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监管研究论文

2022-07-03

【摘要】在金融危机下,监管机构在提高金融中介的综合业务水平以及提高金融系统稳定性的过程中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希望通过对我国转轨时期金融监管适度性问题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反思金融监管存在的不足之处,结合我国的实情,提出一些政策建议,为金融监管理论的完善添砖加瓦。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金融危机监管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金融危机监管研究论文 篇1:

基于金融危机视角的资本外逃监管研究

摘要: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国际资本流动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利用外资比较多的国家,在目前金融危机背景下,外资的流动状况势必对我国的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基于此,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探讨资本外逃监管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金融危机;资本外逃;监管;

文献标识码:A

1 金融危机与我国资本外逃关系分析

金融危机和资本外逃相互影响的关系,资本外逃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金融危机,金融危机也会加剧资本外逃,从而一个恶性循环,对经济造成恶劣的影响。

首先外国资本外逃的走势,主要取决于我国是否具有富有弹性的汇率安排、成功的贸易和金融自由化改革、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的建立、健康的宏观经济制度,以及成功彻底的国内企业改革。在当今我国金融机制比较脆弱,市场机制不成熟,相关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的情况下,由于趋利避险动机的驱动或突发事件,大规模资本外流会动摇投资者的信心,同时外资流入突然逆转,大量外汇资源流失,严重时还会引发诸如墨西哥和阿根廷等国的金融危机。

从下表可以看出,我国资本外逃的情况还是很严重的,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

表1 单位:亿美元

项目年度外资规模外汇储备规模资本外逃规模资本外逃所占外资规模比例资本外逃所占外汇储备比例

2005年7005432802113.26%14.72%

2006年8328756845115.32%9.89%

2007年12001.25万1276116.21%9.98%

2008年12351.9万1345116.26%8.56%

(数据来源IMF出版物《国际金融统计》,《Direction of Trade Statistics Yearbook》各年,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编制《国际收支统计年报2005》,《国际收支统计年报2008》。

其次,金融危机会加剧我国资本外逃。金融危机加剧资本外逃的原因主要是,

(1)虽然我国的金融改革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但是整个金融业还处在比较压抑的阶段,目前我国的金融资产的价格管制、市场准入等管理还比较严格,这造成了人们对自己持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的担心。

(2)与此同时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主要特征是次贷危机所引起的,从而造成了通货紧缩和失业加剧,从而造成了企业出口的下降,资本利润率的下降以及人们消费能力的下降。可见,资本增值能力的下降,必然会伴随资本大规模的转移出境。

从表格中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2008年的资本外逃规模比2007略有上升,这充分说明金融危机的发生导致了资本外逃现象的发生,另外由于我国金融危机爆发的程度,并不像美国来的那么严重,因此资本外逃的规模上升的并不是很大。但还是间接证明了,金融危机会加剧资本外逃这个基本论点。

2 金融危机下资本外逃对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2.1 紧缩效应

国内储蓄和外汇的恶性输出,是资本外逃的一个主要表现。资本外逃会造成国内储蓄和外汇的流失,从而造成国内投资低迷,资本短缺、经济建设受阻,从而从长期来看,将会影响经济和就业的增长。

2.2 收入分配效应

所谓收入分配效应,就是在一个具有大量外债的国家,资本的拥有者可以以本币价格购买到流入本国内的外汇资金,从而实际上享受到了“隐性补贴”,而在政府需要偿还外债的时候,一般的政府会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来进行融资,从而造成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所造成的损失,则由国内持有本币的人群来承担。

由此可见,在资本外逃过程中,持有资本多的人(即富人)是受益者。而国内低收入者将会成为资本外逃的受害者,从而造成富人越富,穷人越穷的收入分配效应。

2.3 财政效应

首先,政府通过对外借债来弥补资本外逃引起的融资不足。一旦无法继续获得外部融资(借新债还旧债),外债偿还就会出现困难。其次,资本外逃会侵蚀税收基础。很显然,为了规避税收或其他动机的资本外逃,直接减少了国内税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意味着更大的财政赤字和更高的通货膨胀。第三,为了偿还外债而引起的本币实际贬值将增大外债还本付息的实际价值。进而会扩大预算赤字和加重通货膨胀税。

2.4 金融冲击

卡丁顿指出,大量国际游资流动会造成国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在货币可以自由兑换的情况下,以国际短期资本突然大量抽逃会对国内金融市场,特别是外汇市场,造成强烈的冲击,从而造成利率、汇率会变得不稳定,利率上升压力增大,汇率贬值压力也增大,外汇储备面临大量流失的压力,如果这种冲击力量十分强大,而本国外汇储备又不是很充足,外汇储备可能会在短期内被耗竭,国际财政收支状况在短期内会恶化。在一定条件下(如居民完全丧失对本币币值和国内金融体系稳定的信心,并且货币可以自由兑换,政府也没有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如果这种冲击影响非常大,超出了政府可以应付的范围,就会爆发金融为。

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活生生的一个例子。资本突然大量抽逃冲跨了汇市和股市,信心危机转化为金融危机,而金融危机危机的形成又会导致大量资本外逃现象的发生。

3 我国资本外逃的监管对策

3.1 继续推进金融改革,完善金融体制

从我国资本外逃的具体情况来看,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前我国在金融管制,尤其是在资本流动、汇率的管制。我们应采取的策略有:一方面,政府今后应逐步放开在利率管理、市场准入、投资限制等方面的直接管制和行政干预,减少金融压抑。在金融管制与干预当中,使得经济生活中缺乏能够准确及时反映市场波动的信号。由于信息不对称政府往往无法对市场变化做出灵敏的反应。鉴于资本外逃在我国的隐性化和规模日益扩大,政府的金融压抑的弊端日益明显。

另一方面,进一步改善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效率。在投融资方式上,注重改变投融资渠道单一的局面,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拓展融资渠道;在深化外汇改革的同时,建立人民币远期外汇市场,为企业和个人提供规避风险的工具;在转化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过程中,有效地解决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并通过产权改革和制度创新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转变国有企业的经营模式和体制,从而真正做到资源的有效配置。

3.2 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协调与配合

资本外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他的发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因此消除这些因素,需要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汇率政策相互配合、协调与合作。其内容主要包括:在货币政策上,根据实际经济状况,采取相机抉择的措施,抑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发生和蔓延;在财政政策上,要坚持稳健的原则,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保证财源,逐步消灭财政赤字和预算外资金;在汇率政策上,维持人民币稳定而合理的实际汇率,减少风险预期,增强企业和居民的投资信心。因此,保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对于维持居民信心,防止资本外逃具有重要意义。

3.3 制定科学合理的外资政策

在外资的引入上,我国政府应该对外资的规模保持谨慎合理的原则,要根据本国的情况作出科学的决策和引入策略,引入外资的追求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应该将重点放在对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和可以提高我国产业技术的项目上,应该努力提高外资的引入质量。同时应该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减少交易成本、提高投资效率,从而减少资本外逃现象的发生。

3.4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与控制

一方面,政府应该配合国有企业改革,通过改善企业的产权结构、财务结构,理顺委托—代理关系,堵住国有资产流失的漏洞,建立起符合我国实际的现代企业制度;另一方面,应该加大对侵吞国有资产行为的监督和控制和,严格规范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买壳上市以及跨国并购中的资产评估和财产管理。本文认为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与控制,对于控制资本外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贺力平,张艳花.资本外逃损害经济增长吗?[J].经济研究,2005,(12):66-74.

[2]黄建康.资本账户开放、腐败与经济增长[J].南开经济研究,2006,(2):41-45.

[3]李庆云,田晓霞.中国资本外逃规模重新估算[J].金融研究,2005,(8):72-82.

作者:程 群

金融危机监管研究论文 篇2:

金融危机的影响与金融监管

【摘要】在金融危机下,监管机构在提高金融中介的综合业务水平以及提高金融系统稳定性的过程中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希望通过对我国转轨时期金融监管适度性问题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反思金融监管存在的不足之处,结合我国的实情,提出一些政策建议,为金融监管理论的完善添砖加瓦。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重复与缺位

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下,全球金融业所面临的业务规则和市场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金融监管也日益暴露出许多问题和不足。比如在各相关利益者的博弈互动中,监管者的行为并不必然会与既定的监管目标一致,既存在因监管者被俘获导致的监管宽容问题,也存在着监管人员利用监管权力寻租、设租导致监管腐败的问题,还有可能有由于监管措施过于严厉、监管范围过宽导致的监管过度问题。因此,对于监管机构而言,必须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程序、操作规程来指导、约束监管人员的履职行为,实现适度的最优监管状态。

一、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

1、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众所周知,这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次级贷款危机。具体来说,在2007年底,随着美国利率的不断走高和房价泡沫的破灭,贷款者出现了偿付危机,贷款机构的违约率不断攀升。而次级债券正是将上述资产打包整合,通过资产证券化等产品设计技术创设的。偿付基础资产的现金流出现的问题,必然反映到次级债券及其衍生产品上,从而造成次级债券及其衍生品违约率上升和价格的暴跌,这样,房价、次级贷款、次级债券及其衍生产品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这是第一个层次的危机。在美国各大投行以及评级机构的鼓吹下,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在内的市场投资主体买进了大量的次级债券及其衍生产品,而这些被鼓吹为安全资产同时收益率极高的金融产品价格的暴跌导致了各投资主体财务状况的恶化,进而引起市场的恐慌,股市暴跌,市民挤兑,一时间美国的金融体系处于了崩溃的边缘,这是危机的第二个层次。随着事态的进一步扩大,问题一步步的暴露出来,危机由美国扩散到全世界,引起全世界的金融危机,这是第三个层次的危机。

2、金融监管在金融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

(1)监管机构职能的重复与缺位。美国的金融机构经常要面对多家监管机构,但是却缺乏一个权威的声音来对其不同的监管声音进行有效的整合。各家监管机构有着自己特有的监管目标和监管标准,各家监管机构在履行其监管职能时,也就难免出现监管力量的冲突,一旦发生冲突,各家监管机构都站在自己的利益上说话,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往往无法达成一致的意见。即使能够达成一致的意见,也由于决策的严重滞后,延缓了政策的执行。

(2)监管的规则过细。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一贯以规则严密而著称,也是世界各国金融改革发展学习借鉴的典范。但是这次次贷危机的爆发却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这种过细的规则所潜藏的问题,对其进行分析,颇有一点哲学的味道。规则过细,存在着过犹不及的缺点。因为现实世界是纷繁复杂的,也是变化无穷的,制定过细的监管规则无异于将监管的范围限定在看似广大的范围内,限定在事物发展的某一时点上。这样,面对规则没有约束到的监管漏洞,监管机构的行为显得僵化,缺乏活力,监管者对市场的反应也难免滞后和迟缓。

(3)监管的范围过窄。业务范围管制就是要求金融机构只能在规定的业务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违反规则要受到严厉处罚。业务范围管制既限制了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空间,也不利于分散金融风险,更使得金融机构创新的积极性受到制约,导致其创新动力不足。同时,这种管制也影响了金融机构服务质量的提升。例如我国对银行的业务经营实行严格的管制政策,国家划定金融业经营界限,银行内部上收经营权,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商业银行功能定位模糊,服务品种雷同,业务创新潜力不足,整体服务水平不高,金融资源配置扭曲且使用效率低下等,较难适应目前社会日趋增长的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允许银行从事范围宽广的业务有着可观的多元化效益,有助于银行业务的效益和稳定,但人为地设置种种限制则适得其反。

二、金融危机下我国如何完善金融监管的措施

在金融危机下,我们应采用科学的制度化程序,尽可能克服导致不良治理的各种因素,在独立程度、自律与他律、监管与创新、竞争程度、透明度等多个方面进行取舍和调整,从而达到一个参与博弈各方都较为认可的均衡状态。

1、坚持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并重的思路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体制转轨的发展阶段,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思想仍然比较严重,国有金融机构的行政色彩仍然比较浓重,国有金融机构的主要领导仍然享有行政级别,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一味求稳、不思进取、不敢创新的现象。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程度与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在这样的前提下,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就不敢进行金融创新,甚至阻挠金融创新就显得过于保守,既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也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市场主体成长和市场要素的培育,从长远看来,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是不利的,对确保我国的金融安全也是适得其反的。同时,在适度金融创新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把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与生俱来的不协调转化为良性互动,以金融创新促进金融监管水平的提高,以高效优质的金融监管为金融创新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坚持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并重才是我国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经济金融危机应该采取的正确观念和态度。

2、完善金融监管的外部制度环境

近些年来,一些经改革后新成立的监管机构的治理较好,其原因不在于其存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由于其在改革时吸取了以往的经验,考虑到了良好治理的意义,新的制度安排和整个国家的制度结构是相容的。金融监管机构的良好治理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其效率高低在相当程度上仍需要一系列外在环境的支持。一是国家治理环境。监在我国,金融监管部门直接对国务院负责,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展开工作,这与美国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健全我国金融监管治理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借鉴和吸收国际上金融监管治理的先进经验,也要考虑我国的具体国情,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监管机构内部治理机构。二是法律环境。由于法律可以明确监管机构的责权利和监管目标,赋予监管部门特定的执法权力和手段,所以独立而明确的法权地位是健全和完善监管机构内部治理的前提,也是约束和规范监管机构和监管人员的基本依据,同时还是保护监管者的尽职行为、保证监管机构独立实施监管行为的法律保障。

3、强化金融监管的程序化

监管绩效不仅取决于静态的监管标准的实现程度,更取决于监管人员实施监管行为的动态过程。因此,除了建立系统、明确、量化的监管标准外,还应加强对监管人员实际监管行为过程的规范化控制。也就是国际上所强调的基于规则的监管,即对监管工作所有环节都制定严密的业务流程和操作规则,并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而定期更新,以保证监管人员操作的规范化和统一化,保证监管措施的及时性和适应性。另外要强化金融监管的程序化,除了行政公开制度以外,还必须逐步落实好以下几个制度:一是当事人参与制度。即金融监管机构在实施监管过程中,作出对相对人、利害关系人不利的行政决定前,应当告知相对人、利害关系人,并给予其陈述和申辩的机会。作出行政决定后,应当告知相对人依法享有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对重大事项、相对人、利害关系人依法要求听证的,监管机构应当组织听证。二是回避制度。金融监管机构在执法过程中,如果有相应事项与本单位内部某某人员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到案件公正处理的,该工作人员不得参与该事项的处理。

4、提高金融监管的透明度

金融监管机构将有关金融监管的目标、政策以及金融监管的过程、决定依法向社会公开,既方便社会监督,又可以防止监管权力的滥用。第一,通过立法的形式要求金融监管机构向公众披露必要的监管信息和现代金融技术、产品方面的知识,提高公众的风险意识,从而更好的保护公众的利益,公众就能够尽量减少因为不了解风险而遭到损失的可能性。第二,进一步按照国际会计标准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有关规定来修订我国金融业会计标准。只有不断的与国际接轨使标准明晰化,才有利于减少交易成本,也更方便监管机构的日常监管活动和被监管机构的自查行为。第三,进一步完善各个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制度,以及联合信息披露制度。由于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分业监管模式,而金融集团、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现要求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以及人民银行之间的协调机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当前,比较迫切的是使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5、建立金融监管信息共享机制

我国金融业各监管主体之间因职责界定不清晰、监管标准不统一,沟通协调不畅通,指标诠释不一致,数据信息不共享,在市场准入、业务规范、现场检查、行政处罚等方面存在真空、重复或监管意见不一致。各家金融机构需要研究、理解、满足不同监管机构甚至是同一监管机构内部不同部门的监管意图和要求,开发不同的信息系统,将各自的信息通过不同的途径向多个监管机构报送,占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为加强各监管当局之间的沟通协调,在目前分业监管的前提下,构建好我国金融监管框架体系和流程,法律法规要对监管的机构及其交叉的业务、交叉的领域赋予明确的职责和权利,实现从机构到功能到市场、从纵向到横向的全方位监管覆盖,不重叠不疏漏。借鉴国外牵头监管、双峰监管和伞型监管模式:在涉及交叉经营和交叉监管时,明确一个主监管机构,其他相关监管机构密切配合,实行牵头监管;在涉及系统性安全和机构业务监管上,可实行双峰监管;在涉及综合经价上,可搭建伞型监管架构。明确监管目标和监管职责,在现场检查上互相沟通配合,在非现场监测上统一监管标准,在各监管机构之间形成有效的监管分工和合作机制、沟通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防止监管机构各自为政,政出多门的局面。

总之,面对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我们不应回避金融创新,更不应谈金融创新色变,而应充分认识我国的国情,坚持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并重,促进两者的协调互动,共同推进我国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杨博睿:试析委托-代理理论在我国行政管理领域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4.

[2] 张晓朴、杜蕾娜:金融监管治理的定义、要素和评估[J].中国金融,2005(4).

[3] 蒋海、萧松华、齐洁:金融监管效率的基石:激励相容的监管机制[J].当代经济科学,2004(4).

[4] 李红坤:金融监管的激励缺失与失灵[J].经济学家,2005(5).

[5] 谢平、陆磊:利益共同体的胁迫与共谋行为:论金融监管腐败的一般特征与部门特征[J].金融研究,2003(7).

作者:林 品

金融危机监管研究论文 篇3: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美会计监管比较及启示

摘要:金融危机后,会计监管成为热点话题。为了缓和危机,各国采取了不同的监管措施。本文通过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和美国会计监管措施的比较,得出对我国的一些启发性思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 会计监管比较 完善 启示

一、引言

2002年安然事件的发生,暴露出美国监管模式——行业自律的缺陷,而后,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改革纠正,如美国众议院于2002年4月24日,以绝对的优势通过了《公司与审计的责任、义务和透明度》的强化会计监管的法案。同年,美国国会又颁布了萨班斯法案(SOX法案),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该法案的实施对各国进行会计监管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2007年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也在会计监管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和积极的创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各国经济受到了重创,引发了人们对此次危机的深入思考。美国金融机构监管力度不够及会计舞弊,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泡沫经济,会计监管越发凸显出重要性。会计监管需要不断完善,减少财务丑闻,维护投资者、经营者等各方的利益,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本文通过中美会计监管的相关内容比较,并对美国监管模式的利弊进行了思考,旨在对我国的会计监管体制和模式有所启示,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监管道路。

二、中美监管措施比较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的机构部门积极参与监管措施的制定,主导者包括美联储、联邦政府财政部、美国存款保险公司(FDIC)、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美国国会,次要参与者有联邦政府的职能部门,例如住房与城市发展部,以及联邦政府的代理机构等。我国也颁布相应法律法规,促进经济的复苏。

(一)法律监管对策

1.美国的法律监管措施。完善法律法规是降低金融风险的非常有效的措施。金融危机初期,美国采取了短期的监管措施遏制危机的蔓延及深化。而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仅仅实施应急性的措施是不够的,从长远来看,要进行金融监管立法制度的改革,创建一个更为稳健的监管体制,兼具灵活性和有效性,避免金融危机的再度来袭。因此,美国政府积极反思监管方面的不足,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律监管立法体系,从根本上弥补金融监管的不足。

2009年6月,奥巴马政府公布了《金融监管改革——新基础:重建金融监管》(以下简称《改革白皮书》)。改革白皮书,是美国自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以来力度最大的金融监管立法制度的改革,对现行的金融立法体系进行了重塑、修订、补充、完善和创新。改革白皮书分五个方面阐述改革的内容,包括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建立对金融市场的全方位监管,建立消费者和投资者保护机制,赋予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手段和提高国际监管标准并加强国际合作。不难看出,改革白皮书,力图弥补金融监管方面的漏洞和缺陷,把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利益放在了更加重要、核心的位置,强调国际间的相互合作,注重发挥政府的干预功能而不是纯粹的行业自律。

2.中国的法律监管措施。立足国情,我国的法律监管重心是为了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及维护社会的稳定。因此,我国自金融危机后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都积极体现了这部分理念。2008 年 4 月 23 日,国务院通过并开始施行《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和《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试图规范证券行业的市场行为,加强对证券行业的监督,尽可能降低风险,保护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二)宏观经济——货币监管对策

1.美国的货币监管措施。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采取了很多积极的货币监管措施,比如降低贴现率,降息,延长贷款期限,创新流动性管理工具等。另外,美联储先后与欧洲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和日本银行等采取联合援助行动,各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渠道积极提高本国货币的流动性。2009年2月17日,奥巴马签署了《2009年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宣布减税1 500亿美元。通过减税的方式,减轻各方面的负担,一定程度上刺激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2.中国的货币监管措施。金融危机初期,我国首次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降息,下调存款准备率,央行公开市场交易等,缓和危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逐步复苏回升,却暴露出了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基于此,我国政府改变了货币监管对策,实现了从“适度宽松”到“逐步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转变。

(三)银行业监管对策

1.美国银行业的监管措施。美国的次贷危机,严重冲击了国际银行业的发展。金融机构放松监管,致使金融危机爆发。而当危机爆发后,金融机构又采取各种措施,加大监管的力度。金融机构的这种对策,不利于经济高涨时代经济的持续繁荣。笔者认为,无论是经济萧条还是高速发展时期,美国金融机构应始终保持从严监管的高度谨慎,做好未雨绸缪的准备工作。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银行业的发展前景,始终紧紧围绕着金融创新和从严监管的主题,美国金融监管的思路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2010年7月,经济大萧条以来规模最大的金融改革法案《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个人消费者保护法案》开始生效,为世界格局的金融监管改革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该法案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成立负责监测和处理系统性风险的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二是赋予美联储更大监管职责;三是设立新的破产清算机制;四是实行限制高风险交易的“沃尔克法则”;五是将场外衍生品市场纳入监管范围;六是加强对高管薪酬的监督;七是成立消费者金融保护局。由此不难看出,美国加大了对银行业等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扩大了监管的范围,注重发挥监督机制的作用,限制了高管的权利,更加强调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

2.中国银行业的监管措施。为了实现与国际银行业接轨,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我国在银行业的监管方面也做出了诸多努力,积极采取一系列监管措施。中国银监会陆续颁布了《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无论是在监督标准、杠杆率控制还是资本管理方面,中国银监会都加大了对银行业的监管力度,从严监管,使金融业在开展自身业务、投资融资方面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不触及银行业底线,更好地实现与国际的趋同。2012年6月8日,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正式稿,自2013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市场的发展尚不完善,种种因素决定了中国银行业对资本的需求是强烈的。我国要在实现对资本的合理配置的前提下,更加鼓励和开辟多元化的资本补充渠道,以合规、有效、市场化的方式来满足银行在这个阶段对于资本的旺盛需求,以此带动经济的发展。

三、对中美会计监管的思考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美在会计监管方面都采取了相对自身有利的措施,确保本国经济的发展。通过以上比较,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一)经济越发展,监管越严格

经济越是处于繁荣发展的阶段,越不能放松对会计的监管。否则,就会滋长有违法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的各种行为,出现财务丑闻、注册会计师作假现象。美国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夕,金融机构监管力度不够,致使次贷危机发生,最后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很多国家的经济受到重创。而当危机爆发后,金融机构不得不加大监管的力度,拯救萎靡的经济。笔者认为,金融机构应始终坚持从严监管,做好准备工作。经济越是发展,监管越是要严格。

(二)多管齐下法律护航

多管齐下法律护航,是指联合多方面的力量,由法律法规做保障,解决危机的漏洞,共同制定完善的对策。法律法规的完善对会计监管起着重大的作用。无论是法律监管方面的对策,宏观经济——货币监管方面的对策,还是银行业监管对策,无不涉及诸多法律法规。美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制定或者颁布了很多法律法规,来约束某些经济行为,刺激经济的复苏。美国更多体现了多管齐下法律护航的理念,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众多机构部门参与监管措施的制定,主导者包括美联储、联邦政府财政部、美国存款保险公司(FDIC)、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美国国会,次要参与者有联邦政府的职能部门,例如住房与城市发展部,以及联邦政府的代理机构等。

四、对我国的启示

(一)透明化

为了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管体系,首先必须要做到信息的透明化,即不隐藏信息,将各方面的信息公告于投资者等各利益团体。只有信息透明化,才能尽早地使小问题暴露出来,问题得以积极解决。美国的财务丑闻、金融危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不够透明化导致的。而一旦问题演化成了全球性的危机,全球的经济就可能遭到重创。

(二)灵活性

2009年6月,奥巴马政府公布了《改革白皮书》,基本创建了一个更为稳健的监管体制,兼具灵活性和有效性,避免金融危机的再度来袭。美国这方面的会计监管措施是值得借鉴的。在金融危机初期,我国采取的是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的经济得以复苏和回升,通货膨胀问题日益严重。于是,我国灵活地改变了货币监管策略,逐步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

(三)继续加强国际合作

在国际化进程中,我国应当继续密切同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使各方面的利益团体都能受益。例如,美国货币监管措施最突出的特点是加强国际合作,联合其他国家采取援助措施,共同解决本国及其他国家的问题。

(四)必须建立符合中国国情、顺应国际潮流的会计监管体系

美国会计监管体制或模式也存在弊端,比如在经济繁荣时期,会计监管过松,所以,我国不能照搬美国的监管模式,必须考虑中国的国情。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市场还不完善,应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时代发展、顺应国际潮流的会计监管体系。对于美国监管模式中适合我国国情的部分,可以有选择的采纳,不适合的部分,即使对国际社会来说再好,也要果断的予以舍弃,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监管措施,并且实现与国际的接轨。

参考文献:

1.刘永泽,陈艳.会计监管问题的思考——中美会计监管比较研究的启示[J].财务与会计,2003,(03).

2.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监管专题第1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3.耿同劲.中美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及其比较[J].区域金融研究,2009,(08).

4.彭晨,曹慧.中美应对金融危机之法律对策比较[J].法制与社会,2011,(32).

5.李宏畅,勾柏川.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战略选择[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6.包蕾.关于会计监管问题的思考——中美会计监管比较研究的一些启示[J].冶金财会,2009,(12).

作者:季晓燕

上一篇:高职高专国际金融论文下一篇:产业理论研究金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