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

2022-05-12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现在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对现代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大学正处于学校与社会的衔接阶段,虽然有些人认为大学生很轻松,但其实他们面临着各式各样不同的心理压力,小到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大到就业压力等等。

第一篇: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

我国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评析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的现状,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以期为研究者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压力;评析

一、压力的涵义及其研究

压力(stress)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对人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没有学术界一致认可的定义。国外对压力的定义很多,其中有两类比较具有代表性:一类是把压力定义为一种持续的躯体反应,比如塞里认为压力是人或动物有机体对环境刺激的一种具有非特异性的生物学反应现象;另一类是认为压力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比如拉扎罗斯和弗克曼认为压力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作用。

我国学者主要从两个侧面来界定压力:一是从引起压力的外在刺激和个体内在感受出发进行定义,比如,台湾学者张春兴认为,压力是个人在面对具有威胁性刺激环境中,一时无法消除威胁脱离困境时的一种被压迫的感受;[1]二是从个体身心承受能力角度出发进行定义,比如,有学者认为,压力是对人的精神和身体承受力的一种要求。如果承受力能满足这种要求并欣赏其中的刺激,那么压力就受人欢迎、有益而无害。反之,如果承受力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压力就不受欢迎、是有害而无益的。[2]

压力是倍受研究者关注的研究领域。国外关于压力的研究比较悠久,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20年代,研究者主要从生物医学角度研究机体对压力的反应。50-60年代,心理学家开始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根据研究取向的不同,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临床取向(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该阶段主要是从病理心理的角度出发,说明生活中的危机事件或身体疾病对个体身心的影响;第二个阶段为发展取向(自80年代开始),此阶段对压力的研究突破了生理心理模式,转向发展心理模式,着重研究个体内部的各种认知因素对压力的影响。

我国关于压力的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主要研究社会转型给不同职业人员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其中,对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较多。而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则是90年代末期出现的。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的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研究者主要采用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的方法,针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压力源、压力感、压力应对和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经过研究者十几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下面本文将就此进行简要的回顾与分析。

1.研究内容

(1)压力源和压力感的研究压力源、压力感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压力早期研究的重点。压力源也称压力事件,是指引起压力的客观刺激;压力感是由压力源引起的主观感受。压力源与压力感密切相关,二者一般可视作同一研究的两个侧面。

我国研究者对大学生压力源、压力感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郭晋武、佘双好对大学生压力感的研究发现,大学生中发生频度较高的生活事件大多为心理压力强度较低的事件,而引起中、重度心理压力的生活事件大都与他们个人的生活、父母及家庭、学习进步等方面有关。[3]樊富珉、李伟采用自编压力调查表对清华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压力源调查表明: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因素大小依次排序为:个人前途/就业、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问题、经济问题。[4]李虹、梅锦荣的研究显示,15种主要校园压力源被识别出来,依次为: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生活、恋爱关系、经济、社会、考试、家庭、生活及学习环境、未来、能力、个人(成长、外表、自信)、健康、竞争。大学校园压力的主要类型为:学习烦扰、个人烦扰和消极生活事件。[5]车文博、张林、黄冬梅、张旭东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问卷对全国13所大学共2007名大学生压力感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大学生群体中,心理压力感主要来源依次为学业压力、学校环境压力、情绪压力、择业压力和人际压力。[6]杨心德、蔡李平、张莉的调查发现,使大学生体验到压力的压力源主要有社会、家庭、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生活、恋爱关系、身体等八个方面。[7]

我国已有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普遍包括就业压力、学习压力、人际压力、经济压力和恋爱压力等。这与国外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同。

(2)压力应对的研究应对(Coping)是个体在应激环境或事件中,对该环境或事件作出认知评价以及继认知评价之后为平衡自身精神状态所采取的措施。应对作为缓解压力的重要机制,自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至今,一直备受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的广泛关注,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压力应对源和应对策略等方面。

压力应对源是个体降低压力感或提高应对行为的条件或内在素质,其主要包括内在压力应对源(自我效能感、自我控制感等)和外在压力应对源(社会支持等)。国内学者对压力应对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在压力应对源上,如李虹提出了新的压力应对源—— “生命愿景”。[8]

应对策略是个体面对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国内的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面对压力时主要以积极应对为主。韦有华、汤盛钦研究发现,大学生面对压力时主要采用的应对方式包括,针对问题积极主动应付、寻求社会支持、逃避和听之任之。[9]樊富珉、李伟的调查表明,大学生面对压力时主要采用“自己解决”的策略。[10]张建卫、刘玉新、金盛华的研究表明,总体而言,我国大学生的应对方式较为积极、健康。[11]张林、车文博、黎兵以心理调节机制(调整心态、调节情绪、调整认知、总结经验)、自我防御机制(压抑、推诿、否认、合理化、幻想、退避)和外部疏导机制(转移、宣泄、倾诉求助)为应对方式对大学生进行调查表明,大学生应对方式总体上以心理调节机制为主,自我防御和外部疏导机制使用较少。[12]

从总体来看,我国大学生在压力面前以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为主,但主要倾向于“自己解决”,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在以上的各项研究中,多数研究者还报告了大学生不同群体心理压力及其应对的分布特点,并进行了年级差异、性别差异、专业差异、城乡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等的显著性比较。

(3)压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影响因素的研究,以社会支持、人格与压力的相关研究最普遍。淘沙、李伟的研究中发现,社会支持与压力感呈显著负相关,不论压力高或低,社会支持良好的大学生比社会支持不良大学生的抑郁、焦虑显著较少;高压力低社会支持大学生的抑郁、焦虑情绪相对最多。[13]刘玉新、张建卫、金盛华的研究表明,人格对压力不仅具有短期效应,而且对两年后个体的压力仍有持续影响。[14]此外,研究者还对应对方式、负性情绪、自我效能、心理控制源等因素与心理压力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2.研究方法

从大学生心理压力已有研究中可以发现,其研究思路和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理论探索,一类是实证研究。其中理论探索中多采用文献分析、经验总结等方法,实证研究中最常使用的是问卷调查法。

从研究工具来看,多数研究者是通过自编的大学生压力问卷对大学生压力状况进行调查,其中对所用问卷的编制过程专门予以发表的主要有以下几项研究。肖计划、许秀峰在参考部分国外问卷基础上,同时结合我国汉语的语言特点以及中国人处事的行为习惯,编制了“应对方式问卷”[15]。解亚宁结合我国文化的特点,将国外的应对方式量表简化和修改,编制了简易应对方式问卷。[16]李虹、梅锦荣在对国外压力问卷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编制中国大学生压力量表。[17]

三、我国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应对、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但在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中也存在的一些问题,应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1.研究中使用的量表众多,标准不一

一个好的量表是准确获得相关信息的重要工具,也是调查研究成功的关键。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被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大学生压力量表。从上文可知,我国心理学工作者也发展了一些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其应对的量表,但这些量表并没有被广泛接受和使用。在实际的调查研究中,研究者主要还是使用自行编制的量表。尽管这些量表都经过了效度和信度的检验,也适合某种特定的研究,但问题是,这种状况带来两种不利局面:一是研究量表数量众多;二是由于编制量表的理论基础不同,标准不一致,同类研究之间无法进行比较,难以进行成果推广。

2.研究的重复性大

我国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重复性很大。这里的重复性指的是对不同类别的大学生(文科学生与理科学生;农、林、医、师、军校学生与普通学生;重点高校学生与普通院校学生;男生与女生)分别进行的同类研究,这些研究的结果基本相同。十几年来,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不同类别的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压力来源进行了大量研究,虽然研究的侧重点略有不同,但结果却比较一致。由于大学生是特定的群体,具有年龄相仿,所处环境基本相似的特点,其压力来源和表现必定有很大的相似性。大量的重复性研究不仅不利于研究的深入开展,而且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四、我国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的展望

回顾过去的压力研究历史,可以发现压力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压力源、压力反应、压力中介变量和压力应对等领域,近年来,国内有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在研究的价值取向、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又出现了一些新趋势。

1.在研究价值取向上,更加注重应用性

十几年来,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基本上都属于基础性的研究,主要是对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其应对问题进行描述和解释,对如何降低或消除大学生心理压力并没有提出有效策略,以致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很多研究者都认为,今后的研究应该注重应用性,应从实践研究领域探讨大学生压力应对的方式和效果,切实解决从理论到实践的操作问题,[18]加强研究结果对实践的指导。

2.在研究内容上,重视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源的研究

对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目的在于疏解其压力。达到这一目的无非有两条途径,一是控制或消除压力源;二是提高大学生应对压力的能力。通过十几年的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大多数压力源是不可控的,也是无法被消除的,而大学生抵抗压力的能力是可以提高的。所以,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将成为今后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的重点。由以压力源研究为主转为以应对源研究为主,由重视外在压力的研究转为重视内在心理应对能力的研究,这也符合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3.在研究方法上,以实证研究为主

今后,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仍然是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的主要方法,但以实证研究为主。在实证研究中,其主要的研究工具是问卷,研究者将会在现有问卷的基础上进一步编制统一的问卷并使其标准化。

参考文献

[1]张春兴. 现代心理学——现代人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52.

[2]李虹. 压力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

[3]郭晋武,佘双好. 大学生生活压力感的初步研究[J]. 心理科学,1996(2):123-124.

[4][10]樊富珉,李伟. 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在清华大学的调查[J]. 青年研究,2000(6):40-45.

[5][17]李虹,梅锦荣. 大学校园压力的类型和特点[J]. 心理科学,2002(4):398-401,27-32.

[6]车文博,张林,黄冬梅,张旭东. 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基本特点的调查研究[J]. 应用心理学,2003(3):3-9.

[7]杨心德,蔡李平,张莉. 大学生日常生活事件压力指数的研究[J]. 心理科学,2005(6):1403-1405.

[8]李虹. 压力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8.

[9]韦有华,汤盛钦. 大学生应付活动的测验研究[J]. 心理学报,1997(1):67-74.

[11]张建卫,刘玉新,金盛华. 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证研究[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11.

[12]张林,车文博,黎兵. 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J]. 心理科学,2005(1):36-41.

[13]李伟,淘沙. 大学生的压力感与抑郁、焦虑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2):108-110.

[14]刘玉新,张建卫,金盛华. 社会支持与人格对大学生压力的影响[J]. 心理学报,2005(1):92-99.

[15]肖计划,许秀峰. “应对方式问卷”效度与信度研究[J]. 心理卫生杂志,1996(4):164-168.

[16]解亚宁.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2):114-115 .

[18]郑红.大学生压力应对研究中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探索,2006(4):110-112.

[责任编辑:庞达]

作者:陈秀敏

第二篇: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剖析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现在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对现代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大学正处于学校与社会的衔接阶段,虽然有些人认为大学生很轻松,但其实他们面临着各式各样不同的心理压力,小到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大到就业压力等等。而这些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得到很好地缓解的话,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可能会抑郁,会情绪消沉,更有甚者可能会选择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因此,本文将具体分析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以及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适应;缓解

一、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环境因素

大一的新生刚刚进入大学,离开父母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周围都是一群不认识的人。而且大学同学可能来自五湖四海,大家的生活习惯都不一样,如果不能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很容易发生矛盾,晚上睡不好觉,白天上课不能集中精力,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学习,会造成极大的压力。

(二)学习因素

很多同学即使上课没有很认真听讲也能够考出高分,明明自己比他们更加努力,但是成绩却依旧不是很理想,久而久之,产生了消极懈怠的情绪,不想学习了,挂科、重修等等压力接踵而来。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有一些大三大四的同学,迫于就业形势的压力,不得不参加考研,但是考研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探究研究生心理压力的成因及对策发现,约四分之一的研究生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为学业压力。据调查,面对研究生规模扩大、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发生变化的新形势新情况研究生群体面临较高的学业要求和极大的竞争压力等多种因素都会引发心理问题[1]。

(三)经济因素

由于每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家庭状况不同,每个同学的经济条件都不同。在大学中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不像高中的时候仅仅只需要解决吃饭的问题,大学里有时候还要和同学一起出去玩,要为同学庆祝生日、准备礼物,还要买一些日常用品,衣服鞋子甚至其他的价格昂贵一些的物品等等。有的家庭经济状况可能不是很好,因此会造成一定的经济压力。而且由于现在科技发达,各种各样的以借贷为名义的诈骗层出不穷,有些同学也可能因为经济压力走上一条不归路。

(四)情感因素

步入大学,我们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可以支配,有些同学可能会找一个男朋友或者女朋友来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但是有些人不能很好的处理情感问题,过度沉溺于恋情之中,整个世界都是围绕着他/她转,患得患失,失去自我,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一旦面临分手,就觉得天崩地裂,严重的甚至觉得世界再没有什么可留恋,便想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

(五)社会因素

现在的经济市场越来越不景气,就业压力愈加沉重。几乎所有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强度的就业压力,特别是今年,受到疫情的影响,很多专业的应届毕业生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没有就业或者推迟就业。调查显示,若从心理压力感等各维度的波动情况来看,择业压力对不同大学生产生的压力感的程度差异较大,但都存在[2]。

二、心理压力的危害

心理压力会造成许多危害其中有生理方面的、情绪方面的、认知方面的以及行为方面的。

(一)生理方面

生理上,如果承受的心理压力过大会引起肌肉紧张、消化不良、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不断出汗、身体变凉、血栓增多、糖和脂肪溶入血液。受到压力之后肌肉会突然转变能量的来源,“击退”被察觉到的威胁。交感神经系统会向肾上腺发出一个“信号”,释放肾上腺素、皮质醇等其他激素。这些激素会加快心率、升高血压、改变消化系统的活动,升高血糖[4]。压力过大还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发生。包括高血压、高血糖、冠心病、心脏病、消化性溃疡、偏头痛、多汗症、神经性厌食、糖尿病、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

(二)情绪方面

情绪上,如果我们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下,我们很容易情绪失控,即使是平时随和温顺的人也有可能变得情绪激动暴躁易怒,毫无征兆得突然生气、大笑或是流泪。过大的心理压力会让人产生一种烦躁感、焦虑感抑或是恐惧感,动不动就会愤怒、低落,情绪不再受自己的控制,反而是情绪支配着我们的行为。久而久之这样的人可能会觉得生活变得无趣,害怕情绪的突然爆发而不愿意和别人交流、談心,工作效率或者学习效率低下,更有甚者可能会患上抑郁症或是其他的心理疾病。

(三)行为方面

行为上,长期心理压力过大的人容易把情绪带到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可能会与别人发生一些冲突,可能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言语上或者行为上冒犯了他人。这些表现很容易导致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有些人可能不会注意人际关系的问题,但是其实人际关系却是会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的[5]。

三、心理压力的解决方法

(一)自我调节

正视压力,在心理压力产生的时候不要放任不管,否则有可能会产生不良情绪。我们应该坦然面对,可以听听音乐放松自己;可以和同学好好的谈一次心,倾诉自己的烦恼,同时也听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心理问題往往有这么一个特点,就是越注意它,它似乎就越严重。我们还可以适时地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景色,眺望远处的天空,让自己的身体和大脑都完全放空,缓解心理压力。

(二)社会和学校的帮助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应成为每一个大学生自身展的内在需要。学校要提供大学生要走向社会、深入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从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学校如果仅仅采用简单的教训学生或靠一些警告手段和处分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是最有效的。

总之,各种方面的因素或多或少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影响,心理问题并不可怕,但它久而久之必为大患。因此,自我的调节、心理咨询、来自外界的帮助都是关于大学生心理调节的方式,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理问题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宋晓东,黄婷婷,景怡.;研究生心理压力调查报告——以北京某985高校研究生为例[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9年03期

作者简介:沈丹青(2001.06-),女,汉,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本科在读,绍兴文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研究方向:教育学,生物学。

作者:沈丹青 张雲豪

第三篇:北京高职学生心理压力调查

摘要:高职学生是大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具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其中30%左右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压力及其释放的研究,有利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四所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探索高职学生心理压力的表现、成因及缓解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压力;心理健康教育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社会环境的嬗变,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社会转型造成了日益激烈的竞争,给当代高职生带来了全新挑战,并对他们造成了巨大心理压力。心理压力即精神压力,总的来说有社会、生活和竞争三个压力源。医学证明,心理压力会削弱人体免疫系统,使外界致病因素引起机体患病。可见,心理压力的确是个严肃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对待。现代生活的压力,像空气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挤压着人们。有研究发现,对于本科生而言,不同招生模式下的高职生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来源主要有人际交往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对于自主招生而言,他们还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技艺本领和特殊方式,实现自身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为更好缓解当代高职生心理压力,满足其社会需求,心理压力问题,应成为目前关注的重点。进入新世纪,我国政府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战略决策,2014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曾做出“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说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针对现状,学校需要在办学思想、理念、管理体制的挑战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高职学生不仅需加强知识技能储备、个人职业规划,更要应对转型带来的各种社会压力。作为教育者,有责任关注高职生心理健康,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为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因材施教提供数据支持及建议。本课题关注职业教育转型期这一重大背景,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与研究,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探究高职学院不同招生模式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归纳压力的表现、产生背景、成因,缓解高职学生心理压力的对策和建议,并希望通过这次心理问卷调查,可以为相关领域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研究。调查对象为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电子职业学院、北京经贸职业学院四所北京高职院校生,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问卷,总共发放400份,收回390份,有效问卷381份,问卷共计16道客观题。

一、高职学生心理压力现状分析

此次调查针对北京高职生最敏感的心理问题展开,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发现,当今社会高职生存在着较普遍的心理压力。

1.高职生面临的心理压力程度。在接受调查的高职生中,有50%的人认为其承受的心理压力程度一般;有35%的人承受着较大程度的心理压力。这说明在复杂因素的影响下,社会的各种压力的确给高职大学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

2.高职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通过高职生心理压力的问卷调查发现,有46%的人将根源归结于前途,32%的人认为心理压力的来源为经济压力,19%的人认为这种压力源来自学业,还有感情等其他来源。这表明大多数高职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是前途、经济、学习的压力。高职生不同于本科生,首先学历较低,想拥有一个光明前途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学费远远高于本科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

3.高职生心理压力成因分析。客观因素:家庭因素的影响是尤其重要的。调查发现有23%的高职生都是来自农村,他们中大多数都曾是留守儿童,在他们还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在异地工作赚钱,维持生计,非常不容易,而且和孩子见面的机会不多。与城市孩子相比,农村孩子在心理上会有更多的心理压力,表现在长期与父母不能见面,缺少父母的关爱,家庭责任施压等方面。除此之外,社会环境嬗变,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社会转型竞争日益激烈,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残酷竞争,压力像空气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挤压着人们,如今压力已成为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随着社会环境的复杂,社会矛盾不断产生。例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做事难免会产生各种小摩擦,可能会因做事不合,因情感问题、因经济利益或其他一系列问题而产生矛盾,经过时间的积累,以小见大,会滋生一系列矛盾。客观因素还有很多,这些客观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职生,给他们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此外,我国的就业政策也是影响原因之一。与本科生相比,高职生在我国实行的一些有就业前途的政策上并不具有优势。而且目前由于我国教育政策的一些弊端和较为硬式的教育形式,绝大多数高职生基本上都是通过单一考试形式,凭借考试成绩,择优录取。主观因素:大学生心理状况:虽然目前绝大多数高职生认为自己心理健康,但仍有小部分人认为自己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因为他们心理承压力相对较差,对于自己做过的事,普遍倾向于被动的做事态度,单纯以被要求完成任务的态度做事,自己遇到压力时,不能较好解决;当压力过大时,对于自己面对的问题,没有解决办法,会因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加大其心理压力,产生担忧。由这些因素可看出,当代高职生在心理上的确承受着较大压力。所以,应高度重视高职生心理压力问题,加强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缓解其心理压力,减少没必要的担忧。

4.高职生对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看法。通过高职生心理压力的问卷调查发现,有75%的人认为一般大学生因心理壓力,不会产生自杀的极端想法;12%的人认为很少有自杀的念头;9%的人偶尔会有这种想法,仅有4%的人经常会产生自杀的想法。这表明在现实社会,面对各种巨大压力,绝大多数高职生不会产生过于极端的自杀想法,只有少数人可能会因个人心理素质不够高、承压力不够强等因素,失去生存的意义,最终通过自杀的方式解脱。

5.解决心理压力的方式。通过对高职生的心理问卷调查发现,当他们遇到压力时,会选择其喜欢的倾诉对象。有60%的人选择倾诉的对象是好朋友;15%的人选择向父母、老师等倾诉;极少部分学生选择向陌生人倾诉。选择朋友倾诉的比重比其他大得多。通过调查总结发现:当大学生遇到一些压力难于解决时,绝大多数会选择向好朋友倾诉。因为他们和自己的关系更加密切,沟通表达时更易被理解,能较快找出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更好解决其心理压力;也有一小部分学生选择向父母、老师、陌生人等倾诉。但这从侧面反映了绝大多数子女与父母、老师等沟通交流较少,较少的沟通并不利于心理压力的解决,因此更多的交流沟通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当应对巨大心理压力时,49%的高职生选择向亲朋好友寻求帮助,32%的人会选择顺其自然,而不去刻意安排;只有较少人会选择通过暴饮暴食、购物等方式来排解心理压力。大多数人会选择找亲朋好友帮忙,通过沟通交流自己心里的想法,进而缓解压力,这的确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也有较少高职生采用一些不恰当的方法解决心理压力,结果造成了较恶劣的影响,给社会增添了一些不和谐因素。由此可知,解决压力需要选择有效的方法。

总之,其实压力并不可怕,尽管当今社会充斥着各种压力,但是解决心理压力的方法也有很多。理智的人,善于采用成熟、有效的方法解决其心理压力,让压力助力,促进自己更好发展。相反,找不到适合自己心理压力问题的有效方法,不能及时处理,不仅会造成心里阴影,还可能产生一些不良影响,钳制自己未来的发展。正确看待压力,将压力转化成动力,不让压力成为自己路上的绊脚石,而使其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垫脚石,不仅有助于缓解高职生心理压力,还有利于人际关系的融洽和人生前途的发展。所以我们应明智对待心理压力问题。

二、高职学生心理压力成因及对策

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发展迅速,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竞争激烈。在客观局势下,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压力,此时,因压力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也是正常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如何更好应对成为关注的焦点,因为大学生心理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小问题,表面看有些微不足道,但其背后隐藏着社会上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引起人们高度注意。同时,对大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劝诫。因此,更好解决好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问题,是很必要的,对此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1.国家政策做指引:我国做出了“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并且我国政府应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战略决策,国家相关教育机构应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的关注。

2.学校教育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更多的心理教育引导,学校需要在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管理体制的挑战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

3.家庭方面:迫于当今社会的客观现实,有好多孩子都曾是“留守儿童”,和其他人相比,至少在心理上会有更多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因此家长应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毕竟钱乃身外之物,应给予孩子更多关心,多与孩子沟通交流,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了解他们的心声,用爱掩盖孩子的心理阴影,缓解其心理压力,使其健康快乐成长。

4.个人方面:作为大学生,基本上都已经成年,随着社会的逐步开放,思想观念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应该较为理智地分析客观当局,树立正确的“三观”,不断提高抗压能力,磨砺心志,使自己的内心更加强大。同时,要坚定心中的理想信念,拥有“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心态。进而迎接美好未来,实现“少年强,则国强”的伟大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孟庆娟.高职学生心理压力分析与心理健康教育对策[J].时代教育,2014,(18):22-22.

[2]高明.論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压力及其释放[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1(12):143-145.

作者:杨莹

上一篇:房地产市场分析论文下一篇:本科会计专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