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困境公共管理论文

2022-04-29

摘要:市场配置和政府调控是人力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形式。面对市场配置的缺陷以及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所应承担的职责,只有将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相结合,使二者形成合力,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大学生就业困境公共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就业困境公共管理论文 篇1:

校友工作推动大学生就业途径研究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校友是高校重要而宝贵的资源,校友资源在助力大学生就业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如何更好地开展校友工作以推动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也成为了当今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校友工作;大学生就业;毕业生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業。当前,虽然经济形势稳中向好,但大学生就业形势仍旧复杂和严峻,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将就业工作作为学校的重头工作来抓,积极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推动大学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本文试以某高校2017年度就业情况为样本,分析大学生就业的状况,并结合校友资源特点,探索校友工作的新渠道、新措施,提升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性和成功率。

一、某高校2017年度就业情况样本

(一)就业方式

截至2017年12月20日,某高校2017届毕业生通过签订就业协议方式就业的占50.09%,签订劳动合同就业的占16.79%,非派遣省外签约的占3.16%,灵活方式就业的占1.87%,升学的占25.54%,自主创业的占0.3%,应征入伍的占0.21%,尚未落实就业单位的占2.04%。落实工作单位的占到了71.91%,另外升学、自主创业和应征入伍也成为了大学生的重要去向。2017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有31人,主要涉及互联网、文化教育、技术服务、机械制造等行业。同时,仍然有2.04%的毕业生未落实就业单位。

(二)就业区域

某高校2017届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于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在该高校所属山东省就业人数占73.49%,在山东省内签约的毕业生中在该高校驻地青岛市就业的占51.35%。

(三)就业行业

如上图所示,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较为广泛,领域与该学校工科优势突出的特色较为吻合。毕业生在第一、二、三产业行业就业的比例分别为0.19%、40.78%和59.03%,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制造业、交通运输、居民服务、建筑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已经成为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行业。

(四)单位性质

毕业生在国有企业就业的占13.55%,其他企业就业的占52.68%,企业成为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部分毕业生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了党政机关以及其他单位工作。同时,还有部分毕业生选择了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德国等国继续攻读学位。

二、就业状况所体现出的毕业生面临的问题

(一)就业准备缺乏充分

从就业情况来看,以劳动合同就业和灵活方式就业等相对短期的、临时性的就业方式占到了全部毕业生的18.66%,尚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占到了2.04%。累计有20.7%的毕业生对就业采取了临时性或延迟性处理,很大一部分毕业生没有从思想上、行动上做好就业的准备,在毕业季来临后,因为各种情况导致就业预期与就业现状不符的时候,出现了就业的延滞状态。

(二)自主创业成功率低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角的吹响,创业和创新已经成为了代表着新兴的年轻高级知识人群的大学生的时代任务。然而,在2017届毕业生中只有31个人,仅仅占0.3%的大学生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这也充分反映出大学生创业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阻碍。大学生具有自主创业先天的优势,他们充满激情,富有想象力,掌握着一定的科学技术,但却经常因为市场经验不足、管理经验缺乏、资金短缺等因素导致创业失败。

(三)就业竞争愈发激烈

2017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虽然从总体上来看较为广泛,但是也有着相对集中的趋势,这种趋势体现在毕业生仍然会选择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作为就业首选。粗略计算,京津冀、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接纳了85%以上的毕业生就业。而在山东省内,青岛市和济南市则成为了毕业生流向的主要城市。毋庸置疑,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机会相对更为充分,对毕业生的需求也更为迫切。但是,就业的相对集中也会造成竞争的集中,对较好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等要素的追求也必然会面临进一步的就业竞争压力,也对就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就业信息难以满足

2017届毕业生就业区域广、行业领域多,也与毕业生数量多、学科专业门类多的实际情况相适应。该高校2017届毕业生分布于19个博士研究生专业,113个硕士研究生专业,77个本科专业,分属于工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7个学科。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专业学科,就业服务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一些应用性强的专业学科往往容易受到就业单位的关注,所获得的就业信息、就业机会也会比较多,而一些相对偏文或者偏理论的专业学科却面临着就业信息稀缺的困境,只能以升学和考取公务员作为自己为数不多的相对优质的出路进行选择。

三、校友助力大学生就业的优势

随着一所高校的发展和延续,校友的数量将远远超过在校学生的数量。校友是高校联系社会的桥梁和纽带,也是高校重要而宝贵的优质资源。由于校友的分布地域广阔、行业覆盖众多、层次跨度全面、资源掌握丰富等优势,其在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必然意义重大。

(一)学缘基因优势

校友情是在同一种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熏陶感染之下因为共同的学习、生活经历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感情。建立在这种学缘基础之上,校友往往易将自己对母校的感恩和思念,融入对校友、对在校生的关心和帮助之中。同时,这种关心和帮助是相互的,彼此之间的合作也必将达成共赢的效果。因此,校友具有助力大学生就业的情感动力。

(二)就业品牌优势

校友是学校的名片,也是形象代言人,他们的工作业绩、社会成就反映了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校友所获得的成就越高,母校的社会知名度也会越高;校友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和素质品质越有影响力,母校所培养的学生的吸引力也就越强烈。因此,校友经过自身努力所积累的高校就业品牌力量和广告效应也必然对就业产生巨大的宣传作用。

(三)资源信息优势

校友们经过多年的历练和奋斗不断成长为社会上不同工作岗位的佼佼者和代表者。他们在生产、科技、教育、文化、商业等各个领域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领导、专家、学者和精英,同时也掌握了庞大的人际关系网和信息资源网,而这些资源和信息往往能够在推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经验指导优势

校友是就业和创业的经历者,校友深深地了解了校园和社会的差异,对于就业创业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经过在社会上多年不断的成长和历练,校友们不仅积累了经验,收获了成绩,也建立了较为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些恰恰是毕业生所缺乏并且对其成长、就业有着巨大指导意义的无形财富。

四、校友工作推动大学生就业的途径

(一)构建就业教育引导平台

1.设立校友榜样师范教育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优秀校友、成功案例、校友在社会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对在校大学生影响更为深刻,而建立在相同的学缘基因之上,大学生往往也会对校友的成功事迹更为信服,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受到启发和教育。因此,要努力树立校友的榜样力量,定期通过校友报告、校友讲座、校友座谈等形式开展活动,通过校友的示范和传授,引导在校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工作,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主动规划自己職业生涯规划的导航,不断磨炼就业能力,提升就业信心,从而为成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导师制。校友社会接触面广,讯息相对更为灵通,有着学校教师所不具备的丰富的职场经历和阅历,而这些恰恰是大学生在学校接触不到的,但是却对其就业有着重要影响作用的因素。因此,设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导师制,将不同学科专业、行业领域、工作性质的校友聘请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导师,与具有相应就业创业需求的大学生结成相对固定的就业创业帮扶队伍,从而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过程中能够在不同环节、不同时间给予重要的指导和帮助,助力大学生实现就业创业目标。

(二)搭建就业信息传递平台

校友无论在地域上还是行业上的分布都较为广泛,他们对所在地、所在行业及单位的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就业渠道能够有着更为实时、直接、快捷地掌握。同时,因为有着共同的学缘基因,校友往往对学校的学科设置、专业特色等情况以及相应的就业去向较为了解,能够有针对性的给予不同院系毕业生丰富多样的就业信息。因此,高校应搭建有效的就业信息传递平台,便捷校友和大学生直接的沟通和联系,高效的将校友所掌握的信息和资源传递给在校大学生,从而能够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获得不同专业、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招聘信息,充实就业选择,满足就业需要,大大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三)搭建就业实践磨炼平台

据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就业实践能力的欠缺,导致大学生对实际工作缺乏有效了解,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与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无法实现有效对接,从而导致大学生工作后经常需要先接受培训和学习才能走上岗位,因此大学生的就业实践环节就显得非常重要。一所高校的校友中,汇聚着众多成功创业的企业家或者在企业担任重要职务的管理者,而很多企业也有着吸纳实习从而物色员工的现实需求。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友企业资源,给予大学生实习实践的机会,使其在实践中提升认识就业岗位、了解工作环境、提升就业能力。

(四)搭建就业双向选择平台

因为有着共同的生活和学习经历,在共同的大学精神和文化熏陶下,骨子里种下了坚实的学缘基因,校友往往对具有相似意识品质和理想观念的学弟、学妹有着独特的感情,而很多校友企业也乐于接纳同学缘的学生,并因为这种特有的情感优势,将其作为新生力量进行重点培养。因此,校友工作推动大学生就业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举办校友企业招聘会,通过建立一个校友与在校生面对面交流的互动平台,一方面为校友企业输送优秀的人才资源,另一方面也为大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就业选择。

(五)搭建校友资助帮扶平台

1.建立困难学生就业资助制。目前,各高校都对困难学生提供了一系列奖助金制度,帮助其完成学业。然而,对于就业来说,也是需要一定的经济成本的,因此建立困难学生就业资助制,从就业角度解决困难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帮助其在校期间能够充分的投入学习中去,提升自我,实现理想,从而更好的去报答母校和校友的培养和帮助。困难学生就业资助制度有两种模式:(1)校友企业对优秀的困难学生从大一即开始提供经济支持,学生学成毕业后到校友企业工作。这种模式一方面解决了困难学生上学期间的经济问题和就业问题,同时也为企业提前预定好了优秀人才,并以感恩的心态更好的投入企业的发展进步过程中。(2)校友在毕业季为困难学生提供求职资助,从而解决大学生在求职工程中的简历投递、面试复试等环节产生的经济成本问题,为大学生顺利求职就业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也强化了大学生对母校和校友的感恩意识和回报意识,形成良好的文化传承。

2.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制。大学生是创业的主力军和潜力股,但是却往往因为创业经验的不足和资金的欠缺导致无法实现创业理想。因此,高校应吸引校友资金成立大学生创业基金,通过建立校友资金蓄水池,实现对大学生优质创业项目的帮扶。高校定期组织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审核,邀请投资校友参加评审,对好的创业项目提出发展意见和建议,并对其注资助其实现创业。同时,校友也可以对所投资的创业项目提供创业指导和经验传授,弥补大学生创业经验、社会经验、市场经验等方面的欠缺,助力其早日实现创业梦想。

高校的发展离不开校友的支持,大学生就业尤其需要校友工作的助力和推动。因此,我们应当积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形势,努力建立校友和大学生就业的联动机制,丰富内容,提升实效,通过校友的帮助支持,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谢晓青.高校校友资源开发与运用研究[J].高教探索,2010,(02):27-30.

[2]柳丽平.校友资源开发与高校就业工作共建机制探究[J].衡水学院学报,2017,19(01):106-108.

[3]欧阳秀敏.创新创业教育中校友资源利用新途径[J].三明学院学报,2017,34(03):91-95.

[4]谢献谋,刘光明.社会需求视角下的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以武汉大学工科生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8,(01):50-54.

作者:李冬 刘瑞雪

大学生就业困境公共管理论文 篇2:

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二位一体”路径

摘要:市场配置和政府调控是人力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形式。面对市场配置的缺陷以及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所应承担的职责,只有将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相结合,使二者形成合力,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市场配置;政府调控;人力资源

收稿日期:2014-05-08

作者简介:王克(1975—),女,吉林长春人,中国地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德育教育理论与方法。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大体经历了“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1]的指令性计划分配、“毕业分配办法,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2]的指令性计划分配向市场导向就业过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劳动制度的改革,除对师范学科和某些艰苦行业、边远地区的毕业生,实行一定范围内定向就业外,大部分毕业生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劳务市场, 采取‘自主择业’的就业办法”[3]的市场导向就业这三个主要阶段。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历史演进越来越体现出市场的开放、竞争和效率等特点,也越来越展现出市场配置在大学生就业中所处的主导地位。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以市场配置为基础无疑是符合国际化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而问题在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尚处于不够成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转型期。因此,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机制,在坚持市场导向的同时,更应强化政府调控,即重视政府调控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尤其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阶段,大学毕业生数量的迅速攀升已超出就业市场所能承载的负荷,市场运行也因此而举步维艰。这一困境绝不是仅凭市场配置就能有效突破的, 也不是仅凭大学生个体调整就业心态、端正就业观念就能解决的。因为大学生的就业困境从实质上看属于人才供求关系失衡的结构性问题,即由于经济体制、结构、增长方式、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变化,使大学生在知识储备、技能养成、经验获得、专业领域、年龄、性别、心理特征、主观期望等方面的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相匹配而造成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因此,解决就业配置的结构性失调问题有赖于政府调控和市场配置在大学生就业机制中有机整合,形成合力,尤其是要充分重视政府运用公权力的调控监管作用。

然而,目前学术界更多地是从市场配置的角度来探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从政府的角度来探索大学生就业问题则相对滞后,而从如何整合市场资源和政府资源以形成合力的角度来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则更显薄弱。

二、市场配置在大学生就业中的缺陷

目前,我国仍处于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配置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的主体地位仍有待于进一步确立,市场的主体资格尚未充分具备,大学毕业生资源配置中还存在着市场失灵现象。

⒈不能有效防治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人才浪费。就业市场只是为供求双方提供了交易的平台,但很难保证对人才的充分利用。例如:许多用人单位在人才选聘中脱离实际,不是本着从现实需要出发,而是本着相互攀比、学历崇拜等不良心理,竞相以高文凭为条件随意抬高门槛,一味地追求高学历。从帕累托最优原则的经济学视角来看,最优的资源配置是以适当的价格去购买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也就是追求最适合的资源而不是最稀缺的资源。而用人单位盲目的“人才高消费”则扭曲了常规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既不符合效率原则,也造成了大材小用、用非所学、用非所长的人才浪费,而且还人为地提高了大学生个人的就业成本,增加了就业难度。这是人才浪费最典型、最普遍的体现。

⒉不能有效防治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不公平竞争。一方面,就业市场是通过契约式的自由交易来实现人才供需中利益的最大化的。在交易中,毕业生是卖方,只能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游戏规则;而用人单位则是买方,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解释者,处于主动地位。特别是在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行情下,毕业生为了能找份工作, 往往选择降低择业标准。而在利益的驱动下,有些用人单位顺势以种种不合理的限制条件为标准“压价”,如性别歧视、户口歧视、相貌歧视、地域歧视等,这就直接弱化了大学生与就业机会的有效匹配能力,而且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也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对此, 因为就业市场交易的契约性、自由性、开放性等特点, 市场本身无法形成有力的制约机制予以防范、干涉和制止。另一方面,目前,社会关系在我国大学生就业中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情交换是我国关系主义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4]一项调查显示,“67.3%的毕业生通过市场招聘信息求职,16.1%的毕业生通过父母和亲戚所提供的信息成功求职,11.7%的毕业生通过朋友或熟人提供的信息成功求职。”[5]由此可见,在成功就业的大学生中,通过人际关系网络就职的占到了近1/3的比例。这种现象使得大学生之间、大学生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就业公平被破坏,那些没有关系的大学毕业生往往可能因此而成了就业弱势群体。

⒊不能有效防治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信息失真。只有当大学毕业生、招聘单位进入就业交易市场时,人力资源的供需信息才会较为直接地显现出来。然而,由于供需渠道不畅以及各地市场之间缺乏交流沟通等原因,对于那些没有进入市场流通领域的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供需情况,市场是难以把握的。这就导致了“用人单位不知何处觅人才,毕业生不知哪些单位要人才”的供需信息滞后现象。更有甚者,有的单位为了达到宣传自身的目的而发布虚假的人才需求信息,这种缺乏诚信的行为为日后大学生就业埋下了隐患。而这些问题只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必须借助于政府调控职能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三、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应承担的责任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失灵和秩序混乱,需要政府力量的介入,需要政府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统筹把握,需要通过各种公共政策的相互配合来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以预防和弥补市场配置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因此,促进大学生就业、规范不完善的就业市场是政府责无旁贷的任务。

1.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市场行为。目前,就业市场的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大学毕业生的自身权益时常受到侵犯。基于此,政府必须制定并完善有关就业的法律、法规,以此来强化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监管,进而规范就业市场行为,以保障大学生就业群体的合法权益。如政府应制定包括招聘程序规范和招聘过程公开等内容在内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办法》,进一步细化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交易规则,尽量实现人才供求信息公开化、供求途径畅通化和供求匹配过程程序化,以规范就业市场的非正常行为;政府应尽快制定《反非公平竞争法》,为大学生享有平等的竞争机会提供法律保障。如德国政府就制定了《就业促进法》,使政府、单位、高校各司其职, 互相配合,并通过法律的形式保障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待遇及公平竞争,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我国虽然也制订了《就业促进法》,但关于反非公平竞争的规定还是比较原则性的,难以消除就业市场中存在的诸多不公平竞争现象;政府还应当进一步完善生育保障制度,把女性的生育成本从单位中分离出来,由政府或社会承担,以此来减轻用人单位因女性的生育问题所承受的财政负担以及其它方面的不利因素。[6]这样,更有利于为女性创造与男性平等的就业竞争机会。只有政府加大力度增强法制建设,才能根除各种不规范、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切实维护就业市场的公平性。

2.制定优惠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受传统观念、攀比炫耀心理、对高工资的主观期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更愿意到国有大中型企业、沿海大中城市去工作,而私营企业、基层、边远地区这些人才需求市场巨大的行业或领域很少有大学毕业生。据麦克斯2013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2012届大学毕业生中,45%的本科生和61%的高职高专生选择了体制内单位,而民企和中小用人单位却少有人问津。另据麦可思2013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9届本科生毕业三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用人单位类型是“政府机构/科研事业”(53%),就业满意度最低的用人单位类型是“民营企业/个体”(32%)。[7]由此可见, 政府应制定更为优惠的倾斜政策,为私营企业、基层、边远地区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为宽松实惠的政策。如政府可对民营企业在税收、信贷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辅助其良性发展;政府还可以制定鼓励大学毕业生去民营企业、基层、边远地区就业的激励措施和优惠条件,以增强这些行业和领域的吸引力,逐步消除国内就业区域的不平衡发展现状,促使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

3.完善信息平台,提供就业服务。在当今时代,信息资源往往成为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难以充分地掌握有利的招聘信息。目前,大学生求职的途径主要有: 通过人才招聘会、借助于人际关系网、在网络上投递简历和委托中介机构等。但是,通过这些途径所传递的信息,不仅极为有限,而且也不乏骗局、陷阱和虚假成分,安全性得不到保证。由于平时缺乏与社会有效沟通的渠道以及市场信息不顺畅和市场中介不健全等原因,大学毕业生往往为了搜集这些信息资源而付出了相当大的成本,但却有可能因为信息的失真而处于低效率状态。因此,政府应进行整体设计,整合人事、教育和劳动等多个部门的力量,进行专项投入,建立完善的、一体化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通过全国范围内的网络平台等现代传媒手段准确、及时地公布什么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待遇如何等招聘信息。这样,一方面,有助于政府治理那些诚信状况差的用人单位,以推动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 大学生可以根据这一全国性的信息平台及时高效地获得就业信息并根据真实可靠的信息做出合理、科学的选择,从而减少择业成本和就业难度,有更多的精力用来提升自身素质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在美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指导和帮助是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所应扮演的主要角色之一。

四、建立“二位一体”模式,形成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合力

面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缺陷以及政府所应承担的职责,正确处理大学生就业中市场配置和政府调控的关系,使两者有机地形成合力,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

⒈端正思想。在处理大学生就业中市场配置和政府调控的关系时,应避免非此即彼的思想偏差。一方面,不能全盘放弃政府的调控作用。作为管理社会事务的主体,政府在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上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经历了由国家“统包统分”发展到“双向选择”,再发展到现在的“自主择业”。虽然在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中越来越突出市场在大学毕业生资源配置中所发挥的基础性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从此政府就可以完全退出资源配置的舞台。如果在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源配置中缺少了政府调控的职能,那么,目前尚处于不断完善之中的“市场配置缺陷”就难以弥补,市场配置失灵的局面也将长期存在;另一方面,不能因为“市场缺陷”而放弃市场配置。针对目前就业市场中存在的一些非正常现象,有人认为有必要回归到以政府为主导的分配时代,而片面放大市场配置所存在的问题。事实上,如果没有市场配置,就难以形成人才的激励和竞争机制,而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也会因为脱离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体制而变成空中楼阁。从大学生就业的实践来看, 只有市场配置和政府调控相结合,才能达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的效果。

⒉分清主次。作为大学生人力资源配置的两种途径——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并非并驾齐驱,而是有主次之分的。目前,我国的经济运行模式是市场经济, 而与之相适应的主要人力资源配置形式也应该是市场配置。在两者的关系中,市场配置应处于主导地位,起决定性的作用;而政府调控则处于辅助的位置,是市场配置的合理补充。如果两者处于并驾齐驱的平行位置,则政府所做出的决策和市场机制的运行就会出现各自为政甚至彼此矛盾冲突的局面;如果颠倒了主次位置,以政府配置为主,以市场配置为辅,则又回到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力资源配置的模式上去,就会因脱离市场的实际需要而管得过死,也会因无法与现行的经济运行体制相匹配而矛盾重重。所以,应从经济运行的实际出发,在大学毕业生的人力资源配置中,形成以市场配置为主,以政府调控为辅的就业分配格局。从运作的次序上看,政府调控政策的制定应该以市场情况为参照系;而市场配置的运行应该在遵循政府各项规章制度的前提下进行。从运作的方式上看,政府的作用应该是有限的,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对市场配置的补充,如市场本身所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等。

⒊形成合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机制下,政府的责任是有限的,政府的作用在于掌舵而非划船, 在于政策性的引导, 在于寻找到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主导两种大学生人力资源配置途径的有效结合方式并形成有机合力。在宏观调控中, 政府应该把着力点放在规范就业市场行为、净化就业市场环境、健全就业服务系统、调节大学生数量和质量以及诸如年龄、性别、地域、专业等方面的结构平衡等问题上,通过对市场供需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的调控,使市场配置在大学生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以更好地发挥,进而形成开放、竞争、自由、公平、有序、高效的就业市场环境。最终形成这样的格局:即大学毕业生在政府所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引导和保护下,以就业市场为平台, 凭借个人综合素质公平竞争,自主择业;而招聘单位则以其工作环境、劳动条件、薪金福利待遇和发展前途等吸引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生与招聘单位之间在平等、自愿、互利、公平、公开的原则下签署就业合同, 并依法享有和履行就业合同中所规定的各项权利与义务。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发挥政府连接就业市场与大学毕业生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在宏观上为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提供方向性的指引,在微观上通过制定具体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来规范就业市场行为,保护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才能真正形成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之间的有效合力,从而推动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中央政府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Z],1951-10-01.

[2]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Z],1985-05-27.

[3]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Z].1993-02-13.

[4]边燕杰,张文宏,程诚.求职过程的社会网络模型:检验关系效应假设[J].社会,2012,(03):27.

[5]翁秋怡.关系网络与高校毕业生求职实证研究[J].中国市场,2013,(02):77.

[6]陈玲芬.女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其解决策略研究[J].特区经济,2014,(03):233.

[7]麦可思.2013年中国.大学就业报告[EB/OL].http://www.tuchina.org/gnxw/2013-06-14/7078-3.html

(责任编辑:高静)

作者:王克

大学生就业困境公共管理论文 篇3: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影响及对策探析

摘要:突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会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冲击,其中也会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产生一些不容忽视的客观影响,通过对影响进行分析,尝试提出一些应对措施,以促进大学生更好就业创业。

关键词:公共卫生事件;就业创业;对策

自上世纪以来,人类社会遭受了一些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肆虐,事件深刻影响着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着人类社会各个领域,从生产运行到个人生活都遭受了巨大压力和困境,尤其是在当今社会,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给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带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结合国内高校就业创业工作实际,分析事件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影响,尝试采取一些应对措施,指导和帮助毕业生把握面临的就业创业形势,推动毕业生更好就业创业。

1、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影响

1.1大学生就业创业形势变得严峻,就业面临多重压力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为了做好事件防控工作,切实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通常会实施隔离措施,这样造成大部分经济活动基本受阻,经济严重下滑,劳动力用工需求骤减,如事件在全球出现严重状况时,会造成国际间边境关闭,商贸往来遭重创,对外贸易严重萎缩,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损害,且短时期内都难以摆脱影响,外部环境很不容乐观。在此背景下,国内经济在下行压力与卫生事件双重叠加影响下会艰难恢复和缓慢增长,而企业招聘人才需求也呈现较大悬殊,除互聯网化程度高、运营环境人员聚集程度低等个别行业的企业对人才有较大需求外,其它很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会大幅下降,降幅达五六成的现象比比皆是,可见事件严重影响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大学生就业创业严峻形势无法避免,就业市场竞争将非常激烈。

1.2大学生求职渠道新转变,需增强线上招聘适应能力

出于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需要,很多单位会被限制开展现场招聘面试活动,转而借助网络“线上”招聘,即“云招聘”, 而且网络招聘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显著优势是显而易见,通过线上招聘活动,能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便利的求职机会,减少不少障碍。与传统的面试招聘相比,“线上”招聘的内容和形式各有不同,大学生求职择业要善用好各自优势。可见,在互联网时代,事件影响求职渠道新转变,大学毕业生要尽快调整求职方式,加强网络学习,了解和掌握线上求职的方式方法,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通过网络就业渠道了解相关的就业信息,并通过该途径向招聘单位投递简历和进行面试。虽然部分大学生通过线上招聘能实现就业,但对一些大学生而言,短时间内却无法有效适应新式的“线上”招聘,如有些学生面对海量招聘信息应接不暇,信息处理能力不强,难以选定付诸行动的求职目标,有些学生对企业简化了的招聘考测流程与模型缺乏深度准备,网络面试效果不佳等情形,显示出学生对网络招聘不太适应,从而错失较多就业良机,影响顺利就业。

1.3大学生就业创业信心受影响,就业心理等问题增多

各行各业的经济活动在公共卫生事件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广泛影响,一些中小微企业甚至难以生存,面临困境,进而出现破产、倒闭、关停了,这些情形一定程度冲击着毕业生就业创业信心,引起一些心理问题。如有些学生想创业,但本身缺乏创业经验,心理上更容易受到影响,甚至还会出现畏惧等不良心理反应,创业信心大减。受事件影响,有些学生对整体就业形势预判不足,容易产生消极负面情绪,个人安全感出现危机,产生悲观就业心理。有些学生在短期内工作难以有着落或“录用等待期”有些漫长而着急、烦躁,同时就业市场、毕业时间和毕业论文因受事件影响,网络求职又是一项新挑战,进一步造成其心理不安。有些学生本身存在自卑怯弱心理,在线上一(多)对一视频面试遭受挫后更加明显。还有些学生置严峻形势而不顾,不切实际还一味追求好职位高薪酬等自负自大心态,甚至还产生就业攀比心理。此外,有些学生在卫生事件中养成了依赖外界的心理,在家坐等国家政策支持、依赖他人推荐,当被推荐的工作与本人期望存在落差时又出现心理偏差,产生就业心理问题。可见,公共卫生事件给大学生造成很大心理压力,就业心理问题增多。

面对公共卫生事件来袭,如何引导和帮助大学毕业生化“危”为机,顺利实现就业创业,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结合就业创业工作实际,通过分析事件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相关影响,试着提出一些应对措施,以促进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创业。

2.面对突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应对策略

2.1政府和高校等部门要构建应对突发事件的就业创业应急机制,增强应对能力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来袭,许多地区和行业会遭受重创,国际间商贸往来中断,劳动力市场用人需求将大幅度萎缩,造成大学生就业创业困难加大,失业率会上升,大学生求职择业竞争激烈。对此,政府和高校首先应当进行就业预警,及时实施和启动就业方案。当失业人员的数量规模超过警戒值,需要及时联合相关部门制定和出台一系列应对失业的应急预案,如补助就业困难大学生、开发公益性的就业岗位等方式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尤其是重点关注大学生就业脆弱性高的群体,把其纳入就业援助对象,通过开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形式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并发放一定的财政补贴,帮其度过艰难时期,减轻就业压力。其次,政府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动态,召集相关部门组建联合领导机构,跟踪和核实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建立专家咨询团队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开展科学的评估与分析,形成报告,指导政府和各高校在事件下有针对性开展就业创业工作,缓解学生就业压力。

2.2高校要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机制,有针对性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

首先,高校针对就业创业工作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时出现的不足,建立专业的就业创业指导、师资队伍以及学科研究的教研室,在促进教学改革工作开展的同时,作为就业创业指导的研究机构,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状况开展动态的调查和追踪研究,为学校在面临重大突发事件时提供决策参考。其次,高校要进一步发挥心理咨询辅导站功能,邀请专业的心理专家为大学生在重大突发事件来袭出现就业创业困境提供心理疏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心态。最后,高校要整合自身拥有的社会资源并充分加以利用,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帮助和指导,比如,高校可以邀请企业的人力资源资深人士、自主创业成功校友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开展线上的就业辅导工作,为大学生就业创业解惑答疑。

2.3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力度,通过实习实践基地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校要深化校企合作力度,形成良好的人才联合培养模式,齐心协力建设好实习实践基地,可有效解决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问题。通过实习实践基地,能极大提升大学生就业的综合能力,如动手实操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职场适应能力等,而且通过实习实践,能培养出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综合性人才。此外,通过实习实践基地进行人才培养,有利于让学生早日深入了解企业,感受企业文化,认可企业,也有利于企业有效考核和聘用实习生,毕竟通过几个月的实习实践磨合,双方在一定程度上已相互充分认识,有利于确定学生的聘用关系,这样有助于毕业生解脱网络求职面试压力与不适,顺利实现就业,减轻就业压力,增强就业能力。

2.4高校要强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自觉践行,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和自信心

职业生涯规划能指引大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提升个人修养,增强就业创业能力。毕竟,大学生通过科学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发展,能较早明确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有计划的提升个人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就业能力。而端正就业的心态,使自己能够自信从容并冷静地面对就业难的挫折,并指引自己做出比较理性的选择,同时,在求职择业时能主动出击,善于抓机有利的就业机会,减少事件所产生的就业困惑和心理压力。

2.5政府和高校要针对事件出台就业创业优惠政策,优化就业创业服务功能

应对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大学生就业创业严峻形势,政府要及时出台各类就业创业优惠措施无疑是一针强心剂。政府增加特定岗位招聘力度、扩大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的招考招录名额、加大家庭贫穷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力度等政策,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便利条件,扩大就业门路,优化毕业相关程序和手续,提供便利条件,能极大提振大学生就业信心,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质量。当事件影响劳动力市场用人需求萎缩,线下供需见面会困难时,政府和高校通过及时疏通线上就业渠道,做好线上服务,推出各类网络招聘活动,创新网络视频面试,提高招聘效率,促进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同时,在国家陆续出台和实施一系列促进就业创业政策下,高校要为毕业生提供精准化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促进学生与用人单位、学生和学校有效对接,借助可用的各类通讯手段,每天向学生及时发布和推送就业信息,使学生能够实时掌握就业动态,也可根据企业招聘信息去筛选相对应的毕业生推荐给用人单位。各高校要及时汇编就业政策,优化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创业线上指导政策和资源,指导毕业生准备求职过程中所需要的简历和应聘技巧等。

总而言之,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客观的就业创业形势和大学生主观就业创业心理,且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在突显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重要性的同时,对此,要求我们要积极面对并有效处理,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更为精准化的指导服务,使其在形势变化之中能够冷静的思考与选择,培养并展现更好的自己,实现理想的就业与创业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鑫、吕芳.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公关热点  公关世界理论版7-8

[2].张锐.疫情时期的大学生就业全链加速策略  特稿 2020(9):34-37

[3].陈建伟、赖德胜.疫情冲击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化与对策特稿 2020(11):34-37

[4].朱宜.新冠肺炎疫情期,如何促進大学生就业创业  HR人力资源:123

[5]. 王双煌.疫情背景下的大学生职业  选择与就业心理[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04):78-80

作者简介:吴志卿,男,助理研究员,大学本科毕业,专业是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研究方向:高教研究、大学生就业创业、学生管理等。

作者:吴志卿

上一篇:城市贫困人口相关问题研究论文下一篇:水产养殖排水水质生态农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