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防范研究论文

2022-07-03

摘要: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服务外包领域压力仍然很大,但也给外包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服务外包行业应抓住机会,提升企业竞争力。本文从后金融危机时代特征入手,指出我国的服务外包产业应注重由承接外包项目引发的财务风险。分析外包企业在外包项目的承接过程中存在风险,最终导致外包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金融危机防范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金融危机防范研究论文 篇1: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研究

摘 要:世界为互通的经济发展体,经济发展不再是区域内部的事情,而是一种全球性的经济联动。这样的发展局势导致经济成为一个连锁工作,如果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就给各经济体造成制约和破坏,这也是容易诱发金融危机的经济因素。为此,企业要提升运行中的稳定性,避免出现发展风险(以法律风险为重点),以保障经济运行的规范性。为此,本文对产生企业法律风险的因素进行分析,之后提出几点防控风险的策略,希望可以减少企业出现法律风险的几率。

关键词:企业;金融危机;法律风险;市场竞争;防范措施

目前,各国以及企业经济之间的关联性更大,追求经济层面的共赢,以期赢得更多的市场利润。可以说,经济往来促使经济实现全球性的组建,其发展效果受到各界的关注。但是,基于这样紧密的经济关系,如果一国经济发展出现严重的波动,也会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如金融危机就给各国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为此,应该提升企业在市场运行中的稳定性,避免企业出现一些风险,如法律风险,促使企业可以实现较高层面的市场参与。

一、对企业法律风险进行内涵解析

企业法律风险主要是指,基于合同约定或者是现有法律规定,因为企业运行的外部法律因素出现变化或是当前法律主体呈现不作为,对企业多产生的负面后果以及法律责任的概率性。通过该内涵的定义可以看出,构成该种风险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前提条件为合同或者是法律对企业有着具体的条款内容规定。第二,直接原因为两个层面,为外部法律出现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或者是法律主体的出现某种行为,或者是没有做出某种行为。第三,该种风险对企业带来的负面发展后果或者是法律责任。

二、产生企业法律风险的因素分析

1.风险诱因比较多

企业生产不是单一的经济行为,而是涉及国家发展,社会前进,行业组建以及个人等层面的利益。所以,在实施经济活动时候,企业所影响到的因素比较多,同时也受到诸多的因素影响,诱发法律风险的因素就更加多样化,这是出现法律风险的一项客观因素和环境。企业在实施管理中,如果不能对风险进行全过程的监控,就会因為一个环节或者是某一行为出现不良后果。这需要在后期管理中借助法律对其开展调整,如果企业不能对其进行法律责任的承担,就会构成法律层面的风险。

2.管理缺陷

企业发展应遵循环境变化特点,应该以先进发展观念对企业进行武装,促使企业能够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但是,很多企业在实施市场运行时候,没有遵循其呈现的变化,也没有对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的改善,导致整体管理工作开展的效果不够明显,仍然存在很多违反合约或者是法律规定的行为。此外,由于企业没有设立监管岗位,不能对企业发展存在的不良行为进行及时的反映和制止,导致企业容易出现法律风险,影响其运行的质量,也对外部发展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3.市场竞争

当下,激烈竞争为市场运行的特点,也是其发展的一种趋势。为了可以在市场运行中实现更多利益的争取,提升企业在行业环境中的影响力,很多企业运用多种方式提升竞争能力。企业会采用一切能够使用的竞争方式,利用市场竞争对手存在的薄弱点来争取利益,但是忽视法律层面的规定,最终造成法律风险。如,对企业商标进行抢注,使用多种手段对行业技术和专业人才进行猎取,在这些竞争行为中出现违反合同或者是法律条文的行为。可以说,随着竞争方式的多样化,经济活动的复杂化,企业在市场运行中出现法律风险的概率逐渐增大。

4.内部人员风险

企业所实施的经济活动,是由内部人员进行落实的。基于这一点说,内部人员为企业运行的一项关键构成,也是出现法律风险的重要因素。企业在市场中的各项经济活动是由领导层进行决策的,管理者的运行理念和法律意识对企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如果管理者因为满足自己利益而做出不合理的管理决策,就会增大企业承担法律风险的责任。为此,内部人员风险也是给企业造成法律风险的一项诱因,需对此进行针对性的策略解决,保障企业能够实现规范性的运营。

三、对企业法律风险进行有效的防控的策略

1.对法律行为实施全过程控制

企业呈现法律风险,是国家管理,社会竞争,企业争取利润以及个人利益等多方面造成的,是各种因素进行博弈产生的一项后果。它是涉及企业发展的全部过程,和全部的经营活动均有着直接的关联,不是单纯的某一环节实施控制就能实现的。为此,企业要对法律行为实施全过程控制,通过对全部的市场经营活动开展控制,可以促使企业实施更为规范和健康的运营。所以,企业应该对经营行为进行科学控制,实施核心部门以及关键岗位的监督工作,树立事前风险预警的控制机制,及时对管理漏洞开展补救。

2.完善对风险的管理控制

当前,为实现更多利益的追求,企业会采用多种方式参与市场竞争。一些企业会利用市场竞争对手的薄弱点来争取利益,但是这种行为却忽视法律层面的规定,容易出现各种法律风险。为此,企业要完善对风险的管理控制,以法律规定对竞争行为进行引导,促使企业可以实施科学的竞争。企业应该设立监管岗位,对企业发展的不良竞争行为进行监督和制止,避免企业因为过于追求市场利益而出现违法行为。同时,企业应该提升法律事务该部门的运行质量,发挥有效的法律引导功能,促使企业能够开展健康的竞争行为。

3.建立合理的法人机制科学参与市场竞争

要想对企业发展中呈现的法律风险进行规避和杜绝,企业应提升内部管理的效能,在管理内部防止出现风险。基于该点,企业应该对法人机制进行合理的创建,引导企业科学参与至市场竞争,提升企业内部权力运行的质量。同时,对治理职能开展科学的转变,让管理信息更加对称,提升决策力的实施效率。企业可以组建法人决策机构,对企业运行进行程序检测,强化治理模式的科学性。这样避免因为决策专断对企业发展带来的风险,更好的规避法律风险,保障企业能够顺利的实施市场发展。

4.树立依法经营的法律理念

当前是法治环境,市场主体在参与各项活动时候,应该遵循外部环境呈现的变化,对经营行为进行规范。要认知到,企业如果出现违法经营的行为,就要承担其带来的法律层面的风险。即使暂时企业没有承担法律风险,但也会因为出现违法经营而对企业信誉造成危害,也会给企业发展遗留较大的风险隐患,最终会承受更大的市场惩罚和法律制裁。为此,企业管理层要树立依法经营的法律理念,依照法律规定开展各种市场活动,在遵守法律前提下追求更多的经济利润,这样能够有效降低法律风险。同时,也要对员工开展法律教育,宣传活动开展要遵守法律规定的意识,不能通过钻法律漏洞行为来获取利益。

四、结论

提升企业在市场运行中的稳定性,能够对各种运行风险进行规避,进而降低法律风险出现的几率。企业应该对法律行为实施全过程控制,促使企业实施更为规范和健康的运营,让企业能够稳定的开展市场竞争。同时,企业要完善对风险的管理控制,以法律规定对竞争行为进行引导,对法人机制进行合理的创建,引导企业科学参与至市场竞争。此外,企业也应该树立依法经营的法律理念,依照法律规定开展竞争活动,不可以出现违法经营的行为,以此降低法律风险。

参考文献:

[1]王绍燕.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研究[J].法制博览,2017,(15):259.

[2]麦活文.新形势下电网企业法律风险的预防和应对[J].技术与市场,2014,21(12):325+327.

[3]刘丽红.浅谈企业物资采购中法律风险防控机制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外资,2014,(01):221.

作者简介:杨永利(1968.12- ),男,山东曲阜人,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法律

作者:杨永利

金融危机防范研究论文 篇2:

后金融危机时代服务外包企业对财务风险防范研究

摘要: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服务外包领域压力仍然很大,但也给外包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服务外包行业应抓住机会,提升企业竞争力。本文从后金融危机时代特征入手,指出我国的服务外包产业应注重由承接外包项目引发的财务风险。分析外包企业在外包项目的承接过程中存在风险,最终导致外包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主要由发包企业和其具体项目所带来的,受发包企业的信誉风险、经营风险、环境风险等因素制约。由于服务外包项目的客观风险和主观风险的影响,使得企业始终处于财务风险之中。故提出服务外包企业风险控制对策,包括把握后金融危机带来的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新机遇;内外兼顾,促进服务外包企业长足发展;着手制定企业的外包输出战略;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充分发挥使用效益以及强化服务外包企业自身发展等措施。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 服务外包 服务外包企业 承接外包项目 财务风险

后金融危机时代,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服务外包成为新的推动力。外包是发包方和承接方互相信任、高度协作的共同行为。为了顺利实施外包,对于发包方,要求企业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项目管理水平、人力资源和沟通控制能力。对于承接方,要求企业具有一定的成本、质量控制能力,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包括业务能力、交流能力、接包渠道和商业信誉等)。为使服务外包形成产业化,还要求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等。外包业务要贴近市场,满足客户需求,还要加强承接方和发包方的对接。目前正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外包企业应特别注意由承接外包项目引发的财务风险。

1 后金融危机的时代特征

当今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与金融危机时期相比,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内外经济形势呈现出新趋势、新特征。其中,对服务外包企业财务风险影响较大的体现为承接外包项目。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将对全球金融服务离岸外包业务的国际转移产生重大影响。对中国承接服务离岸外包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有助于中国在“后危机时代”更好地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服务外包业务必须强化产业交流,扩大外包业务领域,并在服务层次上逐步向高端业务进行转移,以扩大市场空间、拓展产业前景。对承接方来讲,成功因素主要包括:选择合适的项目,做好费用预算,建立合理的体制,制定相对长远的企业战略。对接包方来讲,成功因素主要包括: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体制,优质的项目管理及沟通能力,充足的业务积累和知识沉淀,积极的学习型组织,较高的技术和外语水平,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2 服务外包企业承接外包项目引发的财务风险

服务外包企业在外包项目的承接过程中存在风险,最终导致外包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这种风险是由发包企业和其具体业务带来的,受发包企业的信誉风险、经营风险、环境风险等因素制约。尽管在洽谈外包业务时要对发包方进行一系列的风险评估,如对发包方进行信誉风险评估、经营风险评估、环境风险评估、业务承接风险评估等。但是受评估条件、手段、环境及发包方经营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在所承接的离岸外包项目中也会发生各种风险。实践中,发生的无效评估费用、人力培训成本的浪费、研发成本的盲目支出都是由项目承接风险所造成。由于其严重影响了服务外包企业的运营并造成了资金的浪费从而引发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同时,承接方提供的服务差强人意;操作风险与技术失误;未遵守隐私法和保密协议造成商业密秘泄露风险;不适当的承包或错误的信用评级等也组成了服务外包企业的财务风险。

3 承接外包项目将导致服务外包企业财务风险加大

随着我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财务风险问题应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由于服务外包项目的客观风险和主观风险的影响,使得企业始终处于财务风险之中。

3.1 服务外包项目的客观风险

由于发包方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环境明显区别于我国,任何变化都会给服务外包项目带来冲击和影响。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一些国家出于保护本土利益采取地方保护主义政策,对于我国离岸外包业务形成威胁。另承接外包项目的企业为适应发包方所在国家税收等政策变更而对做出的调整和人员培训等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更严重的是发包企业由于所在国政治、经济政策的影响而取消了已决定发包的业务项目,更会使承接方蒙受严重的经济损失。

服务外包业务中的发包内容存在差异,发包市场以及服务对象的任何变化都不可避免地引发财务风险。如果服务的客户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是新增客户评估费用等;如果由于发包方经营策略调整,则会引发项目服务内容的调整,也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等,从而使企业的预期收益下降,服务外包企业将面临财务风险、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3.2 服务外包项目的主观风险

服务外包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财务风险会时常发生。在外包业务的运作中,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应对缺乏经验等是导致服务外包项目主观性财务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我国开展外包业务的时间不长,正处在成长过程,往往企业一旦发生财务风险,就会陷入经营危机之中而无法脱身。

在外包业务中,承接方为满足客户要求而进行规模性生产,使得大量资金被占用,则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投资风险;承接方企业经营环境不佳,国家给予的资金扶持政策利用不够,资金筹集方式不合理等将形成融资风险。疏于对发包方无形资产的保护也会给外包项目带来经营风险,并最终转化为财务风险。

4 服务外包企业风险控制对策

当中国处于转型的困局中时,政府对服务外包的支持变得比原来任何时候都要迫切。在“十二五”规划中,将确立经济转型的主题,而服务外包将被列入其中,作为帮助中国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产业单列出来。

4.1 把握后金融危机带来的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新机遇

中国可以借后金融危机带来的发展机遇巩固原有市场,并尽力挖掘欧洲、东南亚市场的业务量,缩小与外包大国印度的差距。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发包方为降低外包成本会将目光投向成本更低的国家,从而提供行业洗牌的新契机。

我国应针对服务外包企业的现状,制定宏观的控制企业财务风险政策,为我国中小服务外包企业的迅速发展扩大规模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使外包企业对各种风险的防范制度化,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潜在财务风险,对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健康发展、增强服务外包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增强外包企业的竞争实力。

4.2 内外兼顾,促进服务外包企业长足发展

我国服务外包业务体现在两个重要领域:一是外向型服务外包。能够提升我国外包业的规模和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特别是承接发达国家的外包业务,是转变贸易经营方式、促进外包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二是内需型外包。由我国内需决定,受国际市场变化影响较小。在金融危机中,内需市场在我国IT与外包产业发展中彰显其重要性。

在危机面前,大多外包企业会不同程度面临资金压力,都会选择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我国的服务外包企业应密切关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在国内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提升水平,打造自己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时抓住国际经济和外包市场稳步复苏的机遇大力发展。

4.3 着手制定企业的外包输出战略

我国既是一个具有发展前途的外包承接市场,又是一个具备潜力的服务外包需求市场。外包企业可以利用国际巨大的廉价优质的外包服务市场资源,将自身的非核心业务发包给国外的公司,达到减低运营成本、提高竞争优势的目的,从而加快我国外包企业的国际化步伐。

服务外包企业可以重点发展的外包输出领域可包括以货物贸易为基础的服务业,如交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营销行业等;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如建筑工程、IT等;大型国有垄断行业,像电信等,可凭借资金和规模优势走向国际服务外包之路。

4.4 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充分发挥使用效益

服务外包企业应加强对财务信息的整合利用,多渠道筹集资金,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企业有关人员必须认真研究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并合理运用。外包企业要抓住机遇,争取国际市场。

企业应不断提高财务风险的防范能力,在承接离岸外包业务的过程中,企业必须注意加强对客户的信誉评估及应收账款的管理,对信誉水平不同的企业制定不同的信用额度和期间。在组织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应注重拓宽企业资金的筹集渠道,以保证企业资金的正常供应,从而保证项目进行的资金需要。时刻关注外汇市场的变化,对可能发生的外汇风险要根据汇率的变化情况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

4.5 强化服务外包企业自身发展

作为承接方,应确立自身核心业务范围,将优质的资源和独特的能力集中到该领域,挖掘和寻求特定的客户群体,形成强化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平台;提升组织效率,减轻由于规模膨胀而造成的缺乏创新精神等问题;规避经营风险,利用战略伙伴的优势资源,缩短产品从开发、设计、生产到销售的时间,减轻在较长的时间里由于技术或市场需求的变化所造成的产品风险。由于各方都可以利用原有的技术和设备,因而将从整体上降低整个项目的投资风险;降低经营成本,将特定业务外包到资源和服务价格相对较便宜的国家和地区,直接降低金融机构的加工成本、人力资源成本和管理成本。

金融危机的冲击给服务外包企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外包业的生存现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一方面外包领域压力仍然很大,但也给外包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服务外包行业应抓住机会,提升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鞠雁春,王四华.我国应对国际服务外包的策略[J].统计与咨询,2009,(1).

[2]张文平.后金融危机视角下发展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路径选择[J].消费导刊,2010,(3).

[3]于强.我国服务外包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及防范[J].现代商业,2010,(8).

[4]宋寒,但斌,张旭梅. 我国企业承接离岸服务外包风险与对策[J].软科学,2010,(10).

基金项目:天津市财政局、天津市会计学会2011-2012年重点会计科研项目。

“后金融危机时代服务外包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研究”

课题号:kjkyxm110301

作者简介:樊颖(1981-),女,天津人,职称:讲师,经济师。学位:经济学硕士。工作单位: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研究方向:会计、税务、服务外包。

作者:樊颖

金融危机防范研究论文 篇3:

金融危机下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风险防范研究

[摘要]为了克服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2008年11月我国实施了“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为确保资金的来源,政府放开了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由地方政府作为发债主体,信用等级较高,但仍然存在着潜在风险。本文通过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风险分析,借鉴发达国家地方政府债券风险防范的实践经验,提出了防范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风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券;风险防范机制;金融危机

一、问题的提出

地方政府债券(LocaI TreasuryBonds,简称LTB)是地方政府或其授权代理机构发行,为筹集资金用于市政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性项目建设的有价证券。LTB一般是以当地政府的税收能力作为本付息的担保。在西方发达国家,LTB是一种成熟的融资工具,已有百余年历史。欧美等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其融资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发达的LTB市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采用这种方式为地方政府融资。

由于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蔓延,我国经济也出现了下滑。为确保经济增长,2008年9月我国提出了高达4万亿的投资推动计划,希望通过这项计划来启动内需和投资,以弥补出口造成的增长缺口。在这种大背景下,地方政府也要相应增加投入,促进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此时国家放行LTB,为地方政府开辟一条合法的融资渠道,既减轻中央财政负担,又能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中资金不足的矛盾,对于增加投资和拉动内需,有效地动员社会资金,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庞大资金需求,继而促进地方经济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在我国发行LTB的过程中同样会面临着不小的风险。这里需要对LTB发行过程中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风险控制,才能够确保LTB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我国发行LTB的存在的风险分析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通过发行LTB来增强地方投资能力,实现地方财政与中央投资项目的同步配套,以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发行LTB也存在着诸多风险,主要表现为:

(一)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偿还风险

政府决策的目的是要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满足公众需要。而公众利益往往分散、复杂,政府难以完全掌握对决策有用的信息。此外,因为信息时效性很强,信息的利用要做到随机应变,这对于任何人、任何机构来说都难以做到完美无缺。因此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的决策都存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决策人员知识结构缺陷和经验不足都可能导致决策失败。因此即使地方政府在发债前进行了科学的可行性论证,对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并采取了有效措施,也不能在绝对意义上消除风险。以税收担保的LTB也存在偿还风险。地方财政收入不足是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原因之一,以这样的财政收入担保LTB的偿还,本身就是存在风险的。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没有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地方税税种、税率的权力,也就不能通过调整税种、税率拓宽财源,这必然会影响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地方政府以不稳定的财源担保债券发行,给债券的偿还带来了风险。

因此,虽然LTB被称为“银边证券”,信用度很高,一般不会出现无人购买的现象,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以项目效益为担保的LTB存在难以预测的决策风险,导致了LTB同公司债券一样存在偿还风险。

(二)地方本位主义导致的信用风险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地方政府成为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主体之一。由于市场和资源有限,各地方为了推动本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具有争取更大公共项目投资、获得更多资源的冲动,在与中央的决策发生冲突时,会做出不利于宏观经济的决策。一旦地方政府有了发行LTB的权力后,地方政府官员出于政治目标,基于其政治理性人的假设,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在一届政府任期内疯狂举馈,用所预支的未来收入进行本期的投资,修建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扩张本地区经济,捞取政治资本。尤其是在一些原本比较落后不发达地区,苦于没有资金进行投资,一旦有了举债权,就有可能出现盲目举债的风险。而那些严重超额的债务最终将会落到下届当地政府的头上,结果会导致在地方利益驱动下,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难以避免,LTB最终将转化为地方政府的信誉危机。

(三)地方政府职能不规范引发的政绩工程风险

我国地方政府官员干部的考核任免机制与西方国家大相径庭。目前我国政府采用的是一套以GDP的衡量标准为核心的对地方干部的考核任用制度,GDP的高低成为衡量地方官员有无能力、水平高低的最重要标准。这种机制在一段时间内发挥出了它的激励作用。但它的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仅仅以经济指标作为考核标准的政治晋升制度会引发地方政府强烈的扩张冲动。这种地方扩张冲动已经使得我国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许多地区几乎进入了不正当竞争的状态。这种无序竞争,致使区域经济的空间布局失衡,区域间产业结构严重雷同,出现了大量的重复建设项目,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如果干部考核体制不进行改革的话,这种地方政府的扩张冲动还会继续存在,造成更为严重的地区竞争与资源浪费。此时允许地方政府发行LTB更有可能强化地方政府的扩张冲动。

另外,在我国的行政体制中,对政府官员的考评激励,侧重于对其任期内的政绩表现等,具有短期性的特点。但是地方行政是个持续性的长期行为,行政管理提供的公共产品多具有持续时间长,见效慢或难以量化评价的特点。在短短几年任期内,若通过一般途径,很难取得明显政绩。所以政府官员为在有限的时间内表现政绩,会努力增大其控制的资源。对地方政府来说,举债的收益极大而风险很小。如果允许地方政府发行LT8的话,那么不加控制的举债很有可能就成了地方政府官员筹集资本,增加控制资源,争取政绩的有效手段。因此,由于地方政府官员考核制度所导致的地方扩张冲动以及地方政府干部考核的短期性,很容易产生个人理性与集体非理性共存的急功近利的结果,加剧地区之间的不正当竞争,造成地方债务扩大化危机。

(四)地方与中央政府政策博弈触发的宏观调控风险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实行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地方政府拥有LTB发行权的情况下,这两大政策有可能受到地方政府的影响。中央政府无论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还是中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都离不开地方的配合。但地方政府有自己的目标,只有当目标一致时才会配合,否则就会产生抵消力量。一般认为,发行LTB引起的宏观调控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LTB的发行可能引起通货膨胀。LTB的发行意味着投资规模的扩大,投资规模的扩大加

速了资金流动,货币流动性的提升和增大货币发行量一样,都会导致通货膨胀。二是LTB的发行将会冲击证券市场。LTB将会从其它证券市场吸引资金,直接导致这些证券市场的价格波动。三是实施LTB有可能加剧地区间的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的财政信用状况相对于内陆地区要好得多,发达地区更容易获得发行资格。在都有资格发行时,更好的财政信用状况会吸引不发达地区的资金流向发达地区。四是不和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没有赋予地方政府发债权时,地方政府就设法通过集资、迫使银行贷款等手段为项目融资,从而造成全国各地严重的乱上项目、重复建设的情况。如果允许地方政府发债,在地方政府职能没有完全转换的情况下,乱上项目、重复建设可能会变得更严重。

三、构建我国LTB发行的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当前发行LTB所面临的风险,并结合发达国家防范LTB发行风险的防范机制,本文认为我国的LTB发行的风险防范机制应构建如下:

(一)LTB的信息披露制度

LTB信息披露制度对LTB的安全运行起到积极的约束作用,它不仅可以约束政府的非理性发债行为,还是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依据和发挥人民监督作用的前提。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使发行公开原则成为政府发行债券所遵循的基本准则之一,地方政府在发行债券时,必须按规定将债券发行情况及其财务经营状况等向社会公布。LTB信息披露内容除政府财政收支信息、建设项目本身信息外,债券的批文、规模、用途、期限、利率、偿还保证、发行程序、风险提示也应公布。其中风险提示也是对投资者的一种教育方式,让投资者明白LTB也有偿还风险,激励他们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

(二)LTB信用评级机制

按照国外规范化的证券市场运作方式发行LTB,由独立性较强和地位较超脱的资信评估中介机构进行信用评级。将发债主体的信誉和债务偿还能力对外公开,供投资者决策时参考。从我国现状看,一方面,地方财政透明度不高及预算软约束,成为准确评级的难点;另一方面,我国大多数信用评级机构依附于金融机构,缺乏具有广泛市场影响力的独立评级机构。因此,我国LTB要获得权威性资信评估机构的信用等级评估,从而增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一是地方政府应转变观念,加大地方财政透明度,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和及时性;二是政府积极鼓励、扶持和规范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三是我国信用评级业积极开展自身的制度创新、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增强评级的科学性、独立性和公正性,创建我国权威性信用评级机构,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发展。

(三)设计可行的偿还机制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地方政府筹资模式的成功不在于融资方式的选择,而在于设计出比较切实可行的偿还机制安排。地方政府发行的LTB偿还资金从理论上看存在两种来源:即发债资金投入项目的收益和税收收入。具有一定收益的项目可以依靠项目收益来偿还,大多数所谓“收入债券”就是以此为依据而设计的制度安排。而投资于非赢利项目的债务偿还则主要依靠政府的税收收入,要求发行LTB的地方政府必须有比较健全的财政状况和稳定、充足的税收来源,可行的制度安排是在分税制建立过程中将财产税作为地方主要税种,从而使地方政府以财产税作为LTB的偿还保证。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的经验来看,他们都将地方主体税种设为财产税。一般责任债券的投向基本上是公路、垃圾处理等非盈利性项目。虽然一般不能直接产生收益,但实际上通过增加城市的土地价值而形成社会收益,并产生政府的间接收入。因为政府作为投资主体,从理论上应该享有投资收益和剩余索取权。通过开征财产税,政府分享由于公共设施投资带来的城市土地等财产升值的部分收益,为LTB偿还形成基本对应的可持续的税收来源。

(四)LTB监督管理体系

地方政府一旦取得发债权,不能排除地方政府为GDP增速,或将债券资金用于收益不确定的竞争性项目,或粗放投资,导致债券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从而使LTB面临债务风险。因此,必须建立国家、地方和投资者多层次的LTB监管机制,以保证LTB资金的使用效率。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发展时间不长,为了保证LTB市场的有序发展,必须吸取国外LTB监管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订一套比较完善的监管体系。1法律监管。为了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必须不断完善现有法律法规,适时制定包括地方政府投融资决策条例、偿还条例和决策失误责任条例在内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地方政府融资实行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特别是要制定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处罚的细则,以维护法律的尊严。2中央专门机构监管。对LTB的管理应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共同负责,以保证我国LTB市场的稳定发展。另外。各地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应对LTB的发行规模、使用方向、还本付息等享有审查权和监督权,只有通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后,方可准予LTB的发行。3,社会机构监督。在我国LTB制度建立过程中,地方政府应通过法律法规明确地方公债的发行与运作必须准许法律、财务、金融等中介机构介入,充分发挥这些中介机构的专业技能,弥补地方政府专业技能的不足,降低发债成本,使地方政府与中介机构之间既形成一种提供与接受服务的经济利益关系,又形成一种监督、约束的信用连带关系。

作者:付永青 蔺庆校

上一篇:独立学院金融专业论文下一篇:土地资源专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