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引领课教学流程

2024-04-30

精读引领课教学流程(共8篇)

篇1:精读引领课教学流程

精读引领课

(一)几点解读和建议: 1.精读引领,就是要选择教材上的精读文章做为课例。2.精读引领,就是要“精准”,准确把握单元的“语用主题”和本节课的语用点。

3.精读引领,就是要“精讲”,也就是少讲,要“瘦”下来,课堂问题设计要“简单”,不能过于琐碎,做到一课一得。

4.精读引领,就是引领“方法”,也就是老师教方法,学生悟方法的过程。

5.精读引领,就是引领“过程”,也就是给学生足够的练法、用法的时间和机会。

6.精读引领,就是引领“学习方式”,整个课堂要体现“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7.精读引领:就是引领学生海量阅读,在现阶段实现“1+2”的量,即教材上一篇精读文章+丛书上的两篇文章,整个课堂要体现“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

(二)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意图:复习回顾的目的主要是想让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当然,不同学段依据课标要求、单元要求和课时目标还可以复习生字、词语和其它内容。导入方式不拘一格,尽可能做到简短、有趣,不拖泥带水,以期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努力节省课堂时间,为学生课堂上大量阅读留足时间。)

二、精读课内例文,悟法得法

所谓精读,就是深入细致地研读,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学生读书的兴味。在精读课内例文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训练要扎实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此,精读课例的教学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抓住一个或几个方面花力气下功夫训练到位。语文主题学习强调“一课一得”就是想扎实训练的过程,就是想让教师简简单单教语文,一点一点去落实,课课有收获。(这是在引领过程)

(2)要与文本平等对话

精读课例的教学,要求教师首先走进文本,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再引导和组织学生走进文本,实现师生间、生生间、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在探究作者是“怎样写的”这一语用主题的过程中,感悟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同喜同悲,真正读懂文本。孩子对母语的兴趣、语感的形成、正确的“三观”的建立和形成需要依托精读引领课。(这是在引领情感)

(3)教会孩子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就不具备自学能力;没有自学能力,语文主题学习在课内、自主地、大量地进行阅读就不能落地生根,所以必须教方法。

方法的教学,可以是某一方面的,如:速读法、浏览法、默读法、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方法、品词析句的方法,也可以是学习整篇课文的方法,如:学习写景状物类文章的方法、学习写人记事类文章的方法、学习古诗的方法等等。(这是在引领方法)(4)教学课内例文的方式:1.做到问题引领。问题设计关注单元语用要求和课后题、文中泡泡内容,不可贪多。2.品读重点句、段。就是品读单元预习课上的“重点段”。3.注重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小组合作交流问题、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重难点、最后总结方法、形成能力的过程。4.做到“动态生成”。要处理好 “预设” 与“ 生成” 的关系。有“预设”,但更要有“ 生成”。(这是在引领学习方式)

(5)教学课内例文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

三、阅读丛书篇目,用法练法

在迁移阅读丛书篇目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阅读内容与阅读要求:在这一课型至少阅读丛书上的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在单元预习课上要和课内精读课文一起预习,所以教师要心中有数,熟悉文章内容,明了这 “1+2”的整合点、语用点。依据这两个点设计课堂问题,课堂问题不宜太细,要使学生用在学习课内例文时收获的方法解决你提出的问题,实现用法、练法的目的。

(2)阅读时间:不少于15分钟。

四、课堂练笔,内化实践

(意图:得法练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在“听说读写”的语文目标中,“听”和“读”是输入,“说”和“写”是输出,输入在前,输出在后,课堂上在学生经历读别人的文章、听别人的见解、学习别人的表达方法之后,让他们学以致用,做到读写结合,马上练一练、说一说、写一写,给他们一个实践的机会,有助于学生把所学到的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创设情境,给学生练笔、表达的机会。)

篇2:精读引领课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桥》及主题丛书“爱心永恒”模块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深刻感受老汉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积淀情感,让学生在塑造的情境与氛围中感情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3.在语言情境中,体验生命的意义,促进生命的成长。【教学重难点】

领悟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突出对比,营造氛围。【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内容

今天我们将围绕主题“他们让我感动”来学习《桥》和《父与子》这两篇课文,来阅读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

二、以《桥》为例,品读感悟

(一)预习交流,整体感知

1.通过预习,你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预设:黎明当洪水袭来时,老支书冒着生命危险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的事。

抓住这几个要素,看一看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种抓住文章的各个要素来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叫要素串联法。像这类叙事性的文章都可以使用。谁再来尝试着说一说?概括能力的提高,一是要掌握方法,再就是不断地练习。

2.交流有什么疑问? 归纳预设:课文明明是写老汉的,题目为什么要用桥?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想法?

(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 1.品“桥:

(1)文中出现的桥究竟是一座怎样的桥? 预设: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2)默读1——6自然段,看看当时的情况。选择感受最深的一句做批注。

(3)分享交流 2.悟形象(1)人们能顺利逃生,仅仅是因为这座桥吗?是谁在其中起到了最关键性的作用?(板书:老汉)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老汉,他又是怎样指挥村民跨过这座木桥顺利逃生的呢?默读7——23自然段,画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体会

出示:我们看到一个()的老汉。(3)全班交流。

预设:第一小组 沉着冷静 镇定如山

第二小组 爱民如子 大公无私

(三)聚焦表达,学法总结

同学们,这篇课文是一篇小小说,全文才 513个字,被评选为优秀短篇小说,缓缓紧扣,动人心弦。不仅是老支书的崇高精神感动着我们,还原自于小说的作者富有特色的表达方法。你认为好在哪儿? 1.环境渲染出了肆虐的洪水,惊恐的人群。并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2.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句子,一段,语言极其精炼,表现出紧张的气氛。

3.开头悬疑,结尾释疑。巧设悬念,情节跌宕起伏。

三、对比阅读,加深感悟

(一)依据提示,学生自学

《桥》这篇文章虽是悲剧结局,却给人以悲壮的感觉,给我们以心灵的震撼。课前我们预习的语文主题丛书《父与子》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动呢?

1、自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2、作批注,理解感悟文本

3、丰富语言积累,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段落,读一读。

(二)讨论交流 1.课文内容的交流 2.理解感悟的交流

(三)领悟表达,拓展运用 1.对比《桥》和《父与子》,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课堂总结

《再见了,亲人》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金色的鱼钩》中的炊事班长,《梦想的力量》中那个年仅六岁的孩子的美好梦想,还有语文主题从中《回眸感动》这本书中那一个个足以让我们感动的事迹和让我们难以忘怀的人们„„感动不只是一节课的激情,一次刹那间心灵的温暖,它需要落实到具体行动。希望在座的每个同学都行动起来,那么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四、阅读拓展

1、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或朋友听。

篇3:精读引领课教学流程

关键词:精读文本,有效教学,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又显得尤为重要, 这是开展其他一切对话活动的基础。因为学生只有深入地细读文本, 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 心与心的交流, 才能获得对文本内容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 才能与老师和同伴进行平等、多维、高质的对话。结合个人多年的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和大量的名师课例, 笔者归纳了以下几个策略, 粗谈自己的体会。

一、紧扣关键词语, 对话文本“核心”

如果我们仔细地阅读和品味语言文字, 就会发现课文中有许多高度概括、内涵丰富的词语, 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起着很大的作用。找出这些重点词句, 经过反复阅读揣摩, 理解作者为何用这词语, 用了这个词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这样就避免了平均用力, 节省了阅读时间, 同时与文本重点内容有了更深入的对话, 由关键词的学习进而“辐射”到文本中非重点内容的学习, 调动学生的情感, 体会人物内心、感受语言文字的表述准确性, 学会正确遣词造句, 达到“以点带面”的教学效果。

就如《赶海》一文中, 作者到底是怎么表达自己赶海时的喜悦之情的呢?文章写:“我闹着要舅舅带我去赶海。”这个“闹”字要抓住, 让学生体会“我”对赶海的迫切心情。

“我”为什么这样迫切?因为赶海很好玩, 很有趣。到底怎么样好玩和有趣呢?细读文本以后可以这样理解:海水后退, 我们追;海星躲藏, 我们摸;螃蟹逃窜, 我们捉;大虾逗引, 我们捏。这样走进文本后发现, 赶海真的很好玩、很有趣。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 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 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具指向性, 更能走进语言的“内核”, 习得语言表达技巧, 语文能力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

二、架起情感桥梁, 更好地感悟文本

“文章不是无情物”, 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我们要研究教材, 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 找好切入点, 运用语言、媒体等多种手段, 努力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 引导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 让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田, 激越学生的情感, 架起读者与作者的情感桥梁, 领悟作者的言中之情, 从而更好地感悟文本, 与文本对话。

例如我在教《狼和鹿》时, 先用多媒体展示凯巴伯森林昔日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问:“同学们, 看着此情此景, 你想说些什么?”学生纷纷赞美。正在学生竭尽全力赞叹时, 我话锋一转, 出示如今的凯巴伯森林枯黄在蔓延的情景, 又问:“同学们, 而今的凯巴伯森林却是这样一张面孔, 你想说什么?”学生有的惋惜, 有的不解, 有的愤慨……就在这惊叹、不解、愤慨中再读课文, 学生体会到了作者言中所包含的种种感情, 更好地与文本进行了对话。

三、融合社会生活, 体验文本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长期以来, 语文教学因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 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课堂, 没有融合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 造成教学内容的单调、乏味, 学生由此也失去了体验的情境和乐趣。

例如, 在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之前, 我引导学生当一回“小小研究员”, 通过电脑、画报、图片等多种途径去了解南沙群岛美丽的景色特点, 同时, 了解一处自己去过的地方的景色特点。让他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对课文中的某些必须理解的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 巧妙地架设起文本与生活的桥梁。在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过程中, 我安排一个迁移练习,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课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用总分总的构文方法联系写话, 学生热情很高。

再如, 在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后, 我安排了“走近大自然”的综合实践活动, 我们提出:既然是“课本”, 那么这本“书”里就有很多的知识。那么有哪些知识呢?我让学生课后分组去探究, 制订研究计划, 并且指导了探究途经:可以在书中获取, 可以在网上看看, 可以问别人, 当然最好是自已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答案。学生的热情很高, 积极参与, 在这里, 没有“差生”, 全是优生, 在活动过程中, 不断地获得新知识, 又不断地产生新的疑问, 在他们的脑袋中又有了许多新的问题, 这些问题像一块块小磁铁, 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 引着他们走向科学的深处。在这里, 学生的探究面非常广, 有研究鸟的, 有研究海洋的, 有研究鱼类的, 还有研究植物的……有的根据花儿开放的特点, 编出了四季花谱, 根据花儿每天开放的时间特点, 绘出了鲜花时钟, 根据花的药用价值, 写出了“花茶经”……

篇4:“在对比中感受母爱”精读引领课

《可贵的沉默》《妈妈的账单》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受人物神态、动作、心理的变化,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描写的方法。

2.在学会感受父母、他人对自己的爱的同时,懂得关心父母,关心别人。

【学习过程】

一、欣赏美文,导入新课

1.大屏幕出示文章《妈妈的礼物》,配乐,教师有感情地诵读。

2.学生交流感受。

3.导入新课第五单元。

二、观察图画,理清脉络

1.说图意。语言描述《可贵的沉默》一文中的两幅插图。

2.学概括。从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中发现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景。用一对反义词来概括。(板书:热闹——沉默)

3.探原因。孩子们刚刚还兴奋不已,为何一下子却沉默不语?(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原因)

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从图片、问题中一下子对比感知了课文内容。

三、再读体会,深入理解

只通过图片感知内容还不行,还得透过文字来进一步感受。

内容一:引导学生在热闹与沉默的对比中感受孩子们的变化

1.课文是怎样来描写这热闹的场景的,通过哪些句子能感受到孩子们的兴奋。

2.指导朗读。

3.小结:多么幸福啊!从孩子们的表现可以看出,父母之爱,孩子们都感受到了。

4.交流“沉默”的相关句段,师小结:是呀!孩子们在沉默中已经意识到了极为珍贵的东西,在沉默中思索着如何回报父母。

内容二:引导学生在两次“热闹”的对比中再次感受孩子们的变化

当老师轻轻问怎样才能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时,教室里又变得热闹起来,只是此时的热闹与沉默前的热闹一样吗?

1.对比感受,有什么不一样。

2.小结:虽然都是“热闹”,但“热闹”的意义却不相同,正是“沉默”使他们意识到了极为珍贵的东西,看来这个“沉默”是有魔力的。

四、照应课题,升华“可贵”

1.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难怪,课题叫“可贵的沉默”,沉默后的热闹就连他们的老师都说:“啊!我真快活!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齐读)

课件出示:

这一片沉默给了孩子们多大的享受啊!

他们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片沉默给了爸爸妈妈多大的享受啊!

他们感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片沉默给了老师多大的享受啊!

她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说:这一片沉默是可贵的。

2.小结:同学们,《可贵的沉默》一课让我们在“热闹”与“沉默”的对比中看到了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感受父母之爱,还懂得了回报爱。懂得爱、回报爱是一个人的美德。

五、实践运用,自主迁移

接下来《妈妈的账单》这一课,又有哪些地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共同学习,并着重思考学单后的三个问题。

1.依照学单,小组自主学习。

(l)白读课文,找出文中形成鲜明对比的地方。

(2)在对比中思考与讨论。

对比一:“60芬尼”与“0芬尼”

对于账单中出现的“60”与“0”,你觉得分别有什么意义?

对比二:“如愿以偿”与“羞愧万分”

找出书中描写小彼得“如愿以偿”与“羞愧万分”的相关语句来品读。

对比三:“得”与“退”

思考:小彼得为什么最后决定把如愿以偿得来的钱退还给妈妈?

2.想一对反义词填入上面表格的括号内。

3.小组展示,老师适时相机点拨提升。

“0”本来是什么都没有,可此时的“0”又是什么意思呢?(老师补充资料)妈妈全身心地养育着孩子,从不计报酬,妈妈为孩子的付出已经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了。

我们相信,妈妈的这份宽容、怜爱、关怀,会像涓涓细流永不停息地陪伴着小彼得一天天长大,所以说这是一份( )的账单。(爱的、无价的、可贵的、无法偿还的……)

篇5:精读引领课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教材:《再见了,亲人》 丛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3.领悟课文表达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领悟课文表达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检测巩固,明确目标 1.听写生字

噩耗 战役 硝烟 大嫂 挎着 篮子 2.出示目标

3.“亲人”常用来指有血缘关系的人,和亲人分别,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4.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题目。

二、问题引领,自学感悟

1.自读课文,画出能表现浓浓亲情的句子。2.交流:

(1)“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体会感叹句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

(2)“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能忘怀?” “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啊!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

民的友谊?”

(打比方、反问句的妙处)

(3)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两个感叹号中感受到感情的浓厚。句子的排列顺序。)

3.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看作者是通过哪些事例来表现中朝深情的?概括地写在旁边。(送打糕、救伤员、救老王、挖野菜)

4.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大娘所做的事情上,自由地读一读,看哪件事最让你感动?

又是哪些词语带给你这种感动?(盯着、冒着、穿过、送)如此爱护志愿军战士的仅仅是大娘一个人吗?文中还写到了谁?(全村妇女)她们都做了些什么?

三、合作探究,提炼总结

1.她们为志愿军付出了这么高的代价。读着读着我们就会发现,作者在选取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个人物来写,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点?

2.都是先表达感情,再写具体的事例,最后运用反问句更加强烈地表达中朝感情之深。

3.列车就要开动了,送行的队伍中不仅有大娘、小金花、大嫂,还有谁?想象一下,他们还为志愿军做过哪些事情?

临别时,志愿军战士又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选择其中一个人物以志愿军战士的口吻仿照前三个自然段的表达方式来写一写。

四、链接阅读,延伸感悟

这篇文章和课文都是描写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军民分别时的情景的,文章同样感人至深。

1.读一读这篇文章,找出让你感动的句段。

2.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依依惜别的深情”的?

五、检测反馈,总结收获

篇6:《观潮》精读引领课

第一单元

《景物描写一组观潮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的特点。2.抓突出表现白鹅特点的语句,体会写法。

3.体会课文中的有关于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现象。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白鹅的特点。2.抓突出表现白鹅特点的语句,体会写法。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动物的特点,采用你人的修辞,用先总后分的结构来描写动物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默读课文,说说《观潮》是按什么顺序写钱塘潮的? 时间顺序: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

二、默读批注 1.出示提示:

默读3、4段,思考:大潮来时,江面上出现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景象?哪些地方让你感到惊奇?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课文适当处批注(圈、划)2.合作小组内交流

3.出示泡泡提问:我仿佛感觉到了那种壮观的景象?请把你的体会用一段完整的话说具体,先说给同桌听听。4.全班交流。

5.教课后提问:我发现课文许多语句写得具体形象。如,“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我们找出来读一读,谈谈对这些描写的体会。

间接描写:对观潮人神态、动作的描写,从中体会观潮人的惊喜之情,从另一个角度体会钱塘潮之奇。直接描写:声音、比喻句 2.出声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2.展示朗读。

四、总结写法

作者耳闻目睹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五、总结学法

1.这节课我们都学会了哪些学习的方法呢? 2.学生汇报 3.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感受钱塘潮的奇特、壮观。朗读课文,深入体会钱塘潮的奇特、壮观。抓典型语句,学习按时间顺序的描写景观的方法。

六、拓展练笔:

请抓住一种景观的特点,按时间的先后顺序,采用比喻的修辞,写一段话。

主题单元精读引领课说课材料

松山三小

晶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和各位交流的是“主题引领,单元推进”九模块教学模式中的第三模块“主题单元精读引领课”的教学流程和设计理念。

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是这样要求的: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我校语文主题学习的任何一种课型都是在把握和研读课标的基础上形成的。我这节课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就是围绕着课标中的第四条(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和第五条(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进行设计的。

二、说对本单元和本课教材的理解: 1.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安排了3篇课文。这3篇课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作家在刻画人物时采取了不同的手法,有的侧重从人物的语言方面,有的抓住人物的动作,有的以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为主。这3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编者安排“作家笔下的人”一组课文,其意图就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这是本组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根据本组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本组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读写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来学习本组教材。二是要注意整合和提升,注重将学生已有的关于“写人”的读写经验与本组教材的学习有机结合,提高阅读和写作这方面文章的能力。三是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不应是几条干巴巴的结论,要以课文对人物描写的语言文字为依据,从人和事件的具体材料出发,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理解和评价。在对人物有充分感性的、形象的认识后,再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和评价。对描写人物方法的总结,也应如此。如,侧重从人物的语言上来刻画人物,首先应该充分理解人物对话的内容,并从这些语言材料中得出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人物的对话来描写人物的。2.本课教材分析

《人物描写一组》这篇课文非常独特,它是由三个独立的片段组成。《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选自中篇小说《小兵张嘎》,《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红楼梦》。三个片段分别描写了小嘎子、严监生、凤辣子三个人物形象,每一个片段,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重点也不尽相同。第一个片段侧重动作描写,第二个片段侧重细节描写,第三个片段侧重语言描写和外貌描写。这三个片段基本包括了人物描写的主要方面,可以说这三个片段是人物描写的经典。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三个人物的鲜活形象并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三、说具体的操作流程

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作,结合单元导读的目标要求我把它设计为精读引领课,起到引领学法的作用,为后面的所有相关文章的阅读奠定基础。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的要求和我对教材的理解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以下几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等人物形象。2.抓突出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语句,体会写法。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为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的教育理念,这节课我主要是采用以读为主,读中悟情,读中得法,拓展阅读的方式进行教学。操作如下:(一)复习导入

开门见山直接进行复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听写词语检测上节课的掌握情况,二是回忆主要内容,整体感知。

(二)问题引领,默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这个能够统领全文的问题我们一般都是根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结合课后题进行确定的。如本课的问题就是课后的第二题:“文中的三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的”。以这个关键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再次细读课文,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安进行思考感悟,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用一段话把自己的理解说完整,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我们教师的作用就是起到点拨和启发的作用,不对课文中的词句进行深度挖掘,使学生对文字产生深不可测的恐慌感。感受了人物的形象只是完成了教学目标中的一点,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学习作者是如何对人物进行描写的。我依据课后第三题“文中有一些语句突出表现了人物的性格,请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我选择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朗读,在刚才的体会和理解的基础上再次用心体会作者用词用法的精妙之处。由于我们以前已经有了人物描写的读写经验,所以老师切记不要急于把答案给学生,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自己去琢磨和体会。

(三)学法的总结和运用。学法的梳理和总结,是精读引领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在这节课上梳理出学习的方法,后面的略读提高课、拓展阅读课,以及今后同类文章的阅读学生才有法可循。那么这个学习方法的梳理就需要教师心中必须有明确的方向,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结合本组课文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学生才能在课堂中得出学法。本课的学习方法是:1.默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2.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3.抓典型语句,学习人物描写方法。这三个学习方法适合这单元所有课文以及配套丛书同类文章的阅读。最后一个环节是拓展阅读,根据课内大量阅读的这一语文主题学习的核心理念,课上留有五六分钟时间用来拓展阅读,利用前面已掌握的学法自主阅读,扩大阅读量。结合本单元的主题,结合这节课中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和作家描写方法的了解我选择的是从书中与课文体裁和写法都相近的《欧也妮葛朗台》,请同学们继续巩固前面掌握的内容。

四、最后我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来谈谈开展语文主题实验以来的一点体会: 我们学校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半年来,我深感自己和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回想我自己以往的语文课上,我总是习惯于口若悬河,生怕学生弄不懂学不会,于是自作多情地将一篇篇精美的课文进行肢解分析,精剖细刻,但是最后导致的却是越来越多的学生与语文渐行渐远,他们的能力并没有我预想的那么高,反而养成了等待老师给予答案的习惯。为了让我们的课堂更简约、更有效,我们学校的领导老师逐渐探索出了主题单元九环节教学模式,通过反复研讨,摒弃无效的教学环节;又通过不断地强化训练,让学生适应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习惯于个性的理解和感悟。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们终于从字斟句酌的讲解中走了出来,把大量阅读带进了课堂。当我们把课堂真正交给孩子们的时候,我们发现原来的种种顾虑其实是多余的。其实语文课如果这样简简单单地上,反而因为我们的“懒惰”让孩子得到了自由。他们的能力也逐渐在我们的“放”中得到了锻炼,文学审美能力也在书海中得到了提升。现在孩子的读书胃口被调动起来了,语文课也渐渐变得丰盈而充实起来,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都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学生每天都在书海中快乐地遨游,语文素养得以全面提升。语文主题学习,真的带给了我们反三归一的惊喜。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语文主题学习”课堂会既丰富又专一,既广博又精邃,因丰富而广博,因专一而精邃。

篇7:《生命生命》精读引领课教案

杨柳雪镇明德小学

李翠荣

一、以杏林子的名言导入课题,齐读并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学成果

师: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了生命的意义,谁来说一下第19课和拓展文《生命 生命》是通过哪四个事例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的?

生: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

蜜蜂逃生(板书并齐读)师:这位同学概括得非常到位,也很精炼,课下一定下了不少功夫。

三、精读指导,感悟生命

1、师:我看了同学们的预习单,发现咱们班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这句话比较难理解。(屏幕出示: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齐读这句话。

师:这是作者在课文最后一段中对生命的感悟,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一句话,其他的句子就迎刃而解了。怎么理解句话呢?这就要用到我们上一节课学到的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抓重点字词等方法来辅助完成。

2、品读事例,感悟生命

(课件出示)请同学们速读课文,选择一个最能打动你的事例用心品读,然后小组内交流感受。

汇报

(1)师:喜欢第一个事例的同学谁先来?说说你画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生1:我画的是(课件展示:“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我的理解是飞蛾求生的欲望很强烈。是从“挣扎、极力、鼓动、跃动”这几个词中体会到的。

师:你真会读书,学会了运用抓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生2:飞蛾有很强的生命力,它不愿放弃自己的生命。

生3:我被飞蛾的求生精神打动了。飞蛾的生命力真顽强。

师:你们真会读书,理解得真好。师:那同学们,捉过飞蛾蜻蜓之类的小动物吗?(生:捉过)现在请你伸出手来,想象有一只飞蛾正握在你的手中,你感觉到了什么?(生:我感到它在扑着翅膀,它在拼命挣扎,想快点飞出去。)你就是那只被人抓在手中的飞蛾,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生:我想对自己说:“我可得想办法逃出去,我不能死。”)你还想对抓着你的人说些什么?(生:“求求你放了我吧?我想活着。”)师:同学们想象的太好了,看来你们真的很热爱生活,有很多的生活经验。了不起!

师: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练读)谁来展示读?其他人注意听,然后评价。

师:同学们,飞蛾极力的想要求生,可是你们知道吗?一只飞蛾平均寿命只有9天!可它却为了这短暂的9天,在你的手中挣扎了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二十分钟„„甚至会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小小的飞蛾为的是什么呢?(生:活下去)是呀!小飞蛾是多么()生命啊!作者恍然明白了,原来生命就是——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作者震惊了,于是忍不住放了这条生命。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让大家感受你的震惊。

课件出示: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指名读)

师:读得真好,我感受到了你的震惊!

小结学习方法:

师:我们用联系生活实际、抓住重点语句、想象等方法学习了第一个事例。下面我们继续用这些方法学习另外两个事例。

(2)瓜苗生长

师:喜欢第二个事例的同学谁先来? 学生读出自己画的句子,谈感受。

生1:我画的是“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呀!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我的理解是小瓜苗有一种很强的生命力。

师:不错,你是用什么方法体会到这一点的? 生1:不屈向上、茁壮生长。

师:你抓的重点词语很准确,真会读书啊!谁还来补充?

生2:我觉得瓜苗很了不起,它可以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很茁壮的生长,真令人惊讶。它真顽强!

师:是啊,这粒瓜子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里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真是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文中哪个词写出了作者的震惊?(生:竟然)

师:“竟然”可以换成哪个词?

生3:可以换成“居然”,表示很出乎意料,吃惊。师:谁能用惊讶、敬佩的语气来读这句话? 生4感情朗读,评价。(3)静听心跳

师:喜欢第三个事例的同学谁先来?

生1:“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的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的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我的体会是作者的心跳给了她极大的震撼。她明白了自己的心跳属于自己。她要对自己负责。

师:你把课文读的很透,理解的比较到位。谁还想说说?

生2:我觉得我们的生命也是由自己负责的。我们也要好好的使用它。师:同学们真是会读书的孩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把手放在胸口静静地感受一下自己的心跳!(生把手放在胸口感受。)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用文中的话说说。

生:(课件出示)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师:杏林子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的?我们一起来看杏林子的背景资料。(课件出示作者背景资料)

杏林子自12岁起就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百分之九十以上关节坏死。从12岁患病到61岁去世,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保持着一种姿势,在轮椅上坐了整整50年。她就是用这样一双残缺的手写出了40多部著作。她还把自己的遗体作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研究。她曾经在她的作品中这样写道——

(课件出示)我告诉自己,如果三年还不康复的话,我就不要活了。结果,好不容易熬了三年,还是没有好!我想:好吧,再延长三年好了,如果再不好,我就绝对不要活了!

就是在这样一种生存状态下,她被挣扎求生的飞蛾所震惊,被顽强生长的小瓜子所感动,被自己的心脏那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所震撼,于是对生命有了全新的感想。

师: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

出示: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师:谈谈体会。

生1:虽然人的生命有限,但是只要我们好好利用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迷宫,就会让自己活得有意义。

生2: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师:通过对文中三个事例的品读,大家对生命的认识又近了一步。美国的克伦·沃森又是怎样看待生命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同名文章《生命 生命》。

四、学习同名文《生命 生命》

1、(课件出示):快速浏览文本,找出最让自己感动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多读几遍。

师:谁来汇报让你感动的句子。

生汇报,谈体会。(蜜蜂的生命力很顽强,有毅力,为了能活命,它拼命地捋翅膀想要重新飞起来,最后终于成功了。让我感到震惊。)

师:是啊,你是一个多么会读书的孩子啊!你是用什么方法感受到这些的? 生: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

师:这几种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很实用,在平时的阅读中加强练习和运用。

五、走出文本,升华主旨

读到这里,同学们一定对生命有了许多的感悟,现在请拿起你的笔,写下生命的感言吧!(课件出示)生命是什么

师:请大家以《生命是什么》为题,以诗歌的形式写出对生命的感悟吧!配乐,生创编。

汇报。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抓重点词语、结合背景资料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从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和蜜蜂逃生四个事例中,让我们认识到“虽然生命短暂„„光彩有力。”

五、作业:

1、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向生命鞠躬》、《打开那扇窗》,进一步感受顽强的生命力。

2、继续创编珍爱生命的小诗。板书设计:

19生命

生命

飞蛾求生

联系上下文

想象、标点符号

瓜苗生长

结合图片、生活实际

静听心跳

结合背景资料

篇8:五年高职精读课教学探究

一、五年高职学生分析

五年高职生源是初中毕业生,绝大部分学生由于没有考上国家普通高中而选择读五年高职。五年高职的学生年龄小,15岁左右,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掌握一门技能。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不足。五年高职学生中不乏一些英语学习的佼佼者,但大部分学生入学成绩低,在初中阶段没打好坚实的基础,集中表现在语音知识欠缺、听说能力差、语法概念不清晰、词汇量小等问题上。因此要提高五年高职学生英语水平需要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努力、狠抓学生英语基础。五年高职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是推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力量。它由学生个体的人生价值观、各种非智力因素以及对其学习活动起促进作用的外部因素或情境等构成(韩玉芬、费斯威,2005:3)。有学习动机的学生能够把学习变为自己的兴趣和内在需要并且能够使自己保持在“我要学”的状态中;在课堂上能够做到认真听讲做笔记,课后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且在听、说、读、写方面都有较出色的成绩。有的学生没有学习动力,认为学习无用,将来个人的生活好坏主要靠父母、靠关系,因而他们认为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不愿学习,逃避学习。

二、教学对策

1. 尊重个体差异,激励学生成长。

学习者学会某项技能所需的技能,有被定义为学习者学会该项技能所需花费的时间。时间越短,这方面的相关学能就越高。对于学习一门外语这样复杂而困难的技能而言,个体的差异主要并不表现在他们能否学会一门技能,而在于他们学会该项技能或达到某种熟练程度所需的时间长度的不同(顾伟勤,2008:6)。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1)尊重每位学生,平等对待每位学生。有些学生虽然表面上什么都不在乎,但内心却比较敏感。所以,教师应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并给予及时的肯定。2)激励学生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使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由陌生到了解进而上升为热爱。这样,目标越高,干劲越大。较高目标才能鼓励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学习。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借鉴新东方的激励教学法。

2. 应用ESA英语教学法,做好课堂导入。

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杰里米·哈默(2000)首次提出ESA教学法。ESA具体是指课堂语言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即投入(engage)、学习(study)、运用(activate)。投入是指通过各种活动和方法,如音乐、游戏、讨论等引起学生对所学语言材料的兴趣,促使他们参与。比如,一次在讲“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这一课时,我应用音乐导入、会话展开课本内容的方式。在导入的阶段,我让学生听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并让会唱的同学给大家表演。通过音乐热身,学生充分调动了积极性和兴趣。然后我又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入课文内容:“Do you still re-member the movie?Where did the‘Titanic’set out from?What sort of ship was she?Why was the ship named‘Titanic’?Did it collide with the iceberg?”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进行了语言输出,发展了语言能力。通过有效的课堂投入,营造了宽松的课堂氛围,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3. 通过激活原有知识,讲解新单词。

英语学习的心理过程和其他心理过程一样,受图式理论影响。英语学习者头脑中已储存的知识对他们吸收新知识的方式和运用效果起着关键作用。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通过“激活”学生头脑中既存的知识结构,传授新知识,使新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并融合到已有的图式中,丰富头脑中的图式内容。这条理论可以应用到精读教学中。比如,在讲单词时,我先从和该单词相关的简单有趣的内容入手。一次,在讲单词fantasy时,我用周杰伦的一个专辑引出。我问学生:“大家一定听过周杰伦有个专辑‘范特西’,它的英文名字就叫fantasy,我们来看一下范特西=饭特稀=粥=‘周’杰伦。”学生一听都笑了,积极性调动起来,然后我接着问:“通过fantasy的中文意思‘幻想’,大家能想到什么?”在我的提示下,学生们积极回答,我引出更多的内容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pie in the sky;bubble;daydream等。通过这样一个头脑风暴,学生很快知道了fantasy的中文意思及其相关的短语并且记忆深刻。

4. 采用口诀法帮助记忆语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和研究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是学生求知的富有生气的内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曹筱萍、陈旋,2006:5)。语法是学生认为英语学习中比较难的部分。如何让学生记住复杂的语法规则是令许多老师头疼的一件事。口诀帮助记忆语法是一个好方法。一次,在讲有些动词后用动名词作宾语有些用不定式作宾语时,我用了这一方法。那时刘德华结婚的消息被媒体炒得很热,我借助这个新闻编了个顺口溜:冒险坚持想念她,避免拖延承认她,否认思考不喜欢她。对应的英语单词分别是:risk insist (on) miss avoid postpone/delay/put off admit deny consider dislike/detest。学生们对这个顺口溜很感兴趣,通过这个顺口溜,学生较容易地记住了这几个常接动名词作宾语的动词。讲有些动词接不定式作宾语时,我借助这样一句话:我和我的爸爸妈妈。与这些词对应的字母是WHWDEPPMMA,这些字母对应的英文单词是want, hope, wish, decide, expect, promise, pretend, mean, manage, agree。这样,学生也很快记住了几个常接不定式作宾语的动词。

四、结语

总之,就五年高职学生情况而言,教师备课时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多样化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英语热情和积极性。这样不但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而且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会得到拓展。

摘要:五年高职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影响着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本文先分析了五年高职学生现状, 从教学的角度探讨几种精读课教学对策。策略的主要内容是尊重个体差异及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五年高职学生,精读英语教学,现状,教学对策

参考文献

[1]韩玉芬, 费斯威.高职学生学习动力问题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3) .

[2]顾伟勤.重谈语言学能——外语学习中个体差异的一个重要构成[J].中国外语, 2008, (6) .

[3]曹筱萍, 陈旋.高职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J].疯狂英语 (教师版) , 2006, (5) .

[4]傅瑞屏.智能多元、学习风格和学能理论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J].福建论坛.

上一篇:本公司内部调动申请书下一篇:2000字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