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指导个性化教学论文

2022-04-21

摘要:目前,我国教师教育专业性不够,根源就在于教师教育者专业性不足。研究者在反思自己专业成长的历程中进行自我研究,折射出我国教师教育者的专业成长存在职前培养重学历、轻资格;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缺乏连贯,重培养、轻培训;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节等问题。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精读指导个性化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精读指导个性化教学论文 篇1:

“后方法”视域下基于网络资源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探析

摘要:“后方法”理论为外语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以后方法理论为指导,构建现代教学生态系统,开发并利用信息资源,注重教学策略的探讨与实施,将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在回顾后方法理念、网络化教学趋势、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探讨了大学英语网络化阅读教学实践过程,提出在网络化环境中开展英语阅读教学改革,将更有利于创设英语语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发展其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网络化学习;后方法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教学资源库的大学英语学习模式和质量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012SJD880009);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信息技术环境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行动研究”(项目编号:2013SJB880008)

作者简介:王直理,男,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论、网络化教学。

一、“后方法”语言教学理念

(一)“后方法”理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语言教学研究者意识到使用过去各种外语教学法的局限性,因此,一种超越传统语言教学方法束缚的理论——“后方法”语言教育理论(Post-method Pedagogy)应运而生。“后方法”语言教学理论具有三个基本参数:(1)特殊性。认为语言教学必须关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语言教学环境、教师和学生的因素,应充分了解学习者自身的语言、社会、文化等特点,发展具有本土特色与特定语境的外语教学;(2)实践性。是指认清教学理论与实践二者的关系,不拘泥于日常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师应发扬自主性,通过努力将个人的教学实践经验向理论升华;(3)可能性。指外语教学要对现实中的社会政治保持敏感性,以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塑造学习者的自我身份认同。

(二)宏观策略框架

“后方法”宏观策略框架(macro-strategic framework)内容包括学习机会最大化、师生理念错位最小化、促进协商式互动、培养学习者自主性、提高语言意识、采用启发式语法教学、语言输入语境化、培养综合语言技能、确保社会关联、提高文化意识等。“后方法”理论强调学习过程是在丰富的语境中的真实、有意义的学习,学生学会学习,具有主动性,积极创设学习机会,关注所学语言的形式与功能,观察并体会不同语境对于语言使用的影响。“后方法”视域下学习者是拥有一定决策权的自主学习者,学生在教师帮助下自我调控,优化学习策略,最大化实现自我潜力。诚然,“后方法”教学理念主要探讨教学的本质及其影响因素,而有关如何进一步深化与实施的研究还很欠缺。

(三)“后方法”与教学生态系统

现代教学生态系统是以教育生态学理论为依据,以人文主义精神为指导的生态教育系统中的子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和系统性。相对于传统教学系统局限于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的情况,现代教学生态系统中滋生出了一个新要素——信息技术。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教师、学生、教材、信息技术四要素形成了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体。教学生态系统的内涵在于“以人为本”,提升学生的素质与语言综合能力;关注学习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关注语言学习的环境,即语言学习系统与外部环境系统的协调一致。在以动态输入为主要特征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构建新生态的学习模式,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后方法”教育思想是一个动态开放的体系,“后方法”理论对语言教学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后方法”批判方法概念有局限但并不完全否定方法,它倡导外语教学在宏观上关注本土的社会与文化因素,在微观上关注学生需求、教学资源等特点,努力探索最适合自己实际状况的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以后方法理论为指导,构建现代教学生态系统,开发并利用信息资源,注重教学策略的探讨与实施,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综合应用能力,这无疑将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网络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网络化教学方式

现代网络化教学的特色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设计与应用,涉及信息化教育系统的课程设计、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等。网络化学习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等软硬件设施,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网上学习——在线交互活动;寻找学习资源;引导学生科学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利用网络资源主动探究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教学改革引领了一种外语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也引发了一场我国大学外语教学的重大变革。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英语教学应“基于计算机和教师课堂授课相结合的模式”及“基于计算机的英语学习过程”。大学外语教学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要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教学。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习活动体现有意义知识建构的学习方式。

将网络化学习方式应用到英语语言学习,能够帮助广大学习者熟悉和掌握各种新媒体、新技术,更加适应网络化的学习环境,将网络功能和网络资源逐渐变为自己语言学习的工具与财富;使学生在形成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同时,能够培养信息化社会的基本素质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在外语教学研究及改革中,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整合教学,以提高并保持学生英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网络化教学的优势

1.教学模式的创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而且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有着深刻的本质区别。在当前网络学习资源极其丰富的条件下,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能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

网络化学习将拓展和补充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的不足,建立现代教学环境下教学设计的新理论与新策略。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学习资源与载体,是传统课堂学习的自然延伸。语言教师应积极适应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的变革与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创新“教师——多媒体(网络)——学生”这一相互作用模式,实现交互性和动态开放性。

2.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通过因特网学生可以进入任何一个英语国家和非英语国家的英文网站,从而接触到大量原汁原味的、地道的英语。我国也有很多的英语学习网站和英文网站。以阅读教学为例,阅读资料可以选自中国日报网站(http://www.chinadaily.com.cn/)、新华(英文)网(http://www.xinhuanet.com/english/)、21世纪报(http://paper.i21st.cn/)、美国之声(http://www.voa.org/)、英国广播公司网站(http://www.bbc.com/),等等。这些都是学生习得英语知识的源泉。

3.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现代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天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求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语言学习网站或英文网站内容会不断更新,学习活动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网络化学习方式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终身学习理念。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能够探究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促进英语学习。

4.语言综合技能的发展。在具体的语言教学中,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形成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教学的核心目标。现实环境中,由于学生难以接触到真实的语言环境,缺少真实环境下的交际机会,严重影响了其外语语言能力的提高。而网络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学生可以共享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交互性资源,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充分的互动交流,从而全面提高语言综合能力。

三、网络化阅读教学实践

(一)阅读的本质与能力要素

阅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语言活动过程。随着应用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阅读不仅是指自下而上的心理过程,而且还是一种主动的猜测——证实的心理过程。在这种多元和复合的心理活动过程中,学习者结合自己已经掌握的句法、语义、背景以及篇章等知识,对阅读材料所要表达的意思进行推论,层层推进,并对阅读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预测、假设加以证实和修正。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将英语各项技能均按三个层次提出了分层要求。其中阅读理解能力的一般要求是:能读懂一般性题材的英文文章;基本读懂国内英文报刊,掌握中心意思,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能读懂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体的材料;能使用有效的阅读方法。而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只是在一般要求的基础上适度提升。

阅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能力主要是指精读(分析性阅读)和泛读(综合性阅读)能力,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技能。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继续学习和运用英语打好坚实的基础。

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多元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学生适应各类语体的阅读能力;间接目标在于训练、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加工能力;潜在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和实践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协作的能力,培育学生的终身学习理念和能力,提高科学、人文素养,使其具备美学欣赏能力。

(二)基于网络的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是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基于网络的阅读活动能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应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消除学生的焦虑情绪,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在阅读训练中,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其进行积极的预测。成功的预测能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下一步的阅读与理解做好导向性的铺垫。阅读教学要因“才”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根据自己的认知特征,选择和提高阅读技巧。

2.有效激活图式。阅读理解既是语言文字的处理过程,又是学生已有背景知识的运用和处理过程。图示是一种认知结构。语言使用时,交际者根据交际场合的需要,可以自觉不自觉地激活有关的认知结构,使之投入使用。网络化学习方式更有助于对网络文章的标题、插图、关键词等线索进行讨论,更有助于对相关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背景知识的了解,因而能更快地激活学生的相关图式(知识结构),从而提升阅读能力。

3.培养英语思维定势。语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网络教学的发展为开展语篇分析提供了技术条件。语篇教学要求根据文体特点组织、设计教学,优化教学方案,创设条件产生信息差,从而习得语言。语篇教学中应训练学生养成英语思维定势。英语思维定势训练中要发挥朗读的作用,同时,句型快速反应训练也是培养英语思维定势的有效办法,而视觉感知的快速训练可以提高思维定势的反应速度。

(三)阅读教学实践的步骤

1.教学组织形式。在网络化阅读教学环境下,可单独或综合运用自上而下模式、自下而上模式、交互补偿模式等阅读理论模式和框架。要根据阅读材料的差异,寻找文章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段落的过渡、衔接、文章结构、写作风格等相关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要注重对学生语篇分析能力的培养,关注其包括阅读习惯、阅读心理、文化背景等非语言因素在内的知识与能力的形成。

为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顺利实现阅读知识与技能的建构,笔者以南京易学“天空教室”系统为基本网络平台,首先注册了一个英语学习网站,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并不断更新的资源库。将选取的网页素材设置超链接,并设计好阅读理解各种层次的问题或者需要探究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通过Email、腾讯QQ群或“天空教室”的博客网页进行,在操作上简便易行,效果良好。

2.阅读教学的基本步骤。(1)读前活动。读前热身注重导读,将学生引到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使学生对所读材料产生心理预期,为进一步阅读做好铺垫。建立语体意识,根据阅读素材因“材”施教。英语语篇按文体分为记叙文、描述文、政论文和释义文等。这些文体又分别应用于新闻报道、广告、法律文书、学术论文、名人传记、趣味故事、科普介绍等文章中。教师可介绍背景知识,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指导学生预测阅读课文的内容。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略读、寻读等浏览方式,并通过浏览内容大致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内容。采用情景导入法、背景导入法、头脑风暴法、现实关联法、问题设疑法等导读方法,指导学生浏览标题、图画、首段、末段、关键词、关键句、标志等关键内容。(2)阅读中活动。主要完成新词汇处理,设计语境练习,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并解决问题,通过互动方式解释难句与篇章结构。再次阅读时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章主旨,捕捉文中细节,理解文中信息。阅读问题的设计关系到能否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否准确检测学生理解阅读材料的整体水平,而阅读教学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环节。初级阶段可设计一些简单的表层问题;之后设计一些稍微隐蔽的问题,鼓励学生对语句的实际含义进行分析、思考和理解;最后设计更复杂的涉及文章主旨、作者态度的问题,以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在阅读课上以适当的形式渗透某些重点的语言知识也十分必要。语言知识的讲解应结合语境来整体把握,对听说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等教学要素也应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综合渗透。(3)读后活动。通过充分的读后活动帮助学生巩固阅读成果、拓展知识运用、培养提高技能。读后活动中要求学生思考深层次问题,完成推断类任务,表明立场并做出评价。学生应能够对作者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看法,如喜欢或厌恶、表扬或批评、同意或反对、肯定或否定等。通过读后活动,能促进学生产生心理学意义上的正迁移,将阅读中所学得的知识、技能和情感应用到同类或异类的事物中去,从而拓宽视野,启迪思维,提升自我。

3.反思总结。网络化的课堂教学结束后还有一个重要环节不该忽略,那就是对于网络学习活动中阅读材料的适宜性、学生表现的差异性、小组学习的协作性、双向交流的互动性、网络方式的可行性、学习效果的层次性等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反思。要注重分析学生的具体表现和反馈信息,思考问题的症结所在,并积极采取补救和更新措施。

参考文献:

[1]Kumaravadivelu,B.Toward a Postmethod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2001(35):150-157.

[2]陶建敏.Kumaravadivelu“后方法”语言教育理论述评[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6):30-33.

[3]李成团.语用身份理论与生态外语教学[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6):101-104.

[4]孟亚茹.高校英语教学生态系统中大学生ICT素养和影响因素[J].外语电化教学,2009(11):57-59.

[5]季舒鸿.“后方法”时代基于教学资源库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2012(1):124-127.

[6]陈坚林.大学英语网络化教学的理论内涵及其应用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4(6):47-50.

[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8]马茂祥.大学英语教学的问题与前瞻[J].山东外语教学,2009(6):33-37.

[9]倪锡英.后方法宏观策略框架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4-96.

[10]邱玉华.图示理论与篇章理解[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356-358.

[11]胥国红,曲航.多模态语篇分析——信息时代的新视角[J].山东外语教学,2009(2):3-7.

[12]王正华.参与理论指导下的高职英语网络化学习实验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7(11):100-104.

[责任编辑盛艳]

作者:王直理

精读指导个性化教学论文 篇2:

我国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之自我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教师教育专业性不够,根源就在于教师教育者专业性不足。研究者在反思自己专业成长的历程中进行自我研究,折射出我国教师教育者的专业成长存在职前培养重学历、轻资格;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缺乏连贯,重培养、轻培训;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节等问题。面对我国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首先,应加强教师教育者的资格教育,严把“入口关”;其次,开放专业发展路径,加强专业开发;最后,重视教师教育者伦理规范的养成。

关键词:自我研究;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

文献标志码:A

自我研究既是一种方法技术,也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是指在教师教育中,教师教育者为了有效地指导教师教学,检验教学行为对教学期望的符合性,重新回到课堂中,通过与同事或其他合作者的合作,采用反思、自传、教学叙事等形式,边实践边研究,解决教学问题,积累教学经验,获得教学新知的过程。它使人们把教师教育改革的关注点从“教师”转移到“教师教育者”身上来,自我研究是教师教育者在没有进行教师培训的相关专业规范的情况下,自主进行自我更新和专业发展的一种方式。自我研究是一种能动的、自主的、有效进行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的方式。

一、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困境

教师是由教师来培养的,教师的培养质量,取决于教师教育者的质量。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历程一般由职前成长和在职发展两个阶段构成。

(一)职前成长阶段

从报考原因分析,师范生的生源质量堪忧。生源质量是教师质量的源头活水。我国目前的免费师范生政策吸引了部分贫困优秀毕业生加入到师范生行列,但仅此“穷人教育学”很难保证吸引更多优秀毕业生充实教师教育队伍,需要更多更好的政策来提高教师职业地位与社会声望,才能真正吸引优秀生源保障教师教育的源头活水。

有了高质量的生源仅仅是高质量教师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需以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作保证。科学合理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才是优秀教师培养的实质。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一般分为三类:一是通识类课程;二是学科专业课程;三是教育专业课程。

在本科学习期间,公共课程(也称为通识类课程)包括大学生思想修养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法律基础、大学英语、计算机、大学体育等;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与非师范专业几乎相同,包括高等数学、力学、热学、电学、光学、电力学、数理统计、固体物理学、大学物理实验等;教育专业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物理教学法和教育实习。

研究生期间修习课程与教学论(总论)专业,课程大体分为:学位公共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英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读;学位基础课:教育名著精读、学习心理学;学位专业课:课程论、教学论、教育科研方法;非学位必修课:发展心理学、教育社会学、专业外语;选修课:计算机应用、问卷的编制与使用、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实验研究、教学实习;跨学科专业选修课:中国文化概论、教育法学。

作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具备的实践类课程一般与教育实习结合进行,比例甚少。本科期间为教育实习:第七学期为期一个月的实习时间,“放羊式”圆的教育实习名存实无。研究生期间的实践锻炼:一是教育实习,为本校本科学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课堂教学,四人一组,一个月共四周,每人准备一次课。一次实践体验实在无法满足我们的实践需求,不能反映我们的教学能力,更谈不上在实践中提高。二是参观访学:到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参观访学一天,算是首次,也是唯一一次与中小学的“亲密接触”。

从课程设置分析,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不合理,课程结构虽然与国际教师教育基本相同,但课程比例不协调。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侧重于学科专业课程的开设,课程比例能占到70%-80%,即重视“教什么”,而对于突出教师教育的专业特点的“怎样教”的知识重视不够,长期存在“老三门”严重现象,依然是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还占不到总课程比例的10%,我国教师教育专业通识课程涵盖面窄,与教师所需求的广博的文化知识底蕴相去甚远。针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的本科阶段学科专业课程,也严重脱离中小学的实际。研究生阶段的专业课程,从课程设置、实施与评价均侧重于理论提升。作为教师实践能力的养成课程缺少,仅有的教育实习还存在时间少、流于形式等问题。

(二)在职发展阶段

教师工作基本包括:一是教学;二是科研;三是教研活动。

多数教师工作第一年忙于适应教学工作,几乎百分之百的精力都用在了教学上,无暇顾及其他。漫谈式的教研活动基本流于形式,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听课和新教师入职辅导成为新教师的“入门”教育。第二、第三年基本适应教学工作之后,开始对教学有所思考,每次课后的教学日志总是加入对课堂教学全程的反思,所从事的研究基本都来自于教学实践。基本有了教和研两项工作,并没有实现教研相长。第四年开始结合自己的教学和专业思考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开始关注课堂教学视域之外的领域。所进行的思考和研究仅仅限制在理论层面,严重脱离了教师教育的实践宗旨:为中小学培养合格师资。教学反思即为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的唯一途径。

仅有的教学反思加上漫谈式的教研活动和关起门来的理论研究使得我们距离中小学越来越远。脱离了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实践,教育理论便难于贴近现实,理论讲授很难具有针对性。更重要的是使得我们——教师教育者的实践知识成为无源之水,如同坐在教室学习游泳,拿着教材学习驾驶一般。

我国教师教育者的成长存在职前培养重学历、轻资格;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缺乏连贯,重培养、轻培训;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节等问题。然而,教师是影响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事关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进一步涉及教育质量的提高。那么,加速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凸显重要。

二、我国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教师教育者的管理涉及三个重要环节:一是入职要求,指的是进入教师教育行列的基本学历和能力要求;二是专业开发要求,即在教师之师的职业生涯中,如何促进教师之师的不断进修提高;三是专业规范要求,指的是行业伦理道德要求。三个环节的协同作用,是教师教育质量保证的基础。我国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应该做到:

(一)加强教师教育者的资格教育,严把“入口关”

国外从事教师培养工作的专业人员都有明确的资格要求。由美国教育学院联合会质量认证理事会拟订教育学院教师的五条专业标准,概括来说涉及三项要求:一是学历标准,二是学术水平,三是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了解程度。其中:教育学院教师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第三个要素上,这一标准是大学里其他专业学院的专业教师所不需具备的。因此,在教师培养过程中,加强学历教育的同时更加重视资格教育;改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加深准教师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了解。

1 学科课程与教育课程相互融合

当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缺乏针对性,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学生没什么两样,没有突出师范教育的特色,并且,教师教育课程多以公共课的形式开设,不能很好地结合学科教学,很难凸显教师教育的特色。因此,学科课程与教育课程的相互融合突出教师教育迫在眉睫。

学科课程教育化和教育课程学科化是实现学科课程与教育课程相互融合的有效途径。学科课程教育化即面对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在学科课程建设方面加强与专业学生的区分,增加其师范性和教育性,突出教师教育的专业特点;教育课程学科化,即教师专业课程尽量与学科结合,教育课程学科化,使师范毕业生既掌握教育的一般规律,又了解本学科教学的特殊规律和技能,为他们将来成为学科教学和研究的行家里手打下铺垫,而不仅仅是学科专业课与公共教育学、公共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简单相加。

2 课程学习与教育实习同时进行

教师知识是在教学摸爬滚打中获得的,没有中小学生动活泼的教育实践,学到的教育理论是生硬的、乏味的、不切实际的。面对教育实习,师范生更多的是不能适应,不能学以致用,似乎理论不能有效地用于指导实践,这就充分证明先教育理论学习后教育实习的教师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下的教师教育,鉴于教育理论的实践性、教育实践的情境性和教师知识的个性化,教师教育课程必须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教育课程的学习与教育实习同时进行。

以公共教育学课程为例,教学方式采用理论学习+见习研究的形式。例如,在学习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内容后,带着课题进入中小学进行见习研究,内容就是对中小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完成案例分析等;在学习教学工作的理论内容后,集中进行课堂与教学设计等相关内容的实习,要求学生到中小学课堂去观摩、描述并分析教学与学习行为。这就是课程学习与实践的整合,是教师教育课程的专业特色。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就是很好的一例,其5年制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学习与实习是同时进行的。

3 “请进来”,“走下去”

为加强教师教育课程与中小学实践的联系,某些课程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中小学教师走进大学课堂,例如,学科教学法课程的相关内容就可以聘请资深中小学学科教师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一线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生动的教学实践可以解师范生对中小学教学实践需求之渴;大学教师定期走进中小学,了解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际,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使自己的教学与研究回归教育生活实际,形成两者之间的有效合作。

如此“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确保了未来教师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了解与熟悉。对教师的学历要求可以是弹性的,但是教师对中小学的了解要有刚性要求。因为不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人是不能成功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教师的。所以要成为教师教育者就需要具有丰富的中小学成功教学的经历。

(二)开放专业发展路径,加强专业开发

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素养并不能仅仅在书斋中,必须在教师职场中才能发展起来。因此,需要为教师的教师开放专业发展路径,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机会。

1 扎根实践

中小学丰富而生动的教育教学生活是教师教育者专业素养的唯一源泉,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首先应“扎根实践”。由于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压力,大学教师教育者无暇深入中小学校,“他们不知道如今的中小学课堂里所发生的事情,有的甚至还在给未来教师传授中小学校已经不再使用的教学方法”。而对于年轻的大学教师教育者,他们大多毕业于研究型大学,几乎没有中小学教学的经历。尤其是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学术环境熏陶下,他们的研究也倾向于理论而不是实践问题。因此,他们对中小学实践也知之甚少。教师教育课程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出现“过时”的现象。

为使教师教育改变脱离中小学实践的现象,教师教育者要“扎根实践”,进入中小学校,并进行教学和实时研究,通过教学实践反思并改进自己在大学课堂的教学,改进对师范生的培养。

2 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中指出:“教师要使别人获得真正的生活,就得发动别人去追求真、善、美,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天资和智力。认识了这一崇高的任务,教师就得首先开始自我修养。”教师必须明确地认识到,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那么,作为教师的教师——教师教育者,更应当是一个自我教育者。

教师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教师职业者的自我教育。教师教育者要培养别人成为合格的教师,自己首先就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竭力做好教学的观察和记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在进步中成长。二是作为教师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即作为教师教育专业人员的自我教育,这是在教师教育专业研究、建设的过程中实现的。

(三)重视教师教育者伦理规范的养成

教师之师的伦理规范即教师教育者作为专业人员自觉地形成和遵守的一套符合教师教育者职业特点的职业伦理或规范。

明确教师教育者伦理规范,首先要明确“教师教育者是谁”——教师教育者的角色。关于教师教育者是谁,有学者提出教师教育者即为准教师提供教学,或对其进行引导与支援的人,同时也是给予准教师以实质性的重要帮助以使其不断发展并最终成为胜任教师的人。因此,教师教育者首先是教师,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教师需要具备特殊的专业素养。教师教育者其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导师,要熟知这样一种教师成长的条件,知道怎样帮助教师专业发展者成长。

由此可见,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素养,不仅是知识的,而且是实践的;不仅是认识的,而且是情感的、价值观的。知识与实践,认识、情感与价值观,密切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体现在一个教师身上的特殊的专业精神,也成为一种特殊的教师人格。重视教师教育者的伦理规范的养成,在加强理论学习、提升内在自我的同时,亦无法脱离教师教育者的一线阵地。

作者:郑艳芳

精读指导个性化教学论文 篇3:

试论小学中年级段语文阅读教学的指导策略

【摘  要】小学中年级学生由于通过之前的语文阅读学习获得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但是因中年级小学生思维能力尚未完全成熟,智力水平未能完全发展,此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指导就显得格外重要。小学中年级段语文阅读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学习需求,以此制定更加完善、有效的教学指导策略,才能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段;语文阅读教学;指导策略

阅文阅读教学不但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也是强化学生核心素养、语言表达、语言组织、丰富情感的重要渠道。为此,对于小学中年级段语文阅读教学而言,离不开教师有效引导与积极促进作用的发挥,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在中年级段的语文阅读需求,强化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夯实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基础,才能为学生日后更深层次的阅读学习打下良好开端。故此,本文主要讨论小学中年级段语文阅读教学的指导策略,进行以下分析。

一、在略读教学中确立目标,培养学生基本阅读能力

毫无目的的阅读不仅会耗费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还会使学生难以从中获得收获与新感悟。为此,小学中年级段语文阅读教学之前,教师需要立足于教学内容,结合大纲的基本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水平、学习基础,确立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进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中年级段语文阅读指导教学。在此期间,针对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学习需求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突破教学问题,才能提高小学中年级段语文阅读教学整体水平。在略读教学中确立目标,不仅使阅读教学目标更加凸显,还能促使学生学有收获,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如总结能力、分析能力、概述能力等,强化学生的阅读学习效率,夯实学生的阅读学习基础。

例如,小学中年级段阅读教学指导中教师讲解“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时,教师通过略读教学,让学生全面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解决课文中生字词问题,为后续的深入阅读、有感情诵读做好铺垫打好教学基础。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每一段落内容展开大体总结,进而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与中心句,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促进作用,让学生将每一段总结进行串联,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学习思路,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基本能力,夯实学生的阅读学习基础,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有效性,使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进一步提升,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在细读教学中强化理解,加深学生阅读内容的掌握

与略读教学相比,细读愈发重视对课本词句内容的理解与强化,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作者的写作意图与写作情感,加深学生阅读内容的掌握與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设立设置循序渐进的层次性阅读指导教学内容,以此根据中年级段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认知规律等多方面,促使基础欠佳的学生也能跟上教学整体进度,促使学生得到共同进步与共同发展。在小学中年级段语文阅读细读教学中,要求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由阅读词句、阅读段落、阅读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与强化,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掌握与理解,提升学生阅读学习的有效性,弥补学生略读学习的不足之处。

例如,小学中年级段阅读教学指导中教师讲解“司马光”时,教师应该根据此篇课文的内容特点,发挥自身的引导与促进作用,进而让学生牢牢把握课文中每一段的核心词句,帮助学生梳理各个段落的内在联系,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感悟与理解,感受课文的中心与内涵。由于中年级段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比较有限,难以深入理解与进一步强化,学生不能自主进行阅读学习,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对其展开阅读指导,由分析词句入手,引导学生细致划分课文段落,明确课文中心思想,以此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一一解决自身存在的阅读问题,克服阅读难题,才能进一步解决引导与自学的联系,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在推读中点燃兴趣,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中年级段的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语文阅读学习的必要性,尚未建立语文知识结构框架,学生学习的动力还需要依托于教师与家长的监管。为此,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依然是阅读指导教学的首要目的,才能使学生在兴趣与热情的驱使下,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体验感,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学习的乐趣与重要性,促使学生身心投入语文阅读学习当中,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效率。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以学生的角度对教学可行性展开思考,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对学生的性格特点、接受能力、性格特点展开分析,使学生在推读阅读中激发兴趣,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夯实学生的阅读学习基础。

例如,小学中年级段阅读教学指导中教师讲解“秋天的雨”时,教师可结合课文写作内容的基本特征,向学生提出“看到此阅读题目,你心中的秋天的雨是怎样的呢?”“能否用语言描绘出来呢?”等相关引导性问题,为学生构建轻松、愉悦的阅读指导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望。当学生的学习思路受阻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呈现有关秋天的雨景色图片、动画等教学素材,对学生的想象力加以刺激。在教学时机相对成熟时,教师合理引出教学内容“秋天的雨是怎样的?现在可以从作者的角度对进一步体会秋天的雨,请同学阅读文本内容,感受作者眼中的秋雨,进而与自己的想象进行对比,看一看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阅读学习兴趣得到激活,纷纷投入有效阅读之中,在阅读中通过对比、感悟、理解的阅读过程,促进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养成正规的阅读习惯。

四、在阅读中与文本对话,提高学生阅读学习的效率

阅读作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此种深入对话,能够帮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一步理解,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使其产生自我个性化理解与认知。为此,小学中年级段语文阅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将阅读主体归还于学生,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阅读感悟空间与时间,进一步传授更多的阅读技巧,不能将教师对课文阅读内容的理解强加到学生的认知之上,为学生精心设计阅读任务,让学生在解决阅读任务的过程中,全面了解与感悟课文中心思想,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提高学生阅读学习效率。

例如,小学中年级段阅读教学指导中教师讲解“爬山虎的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略读,解决生字词问题,让学生将课文读通顺、流利,并加深学生的阅读体验感,促使学生全面了解与感知阅读内容。随即通过精读方式,强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牢牢把握课文中关键词汇,突破与解决教学难点,使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方式、修辞手法。在精读中,让学生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通过有效阅读、深入思考、合作讨论等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与形成,强化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效率,使语文阅读指导效果达到理想状态,实现阅读教学预期目标。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中年级段语文阅读指导教学中,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立足于教学内容,运用与教学相契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略读了解、细读感悟、推读激发、自主感悟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夯实学生的阅读学习基础,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明中.对小学语文高段阅读的教学策略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8(11).

[2]苗蕤.让学生在课内阅读中聆听花开的声音——论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教学的有效指导策略[J].新课程,2018(31).

[3]侯冬梅.略读理论,为终生阅读打好生命的底色——理论指导下的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研究[J].阅读,2018(87).

[4]肖雨程.阅得千言万语,读得真情实意——小学语文阅读的策略指导之谈[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8(2).

(责任编辑  袁 霜)

作者:王莹莹

上一篇:青少年学生安全教育论文下一篇:互动性教学初中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