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2022-04-27

一路走来风风雨雨,思绪万千。她目睹了电大草创期的艰难,见证了电大的快速崛起,亲历亲为,曾在这熔炉燃烧过自己的激情与梦想,也曾失望过、彷徨过,终因拼搏、不离不弃而成就自己的知识报国梦。忆及自己走过的岁月,她笑言尚堪回首,“经历过的,就是一辈子的财富”。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篇1:

开放教育模式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在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下,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内外部环境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对教师开展相关课程教学活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活动已经无法与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相适应,只有构建更加完善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体系,才能提高教育有效性,保障学生的专业发展能力得到良好的训练。因此要注意针对开放教育模式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改革进行研究,构建能与开放教育模式相适应,能面向市场人才培养需求的全新专业教育规划体系,助力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实现高质量推进的目标。

关键词:开放教育模式;汉语言文学;教育改革

引言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也有了显著提升,国家提出“文化自信”的新理念。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汉语言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效果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在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近些年我国信息技术水平飞升,与此相对应带来了互联网革命,互联网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新时代教育的新模式。

1开放教育模式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提出的要求

开放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其不仅要遵循一般的教育规律和教育模式,还受到教育主客体意识和主客观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特殊的远程教育规律和开放教育模式,因此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改革中要想践行开放教育理念,就需要对开放教育模式对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进行明确,从而突出开放教育活动的整体效果。一方面,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实践中要坚持对教育活动的一般规律进行分析,从理论上把握开放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本质区别,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遵循开放教育规律和教育内容要求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活动进行优化创新,并与时俱进地对教育组织形式实施科学调整,使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能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另一方面,要在教育实践互动中探索独立、个性化教育模式的构建,突出各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特殊情况,避免照搬教育改革的经验,要重点结合教育对象的成长需求和专业发展需求、综合分析教育条件的具体情况对教育活动实施动态化的调整,从而以变化的眼光对待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活动,灵活地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优化,从而提升教育活动的质量,保障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实现稳定发展的目标。

2开放教育模式下漢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改革途径

2.1转变教师观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开放教育模式下,计算机现代远程教育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主要载体,会对专业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产生相应的影响。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转变自身教育观念,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开放化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探索,有意识地从终身教育角度对教学活动加以改革。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实践中,要认识到开放教育重点突出教育与学习活动的融合,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在教学活动中高度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力求能将学生作为核心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发挥教师的引导和辅助作用,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思想的束缚作用,重新构建与学生群体的联系,有目的地启发、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有意识的思考和探索,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分析学生的需求,以突出学习现代化和社会化特征,确保在开放教育模式下能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空间,为学生做出积极的教育引导,最大限度地彰显教育改革的魅力,确保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专业学习实践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2.2突出就业导向,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在开放教育模式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有意识地促进学生顺利就业,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参与到社会建设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在开放教育模式下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进行改革,要注意彰显专业知识教育的核心地位,面向学生的就业发展需求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构建完善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在开放教育环境下对课程教学进行成功改革,使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改革形成面向专业、面向就业、面向社会的新格局,能满足社会发展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全新要求。一方面,在开放教育环境下,要发挥就业导向作用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重新规划,突出课程教学的特色化和实用性,能结合当前企业建设方面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适当引入办公自动化、交际信息化、影像化方面的课程,构建信息化课程教学活动体系,展现人才培养优势,在开放教育模式下提高课程教学的综合效果;另一方面,发挥就业导向作用完成课程架构,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实践课程角度对课程架构进行重新规划,适当融入一些与学生职业发展契合度较高的选修课程,如公文写作选修课程、办公自动化选修课程、新闻采编选修课程、广告设计选修课程内容,以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择业观念和就业发展倾向自主地对相关课程进行选择,对自身专业综合素质进行强化,从而在全新课程体系的支撑下保障人才培养工作逐渐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为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推进夯实基础。

2.3加强教师培训,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对于开放教育模式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改革而言,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承担着促进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只有教师能与时俱进地对自身专业素质进行强化,提高开放教育模式下教育和指导学生的能力,才能有意识地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改革活动优化发展,真正促进教育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在具体开展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培训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教师培训措施进行设计。一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实施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培训,强化教师综合素质,使教师能在开放教育环境下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细化的分析,引导学生主动针对信息技术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和多元化探索,从而保障可以结合学生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方面的个性化需求设计教学指导活动,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对教学方案进行优化,指导学生对相关知识技能进行多元化的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全面构建开放式教育模式的情况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活动中教师开始尝试构建开放化的教学活动,对传统教学活动进行改进和创新,促进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向多领域、多层面延伸,从而在丰富教学内容和多元化教学模拟环境的支撑下对学生实施专业的训练和指导,切实突出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效果,在开放教育环境下对人才培养工作的综合效果进行优化,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动力支撑。

参考文献

[1]王晨.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茶文化渗透[J].福建茶叶,2020,42(9):342~343

[2]冯玲萍.“新师范”教育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黑河学刊,2020,40(5):101~103

[3]武少辉.基于OBE理念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J].文学教育(下),2020,16(9):52~53

作者简介

赵静(2001.3.27)女,汉族,陕西省永寿县人,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

作者:赵静

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篇2:

“电大精神”的守望者孙绿怡

一路走来风风雨雨,思绪万千。她目睹了电大草创期的艰难,见证了电大的快速崛起,亲历亲为,曾在这熔炉燃烧过自己的激情与梦想,也曾失望过、彷徨过,终因拼搏、不离不弃而成就自己的知识报国梦。忆及自己走过的岁月,她笑言尚堪回首,“经历过的,就是一辈子的财富”。

2010年6月的一个上午,本刊记者一边品尝着浓浓的咖啡,一边听著名远程教育家、开放教育研究专家孙绿怡静静地讲述电大人的心路历程。其实,人生就似一杯浓浓的咖啡,喝进嘴里口口皆为苦味深浓,仔细品尝后方能感到那余味的醇香。然而,许多人常常是感到那入喉片刻的苦味,不曾用心去领略那余味的醇芳,孙绿怡品味到的则是幸福的醇厚。

首批文科博士结缘“没有围墙的大学”

1977年10月22日,全国各地电台广播了中央招生工作会议的精神,消息说将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并号召年轻人报考。正在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以“工农兵学员”身份学习的孙绿怡意识到选择人生的机会来了,决定试一试。于是,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她开始了紧张的备考。

经过初试和复试,孙绿怡于1978年顺利考入母校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幸运地成为我国恢复硕士生招生后的首届研究生。

就在孙绿怡读研的这一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亲自倡导并批准着手创办中央广播电视大学。1978年11月,教育部和中央广播事业局在北京联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大学工作会议,讨论了广播电视大学筹办的指导思想。1979年2月6日,中央电大和全国28所省级电大正式成立,遍布全国各地的约40萬名电大学员坐在电视机前参加了隆重的开学典礼。此时的孙绿怡没想到这一写进中国教育史册的历史性事件将会与自己有什么因缘。

1981年4月,教育部和中央广播事业局在南京召开了第三次全国电大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决定:1982年起开设文科,以后电大每两年招生一次。

1981年底,硕士毕业的孙绿怡被分配到新生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这座“没有围墙只有电波”的大学任教。由于着手开设文科,作为中文专业毕业的硕士生孙绿怡自然是初创成员之一。她与同期来到电大的一批研究生一起认真研究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并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们一起参与电大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进行教学资源的准备。

1982年4月,全国开始招收第一批文科博士生,孙绿怡对知识的渴望让她再次选择到母校东北师范大学求学。她攻读的中国古典文学专业,导师是著名社会科学家、文史学家杨公骥,这位具有深厚国学功底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一直是孙绿怡学习的榜样。

1986年3月,孙绿怡回到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成为一名普通的中文系教师。她本想到一所名牌院校从教,但是最终还是理性地回到这所世界上最大的没有围墙的大学,“因为这里可以为成千上万的求学者服务。自己能有上大学、读研究生的机会,然而还有多少人与高等教育无缘,我没有理由不回到电大去”!

怀揣着如此简单而不失责任担当的想法,孙绿怡回到了中央电大中文系。她没有想到,自此一辈子与电大教育没有离舍过,把自己的青春交给了电大教育事业,将一辈子的心智沉浸其中。

梦想在动摇与坚守中找到归宿

那时候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孙绿怡梦想中的高等学府并不太一样。还处于草创后期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学条件比较落后,不仅教学设施不齐全,而且缺少科研的环境和条件。孙绿怡坦陈,这些年来,她曾有几次想到离开电大。当年,她看到被分配到普通高校工作的师兄弟们都评上了高级职称,很多老同学出了许多专著,可是由于电大最初时四五年才评一次职称,孙绿怡博士毕业工作7年后才评上副高职称。

心理不平衡只是一方面,还有工作中的苦恼。由于电大工作中有许多管理与协调性质的工作,如负责一门课程的教师,首先要把教学意图传达到全系统的40多所省校,省校再传达到分校;做每门课程都要与录制单位、出版单位打交道,直到播出环节,许多细致繁琐的工作需要协调。这种工作方式、工作环境,决定了不可能像普通高校的老师一样能安安静静在教研室中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孙绿怡觉得自己离喜爱的古典文学研究越来越远了。

然而,“每到地方电大去,看着学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还坚持学习,也就彻底打消了离开电大的想法。”秋去春来,孙绿怡就是在那样艰苦的教学环境中一步步走了过来。

孙绿怡出生在上海,10岁那年因父亲工作的调动随同全家来到北京。中学时,进入北京市第十五中学。自幼成绩优异的她,在班上不是学习委员就是副班长或班长,完全可以保送大学。然而,正当她憧憬自己的大学梦时,1967年正在读高二的她因为“文革”的爆发而提前结束高中生活,于次年9月随知青大军到内蒙古偏远农村插队。

这位在大城市长大的孩子,到遥远的内蒙古草原经受了多重磨练。看似身体弱小的她干活很卖力,任劳任怨,“过了5年纯农民的生活”。在那片闭塞的土地上与不会汉语的老乡相处,与没见过汽车的妇女、儿童相伴,喝着柳罐里混浊的井水,与各种传染病作着抗争。孙绿怡太能体会知识对于那些渴望它的人们意味着什么。

在当知青的日子里,孙绿怡曾结缘医生职业,是一位自学的赤脚医生。尽管学医的时间不长,但是孙绿怡的医术(针灸)居然远近闻名。她说,那些淳朴的农牧民,放大了对她医术的敬佩和对她诊治之情的感激,走上十几甚至几十里路,把那个饥饿的时代自己认为最好吃的东西(黄油、奶皮子之类)送来给她。孙绿怡热爱医生这个角色,自己掏钱买器械、买药,自己动手消毒、注射、按摩。期间,她曾被抽调到公社当秘书,后负责公社广播站的执机、采写、播音等工作,还创作一些散文、小说、剧本等投稿到旗(县)文化局。

推荐读“工农兵学员”时,孙绿怡特别想读白求恩医科大学,但终因年龄偏大而没有被接收,抱着无奈而弃医从文,然而她最终没能在文学创作或文学研究的路上更远地走下去,而是选择了为人师表,并且留在了能够帮助大多数人群的电大岗位上。

亲历亲为三个里程碑式的历史跨越

1995年8月,国家教委转发了《关于广播电视大学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意见》,明确“把电大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距离教育开放大学”。就在这一年9月,孙绿怡走马上任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主管教学工作。此时,孙绿怡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199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全国电大开始进行“注册视听生”教育试点。“注册视听生”试点与电大当时已开办的教育在招生、学籍管理、教学管理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完全是用开放教育的理念进行设计,采取开放办学的制度和办法,学生以自学或收听、收看必要的广播、电视、录音、录像课为主,不组班教学,接受适当的教学辅导,实行完全学分制。按照国家教委的要求,“注册视听生”教育实行严格的教考分离制度,由电大负责招生、注册、课程教学、学生管理、颁发毕业证书等,由自考办参与制定教学计划、组织制定课程考试计划、组织课程考试等。在探索教育模式突破的路上,孙绿怡感受到了从前未有过的压力,不甘示弱的她将压力变为动力,矢志扩大开放、保证教学质量,与试点电大的同仁们稳步前进在求索的征途上。

“注册视听生”试点工作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由于两大教育系统在操作上的冲突,“教考分离”变成了“教考脱节”,以及考试周期对办学的困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试点的顺利发展。好在,很快,国家教委提出总的工作以电大为主,坚持教考分离的制度,但教考应当配合,考试应为教学服务。试点工作的矛盾暂时得到缓解,孙绿怡一直紧蹙的眉头开始舒展了。更让她欣慰的是:“注册视听生”试点工作的推进,有效地扩大了电大的办学规模,塑造了开放教育理念,扭转了电大从1986年以来长达近10年的封闭办学局面。

1996年秋季,在孙绿怡等人的策划和努力下,经国家教委批准由中央电大和少数省级电大共同开始“专升本”教育的试点。此前,电大系统的学历教育一直以“专科”为主,尝试办“专升本”无疑是电大事业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大动作。接受记者采访时,孙绿怡说自己很幸运能亲身参与到这一历史性的改革实践中。

电大在专科教育的基础上开始尝试举办本科教育,无不显出中央电大领导集体的智慧与教育主管部门的前瞻性,为电大在世纪交替之际“找准位置”和“设计形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无疑,这次试点对促进电大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办学规格和层次,拓宽办学领域,促进教学水平提高和自身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推动力。孙绿怡等电大人统一认识,树立信心,克服困难,不断探索,精心组织,严格管理,确保质量,办出特色,确保了改革取得成功。期间的困难,只有亲历者才可以真切地感受到。

1999年4月,教育部决定开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主要是探索并构建广播电视大学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当得知开展这个项目要求电大既要作为一项试点工作、也要作为一个课题研究时,孙绿怡十分赞同,“这就逼着我们在教学研究上下功夫”。而此项目回答了“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如何利用网络媒体,如何上辅导课,怎样给学生导学等,都是教师教学中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

试点工作缺乏经验,难免“摸着石头过河”,但是作为电大开放教育课题研究总负责人和主持人的孙绿怡引领电大人以转变观念为先导,牢牢抓住主要问题和矛盾,全力以赴,边研究、边实践、边产出,在科学研究的指导下开展开放教育的实践,在改革的实践中推动项目研究的深入,效果很好,为社会特别是基层培养了大批合格的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

作为一位女性管理者,她有着自己特有的亲和力,工作细腻、认真、投入且扎实,柔中有刚。任何一个接近孙绿怡的人,都能感受到她的平和易处与细致认真,就连接受采访时对每一个提问都是那么一丝不苟、娓娓道来。

有一首歌唱响在“精神社区”

2010年8月,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在中国北京召开,其中社区音乐教育学术专题会议是由中央电大具体承办的,这是作为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社区音乐教育中心主任的孙绿怡抓住一个偶然的机会争取到的。她认为,广播电视大学作为“平民进步的阶梯、教育公平的砝码、增进动力的补给站”,应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教育为民众服务的功能。正因为如此,她乐此不疲。社区音乐教育是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大主动涉足社区音乐教育,再一次体现了电大教育融入社会,以及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优势。

2008年12月5日,“超期服役”的孙绿怡正式自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岗位上离任。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在不知不觉中走到工作的终点站。

为了电大的发展与壮大,她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在探索电大办学的道路上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她分享过成功的喜悦,品尝过挫折的痛苦。但无论是在顺利的时候,还是在困难的处境中,都能以极大的工作热情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迎接挑战,无怨无悔。孙绿怡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耕耘,就有收获。

其实,孙绿怡的兴趣十分广泛,文学创作、读书、绘画、书法、音乐、旅游等都曾是她的爱好,然而由于工作、因为事业都一个个地放弃了。如今她退休了,又可以一个个地重新拾起,这于她是一种享受。

对此,孙绿怡感叹:“人总有三个家园,一个是家庭,一个是事业,另一个是自己的精神世界。人可以没有家庭,可以暂时没有事业,但不能没有精神归属,没有精神归属的人是活不下去的。”这么多年来,她同时费心浇灌着自己的三个家园,虽然放弃了很多,但其实哪个都没完全舍弃。

近年来,记者专访了许多的电大系统高层管理者,在这些电大人的身上看到了一种难得的精神风貌,也就是不少人熟知的“电大精神”,即创业之路上的艰苦卓绝精神、办学之路上的服务奉献精神、立校之路上的精诚团结精神、发展之路上的锐意创新精神。作为电大的发展见证者、亲身经历者与改革实践者,孙绿怡的身上無疑集中了这种精神,成为“电大精神”的形象代言人。

守望,是一种守卫与渴望,更包含孜孜以求的梦想。守望梦想,守望责任,守望未来,守望精神……守望是信念,是坚守,是期盼,是弘扬。有些东西是需要用一辈子的时光去守望的。在电大人孙绿怡看来,人生有了守望,生活就会变得深刻,心灵就会变得充实。她说自己很幸运,在守望中拒绝诱惑,在守望中执著追求,在守望中收获快乐……

“我们的校园无限宽广,南疆北国处处桃李芬芳……自强不息,播种理想,在知识的海洋里再造辉煌。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我们要做现代化的栋梁!”这是电大校歌,歌声里流露出电大人以电大为荣的自豪感。这首歌唱响在孙绿怡等千千万万名电大人的精神世界深处!

作者:余 玮

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篇3:

浅析新媒体时代文学专业写作教育

摘要: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实践,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汉语言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中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效果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在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注意针对开放教育模式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改革进行研究,构建能与开放教育模式相适应,能面向市场人才培养需求的全新专业教育规划体系,助力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实现高质量推进的目标。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文学专业;写作教育

1文学专业写作教育现状

1.1 教学内容较为传统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较为传统,教师以教材为依托进行教学。老师在课堂上的拓展不多,导致课堂内容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当下学生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的,在学习和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网络学习资源,这些互联网内容相比于课堂教学内容来说更加生动形象,更具有吸引力。若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依然将教材内容作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教学材料,那就会失去一定优势。

1.2教学方式较为简单

教师是高校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将对整体课堂效果产生很大影响。目前来看,由于专业课程教师对于学生的考试等要求没有直接的责任关系,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多是凭借自身的责任意识来实现的。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师更习惯于照本宣科,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吸引不了学生的关注度

2新媒体时代文学专业写作教育讨论优化方案

2.1转变教师观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开放教育模式下,计算机现代远程教育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主要载体,将对专业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产生相应的影响。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转变自身教育观念,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开放化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探索,有意识地从终身教育角度对教学活动加以改革。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实践中,要认识到开放教育重点突出教育与学习活动的融合,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在教学活动中高度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力求能将学生作为核心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发挥教师的引导和辅助作用,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思想的束缚作用,重新构建与学生群体的联系,有目的地启发、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有意识的思考和探索,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分析学生的需求,以突出学习现代化和社会化特征,确保在开放教育模式下能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空间,为学生做出积极的教育引导,最大限度地彰显教育改革的魅力,确保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专业学习实践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

2.2突出就业导向,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开放教育模式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自觉促进学生顺利就业,让学生毕业后能够参与社会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在开放教育模式下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进行改革,要注意彰显专业知识教育的核心地位,面向学生的就业发展需求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构建完善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課程教学体系,在开放教育环境下对课程教学进行成功改革,使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改革形成面向专业、面向就业、面向社会的新格局,能满足社会发展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全新要求。以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择业观念和就业发展倾向自主地对相关课程进行选择,对自身专业综合素质进行强化,从而在全新课程体系的支撑下保障人才培养工作逐渐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为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推进夯实基础。

2.3借助互联网平台

长期以来,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一直以教师教学为主,这就需要教师的个人素质和文化基础。但是,在互联网知识爆炸的今天,教师的学识很难满足学生在课堂上的需要。因此,教师可以更多地借助于互联网资源开展教学。积极运用高校汉语言教学相关慕课平台的教学资源无疑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学生可以通过手机 APP,登陆到学习平台中进行学习。同时,积极利用慕课平台的辅助功能,例如: 作业、测验、任务等。将多种功能灵活运用于教学当中,使得互联网资源成为教学的有效辅助。

2.4丰富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我们应该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即能够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各类学习方法。如: 翻转课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即在教学当中,提升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热情,促进其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内容。

2.5开展多种教学方式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资源开展多种教学方式。网络教学法的应用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相关的科研理论和实践经验也比较成熟,教师可以借鉴相关内容应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当下较为流行的微课就是教师通过计算机制作视频课程来进行授课,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点。微课的方式不同于传统课堂,一般是针对学生课下的时间来进行授课。教师可以将制作好的教学视频通过校内的网站媒体平台推送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观看学习。诸如此类的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使用,能够不断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更加感兴趣,学习效果也更加突出。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全面构建开放教育模式的情况下,教师开始尝试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活动中构建开放的教学活动,对传统教学活动进行改进和创新,促进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向多领域、多层面延伸,从而在丰富教学内容和多元化教学模拟环境的支撑下对学生实施专业的训练和指导,切实突出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效果,在开放教育环境下对人才培养工作的综合效果进行优化,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动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岳秀文.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普通话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财富时代,2021(08):43-44.

作者:阿地拉·阿不拉 杨雅淇

上一篇:道德逻辑预设的高中德育论文下一篇:高校教学改革下素描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