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教育陶艺论文

2022-04-17

摘要:美术的教育基础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课程教育的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审美素养、挖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此外,美术鉴赏教学对学生品格的发展与培养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当前高中美术教育的基本要求。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中美术教育陶艺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美术教育陶艺论文 篇1:

素质教育下高中美术与情感教育的融合途径探讨

        【摘要】  随着新课标标准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美术教育应该寻求能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将教育目光从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改为对学生技能的培养,通过设计多种教学模块、寻求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从而引领学生感受美术魅力,将高中美术与情感教育相融合,使学生在提高技能的同时感受美、鉴赏美,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素质教育 高中美术 情感教育 途径

高中美术课程是高中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高中美术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对于学生心理感性经验、审美能力、价值观念的塑造和提升。高中美术课程要让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实现他们对于生活对于社会美好事物的印象和想象。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情感教育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地渗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瓶颈,对于构建高中美术高效课堂、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大有助益。

一、素质教育下的美术核心素养与情感教育

新课程标准提出素质教育下的美术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在实际的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应该将以上几点相互融合、归纳、总结,渗透进每一节美术课堂中,让它们作为学生成长的养料不断促进高中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而情感教育则是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与其说它是一种教学方法,不如说它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情感教育从人的情感入手,将其视作一种促进个体发展的领域,然后对其实施教育力量,从而挖掘其潜能,达到个体的情感潜能在新的教育氛围内发生新的质变,实现个体身心和谐发展的目的。

素质教育下,高中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关注在整个美术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变化、感情变化、信念和观念建立的过程,并以此作为基础建立学生的情感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感知能力,促进他们对美术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事物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想。

二、素质教育下高中美术与情感教育的融合途径

(一)挖掘人文资源,加强情感认同

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美术教学应该提升美术教育理念,要健全高中美术教学体系,在教授学生相关美术理论知识和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情趣和审美情操,引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同时热爱美术课堂。

比如,在鉴赏画家梵高的画作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几个有关梵高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情感背景下创作出来的不同风格的范画。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探讨和研究每一幅画的创作背景,如“画家梵高为何如此喜欢画向日葵?”等等,等到学生在对画作和画家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们通过讨论、分析、表述,认识情感与色彩的关系,认识绘画表现的风格多样性。然后再练习运用适合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把一幅画作不同于原画的色彩关系进行变换。

通过对于画家背景、绘画历程、画作特点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这种情感体验会引发学生探索关于美术作品更多更深刻的内容,比如色彩、风格,以及某种美术处理手法的原因,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引发出与美术作品有关的人文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美术之美,提高对于美术的感知力和洞察力,还能培养良好的艺术审美情趣,使美术教学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二)以学生为主体,建立情感机制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帮助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对于美术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情感机制。

比如在學习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九课《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一课时,教师应该本着“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为学生建立一个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空间,通过这个过程帮助学生了解民间美术文化、建立相关感情机制。如围绕“民间美术类型”这一主题,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搜集资料→阅读欣赏→讨论探索→评价延伸”的过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除了绘画以外的包括玩具、陶艺、剪纸、雕塑、编制等等不同种类的中国民间艺术。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分享交流的舞台,让学生们结合自己探索的当地的民间艺术进行介绍和交流,如介绍剪纸艺术、年画艺术等在生活中的应用。在这个交互的过程中,学生们建立了对于民间美术艺术的感情机制,改善了学生对于美术课堂的固有观念,锻炼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审美享受。

结束语

素质教育下,情感教育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发展审美能力、促进情感交流、升华艺术创作。在实际教学中,高中美术教师可以通过挖掘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加强学生的情感认同、通过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此建立学生内心与美术创作之间的情感桥梁,从而逐渐将情感教育渗透到高中美术教学中,从而真正让美术学科教育内容充满专业性、多元性、灵活性和自主性。

[ 参  考  文  献 ]

[1]孙贵权.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美术教育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01):210-211.

[2]熊莉.新课标背景下改革高中美术教学目标设计的创新思考[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年11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

[3]李建华.提高美术审美能力促进人才成长发展[J].成才之路,2014(32):7.

作者:李佩娣

高中美术教育陶艺论文 篇2:

高中美术鉴赏研究

摘要:美术的教育基础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课程教育的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审美素养、挖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此外,美术鉴赏教学对学生品格的发展与培养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当前高中美术教育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高中美术 鉴赏教学 创新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于美术鉴赏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与要求。高中美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艺术鉴赏时,应符合当今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对于教师来讲,应采取适合学生的审美方法对艺术作品进行鉴赏,重视学生鉴赏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点,以传统教学模式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并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一、当代美术教学概述

美术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学习一些关于美术的知识及技能,包含素描、色彩、速写、油画、国画、装饰画、陶艺、版画、书法、装裱、刻印章、平面设计、立体设计、动画设计等一系列同美术相关的技能。

近年来,我国的艺术教学主要呈现出以下三种模式。首先,是以学校教学为主的艺术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其中高中阶段对美术进行了方向的划分。其次,是社会式美术教学,集中表现在一些美术馆、美术教育活动中心等公共场所进行的美术教育,以及私人开设的美术教育机构等。再次,是家庭式美术教育,有些家长从事美术教育或相关活动,如美术老师、画家等,因此,从小就对孩子进行了家庭式美术教育。这三种美术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教师对于美术的鉴赏能力以及培养学生鉴赏、审美的能力。

二、高中美术鉴赏的意义

(一)完善审美认知心理

著名艺术家阿诺德·豪泽尔(Hauser Arnold)指出:“人要想成为鉴赏家,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完成。”对高中学生进行美术作品的鉴赏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价值的认知,教学生如何对作品的外在结构和内在情感进行了解,最终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提升审美能力。

(二)陶冶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是在不断地鉴赏实践中形成的,高中生需要有专业的鉴赏教师进行指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作为美术鉴赏的主体,应该从优秀的美术作品中获取审美情感,提高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与审美意识,让学生陶冶情操,心情舒畅。

(三)塑造审美心理倾向

对于高中学生来讲,心理的审美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于美术作品的判断与认知,但是这种判断形成的基础并不牢靠,因为学生接触的美术鉴赏作品不够多,没有形成对美术鉴赏稳定、理性的判断。高中美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鉴赏指导时,应对学生的审美爱好、情感等有所了解。美术的鉴赏教学不仅仅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实现课堂互动,营造和谐审美环境

任何个人对于美术作品的赏析都是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与心得的交流,而不是对于艺术能力的灌输。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艺术鉴赏进行指导时,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一味地否定学生、批评学生、引导学生朝着自己的主观认知上发展,实现教师与学生课堂上的互动,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学生之间对于美术作品不同观点进行交流学习,在开放和民主的鉴赏环境中,仁智毕见,提升高中生的鉴赏能力。这种方法笔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紧扣学科特点,强调基本审美知识

众所周知,美术鉴赏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最基础的是要具备审美意识。对于教师来讲,首先应该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具有深厚的美术鉴赏理论知识与丰富的美术鉴赏实践能力。在对某一美术作品进行鉴赏时,应具备足够的理论知识,将课本内容融会贯通,为学生做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美术鉴赏时,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有些美术教师认为,对于美术鉴赏进行授课时难度较大,这是因为很多东西都是用语言表达不出来的,只能用心去体会。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无法用语言进行表达,实际上就是没有抓住美术鉴赏的精髓,是艺术知识储备有限的表现。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美术鉴赏时,采用了多重方法进行指导,从形式到内容,从表面到精髓,面面俱到。

(三)展开对比鉴赏,提高视觉审美能力

在对美术进行鉴赏教学时,偶尔会遇到一些美术领域专业性较强的知识,主要表现为理解起来抽象、不易理解等。要想把该知识点通俗易懂地为学生解释出来,就需要教师抓住其精髓,为学生做深入讲解。美术作品实际上是视觉艺术,能够在直观上进行对比。所以,艺术的“对比鉴赏”也是对艺术作品进行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同作品的鉴赏,感受美在不同作品中的体现和不同内涵,提高学生对美术鉴赏能力的认知与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结语

本文是笔者通过对日常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得出的结果,阐述了美术鉴赏教学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将传统美术教学模式与实践教学体会相结合,提出了教师培养学生美术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朱晓颖,吴丹.谈互动式教学在高中美术鑒赏课中的应用[J].明日风尚,2018(15):54.

(作者简介:梁军艳,女,本科,临汾市第五中学校,中级,研究方向:美术教育)(责任编辑 刘冬杨)

作者:梁军艳

高中美术教育陶艺论文 篇3:

高中美术课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摘 要:高中美术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激发艺术创造力。

关键词:美术课;学生;教育作用

美术课程中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等内容,不仅能训练学生对线条、色彩、形象、结构在视觉上的敏锐性,同时培养他们对形体比例、空间透视、色彩感受的认识,开发学生智力;其审美教育还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通过绘画技能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平时教学中可以尝试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感知能力

《美术教学大纲》明确了美术教学的目的、性质、任务,并要求把美术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美术素质、审美修养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上。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依赖兴趣。”学生的认知能力大多靠形象思维获得,美术课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如线条、色彩、形体、结构、空间等绘画语言,促进学生感知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而这些能力正是智力的主要因素。处在边远地区的学生乃至家长都认为美术课就是单纯的绘画课,偏执地认为美术课就是“副课”,很难把它同学生发展智力、提升审美修养联系起来,针对这一问题,我在课堂中加进去一些身边的诸如建筑、砖雕、泥塑等资料,让学生获得直接的形象思维,并组织学生去现场进行研学活动。经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对这些传统文化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培养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又开阔了眼界,恍然大悟:原来美术课包罗万象,不僅仅是绘画!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记忆力会增强,想象力变得丰富,心情愉悦。

二、开展情景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李斯托威尔曾说过:“每一种创造性的想象,都必须有种情感的动机作为先行条件,这就是一种需要、一种欲求、一种愿望、一种没有得到满足的冲动或者一种这样或那样的情绪。”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学大纲要求每个学科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美术教育不同于别的学科,因为美术的创造没有固定的标准,学生的任何艺术创造都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以,美术课是培养高中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比如在绘画课堂,学生常问老师怎么画,不敢动笔,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欣赏不同材质、不同形式、不同表现手法的艺术作品:沙画、水墨画、粉彩画、漆画、拼接、粘贴等,充分打开学生想象的思维空间,不拘一格去创作,去表现。例如引导学生以“我的家乡风光美”为主题创作一幅风景装饰画,可以引导学生,说说家乡都有哪些引以为豪的美景,学生马上想起美丽的十里牡丹长廊,古色古香的八坊十三巷,驰名中外的彩陶文化等等,这样课堂活起来了,同学们的脑子动起来了,一幅幅代表学生创新能力的作品也就诞生了。

三、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人文素养

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具有积极的影响。由于美术是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它的鲜明生动的造型、富有情趣的色彩和直观感人的艺术特征,较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它更能引起学生兴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通过多看多欣赏不同画种的美术作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进而培养人文素养。在欣赏郑板桥的《风竹》图时,我同时将画上的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读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仔细现观察品味这幅作品,用简单语言表达心理感受,在听完学生独具个性的分析后,再介绍画家生平和创作这幅画的时代背景,并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这时学生开始把竹的高风亮节和作者的思想境界联系起来,而且把这种精神和封建社会的黑暗进行对照,作者内心深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爱民如子的高尚品德,便一目了然。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充实了精神世界,也对提高文化素质和审美修养、完善其品性人格。

四、重视技能训练,培养实践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美术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除了绘画、雕塑这些观赏性艺术外,生活中许多方面都与美术有关。《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中学美术教育要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广大高中生今后将走向社会,成为各行各业的主力军。为了让高中生学会结合生活,联系实际,我们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组织绘画、粘贴、剪纸等比赛,鼓励学生尝试用各种方式进行创作,积极参加学校每年举办的“冬之美”书画展,向全校师生展示自己的才艺。还让学生准备一个“个人画集”,让他们自己命名、自己设计封面、自己写创刊词,并定期将自己的优秀作品纳入集子里。这个“个人画集”为学生提供了培养创新能力的园地,提高了他们的创造技能和素质。另外,学校还开设了陶艺、十字绣、电脑美术等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让学生的艺术素质和美术技能,在活动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总之,美术课既是一门基础文化课,又是一门技能训练课。通过美术课,可以培养高中生的审美观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能培养高中生的动手能力、艺术创造力,为他们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成.浅谈中小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9).

[2]严威.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示范方法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誗编辑 李博宁

作者:癿小青

上一篇:人文精神渗透语文论文下一篇:电能质量分析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