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

2022-05-13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英语精读课的作用与地位在我国英语教学中不断受到挑战和质疑,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存在以教师为主的教学中心偏移问题,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建构主义理论则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为精读课的改善指出了方向。

第一篇: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

交际法在英语专业精读课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分析了交际法在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进而探讨了在英语专业精读教学中使用交际法教学的具体手段,并就使用交际法进行精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交际法 交际法教学 交际能力 英语专业精读课

一、引言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交际,学习外语是为了同外国人进行交际,我们的外语教学时刻都不能离开这一宗旨。然而,在英语专业精读教学中,许多教师仍然摆脱不了传统语法翻译法的束缚,在课堂教学中拘泥于对句型结构及词汇用法的详细讲解,注重对句子进行解释、翻译。无可否认,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十分重视学生语言的准确性,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功不可没,但它忽视了学生作为语言学习者的自主性,学生在课堂上缺少充足的锻炼机会,无法在相对真实的环境中通过应用语言习得语言。交际法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它以海姆斯的交际能力理论为依据,认为语言能力与语言应用应包含于交际能力之中,强调为语言学习者创设相对真实的语言习得环境,鼓励学习者积极地参加各种交际活动,通过使用语言掌握语言,培养交际能力。在英语专业精读课上适当运用交际法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自由、平等的交流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应用,使学生在反复应用中强化语言知识的吸收,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二、交际法在英语专业精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

首先,交际法在精读课中的应用符合精读课的教学目标。英语专业精读课程的开设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为最终目标,交际法侧重培养学生交际能力,遵循语言规律,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有助于提高精读课的教学效果。

其次,现在各大学使用的英语专业精读教材在编写时充分吸收了外语教学交际法理论,结合了社会热点话题和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需要,为教师采用交际法教学提供了大量可交际的语言素材,也为交际法在精读课堂的实施提供了依据。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李筱菊教授等编写的交际法英语教材《交际英语》。该教材教学坚持外语学习的三个原则:1)外语学习三维性2)以学习者为中心,3)通过交际活动学习语言;李观仪教授的《新编英语教程》对准确与流利的关系和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关系进行研究,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材编写原则;高教出版社出版的《综合英语教程》同样突出了语言的交际性原则,每单元都围绕一个话题展开,由听说训练、阅读理解和语言操练以及扩展性练习三大部分组成,以全面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以及综合能力为目标。

此外,英语专业精读课的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相对比较好,且多为小班授课,便于各项课堂交际活动的开展,客观上有利于交际法在英语专业精读课上的实施。

三、在英语专业精读课上应用交际法教学的具体手段

第一,教师当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精读课上,教师主宰着课堂的活动,单调、枯燥的教学方法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大多数学生感到英语难学、难记,甚至有些学生会讨厌、害怕以至放弃英语学习。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使课堂活动化,在学习过程中当好活动的组织者、导演兼顾问。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设计、安排好具有交际意义且难度适中的课堂活动;在每项课堂活动前,教师的指令要清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保证大家都能畅所欲言。作为导演,教师应想方设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和谐、协同合作的气氛中自然地习得语言,因为良好的语言环境可以使学生摆脱孤立感,消除对英语的恐惧心理和自卑感,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在精读课上,教师当提高提问的艺术。以精读课文为例,教师在课文导入部分的提问应重视情境的创设,激活学生阅读篇章的背景知识,促进篇章的理解。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可经常改变提问的方式,如给出学生一些具体的篇章信息,让学生判断文章是否提及,或者引导学生就信息提问题。通过变换花样,可以激励学生采用寻读的策略,并训练提问的技巧。此外,由于过多的展示性问题会让学生感觉到单调,不利于营造交际氛围,教师可以在确保学生理解篇章的前提下,多提拓展性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与课文主旨有关,但又不拘泥于课文,使学生有更大发挥的空间,促使其自然地调用既有的语言知识。

第三,精读课上应注重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的全面发展,不能顾此失彼。如上文所述,有些精读教材在编写时已经考虑到这一点,如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综合英语教程》,将语言综合技能的培养融入到教学内容的各个环节。交际法认为,听说读写是一种综合的语言活动,不能把各个技能分割开来,教学应围绕一个中心内容,进行一系列的交际练习活动。因此,在英语专业精读课上,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引入主题,如让学生先听一段与主题相关的材料,提出相关问题,然后分小组讨论。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既锻炼了口语,又巩固了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同时自然地切入了主题,为篇章阅读作好了铺垫。在篇章理解中,仍可采用小组同学讨论、协商的方式,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解疑者。在对主题深化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安排复述课文之类的活动,让学生自然地调用新学词汇,既是对词汇语法知识的巩固,也锻炼了写和说的能力。

第四,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参与意识,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当多样化。一般而言,那些具有适度挑战性、竞争性、游戏性的活动较受学生青睐。在精读课上,分角色表演和小组讨论是两种可以借鉴的活动方式。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能够降低学生的羞怯感,使学生更加大胆地参与交流。同时,对于一些练习的处理如果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可以交流做题中碰到的难点,并及时寻求教师的指导,比教师直接讲解练习更有针对性,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分角色表演是一种社会交际性活动,能促使学生用适合于特定角色的语言和说话口气参与交际,同时学生可以把学过的词汇、句型、功能和表达方式等尝试着在各种不同的情景中使用,提高在不同情景中的口语技能,有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

四、精读课中应用交际法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首先,交际法教学对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要求更高,对教师是一种挑战。在应用交际法进行英语精读教学中,教师不但需要设计出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还要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教师本身必须熟悉英语国家文化,把握话语策略,具备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此外,教师还需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课外学习的监督。因此,精读教师需严格要求自己,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

其次,实施交际法教学过程中,由于不同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动机、性格特征等存在差异,小组成员中可能会有一部分学生主宰小组活动的进程,而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保持沉默,不利于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表达自己,教师要主动了解学生的生活与心态,关心社会时事,跟上时代脉搏,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能挑起学生兴奋点的问题;同时,教师应注意合理搭配小组成员,鼓励小组成员的互相监督。

再次,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在实施交际法教学之初,学生容易产生疑虑,甚至抵触情绪,尤其是当学生弄不清课堂活动的目的时。因此,教师有必要向学生明确精读课的目标,设计课堂活动应紧扣教学目标。同时,精读课中采用交际法教学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法的否定。相反,由于精读课是为英语专业学生打好语言基础的一门重要课程,传统教学法中教师的讲授仍是不容忽视的语言输入方式之一,如总结词汇的核心用法、典型的文化现象及学生容易用错的句式结构。关键在于教师要学会抓住重点难点,讲授尽量言简意赅。

最后,交际法在英语专业精读课的实施从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现行评价体系和考试制度的制约。当前,英语专业学生四八级考试仍以结构大纲为主,主要考察考生对于语言形式系统以及某些技能的掌握情况,即偏重考察语言的准确性,而交际法更强调语言的功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此,精读课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白通过四八级考试并不意味着语言交际能力的获得。同时,在精读课中可以尝试采用一些交际性的考核手段,发挥考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

五、结语

英语专业精读课中应用交际法教学能为精读课注入新的活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法的应用都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孤立地使用某一种教学法。教师需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兰红梅.现代英语教学中交际法的引入及其利与弊[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65-68.

[2]彭石玉,曾玲.实施交际教学法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怀化学院学报,2006,(1):176-178.

[3]范长征.试论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法[J].理论界,2003,(2):95-96.

[4]徐强.交际法英语教学和考试评估[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Widdowson,H.G. 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作者:何跃奇

第二篇: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现状问题和对策

摘要:英语精读课的作用与地位在我国英语教学中不断受到挑战和质疑,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存在以教师为主的教学中心偏移问题,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建构主义理论则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为精读课的改善指出了方向。

关键词:精读课;英语教学;建构理论

在我国专业英语教学中,精读课是普遍受到重视的。尽管它的叫法不同,如综合英语(Comprehensive English)、高级英语(Advanced English)等。我国几乎所有高等院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并且该课程每周安排的时数一般也超过了其他任何课程。但是,多年来,国内外都出现了对英语精读的批评,特别是在我国工作的一些外籍教师,甚至认为根本就没有必要开设精读课, 那么,实际情况如何呢?

一、精读课的现状和问题

(一)精读课的来源和历史功绩

英语精读课来源于我国的语文教学。我国学习汉语语文的方法与其非常相近,它涉及到处理语音、词汇、语法、文体、修辞、写作知识、文学知识的问题。课文就是这些方面的知识通过编者科学组织,成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体。通过课堂教授课文和与之相配合的各种课堂训练,开阔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技巧,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这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首先,精读课过去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发挥过积极有利的作用,这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今后将仍然是一条学习掌握英语的有效途径。现在,大多数院校仍然把精读列为必修课,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但英语精读课毕竟不是汉语语文课,因此它的任务和侧重点也必须有所不同。英语精读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有代表性、有一定深度的文章的分析和讨论来研究英语的特点,并通过学生的操练来逐步掌握这些特点,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其重点应放在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上。

(二)精读课面临的质疑

精读课历来课程教学比较沉闷,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不是精读课本身带来的弊病,而是由于教学方法、课本及教师和学生本身造成的。

精读教学往往是以注入式或讲座式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其表现之一就是“灌”,越到高年级,这种情况越严重。教师习惯于讲座式教学法,往往偏重于词句、语法的解释,有时还喜欢离开课文,越扯越远。还有的教师生怕学生不懂,把文章翻译成中文,忽视了文章的结构、内容、文体的分析,忽视了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学生则习惯于坐听、记录。他们认为老师灌得多,就是教师有水平,他们学得也会更多,忽略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具有的交际性,忽略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实践能力的培养。

比较突出的是下面几个方面:

1.精读课讲得太精太细,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发展;

2.对词的用法和句子的语法分析过多,不利于扩大学生的词法量和真正掌握运用英语的能力;

3.会使学生养成不好的阅读习惯,即学生会过分注重阅读材料的语言现象的分析和词的用法,不利于对内容的理解,并且限制了阅读速度;

4.教师讲解过多,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太少,不能主动地学习,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沉闷;

5.精读课占时间太多,成了压倒一切的课程,使师生双方对其它课程的教学不够重视;

6.精读课企图照顾的面太多,如阅读、朗读、口语、语法、写作、词汇、修辞、文体、翻译等,结果力量分散,收效不大。

这些现象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目前精读课教学中的一些敝病,促使教育者对精读课的设置和安排加以重新考虑。有的专家认为既然精读课面面俱到,不如改成综合课,让其维持原状。还有人认为既然国外没有这门课程,说明精读课的教学不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应该完全取消。

(三)精读课的局限性

目前,国际上英语专业教学的常见教学形式是综合课程(Integrated Course),所有语文技能的学习都包括在内。表面上是一门课,实际上每一技能都分别有专门的训练。这比起仅靠阅读和语法分析来学习一门外语的形式显然是一个飞跃。这是因为,每一语言技能的培养都有其特殊的要求,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专门训练和学习,仅精读一种教学方式无法在时间、强度和深度上保证所有语言技能的熟巧训练。我国英语专业课也包括听说、阅读、写作、语法、翻译以及文学史地概况等内容和方面,[1]合起来也就近似一门综合课。但是,我们过去上精读课,总想面面俱到,试图把语音、语调、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翻译技巧等内容都放在精读课里训练,这就如同蜻蜓点水,什么都想教会,结果学生什么也没学好。想要求学生就课文做出评论性的口头作文,却从未介绍过翻译技巧;给学生布置一个又一个的笔头作文题目,却从未向学生介绍过各种文体写作的常识和要求,不考虑学生是否受过相应难度的写作技能的训练,等等。因此,要使学生的语言技能受到合符标准的训练,必须使精读教学与其它语言技能的教学“平起平坐”。当然,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有些课程宜早开,有些则晚开,并有所侧重,但决不能让精读课“一统天下”。

二、精读课面临的改革和提高

(一)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

下列情况不容忽视:

1.英语与汉语差异较大,学习的背景和环境都与学习汉语大不相同;

2.学习者大都是成年人,成年人不同于儿童,成年人理解力强,机械模仿力差;

3.我国目前学生的外语水平偏低,[2]即使在大学学习了四年英语,也很难说有多少人的语言基础过了关。

考虑到中国学生学英语的这些特点,如果也像要求小学生那样强调机械操练和背诵,显然是不妥的。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成年人理解力强这一特点,通过对典型范文必要的讲解分析和学生参与的课堂讨论,加深他们对所学材料的理解。而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记忆和掌握运用,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中国学生学英语与西方人学英语不同,他们有的把英语作母语,有的虽然把英语作外语,但他们的文化比较接近。中国学生学英语与学汉语更不相同,一则汉语是母语,语言环境不同,二则学习语文从小学到大学有十多年的学习时间,而学英语的时间却要少得多。这些特殊的情况就规定了我们对英语的学习要有一种特殊的处理方法,使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和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尽快地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英语精读作为我们特有的课程出现,就是这一特殊情况下的自然产物。

但是,我们决不能认为精读课开得越多越好、课文讲得越细越好,更不能认为精读课可能代替其他专业课,把精读摆在一个不适当的位置。

(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方法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教员在教学中总的形象应是循循善诱的导演,通过恰当的引导和讲授,让学生“进入角色”,学会“演技”——学会语言技能。精读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建构主义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时提出的。[3]他的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外部世界的认知,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assimilation)与顺应(accommodation)。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过程是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建构意义的过程。是一个具有个性化和自主性的过程,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记忆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过程。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1.首先,教师应是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者和激发者:[6]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在课堂上提供可理解性的信息输入,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并保证课堂内容的趣味性,保持并促进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英语精读课上,尤其是基础阶段的英语精读课,教师应避免传统的语言知识、文章结构的枯燥灌输讲解,应使讲解形式多样化,讲解内容趣味化,通过开展各种合适的活动,充分使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其次,教师应是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创设者: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不断取得进步。另外,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能营造出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积极向上的教学情境,易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展开。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对学习者习得的重要性。因此教师除了要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还应尽量创建与所教授内容相关联的情境,将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或现实生活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将新的内容构建到已经存在的认知图式里。

3.最后,教师应是学习的发动者、引导者和组织者:精读课堂教师角色应实现由传统的知识权威者、中心者向发动者、组织者、引导者转化。教师主要是发动和组织学生学习,真正的学习过程即信息获得过程需要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在新模式教学中从事的是越来越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如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有效的英语教学原则应该是“讲练结合”,“精讲多练”,教师应舍得把精力放在课堂组织上,减少讲授时间,增加学生参与课堂语言活动的时间。另外教师还必须通过认真细致的备课,用热情、活泼和满腔热忱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主动并渴望使用英语;不论在那种教学方式上都不应停留过久,以免流于单调。

(三)精读课和其他课程的互补

精读课能帮助学生通过对上百篇课文的分析从而大体上理解和熟悉英语所特有的表达思想方法。但是应当看到精读课的局限性:精读课使我们接触的语言材料有限,虽然它有利于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但扩充英语感性知识,培养理解和快读能力,培养写作和翻译能力等都无法由它来单独完成。应当把学生阅读能力,特别是快速阅读能力的训练交给泛读课,写作能力训练交给写作课,语音、语法交给语音语法课——这样才能做到各课任务明确,收到分工合作,互为补充的良好效果。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一下精读和泛读分工的重要性。学生只有通过大量地阅读,才能巩固精读课所学的知识,并把这种知识扩展开来。著名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柏森(Otto Jespersen)教授曾经说过,应当让学生大量接触外语,使他们沉浸在外语之中,而不是偶尔接触一点点。[4]因此,泛读是配合精读必不可少的课程。精泛并举,从低年级就可以开始。到了高年级,可逐步减少精读的课时,并相应地增设一些选修课,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学习内容,增加他们的知识和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

三、精读课对教材的新要求

教学效果除了与教学方法有关系外还与教材有密切的关系,而教材的编写方法反过来又影响到教学使用的方法。我国精读使用的传统教材,低年级就包括了听、说、读、写、译、语法等各种练习,与专设其他课程分工不明,教师只好眉毛胡子一把抓。高年级的教材也存在着重点不突出的问题。设计和使用理解性问题是精读教学,特别是高年级精读教学关键的一环。现在常使用的精读教材虽附有理解性问题,却对文章作品的特点、中心思想、作者意图等方面侧重不够,更不注重“人的发展”,[5]即教材的编写都是以语言自身的规律为出发点,而忽视了学生的整体发展。在这里还必须指出,低年级英语精读教材的编写应以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为主,这一阶段阅读能力的训练是以句子为范围的。高年级精读教材的编写则应把重点放在对整篇课文的理解上,即以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主要情节的展开、作者的意图、文体风格和修辞手法为重点。

总之,精读课教学确实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教材也必须改革,但我国目前在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绝不能全归咎于精读课的教学。对于精读课,我们也不能故步自封,把精读课放在不适当的位置上。精读课和其他课程可以做到各有自己的目标和重点,而又互相配合,共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因为精读课文有典型性,课堂上的教授和讨论带有指导和示范的性质,所以在基础阶段这门课的作用会比其他课程大些,地位也就显得重要一些,课程时间的安排也就相对地多一些。高年级阶段要注意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和增加读写的实践量。根据复旦大学的调查,学生语言水平的高低往往与读写实践量的大小成正比。精读课的重点和讲授方法随年级而异,也受培养目标的制约,一般来说,师范性质的院校可把重点多放在打好语言的基础上。

怎样开好精读课,并注意到它与各课之间的联系和配合,解决提高技能和传授知识之间的矛盾,仍是我们今后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通过广大教师不断地实践和总结经验,通过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探讨,精读课教学将更加趋于完善,并将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付克. 中国外语教育史[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147-148

[2]刘润清 戴曼纯. 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5-6

[3]黎闯进. 浅析建构主义理论与英语专业精读课堂[J]. 时代教育,2008,(9):138-139

[4]任绍曾. 叶斯柏森语用观研析[J]. 现代外语, 2002,(3):259-268

[5]刘晓华. 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材研究[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3,20

[6]舒菲.BOOK CLUB PROGRAM 阅读教学法于英语专业精读课程中的运用及作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4):116

作者:徐克强

第三篇:英语精读课教学设计

摘 要: 英语精读课信息量大、综合性强,教师应打破传统的以语言点讲解为主的授课方式,结合认知理论及语篇讲解等更有效地完成教学。本文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方面分析了精读课的教学设计和策略,为精读课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供参照。

关键词: 英语精读课 教学设计 阅读策略

Nuttall(2002:2)认为阅读过程包括:1.解码、破译、识别;2.发声、说、发音;3.理解、反应、含义。即阅读首先是单词的辨识与学习,之后是理解全文的含义。美国心理语言学家Krashen(1985)认为,语言输入先于语言输出。Swain(1985)针对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设,提出了应从逻辑上将阅读理解进行系统分类,把这个理解过程分为三个层次:字面理解层、推理性理解层和评价性理解层。

Urquhar和Weir(1998)将二语阅读分为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两类。元认知策略包括:阅读前策略(预读、预测);阅读中策略(自我提问、自我监控);阅读后策略(自我评价、自我反应)。认知策略包括:速度策略(略读、查读、寻读);细读策略(区分主旨与细节、命题推理、语用推理、转移、意译、清除歧义、推测词义、识别代词所指)[1]。

对于学生讲,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是读者和语篇互动的一个交际过程,是听说和写作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学生要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学习单词的用法并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或习语的意思,寻读、略读、归纳推理判断,辨析作者的观点态度。通过精读课的学习,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应得到提高,学习策略有所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显著增强,最终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素质均得到提高[2]。

在精读课教学中,教师应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和阅读策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精读课堂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知识点为主的授课模式,而应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3]与教师讲解相结合,学生在学习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点的同时,还应将文章作为整体,学习语篇的组织与衔接[4],通过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思考,学生可提高思辨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各种阅读教学策略的运用,例如任务教学法、语篇教学法[5]等。精读课的教学设计总体上可以细分为三个方面,即读前设计及策略、读中设计及策略、读后策略和阅读评价。

一、读前设计及策略

1.学生分享。在上课前布置学生就与课文内容相关话题进行信息搜集整理,并要求在正式上课前做PPT展示。例如新编英语教程第二课的主题是西方文化与经济的入侵。课前学生要搜集与西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与影响的资料。课上学生们分别介绍了麦当劳、沃尔玛、宝洁等公司的发展历程和其对中国的影响。这一环节不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练就英语表达能力,更使精读课内容精彩。同时学生可以分享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词汇、表达、文化背景知识,为顺利进行阅读做好充分的准备。

2.头脑风暴。对题目(包括副标题)和突出信息(作者每段小标题、文章中大写、黑体、斜体、人名、图片、图标或数字等)快速浏览,并进行头脑风暴、小组讨论,预测文章的大概内容、作者观点及写作思路并根据学生自身知识和经验,让学生提出他们对主题的观点和态度,可采用围坐的方式,便于大家讨论。

3.快速阅读。学生应在头脑风暴中确立好图示的指导下快速浏览每段第一句话(或前两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及结构[7]。同时教师应针对各段的主旨及部分细节信息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给出答案。精读教学要将快速阅读与仔细阅读融为一体。

4.词汇准备。学生在阅读课文前应掌握必要的词汇,以减轻他们阅读时的难度。精读教材一般都会在课文后列出生词及解释,部分教材会在课文前列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对于这些词汇,学生可以课下预习,教师在课上更应教与学生正确识记词汇的方法和策略。在单词教学中,教师不应只强调单词的发音及含义,实际上每个单词都应从多个方面学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学到的单词制成词汇卡片,卡片上包括单词的拼写、发音、词性、词义、英英解释、构词规则、使用范围、内涵意义、文化内涵、常见搭配(习语)、语法使用(如enjoy\love\hope后加不定式还是-ing形式)、同义词、近义词、形近词及其在句子中的使用等。

第1和2步可以激活学生大脑中相关主题的信息,开启大脑的认知功能。第3步帮助学生构建语篇框架,从整体上对文章有所了解。最后第4步,为学生阅读做好必要的词汇准备。

二、读时设计及策略

在阅读中,教师不能只拘泥单词、语法和句意的解释,更应将语篇分析与语言点讲解相结合,让学生掌握文章的组织与结构、各段落间的衔接,从总体上对文章内容有清晰的认识,并根据获得的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这一过程中涉及的阅读策略包括:

1.语言点处理。传统的教授单词和语法的阅读教学方法保守非议,笔者认为精读课作为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应用正确的方法和策略教学生如何处理新词与习惯表达、学习复杂的语法知识,词汇和语法教学是为理解句子含义,最终为理解语篇服务,绝不能占据主导地位。

在阅读前,学生已经通过读前的准备学习了大部分生词与文中关键词,如再次遇到新词,在不影响理解的情况下可以忽略。从文章中猜测词义的方法包括:利用下句话出现的定义猜词;利用单词前后的同义词或近义词猜测;利用标点符号、定语从句或例子猜测;根据构词法(词根、前缀、后缀)猜测。教师除讲解和让学生操练重点语法点外,还应介绍翻译与paraphrase的技巧。

2.语篇处理。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认为语言有三大纯理功能,即概念功能、交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语篇分析要从宏观结构入手,从语义和形式去分析语篇的衔接手段、连续手段。语篇的衔接手段借助语法手段、词汇手段来实现其整体结构的粘合[8]。关于语篇结构,多数人认为,英语中有以三种基本的关系结构:一般与特殊(general and particular)或特殊到一般、递进(progression)和相容(compatibility),了解这三种关系,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在阅读中,学生要了解文章主旨及每段的主要含义,并列出outline,注意句子与段落之间的联系、段落之间的衔接。同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利用推理,推测和把握未知信息。

3.文化知识拓展。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不同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语言学习者必然会遇到所学语言的习语、宗教文化、社交文化、历史文化、政治文化、民族心里和民俗文化。遇到有文化背景的词汇、句子或文章时,教师要对此进行精确讲解,并对比汉语和英语所承载文化的异同,鼓励学生思考文化差异。例如《新编英语教程》的第二课The Woods Were Tossing With Jewels,讲的是在美国西进运动中,一家人赶往美国西部安家的故事。教师就在讲解课文中和同学们一起仔细分析美国的西进运动,结合学生可能感兴趣的西部牛仔及西部片来讲解,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对比西进运动与中国的开发大西北之间的异同。如此一来,学生对文章背后的文化有了立体的认识,提高了学习兴趣。

4.阅读中交际能力的培养。精读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输入足够的词汇量、语法、概念、观点、文化等,为口语和写作输出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在阅读中,学生可以利用学到的知识,针对文章内某一事实或观点进行讨论,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5.仿写。仿写分为句型仿写和结构仿写,句型仿写在读时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经常使用常见的几种简单句(以主谓宾句式为主)和简单的从句,句式结构变化不够多样。因此,在遇到结构复杂的句子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模拟原句的结构和语法进行仿写。例如精读第一课出现了这样一句话:“...not because English is easy.True,genders are simple.But the verbs tends to be irregular,the grammar bizarre and the match between spelling and pronunciation a nightmare.”这是并列句中出现省略的情况,学生在平时写作中很少使用这样的句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也写出了:“In the future,there will be no pollution.The sky will be blue again,the air fresh and water clear.”句型仿写是针对语言点的练习,而结构仿写是针对语篇的练习,句型仿写可以在一个段落或整篇文章分析完成后进行。关于语篇结构,多数人认为,英语中有以三种基本的关系结构:一般与特殊(general and particular)或特殊到一般、递进(progression)和相容(compatibility)。经过仿写,学生在写作时有意识地变换句型,使用复杂句型,文章结构也更清晰、合理。

6.思辨能力的培养。阅读的过程是读者思维不断与作者思维发生碰撞的过程。学生通过预测,推断文章下文内容。如果预测准确,阅读效率会事半功倍,如果预测有偏差,学生可以及时修正自己的推理,紧跟作者思维[9]。教师还可让学生结成小组,共同讨论文章内容及细节,利用比较、分析、综合、推测、检验、评价等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求证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读后策略及阅读评价

阅读后的活动是检查阅读理解效果和巩固运用语言材料的阶段,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练习、巩固和扩展在阅读过程中新学到的语言知识,还要发展其说和写的能力。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活动促进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内化和吸收,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技巧。读后策略包括检查对文章中生词的掌握情况、对课文含义的理解、复述文章内容(也可通过角色扮演、采访等多种形式灵活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分析文章总体思路和结构,挖掘各段之间内容及形式上的联系,就文章内容发表自己看法(辩论等)、写读后感和结构仿写等。

阅读活动的评价总的来说可以分成学生自评和互评及教师评价。学生可以针对每一单元的阅读学习情况,包括单词、语法、课文含义、阅读策略的使用等进行自评和互评[9]。

四、结语

精读课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总体原则是首先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相关信息,为阅读理解做好准备,元认知策略、图示策略和关联理论作为其理论支撑。在阅读中,精读教学要体现出“精”,精讲单词、语法、语篇、训练阅读策略,拓展文化内涵,培养思辨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技能。精读课要体现以学生为主导,任务型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利用所学知识及时进行口语和写作操练。如此设计的课程体现了精读课信息量大、综合性强、专业性强的特征,有助于帮助学生将被动阅读变成主动阅读,提高阅读兴趣与效率,并为听说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庞继贤,丁俏蕾.国外英语阅读研究的进展及对教学的启迪[J].高师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3):53-56.

[2]吕中舌,涂远程.中国学生英语阅读策略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4).

[3]Olsen.R,Kagan S.About Cooperative Learning[C].Kessler C.Cooperative Language Learning:A Teach-er’s Resource Book.New York:Prentice Hall,1992.

[4]Carrell,P.L.“Facilitating ESL Reading by Teaching Text Structure”TESOL Quarterly,1985,19,727-752.

[5]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6]刘婷.图示理论和语篇分析对优化大学英语精读课的启示.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32).

[7]林强.语篇分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讨.教育教学研究,2011(11).

[8]罗明燕.关联理论与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国大学教学,2006(5).

[9]文秋芳.论外语专业研究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0).

作者:李燕

上一篇:药学本科生毕业论文下一篇:医院财务信息化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