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规范风险管理论文

2022-04-21

外派监事会制度,作为对国有独资公司加强监督和管理的重要途径,在近十多年来为促进国有企业规范决策、健康运营发挥了积极作用。进一步改进和强化监事会制度,特别是调整和完善地方国有独资公司外派监事会制度,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强和完善国资监管体制的一项重要工作。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企业规范风险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企业规范风险管理论文 篇1:

浅谈校办企业规范化建设中的资产评估工作

摘要:随着高校校办企业规范化建设的推进,校办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越来越迫切,校办企业整体价值和校方权益的定价问题越来越敏感。本文介绍了高校校办企业规范化建设工作的基本情况,提出了资产评估工作在校办企业规范化建设特别是产权制度改革中的重要性,分析了资产评估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校办企业 规范化建设 资产评估

一、高校校办企业规范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高校校办企业的基本情况。我国高校校办企业的成长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长期以来,校办企业紧紧围绕所属高校的学科特点和办学服务需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和一定的经济规模,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弥补办学经费不足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经过多年的发展,校办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市场竞争力方面有了巨大的进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是产学研结合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成为高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有效途径。二是初步形成了一批著名的高校企业品牌,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等。三是多元化的投资融资体系开始形成,2011年高校及高校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已达23家。2011年末,全国高校校办企业资产总额为2 691.11亿元,所有者权益为1 098.54亿元,归属于学校方的权益为522.54亿元。2011年实现收入总额1 868.73亿元,利润总额99.82亿元,向国家缴纳税金总额为140.68亿元。

(二)规范化建设的基本进程。高校校办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许多发展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原有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依附于学校的自有管理体系严重滞后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度。突出表现在:校办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体系,公司制改造亟待进行;管理以较为单一的行政手段为主,校办企业的经营者与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之间的界限模糊;校办企业产权不明晰,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没有明确的划分;长期以来形成的校园管理文化和依附于学校的人事制度不能适应市场化的要求,缺乏科学的激励和制约机制等方面。针对以上问题,教育部于2005年开始,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开启了校办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提出以构建高校资产公司为投资主体的高校校办产业管理体制的改革目标。2009年,浙江省教育厅、财政厅、国资委等六厅局发布了《浙江省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校办企业实行规范化管理的通知》。至2011年年末,全国普通高校有213家完成了资产经营公司的组建公司。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已经成立资产经营公司68个,占全国高校资产公司资产总量的95.16%。

二、校办企业规范化建设涉及的基本流程

(一)确立高校对外投资的责任主体。校办企业的规范化建设工作的首要目标是确立以资产公司为学校唯一投资主体的经营性资产运营机构。高校资产经营公司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接收从学校剥离的校办企业股权和经营性资产,并行使经营管理权。校办企业的管理模式逐步从高校行政管理转变为高校资产公司代表学校行使股权管理和资本运作功能。

(二)全面开展校办企业的清理和公司化改造工作。对现有高校经营性单位进行系统的清理,经专项审计机构完成清产核资审计认定后,进行规范的资产评估工作和公司制改造工作。公司制改造完成后,校办企业的企业类型由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转变为有限责任公司形式,学校资产公司以评估后的校方权益作为对校办企业的出资,原则上不允许存在从事经营性业务的非法人机构。

(三)进一步实施企业规范化管理工作。以转变发展方式和校办企业发展战略为出发点,以明晰产权和产权多元化为推动力,对搭建好的高校资产公司进行管理体制和机制的规范和优化。同时,结合所在高校的学科优势,明确校办企业的发展定位,有意识地整合高校资产公司自身独特的资源和能力,并据此打造核心竞争能力。

三、资产评估工作是校办企业规范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相对于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工作,高校校办企业规范化建设工作相对滞后,特别是地方普通高校校办企业的改制工作尚未大规模开展,企业类型基本上为学校资产公司独资的全资公司,产权结构单一、缺乏经营活力和科学的激励机制。高校企业规范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产权制度改革。由于校办企业直接参与市场竞争,而多数企业的股权结构仍以高校全资、控股为主体,校办企业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势在必行。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激发企业活力,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突出校办企业的独有资源优势,促进科学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从而确立有利于校办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产权制度改革必然引出校方权益的定价问题,可以说,校办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是如何对目标企业的整体价值进行评估,确保国有股权的合理定价。《企业国有资产法》从法律上明确了资产评估工作在国有股权流转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合并、分立、改制,转让重大财产,以非货币财产对外投资,清算或者有法律、行政法规以及企业章程规定应当进行资产评估的其他情形的,均应当按照规定对有关资产进行评估”,校办企业公司制改造和产权制度改革显然属于上述范畴。同时,各地方国资管理部门、财政及教育主管部门也明确强调了资产评估工作作为规范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监管的必经环节,在规范产权转让行为中,资产评估工作发挥着防范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产权在有序流转中保值增值的重要作用。

四、资产评估工作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正确认识企业价值评估的内涵。高校校办企业改制中的资产评估工作,特指企业价值评估,是将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依据其拥有或者占有的全部资产状况和整体获利能力,充分考虑企业获利能力的各种因素,结合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及行业背景,对企业整体公允市场价值进行的综合性评估。2012年7月1日起施行的《资产评估准则——企业价值》对企业价值评估进行了清晰的定义,并将企业价值明确为企业整体价值、股东全部权益价值、股东部分权益价值三种类型。校办企业改制中的评估对象,通常为目标企业的全部股东权益,并据以确定校方股权的价值。一般认为,对非上市公司而言,股东权益价值就是净资产的价值。企业价值评估是对企业资产价值的整体性、动态性的评估,应根据评估目的、被评估校办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价值类型等条件,综合分析收益法、市场法和成本法三种资产评估基本方法的适用性,恰当选择一种或者多种资产评估基本方法。

(二)做好产权界定和资产清查工作。资产清查和产权界定是资产评估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当前,校办企业产权不清的问题比较突出,高校非法人单位从事经营性业务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校办企业的注册类型也比较多样,改革开放以来,为促进学科发展和解决教育经费问题,大批校办企业建立起来,成立校办企业的注册类型有国有、集体、有限公司等多种形式;企业注册资金的来源也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学校直接投资、教育工会出资、集资、筹资、借款、横向科研经费等。通过清产核资工作和主管部门确认后,学校必须对企业产权、企业占有和使用的高校资产进行清晰的划分。按照资产的属性,实行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分别建账、分开管理,对于不良资产也应坚决清理,不留隐患。

(三)建立风险防范和评估机制。高校经营性资产监管部门和审计部门要建立适当的事前风险防范和评估机制。通过将资产评估的对象延展到被评估单位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评估和改善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程序,增加企业价值的科学性和可行度。在校办企业公司治理制度构建中,科学设计适用于本校校办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使之能够全面综合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建立预警分析指标体系、特别是引入非财务指标,实现适当的财务风险策略应对。对转制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管理层的诚信度,以及是否有舞弊造假的动机进行检查与评价,捕捉潜在的风险点,将风险评估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各高校在组织企业清产核资、股权管理和资产处置等工作中,应建立风险防范预案,对因管理不善、监管不力、失职渎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要追究责任;涉及违法的,应追究法律责任。

(四)关注校办企业隐形资产的评估。企业在改制过程中的评估往往关注于企业账面反映的有形资产,以及企业会计准则中定义的无形资产,如土地使用权、专利技术等。而对于校办企业来说,这些企业多依托于学校产学研平台建立起来,长期以来形成了所在高校特色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组织体系、专家咨询平台,并且在研发队伍建设、产学研结合能力、学校的品牌影响力和知识产权的经营能力都有着独特的优势。这些隐形的资产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却是校办企业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有形资产一起综合反映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相对优势。Z

(注:本文系2012年浙江教育会计学会科研课题“高校校办企业规范化建设中的资产评估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201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校办产业统计报告[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国教育产业化规范运作实务全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3.中国资产评估准则——阐释与应用[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

作者:郭振华 童嘉

企业规范风险管理论文 篇2:

地方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的实践与思考

外派监事会制度,作为对国有独资公司加强监督和管理的重要途径,在近十多年来为促进国有企业规范决策、健康运营发挥了积极作用。进一步改进和强化监事会制度,特别是调整和完善地方国有独资公司外派监事会制度,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强和完善国资监管体制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建立监督检查的体制机制,地方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为地方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

按照国家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的整体部署和要求,2004年以来,随着各地省级国资委先后组建成立,各地国有企业监事会也在本地国资委成立以后相继建立。十多年来,各地国有企业监事会以《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为基本工作指南,依据《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法》、《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和《地方有关国资国企监管的政策法规》,逐步建立和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监督检查工作。

1.建立组织体系

一是制度体系。根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各地结合自身实际,都出台了监事会监督的相关办法,作为监事会开展监督工作的基本依据和指导文件。在此基础上,先后出台了有关当期监督的相关办法、工作制度和具体规章等。比如,有的地方国资委重新修订完善了原有的暂行办法,下发了《国有企业监事会管理办法》,为监事会依法履职提供了新的法规依据。还有的地方监事会制定下发了《当期监督工作实施办法》,明确了监事会重点联系人制度,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并及时了解和报告企业重大情况,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制定了《重点联系人工作办法》,进一步明确了重点联系人的工作职责和方式;编发了《监事会监督检查作业规程》等十多项工作制度。监事会内部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建立了内部管理和工作规则等若干项制度。通过几年的实践,地方国有企业监事会基本形成了一个以“管理办法”为基础,以监督检查规则、管理规范为主体,以监事会工作细则为补充的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制度体系。

二是人员体系。各地参照央企监事会建设的基本模式,先后建立了以监事会主席领导为核心,配之以办事处主任、专职监事或是工作人员的监事会人员“办事处”组织架构。还有一些省市为了进一步加强监督力量,还外聘了专业人士和专业机构,作为监事会组成的部分,直接参与到监督工作中来,较好地提升了监督的专业水平。有的地方国有企业监事会的成员全部为公务员身份,主要来源于几个方面:主席都是来自于曾经在国有企业担当过董事长或总经理的高级管理人员,拥有多年企业高层管理经验,对于市场和企业的把握都很有见地,同时在本地企业界中威信很高,派驻到监管企业后,能够很快地熟悉企业,利用丰富的阅历和人脉,履行监督职责,同时也能为企业规范管理、健康发展献计献策。专职监事来源于几个方面:从其他委办局选调人员,比如从审计局选调具有专业职称的同志,因为具有审计经验和财务知识,能够胜任监督检查工作,这些同志成为了监事会的主要力量;从社会上公开招聘具有财务、审计、法律等专业背景的人员;从国有企业中层干部中选派人员充实监事会,这些人在企业工作多年,对企业熟悉,具有实践经验,能够很好地实现企业与监事会工作上的契合;进行国资委机关与监事会之间的人员交流,把一些更合适国资委机关岗位或是监事会专职监事岗位的同志进行合理调配,使之能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

2.建立工作机制

一是当期监督。监督的目的在于帮助企业发展。许多地方监事会在进入企业时,都明确了“监督有章,服务有方”的工作指导思想,把工作的切入点确定在“服务型监督”上,在监督中帮助企业解决影响发展的问题。地方国有企业监事会在开展监督的内容和方式上充分借鉴了央企监事会开展工作的思路。坚持以财务监督为核心,列席企业董事会、经理办公会等重要会议,及时掌握企业决策运行情况;深入重点子企业和重点项目,实地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查阅公司财务和经营的有关资料,核实有关文件资料;听取企业负责人和部门人员介绍,强化对重大事项、重大决策以及企业领导人员履职情况的监督,做到掌握信息全面深入、监督及时到位。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当期监督又包括三种形式的监督,即日常监督、专项检查和年度检查。监事会以日常监督为贯穿全年始终的基本工作内容,结合出资人要求或企业运营实际,一年组织进行两至三次专项检查和一次包括企业经营管理状况、重大事项决策、财务风险管理、企业领导人员履职等在内的年度检查,在体现监督经常性的同时,彰显监督的针对性和全面性。

二是协同监管。各地国资委受政府的委托,对监事会进行管理并提供后勤保障。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更好地落实监管任务,国资委与监事会之间探索建立了许多很好的协同配合联动机制,对维护国有资产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比如,有工作沟通机制,即在监事会开展监督检查中,监事会与国资委相关业务处室进行沟通交流,了解相关监管政策,确保双方在监督的目标、监督的方向和纠偏的措施上保持一致,形成合力,达到同频共振;有成果运用机制,即对监事会通过监督检查发现的企业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监事会与国资委业务处室之间进行沟通,一方面把问题弄清弄准,一方面对问题进行分类分解,落实问题整改的推动责任,切实推动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问题;有监管配合机制,国资委业务处室与监事会就有关方面情况进行沟通,了解企业存在问题的症结,了解企业落实政策和委里要求的情况,为出资人监管到位提供参考;有联动推动机制,即开展重点问题、重点环节的专项监督检查,在监管的关键部位、关注焦点上力求有所保障、监管到位。比如,有一些企业上报需要国资委审批的项目,必须提供监事会参与项目研究决策会议的证明,确保项目论证过程的真实性;对企业领导人员开展的业绩考核工作,其中涉及到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的资料,需要监事会进行书面确认。

3.取得监督效果

一是决策规范。监事会的进入,使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变,突出表现之一,就是企业重要会议的会议质量明显改观,会议前需要准备会议材料给监事会,减少了会议的随意性和简单化;会议上与会者发言更加严谨、规范,参与讨论热情提高,增强了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会议后决策执行的情况有了更好的督促和反馈,提高了决策的执行力和严肃性。监事会的进驻,对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健康运行,特别是对董事会的规范性建设,对董事会人员提高综合素质、提升业务能力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是基础加强。监事会开展日常监督,对企业相关情况的调查、质询,对相关资料的查阅、梳理,与企业有关方面人员的沟通、交流,推动企业必须规范基础管理、规范日常工作行为,以满足监事会了解掌握相关情况的需要。由于监事会突出对企业财务状况的监督和了解,而且主要与企业的财务、审计和资产管理等部门进行接触合作,因此,相当于对这些部门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和更高的工作标准。与此相对应,企业的各个相关部门都必须进一步提高作业流程的规范性、严谨性,在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更好地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以备监事会开展监督检查工作的随时调研。

三是减少风险。监事会通过开展当期监督,切实地发现和掌握了一些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比如有主业竞争力不强、资产结构不良、内部控制不健全、长期投资风险较高等,还有财务核算不规范、隐含财务风险大,企业专业人才队伍力量薄弱等。还有预警的提示,如企业所在的行业市场外部条件变化,使成本费用增长,增加了企业经营困难;企业制度执行不到位,规范运行程度差等。监事会监督检查的过程,也是和企业不断交换意见建议的过程,即在监督检查中,随时发现了问题,就随时和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流,达到及时提醒、尽快纠偏,充分体现检查重在解题、监督为了发展的工作指导思想。

通过监事会的监督检查,企业的依法依规决策意识明显增强,基础管理、风险管控环节得到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4.面临现实问题

在看到地方国有企业监事会开展工作、取得工作成效的同时,也要看到在监事会实际工作中面临的一些现实和困难:

一是地位需要进一步提升。中央企业监事会来源于国务院稽查特派员制度,起步早、地位高。而地方国有企业监事会是按照有关法规、政策、文件要求而建立的,虽然也是依法而建,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认识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地方国有企业监事会在国资监管中的地位,在派驻企业中的影响和权威性需要进一步增强,即保证满足其完成监督任务的各种需要,以更有效、快捷、准确地发现和提示问题与风险。

二是手段需要进一步丰富。地方国有企业监事会开展监督检查工作,主要还是停留在看看账本、听听会议、转转现场的阶段。面对整体形势的新变化,监事会需要研究和丰富监督检查手段和方式,比如,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监督检查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工作条件,使监督更加深入、全面、及时,提高监督的实效性。

三是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地方国有企业监事会人员组成来自多个方面,而且由于组建时间较短,所以经验和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在发现甄别企业问题时,必然会造成对问题的准确性、可靠性甚至正确性的影响。有的地方国有企业监事会实现了一企一会,但多数地方都是一会监督几企,这就造成一个监事会里需要指派一个重点联系人,负责某个、甚至几个企业的日常联系,来进行平时的参会、查账和监督工作。仅凭一个人的力量,就实现对一个中大型企业的切实有效监督,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对企业存在问题和风险的认知与判断存在差异。地方国有企业多数都是在建国以后或是改革开放以后组建起来的,其运作历史和发展沿革都有比较鲜明的时代特点。作为一个“新人”进入企业开展监督,如何比较客观公正地看待那些存在于这些“老”企业中的运营和管理问题,是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地方。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本身,作为在企业里各个层面、各个部门中从事实际经营管理工作的广大企业员工,对那些日常需要面对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应当有更清醒的认识和了解。之所以存在一些问题而不能解决,一定是有其主客观方面的种种原因。如何既能提示问题,又能推动问题的解决,需要较高的综合能力。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监事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培养造就协调能力强、专业优势明显、精力能力都能够充分保证履行好监督职责的专职监事队伍。

四是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多数地方国有企业监事会人员身份是公务员,或是参照公务员模式来进行管理。监事会对派驻企业开展监督检查,其精度、频度、程度都会因企业不同而有所不同。增强监督的积极性,确保检查的深入性,体现揭示问题的专业性,都会因工作状态的不同而不同。实行公务员模式管理,使专职监事发现和探究问题的数量、质量以及有效性、及时性,不能很好地与专职监事本人的收入、晋升或是评优等挂钩,使干多干少、实干虚干、真干假干差别不大,而监督检查的状况如何对派驻企业保持健康运营和科学持续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因此,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专职监事的考核激励机制,对取得重大监督成果的监事和所在监事会应当给予及时充分的鼓励与激励,增强监事完成监督目标的积极性、拓展监督任务的主动性、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

进一步明确定位,发挥监事会内引外联的作用,更好地履行监督职责

1.做监督的枢纽和中心点

监事会的存在,不仅是建立起了一座企业与出资人之间的桥梁,更应努力成为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与其他诸如审计、纪检、社会中介机构以及所有关心和关注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之间的一个维系纽带,通过内引外联,即在企业内部引起注意、引发思考、引导督改;在企业外部,或在企业内外部联合力量、联系机构、联络各方,来达到监督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更具体地讲,内引里面的注意,就是要让决策层注意,让出资人注意,让相关部门和人员注意;引发思考,就是要让相关方面引发对企业现状与问题的思考,引导对资产收益的规划与规避风险的思考;引导督改,就是要把能够发现的问题,或是各方面综合的情况,汇总整理成不同类型的整改内容,引导企业、引导出资人、甚至引导影响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相关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外联中的联合力量,就是要联合各方面的监督力量、监督要素、监督行动,共享监督的资源,形成监督的合力,促成监督的合作;联系机构,包括联系政府机关、联系出资人监管机构,让相关方能随时获取需要的企业信息;联络各方,就是联络那些需要监督信息或是能够提供监督信息的部门和机构,比如统计调查部门、社会中介组织、会计师事务所、法律律师事务所等,形成监督资源的集成与交汇,以及去伪和存真。

采用上述方法,对专职监事的要求不高,但能够使发现问题的可能性增大,对问题整改的推动力量会有所增强,也宜于在现有体制机制下,因为体现了监事对监督资源的特殊掌控,而提升了监事的地位和权威,保证了专职监事一定的工作积极性,可以比较好地解决目前监事会过渡时期力量不强、专业性欠缺、监督效果不显著和激励作用不明显等问题。

2.做个三知人,防止三倾向

为做好上述工作,监事会的专职监事要做“三知人”,防止三种倾向。三知人,即企业的知情人、知心人和知会人。知情人,就是能掌握企业的情况,越全面、越细致,越是到位;知心人,就是能真正了解影响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能基本明了其形成原因、整改障碍和主要困难,同时,也能知晓企业发展的基本规律、经营优势和存续特点,能做到讲话讲到企业心里;知会人,就是能分析研究出企业发展的思路和努力方向以及工作重点,特别对如何克服企业发展难题、发挥企业优势有自身的理解和认识,不是简单对企业现有经营方针的认同和解读。规范履职是关键。

防止三种倾向,是指要做到独而不“独”、权而不“威”、专而不“业”。具体来讲,监事会在开展监督检查过程中,在保持监事会监督的独立性、权威性和专业性的基础上,努力防止三种倾向:首先是独而不“独”,监事会要保持独立性,保持行使监督权力、行使调查研究职责、行使发现和报告问题的职权上的独立性,但在实际工作中,要与企业多沟通、多交流,相互理解、相互配合,不能与企业产生感情和距离上的疏远。其次是权而不“威”,监事会拥有对企业的知情权,拥有深入全面了解掌握企业经营细节、质询相关人员、查阅和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的权力,拥有向出资人报告问题的权力,但在实际工作中,要尊重和维护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尊重和理解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行为,不能以行使权力为借口,借此而成为影响和干扰企业运转的理由。再次是专而不“业”,监事会开展监督检查以财务监督为核心,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在实际开展监督检查中,不能完全站在专业性的角度去思考和研究企业现实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完全从个人理解的规范和标准去帮助企业解决现实问题。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成长有其历史性、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必然存在一些在专业上看起来似乎很简单的问题,但在企业的层面,可能就会因为认识和理解的不同,或者是人员素质、专业水平、综合管理系统等方面的原因,而使问题判断和解决起来并不会如同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不能把专业性的眼光,完全当成职业性的判断。还是要把握一个基本核心思想,那就是监事会和派驻企业是一家人,我们是要想办法、尽努力切实帮助企业发展。可能在现阶段、现时条件、现时环境中不能立刻解决的问题,将来会随着发展逐步得到改善和解决。我们应该给企业和社会一些时间和空间。通过我们的工作,让企业以及所有关心和关注国有企业发展的人,对国有企业的真实现状和面临问题有所意识和了解,对影响国有企业发展的各种因素有所警觉和感受,或许就从一定程度上已经达到了我们监督的目的。

作者:关健宏

企业规范风险管理论文 篇3:

企业法务借助审计结果运用探析

摘 要:法务与审计是公司内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务借助审计结果的运用能更有效帮助企业规范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基上以上理念,本文重点探讨法务借助审计成果的运用促进企业内控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首先阐述分析了法务与审计的二者关系,随后探讨了审计结果对提升法务工作水平提升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实际工作中如何有效借助审计结果运用提高法务工作水平的建议,以使二者共同有效发挥促进企业良性运营的重大作用。

关键词:企业;法务;审计;运用

法务与审计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二者对企业正常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当前在实际运营中,法务与审计往往有各自管理,没有有效发挥审计结果在促进法务工作提升上的积极作用。为了使法务工作能更好的结合审计结果,有必要对结合的具体情况运用进行分析,通过审计结果的运用能推动法务工作更上一层楼,更有效建立企业的法律风险防控机制,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1.企业法务与审计的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市场经济风险无处不在,既有外部市场环境中的风险,也有企业内部经营中面临的各种风险。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日趋复杂化以及市场经营的多变性,需充分发挥企业内控机构的作用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抵御各种风险。在此过程中,企业法务与审计是极为重要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

企业法务主要是对各项经营决策、各种法律文件、各类法律纠纷等内外部法律关系中予以审核、规范和处理,尽可能避免企业损失和减少法律风险、解决经营纠纷,用法律手段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在日趋复杂的市场经营环境中,因政策更迭、投融资管理、合同签订、资本运作、人员管理等各方面原因造成的风险不能避免。因此,从法律风险防范的角度考虑,及时予以提醒防范,尽可能地规避,防患于未然必不可少。从法律纠纷处理的角度考虑,能及时有效减少公司损失、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不可或缺。

企业审计主要是通过内部审计人员或者聘请外部会计师事务所,重点对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经营管理的规范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和数据的真实性予以确认和评价,提出健全经营管理、提高效率的对策和建议。对于企业建立健全完善内部风险防范体系同样极为重要。审计在评价企业的经营绩效、改进企业的控制程序和内控效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审计结果具有监督、服务和决策職能。在促进改革发展,推动廉政建设,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很大程度上起到"经济卫士"和"参谋助手"的作用。

企业的法务与审计已成为公司经营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角色。

2.企业法务与审计的联系与区别

首先,法务重要作用是为企业经营行为的合规性提供法律上的支持和保障,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避免和处理出现包括法律风险在内的各种风险。有些风险与纠纷即使无法避免,但是通过法务的工作,也可以有效减轻法律责任和降低损失。因此对于内部审计而言,法务有效发挥作用可以有效规避经营和管理风险,促进管理规范性,从而为审计减轻压力,审计结果会更规范。相对应的是,审计的作用是为企业提供监督和服务,达到查错纠弊、促进管理规范的目的。在企业中发挥预防、揭示、纠正的功能,为企业进行全方位的体检并提出科学的整改意见,促进企业的规范性和合规性,提升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审计为企业提供免疫系统的功能,监督职能必然会提高企业经管管理水平,从而减少法律风险的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讲,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其次,法务管理重点从一项经营事项之初予以提出合理化建议以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尤其是法律风险,以确保一项经营决策的正常运行。内部审计主要作为事后评价(虽然也有内部审计在经营实施的过程中予以评价,但多为事后评价),是对一项经营和决策的经费运行效果予以评价,也包括是否有效规避运营风险提高效率的相关内容。因此,法务工作中如果能结合和运用好内部审计的结果,就能进一步促进企业内控与管理水平提高,但实际情况而言,二者结合并不紧密,法务结组审计结果的案例并不多见,不利于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最后,企业法务与审计部门对于一项经营活动而言,并不仅仅是事前和事后的关系。对一个正常经营的企业而言,为确保经营活动的顺利推进,法务与审计并不是一个从事前予以提出各种规避风险的建议,另一个从事后提出审计建议以督促其检查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法务管理部门与内部审计部门均应在事中对以该项经营活动的重大决策、资金使用、运营效果等予以跟进提供监督和保障,以共同促进该项经营活动的健康正常进行。

3.企业审计与法务结合的必要性

如前如述,企业的法务与审计对于现代企业正常运营不可或缺,两者之间也具有紧密的联系,二者应宜加强沟通相互促进共同发挥作用,为有效促进企业的健康运营发挥作用。

企业法务以服务于公司发展、降低经营风险、减少企业损失、维护企业权益为目标宗旨,企业审计以通过一系列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对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控制、治理程序、经济状况等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和改进,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从概念和内涵上分析,两者都属于内部控制的一部分,都含有监督评价和服务的内容。由于实践中,企业法务偏重于风险防范和纠纷的处理,企业审计主要偏重与经营结果的评价与规范,二者在实践中往往缺乏交流。对同一重要决策而言,不仅需要对决策的合规性予以审核,同时也要对决策的执行过程及决策的后续效果进行评价。因此,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就有必要将其二者纳入统一的框架予以完善。企业的法务工作如果在实践中能结合公司审计的结果不仅可以提升管理的效果,而且更有利于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提升企业的风险防控能力[1]。

实践中,法务与审计管理作用发挥全面的公司,往往管理比较规范、内控比较健全,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比较强[2]。而那些缺乏法务与审计有效作用的企业,往往既难以有效避免风险,而且在审计中也会存在较多的问题。因而,从战略的高度统筹考虑法务管理与内部审计的工作安排,有效打通事前、事中与事后的监督检查功能,对于确保企业正常经营极为重要。

4.法务如何借助审计结果的运用提升管理水平

4.1充分认识高度重视

企业应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审计结果对發挥法务部门作用的积极意义,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并在法务实践中能积极探索审计工作对法务工作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在法务与审计的关系处理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两者在发挥监督规范上的重要作用,比如有些企业将审计和法务职能合并为审计合规部或合规部、风控部,有些企业将法务部与审计部归同一领导进行管理,在一些国企中将发挥监督职能的法务部、审计部与纪检一起合并由纪委统一管理,等等。法务工作应高度重视审计成果有效运用的意识,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

4.2保持沟通认真分析

法务一方面应积极与审计人员保持紧密的沟通,充分尊重和征求考虑审计部门提出的相关意见。尤其是法律事务涉及审计事项时,充分征求内部审计部门的建议,对审计提出可能的风险点要予以充分考虑,尽可能地有效防范风险,尤其是涉及到大额资金使用、抵押等具有较高风险可能导致重大损失的行为建议能及时与审计部门沟通。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建议法务与内部审计加强沟通对项目运营予以适当跟进,对在具体运营过程中的风险也要充分预判并及时提醒,对于可能存在的资金风险及时提醒内部审计部门加强监控[3]。另一方面,法务可以通过根据正式的书面的审计报告对法律事务进行充分的分析和判断,审计报告是审计成果的最终反映和体现,会计师事务所对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有法律责任,有些内容会包括法务管理、合同签署及公司诉讼等与法务工作有直接关联的事项,有些有对法务工作的间接的借鉴和参考作用[4]。

4.2.1分析例行审计报告发现线索

通常在公司的审计业务中最常规的审计就是年度审计,聘请外部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表,报表和附注未审计报告完整的两部分。从审计报告的类型上看,审计报告的意见主要分四种类型: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拒绝表示意见。审计事务所出具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拒绝表达意见的审计报告均表示企业在某些方面存在重大问题和意见,该意见的描述对企业合规性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提示和参考作用。其次从审计报告的具体内容上看,认真分析审计报告对企业法务的日常工作有很大的提示和参考作用。比如,法务参考审计报告对关联交易的对象和金额的披露可以了解关联交易的对象和交易情况,从而为法务(特别是上市公司)在关联交易的总量和合规性的控制及审核上提供依据,比如合同交易价格是否公允、是否存在利益输送情况等等提供内控合规上的法律意见,合同交易交易;在企业欠款的催收上,法务可以从审计报告上了解应收账款的金额、计提、大额应收客户等情况,从而进行判断是否需了解债权的组成情况,是否对长期欠款进行调查,是否需要进一步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公司的权益。如果该项欠款财务部或业务部门不及时与法务沟通,那么很有可能发生重大应收账款不及时启动法律程序而丧失诉讼权益。而且应收账款金额的变化也提示法务对此类合同的审核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制度。在确认债权债务时,审计需要被审计单位的债权和债务人发出的企业询证函,用以检查被审计单位截止到审计基本日债权或债务的存在及权利或义务。为企业确认债务提供重要的支撑[5]。笔者就曾处理一起债权债务纠纷,对方单位欠款多年,我方多次催讨欠钱无效后向法院提起诉讼,我方从审计处取得的对方对欠款确认无误的询证函成为庭审上重要的证据材料,从而取得了案件胜诉,及时追回了久拖不决的欠款,有力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利。

4.2.2通过专项审计报告查找问题

专项审计报告是根据委托单位的特定目的对被审单位特定事项进行的审核。比如清算审计、净资产审计、经费支出审计、工程经费使用审计等等。各类专项审计报告根据使用需求的不同在企业的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根据审计报告对各项行为及是否合规给予了专业的评价和意见[6]。在国有企业中,企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对法务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经济责任审计是针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干部在任制期间经营管理、履职情况等进行的专项审计。由于经济责任的重点为企业的经营管理、遵纪守法、重大决策、资产管理、内控管理、廉洁自律等方面进行审计和评价。因此,审计报表体现的不仅仅是对客观经营数据的反映,更重要的是企业经济活动的合规性进行的评价,该报告对法务在合规性及风险管控方面工作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比如笔者单位就根据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发现子公司存在部分合同未经过法务审核凭领导签字签署的情况,严重违反集团的合同管理规定。根据审计报告提供的线索,法务对该部分未经法务审核的合同的签署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该部分合同存在利益输送的行为,及时将情况向公司管理层进行了汇报,通过交涉制止了合同的履行,避免了国有资产的损失。此外,还发现该企业未经集团审批同意违规为重要的业务合作方的贷款合同进行提供一般责任担保的情况、领导干部违规报销套取公司资金等渎职行为均为给企业经营带来巨大的法律风险隐患。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经营不佳的企业需要引起法务人员的特别重视,报告问题较大的企业往往法律漏洞较多、法律风险较大,反映的问题可能引起重大的法律纠纷。专项审计报告为法务发现隐含和存在的问题、提升法务预防和管理的职能、更好发挥法务在处理各类纠纷、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专项审计报告为企业的法律风险防控体系提供重要的评价和线索[7]。

4.3调查证明借力审计

公司法务在处理法律事务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专业性较强、情节较复杂的案件,特别是与财务相关的事件,此类案件关系的分析调查往往涉及帐、证、表等几个方面,要从专业的角度从进行由表及里的深入分析和认证。

4.3.1借力审计成果判断具体情况

复杂的财经案件进行法律上的分析判断的基础是基于对事实的判断及专业的了解,由于法务人员知识的局限性,可能无法对具体情况进行专业的事实调查,法务可以借助审计查明及分析,法务可以通过审计人员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财务情况进行的检查,查明来龙去脉,分清责任。当企业存在可能的财务违法违规行为的时候,在查找经济违规行为的线索时,可以委托进行专项审计,借助审计人员的专业调查分析报告可以及时准确发现案件线索,对案件进行妥善有效的处理,有效的避免和减少企业损失。企业涉及收购及合并等业务时,所有法律事务的基础是公司经营数据及经营情况的真实性、合规性。否则可能造成严重的法律后果并带来很大的法律风险,审计数据的真实结果是所有该类法律事务处理的基础,财务状况的真实性与准确性的分析认定对法务在该事项进行法律风险的评估和判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审计的成果可成为后续收购与合并等重大事项双方谈判及合同签署的依据,审计成果对资产运作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重大资产重组中审计报告已成为尽职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成果在法律事务的处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8]。

4.3.2发挥审计结果在纠纷中的证据效力

在某些情況下,在发生法律纠纷时,委托审计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也可以成为纠纷责任认定的重要的证据材料。虽然目前我国法律规定审计报告不具有高于其他证据的效力,而且还不能作为诉讼用的司法证据。但作为诉讼证据,在很多情况下,审计报告可以作为证据之一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我单位曾因办公需要改建一个工程项目,由于领导变更导致设计及施工方案多次修改,原建设工程合同发生变更,根据补充协议约定按实际工程量进行结算,后续双方就结算款项结算不能达成一致导致纠纷。该单位委托审计单位对工程决算价款进行了审计并向法院提交了审计报告,法院确认了审计报告作为结算依据的效力,纠纷得到妥善解决。此外,很多情况法务均需借助审计成果的运用,审计已成为了法务处理法律事务过程中重要的措施和手段。

总之,企业法务在实务中充分有效利用审计结果,有助于发挥法务在内控及管理中的作用。法务工作通过审计结果能更好的实现法律事务事前、事中、事后的处理和管控,并充分发挥法务合规化管理的职能,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质量,帮助企业进行科学决策,推进企业良性运行,防范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更好地实现为企业保驾护航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晓宏, 黄景尧. 关于在企业内部控制活动中提供法律支持的对策探讨[J]. 法制博览, 2015(26).

[2]岐温华, 董芳. 浅析法治框架下企业法务、合规、内控和全面风险一体化管理[J]. 市场观察, 2018(12).

[3]涂君军. 快法务:综合在线法律服务平台,月订单量过2万[J]. 创业邦, 2017(7):29-31.

[4]范伟红, 丁治勤. 企业法务管理视角下约定竞业禁止问题研究[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5(4):90-93.

[5]倩. 加强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的策略探析[J]. 法制博览, 2016(18).

[6]陈常青.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法务探析——以安徽省农村金融机构为例[J]. 中国农村金融, 2015(22).

[7]杨佩尧. 基于企业法务工作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中外企业家, 2016(17):115-117.

[8]张星水. 发挥法务工作优势 共同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J]. 社会与公益, 2016(10):32-32.

作者简介:徐巧娜(1978.8-),女,汉族,浙江省宁海县人,江西理工大学,本科学历,经济法专业,从事公司法务及审计领域,法务及审计工作二十年,目前担任上海东方网监事、香港东方网董事、上海市网络文化协会监事。

作者:徐巧娜

上一篇:艺术创作新生管理论文下一篇:语文课堂交流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