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生管理工作论文

2022-04-18

[摘要]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具有范围广、事情杂、头绪多等特点。作为学生管理干部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学生管理者就要深谙管理的“方圆”之道,充分运用“方”、“圆”管理艺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谈学生管理工作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谈学生管理工作论文 篇1:

也谈学生管理工作的“度”

【摘要】古今中外的教育者总结了极为丰富的学生管理经验。然而,当今的教育教学实际情况的变化让我们如何应对呢?笔者认为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时俱进,在继承上有所创新,不能陷入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泥潭,必须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基础上克服宽严失当,张弛无度的学生管理工作的通病。

【关键词】过犹不及宽严有度简繁适宜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量和质的统一,做事情要把握好适度原则,否则过犹不及。下面就学生管理中的“失度”与“适度”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过犹不及——警惕抓得过紧

政府倡导素质教育已有好几年了,但由于教育体制改革总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教师的考评不够科学,学生的升学考试制度不够合理,导致重知识轻综合素质的不良现实。当考试成绩成了衡量教育的主要标准时,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就永远走不出应试教育这个怪圈。为了提高升学率,树立优质学校的品牌,必然会提高老师的教学压力。老师为了名誉、为了竞争上岗的生计问题,必须让所教学生提高分数成绩;而提高成绩的最稳当最见效的方法就是迫使学生抓紧时间学习,提高作业量。

“勤奋出天才”,这已成了大多数教师信奉的格言。讲勤奋,就不能在作业量上过多强调为学生减负。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中小学学生从未像现在这样学得累、读得苦,真正着了“黄宗羲定律”的道一一比强调素质教育前变本加厉。在小学,学习好的,做完家作就啃资料,双休日上奥赛班辅导;学习差的,罚做练习,双休日就可能送去学音乐学美术之类。在中学,练习多、考试勤、双休日要补课、晚上要到学校上晚自习。最苦的是初三、高三毕业班的同学,他们的睡眠时间绝大多数难以达到每天7小时。

物极必反,过犹不及。偏偏很少人能不随时下之大流,讲究张弛得体,劳逸结合,注意其中的“度”。打疲劳战,搞题海战术,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联想力能不受影响吗?学习除了成为考试机器,还谈什么培养创造性?谈什么素质教育?

二、宽严有度——力戒管束过严

“严师出高徒”,中国历来崇奉“严师”,似乎对学生越严越好。现在独生子女多,好逸恶劳,厌倦学习的学生多。学习不认真,在校打打闹闹,逃学上网游乐。广大家长也特别希望老师严管严教,将自己的子女“严”出好成绩来。

诚然,人才是教育的产物,严格要求学生是每个教师的责任。然而,事物都是这样,过了头不好。从长远来看,小到个人事业,大到民族前途,过分严厉的管教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人才的成长。严管的第一个直接后果是,学生对师长产生挥之不去的畏惧心理,长大了怕官僚,怕权威,怕强手,懦弱温顺,奴性滋生,缺少健全的人格,有损民族自尊自强的人格精神。此外,我们的传统教育重规矩,而在现在这些规矩成了制度条例,以法规的形式出现。规矩太多,标准单一,知识成了条条框框,严重阻碍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阻碍了学生的心智发展,以致阻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因此,教师对学生宽容,考试测评追求个性发展,重视个性教育,不苛求学生,宽严有度,这成为我们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准则。同时,要避免“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极端行为,扬长避短,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强烈的进取意识。国家允许学生仅凭一门突出的成绩就能上优秀大学,教师对学生也就不求全责备了,那么,个性教育应会得到强有力的推动。

总之,宽严有度,发展学生的个性,事关学生的成长和民族的振兴。

三、简繁适宜——切忌爱之太切

中国老百姓称许老师的爱心,总爱用“父母心”作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慈母与严师是最重要的。在学校管理方面,“慈母”与“严师”这两个角色都容易受到鼓励而走向极端。

自古“慈母出恶少”,学生能力上的欠缺,性格上的任性,私欲的膨胀,多与“爱之太切”有关。西哲有言:“不要给我真理,让我自己去找。”尽管此语也有些偏颇,但对包揽代替式的关爱教育无疑是最有力的抨击。中国并不缺少智慧,各种管理思想在先秦即多具形态。如果说“管得太严”是法家方式,那么“爱之太切”则具儒家特征;中国的教育管理尤其是学生管理,缺少的是道家思想,以简驭繁,无为而治。我们应该综各家之长,纠偏防失,繁简得宜。

总之,我们当代教育工作者应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为指针,在学生管理方面要求讲究个“度”,防止走极端。

作者简介:罗华,宜春四中,邮编:336000

作者:罗华

谈学生管理工作论文 篇2:

谈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方”和“圆”

[摘 要]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具有范围广、事情杂、头绪多等特点。作为学生管理干部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学生管理者就要深谙管理的“方圆”之道,充分运用“方”、“圆”管理艺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在制度的制订和执行上应做到“内方外圆”;在矛盾的协调与沟通上做到“大方小圆”;在积极性的激励与调动上做到“神方形圆”;在学生干部的选择与使用上做到“背方腹圆”。“方”是学校的脊梁,“圆”是管理者的锦囊;“方”能制“圆”,“圆”能补“方”。

[关键词]学生管理;管理策略;“方、圆”结合

学生管理是一门艺术,其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更好地从事学习活动,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学生管理者就要深谙管理的“方”“圆”之道,充分运用“方”“圆”管理艺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在学生管理的实际活动中,“方”是有棱角的,指向的是管理的原则性、规范性,强调的是用制度进行管理;“圆”是指圆滑,指向的是管理的灵活性、变通性,讲求的是管理的弹性和人性化。“方”与“圆”的辩证统一,即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就是现代学生管理的科学而艺术的管理方法。

一、在制度的制订和执行上做到“内方外圆”

制度是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条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这个道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要讲求“内方外圆”。

“内方”指的是在制定制度时要从严要求,强调制度的严肃性和规范性,任何人不得违反,否则一律要按相关条例给予处理。一方面要求管理者要带头遵守规章制度,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引领全体学生遵纪守法,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另一方面,要求广大学生要在制度的允许范围内担当好“学生”的角色。

“外圆”主要体现在制度的执行上。制度的执行是以保证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为目标的,而不是以惩罚和制裁学生为目的。学生管理的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独立人格、自尊心极强的人,是需要尊重、信任和理解的学生。

因此管理者在执行相关制度的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人格。全国政法干警招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开展时间较短,所以在制度建设上还很滞后,很多制度的制定都还处在摸索阶段,我们在制度管理上始终本着“内方外圆”的策略进行管理,从实践来看,我们感觉效果不错。

二、在矛盾的协调与沟通上做到“大方小圆”

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管理工作者与学生之间存在分歧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若不及时协调与沟通,积少成多,就可能会影响到学习和工作的顺利开展。就试点学生来说,他们阅历有深有浅,能力有强有弱,学历有高有低,个性也不尽相同,平时各种矛盾不可避免。这就要求我们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要多深入学生管理的“三大”现场,多了解他们的特性,用“大方小圆”的管理方法化解矛盾和冲突,造就既有全局的同,又有局部的异,既有整体统一,又有个性差异的良好局面。

“大方”即在学生管理的全局和方向上坚持原则,对大是大非问题,特别是涉及到学校办学思想、方针、政策等问题,要敢于坚持原则,不能让步。对于那些无端制造是非、无才自傲、自由散漫者必须坚持原则,以确保学生管理的正确方向。

“小圆”则是指在细枝末节上要宽宏大量,容人之短,谅人之过。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缺点,也有其优点。在协调矛盾的时候,作为学生管理者应该充分运用“三面镜子”的功能。

首先,用显微镜尽量放大学生的优点,在学生取得成绩时恰当地夸大学生的工作业绩,以鼓励其继续努力下去;其次,要用平面镜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以防造成“标签效应”;此外,还应该用“望远镜”来指导学生的成长,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引领学生的迅速成长。“大方小圆”关键在于把握大与小的度,小是小非过于求“方”,有迂腐之嫌;大是大非过于“圆”,则给人以圆滑之感。

在實现学校管理目标的前提下,在与学生协调和沟通时要适当“圆”一点,以“方”把握方向,用“圆”增进感情,对于建立和谐、共生的学生文化大有益处。

三、在积极性的激励与调动上做到“神方形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取得良好成绩的前提。学生管理的理想境界是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能做事,事事能做好。要达到这一理想境界,学生管理者在激励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时要处理好“神方”与“形圆”的辩证关系。

“神方”指学生管理者在激励和调动学生积极性时必须注意公正。而要追求公正,要做到以下“三真”。首先,要坚持“真实”。不符合实际的激励只能给人以虚伪的感觉,使人感到管理者无才,看人看事不准确,同时使那些学习平庸者或弄虚作假者滋生不良习性。其次,要讲求“真诚”。虚伪的恭敬,廉价的客套,往往使诚实者感到你的做作,正直者感到你的卑琐,敏感者感到你的企图,自负者越发感到目空一切,无知者也愈发沾沾自喜。三是要注意“真情”。赏识时要饱含激情,热情洋溢更能启动被赏识者的心扉。

“形圆”是指学生管理者在激励学生时要讲究方法和手段。学生管理者可以通过组织活动、与学生谈心、关心学生身体健康、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后顾之忧等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要给学生的学习留出自主发挥的空间,充分地信任他们,不以同一标准衡量所有学生,而应该以更合理、更有效、更加人性化的标准去规范学生的行为。

四、在学生干部的选择与使用上做到“背方腹圆”

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干部的选择和使用。在选择和使用学生干部方面,要坚持做到“背方腹圆”。

所谓“背方”即管理者用人要坚持标准,严格公正,任人唯贤,唯才是举。选才首先要识才,识才就要坚持标准。学生管理者心中要有一本账,全面了解全体学生的

思想状况、学识专长、兴趣爱好、性格品质、家庭结构和社会关系。用才还得要量才,量才要严格要求。“一个萝卜一个坑”,什么样的人才应该放到什么样的位置上。要做到才职相适,权职相称,即职位与才能,职位与责、权、利相一致。要求学生管理者“因职求人,为事择官”,“量能授权,人适其应”,避免用人失当。

所谓“腹圆”就是学生管理者在选人和用人时应该有开放的心态,豁达大度,不搞顺者亲、逆者疏,善于接纳各种类型的人才,做到知人善用、用其所长、人尽其才。要善于用人之长,容人之短。“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沙不如舟。”一个人再能干也有弱点,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

总而言之,“方”是学校的脊梁,“圆”是管理者的锦囊;“方”能制“圆”,“圆”能补“方”。只要学校管理者在学生管理问题上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学生管理的“方”与“圆”,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一定会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简介]赵雷(1981—),男,浙江东阳人,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学管干部,研究方向学生管理。

作者:赵雷

谈学生管理工作论文 篇3:

谈学生管理工作中课外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摘要]学生管理工作具有组织、管理、服务、教育等多项职能。其中教育职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住校过集体生活的学生而言,学生课外教育是学生管理的最主要的方式。其重要性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同。为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的探讨、研究,使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政治辅导员对学生的日常教育有更加清新的认识,以期大力促进学生管理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学生管理工作课外教育内容形式

[作者简介]任瑛(1959- ),女,陕西西安人,陕西警官职业学院法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法律教学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胡振民(1963- ),男,陕西西安人,陕西警官职业学院司法系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法律教学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陕西西安710043)

一、课外教育的内容

1.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其核心内容是:理想、信念教育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该项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们的认识也比较明确,这里不再详述。

2.道德行为教育。道德有两大方面:一是思想道德,二是行为道德。其中行为道德有些内容是人类的共同生活准则,人的日常言行充分地表现着他的素质修养。道德行为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习惯,还应该让学生了解在不同场合与不同对象面前保持合理的姿态和言行的重要性,让他们在显示个性的同时,恪守自己的社会角色,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与社会交往能力。每一个人给别人的初始印象基本上是由衣着装饰和言谈举止形成的,它会直接影响到别人对你的认识和评价。同时,这也是人们对某人道德、人品修养的重要判断依据。

大多数的学生不了解行为道德在个人成长历程中的重要性,也不太了解行为道德的内涵,再加上没有养成合理的行为方式和习惯,经常会出现比较怪异、不合常理的言行。这虽有其自身的原因,但与这方面教育的薄弱也不无关系。学生管理人员要发挥教育职能,教育学生把内在的思想和外在的言行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表现出良好的素质修养。

3.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离开家到学校过集体生活后,由于环境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产生了很多心理变化。而且大多数学生是初次独立生活,被迫接受自我生活管理的方式,心理的压力快速增加,会出现一个不适应期。入校后,他们的学习方式改变较大,由中小学的被动学习为主,向课后自行安排学习的时间转化,使其感到茫然无措。这是学生心理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很多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都是在这一阶段发生的,所以,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十分重要,不仅要耐心细致,而且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一对一的教育。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各种社会思潮都会对正在开阔视野的大学生产生冲击,而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会给他们带来不少困惑。同时,因为我国的教育理想化因素较重,有些方面与社会现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这都会在一些情况或具体事件中造成大学生的心理扭曲。而且我国在大学生心理教育方面起步较晚,相适应的体系、设施等也不够完善,因此,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艰巨的时代任务。

4.专业强化教育。专业教育并不只存在于课堂上,课堂外仍要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更要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从这一点讲,课外的专业教育比课堂教育更重要、更全面。一个人的专业水平高低,不仅要看其专业知识是否丰富,还要看其是否具有表达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种因素。学生管理人员应采用多种方式,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强化学生的专业教育。

如果说中小学教育以知识教育为主的话,那么大学教育应以能力教育为主。专业能力应该成为大学生的特长。这项教育应该由授课教师与学生管理人员共同协作完成。而该项教育目前普遍比较薄弱,往往只是侧重于专业知识教育,在文科院校中尤其突出。大学生缺少操作技能的现象比较普遍,就是这种现状的真实表现。

5.文化知识教育。人是社会的动物,无论是什么人,他的综合素质都包括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和对社会知识的了解。人的素质修养和文化水平有很大关系。文化水平的提高当然是以知识的积累为基础,而积累知识,除了课堂学习以外,课外的读书、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途径。学生管理应该在这个方面发挥组织、引导的优势。

文化知识学习,可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也能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进个性的形成,增强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等,发挥诸多的教育功能,是教育的一个广泛而重要的方面。

6.社会交往能力教育。社会交往能力主要是处理好人际关系和特定场合的言行把握能力,这是每个人走向社会的一项必备素质。学生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绝不能仅体现在“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的说教中,更重要的是体现教育学生如何尊敬师长,如何团结同学,在不同的场合如何把握得体的言行举止,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社交能力的欠缺,对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似乎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到毕业求职时,问题就凸显出来了。甚至有些学生畏惧应聘,把找工作的任务交给家长。个别学生不愿主动与人交往,没有参与社会、集体活动的主动性,不愿接触陌生人,有自闭倾向,并由此产生心理障碍。据有关社会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的不良行为和心理疾病,都和不当的社会交往有着直接的关系。人的行为健康和心理健康是息息相关的,社会交往在此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学生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最经常、最直接面对的社会关系。因此学生管理人员应当充分发挥这种关系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信心和能力,使他们能自如地融入社会。

7.生活技能教育。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现今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所以普遍存在生活自理能力差的情况。大多数学生的家庭生活都由父母打理,很少自主规划。走到校园过集体生活后,就表现出生活的计划性不强,技能欠缺,这种情况在新生中比较普遍。在这方面,学生管理人员实际上代理了一部分家长的职能,因而就应该给学生很多生活技能方面的指导。在这一时期,学生有了相对的自主性,容易形成新的生活习惯。如果不及时引导,就会产生行为失范的现象。尤其是学生有了自主支配的经济资源后,他们就有了尝试新的生活方式的冲动,抽烟、酗酒的现象并不是个别的,当他们入不敷出的时候,有的竟会偷盗、恶意借钱、讹诈同学,甚至由此引发一些校园恶性事件,给学校的安定造成危害。

学生的行为失范,一方面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是因为生活技能的缺乏。学生管理人员应该从一些细节入手,指导学生的行为方式,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使他们的生活规范化、合理化,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为将来自主地走向社会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课外教育的方式

1.约束教育。由于学生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行为风格等尚未完全成型,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一定的约束是必需的。一般来讲,约束学生言行的规则就是法律法规、校规校纪。作为学生管理人员,特别是辅导员,不应根据自己的好恶和认识,添加一些额外的项目,这样会冲溃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过分严厉也会让学生无所适从,或形成心理上的恐惧与抗拒。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约束是集体的要求,而不是束缚学生个性的发展。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为了制造规格一致的工具。

约束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减少学生失规行为的出现。让学生有意识地培养合规行为习惯,使遵纪守法成为他们自觉的行为方式。约束教育虽然是最基本、最广泛的一种方式,但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更不是唯一的教育方式。

2.引导教育。纪律是约束失范行为的规则,大多数学生可以不违反纪律,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被称为“小节”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在大学生中是十分普遍的,如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乱刻乱画、便后不冲水等。对于错误的言行他们都有一定的判断力,但良好的适合自身特点的言行方式他们却未必清楚。因此,老师和学生管理人员应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和培养。

引导教育并不是给学生设计一条道路,让他们按我们的设想去成长,而是告诉他们一些合理的言行方式,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在实践中选择。不同性格的学生肯定会选择不同的方式,形成不同的风格。我们可以给他们提供帮助,却不能代替他们来决定,这才是合理的引导。

3.赏识教育。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被他人认可、接受和赏识的渴望。他们表现出与众不同,就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并想获得别人的认同。针对青少年的这一特点,我们应该在适当的场合给予他们肯定,使其获得强大的动力,使之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每一个学生都有值得赏识的地方,缺少的只是发现和赞扬。学生管理人员应该有敏锐的眼光,发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不断强化他们的信心,将其优点发扬光大。赏识教育的方式最容易被教育对象所接受,效果也明显。不过,不易于在个别学生身上过多地施用,避免使其产生骄傲情绪,让其他同学认为有偏心之嫌。另外,赏识教育应该实事求是,抓住教育对象的特点和闪光点,让人信服。实施赏识教育时,学生管理人员一定要态度诚恳,避免让学生认为是说反话,讽刺挖苦,留下尖锐刻薄的印象。总之,要合理适时地运用这种教育方式。

4.激励教育。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普遍有好胜心。他们有时自我感觉不够客观,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甚至不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学生管理人员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利用身边的人和事,或者利用被教育者身上发生的情况,给予激励,使其获得奋发的动力。激励教育的作用就是借助青少年的朝气和好强的特点,充分激活他们内心的冲动,强化他们积极上进的信心和毅力,将客观的要求变成他们主观的自觉和心理欲求,使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

激励教育也可以针对集体来进行,特别是在重大的集体活动中。这种方式可以激发起学生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增强集体凝聚力。只要激发出学生的内在潜能,我们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一次完美的激励,有时会使学生受益终生。一旦人的动力被激活出来,在很长时间内是不会熄灭的。

5.关爱教育。学生离开家以后,生活环境的改变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诸多困难,尤其是贫困学生。高昂的花费给家庭造成窘迫,也使他们面临巨大的压力。而生活技能不强和心理脆弱的学生,又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无奈。这时候,学生最需要的是关心和爱护,而不是呵斥与责难。我们应该用耐心的教育,以关爱的心来帮助他们,让他们有温暖感。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给他们留下一些养成生活自理习惯的时间。在此方面,学生管理人员要担负起一些家长的职责,尽力减轻学生的不适应感,缩短转变时间,让学生尽快进入正常的学习、生活节奏中。

关爱教育是一种情感化教育,会拉近教育双方的距离,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和管理,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避免心理障碍的发生,但一定要把握好分寸。有些学生不愿接受怜悯,怕受到歧视;有些学生不愿把弱势表现出来,怕有失自尊。对此类学生的教育应该讲究策略,注意关爱的方式,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让他们感觉到是生活、学习在一个温暖和谐的环境中。

作者:任 瑛 胡振民

上一篇:小先生校园管理论文下一篇:本土化英语教育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