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高职旅游管理论文

2022-04-24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题,高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高校要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双创”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分析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双创”人才的一些做法及学生对“双创”教育的满意度,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双创”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研究旅游管理专业“双创”人才培养工作改革措施。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职业规划高职旅游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职业规划高职旅游管理论文 篇1:

职业规划导向的高校“点链式”教学创新模式探析

摘 要: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本文以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规划导向教学模式创新设计为例,研究高校“点链式”教学创新模式,即:从“学生”这一中心主体出发、通过“关键点”激发学生综合竞争能力的“动态链”转换,最终实现学生主动培养自我综合竞争力,使得高校能够为企业界、实业界培养供需对路的人才资源。

关键词: “点链式”教学创新模式 职业规划导向 人才综合竞争力平台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基础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量持续增大,2018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又创历史新高820万人,全国同期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100多万;应届高校毕业生却需要与1600万的社会青年(包含大量有经验技术型劳动者)竞争这些需要工作经验的岗位。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巨大,并且这些压力产生了前置归因反应——社会普遍呼吁高校教育与学生职业导向紧密联系。然而,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增强本科毕业生的综合竞争能力,不同于职业技校单纯的技能操作型人力资源培养目标。高校教育模式改革创新需要顶住学生短期择业压力,从长远角度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思考如何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因而,高校需要依托系统思维,在高校与学生“教—学”互动的关键点、能力培养的动态转换过程中寻找教育改革出路。

本文以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规划导向教学模式创新设计为例,尝试研究高校教学创新模式。具体而言,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备受世界瞩目;但国内旅游管理的教育研究才刚刚兴起不过十几年光景,改革创新呼声此起彼伏,但是尚不足以形成规范性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笔者就此研究热点站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依据旅游行业的人才供需主体与高校旅游管理人才主体本身的发展需要,探讨旅游业的人才培养创新性思路,并且从中取得的一些经验能够对其他专业教育的职业规划导向设计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二)高校重视职业规划导向的教育模式改革研究基础

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测算:中国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10.1%,超过教育、银行、汽车产业;国家旅游数据中心测算:2017年中国旅游业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90万人,占同期国内总就业人数10.2%。当前国家文旅局加快发展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理念是:培养适应我国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高技术技能的、顺应旅游业未来的创业创新行动需要的多层次人才。高校旅游管理人才的教学模式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导向和创新能力。

目前高校有关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改革的研究成果有很多,都很重视探讨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1]、校方与行业企业的“三螺旋”联合培养[2];另外,也有研究提出重视“能力”本位[3]、“能力——市场导向”[4]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性;此外,还有研究从具体的学科课程内容设置[5]、实践工作过程[6]等多种角度探讨高校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只是,这些研究成果研究视角与重心各有侧重、较为分散;另外,旅游人才供需错位及差额仍然巨大[10],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仍然存在培养模式不够系统成熟的问题。因而,在以往有关旅游教育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得到进一步研究启示:旅游管理专业既然如此重视实践能力,高校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探索,应该怎样促使学生把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个人实践创新能力”呢?这其中的转化方式是否有规律可循、是否需要特定的支撑辅助体系才能发挥“规律”的影响作用?高校和实业界的人才培养需要把握和引导哪些关键因素、关键节点[11],才能促使大学生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实现这种影响效果?

本文从高校各项专业教育的“服务主体对象应该是学生本身”这样一个研究起点出发,探索通过“点链式”教学创新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才能有效应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效果有待增强、人才供需错位的现实矛盾。

图1 高校人才培养“点链式”教学创新模式

二、构建高校人才培养的“点链式”教学创新模式

(一)高校“点链式”教学创新模式基础理论

本研究倡导的高校“点链式”教学创新模式(详见图1),将“高校教育方”视为教学模式创新的“基点”、将“企业和实业界”被视为“背景点”,(在当前越来越重要的职业发展背景下),并且由两者共同引导与支撑起来一个“高校人才综合竞争力培养平台”。并且在此平台上,“学生”的中心地位得以凸显,“在培养”人才能够依托此平台、形成主动性学习能力,实现“个人教学互动本底能力”(“起点”)、(“核心点”)、职业规划能力(“检验点”)之间的动态转化(如图1所示的平台上的箭头之间的动态链接形成的“动态链”);使得高校大学生在个人职业规划导向下,尽量发挥自主性专业学习生涯规划、职业生涯管理创新能力。

(二)高校“点链式”教学创新模式的结构支撑

1.各个关键点与支撑平台之间互动沟通

高校“点链式”教学创新模式包括三大部分:以高校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基点”、以实业界为主体的人才需求“背景(支撑)点”和以学生为主体的“个人综合竞争能力培养平台”。其中,高校教学方的教学培养系统,这一“基点”在教学研究方面具有权威性;但是当下大学生人才的市场化发展态势不容忽略,“企业界、实业界”这一“背景支撑点”的人才需求特征显得尤为重要;因而,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综合竞争力培养平台,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人才供求双方的互动沟通支持界面(如图1所示的横向平台)。

2.点链式教学创新模式的关键点内涵分析

基于职业规划导向的“点链式教学模式”的创新模式,包括五个“关键点”与一条“动态转化链”:

(1)以“教師师德提升及专业理论教学改革”[9],作为校方的教学改革“基点”;(2)以“实业界人才需求特征,作为学生职业规划的导向,构成实业界的“背景(支撑)点”;(3)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竞争力培养平台”上,“唤起学生的主动性”,作为“个人基础能力”研究的“(教与学)起点”;(4)在此平台上,以学生从“专业理论学习”到“实践总结分析”的创新思考,作为“专业能力”研究的“(独立思考能力)核心点”;(5)在此平台上,以校企人才供需互动的需求导向下的“职业素质培养”作为“职业规划能力”研究的“检验点”;(6)在此培养平台上,学生经由“个人基础能力提升”阶段,过渡到“专业理论学习及专业实践体验创新”阶段,最终迈进“职业生涯规划发展”阶段的“学习——能力”的“动态转化链条”。

3.高校人才综合竞争力的动态转化链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与学生相关的三个关键点是大学生综合竞争能力的核心影响因素,是学生主动建构动态转化链条的重要支撑。学生通过主动觉察“个人自身的本底基础”、主动学习“专业知识理论”、主动规划“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等一系列创新性思考与行动,实现个人综合竞争力的动态转化与提升。所以,探讨动态转化系统中的各个因子之间的关联和作用机理,对提高旅游人才综合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笔者与所在科研团队一起在相关研究[10]中对高校旅游人才现状进行调查评价,结合“点链式创新模式”中的“动态转化链条”的支撑要素进行系统的探索性实证研究,探讨影响高校旅游人才综合竞争力的具体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影响作用,并为提高高校人才综合竞争力的对策提供参考依据。

三、高校“点链式”教学创新模式的意义

当前有关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成果不断涌现[10],这对于新兴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而言难能可贵,“点链式”模式恰巧弥补了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思路的研究所欠缺系统性不强、理论性不强的问题,更进一步肯定了高校与学生之间“教-学”互动路径;并且紧密关注实业界对旅游人才的需求特征,实现职业规划发挥导向性影响作用的路径设计。

“点链式”教学创新模式从本质上讲可以实现专业教学改革的创新式发展。其一,该模式实现“学生从学习理论知识向运用学习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及模拟问题)”的专业能力转化链条,该链条将促进并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迎来创新性的整合发展。使得高校教学方的教学改革既重视“授之以好鱼”更重视“授之以好渔”的务实理念,引导学生自主性“渔鱼”。其二,通过“点链式”教学模式改革与职业生涯规划的结合创新研究,能够促进高校培养出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并且与高职中专培养的服务操作型人才相比而言,具有更深刻的专业理念和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在就业市场、职业规划领域实现差异化、错层化分工定位。

四、结语与展望

本文倡导的“点链式”教学模式创新最终旨在实现——大学生自我专业生涯设计和自我职业管理的高层次统一。并且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国内旅游、国际旅游大国,国内旅游产业的人才需求持续旺盛、不断增长[10],未来我国高校的旅游人才“点链式”创新培养模式作为一种可操作性的、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还应该更具有前瞻性,牢牢把握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休闲趋势,把“国民休闲旅游”、“旅游体验是人的自我完善与发展”[11]等理念及时纳入校方教学“基点”的教学内容改革之中,以便高校更为准确地把握今后旅游管理教育内容与内涵的发展变化趋势;非常有助于学生在提升个人综合竞争能力的动态转化过程中直接把握先机、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实现个人具体的职业规划定位。

参考文献:

[1]吴国琴.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研究——评《中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8(10):88.

[2]成宏峰,马兆兴.基于“三螺旋”理论的旅游院校社会服务模式创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24):26-28.

[3]金疆,赵建宇.“能力本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教学的新思路[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17(3):102-105.

[4]谢春山,刘妍.试论“能力——市场导向”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5):30-35.

[5]程柯.论全球视野下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人才培养改革模式[J].内江科技,2011(2):3,18.

[6]唐闪光.基于工作过程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166-167.

[7]程柯.高校旅游管理人才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6):137-142.

[8]程柯.旅游人才培養现状及其培养模式探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6(1):100-104.

[9]程柯.基于青年教师的自身发展需求提升高校师德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4(24):35-36.

[10]余昌国,曾国军.旅游管理学科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J].旅游学刊,2016,31(10):18-19.

[11]赵晓芳.国民旅游休闲教育模式构建研究[J].经济问题,2015(6):114-117.

作者:程柯

职业规划高职旅游管理论文 篇2: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题,高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高校要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双创”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分析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双创”人才的一些做法及学生对“双创”教育的满意度,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双创”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研究旅游管理专业“双创”人才培养工作改革措施。要注重构建全校联动的“双创”教育管理体系,完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行业驱动的产教融合实训体系,优化旅游管理专业“双创”师资体系,设置层次化的校内竞赛平台,并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认知。

关键词: 旅游管理专业;“双创”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确立了高校“双创”教育改革的阶段性战略部署。2020年6月3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关系千万家庭幸福,关系财富创造、高质量发展。2021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要加大对创业创新主体的支持,政府投资的孵化基地等要将一定比例场地免费向高校毕业生提供,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以便“引导择业观念,拓展就业空间”。下面简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双创”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分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双创”人才的一些做法及学生对“双创”教育的满意度,指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双创”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并从几个方面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双创”人才培养工作改革措施进行研究。

一、高校旅游管理專业实施“双创”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实践性的特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力培养“双创”人才,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多学科交融的必然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形成重创新、重实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充分就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双创”人才的实践探索

随着国家“双创”战略的推进,为了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洛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建设创新能力训练平台。洛阳师范学院国土与旅游学院是中国旅游研究院观察员单位,设有河南开元盛世规划设计研究院、洛阳旅游发展研究中心、洛阳教育旅行社等机构,拥有十余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为学生的实践探究提供良好的条件。

(2)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学院不断提高对授课教师的要求,鼓励教师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并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强化教师的专业培训,使得“双师型”教师数量占旅游管理专业授课教师的90%。

(3)强化实践教学。学院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注重以赛促教,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学院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建成河南省文化与旅游大数据中心实验室、酒店信息化管理综合实验室、OPERA酒店管理系统实训室、沙盘实验室等,为实践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加强校企合作,构建“实训+就业”模式。学院注重校企合作,连续多年设置“金牌导游班”“卓越酒店经理人班”等特色人才班,同时精心开展学生实习工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例如,针对大二学生,牡丹文化节期间组织他们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洛阳市内景区实习;针对大三学生,组织他们到杭州开元名都大酒店、广州长隆旅游度假区等实习基地开展为期六个月的实习。同时,与登封、栾川等多地文旅局共建研学基地,还在洛阳三彩国际陶艺村、洛邑古城建立旅游管理学科基地。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双创”教育的满意度

以洛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含酒店服务与营销、涉外旅游方向)2018、2019、2020届毕业生和2021、2022届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实地发放和在线发放两种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90份,有效问卷273份,有效率为94.14%。调查问卷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样本人口学数据统计,第二部分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双创”教育的满意度,第三部分是“双创”教育综合问题的探讨。

从调查数据来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双创”教育满意度均值如下。“课程内容涉及‘双创’实践和案例”3.19、“专业实习实践涉及‘双创’知识”3.54、“教师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帮助”3.38、“参加学校举办的与创新相关的活动”3.71、“你和身边同学对创新活动所持态度”3.76、“学校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关注度”3.77、“学校举办‘双创’相关活动的质量”3.69、“校内‘双创’实践教育总体满意度”3.63、“接触校外创业空间等商业运营场所”3.41。

可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双创”教育的满意度均达到满意水平,但均值整体不高,距离5的差距还较大,且各评价项目之间还存在差距,说明各个项目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以上9个项目中,“课程内容涉及‘双创’实践和案例”“专业实习实践涉及‘双创’知识”“教师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帮助”和“接触校外创业空间等商业运营场所”等分值偏低。

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双创”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1)“双创”平台的支持力度不够。调查发现,校内没有跨学科的“双创”教学团队,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的引领,“双创”课与专业课的授课没有太大差别。旅游管理专业缺乏基础的团队实践锻炼项目,学生缺乏将创新成果转化成实际产品的兴趣,难以有效地锻炼商业运作能力,导致项目基本上没有落地的可能性。

(2)“双创”课程体系不完整。学校缺乏统一有效的规划,“双创”课程体系不完整,难以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双创”公共必修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学校设置的“双创”方向课程只有职业规划类与“双创”相关,4个学分的3门课程多由辅导员上课。应用职业类课程是专业课程的拓展,但教师授课时很少遵循“双创”教育要求和课程标准,行业实践实际上是到景区或酒店实习。

(3)创新创业的内驱力欠缺。调查发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女多男少,农村生源较多,部分学生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受成长环境和家庭观念影响导致创新创业的内驱力不足。在师范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考取教师资格证的占67.5%,考取导游资格证的占42.3%,毕业生连续几年就业倾向主要是学校和培训机构。各类“双创”项目往往只是为了参加比赛而准备,难以与社会需求衔接,很难产生实际价值。

五、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双创”人才培养工作改革措施

(1)构建全校联动的“双创”教育管理体系。洛阳师范学院作为省属地方本科院校,发挥多学科优势,全面推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是落实“双创”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要通过学校顶层设计和各学院各专业联动统筹,构建全校联动的“双创”教育管理体系,组建由书记或校长兼任组长,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学生处三部门分管领导及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的“双创”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各院工作,突出跨学院、跨专业的特点,形成学院制、班级制“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2)完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要开设跨学科的“双创”必修课和选修课,开阔学生思路,促进学生在多学科领域的合作,提高学生创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培养多学科优秀“双创”指导教师,引导旅游管理專业学生在学校提供的实践平台开展实践活动,打造“双创”人才培养示范区。“双创”课程按照激发创意、细分创意、创意实训演练三个阶段,实现培育孵化,同时增加逻辑思维类和其他学科的课程,丰富学生的专业认知。

(3)构建行业驱动的产教融合实训体系。高校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构建“‘双创’驱动+产教融合”实训体系,贯穿校内授课、实习实训、“双创”演练,依托学校的“双创”服务平台,打通旅游管理专业多通道资源共享平台,打造“中心+项目”创新实验开放式训练网,服务旅游管理专业的在校生和毕业生。

(4)优化旅游管理专业“双创”师资体系。高校可以借鉴其他“双一流”高校普遍强调的“专兼结合”的“双创”师资体系,注重提升校内专业教师的“双创”能力,并引进行业优秀专家学者,优化旅游管理专业“双创”师资体系,重视多重师资合作,提升人才培养效率。例如,可以建立校内、校外“百名‘双创’导师库”,集合校内外有经验的“双创”导师形成智库,同时实施“校内外双导师制”,根据学生创业、考研、留学、竞赛和科研的差异需求进行个性化指导,满足新时代个性化人才培养要求。

(5)设置层次化的校内竞赛平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可以设置初、中、高级三类竞赛平台,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训练要求。要以竞赛为驱动,引导学生巩固课程知识、拓展创新能力,同时配合“项目+竞赛”创新成果培育孵化平台建设,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创,构建“校、地、企”全方位合作平台体系,深化产教融合与人才共育。

(6)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认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与时俱进,强化专业教育,给学生提供自由开放的学习与成长条件,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探究,保持对未来工作岗位的积极心态,提高情商,增强抗压能力。专业课教师与校内外职业导师要多传递成功经验和创业技能,指导学生接触“得到”“混沌大学”等网络职业教学平台,扩充知识面,获取更多前沿专业信息,通过职场知识的储备,增强创新创业的信心。

六、结语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利于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推动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双创”人才培养面临的“双创”平台的支持力度不够、“双创”课程体系不完整、创新创业的内驱力欠缺等问题,高校要注重构建全校联动的“双创”教育管理体系,完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行业驱动的产教融合实训体系,优化旅游管理专业“双创”师资体系,设置层次化的校内竞赛平台,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认知。要牢固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创新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转变,更好地为国家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赵金霞,徐卫萍,王格.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人才培养问题探讨[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04).

[2]赵岩松,朱伟,刘毅.基于CIPP的高校二级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构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0(05).

[3]杜彬恒.坚决把就业优先政策全面落到实处——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07).

[4]韩兵,周瑜.经管类专业“双创”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实践与思考[J].大学教育,2020(06).

[5]林东,严亦雄,李强,许少榕.智慧文旅时代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04).

[6]王小虎,陈姚.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与实践——基于全国性双创教育调查的研究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9(05).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e Mode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Talents in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Meng

(School of Land and Tourism,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Luoyang 471000, China)

Key words: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talents; talent cultivate mod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作者:张萌

职业规划高职旅游管理论文 篇3: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途径探析

摘 要:旅游管理专业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学科。其在发展中表现出强势的劲头,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近年来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方面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由于学生职业素质欠缺导致的毕业生与企业出现的“供需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等等,严重制约和影响着旅游管理专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本文基于此,首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现状进行了解析,并剖析了产生的原因,最后对如何加强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途径平台

1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现状

旅游管理专业是近年来兴起的研究旅游业经营管理的新兴学科。它为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但随着旅游业的深度细化和专业升级,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因市场需求旺盛,导致许多学校不具备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条件但盲目的开设,导致毕业后学生的专业素质与企业要求的大相径庭,还有学校过分理论化的教学与企业实践环节的相脱节等等。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1 盲目追求办学规模,影响内涵式发展

纵观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对旅游专业人员依然存在巨大的缺口。因此,许多高校盲目地追随这一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开设大批量的旅游管理专业,但其实质并不具备开设的条件,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的导向使得学校在教学计划和教学思想以及师资力量方面都呈现出较薄弱的问题,更别说实践教学,严重影响着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教育。

1.2 教学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出现“两张皮”现象

当前,我国高校在教学上普遍存在着理论化偏重,而实践环节薄弱的情况,旅游管理专业更是如此,教学内容与行业实践的脱节,以及毕业实习流于形式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生的毕业就业以及事业的发展。

1.3 教学结构和方法的单一化,导致学生人文素养欠缺

在我国,许多院校将旅游管理专业划为理科学科,因此传统的重科技自然的观念一直引导着旅游管理学科的发展,重量化考核的人才评估体系,忽视了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情怀的培养。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我国73%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不感兴趣,尤其是提到行业法律法规时,更是头脑“真空”,对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的欠缺使得很多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急功近利,吃回扣,“宰客”,此类不良现象的频繁发生,严重损害了旅游业和学校的形象和名誉。

1.4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师资力量薄弱

一项资料显示,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称,选择从事的工作和学校学校的课程相悖很远,导致很多知识现在需要重新开始学习,普遍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太合理。实际情况,我国的很多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更偏重于大而空的管理理论的讲解,而具体实践操作很少,甚至四年一次的毕业实习很多学校为了节省成本不安排或是随便联系一两个企业,流于形式。这样很多学生毕业后,距离企业要求差距较大,一方面,企业出现严重的“用工荒”;而另一方面,很多毕业生面临失业,这种结构性的矛盾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旅游管理专业的健康发展。加之师资力量的薄弱,更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瓶颈难题。

当然,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引发有许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一方面,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发展年限较短,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可以遵循和套用。因此,探索式的发展和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存在巨大的差距,我们只有不断从国际上学习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理念,结合自身的发展,扬长避短,科学发展。另一方面,办学模式的局限和经费的欠缺使得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后天畸形。我国高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历史,使得学校教学与企业长期呈现各自为政的局面,“两张皮”的出现降低了旅游管理发展的附加效益。再加上国家对旅游管理的投入较少,使得师资力量和研究更是“心有余力不足”,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设置了人为的困难和障碍。

2 加强和改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措施和建议

2.1 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明确培养目标,科学合理设置旅游管理课程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因此,这就注定了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广博的认知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既要厚基础,还要宽口径,精钻专业课的同时,还需要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学校要从课程设置上体现这一原则,在做到与传统教育规范不违背的同时,创新教学课程和模式,以市场为依托,设计灵活的教学体系和方式,着力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全面复合人才。学校应加大研究,科学合理的设置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复合性的特点,考虑课程的细化与多学科的渗透,增设一些跨学科课程,边缘交叉课程,调整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比例,增加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让学生提前进入职业的轨道,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奠定理论上的基础。

2.2 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旅游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既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灵活的实践能力,尤其是随机应变和组织沟通的能力。而这些只有通过实际在企业中不断的操作和强化方能更熟练和游刃有余。因此加强校企合作就成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必然选择。同时这也是一项双赢的事业,通过校企合作,学校提高了产学研转化的能力,更清晰更有目标的制定学生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也能从根本上树立素质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理念。学生通过与企业的沟通和接触,提高了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学习和反过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升华理论。而对于企业来说,通过学生的实习和与学校的合作,降低了企业选人用人的风险和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效益。有效地缓解了旅游旺季员工短缺的危机和压力。

2.3 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业务和职业素质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起步较晚,所以其师资力量更是薄弱。但是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教师是核心力量。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就要增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具有实践能力,育人能力,教学能力的“三师型”教师队伍。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拓宽教师的视野。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与实践能手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和学术交流与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看世界的视野。此外,加强教师的培训,鼓励与实践基地建立产学研项目,让实践进课堂,让实践丰富课堂内容。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职业修养。

2.4 改革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

旅游管理专业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市场的需要,就必须改革传统落后的教学管理模式,创新教学方式,走与市场紧密结合的道路。尤其是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死板教学方式,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实现课堂实用性与趣味性的统一。特别是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模仿和创新能力。其次,规范教学的细节,旅游管理专业是旅游业与服务业的结合体,在实践情景教学中,要注意教学的细节,尤其是一些常用的礼貌用语以及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要将职业素质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培养学生习惯性的职业素养。同时,做好学生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的启发教育。要在上学期间,就讲授和灌输一些学生以后职业发展中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服务意识,职业规划以及礼仪规范等。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事业观。培养其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精神。

2.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人才要发展,环境是根本。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有很好的性情陶冶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加钱校园文化建设,树立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主流校园文化,不断引导学生的发展,为其全面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平台。

2.6 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由于信息和实践方面的欠缺,学生在选择自己职业时往往根据自己的偏好来选择,势必造成理想和现实差距较大的期望失落,从而形成其职业的挫败感。因此,高职院校在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和从业动机,要依据市场,根据实际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分门别类地进行宣传引导。如针对大一学生,采取成功校友的实例开展讲座或是现场交流等形式,树立其毕业就业的信心。而对大二,大三学生则侧重对其专业技术以及所需资格,软能力和硬资格的培训。大四学生要进行正确的职业引导和规划,采取必要的职业技巧培训。分门别类,步步为营,加强学生对于就业政策和形式的认识,培养其对于现实的理性思考和衡量,为学生选择正确的职业道路铺平应有的道路。

2.7 搭建合作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近年来,出现的一个现状就是很多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处于极其弱势的环节,甚至不如一些中专生好找工作。最本质的原因在于我们许多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相对较差,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心态的同时,也要增强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如通过社团,实践基地,代理制度等途径和方式,培养学生专业化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学校要努力搭建和提供合作平台,实行“学校埋单,企业用人”的制度,促进教学的科技化和实用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高职院校只有从观念上高度重视,并在实践教学中,不断优化现行的课程设计体系和培养计划,加强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和转化能力,把职业理念和职业素养“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教学环节中,同时搭建良好的合作平台,加强多渠道,全方位的职业素质的培训,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不断缓解因学生职业素质导致的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的“供需结构矛盾”,旅游业和旅游管理专业才能得到长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静峰.旅游管理专业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J].商业视角,2008(9).

[2] 于心党.论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5).

[3] 李泽或.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特点及其实施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4] 米舜.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能力素质及培养途径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0(12).

[5] 王瀛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思考[J].中国商界,2009(6).

[6] 姜麒霞.浅谈旅游专业学生素质的培养[J].中国商界,2010(12).

作者:赵仁璧

上一篇:贸易理论技术研究管理论文下一篇:汽车工业计划经济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