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恋爱心理论文

2022-05-12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大学生恋爱心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当今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以及多元化价值观和文化观的冲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多方面的问题,受到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普遍重视。随着身心发育的日渐成熟以及生活的独立化,大学生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日益加剧。

第一篇:大学生恋爱心理论文

关于职业学校女学生恋爱心理问题的研究思考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开始对高职学校重视和扶持,有关高职生的成长问题成为日益关注的重点。在高职生的成长当中,恋爱问题日益凸显,对于高职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恋爱问题的形成要素复杂,产生的影响多样化,让这种研究显得十分必要。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但是,高职院校社会存在的地位性,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势比一般本科院校严峻的多。

关键词:高职生;学生恋爱;心理

一、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选择就读高职

在院校就读的学生大多是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入学后多少会出现消极心理

加上对高职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使得他们表现出一定的自卑感,在学习中失去努力的动力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2、在心理困惑没有转变和调整的状态下,部分学生原本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加之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在进入校园后往往出现学习目的方向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的情况。

3、恋爱心理。进入高职校园后,不少学生放弃学习动力,少了家长的约束和读高中时的紧绷压力,从而放松心态将精力过多地放在了谈恋爱上,严重影响了学习。由于高职学生生活阅历和经验少,爱情观不成熟,很容易因为恋爱造成自我精神和心理的困扰。

寻根溯源,问题大都出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上。各院校虽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但大多有名无实,门庭冷落。要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学院领导的足够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为真正解决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做些扎实可行的工作,让绝大多数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咨询配备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人数还需增加。按照学校心理咨询师与学生的比例应为1∶500。作为一所民办专科院校,我院5000多名学生配置了一名专职心理老师,虽然离国际标准相差很远,但跟其他同等层次的学校相比,我院很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来扩充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资源之一:专职辅导员。目前我院有47名专职辅导员,有些辅导员从事学生工作年数较长,在处理学生各种思想、行为问题上有丰富并行之有效的经验。资源之二:老干部、老党员。我院的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的老干部、老党员思想觉悟高、人生阅历丰富等等,能很好的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

2、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率还需提高。新生入学后,学院统一组织新生心理普查,给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每年普查中都有约十分之一的学生属于A类(有172人,占10.5%;07年,有157人,占7.76%;08年,有176人,占10.2%),即可能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室预约这些学生进行排查。在排查过程中,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情绪问题和人际交往障碍两方面,而目前我院开设大学生心理学课程的系还很少,即使加上参加心理学选修课的学生,总数也不到全院学生的1/6。

3、心理协会发挥的作用还需加强。我院心理协会每年学院社团招新时,都有大批学生加入进来,但后来参加活动的同学却越来越少,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心理协会的归属问题,即心理协会应由哪个部门管理。目前我院的心理协会由学院团委管理,团委管理的优势在于学院社团管理中心有较成熟的制度,管理上有章可循。劣势在于缺少专业的指导,所谓专业的指导是指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的灌输。我建议心理协会由学院学生处心理咨询室管理和指导。

三、高职学校学生恋爱问题的应对策略

1、引加强校园文化创新工作,积极引导高职生走出恋爱误区。根据分析发现,高职生是由于寂寞、空虚、孤独、无聊而产生恋爱的念头,萌发恋爱动机,这种动机下往往会造成不小的恋爱问题。在文化保障方面,结合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作用进行实施。一方面校园文化创新者可以进行知识的创新,另一方面可以做为组织进步的最高标准。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建立总的来说包括几点:积极的心态、共同学习、知识分享、组织进步、知识创新。 通过这些策略,让更多的高职生摆脱孤独寂寞无聊的心理,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学校通过建立微信群、QQ群等平台,号召大家分享知识,将有益的知识主动上传到平台系统中,以便大家下载和学习,有效的利用大量的知识资源。

2、成立专业心理疏导辅导团队,发挥以人为本的感召力。通过高职生在恋爱当中的心理问题很多,比如过度极端,虚荣,甚至有自闭症、强迫症等,不能很好的看待恋爱问题,有的失恋后,情绪一落千丈,这些都是恋爱问题中的重要内容。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加强心理疏导和辅导就至关重要了。建议聘任专业的学生导师,导师可以对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行指导。比如说校内图书馆设施、文化体育场所等环境的条件都会对此工作教育产生作用,具体对于高职生群体的性格改善、品格培养、习惯养成、素质提升发挥作用。

3、加强恋爱道德文化建设。恋爱环境当中,人与人的恋爱道德关系始终是重要的关系。它不仅仅是一种恋爱道德建设的关系,更是一种生存的关系也是一种存在论的关系。西方关于人与人的道德关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我国的孔子在构建道德关系上面影响巨大。它几乎影响了几千年的文化进程。孔子所构建的家庭伦理观,是我国道德关系的基石,甚至是社会关系的基石。他把家庭伦理关系构建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这种实验,孔子旨在将这种模式推行到社会关系层面,虽然最终没有实现,但是,这种家庭伦理关系向我们展现人与人的道德关系的最高标准。

综上所述,高职生恋爱问题关系到学业、就业、生活等多方面,解决好高职生的恋爱问题,不仅对高职生自身,也会社会具有好处。在研究过程中,不能采用极端的方法对待高职生恋爱問题,要全面科学的看待这一问题,采用有效手段,既不耽误学业、生活,又能够让高职生心智得到锻炼,健康成长,实现情商、智商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景贵. 职校生心理问题与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职教通讯 2018,(04):18

[2] 张丁香,顾昭明.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

[3] 玉 梅.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J].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

作者:杨光福

第二篇: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健康问题探析及对策研究

摘 要:当今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以及多元化价值观和文化观的冲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多方面的问题,受到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普遍重视。随着身心发育的日渐成熟以及生活的独立化,大学生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日益加剧。但由于他们心智还不够成熟,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原因,他们的恋爱观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对于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恋爱的目的是什么,怎样追求爱情以及怎样处理好爱情中出现的问题等认识还不够全面,以致出现了许多恋爱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恋爱心理健康无疑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大学生恋爱的现状出发,通过分析大学生恋爱的基本特点,提出了一些提升和优化大学生恋爱观的对策和方法,以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些许裨益。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恋爱的现状

大学期间,身心的逐渐成熟使得大学生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日益强烈。生理的成熟、学习压力的骤减、优美的学校环境,不少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纷纷坠入爱河。根据弗洛姆在其名著《爱的艺术》中的说法,爱情是建立在传宗接代的本能基础上,男女双方产生的特别强烈的肉体和精神享受的相互爱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的终身伴侣的高尚情感。 ①但是,由于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的特殊阶段,心理还不够成熟,在恋爱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都给学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创伤。例如,近些年来,有些高校出现了好几例大学生情杀的案件,这些都是大学生恋爱心理不健康引起的。总的来说,大学生恋爱心理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恋爱动机不够端正。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大学生在青春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学习压力的骤减、身心的日益成熟、优美的校园环境以及和异性频繁的接触都给大学生恋爱提供了温厚的土壤。然而,由于青春期的不确定性,很多大学生谈恋爱的并不是因为内心深处萌发的对爱的渴望,而是出于各种各样非爱情的目的,例如,有的是为了摆脱寂寞,有的是寻求刺激,有的是为了所谓的“面子”,有的是为了寻求恋爱经验,有的是受从众心理的影响等等,这些都影响了爱情的健康发展,也给学生带来了心理上的创伤。

2.恋爱观片面或偏激。大多数大学生的恋爱可以说是非常单纯的,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比较直接也比较强烈。而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的特殊阶段,生理和心理方面都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激情,导致大学生的恋爱常常出现两个方面的极端。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对方是自己的另一半,自己对其忠诚,对方也应无条件毫无保留地对自己,终日将自己和对方“绑”在一起,认为这样才是爱情。他们认为一旦在一起了就要永远在一起,对爱情的投入过多。这样的爱情不但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一旦一方出现背叛,另一方就难以接受,做出偏激的事情来。有的是终日沉迷在失恋中无法自拔荒废了学业,严重的甚至会对对方做出报复。近日,某武汉高校出现的情杀事件恋爱观过于偏激的结果。而一部分学生将恋爱仅仅作为体验的过程,为了恋爱而恋爱,显得太过随意,没有付出应有的责任。

3.对于婚前性行为过于草率。由于生理上的成熟,以及心理上对异性的亲近,不少大学生在读大学期间就与另一半发生了关系。根据调查显示,在与恋人的交往中,有15.7%的大学生表示发生过性关系,13.1%的学生表示曾经同居但未发生性关系。在与恋人发生性行为的学生中,有31.2%的学生认为是一种生理需求而体验性行为,19%的学生是一时冲动而发生了性行为。在与恋人发生性行为后,有26.1%的学生会自责或后悔。对于未婚同居的现象,有26.5%的学生认为不可以,而有70%以上的学生认为只要上方愿意,别人不应干涉。②虽然性行为是爱情的一个方面,但是大学生对性行为采取过于草率的态度,处理不好可能对双方都造成生理或心理上的负面影响。

二、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基本特点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是指大学生在生理、心理能量、环境的共同作用下表现出来的对异性的求知、接近、进行恋爱、追求爱情等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③如今,恋爱在高校已经越来越普遍,甚至不少大学生把恋爱当做大学期间的“必修课”。大学生由于处于学校这个特殊的环境中,他们的恋爱心理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恋爱越来越低龄化,是大学生恋爱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根据调查显示,几年前,大学生大多在二年级或三年级开始恋爱,现在许多大学一年级学生就已经开始恋爱,甚至许多大学生一进大学就坠入了爱河。大学生的恋爱呈现出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比例逐渐上升。

相对于社会人之间的恋爱来说,大学生恋爱比较注重精神上的丰富,对物质的满足追求较少。大学生处于青春期,他们大多比较单纯,认为爱一个人就是爱这个人本身,与她或他的出身等没有多大关系,这样的爱情比较纯真。但同时,大学生对于爱情也显得比较随意。毛泽东说“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如果以这个标准来判断大学生的恋爱的话,估计大多数大学生都是在耍流氓。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恋爱仅仅处于精神或生理上的满足,摆脱寂寞的情绪,或追求所谓的浪漫、超脱,而“毕业就是分手”,较少人会为自己的恋爱付出应有的责任,这些恋爱心理正越来越占据大学生恋爱心理的主流。

大学生的婚恋观也颇具特色。近年来。国家政策放宽了对已婚者参加高考的限制,许多高校也允许学生在大学期间结婚。虽然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婚姻家庭的实践,但是他们的婚恋观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其未来的家庭、事业选择与发展。

三、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现如今,大学生恋爱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大学生恋爱也引发了许多问题,或明或暗,有的甚至酿成了悲剧,给大学生的身心都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本人认为,对于大学生的这些恋爱方面的心理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

1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提高其道德修养,并适当地进行性教育。中国的高校大多不重视学生恋爱观的教育,很少专门开设一门课程来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对于性方面的教育就更少了。个别有关于这方面的教育的课程,要么夹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到了一小点,要么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对于普遍的学生来说,并没用起到教育和引导的作用。因此,有些大学生的恋爱观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有时候甚至会作出偏激的事情来。④对此,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恋爱心理,一方面,专门开设恋爱方面的课程对学生的恋爱心理进行教育,引导他们树立合理的恋爱观;另一方面,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师对大学生恋爱中发生的问题给予心理上的引导,使得他们遇到恋爱心理问题时不至于作出过于偏激的事情来,从而得到良好的解决。

2大学生要提升自身素质,在遇到恋爱方面的心理问题时,要懂得自我调适。恋爱的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但不少大学生在恋爱中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惑即恋爱心理问题,这些都对他们的成长之路造成了不少的负面影响。因此,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拥有健康的恋爱心理,学会对恋爱困境进行自我调适就显得特别重要。总的来说,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遇到的心理困境或心理困惑主要包括以下这些情况:缺乏爱与被爱的能力,不懂得如何与异性朋友进行交往,对于婚前性行为过于草率,失恋后无法自拔,单恋的纠结,各种恋爱纠葛等等。对于这些心理困惑,大学生首先要冷静不可作出偏激的事情来,其次可以找一些相关的心理医生进行咨询,或者做些其他事情转移注意力,以此进行恰当的调适。

3丰富大学生的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恋爱固然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但爱情并不少人生命的唯一。在恋爱过程中,大学生应树立合理的恋爱观,且不可为了爱情放弃了其他的一切,不可因为爱情而放弃了学业、朋友等其他方面的事情。一方面,学校应为大学生提供出了学习以外其他各方面的活动,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大学生也要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这样,既可以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也可让大学生不至于将全部身心都放在爱情上面,以至于爱情失败后无法释怀而做出极端的事情来,同时也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第二版。

2.彭立学:《当代大学生恋爱观问题分析》,《世纪桥》,2012年第1期。

3.卢勤、周宏、邵昌玉:《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与实践》,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底1版。

4.夏丽,郝敬胜:《浅谈大学生恋爱常见心理问题与调试》,《社会研究》,2012年2月。

5.廖海华:《大学生恋爱观的分析及正确引导》,《衡阳师范学院报》,2005年2月。

6.邓桂兰:《大学生恋爱问题及教育引导探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9月。

作者简介:

田鹏(1988-),男,汉族,籍贯,山东诸城,学校:汉口学院,职称,助教,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政教育。

作者:田鹏

第三篇:家庭经济因素对大学生恋爱观和恋爱行为的影响

摘 要:不同家庭经济背景的大学生,在校园中的恋爱行为也因为家庭经济的因素而不同,本文对于一批1986年至1992年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跟踪调研、访谈。得出结论:家庭富裕、各方面条件好的大学生相较于家庭条件差,经济社会各方面压力大的学生,在恋爱次数上更多,性行为上更开放,在心理上对于“爱情”的更多的带有猎奇的色彩,而家庭贫困的学生在恋爱、性上则更多带有保守色彩。本文对这种现象的成因、特点、影响都作了阐述分析,希冀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所裨益。

关键词:家庭;经济因素;恋爱

一、家庭经济因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现代的研究已经证明了童年成长环境对于人心理发展的影响,在一个孩童的成长环境中,经济状况是所起的影响是巨大的,有研究表明经济状况较差的儿童可能比来自富裕家庭环境的儿童显示出更多精神失调的症状和不适应社会的功能,从更广的方面,家庭经济状况差几乎和儿童每一个领域机能的不理想状态都有关。国外的研究也表明,长期家庭贫困会影响儿童的社会性情感健康发展,容易导致儿童产生消极的社会情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儿童容易出现孤僻、自卑,影响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这些因家庭经济产生的影响,也将随着儿童的长大,带入校园中,影响已成为大学生的儿童的婚恋心理和行为。

二、以往的相关研究

但就以往的研究来说,关注方向多集中在家庭经济因素对儿童人际相处、心理健康、就业等方面影响。如张克荣,蒋建刚提出了解家庭贫困生各方面的真实情况,以激发家庭贫因学生解困的自我主体能量为主要方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饶燕婷,张红霞,李晓铭分析了家庭月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職业、情感表达等对大学生的抑郁和疏离感的不同程度的影响。李慧民,李越美证明了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状况有一定影响,但家庭结构和父母文化程度所起的作用尤其对学生获得主观幸福感和支持的作用更重要。郑洁发现家庭经济状况越好的大学毕业生推迟就业的可能性越大,期望的月薪起点越高,求职信心也越强,付出的求职努力相对较少,而最终落实单位的概率较高。尉建文则发现家庭的社会资本对于大学生“从政”意愿影响显著,家庭的社会地位对于大学生“入企”意愿影响显著,收入越高,大学生“入企”意愿越高,大学生继续深造的意愿也越高。

三、本文对两类型学生的分类及各自特点

1.本文对两类学生的分类依据

本文对于家庭经济条件好与不好的分类,是根据学生每月的生活费水平、家庭是否居住在农村、家中父母是否有工作、家庭月收入水平四个要素来进行区分的,月消费水平或是从家中接受的生活费≥2000元,家庭月收入≥12000元,父母都有工作,城市户口并居住在城区,满足四个要素中的三个,即视为家庭条件较好的同学。反之,如果四个条件中有三个不满足,即视为家庭条件不好的同学。

本文调样本89人,附合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同学为15人,附合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同学为74人。

2.家庭条件较好学生校园恋爱行为特点

(1)因为家庭经济条件而形成圈子和新的网络交友形式的盛行

圈子观念和新的网络交友形式在这一群体中大行其道,这些学生经常以“一起出去玩”的形式来相互熟悉。一个人想要认识另一个人,就会去寻代他(她)周边的人,约出去一起玩乐,从而建立关系。就调研的学生来看,并非是一入学就会形成圈子,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经历共同的消费或是玩乐的过程之后,自然而然形成一个基于共同认知的圈子。这圈子是隐性的,是这一类学生在共同的家庭经济背景下形成的认知和行为的默契,他们会对事物有共同的看法,面对某些情况都会产生相同的反应,同时,与圈子相随伴而来的,是新的网络交友的形式,这部分家庭经济较好的学生,他们会熟练使用微信、陌陌,用这些网络工具“钓”人,“钓”人之后,又会用这些交友工具保持联系,互通消息状态,进行下一步发展。其中的“老手”熟知各种微信、QQ群,这些群或带有男女提供约会的作用。调研之中,有一位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学生,利用“陌陌”不止一次和校外女性发生关系,他们通常是通过网络先看照片,然后利于微信或是陌陌开始网络聊天,经过初步熟悉之后,会谋求见面,常会在酒吧之类的娱乐场所,而后“自然而然”发生关系,之后视双方的意愿,短期或是长期保持联系。这种形式只有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学生群体才可能“玩得起”,这中间各种有形无形的消费包括价值不菲用于讨对方欢心的礼物,或是在酒吧里点酒、各种娱乐,开车接送等,而且要求熟知其中的“门路门道”,对于家庭经济状况清贫甚至一般的学生,他们一则没有相应的消费能力,二则不是长期适应这个过程,不知道其中的“门道”,即使有心踏入这个门槛,也无法进入。后来又和另处几位家庭经济背景好的学生探讨,结论是由于家庭状况一致带来的学生聚集抱团,在抱团的基础拥有的共同的“兴趣”,共同活动,然后就有了一起泡酒吧,一起参加这样活动,这佐证了郭艳蕊的观点,即不同经济状况的大学生容易因为经济因素而产生小团体现象。

(2)较高的消费水平和更多的社交活动

这些家庭背景条件优越的学生,其本身对于这些“玩”的内容非常熟悉,他们可以熟练的在吧台上玩游戏,熟练的点酒,熟练的在KLV中飚歌,清楚请客时如何配菜,知道本地那些地方好,价钱如何?这似乎成了为他们的一种社会技能,相比于家庭条件较差的同学,他们的这种技能更加完备,而这种技能是和他们优优越的家庭经济条件分不开的,也是和他们从小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在恋爱行为上呈显猎奇、玩乐的学生,看上去大都相貌俊秀且善于打扮,一则本身这种游戏性质的猎艳很大程度上看“颜值”,长相是他们猎艳的重要资本之一,更好的长相有利于他(她)约到感兴趣的人,二则因为较好的经济条件支撑,他们有条件进行潮流且靓丽的打份,为自己在外貌上加分。调研之中,发现这些学生中的女生多关注衣服搭配、一些奢侈品、旅游等方面,男生则对于车、股市之类感兴趣,这些爱好都是家境条件不好的学生较少关注的。

(3)发生性关系比例更高、年龄更早且有异化的趋势

同时,对谈恋爱有猎艳、玩乐态度的这部分家庭济经较好的学生,发生性关系的比例也比家庭经济较差或是一般的学生更高,参与调研的15位拥有较好的家庭经济的同学中,有12位同学承认自己有性经历,其中一半学生有多个性伴侣。这12位同学中11位有两次及以上的恋情,开始恋爱的年纪也大多在高中。

在这些家庭经济优越的学生身上,恋爱观上还有某些异化的趋势,调研之中,有女孩子是同性恋,她向调研的辅导员说明,学生的同性恋群体是存在的,常用“飘飘”、“拉拉”、“玻璃”来对女生男生的同性恋群体或个人进行称谓,她加了数个“拉拉”微信群,而这些群只有熟悉的人引导才能进入这些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你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在找到合适的对象之后,你也可以选择扮演强势的,或是弱势的那一个,这取决于你的喜好,且不用担心会有泄密,微信等新的媒体在这些群体中使用的频率越来越大,葛营营在2014年的调查发现,35.8%的同性恋用移动客户端来获取信息,而同性恋群体中,月生活费用超过2000元的达21.4%,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较好家庭经济条件下的学生群体同性恋有增大的趋势。

3.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校园恋爱行为特点

(1)发生恋爱的比例小、发生性关系比例低

相对的,那些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甚至不好的大学生,对于婚姻恋爱更为保守。这一群体中恋爱的比例比家庭经济背景好的学生低

,在调研过程中,家庭经济一般甚至是不好的学生,数量比家庭经濟好的学生更多,但在74位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同学中,恋爱的数量只有34位,比例为46%,恋爱的次数也更少,其中18位同学是首次恋爱,而承认发生过性关系的只有17人,男生12人,女生5人,对象也是关系确定的男女朋友,甚至是到了谈婚嫁的地步之后才有发生关系,可见家庭经济条件越差,对于恋爱的态度和行为就越保守。

(2)校园生活中精神压力较大,婚恋更多考虑经济水平和将来发展

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在恋爱期间往往精神压力较大,他们所关心的常常是前途和将来,特别是由大一进入大二、大三和研究生期间,在这个时间段内,没有了大一刚刚上大学时的激情,开始思考将来的发展,这时上的课程似乎和将来的发展关系很小,而平常的空闲时间又较多,学生自己不知道做什么才能填补日常的空虚,对于未来发展不确定的焦虑情绪开始普遍涌现,调研过程中,一个同学形容同寝室一位家境较差的同学面对焦虑时说:“到了晚上12点,我突然看到他溜下了床,伏在桌子上,突然就哭了,低着声音,不让我们听见,后来一问,才知道是因为年龄大了,担心将来怎么办。”

这部分家庭条件相对较差的同学恋爱中,恋爱行为更多的也要考虑将来。调研之中一位男生说:“有人能看得上我就很好了,不敢要求别的,只要能过日子。”另一位参加调研的同学说:“我希望自己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因为这样的话,心里才有底。”

在这部分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甚至是不好的同学的恋爱观中,常会将将来怎么办?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一部分同学甚至因为将来的不确定性而不想在学校发生恋情,本次的调研样本中,女生较男生在经济、未来的考虑更多,在调研的样本同学中,一位异地的女生,属于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但自身外貌条件好,面对许多男生的示好,她向辅导员表示:“等毕业了回家后再考虑吧,现在即使勉强接纳,将来也是走不到一起的。”,这证明了李春秋,曹慧,张建新,史占彪的结论,女大学生在选择爱情的另一半时,有更高的经济取向性格取向。

四、结论及展望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家庭富裕、各方面条件好的大学生相较于家庭条件差,经济社会各方面压力大的学生,在恋爱次数上更多,性行为上更开放,在心理上对于“爱情”的更多的带有猎奇的色彩,而家庭贫困的学生在恋爱、性上则更多带有保守色彩

只有站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引导,首先要了解到学生的情感状况,在这个基础上,用正确的方法去帮助引导学生,或是走出误区,或是改正自己的心态重新建立恋情,或是正视心中不好的记忆,走上正确的心理路程,这是高校教育中珍贵的“心理关怀”部分,也是在思政教育、技能教育之外的心理教育。

作为大学教育者,无法改变学生已有的家庭背景,那么应当教育学生有:“不做富人的子孙,做富人的前人”的志气,引导学生,在心理层面上,认识到家庭条件给自己带来的一系列的错误观念和消极的行为,这些错误的观念包括因为家庭贫因而带来的消极的婚恋观和不敢和异性接触的自卑的心理,也有因为家庭条件较好而带来的不负责任,玩弄感情的放浪心理,秉持“中正之道”,在校园中应当提倡文明、负责、平等、真诚的爱情价值观。

本文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如访谈中,许多被访者会有意识进行隐瞒,如是否发生了性关系,是否有人流行为,许多学生会对此避口不谈或是提供假信息,这造成了信度的不足,还有样本数量的不均衡,在校园内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只占15%甚至更少,在作为参考样本时太少,造成了效度不足,这都是需要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改善的问题,另处限于篇幅,对一些其他方面的探讨,如家乡地和未来发展地对于大学生婚恋的影响,家庭经济条件好的男生和女生校园婚恋的不同,家庭经济不好的男生和女生校园婚恋的不同等,都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刘浩强,张庆林.家庭经济状况对儿童成长的影响[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2]Sheldon Cohen,Nancy Adler,Cunery M Alper,Willian J Doyle.John J Treanor,Ronald B Turner,“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sociceonomic status and susceptibility to the commoncold,Heath psychology,27(2008).

[3]饶燕婷,张红霞,李晓铭.家庭环境与大学生抑郁和疏离感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1).

[4]张克荣,蒋建刚.对贫困学生的心理分析:人生挫折的干预与对策[J].社会心理科学,1998(2).

[5]李慧民,李越美.家庭背景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2).

[6]郑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一个社会资本的视角[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

[7]尉建文.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资本: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J].复印报刊资料(青少年导刊),2009(08).

[8]杨光平.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及培养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作者简介:

顿艺(1987—),男,土家族,湖北恩施建始人,硕士生,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助教,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

作者:顿艺 谭梦 武文燕

上一篇:土木专业指导论文下一篇:职业教育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