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论文

2022-04-22

摘要:职业素养课程归属公共课程范畴,在中高职衔接教育中审视职业素养课程建设,是构建延续递进、纵横衔接职业素养课程的前提和依据。当前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教育呈碎片状,不利于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也不能满足社会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中高职衔接教育中的职业素养课程建设,要体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基础,突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系统化提升。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基于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基于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论文 篇1: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与构建

摘 要:职业素养是职业人的工作能力和个人素质的综合体现,是决定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通过分析职业素养对高职学生就业的必要性,以及目前高职学生在职业素养养成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培育与构建职业素养的建议和措施,即发挥主体意识,自我培养职业素养;重视学校教育,加强职业素养培育;深化校企合作,培育职业素养的良好环境;完善评价体系,实现职业素养良性发展。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主体意识;学校教育;校企合作;评价体系

基金项目:江苏省“青蓝工程”资助;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高职教育区域合作发展模式研究”(项目编号:D/2015/03/067);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能效管理视角下交通运输企业的运营策略研究”

作者简介:张晓莺,女,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与管理。

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如何能把工作做好的素质和能力,是对职业的忠诚度和敬畏感,是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等方面。它反映了从业者在从业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和能力水平,体现了从业者的综合素质,能很好地衡量从业者能否适应、胜任所从事的岗位,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1]职业素养量化称为“职商”(Careerquotient),简称CQ,它是工作时智商与情商的综合体验。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作为自己的培养宗旨,培养的人才就是为了适应生产、服务一线所必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相对普通高等教育来说,它更注重对素质和技能的要求,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必须把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放在核心位置。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各高职院校在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方面都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还不尽如人意。

良好的职业素养就像一棵大树的根,有了发达的根系,才可以枝繁叶茂,根是树是否成材的基础和决定因素。良好的职业素养对职业人的帮助很大,可以帮助职业人很快地融入环境、投入工作,其职业能力会在学习和工作中得以不断提升发展,可以说,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职业生涯的基础和保障。现代企业虽然很重视员工的专业技能、工作经验,但更重视职业素养。很多企业单位发现,有的员工虽然职业技能较强,但缺乏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不能从企业的角度看问题,对待自己的工作环境及收入情况比较用心,反而对工作的本质不是十分重视,过分注重眼前的实际利益,忽视单位的长远发展,不能正确把握自己和企业的关系,更谈不上自我培养和自我发展与职业规划,这样的员工也不是企业所希望得到的。[2]所以,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意识到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双重重要性,既要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也要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使培养的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整体中,高职教育已经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滋生出很多问题:(1)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修养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方面认识欠缺,学校的方方面面对职业素养投入的精力和财力都比较少,在对学生的管理过程中学校也仅仅是满足于学生不要出事、学校局面稳定就行这个最低要求,而缺乏对学生职业修养养成教育的整体规划和谋略,无法实现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顶层设计和适时掌控;(2)高职学院的辅导员大部分都是刚刚毕业的学生,没有进行过系统地培训教育,同时,辅导员在待遇及晋升等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工作效率大打折扣;(3)现在学生都很有个性,学校担心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过程中,如果对学生过于严格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敌对情绪,若发生极端事件对学校造成的负面影响将不可估量,因而,很多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管理过程中,大多流于形式、不敢真抓实管,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存在一定的难度。[3]

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分析,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

(一)与用人单位需求存在差距

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办学模式及培养目标基本一致,在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设计等方面相差无几,基本上都没有自己的特色,也没有结合本地经济和产业特点,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差距较大。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1)高职院校考虑的是自身师资的实际情况,在专业设置与人才市场需求方面的调整比较缓慢,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与就业岗位需求不一致,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实际需要之间容易产生差距,导致毕业生知识结构与企业需求不相适应;(2)现在大多数职业院校还都承袭着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办学模式,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欠缺,在办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办学模式和普通教育几乎没有差别,认为职业教育只是高等教育低一个的层次;(3)还有一些高职院校最初起步于中职教育, 都存在着办学条件较差、设备不足、教学模式陈旧等问题,同时,缺乏校企合作的平台,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欠缺,导致职业学院人才的培养质量不高,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不足,不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布局的需要;(4)学校对用人单位在选人标准上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责任意识、自信信念等素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学生毕业时职业素养不高。

(二)与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存在差距

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有着“在校期间只要学好专业技能即可”的理念,高职院校比较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专业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率,希望突出培养学生的技能训练。学校没有把职业特征、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人文素养等方面融入到办学理念中;没有利用好团、学、社等群体组织开展相关的校园职业素养养成教育活动;不重视责任心的养成教育,使得一些学生职业素养的意识与理念缺乏,影响了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一般都是将学生能否直接上岗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缺乏对职业中的“职”深层次的理解,“职”不仅仅是指会做,更要求做得好,对职业要存在敬畏感、对企业要具有忠诚度,并且,要具备责任心和担当意识。

(三)与学生个人需求存在差距

现在学生大多数都是家里的惯宝宝,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一个理性审视自我的能力,对未来的生活过于理想化,产生了眼高手低的现象。高职毕业生就业初期,存在着自我价值认知过高,过分看重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社会地位,认为自己毕业后应该就是社会的白领阶层,而不愿意在基层踏踏实实地干好自己的本质工作;不看重企业的发展及个人的未来,却对就业岗位的薪资、福利等显性物质指标期望过高,自我定位不合理,与自己的心里预期有差距;很多毕业生频繁跳槽,变换行业,甚至变换职业、专业,这成为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的短板,对个人的职业前途是很不利的,同时,也给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很多问题,不符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因此,大学生必须要客观地审视自我,克服自己的浮躁情绪,踏踏实实干好企业所赋予给自己的工作,切忌有一夜成功、一夜暴富的思想,但求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实现步步有提高。

三、高职院校学生素养存在问题的成因

造成高职学生缺乏职业素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自身因素,也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归纳总结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三点。

(一)高职学生自身因素

1.现在学生具有强调自我的个性,适应环境慢,团队合作意识较差。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往往使很多毕业生不能较快地适应环境。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毕业生缺乏对自身、企业的正确认识和评价,缺少与企业领导、员工的有效沟通,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不强,很难融入群体,进而自我孤立,这也是导致一些大学生选择频繁变换职业的原因之一。

2.学生的敬业精神欠缺,纪律观念比较差。现代企业都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岗位职责明确,在校大学生的作息时间相对比较宽松,初到企业,一时难以适应严格的规定和纪律,反映在敬业意识上,主要表现为责任心不强、工作不认真、有惰性、主动性差等。

3.伴随着出生率的下降,学生的人数也在快速递减,高职学院面临着生源严重不足的现状。现在的高职学院在招生方面竞争激烈,有的地区高职学院面临着严重的招生危机,招生计划根本无法完成。部分高职院校的录取门槛也在逐步下降,招收的学生素质也呈下降趋势。如2015年,江苏省文理科第三批控制分数线分别为272分和279分,根据江苏省第三批文理科满分为480分而言,均未达到总分的60%,有的高职学院由于生源不足,允许学生注册入学,只要想读都可以入学,这就意味着读高职越来越容易。因此,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生源质量逐步下滑,加上高职院校生源来源多样化(有普高高考、单独招生、提前招生、“3+3”中高职衔接、“3+2”高本衔接等),学生素养参差不齐,影响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

(二)部分高职院校对职业素养教育缺乏重视

目前,一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一味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忽视对学生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职业意识等的教育和培养。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但仅作为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既不具体、亦不系统,无法引起老师和学生的重视,更谈不上将职业素养有效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4]作为职业素养特性之一的养成性,则需要学校为学生提供养成职业素养的环境、氛围和途径,而现实很多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可谓有其名无其实。同时,高职教师中大部分都是直接从高校毕业后进入高职院校任教,自己没有企业或行业的工作经验,教师主观上对职业素养培养的目标性和意识性不强,导致教师参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意识不强。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但就现状而言,很多教师认为高职学生在校时间本就不长,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是第一要素,至于职业素养的培养应是进入企业后由企业方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社会上的负面因素对高职学生的影响

现在学生接触社会的途径比较多,也很容易受到社会现象的影响,特别是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拜金主义负面作风,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产生了消极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年纪尚小、处世不深,高科技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导致学生们的心态浮躁,总想着能一夜暴富,不愿脚踏实地,大多数学生都不具备感恩、诚实、守信等优秀传统美德。其实,感恩、诚实、守信,不仅是个人的优秀素质,也是企业的优秀文化精神——感恩客户、回报社会成为许多国际知名企业及员工必须具备的优良职业精神和素养。一个好的企业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赢得市场和客户,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发展,但不同的社会风气起着不同的导向作用,由于高职学生对社会的舆论匮乏理性的判断,以致部分学生心理扭曲、缺乏感恩意识,制约着职业素养的养成和提高。

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构建的对策

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牵涉到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培养的同时,应该使学生在具备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人文文化科学素养的基础上,又能体现特色鲜明、岗位亟需的职业素养。

(一)发挥主体意识,自我培养职业素养

1.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构建良好的职业形象。职业行为和习惯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习惯助人成功,坏的习惯使人受挫。高职学生平时要从细节做起,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育,形成符合企业需求的即职业化的行为习惯,同时,也要注意自己形象的养成,企业比较注重员工的个人形象,因为员工的职业形象就是公司的整体形象。

2.培养学生良好的职场礼仪。职场礼仪是职业素养应有之仪,不管是求职面试礼仪、办公室礼仪、还是商务交往礼仪,都是平常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的。所以,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大学时光,锻炼培养与同学、老师交往的礼仪,在社会实践中与公司同事和上级相处的礼仪,为将来走上岗位奠定基础。

3.树立责任和合作意识。责任和合作意识是职场中企业对员工的最基本要求,“责任”即要做到自己的事自己负责、自己解决,保证工作目标的及时完成;[5]“合作”即要有团队精神,懂得谦让和配合,共同协作完成企业的目标任务,达到合作共赢的局面。

作者:张晓莺

基于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论文 篇2:

中高职衔接教育中职业素养课程的审视和探索

摘要:职业素养课程归属公共课程范畴,在中高职衔接教育中审视职业素养课程建设,是构建延续递进、纵横衔接职业素养课程的前提和依据。当前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教育呈碎片状,不利于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也不能满足社会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中高职衔接教育中的职业素养课程建设,要体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基础,突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系统化提升。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职业素养;课程探索

一、引言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它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知识和技能、职业行为和习惯四个方面。职业道德、职业意识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而职业知识和技能、职业行为和习惯是支撑职业人生的具象内容。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可以调整、职业知识和技能可以提升,职业行为和习惯则是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知识和技能等通过浸润、潜移默化后的综合体现。

职业素养课程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1]。

二、中高职教育中职业素养课程现状分析

在当前中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中,主要通过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融通配合对学生职业素养进行综合的培养教育。两类课程虽融通配合但各有侧重,公共课程侧重于职业道德、职业意识、通用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教育,专业课程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教育。二者融通,引导学生树立端正的职业道德,提高职业和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并促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自觉地修正和完善。

(一)从课程分类的角度

职业素养课程是归属公共课程范畴的。中等职业学校多将职业素养培养教育融于德育课程体系,由礼仪规范、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经济与政治基础等学科课程共同实施。作为学科课程设置,职业素养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出现。

(二)从课程内容的角度

中高职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单元或模块教学内容重复、课时不多、教学难以深入、因师而取舍内容的现象。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教育呈碎片状,学生对职业素养缺乏系统的学习和提升。在课程体系中,求职简历、求职书、劳动合同及劳动法规、面试的礼仪和技巧等内容,往往在就业指导、应用文写作、礼仪规范等学科课程中重复;在每周2课时的教学进度安排中,教师不自觉地根据自身的特长确定教学深入的程度,擅长的内容显然指导得深入透彻,不擅长的内容难免浅尝辄止。

(三)从课程教育对象的角度

中职生在入学前没有职业素养教育经历,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社会需求设计和规划课程;而高职院校则不一样,当前高职院校的生源来自高中生和中职毕业生,两种生源差异较大。课程设计和规划在有的院校区分开来,有的院校则是混合一起。

三、中高职衔接教育中职业素养课程的探索

(一)背景概述

教育部2011年印发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業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必须树立系统培养的理念”,明确“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2]。教育部2015年还颁布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养、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3]。”

基于此,在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基于对口帮扶中高职衔接‘立体交互式’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以会计和电子商务专业为例”中,课题组以会计和电子商务专业为例,对中高职衔接教育中的职业素养课程展开实践探索。

(二)探索实践

1.主题规划,融通配合。依据发展主义课程理论,课题组把学生职业生涯“一般发展”作为课程规划和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规定在中职阶段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精神、入职通用素养、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培养教育重点。对德育、语文、体育与健康、职业基础等课程分别明确了教育教学的主题,语文围绕“修身、齐家、爱国、行天下”主题,精选教学文本,引导学生在优秀作品的学习过程中养成积极的职业心态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德育与职业基础以学生到“优秀传统文化道德讲堂”轮训为起端,引导学生学习和践行《弟子规》,综合礼仪规范教程、职业生涯规划、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就业指导、计算机实用技术实训等课程,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让学生了解做为一名职业人应具备的职场礼仪、基本能力与素养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突出规则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借助校级课题规划职业素养培养要素、设计教学模块,各分科课程职业素养教育目标定位清晰,内容纵横衔接,教学融通配合,形成一个濡染积淀的系统培养教育过程。

2.区分层次,彰显定位。在高职阶段,则以职业提升和社会需求为中心,围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这个面向所有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设置形势与政策、心理健康、职业英语等外围课程,将对学生职业信念教育的层次从敬业爱岗、合作坚持等基础素养向服务全局、开拓创新层面等提升。结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练习,引导高职学生形成适应高端技能型人才要求的职业素养和行为习惯。

(三)探索反思

1.职业素养是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根系。依据职业信念、职业知识和技能、职业行为和习惯三个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课题组借助自治区级重点课题研究平台,以会计和电子商务专业为例,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展开了调研。调研数据对比如图所示。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和素养重视程度排序分别是:专业技能排第一,沟通协调能力和专业知识排第二,创新能力排第三,道德操守排第四,最后是独立工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职业素养的三个核心内容占据调研数据的前五位。如用大树理论来描述,则每个人都是一棵树,而树的根系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素养,要想树长得枝繁叶茂,首先必须根系发达,也就是要不断地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并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归纳对电子商务毕业生的调研情况,企业对毕业生提出了七方面的职业素养要求:一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诚信守法,能自觉遵守行业法规和企业的规章制度,具有良好的网络礼仪;二是具备网络安全意识,能防范信息泄露,辨别网络欺诈,采用正规渠道实施网络交易;三是具备初步的互联网思维能力;四是具有执行能力、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五是具有一定的抗挫和抗压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六是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七是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接受调研的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成功比例从另一个侧面实证职业素养之于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

2.课题研究可成为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化衔接的平台。我国中高职衔接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三十多年,已经形成了形式上的对接,但完整的体系对接,除了政策、制度的完善外,深层次的内涵衔接,更需要教育者本身的努力。

职业素养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但以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等内化素养为其最根基的部分。因此,职业素养课程应该是也必须是一个延续递进、纵横衔接的有机体系。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以其研究内容的针对性、研究形式的灵活性、研究主体的自主性、研究对象的确定性、研究结果评价的客观性可成为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化衔接的有效平台。从课程内容的角度,借助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能有效明确各学科课程职业素养培养教育的重点,使学科课程纵横衔接。从课程教育对象的角度,借助课题研究,能沟通不同年级或不同专业学生间、中高职院校间职业素养培养教育的层次,实现课程的有效延续和递进[4]。

3.职业素养课程衔接需要规划理念作支撑。职业素养课程是要帮助学生完成学校人―职业人―企业人的转变,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持久的职业热情。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5]。态度、观念的改变是課程教学的核心。因此,无论是教师教学间的衔接,还是中高职学生态度、观念转变间的衔接,都需要有规划的理念做支撑。职业素养课程只有基于规划理念基础上的建设和实施,才能体现学生已获得的基础和不同的培养教育目标。在中高职衔接教育中,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素养课程要更注重夯实学生基本的、通用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课程则应在体现中等职业学校阶段的教育基础上,与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所要求的高层次、专业化的职业素养相适应,突出中高职衔接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系统化提升。

四、结语

职业素养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职业素养课程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通过启迪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意识,教会学生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中高职衔接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为职业素养课程宏观的延续递进提供了机制,但中端延续性课程标准的建设和完善,微端课程的实施和开展的延续递进,更需要中高职教育者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DB/OL].[2008-01-16].

http://www.moe.gov.cn/.

[2]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DB/OL].[2011-12-30].

http://www.moe.gov.cn/.

[3]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DB/OL].[2015-07-29].

http://www.moe.edu.cn/.

[4]柳燕君.构建“能力递进、纵横拓展、模块化设置”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

[5]张添洲.学校本位课程实务[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

作者:叶艾仲 蒙友英

基于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论文 篇3:

就业导向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策略

摘 要 职业素养对于高职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及未来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高职学校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方面还不尽如人意,一些学校重视技能训练而忽视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很多高职学生也未能认识到职业素养的重要意义。为此,高职院校应将职业素养培育融入教育教学过程,营造职业素养培育真实环境,建立实现职业素养持续养成的评价制度等。

关键词 高职院校;职业素养;高职学生;就业

近年来,包括高职院校学生在内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是政府部门和全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导致高职学生就业难有多方面的因素,既有客观环境原因,也有主观选择的原因。然而不可否认,更有因学生不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而满足不了企业要求所造成的结构性错位问题。相关调研显示,现代企业虽然很重视员工的专业技能、工作经验,但更重视职业素养。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方面效果显著,但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方面还不尽如人意,不仅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更不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1]。因此,加强职业素养的培育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则成为当下高职院校破解就业难题,改革创新发展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

所谓职业素养,就是从业人员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如何能把工作做好的素质和能力,是对职业的忠诚度和敬畏感,是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等方面。它反映了从业者在从业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和能力水平,体现了从业者的综合素质,能很好地衡量从业者能否适应、胜任所从事的岗位,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2]。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可以说对高职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高职学生很快地融入环境、投入工作,其职业能力也会在学习和工作中得以不断提升发展。很多企业认为,有的员工虽然职业技能较强,但缺乏责任心和敬业精神,过分注重眼前的实际利益,忽视单位的长远发展,不能正确把握自己和企业的关系,更谈不上自我培养和自我发展与职业规划,这樣的员工当然不是企业所希望得到的[3]。所以,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意识到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双重重要性,既要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使培养的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未能认识职业素养的重要意义

目前,高职学生普遍有着在校期间只要学好专业技能即可的想法,也特别重视加强自身的技能训练,但对职业素养等方面有所忽视,使得一些学生职业素养缺乏,影响了就业竞争力。高职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敬业精神欠缺,纪律观念比较差;二是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能理性审视自我的能力。上述职业素养的缺失导致高职毕业生就业初期,存在着自我价值认知过高,过分看重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社会地位,而不愿意在基层踏踏实实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看重企业的发展及个人的未来,却对就业岗位的薪资、福利等显性物质指标期望过高,自我定位不合理;很多毕业生频繁跳槽,变换行业,甚至变换职业、专业,这成为高职毕业生职业发展的短板,对个人的职业前途很不利,同时,也给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很多问题。

(二)部分高职院校忽视职业素养养成教育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对职业素养投入的精力和财力都比较少,在对学生的管理过程中也仅仅是满足于学生不要出事、学校局面稳定就行,而缺乏对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整体规划。在此背景下,大部分高职院校比较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而并没有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一味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忽视对学生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职业意识等的教育和培养。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但仅作为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既不具体、亦不系统,无法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更谈不上将职业素养有效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同时,大部分高职教师都是直接从高校毕业后进入高职院校任教的,自己没有企业或行业的工作经验,主观上对职业素养培养的目标性和意识性不强,导致教师参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意识不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但就现状而言,很多教师认为高职学生在校时间本就不长,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是第一要素,至于职业素养的培养应是进入企业后由企业方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社会负面因素制约着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和提高

当今时代,学生接触社会的途径比较多,也很容易受到社会现象的影响,特别是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拜金主义负面作风,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产生了消极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年纪尚小、处世不深,高科技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导致学生们的心态浮躁,总想着能一夜暴富,不愿脚踏实地,大多数学生都不具备感恩、诚实、守信等优秀传统美德。其实,感恩、诚实、守信,不仅是个人的优秀素质,也是企业的优秀文化精神及其员工必须具备的优良职业精神和素养。一个好的企业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赢得市场和客户,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发展,但不同的社会风气起着不同的导向作用,由于高职学生对社会的舆论缺乏理性的判断,以致部分学生心理扭曲、缺乏感恩意识,制约着其职业素养的养成和提高。

三、高职院校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策略

(一)转变办学理念,将职业素养培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确立职业目标,学生也要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为之努力奋斗,要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爱岗敬业等职业理念。其次要激发教师职业示范带头作用。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在学生职业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经过教师的教导和培育,高职学生的职业形象才有可能形成,特别是一个合格教师自身良好的职业素养,会给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树立良好的职业素养,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自觉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最终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三是在课程体系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高职院校应从课程体系的构建出发,围绕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两大内容来设计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及教学内容,确保在课程体系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体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实实在在地实现在高职教育的每一个过程都包含职业素养的培育[4]。高职院校还应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积极开设美育、音乐、文学、书法等课程作为选修课程,或通过社团等形式来丰富发展校园文化生活,促进高职学生在德智体方面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

(二)加强校企合作,为职业素养培育营造真实环境

高职教育注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离不开企业和行业的参与,特别是在职业素养的培育过程中,学生尤其需要进入企业感悟和历练[5]。学生进入企业,才能真真切切感受到企业生产的氛围,才能够站在一个职业人的角度来感受企业对员工在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以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另外,也可以聘用企业的能工巧匠和成功人士给学生作励志创业报告,以他们自身的经历和体验来教育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给学生进行正能量的灌输。事实证明,只有真正有效地推进校企合作,挖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才能让学生亲身感受企业、体验企业,真正了解企业在生產过程中所要求的管理规范、纪律严明、团队合作、工作高效等目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些真实感受是学生未来提升其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及动力。

(三)完善评价体系,实现职业素养的持续养成

完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能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职业素养,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方向起到导向、检查、控制和激励的作用。高职院校应制定科学性、可行性并重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知识技能进行考核。其中,对于学生职业素养考核来说,应综合考察他们的专业知识、社会实践、职业心理等,既要考察学生对本专业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要考察他们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要考察学生的价值观、职业态度,又要考核他们社会实践中的具体行为表现;既要考察学生对未来职业的知识掌握及专业技能,又要关心他们的职业素养、奉献意识;既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勾国华.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3):48-49.

[2]张晓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与构建[J].职教通讯,2016(17):7-11.

[3]覃绮梅.从就业竞争谈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培养[J].现代企业教育,2010(8):188-189.

[4]张振伟,叶雅雅.基于职业素养视角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探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23):68-72.

[5]靳慧.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31-33.

On Strategy for Promotion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under Employment Guidance

Liu Yaqi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ofessional qualit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uthor Liu Yaqi, postgraduate of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aiyuan 030024)

作者:刘亚琦

上一篇:我国高速公路企业文化论文下一篇:医院医保档案与医疗保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