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就业工作研究论文

2022-04-20

[摘要]高校大学生就业过程呈现出涉及多主体且复杂开放的非线性动态系统特征。文章聚焦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大学生群体,在构建大学生就业系统框架的基础上,研究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从内部结构寻找就业系统内动力机制的问题根源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提升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就业工作实效。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学生就业工作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学生就业工作研究论文 篇1:

在大数据环境下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研究

【摘 要】论文对目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深入探究了该如何利用大数据环境做好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以期能够引起广大高校的重视,提高我国毕业生的就业率,同时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资料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越来越成熟,大数据已经开始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并为其所处行业带来了巨大的价值。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对于紧跟时代潮流的大学生来说,必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就业压力巨大,2017年毕业季约有749万大学生,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成为了“史上最难就业季”。而将大数据技术融入到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去,能够解决大学生就业面临的诸多困难,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2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

2.1 城市差异大,地方政策不完善

我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依然存在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城乡经济条件差距较大等问题,这些现实问题都会对大学生的择业意向产生影响[1]。图1为我国毕业生意向城市统计,通过观察图1可知,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经济发达,是高校毕业生的首选,大量的毕业生涌入必将导致这些城市的就业呈现饱和的状态,从而有一部分毕业生难以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而中西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难以得到大学生的青睐,导致许多职位没有大学生前来应聘,大学生就业分布不均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境的一大重要诱因。此外,由于地方政策还不够完善,尤其是现存的户籍制度使得来自不同地域的毕业生得不到平等的就业机会,对大学生就业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2 学校的教育方式较为落后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就业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国有部分高校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针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系统的传授,授课所用的课本往往是過去的老教材,从而导致大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实际上与社会是脱节的,大学生知识储备不足,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基本需求[2]。要知道,大学阶段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学习、读书,而是能够做到学以致用,能够将其学到的知识转化成技术与能力,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但是现在越来越趋于固化的教学方式,会使得大学生毕业以后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掌握的知识老套陈旧,难免会成为“井底之蛙”。

2.3 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综合实力不高

以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用人单位更青睐于具有职业技术能力和素养的应聘者,并不愿意招聘刚毕业的大学生,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一,应届毕业生并不具备工作经验,用人单位需要对其进行专门的培训,这会增加企业的用人成本;

第二,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社会经验,还有一些毕业生意志力薄弱、适应能力差,一旦加班或者出差就叫苦不迭,甚至辞职、跳槽,浪费企业的资源,影响企业办公环境。

此外,有些大学生专业课学习的不够扎实,不了解就业市场,同时对于未来比较迷茫,没有一个明确的工作计划,从而影响其就业。

3 大数据环境下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措施

3.1 政府部门利用大数据出台保障就业政策

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大学生的专业分布以及就业意向,通过进行交叉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颁布就业政策,保证大学生顺利就业。同时利用大数据对行业的发展进行预测,向广大毕业生展示中西部目前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趋势,鼓励大学生中西部地区发展,改善目前大学生就业地点分布不均的情况,缓解沿海经济带的就业压力,向中西部地区输送大学生资源,从而实现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共赢[3]。

3.2 利用大数据完善就业平台

首先,招聘平台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毕业生的求职意向以及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为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搭建一条快速沟通的桥梁。其次,传统的招聘方式受时间、空间的影响非常大,不仅仅使得招聘成本较高,而且难以招聘到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在大数据的背景下,用人单位可以根据企业需求在网上海量选择满足要求的应聘者,节约大量的时间和成本。最后,求职者也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岗位,即使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大数据技术也能找到与其需求相匹配的其他岗位,从而有效缓解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

3.3 高校利用大数据技术开拓就业新路径

大数据为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

首先,大数据技术丰富了教学资源,学校能够进一步了解最新动态,同时掌握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和社会全面对接,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面。

其次,教师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大学生的兴趣点设置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彻底摒弃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最后,通过大数据技术能够了解到目前最前沿、最尖端的技术知识,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知识对教材进行整合,使大学教材能够与时俱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3.4 大学生利用大數据技术提高自身综合实力

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大数据条件下,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基于互联网信息平台进行平等交流、对话,实现共赢。借助大数据,挖掘分析数据信息,实现数据信息的整合和流动,为大学生充分获取市场信息提供便利。通过大数据准确预测经济发展前景,为大学生形成较为合理的就业预期打下基础,既降低就业成本又符合企业需求,实现就业目标[4]。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有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这门课程开设的主要对象是毕业年级的学生。但是,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应该安排在大学的各个学期,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利用大数据技术,结合自身所学的专业、爱好等情况,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类别,大学生能够尽早的树立目标,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从而避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走弯路,尽快实现自己的目标。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紧张,而城市差异大,地方政策不完善、学校的教育方式较为落后、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综合实力不高无疑加剧了这一现象。为了缓解就业紧张的局势,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政府、学校、学生个人以及就业平台都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从招聘、应聘两个方面挖掘就业信息,为广大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实力,帮助更多大学生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李鹏,蔡治廷.大数据时代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5):86-88.

【2】陈智旭.利用大数据实现大学生精准就业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08):81-83.

【3】陈钧.大数据时代条件下大学生就业促进论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7(05):98-100.

【4】魏鑫,李美姗,李璐.大数据时代的大学生就业工作研究[J].中国市场,2017(17):125-126.

作者:张海江

学生就业工作研究论文 篇2: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就业工作研究

[摘 要]高校大学生就业过程呈现出涉及多主体且复杂开放的非线性动态系统特征。文章聚焦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大学生群体,在构建大学生就业系统框架的基础上,研究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从内部结构寻找就业系统内动力机制的问题根源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提升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就业工作实效。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就业

[DOI]10.13939/j.cnki.zgsc.2018.36.094

1 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原理

美国福瑞斯特教授早在1958年为分析生产及库存等企业管理问题创立了系统仿真法,早期系统动力学由此而生。它是一门分析研究复杂系统问题,在控制论、信息论和计算机模块技术等于一体的基础上,研究系统中信息反馈的理论,是一门认识并解决系统问题的交叉综合学科。

系统动力学帮助实践者构建复杂系统的模型,分析其内部结构的系统行为,进而获得系统行为之间的内在机制,挖掘产生变化的深层次因果关系,为决策者提供各种待选方案。

毕业生去向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涉及大学生、高校、用人单位等多个主体,并受到个人择业观念与就业能力、学校资源配置与教育引导、家庭经济基础与社会关系、国内社会支持与就业环境、国外留学政策与发展趋势等多重因素的相互影响。从系统动力学角度分析,这是一个非线性、开放性的自组织耗散性行为的集合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受到多个内部和外部变量的制约。

2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就业系统框架的构建

基于系统动力学建立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就业系统模型的主要思路是:一是确定建模目标,通过构建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大学生就业系统模型,查找影响就业率的关键因素,优化就业系统功能,提升就业率。二是确定系统边界,分解系统结构,画出系统框图。三是分析系统框图和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描述就业动态行为的主要反馈回路,整合出能够反映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就业系统整体结构和功能的模型。四是针对模型提出问题、解决对策和建议。

2.1 边界确定

就业系统边界可根据实际具体问题确定,一般情况下,社会性系统都是开放性系统,系统范围可大可小。一个大问题可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即不同的小系统,每个系统中都存在信息反馈。

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作为二级教学科研机构,通常附属于某母体高校。因此,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就业系统内部结构主要包含供给方和需求方:供给方主体包括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机构)、家庭、学生本人,需求方主体包括国内外升学市场、国内外就业市场。系统外部结构主要包含国内外政府、国内社会。(见图1)

该就业系统的内部结构决定了关键核心,系统外部结构起到宏观调控等影响作用。系统内外存在各种形式的信息交换和流动。

2.2 因果关系图分析

因果关系图由一系列原因与结果要素组成,形成闭合反馈回路,是反映系统内主要变量之间因果关系链的集合。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大学生就业(率)系统因果反馈图能够指导高校教育工作者考察系统组成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强调了彼此间潜在和显现的影响。系统的参数和结构一般随时间变化,起主要作用的重点回路可能由于系统内部的作用而产生变化。

从优化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大学生就业工作管理实效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反馈回路(见图2)。

(1)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机构)、家庭—大学生—国内外升学市场—国内读研或国外留学的高校—就业率—政府和社会—高校、家庭。高校(合作办学机构)注重培养学生的各项技能,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家庭具备支持孩子继续升学的实力,学生升学能力得到提升,可申请到心仪的国内外高校继续深造,深造数纳入就业率。就业率提升后可影响带动整个外部环境变化,进而激励高校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2)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机构)、家庭—大学生—国内外就业市场—国内外用人单位、自主创业企业、村官或支边地区机构等—就业率—政府、社会—高校、家庭。高校(合作办学机构)大力培养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技能,家庭具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学生就业能力和实力得到提升,进入满意的用人单位工作或自主创业。高校就业工作积累更多成功的实践经验,将外部环境变化纳入不断完善的就业能力培养体系。

(3)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机构)、家庭—大学生—待业—就业率—政府和社会—高校、家庭。高校(合作办学机构)如不重视学生就业和升学能力培养,家庭经济条件差等,会降低學生的就业能力,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高校(合作办学机构)可整合的社会资源减少,不利于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大学生毕业就业率=(签就业协议+签劳动合同+已上硕+已出国+用人单位证明+自由职业+自主创业)人数/毕业总人数。从提升就业率视角看,主要存在高校和家庭层面影响因素—大学生个人层面影响因素—就业率—外部影响因素这一反馈回路(见图3)。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承担对大学生开展就业心理辅导、职涯规划教育、专业技能培养等职能。专业知识传授和综合技能培养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主要任务,学生的就业情况也是对其教育教学成果的综合考察。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生升学压力大、学业负担重,通常不仅要满足学术标准,还要达到英语进阶或毕业标准等。因此,面向在读学生尤其是毕业生进行普适或个体心理辅导具有积极的稳定和推进作用。同时,为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宣讲就业政策,传递招聘信息,帮助学生尽早做好留学规划也是至关重要的。

家庭在学生就业方向上起到了指导和支持作用,其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会影响毕业生未来的就业去向。

学生所具有的心理素质、专业能力、就业与升学能力等是影响就业率的重要因素。良好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正确和积极的择业观念是学生开启就业或升学新阶段的保障。能否在国内外就业或升学市场中认清自己的位置并做出恰当选择,是影响就业的关键。学生的专业能力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获取,更是在就业或升学市场中生存的基础。

各国政府对于出国深造的留学政策、社会整体就业形势直接影响着毕业生就业率。同时,就业率的高低变化也会反作用于就业政策和整体社会就业及升学环境。

3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就业工作对策建议

3.1 推动全球高校联络就业市场建设

与目标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留学申请提供更多优质选项,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推动合作办学机构内涵式发展,提升国际声誉及国际化水平。例如选派优秀教师前往海外高校进行学术交流;聘请海外高校相关学科背景教授举行学术报告会,开展科研合作;搭建Summer school平台,选派学生前往对方高校参加短期访学活动;组织联络海外高校在合作办学机构开设研究生招生专场宣讲会,帮助毕业生精准择校。

3.2 特色化职业发展与规划课程体系建设

合作办学机构可独立设计特色化职业规划课程,分年级、分层次构建全程化就业辅导体系,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出国留学、国内读研等全方位指导,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就业和升学能力。通过讲授,引导学生了解各国教育体制及相关学校、专业情况,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知,为毕业出国深造做好准备。

3.3 建立海外求学期间辅导机制

辅导员定期与学生通过网络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海外的学习、生活状况,持续进行心理辅导和职业教育,确保学生在海外学习期间做好毕业规划,督促学生尽早确定毕业去向,及时申请国外留学高校或办理相关就业转档手续。

3.4 建立专业化职业规划辅导队伍

针对合作办学机构负责职业规划教育的教师定期开展培训,使其掌握辅导学生留学材料、推荐适合的升学高校和专业等技能,开展就业及留学心理辅导。

参考文献:

郭飞,王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系统动力学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5(3):29-32.

作者:康娜

学生就业工作研究论文 篇3:

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研究

【摘要】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服务大学生就业已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新的任务和内容,加强共青团工作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研究,可以使这两项工作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收到良好的成效。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高校共青团;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招生规模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就业已经成为青年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并把“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作为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要面临和解决的一项战略任务,高校共青团应从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角度出发,积极主动地帮助大学生实现顺利地就业,这是进一步增强团组织凝聚青年的有效形式,也是高校共青团的根本责任和义务。

一、高校学生就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毕业生人数剧增,就业岗位需求增长缓慢

从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开始,当年毕业生仅为100万人,到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人数净增长近六倍。然而,近年来社会可提供给大学生就业的岗位数量却增长缓慢,有时甚至减少,这就直接导致了就业竞争的压力日益增长,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在70%左右的较低水平徘徊。

2.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旱”“涝”不均

毕业生大都喜欢留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选择机关、事业单位或国企、外企等薪资待遇好的岗位就业,不愿到乡镇、农村和基层企事业单位去,大量毕业生拥挤在“好”地区、“好”单位,形成了“涝”,而大量基层单位、欠发达地区急需毕业生却求之不得,形成了“旱”。

3.部分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大学生虽然在学校里经过系统地学习,掌握了较为丰富的知识,但其所具备的综合素质还有所欠缺,主要表现在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差,团结协作的意识不强,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够,难以很快胜任工作岗位。

4.高校缺乏毕业生就业工作有效的平台和措施

虽然绝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但其工作职能仅仅限于联系用人单位、发布招聘信息、安排讲授就业指导课和毕业生派遣等,而对提高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缺乏有效的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二、高校共青团在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地位和优势

高校共青团有着完备的组织体系,从学校到院系和班级,都建立了团组织,团组织结构清晰,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大学生。高校共青团拥有一支年纪轻、素质高、干劲足的工作队伍,他们知识丰富,善于创新,责任心强,在平时的工作中能贴近学生,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尊重。高校共青团经过多年的积累,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工作载体,如“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见习活动、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校园学术科技活动等,这些活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的同时,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学生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这些优势保证了高校共青团组织在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途径和措施

1.整合大学生就业工作信息资源

全国共青团组织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开放式系统,遍及社会的各行各业,有着固有的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高校共青团可以与校外各级各类单位团组织加强联系,积极收集就业信息,定期向毕业生进行发布,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数据库,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促进毕业生和就业岗位的合理匹配。加强与校友、企业的联络,充分挖掘各行业校友和社会资源,发挥他们的宣传和推介作用,为毕业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就业见习实习活动,建立一批实践实习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实习机会,提供预备就业岗位,尽最大可能地将实践实习基地转变成为实际就业渠道。

2.搭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平台

高校共青团可以通过探索自身品牌工作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结合点,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加强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协调、组织管理、创新创业意识、自我调节等方面能力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在校期间就能初步具备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素质,尽快适应工作。

大力开展校园学术科技和文化艺术活动,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加大软硬件的投入,设计和开展一大批内容新、质量高、参与广、效果好的活动项目,吸引不同层次的学生参加,从而使学术科技和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达到正常化、经常化、广泛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在工作中用创新不断开拓新的局面。

积极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要引导、鼓励创业文化的建立和创业观念的传播,为大学生创业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帮助他们解决场地、创业项目、财务管理、投融资渠道、企业管理等问题,让创业活动能正常运转起来,让他们逐步掌握创业过程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业实践能力。

认真指导各级学生组织开展工作,加强大学生组织管理能力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的培养。高校共青团可以合理设置学生组织的部门和岗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锻炼机会,放手让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摔打、磨练、成长,从而使大到学生会、社联主席,小到班级、社团干部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3.帮助大学生开展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成功的人生需要科学合理地规划。高校共青团组织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开展社会调查、企业帮扶、团日活动、实习见习等活动积极引導大学生走出校门,让他们在活动中能正确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差异、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在活动中端正就业态度,调整就业预期。通过邀请企事业单位领导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面对面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为他们传授就业创业的知识和理念,让他们了解职场的要求。通过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模拟招聘会等活动,帮助大学生掌握与职业发展、职业选择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解决个体在职业发展方面遇到的困难。加强与地方的协调,在基层和欠发达地区建立实践基地,组织大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使他们对今后的就业早认识、早准备、早规划,从而珍惜学习时光,从多方面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林行.浅析共青团组织在服务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院,2009,12.

[2]袁罡.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5.

[3]姚军.高校共青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12.

[4]崔露.发挥高校共青团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促进作用于[J].决策与信息,2009,12.

作者简介:陈德翼(1975-),男,淮海工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团委书记,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陈德翼

上一篇:农村农机特点分析论文下一篇: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