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世界管理论文

2022-04-16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以渊博的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阅读世界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阅读世界管理论文 篇1:

养成教育起始阶段的“第一哲学”

由于教师权威削弱、家教失当、衔接脱节、社会转型等因素,当下一年级学生的养成教育面临新挑战。养成教育越来越难,教师也越来越费力。我看到,开学一个月,很多教师的嗓子都哑了,但往往收效不佳。

教育乏力,抱怨无益。如何破解养成教育难题呢?要筛选出最优化的养成教育策略,必须聚焦成功教师的成功经验。

我对众多一年级优秀班主任的养成教育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养成教育的秘诀就是善待善用“第一”——第一次、第一个、第一天……选对了第一,重视了第一,养成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面临着许多人生的“第一次”。教师不能为了赶时间而匆匆忙忙、马马虎虎,也不能为了单纯的学科教学而忽略那些养成教育的细节。教师应该和学生一样感同身受,去审慎地对待那一个又一个“第一”。

第一手段:故事干预

儿童天然地习惯于故事性思维。在今天,讲故事、听故事的方式已经改变。但是,只有儿童才保持着接近原始状态的听故事的需求这一人类的本能。儿童与故事,故事与儿童,本是人类历史之网中不可分解的“结”。好故事对儿童具有一种天然的力量。儿童被深深吸引,听得如痴如醉,乐此不疲。

故事属于儿童,儿童也属于故事。故事对于一年级儿童的养成价值需要进一步得到澄清。讲故事对一年级的儿童来说就像食物一样不可或缺。

优秀的故事至少具有两个方面的童年旨趣。首先,故事具有“濡化意义”。躺在蜜罐中长大的孩子缺少了爱心和孝心,只爱自己,不爱父母。事实告诉我们,这种缘于天然的爱也需要学习。现在的儿童特别需要学习表达爱、感悟爱和回报爱。一年级班主任老师作为爱心的播种者,要让儿童懂得,自己从父母那里获得爱,也要以爱相回报。孩子的心就像一片广袤的土地,种植爱心和亲情,才会收获友爱、同情与孝心。利用故事来启发一年级的孩子,是最便利、最有效的方式。可以说,接受好的故事就是接受最好的养成教育,“喂故事”的时间就是爱的时间。

其次,故事具有“协调旨趣”。每个人的一生都在找寻一种叙事,一年级的孩子也不例外。“叙事”是消除心理混乱的一种方法。讲故事的冲动是而且一直是追求某种“生命协调”的愿望。在这个充满断裂的时代,好的故事让一年级的孩子找到自己正确的“故事身份”,获得心理与行动的秩序化。儿童会将故事和自己的体验相对照,重新思考故事中的人物。这是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时刻。在儿童的阅读世界里,他们的现实生活和故事中的世界是一个整体。孩子听完一个故事,一个人沉醉在幻想世界的那一刻,正是他们与故事世界融为一体的一刻,也是孩子们真正在阅读故事的一刻。

不管怎么说,故事的世界是孩子最容易理解的世界。那里有孩子的想法和心情。阅读之后的感悟与教育,是一种没有任何抵抗的主动接受。好的儿童故事中,拥有孩子们“啊,我的世界”这种洋溢亲切感的、可以走进去的世界。走进这个世界,孩子就是故事中的人物,故事中的人物本该就是儿童自己。儿童会凭着一种生命的本能与直觉,与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对照,发现差距,见贤思齐,主动向故事中的榜样看齐。这种道德成长是一种最柔软的内化方式,因而是一种最自然的过程。

道家思想重直觉,讲求自然,推崇返璞归真。如果在给一年级孩子讲故事的时候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养成教育功效。在好的故事里,情感和思想是融为一体的,是有生命的“药”。C. P. 埃斯蒂斯在《和狼群一起奔跑的女人》一书中将故事比作“药”。故事的确具有良药一般的“疗愈”作用,帮助儿童的失衡行为获得平衡和完整。正如《故事知道怎么办》的作者苏珊·佩罗所说:“故事知道怎么办,因为故事总有妙招。故事就像水,能够找到直抵灵魂深处的道路,能够透过裂缝渗入坚不可摧的墙壁,能使万物重新焕发青春的光彩;故事就像水,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苏珊·佩罗在书中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了让儿子能够养成细致做家务活的好习惯,作者讲了一个《爱帮人的小棕仙》的故事:

有两个小男孩,他们的妈妈去世了,爸爸独自艰辛地抚养他们,白天工作,晚上和大清早还要煮饭、打扫卫生。有一天奶奶来看他们,老大就问奶奶,为什么爸爸脾气总是那么大,总是那么不快乐。奶奶说,可能是因为小棕仙没有到家里来帮爸爸做家务!于是,小男孩想方设法去找小棕仙。他最终获得启示——自己就是小棕仙,帮爸爸做家务的小棕仙。天还没亮,小男孩便开始了忙碌,打扫厨房,准备柴火和擦地。就在天刚刚亮的时候,他悄悄回到自己的房间,静静躺在床上听着。爸爸来到厨房,咦?所有的活儿都干完了!爸爸开心地大叫起来:“噢,真是快乐的一天啊,小棕仙到我们家来了!”

讲完这个故事后的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作者的儿子就起床开始细心地擦洗浴缸了。故事在幼儿养成教育方面的确具有一种神奇而又自然的教育效果。在养成教育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我们启动故事思维,因为故事知道怎么办。

第一顺序:先严后爱

面对一年级孩子的时候,教师往往“慈悲为怀”,或许是受到那些浪漫过分的文学家的蛊惑,把所有的孩童简单地视作纯洁无瑕的天使。他们对于儿童的心性过于乐观,对于教育的理解过于浪漫。从第一次见面开始就释放出全部的慈爱与柔情,耗尽了所有的耐心与热情。他们只为树立好教师的形象,只为赢得好教师的名声。

一开始,学生和家长都很受用。可是时间一长就会发现,很多只爱不严的教师会面临种种意想不到的尴尬与无法改变的窘境。有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满腔热情地接受了一年级班主任的工作。面对一群活泼的学生,总是那么和蔼可亲,充满了慈爱。孩子们对她也特别亲,课后也总是围着她,喜欢跟她聊天、做游戏。但渐渐地,她发现孩子们在上课时越来越随意,随便说话的人多起来,做小动作的也多起来。布置的学习任务有不少人开始大打折扣。这位年轻的班主任私下找学生了解情况,听到的竟是这样的回答:“老师,你对我们那么好,就算没完成,也不会严厉批评我们,所以就不太怕你喽。”这位女班主任震惊了。她一改以往的温和,变得严厉起来。一发现学生的问题,就劈头盖脸地批评一通。学生和她的心理距离疏远了,班级纪律和学生的习惯却没有好起来。这位教师之所以“好心没好报”,是因为她对学生先爱后严,颠倒了养成教育的第一顺序。看来,遵守先严后爱的第一顺序是极为重要的。这是养成教育中被我们长期忽视的重要秘诀。

儒家教育倡导“严刚为首”,强调家教一定要严。《菜根谭》有言:“恩宜自淡而浓,先浓后淡者,人忘其惠;威宜自严而宽,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因此,一年级养成教育的顺序应该是先严后爱,这就是“第一顺序”。

值得注意的是,预言“儿童的世纪”在20世纪即将到来的教育家爱伦·凯曾说:“严厉的管理只在小孩的最初几年中是不可少的,因为这是一种预备。有几种习惯一定要在这时期中养成,方可施行高级的训育。”爱伦·凯所强调的道理与“威宜自严而宽”的道理是一致的,这样学生就不会怨恨你;对人施恩要由淡而厚,这样学生就感怀你的恩德。一开始就严,才能立规矩、树威信,养成教育才能顺利达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一年级新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时候,前一个月不能“心太软”,而要把“慈爱”深藏心底,一定要控制住内心本能的冲动;要和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释放出足够的威严。一个月之后,学生对你有敬畏感之后,才可以渐强地释放你原本极力控制的慈爱,逐渐地缩短和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如此,孩子对你才会既敬又爱,你才会真正成为孩子敬爱的老师,养成教育才更容易走向成功。

第一仪式:刷新每一天

养成教育最忌“麻木”。儿童一麻木,就会漫不经心,事事拖沓。而要达成养成教育的最佳效果,需要儿童每做一事都“肃然振作”。因此,教师的一个重要努力,就是让每个孩子感到他们度过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完成的每一个任务都是新的。

求新求异是儿童的天性。每一个孩子都是本能的缪斯,拥有无限的艺术潜能。儿童的世界,魔幻无边,变化万千。丰富的语言可以任意拆分、组合,所有的东西都会忘记自己原来的形貌,添上一层暗影变换用途,然后再重新分割,组成新的形状。在他们的世界,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相融,再分解;一切都充满了新的意义,值得细细品味。

要让学生感到每一个早晨都是一次愉快的邀请,每天的校园因为不一样的体验、感动、发现和生长而永远充满新意。要让学生真切而强烈地感受到“每一天,我都是新的,我的体验都是新的,我的记忆也是新的,我不断找到自己的新世界”。让每一个孩子始终保持生命的敏感,每一个早晨都是新的,每一次相遇都是新的,每一天的校园都是新的,每一堂课都是新的,满怀生命的激情,张开双眼去观察世界。

养成教育要强化仪式感。仪式关乎一个群体的精神世界,一个超越性的世界。当人们拥有超越性的世界时,人就有了责任,有了敬畏,有了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关于仪式的内容,特别是儒家文化,有一整套严格、完备的仪式。中国古代教育也非常重视仪式。上学有开蒙仪式,写文章有开笔仪式,每天进学堂有拜孔子像的仪式。今天的养成教育也需要仪式的介入,强化孩童的仪式感,才能让我们的孩童长久地保持一种“第一次”的庄重、振奋状态。

每个第一次对于一年级的学生都非常重要,有经验的教师都不会轻易放过。第一次上课、第一次写字、第一次发言……都要让它隆重些、神圣些,让每个孩子都体会到最强烈的仪式感。如第一次集体晨会,班主任强调:“这是你们人生中的第一次集体晨会。”然后,专门为第一次集体晨会举办一个隆重的开幕式,并且明确要求:把队伍排得整整齐齐,必须安安静静。开幕式结束后,要有“及时雨”。做得好的,要奖励;没达标的,要适当惩罚。第一次写字,也要举办开幕式。可以娓娓动听地讲述仓颉造字的故事,可以配乐欣赏著名书法家的作品,还可以观察三到六年级学生写得漂亮的字。让他们认识到写好汉字多么重要,多么有意思。这样的开幕式要隆重,让孩子终生难忘。以后的教育也会很顺利。

第一作业:田间劳作与家务

教育的短视行为是极为有害的。对于儿童来说,他的第一作业绝不是语文和数学作业。他应该有更重要的作业,那就是大地上的劳作。

大地上的劳作是改善人性、砥砺意志、淬砺德行、纯化情感、强化责任的灵丹妙药,能够培养一个好人所必备的基本美德,扩展孩童的心量。亚米契斯说:“身体精神都染了病的人,快去做五年农夫吧。人的堕落,与物的腐败一样。物虽腐败,只要置诸土中,就能分解成清洁的植物的养料。人亦然,虽已堕落,只要与土亲近,就成清洁健全的人。”

儿童心灵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们与动物和植物的合理交往。这种跨越性的合理交往,是以足够的大地生活为前提的。如此看来,被现代教育所淡忘的传统农事劳作,应该重新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因为,现在的孩子在进入小学校园后不能适应学校的养成教育,出现“多动症状”和“散慢倾向”,和他们从来就不知道大地上的事情,从来没有在太阳炙烤下进行劳作有关。我们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农村的劳动生活,至少要有田间耕作的基本体验。阅读大地、耕耘大地能锻炼人,是最重要的人生作业。实践证明,田间劳作,能够化解孩童心中的娇气、戾气;田间劳作,能够让孩童在艰苦的体验之后学会珍惜与奉献。这种沉甸甸的作业,或许能够解决我们在养成教育中用其他手段难以解决的难题。立足于学生长远的发展目标,我们就能在远眺和回望中分辨出教育中最具发展价值的元素,而不会本末倒置,误失良机。

城市孩子可以找到一些替代性的方式,如做家务。我国台湾学者朱高正先生曾说,我们应该教育孩子“尽职守分”,教孩子洒扫应对,做家务,是孩子分内之事,做不到要给予一定的惩戒。他提出,每个孩子每天至少应该为家庭做45分钟的家务活儿。他还认为只读书不做家务,培养出来的不可能是一个完整的人。做家务是一种责任感的教育,也是一种探明生活本源的教育,还是一种理解个人与家人的关系的教育。这一切,都是养成教育的基础。

在养成教育的起始阶段,我们不能忘记第一重要的作业便是田间劳作,便是每天帮家里做一节课的家务。可结合课文、节日、活动,布置匹配性的农事作业或家务作业。“第一作业”与养成教育有一种内在的关联性。教师要有一种透视的眼光,看到教育手段与目的之间的这种隐性关系。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任国平

作者:朱国忠

阅读世界管理论文 篇2:

学生课外阅读之我见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以渊博的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

语文课程目标中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一般的做法如下: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3、介绍读物梗概激发阅读欲望。教师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姑娘》《皇帝的新装》后,教师可介绍《安徒生童话选》;结合《将相和》《赤壁之战》的教学,教师可出示《三国演义》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

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苟方法地去茫茫课外读海中“走马观花”,其意义和收效也不得而知。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

1、选读法。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又如,我们学习了《我和企鹅》之类的课文后,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4、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优秀书刊,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在阅读的过程中,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實效。

三、创设条件,促进阅读。

教师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1、组织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2、保证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提倡早自习时间阅读训练,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的综合实践,地校课进行阅读,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3、开展活动进行阅读。学校、班级经常开展有关活动,比如组织朗诵会、图书节、故事会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4、帮助选择读物避免盲目性。小学生求知欲旺盛,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面对浩瀚的书山文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 和教育需要 ,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避免他们不加选择、不辨优劣地进行课外阅读。课外读物的选择应以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青少年阅读为标准。坚决杜绝一些非法出版物和不健康的书刊在学生中传阅,造成种种不良影响。

四、鼓励先进,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及时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

总之,课外阅读是我们人类的一个全新的生活领域,更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和趋势。随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我相信,我们的语文教育会追赶时代,超越课堂,带领学生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

作者:沈宝印

阅读世界管理论文 篇3:

出版动态

香港书展内地书商增25%两展区受瞩目

第22届香港书展于7月20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开幕。本届书展以“从香港阅读世界·在阅读中发现自己”为主题,吸引了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524家参展商入场。

随着港人对内地图书需求愈来愈大,内地图书在香港的销售额每年递增。因此,今日开幕的香港书展,亦吸引了大批内地出版商参与。据主办方介绍,今年内地参展商数量较去年增加25%,当中以中国出版集团以及江苏主题馆两大展区最引人注目。前者联同22个出版商推出1 700本图书种类,成为集团历年参展之冠;后者则透过江苏古今文学名家,包括朱自清、钱钟书等,展出雕版印刷技术及甲骨文书法,向港人介绍当地独特文化。而作为历届书展的重头戏,今年受邀的名作家也有所增加,内地有阿来、池莉、宁财神和李承鹏,台湾的李敖、张铁志、施叔青以及香港的西西、胡燕青和黄碧云等,都陆续出现在书展上。

打造科技出版“航母”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由科学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强强联合组建,以打造科技出版“航母”为目标的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7月19日正式成立。

新成立的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作为中国科技出版资源和企业资产整合平台,将按照资源互补、产业结构合理、先易后难的原则,采取行政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方式,分批分阶段对中科院及其他中央部委拥有的科技出版资源进行整合,成为集图书、期刊、文献信息与服务、网络出版、进出口、印刷等为一体,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出版“航母”。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核心子公司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科技传媒)同期揭牌成立。科技传媒将作为上市主体,采取融资、并购、重组等多种市场化手段,实现中国科技出版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建成高水平、综合性、国际化的国家大型出版传媒骨干企业。

中国已成为全球新媒体用户第一大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12日在此间发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指出,中国已成为世界新媒体用户第一大国。

根据互联网世界数据中心2010年6月的统计,中文语种网民2000年 2010年增长率达到1277%,目前仅少于英语网民(5.37亿),中文作为互联网第二大语种,在互联网上的话语权大有增强。2010年中国互联网网民超过4.5亿,手机用户近9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新媒体用户第一大国。在全球新媒体快速普及和不平衡的发展格局中,中国新媒体在发展方式、文化特质等方面益发彰显民族品格和中国特色。

传媒业职业责任保险将在国内推出

新闻集团的“窃听门”事件在震惊全球的同时也让“嗅觉”灵敏的保险公司看到了商机。

据苏黎世保险北京分公司金融险部负责人曾万里介绍:“为满足传媒企业获得职业责任保障的迫切需求,苏黎世保险即将推出全新的传媒业职业责任保险。推出的传媒业职业责任保险将为报刊、广播、公关公司、广告公司等传媒企业提供全面的职业责任保障,不仅包括为其支付因名誉侵权及疏忽行为导致的诉讼抗辩费用,而且包括企业所应承担的赔偿金。值得注意的是其核保范围将不包括本身刻意制造虚假信息的媒体企业。”

据悉,媒体职业责任险在欧美国家已经颇为普遍,相比而言国内则是一块未开拓的市场。传媒企业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是源于其发布内容,侵犯名誉权诉讼便是常见风险之一。传媒业职业人员在享受业务增长所带来的机会同时,也面临着愈加繁杂的职业责任风险隐患。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小行业风险对自身产生的影响,成为了近期传媒产业关注的话题。

《新华字典》收时尚新词引质疑

最近,人们发现新版《新华字典》收录了不少“怪古稀奇”的新兴网络热词如“房奴”、“学历门”等。市民对新版字典感到好玩、新奇的同时,也产生了些许质疑。

有意见指出,作为权威的《新华字典》,不可能把当前社会上使用的所有新字全部收入其中。因为语言是复杂多样的,从而决定了民间使用的字词也是复杂多样的。既有使用层次的问题,也有使用频率的问题,当然还有使用是否科学严谨的问题。比如,目前网民中就有大量的新造字词,部分往往只是诙谐好玩,只是原来字词变为幽默的同音字,比如“童鞋”(同学)、“筒子”(同志)等,没有多少实际意义,而且使用范围有限,不宜编入字典。因而,《新华字典》不能一味地追求时尚,赶时髦逐潮流。

鉴于《新华字典》在中国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对它的修订不应只是部分语言文字学家的专利和特权,仅凭个人好恶,闭门造车,特别是那些拟增加的和删减的字词,很有必要通过一定方式广泛听取公众意见。

国内最大规模青少年体验书店将开业

近5千平方米充满童趣风格的书架和装饰的卖场,6万种按照不同年龄分级分类的各种读物,专门的“阅读助理”,儿童剧、阅读吧、故事汇、父母学堂,“读书好玩”俱乐部……这些与国内绝大多数书店迥异的体验就是即将开业的国内最大规模青少年体验书店——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投资兴建的“青少年阅读体验大世界”(以下简称大世界)所将带给孩子们的不同以往的全新阅读体验。

大世界坐落于北京建国门外中央商务区(CBD)宝钢大厦内,以“体验式阅读”为理念,将实体书店的商业模式进行了升级。据悉,这是国内目前单体面积最大的少儿专业书店。汇集了婴幼儿读物、图文绘本、儿童文学读物、青少年科普百科、青春文学、外语读物、学生工具书、影视剧、流行歌曲等国内外优秀青少年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及儿童益智玩具等青少年精神文化产品。每个区域都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体验式的环境设计,并定期举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验式阅读活动。

微博

@黎波 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

最近和官员聊天,谈及民营出版的现状,相较国有出版社,发现他们更加理想化,也更现实和更专业,不会去碰天花板。因为有企业托在后面,有包袱,有恒产。我们共同的感觉是其实民营出版可以放开,用资本进行抵押,你政治上出问题可以经济上处罚,学习旅游业,施行押金管理。

@图文并茂2011

新闻出版总署将向超市颁发图书营业执照:由于房租、人员成本上涨,加之网络书店的冲击,实体书店生存越来越难,有的不堪重负关张了事。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国家将在政策层面对实体书店给予支持。措施之一是扩大图书销售点,参照国外经验,向连锁店、超市颁发图书营业执照。

全国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2012年全面转制

7月20日,全国新闻出版局长座谈会在重庆召开,据悉,全国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将2012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转制任务,中央和地方同步推进,分批次进行。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表示,下一步文化体制改革要重点抓好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

体制改革,要求在2012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转制任务。目前,中央各部门各单位以及各地区均已行动起来,山东、湖南等省(区、市)公布了本地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名单,中央也将很快公布名单,并下发转制规程,首批转制的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将在今年底前完成转制任务。

美销量最大杂志《读者文摘》寻求10亿美元出售

美国销量最大的杂志《读者文摘》的出版商目前正待价而沽,等待买家,此间媒体报道称,公司不排除分拆或部分剥离求售的可能。

这家年近90岁高龄的公司旗下拥有90余本杂志,其中大多数为《读者文摘》的各种版本。这家公司去年好不容易从破产边缘走出来,不过盈利情况并未改善。

《华尔街日报》的消息称,目前《读者文摘》已经聘请财务顾问寻找潜在买家,对象包括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和其他传媒公司,求售价格预计在10亿美元左右。有知情人士透露,公司可能会出售或剥离旗下的部分资产,而不是将公司整体出售。

大约30年前,《读者文摘》在其巅峰时期,曾经创下每月最高1800万份的销量纪录。如今,《读者文摘》每期销量依旧有550万份。

但是近些年来,随着网络时代对平面媒体的冲击加大,这本杂志的经营情况也每况愈下。所以这一次,这份杂志有望在近五年间第三次易手东家。

私募股权公司利普伍德于2007年主导了以16亿美元收购《读者文摘》的行动,当该公司的6亿美元的初期投资耗尽之后,2009年底,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并表示将放弃股权。

这已经不是美国老牌杂志第一次遭遇困境,去年10月7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公司将其旗下亏损累累的《新闻周刊》,以仅一美元的低价,卖给了美国加州音响器材大亨悉尼·哈曼。

数字版权第一案中华书局败诉

有国内“数字版权第一案”之称的中华书局诉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案上周终审判决,最终以中华书局的败北而告终。

2009年10月底,中华书局起诉汉王科技未经许可,在其制作发行的4款汉王电纸书(国学版)产品中收录中华书局享有著作权的点校史籍,构成侵权,并向海淀法院起诉并索赔400余万元。法院终审判决认为,中华书局从一开始就知道国学网的《二十四史》在市场上销售,但并未追究。在汉王科技将国学网的版本预装入电纸书后,中华书局才对汉王科技提出起诉。汉王科技主观上没有过错,也起到了其应尽的审查义务,因此汉王科技对中华书局不造成侵权。

上一篇:货物运输管理论文下一篇:农村高中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