其中,抓住问题的要害进行报道,才能产生强势影响力,有效地引导舆论,在安抚公众情绪、保持社会稳定、动员社会力量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1、深入采访,切忌报道同质化

如对到底有没有出现企业倒闭潮和民工回流潮?新华社不是人云即云,而是派出了东、中、西三路共六支经济形势基层调研小分队,分赴全国13 个省区市,深入一线了解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近距离观察国家和各地应对危机举措的实施及其效果。《新华每日电讯》在《新闻焦点》刊发了《到底有无“倒闭潮”?》一文,并派多路调研分队深入采访,谈金融危机挑战和应对信心,反响很好。

2、观点要有数字支撑,注重报道的权威性

美国《商业周刊》前执行主编罗伯特·道林、普利策奖得主田歌都认为,应该更多地提供一些翔实的数据作为报道的支撑,而不是坐而论道。道林认为危机后期,应该更加关注市场数据以及美国国债利率和Libor(伦敦同业拆借利率)之间的利差,通过这些数据,可以更好地对此次危机的发展作一个预判断。对中国媒体,本文认为还需注意两点:一是做好信息整合,对粗浅、分散、杂乱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加工、整合,从而为读者提供权威、实用的信息;二是在深度报道中,涉及政策解读、形势研判等方面时需要专家的参与,选取采访对象一定要注意其权威性和影响力。

3、坚持多渠道、多元化报道

新闻媒体报道金融危机及其影响,不仅要关注金融危机的表象,更重要的是要把金融危机放在“显微镜”下去透视观察,深入分析金融危机的成因、影响程度、治理对策的可能性,引导民众正确看待金融危机。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入,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利用自己与全球最大的财经电视媒体美国CNBC合 作的资源优势,连续在《今日期市》、《今日汇市》、《公司与行业》中,及时、充分报道次贷危机的蔓延、金融危机在全球的危害,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这场危机的方方面面。这些报道和深度解读,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消除了公众的困惑、疑虑,对稳定民心、稳定社会情绪产生积极影响。

4、搞好平衡报道

了解不同背景人士所代表的不同群体。比如,针对银行卡跨行收费问题,监管部门、银行、消费者甚至不同的经济学家都有不同立场;对中国房地产业的预测,政府部门、国内房地产企业、外资投资机构观点迥然不同;对中国股市的评析,立法者、监管者、券商或基金公司、上市企业、国外投资机构各执一词;同样是金融危机,监管者、评级机构、投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的解释不尽相同,选择哪个立场,报道角度会大相径庭。记者需要分清各方背后的立场和利益,以求报道平衡全面。另外还要注意不被利益集团所引导,一些供职外资投行的专家近两年来的表现已经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他们关于中国楼市和股市说一套做一套的行为往往会误导人们的投资方向,给其带来惨重损失。

三、悲观浓、曙光淡

一段时间里,人们看电视、读报、上网,发现到处是铺天盖地对金融危机的报道,而且网上反映出的情形比实际中看到的更悲观。有些新闻媒体热衷于报道银行倒闭、人员下岗失业、农民工返乡等,电视台邀请的专家也好学者也罢,大谈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种种可怕的后果和灾难,有的新闻媒体甚至预言,我国金融危机见底的标志将是出现大企业、甚至是世界知名企业的最终倒闭。

总体来看,媒体关于金融危机的报道悲观论较浓。其表现形式为:一是过多聚焦金融危机。据法国《费加罗报》公布的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法国人认为媒体过多聚焦金融危机。其中一名受访者表示:“现在的媒体集团大多喜欢抓住敏感问题不放,但是它们又无法帮助人们进行更多的思考。”有的受访者则建议媒体不要总是关注一件事情,而是要尽可能呈现更多的事物给受众。二是夸大金融危机的影响。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外国媒体对韩国经济纷纷提出悲观的看法,如英国《金融时报》以《下沉的感觉》为题,大篇幅报道了韩国经济的危机。对此,韩国政府强烈反驳说,外国媒体报道的“韩国经济危机论”过于夸张,反而会成为造成韩国经济不安的因素。我国有些媒体在这方面也要汲取教训,如在2003年4月20日国家认识到非典疫情的严重性并要求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相关预防知识之后,“战争,应急保卫战、舍生忘死、筑起铜墙铁壁、勇闯非典病区、围追堵截、生死攸关”等说法遍布各种媒体。就连中央电视台的抗击非典特别节目的宣传片也是长安街万人空巷,步行街满是“口罩人”的紧张场面。事实上,非典最为严重的时期,北京也并不是人人都戴口罩。这种报道造成了社会的普遍恐慌。

不可否认,发端于华尔街的金融风暴来势汹汹,确实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一些地区和产业遭受重创,很多工厂被迫裁员或关闭,大量员工面临降薪或失业,中国迎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寒冬”。但是,危机并非铺天盖地,势不可挡。客观地看,我国部分地区和产业、不少人群,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其实并不大,但由于媒体反复进行强势宣传,反而让人们感到了压力,变得无所适从。对此,本文认为媒体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报道要理性

如《21世纪经济报道》通过刊登评论的方式解析当前国家出台各项政策效果,告知公众大规模的财政投资激励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往往有较长的滞后期,这有助于公众理性看待国家当前采取的各项保增长的经济举措,维护公众的市场信心。《金融时报》原编辑查德·兰伯特认为,媒体标题上的疏忽、内容上的不当促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他敦促记者应更注重事实,避免使用惊慌、恐惧、混乱等字眼,通过传播,疏缓危机中个体的压力,将单纯的消息发布与社会心理疏导相结合。

2、报道要适度

对危机的影响可分级报道,有些可让公众周知,而有些只需在一定层级和范围内公布。当然,这样做并非要蒙住公众眼睛,而是为了避免恐慌情绪被扩大。

3、报道要正面

《北京青年报》刊登的《义乌小商品危机面前为何苦乐各异》一文,用事实说明了金融危机虽然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对我国的经济和企业来说,也是一次结构调整、产品升级和技术进步的机遇,只要积极应对,就可能脱胎换骨,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从而增强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在该报刊登的另一篇“专家看法”的文章《肉价涨落与金融态势无关》,其报道的记者在采访到农民养猪遇到的一些问题后,又专门采访了经济专家,对肉价变化的原因给予了准确的解答。两篇报道中所体现出来的编辑、记者的大局观,扎实采访和追求新闻本质真实的精神值得称道。如央视网及时对央视《新闻联播》、《新闻30分》、《焦点访谈》等重要栏目播出的相关内容予以整合,凸显央视权威观点,并转发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发表的评论员文章,坚持以正确舆论为导向、以正面宣传为主,加强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宣传和解读,注重正确引导社会心理,增强人们对经济发展的信心,受到网友广泛关注。

(注:本文为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公共危机报道研究”[2009]119、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重点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肖重斌:历史视角下的美国金融危机与新闻报道[J].今传媒,2009(1).

[2] 徐兴堂:对外报道金融危机的原则与应注意的问题[J].对外传播,2008(11).

[3] 俞靓:对当前金融危机报道的几个认识[J].中国记者,2008(12).

[4] 评金融危机新闻媒体报道之怪现象[EB∕OL].http://peterding2008.blog.163.com/blog/static/42363227200901311334

0517/,2009–01–13.

(责任编辑:张琼芳)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作者:黄芙蓉

金融危机英文研究论文 篇3:

中国饭店30年

[摘要]通过对海外三大学术数据库及国内《旅游学刊》的检索,本文对有关中国饭店的中英文论文进行分析、分类。根据研究内容,从战略与发展、市场营销、服务质量和人力资源管理4个方面系统地评述了中国饭店发展30年的历程,反映了海内外学者对中国饭店的关注热点和研究议题。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对海内外学术研究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国内外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国饭店;战略与发展;市场营销;服务质量;人力资源管理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饭店业已经走过30年岁月。从默默无闻到被世人瞩目,中国饭店业的迅速发展、出现的新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不仅引起国内专家的关注,也成为海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2 研究方法

为了对现存的有关中国饭店的文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笔者于2008年1月通过香港理工大学图书馆网上系统检索了海外的3个学术数据库,分别是:ProQuest Basic Search,EBSCO Host Web和EmeraldManagement Review。之所以选择这3个数据库,是因为其涵盖了旅游接待业管理的前10大期刊,分别是:Cornell Hotel&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International lournal oj Hospitality Management。lournal oj Hospitality&Tourism Research,International lournaloj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10urnal ofHospitality&Tourism Education, FIU HospitalityReview,journal of Hospitality&Leisure Market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Administration,J0urnal of Foodservice Business Research,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in Hospitalit$&Tourism(见McKercher,Law&Lam,2006)。并且这3个数据库也包括旅游管理的一些领先期刊,如TourismManagement。

论文的选择、分析和分类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3个数据库中搜索相关文章。首先进入EBSCO Host Research Databases数据库,在搜索内容(Find)一栏中填写“中国饭店”(Chinahotel)作为一个整体关键词,在检索范围(In)一栏中选择“Hospitality&Tourism Complete”(接待业与旅游管理),点击“Search”开始搜索。出现结果后,在“所有结果”(ALL results)中再点击“学术期刊”(Academic Joumals)精确搜索,最终确定22篇相关论文。然后进入ProQuest Basic Search数据库,填写同样的关键词“China hotel”,在“数据库”(Databases)一栏中选择“多种数据库”(Multiple databases),在“时间范围”(Date range)一栏中选择“所有时间”(Alldates),点击“Search”开始搜索。在所有结果中(Results)再点击“学术刊物”(Scholarly Journals)搜索到11篇有关中国饭店的论文。以同样的关键词,进入Emerald Management Review数据库,通过“QuickSearch"搜索所需文章,检索到的“论文”(Articles)共有395篇,但只有15篇符合要求。为了进一步搜索到所需文章,于是点击“摘要和述评”(

对于国内学者对中国饭店的研究,本文选取旅游研究的主要期刊《旅游学刊》为研究对象。进入香港理工大学图书馆网上系统,点击“期刊”(Journals),输入中文“旅游学刊”,提交“Submit”后进入“中国期刊网”(China Journal Net)中的《旅游学刊》。在检索项选择“主题”,输入关键词“中国饭店”后,在2008年0l期一1986年第1期的范围内共检索到100篇发表在该期刊上的文章、摘要和评论,经过阅读梳理进一步确定38篇文章。

第二个阶段,对确定的文章进行归纳、分类。首先,在网上浏览论文题目并进一步找到文章全文。然后,对论文的题目、发表时间、作者、研究方法、研究主题进行详细的编码登记,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文章进行分析。根据克劳福德·薇芝和迈克丽瑞(crawford-Welch&MeCleary’s,1992)的研究,旅游管理的文章主要分成6大类别:市场营销、财务管理、行政管理、操作管理、研究与发展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在对克劳福德·薇芝和迈克丽瑞(crawford-Weleh&McCleary’s)的分类进行修改和运用的基础上,本文将检索到的文章分为以下4大主题:战略与发展,市场营销,服务质量,人力资源管理。

3 发现与讨论

3.1 战略与发展

3.1.1 海外研究

关于中国饭店战略与发展的英文论文共有23篇。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海外投资、外资饭店发展、中外方合作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不仅吸引了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也吸引了大量的海外投资(Hines,1984)。外商的投资和管理推动了中国饭店业不断发展,同时外方也从投资中国饭店中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但在合作的同时,问题与冲突也不断出现,突出表现在服务质量、基础设施、地方法规限制等方面(Cook,1989)。为确保中国饭店的健康发展,对外应有长期发展的合作与规划,对内应建立起中央预订系统和科学的培训体系(Lawrence Yu,1992a)。1990年4月,中国国家旅游局第一次实行了饭店的星级评定工作,对饭店进行分等定级,标志着中国开始了科学的饭店管理(Lawrence Yu,1992b)。

20世纪90年代,对中国国营饭店而言,进行饭店信息管理系统、财务系统(Zhi,Wang,&Turban,1997)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对国际连锁饭店来说,在饭店经营过程中将中国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效结合

十分重要(Pang,Robeas,&Sutton,1998)。为了减少不同文化背景下员工之间的冲突,跨文化管理应该成为国际饭店管理的主题曲(Lam&Han,2005;Pheng&leong,2000)。另外,国际饭店管理者在制定饭店扩张战略时,更应该关注中国经济环境的主要发展趋势(Wu,Costa,&Teare,1998)。针对饭店的特许经营环境,彭(2000)指出,尽管机会存在,但外国公司要成功地进行特许经营,必须对中国特有的商业、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环境进行充分的了解。

自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蓬勃发展的中国饭店市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连锁饭店。民族品牌饭店发展壮大,国际知名饭店不断涌入,中国的饭店业群雄逐鹿(Lee,2002)。面对资金雄厚、管理良好的饭店跨国公司,中国的饭店集团充分意识到进行合并与加强品牌建设的重要性(Lawrence Yu,Lew,Ap,&Zhang,2003),不断地发展自己的势力。而对于外资和合资饭店而言,股票所有制(Wong,Luk,&Li,2005)贯穿着饭店战略发展的全过程。尽管中国是个潜在的巨大的市场,但多种经济体制并存的经济环境、政府的干预、政策的限制和集团利益的冲突,无论对中国本土饭店还是跨国饭店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障碍(Kivela&Leung,2005;Pine&Qi,2004)。

另一方面,在中国各种不同类型的饭店中,国有饭店仍处于主导地位(Tang,xi,Chen,&Ralph,2006),非商业目标限制了饭店的自我更新和发展。因此,与外资饭店相比,中国本土饭店在所有制形式、饭店规模、星级和利润方面都有很大差距(Gu,2003;Pine&Phillips,2005)。要促进中国饭店业的发展,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中国的饭店应该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外饭店的经营理念,充分理解战略计划与商业运作的关系(Li,Tse,&Gu,2006),提高饭店设施和服务质量,同时也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和商业技术(s,Lu&Law,2007;Ma,2006)。

3.1.2 国内研究

国内学者对中国饭店的发展也极为关注,共有22篇文章涉及饭店的战略与发展。在中国饭店的早期发展中,多数文章是关于一些典型饭店,如白天鹅宾馆、北京饭店、长城饭店、金陵饭店、燕京饭店、北京回龙观饭店的转轨变型、承包改革以及经济效益的考察报告或经验汇总。

随着国际连锁饭店集团的进入,学者认为中国本土饭店也应该审时度势,认清进行跨国经营的优势与机遇,走国际化经营的道路(赵西萍,王磊,刘洪涛,1996)。但是,在国际化进程过程中,中国饭店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如旅游饭店发展失衡(宋志伟,刘德谦,1999),利润率下降(孙钢,1999),由于饭店重复建设造成的过度竞争,以及因竞争手段、市场细分不足而造成的竞争不足(张辉,秦宇,厉新建,2000)等。与国际饭店管理公司相比,中国饭店无论在规模、品牌、销售网络,还是在员工管理方面都难以与之抗衡(王新,谷慧敏,2001)。因此,如何加强中国饭店的集团化建设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宁泽群,2002;秦宇,2004;德村志成,1999)。邹统钎(1999)分析了饭店集团化的发展模式与政策导向,宁泽群(2002)指出国有企业的体制是饭店集团化发展的主要障碍,进行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面对国际饭店集团的扩张和国内民营饭店的崛起,中国的国有饭店也必须进行转型与变革。其战略调整可以通过产权重组与体制重构、管理权开放与市场化运作,以及依靠员工、减少制度创新成本来实现(戴斌,2003,2004)。

3.2 市场营销

3.2.1 海外研究

在饭店发展过程中,饭店营销是另一个研究的议题,内容主要涉及饭店广告、定价策略和品牌管理。广告在宣传饭店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国内早期的饭店广告只注重饭店的外部形象宣传,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展示(Siu&Fung,1998),应该进行相应改变。随着国际品牌饭店的蜂拥而至,中国的国营饭店面临着定价与市场营销两大问题。国内的饭店通常采取降价竞争的策略,但是一味降价并非长久之计,要赢得市场和保证饭店的长远发展,应该采取先进的市场营销政策,实行科学的定价策略(Cm,Zhang,Peamon,&Bai,2000)。随着国内旅游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型饭店受到国内旅游者的青睐,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Larry Yu,1998)。要促进国营饭店和经济型饭店的健康发展,组建饭店集团、加强品牌管理、开展连锁经营是科学的途径(Cai,2004)。通过对中国饭店改革的SWOT分析可以看出,中国饭店改革机遇与威胁同在(Larry Yu&Gu,2005)。最大的威胁是饭店的过量建设,并且可以看出将来中国饭店业的竞争也会进一步加剧。

3.2.2 国内研究

对最初的国内饭店经营者来讲,饭店营销、公共关系管理还是一个崭新的话题。早期的研究主要是分析饭店公共关系部门的任务(王福庆,1986),了解公共关系的实质及其作用(张志军,魏丽君,1989)等。随着中国饭店业的国际化进程,饭店的营销管理也应与国际接轨,将中央预订系统(CRS)和网络销售技术运用于饭店营销系统(谷慧敏,1998)。尽管中国饭店运用Intemet进行营销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不重视独立域名、盲目选择网络服务商,以及电子商务的低利用率等(林璧属,王赞强,2000)。中国饭店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网络营销的建设,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企业形象的树立(胡敬民,2000)。

3.3 服务质量

3.3.1 海外研究

关于饭店服务质量的研究,海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服务质量的重要性、问题、展望、服务差距、网上预订、网络服务等方面。在中国饭店发展的初期,国内饭店服务并不能满足国际游客的要求,在服务质量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如沟通技能差、外语水平低、协调能力弱等,因此,提高服务质量是饭店发展的当务之急(H0&Lo,1987)。一些研究的调查表明(Qu&Tsand,1998;Tsand&Ou,2000),游客在入住饭店之前的期望和实际得到的服务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而饭店内部的信息传递误差和评估不足是造成服务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调查表明,由于对著名品牌饭店有所认识,国际游客还是钟情于外资饭店,并且认为在那里能得到较好的服务(Zhou,Murray,&Zhang,2001)。尽管如此,中国市场的外资饭店还应该注意一点,那就是要将培训内容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尤其在处理服务投诉的时候更应该考虑中国的国情和文化(Magnini&Ford,2004)。随着电子商务

的迅速发展,许多消费者钟情于网上消费,不仅通过Intemet预订客房,也在网上评价饭店的服务。在提高前台、客房服务的同时,饭店也应该意识到电子商务的重要性,提高网上服务的设施和技能(Kim,Ma,&Kim,2006;Lu&Zhu,2006)。研究也表明,顾客的满意度通常与饭店的星级标准有很大联系,顾客对豪华型饭店的满意度与对经济型饭店的满意度有很大差别(Ryan&Gu,2007)。相关研究对如何提高低经济饭店的服务质量提出了思考。

3.3.2国内研究

国内学者也意识到服务质量在饭店发展中的重要性,对饭店服务质量的内涵以及服务质量的管理与控制进行了详细研究(张俐俐,1995),并用案例说明感情服务是中国饭店服务的核心(韩万国,1996)。随着饭店经营机制的转换及与国际服务市场的接轨,饭店管理者应更新质量管理观念,采用国际先进标准进行服务质量的管理(王文君,1997),同时也要重视网络服务的质量与改进(朱峰,吕镇,2006)。

3.4 人力资源管理

3.4.1 海外研究

随着中国饭店业的蓬勃发展,海外对中国饭店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在中国饭店早期发展阶段,劳动力资源丰富,饭店行业,尤其是外资饭店,得到许多高学历人才的青睐。关于饭店人力资源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员工的工作认识(Huyton&Sutton,1996)、激励(Fisher&Yuan,1998)、对职业教育的态度(Huyton&Ingold,1999)以及工作满意度(Leung,Smith,Wang&Sun,1996)方面。

随着外资饭店的进入,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文化差异日益突出,在中国工作的海外经理感受到很大的文化震惊(Kaye&Taylor,1997)。通过对人际关系、沟通、培训等方面的观察研究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与价值观在大多数中国员工心目中根深蒂固(Feng&Pea~on,1999),这些价值观与外资饭店的企业文化存在诸多差异(Littrell,2002;Mwaura,Sutton&Robe,s,1998)。在外资饭店中,将企业文化与中国文化有效结合(Yan,Child&Chong,2007),加强员工组织行为与组织业绩的关系管理至关重要(Sun,Aryee&Law,2007)。

尽管饭店的不断扩张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但当前的中国饭店业却面临着一系列人力资源方面的挑战,如合格人才的严重短缺、居高不下的离职率,以及旅游毕业生不愿意进入饭店工作的怪现象等(Zhang&Lam,2004;Zhang&Wu,2004)。2003年的非典型性肺炎也对饭店人才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1ee&Warner,2006)。要解决人才危机,对外要引进国际高级管理人才(Dolven,2004),对内要培养国内专业人员(Li,Tse&Xie,2007;Peng,Dai&Yue,2006)。目前对中国饭店业来说,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吸引和留住人才困难重重(Gu,Kavanaush,Yu&Torres,2006)。孔和勃姆(Kong&Baum,2006)的研究发现,由于中国饭店在职业生涯开发方面的不足,员工对饭店工作的认识以及自身发展前景充满迷茫。

3.4.2 国内研究

针对合资、合营饭店的发展,国内学者认为中外双方管理人员的合作与配合是饭店经营成功的关键之一(白祖诚,1988)。而为了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岗位培训是饭店培养人才的有效方法(洪华,1998)。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减员增效成为中国饭店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课题(曹芙蓉,1999)。但是随着国际饭店集团在中国的快速扩张以及人才本土化战略的实施(谷慧敏,2000),中国饭店面临着人才短缺的危机。与外资饭店相比,中资饭店管理者的教育水平偏低,年龄结构表现出高龄化的特点(楼嘉军等,2003)。解决人才危机,提高饭店员工的敬业度、忠诚度是有效的方法之一(陈方英,2007)。

4 比较分析

4.1 研究重点

本文的分析结果表明,境内外学者对中国饭店的关注点基本相同。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饭店的战略与发展方面,有关战略研究的英语论文数量占所有论文总量的43%,中文论文占62%,两种文体的同类论文所占比例都较大。这与中国饭店特殊的发展状况有关,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饭店业才刚刚起步,但立即面临着急速增长的国内外旅游和激烈的国际饭店竞争。在这种情况下,饭店应如何发展是行业人士面临的实际问题,也成为学者研究的主要课题。另一个关注热点是饭店人力资源管理。在这一领域,英语文章明显多于中文论文,并且海外学者对中国饭店人力资源的关注点也很广泛,内容涉及员工工作满意度、海外经理文化震惊、激励方法、服务技能以及教育与培训等多个方面。相比之下,有关人力资源的中文文章相对较少,并且研究内容也比较单一。有一点需要说明,因为《旅游学刊》的人力资源与教育专刊上的文章并没有列入本次分析中,因此也会影响到分析的结果。

4.2 研究视角

通过对中英语论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海内外学者研究的视角、切入点不同。境外学者注重实证研究,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某一个具体议题,从而引出对饭店管理整体问题的分析和评判,如通过分析特许经营的机遇与挑战,探讨中国饭店集团化发展的道路。通过阅读英语论文可以看出,有的研究选题非常微观具体,但因为方法具体、研究深入,更有利于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国内人士的研究选题通常大而广,多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制定出饭店管理或进展的总体策略。因为研究的范围太广,很难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可喜的是,近几年有一些国内的学者也开始在海外期刊发表英语论文,并且其研究视角与论文的写作方法逐步与国际接轨。

4.3 研究方法

海内外学者在研究方面最大的不同点表现在研究方法方面。从本文引用的文章来看,境外的学者早在1997年就开始了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且非常重视研究方法的效度和信度,通常在文章中对研究方法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解释。而同一时期的国内文章还属于概念型定性化研究,大多数文章只是在提出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没有采取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值得欣慰的是,近几年的国内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有了很大的进展,学者们开始运用科学的社会研究方法来分析问题、提出论证。但与海外的学术研究相比,研究方法、分析软件还是比较单一,一些分析方法或分析软件,如定量研究中的结构方程分析法·(SEM)、定性研究中的专家访谈(DELPHI),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值得注意的是,最近的国内研究又普遍侧重于定量研究,并没有像海外学者那样灵活选取最适合的研究方法,没有做到研究方法运用上的百花齐放。

5 不足之处

中国饭店业的蓬勃发展,引起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关于中国饭店的研究不断增多,但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本文只搜索了海外的3个学术数据库,其他没有被这3个网站收录的文章不可避免地将被遗漏。并且本文只分析了学术期刊上刊登的文章,而会议论文、学术专著等并没有列入研究范围。而对国内研究的分析,文章只检索了一个学术期刊的论文,数量较少。但因为《旅游学刊》是国内旅游研究的核心期刊,因此发表在该刊物上的论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反映国内学者对饭店研究的状况。

6 未来研究

随着中国饭店的进一步发展与成熟,新的挑战不断出现,主要议题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品牌发展以及国营饭店改革与全球化战略等。

首先,如今中国饭店业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人才危机。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吸引和留住合格人才,降低饭店员工的离职率是饭店发展的当务之急。职业生涯管理是科学地进行人才管理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是,纵观所有涉及到中国饭店的论文,有关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的论文寥寥无几,有限的学术资源很难向实际操作者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因此,对饭店业人力资源,尤其是职业生涯管理进行系统而彻底的研究势在必行。第二,从海外学者对中国饭店的研究可以看出,有关饭店营销管理的论文数量最少,只占所有论文的9%,而这方面的中文研究也比较少,只占14%,对这方面的研究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第三,中国饭店所有制形式的主导成份国营饭店的发展与改革值得关注。尽管中国本土饭店将在不久的将来不断壮大(Pine,2002),但有关国营饭店、本土饭店的人力资源改革、与外方的有效合作以及国际化发展战略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与探讨。最后,有学者(Pine,2002)认为有关饭店集团发展、连锁经营的一切措施都应在中国环境下进行,因此,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饭店改革和发展模型势在必行。中国饭店的发展与状况不同于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特殊文化的国家进行饭店的发展与有效操作,应引起学者的关注和探讨。

[责任编辑:宋子千;责任校对:王玉洁]

作者:孔海燕 宋海岩

上一篇:医院医疗风险评估论文下一篇:建筑行业低碳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