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中语文论文

2022-04-16

(福建省福鼎市第九中学)摘要: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根据农村高中语文学科的特点,从提高课堂的质量为出发点,着重从课堂导课存在的问题入手,通过建立适合农村高中语文导课的原则、方法,最终实现有效导入的策略,以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与效度,实现有效教学。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农村高中语文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村高中语文论文 篇1:

简析农村高中语文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摘 要: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性的学科,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近些年来,随着教育行业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出现了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本文将在农村高中语文阅读现状与群文阅读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农村高中语文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农村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农村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农村高中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不强

在日常的农村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延续了传统的将阅读内容教授给高中生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以语文教师讲解为主,以高中生听讲与记录笔记为辅,在这种刻板的语文学习方式下,农村高中生的思维得不到发散,高中生很难提起学习语文阅读的兴趣。传统的语文阅读课堂中,高中生的课堂主人地位没有得到凸显,不利于高中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高中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致高中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二)农村高中生之间存在差异

在高中这一阶段,语文课堂阅读活动开展的本质是想打破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使语文阅读课堂具备一定的自由性。众所周知,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农村高中生各有所长,同时也各有所短,在我国应试教育的框架下,农村高中语文教师没有结合高中生的实际情况,更加关注高中生的学习成绩,并且一味的赶教学进度,忽略了高中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这一特点;每个农村高中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很多语文教师为了学生在高考中脱颖而出,总结了各种阅读题的万能答题模板,使得农村高中生的思考能力以及总结能力得不到激发,不利于培养农村高中生的创造力。

(三)农村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针对性较弱

在日常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大都是语文教师讲要讲解的阅读篇章先阅读一遍,将生僻字给学生标注出来,接下来语文教师将篇章进行分解,因此出现了很多零碎的语文阅读知识点,农村高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脑海里都是零零碎碎的知识点,无法深刻把握阅读篇章的整体内容。农村高中语文教师设置的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针对性较较弱,无法激发高中生的语文阅读兴趣,不利于提升农村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二、在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课堂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深入与发展,对高中生的语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素养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将学习到的语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转化为个人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可以通过长时间的学习语文和实践培养出来。群文阅读教學是通过多个同类型文本放在一起进行阅读教学,可以提高农村高中生阅读课堂参与的有效性,高中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将课经学习到的语文阅读知识与自身的经验相结合,与此同时高中生还可以在多种文本中体会到篇章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师作为高中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引导人,应该具备丰富的语文知识以及深厚的人文素养,坚持高中生的主体地位,及时与高中生进行沟通,制定合理的阅读教学内容。在进行群文阅读时,高中生从原来的一个视角、一个层次到多个视角、多个层次去分析问题与事物,可以活跃高中生的思维,可以拓宽农村高中生的视野,可以增加高中生的语文阅读量,提升高中生的语文阅读学习质量,可以提高农村高中生的语文欣赏水平,渐渐的培养农村高中生的语文素养。

三、在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课堂的措施

(一)农村语文教师应该明确阅读教学内容

高中生进行文本材料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被列入学习教材中的篇目内容,其价值和语文教师教学内容有关,需要高中生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不同的语文教师因其性格、态度等不同,他们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也不同,部分语文教师在将文本材料与与其他材料进行对比时,教学内容比较模糊,所以农村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应该坚持一切以实际为主,明确阅读教学的内容,首先,语文教师应该关注群文内容的语言表达形式,其次,语文教师应该对文本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将同类型文本进行巧妙对接,营造轻松的阅读课堂氛围,渐渐的渗透给高中生,调动高中生参与阅读活动的积极性。

(二)学习课内文章,延伸课外素材

群文阅读的多种形式应用会影响阅读教学内容和语文教学目标,所以农村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结合群文阅读的多种形式。高中阅读课本中的篇目都是经典佳作,是教育界的权威专家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实际情况筛选的,适合高升生当前发展的状况,但是仅局限于课本文章内容,根本不能满足高中生的阅读量,不利于高中生以后的语文学习。所以农村高中语文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适当进行课外素材的拓展,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延伸课外阅读资料,举个例子,语文教师在讲解《祝福》这一课时,让高中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被封建礼节所迫害的一位妇女形象,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这篇课内文章,延伸鲁迅的《呐喊》和《彷徨》等,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语文教师选择以题材为主的文章,引导高中生进行阅读

要想提高农村高中语文群文阅读课堂教学效率,除了需要选择以题材为主的相关教学文本,还需要高中语文教师的正确引导,高中生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群文阅读,有利于提高个人的学习质量。将群文阅读运用在农村高中语文阅读课堂,对语文教师的要求非常的高,语文教师一定要熟悉课本的每个单元内容,将每个单元外同类型内容文章进行重组整合,也可以将单元内的文章进行整合,同时借助课外资料进行对比,通过课内外资料的整合对比,学生可以充分理解课内外素材之间的异同;农村高中生通过自主阅读很难保证群文阅读的效果,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在学生阅读时进行积极的引导,了解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面对高中生存在疑惑的地方,语文教师可以及时进行指导,引发高中生积极思考,并且深化高中生的对阅读文章的深层理解。

参考文献

[1]李晓峰.合理规划群文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J].文学教育(下),2019(09):102-103.

[2]陈菲.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J].文学教育(下),2019(07):86-87.

[3]郭玉珠.关于农村中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现状及教学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09):71.

作者:何海霞

农村高中语文论文 篇2:

农村高中语文课堂有效导入方法及策略研究

(福建省福鼎市第九中学)

摘 要: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根据农村高中语文学科的特点,从提高课堂的质量为出发点,着重从课堂导课存在的问题入手,通过建立适合农村高中语文导课的原则、方法,最终实现有效导入的策略,以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与效度,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农村高中;有效导入;方法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拉开一堂课的序幕,其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和教学的顺利进行,农村高中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制約,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已经成为农村语文教师面临的难点。本文本着提高农村高中语文课堂的质量为出发点,着重从课堂导课环节入手,对农村高中语文课堂导课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寻求建立符合农村教学教育导课原则、方法、运用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欲望,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有效教学,努力打造有效课堂。

一、农村高中语文课导入现状

笔者通过对我市四所农村中学(其中达标中学两所,非达标中学两所)开展问卷调查,经统计分析农村高中语文教师总体虽有导课,但在导课环节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农村学生学习基础较差,教师的导课流于形式

现在,我国使用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形成应试教育的背景,学生用有限的时间学习大量的知识,学生之间的竞争变得非常激烈,又因为农村高中的学生,学业基础差,知识缺陷明显,导致教师会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学生成绩上,为应试考试做准备。虽然有的农村语文教师会使用导入环节,但只是一种形式,缺少足够重视。

2.农村学生学习习惯较差,教师导课设计不符合实际

农村高中生个体差异明显,缺乏上进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学生虽然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因自我管理意識较弱,意志力不强,容易受影响。因此,要求教师每节课的导入方式,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还要考虑农村学情,但课堂上,有些农村教师会用自己的主观意识选择导入方式,并未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内容,导入的作用被削弱。

3.农村学生学习自信心较差,教师导课理念缺乏创新

由于受农村高中学生学习自信心、动手能力不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感悟体验,在导课时过度重视知识传授和记忆,轻视能力培养与学法指导。例如:很多教师在导课阶段就向学生强调新课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和要求,缺少创新的教育理念,让学生疲于应付,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妨碍了导课功能的发挥与实现,与时代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格格不入。

二、农村高中语文课导入方法

高中语文课可以使用的导入方法有很多,但不一定适合农村高中,教师要根据导课中存在的问题,从农村高中学情、校情出发,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才可以有效改善教学现状,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率,实现有效教学。

1.问题导入法

问题会让人产生探究的欲望,是思维形成的开始,也是发现新问题的基础,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农村高中生虽然基础差,但他们有很强的探究欲望,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设置问题情境,用富有趣味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其主动思考,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拓展自己的思维。比如,教师讲解《祝福》时,可提出以下问题:祥林嫂属于自杀还是他杀?如果是他杀,谁是凶手?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契合文章的主题,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文章中产生心理期待,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又如在讲解《孔雀东南飞》时,教师提出问题:主人公刘兰芝有哪些性格特点?她被休弃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中找出答案,按照问题设定的思考方向思考。同时,教师也可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提出问题,由其他学生解答。随着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的深入,能够明确文章的主题,全面分析,学生就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2.类比导入法

农村高中生通过系统的学习,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还是较弱,思维受到限制,教师可以根据这一情况,充分考虑,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即我们不要一味地向学生传递知识,让他们没有理解知识的空间,而是留下空白的时间段,让其自主思考,充分理解并消化知识。当下,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明确了文章的体裁、主题,结构清晰。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找到相关的知识点,用类比的方式建立知识点间的联系,完善已经构建的知识体系。比如,讲解《六国论》时,教师可以引入相同体裁的文章《过秦论》,用类比的方式导入文章内容,指出《过秦论》介绍了秦朝发展中的成果与失败,《六国论》也是一篇记述秦朝的文章,要求学生仔细对比这两篇文章,从写作角度、目的等方面发现其相同和不同。这种导入方式既能够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又能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在类比的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

3.朗读感染导入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好的朗读要优于蹩脚的分析,好的朗读会取得预料之外的效果。农村高中生虽然缺乏一定的自信心,但他们也有一定的上进心和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出一段需要朗读的内容,内容可以自己编写,也可以摘自文章,但必须与课文相符。通过朗读可以调动一个人的情绪,营造朗读的意境,使读者与文章作者建立沟通,产生共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讲解《我有一个梦想时》,可以先从文章中选择几段内容,作为课前朗读的内容,不用做任何的铺垫,直接朗读,用文章情感带动个人情感。

4.歌曲陶冶导入法

农村孩子由于基础差,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传统的导入方式常常引不起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而音乐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表达特有的情感,陶冶性情,洗涤心灵。因此,教师在导入时,根据文章内容,选择学生喜欢、熟悉的音乐进行导入新课,学生会把对音乐的喜爱转移到文章,它应用的效果远超于文字效果。比如,教师讲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可先搜集同名的音乐《明月几时有》,其优美的旋律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多学生会随着音乐的播放哼唱,在此基础上引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让教学效果达到最优。

三、农村高中语文课导入策略

课堂教学总共包括三部分,分别导入教学、过程教学与结语教学,导入是课堂的第一环节,是所有工作的开始,高超、新颖、别致的导入,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1.教师要正视课堂教学与导入环节的关系

首先,導入是课堂教学的基础。设置导入环节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让自己的状态达到最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让其转变学习观念,不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课前精彩的导入,可以为教学提供数量不等的信息,在较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这个学习氛围中,学生会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建立合作学习的关系,不断探究,缩短自己与教学目标的距离,完成课上布置的教学任务。比如,教师讲解《雨巷》这首诗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以及写这首诗时的心境,用朗读导入法或音乐导入法导入,符合学生的心理变化,增加其知识储备,与学生互动。

其次,导入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学生心理的变化与课堂最后呈现的效果紧密相关,好的導入会影响学生的心理,让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所以,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导入环节的设计要自然,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不要凭自己的主观意识决定,尊重学生,多角度地进行导入尝试,使学生热爱语文的学习。

2.教师要根据课堂情境的变化,优化教学导入设计

农村高中学生在听课、学习、作业、纪律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良习惯,因此,教师要根据课堂情境的变化,优化教学导入设计。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加强理论的研究,了解哪些内容可以导入,以及导入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分析导入的原则。(2)仔细研究文章,熟悉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与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导入方案,选择使用的方法。(3)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学会新的技能,促进自身成长。而导入效果的优化不可以只有理论,也要与实践结合,验证理论是否可行,即用理论指导实践,再用实践完善理论。

例如,当课前教学秩序比较混乱的情况,教师可以用导入性的语言加以干扰,稳定课堂秩序,如果中途出现恰当的时间点,可以进行导入,教师即可改变原有的计划,在恰当的时机导入内容,给出更适合学生的导语。比如,教师讲解《雷雨》时,可能只是用朗读的方式导入,但随着课堂的进行,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导入,但不可以直接在课前使用,而是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定了解后,此时再进行导入,用导语引出内容,优化导入的效果。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不是教师的单向教学,而是教师与学生双向情感的沟通交流。所以,教师在导入环节使用的语言必须简单、直接,时间最好在五分钟左右,让学生用较短的时间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总而言之,农村高中语文课堂有效导入方法策略的运用,不仅要做到细心推敲、灵活运用,还需从农村高中学生特点出发,做到导入设计、方法的选择与学生心理相符,从而改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导课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朱琳.农村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陈伟.新时期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报告[A]. 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优秀课题成果论坛论文集[C],2012.

[3]李宗涛.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J].学周刊,2016.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一般课题,课题立项批准号FJJKCG14-539,课题名称《农村高中高效导课模式实践研究》。

编辑 温雪莲

作者:林成春

农村高中语文论文 篇3:

农村高中语文诗词教学有效性探析

摘 要:诗歌属于文学最高的形式,中国历来被称作“诗的国度”,尤其是唐诗、宋词以及元曲,流传至今,名扬中外。诗歌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抒情,其相对于其他文学体裁,通常更具有感情色彩。基于此,文章主要对农村高中语文的诗词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促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农村;高中语文;诗词;教学;有效性;探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当中明确指出,学生需注重提高自身对诗歌语言的体会与感受力,对诗歌当中的情感进行体会,以促使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境界得到有效提升。由此可知,新课标中,极其注重对诗歌进行教学,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其主要是对语言当中的积极情感进行把握与体验。因此,诗词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需注重学生自身情感的调动,以促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诗词具备的意境美,并通过诗词的学习,促进学生鉴赏力提高的同时,实现诗词审美力与感受力的提高。

一、 农村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法枯燥

诗词教学相较于白话文而言,通常会出现字生、词难的现象,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无法有效理解。语文教师在对诗词开展教学时,通常会选择解释题目、了解诗人;解决难字、翻译全篇、全文背诵的教学方式,这就导致教学过程整体呈现出程式化,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以及诗词的意境与意象的关系,将意象与意境分离,其就会打破原先的根据想象对美的意境进行创造的方式,也无法根据意境与意境对诗人的心境进行体悟,导致原先的悠远意蕴、丰富的诗词被翻译后,显得索然无味。同时,该教学方式对学生自身的创造需求进行了抑制,对学生的生命活力与思维灵性进行扼杀,这就导致诗词当中的美感被全部扫荡殆尽,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缺乏相应的情感。

(二)教学途径单一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师需充分关注开发与利用相关课程资源,对相关活动进行创造性开展,努力拓展学生的具体学习空间,强化学生在各场所中学习语文与应用语文知识的意识。但是,根据学生对诗词的学习现状,其学习仅仅是局限于课堂,而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也只是将教材作为中心,很少进行拓展。对于高中阶段的语文诗词的教学,其诗词大部分都是田园生活以及风景诗词,该类诗词所描写的景色对于农村生活的学生而言,通常不是很陌生,但是,语文教师在具体教学时,仍旧停留在对诗词的内容进行还原,促使学生在学习诗词的时候,脱离了实际生活。语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不断思索彼时彼地,遥远的诗人内心的感受以及眼中的景象,这种状况下,学生通常是无法深入体会到诗词体验的。在诗词学习中,学生失去了自身体验作为支撑,对诗词内容的学习陌生且短暂,这不仅使学生学习诗词更加费时费力,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在教学时,缺乏相应的课外延伸以及生活实践,诗词教学课堂就像是一潭死水,而校园中的文化建设也相对淡漠,从而使学生自身的文化生活当中缺乏相应的诗词教化以及美化。

(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差

首先,大部分学生对诗词学习呈现冷淡态度。部分学生认为,诗词的语言相对含蓄且形式工整,习惯性引用典故,而缺乏相应的时代特征,尤其是相对较长的诗词,在实际学习中,不仅费时费力,而且难记难懂。其主要是因为学生对古代文学史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相对浅显,缺乏相应的文学底蕴,还有部分学生受到当前快餐文化以及流行文化的冲击,诗词的阅读空间相对狭小,导致其阅读诗词的品位降低。

其次,大部分在对诗词学习时,动机较为纯粹,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学习诗词的主要目的就是鉴赏美,并对人生与社会进行更好的感悟与体验,从而实现情操的陶冶与学生修养的提高。但是,很少的学生会由于喜欢诗,而感觉诗词美进行阅读与学习的,大部分学生对诗词进行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应对考试。该学习动机的出现,并不是学生自己的内部动力,因此,学生不会感受到学习诗词的愉悦感,学习诗词只能成为学生的外在压力,即使是勉强的阅读诗词,也只是为了记忆而读,毫无情感。

二、 农村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策略

(一)农村高中语文诗词课堂的构建

高中语文的诗词教学中,教师需注重合作与自主探究,因此,新课改下,农村高中的语文诗词具体教学中,需与新课改的相关理念及学生实际相结合,构建出民主课堂。对于农村的高中生而言,其基础通常较差,且学习的主动性也不强,再加上该阶段的学生正位于青春叛逆期,因此,在具体教学时,不仅需充分注重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而且还需根据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及其个性化发展,开展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由此可知,农村高中的诗词教学中,需注重愉快氛围的营造,由于愉快的氛围不仅会对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有着积极影响,而且还能使师生一起完成相关教学任务与内容。师生之间通常面临着同样的教学任务,不同的是,教师关注怎样教,而学生关注怎样学,因此,只有教师与学生彼此做到互相理解与尊重,并实现密切合作时,才能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并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潜能。若语文教师自己占据全部课堂,独自朗诵阅读,课堂氛围死气沉沉,与学生没有任何情感沟通与交流,师生二者缺乏情感上的疏通,这不仅无法形成愉快的课堂,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语文教师需注重愉快、民主的课堂氛围营造。

例如,對《沁园春·长沙》开展教学时,语文教师可以先在早读课上让学生对该诗词进行朗读,在具体上课时,让几个学生进行单独朗读,A学生:“独立寒秋,湘江北去……”,其朗诵时极其温柔,声音不大。如泣如诉,但是却很是投入。然后,教师又让B学生进行朗读:“独-立-寒-秋,湘江-北-去……”,其朗读仍旧很投入,但更有气势,在后面的朗读更是一气呵成。此时,教师让全班学生对二位同学的朗读实施评论,C学生说:“B学生的朗读就像是念经……”,此时,其他学生就会哈哈大笑,而此时,教师提问:“B同学,你是否同意C学生的点评?”B学生说:“不同意,我认为毛泽东的诗在读的时候,就应该是抑扬顿挫,此能充分呈现出其韵味。”然后,教师再让其他学生根据自身对于毛泽东诗词的理解,进行朗读。通过这种活跃、愉快的教学氛围,不仅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诗词学习中,而且还能实现高效阅读与学习,从而实现诗词的教学目标。

(二)农村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学习兴趣激发

农村高中语文的诗词教学当中,如果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就像是走入知识宝库,并能够有效清除学习诗词中的障碍。但是,农村高中的诗词教学中,学生虽然对诗词的学习热情以及认可度相对较高,但是,却失去了对诗词进行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同时,教师对学生自身的基础不够满意,导致其失去了教学的动力。学生在进入教室进行学习时,不仅需掌握相关的答题技巧,而且还需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并感受到文化熏陶。对于诗词的学习而言,其本身就较为难懂,因此,语文教师需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学习诗词的动力转变,从而使学生对诗词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对《孔雀东南飞》开展教学时,语文教师讲解到刘兰芝被逼和焦仲卿分开的时候,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教师可提出问题:“刘兰芝不仅善良美丽,而且勤劳能干,那么为何焦母不喜欢呢?究竟是焦母自身不通情达理,还是说另有隐情呢?”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们进行自由探讨,并发表自身的看法。此时,学生就会积极探讨,经过几分钟的激烈探讨和教师的点拨,最终获得统一的意见,即:刘兰芝的悲主要是没有为焦家生出任何子嗣,没有做到延续香火,而焦母则抱孙心切,又害怕焦家会绝后,因此,才会出该狠招。然后,语文教师接着补充,该悲剧的根源就是早就根植于人们自己心中的传统观念,这不仅指教参书上描述的焦母无情以及兰芝的哥哥蛮横,而且还是指封建家长制导致的。经过相关讨论,学生就能够深刻地理解相关教学内容,从而实现高效学习。

(三)农村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农村资源的利用

诗词通常意象优美且意境深邃,通常有着显著感染力,如果语文教师在具体讲解时,只是通过单一、枯燥的方式对诗词意象进行讲解,对诗词意境进行生硬鉴赏,就会影响到学生对诗词的深度体验,并影响到学生自身的思维发展。而在农村课堂的教学中,教师需注重农村资源的充分利用,将语言转变为行为,引导学生对诗意进行体验。农村生活当中,通常处处含有诗意,部分人总会在生活当中体会到诗意涌动,并感受到诗意美。基于此,语文教师在具体教学的时候,可引导学生把农村当中的相关生活体验引入到课堂中,将学生的农村生活與诗词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以促使学生从各个角度对生活与诗意进行感知。例如,在对《山居秋暝》开展教学时,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放学后,晚上伴随着月色到山间小路上走走,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进行感受。而在对《归园田居》开展教学时,语文教师则可引导学生在周末的时候,与父母到田间地头进行耕作,感受其耕作的乐趣,以此对诗人为何回乡进行理解,并使学生充分了解到劳作的辛苦以及诗人的淡然。又或者,对《诗经·氓》实施教学时,大部分学生都对“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无法进行有效理解,此时,教师可组织学生来到户外的桑树下,引导学生实施演绎,以此使学生充分明白,诗词源自于现实生活,可通过现实生活对诗词进行学习。

三、 结语

综上所述,诗歌属于一门极具情感的艺术,因此,在诗歌教学中,不能与情感想脱离,需注重诗歌与情感的有效结合,以促使学生更具热情的融入学习中,并使学生之间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并促使学生的人文修养得到显著提升,从而使学生对于诗歌的感受力与审美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季英霞.以趣入境 走进诗意——浅析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0(30):19-20.

[2]秦武红.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性探索[J].家长,2020(28):137-138.

[3]杨强.高中语文教学古诗词鉴赏方法初探[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4):83-84.

[4]马佩娜.关于高中语文古诗词高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新课程,2020(33):183.

[5]张海霞.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J].高考,2020(33):65-66.

[6]李秀坤.关于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6):118.

[7]王晨阳.农村高中古诗词情感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

[8]郭宏雪.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困境与突围[J].名作欣赏,2020(14):84-85.

作者简介:

巨晓红,甘肃省兰州市,甘肃省永登县第一中学。

作者:巨晓红

上一篇:阅读世界管理论文下一篇:高职艺术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