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职业教育论文

2022-04-15

研究了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在对我国汽车职业教育的发展背景及现状进行了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法,即从法律制度与社会导向角度提出了解决的策略。对我国汽车职业教育改革也做了一定的研究。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汽车职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汽车职业教育论文 篇1:

汽车职业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对策

摘要:目前国内汽车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如,社会需求旺盛与有效供给不足,规模能力提高与结构质量不尽合理,就业能力提升与社会的吸引力不强等。面向未来,教育部提出了构建以“产教对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经过对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先例的研究与比较,并结合成都师范学院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目标及汽车工程系校企合作项目的探索经验,本文围绕面对未来如何展开汽车职业教育的改革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汽车职业教育;国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种体系要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经过数年的发展,国内汽车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如社会需求旺盛与有效供给不足,规模能力提高与结构质量不尽合理,就业能力提升与社会的吸引力不强等。面向未来,教育部提出了构建以“产教对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经过对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先例的研究与比较,并结合成都师范学院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目标及汽车工程系校企合作项目的探索经验,本文围绕面对未来如何展开汽车职业教育的改革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对策。

一、整合汽车教学资源,深化“产教对接,校企合作”,实现产教和校企共赢

由于我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包括不同学校汽车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汽车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及不同层次汽车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和汽车职业的社会吸引力不强,汽车技术从业人员的学习资源和大部分中职学校汽车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十分短缺。

因此,一方面,应该整合汽车技术资源,并联合汽车企业,集思广益,建立全国汽车应用技术网络资源库和汽车职业教学资源库,使它为汽车职业教育和汽车技术行业服务,并且成为从事汽车技术专业人员的终身学习平台。从而,提高汽车技术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推动汽车职业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要在终身教育的理念下发展汽车职业教育,汽车职业院校要主动融入社会,与企业接轨,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人才,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使产教对接,协调推动学院与政府、行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合作理论、指导合作发展;设计合作制度,探索合作模式;拓展合作渠道,丰富合作项目;破解合作难题,形成合作机制。

以德国的职业教育为例,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是世界上成功的职教模式之一。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为德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双元制是一种非全日制学校与企業合作办学的教育模式,学生一边在职业学校接受专业理论知识和文化知识的教育,一边在企业中接受职业技能培训,这样,学生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质量。

近年来,成都师范学院汽车工程系通过和汽车企业建立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学生团队参加各种全国及省级汽车类竞赛取得了好成绩,如,“全国职业院校汽车营销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西部赛区电磁组二等奖”、“四川省房车精英赛第二名”。其模式是企业提供生产设备、技术资源和教学科研实训基地,教师指导学生并和企业技术人员交流学习,学生组成团队进行汽车创新设计与制造,同时参加相关大学生汽车类设计大赛。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能进行开放式学习,培养了其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提高了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并能敏锐地捕捉到社会的需求。因此,学校自身能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整合调整专业,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二、加强汽车中职师资的建设,完善中职教师的聘用制度

从历年来我国中等职业院校、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情况可以看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存在的问题是社会吸引力不强,另外,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高职高专、普通本科学校的生源以及培养目标具有差异性,因此,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由于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中西部薄弱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建设和师资比较薄弱,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职业教育水平。汽车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比较年轻的模块,也应该重视中职师资的建设。通过对一些中职院校的调研,目前我国中职师资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中职教师数量不足、中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及优秀中职教师流失严重。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中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在我国汽车类中职院校中,文化课教师比例偏高,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偏低,而专业课教师中同时具有汽车专业技术能力、职业教育理论和专业的教学技能的教师很少,“双师型”教师明显不足,教师在课程改革、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能力较低。然而,全国师范院校大多数是培养自然科学学科的师资,缺乏对汽车技术专业的师资培养。

为了解决我国汽车职业教育师资薄弱的问题,一方面高等师范院校应该加强中职师资的培养;另一方面汽车中职院校应重视师资建设,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汽车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的教学技能的培训;再者,国家应修订职业教育法;完善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标准、教职工编制标准、教师企业实践、集团化办学等制度;持续开展“产教对接”,推进职业教育与国家重点产业、教育链与产业链、学校与企业融合发展。以德国为例,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特性也决定了德国职业教育师资结构的双元性。在德国,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师资主要有两种,即职业学校的教师和在职业学校之外的教育培训机构(主要是企业)的实训教师。按照德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实训教师是“在企业里或其他非学校机构中负责职业教育的,在业务上和品格上合适的人员”。按照德国法律,实训教师必须通过由《实训教师资格条例》(AVEO)规定的资格考试。另外,成都师范学院为解决职教师资的问题,在普通学科师资培养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职教师资的目标,鼓励学生加入职业教育的模块,汽车工程系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充分利用学校师范生培训基地和合作企业资源,努力建设汽车职教师资的培养模块。

三、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加强各级汽车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沟通与渗透

终身教育是世界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按照终身教育理念发展汽车职业教育,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事业提出的基本发展方向。因此,汽车职业教育要遵循终身教育理念,必须坚持“面向人人、面向终身、面向未来”的方针。

我国现行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该系统由学校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两大部分组成。学校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部分,分为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其中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我国汽车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汽车职业技能培训环节比较薄弱,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汽车技术培训体系;二是汽车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及成人教育之间、汽车职业教育内部各层次之间的衔接和沟通不畅。其中,最主要的是汽车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不衔接,培养理念、培养方法、课程设计和内容安排上没有很好地衔接。职业教育体系总体上可分为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准备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这样来看,汽车职业启蒙教育,甚至是整个职业启蒙教育,难以渗透到基础教育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2001)中曾明确提出:初步了解技术和职业生活应是普通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此可以形成对现代文化的技术本质的理解,并使他们尊重那些需要实际技能的工作。这种入门教育应成为教育改革和民主化过程所关心的一个主要问题,它应该成为从初等教育开始一直到中等教育头几年课程中必须有的内容。但是,我国普通教育强调学科本位,没有很好地将实践和职业技能紧密联系起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中很少渗透职业启蒙教育方面的内容,甚至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也是主要强调文化知识的教授和学习,极少提到职业教育的内容。因此,学生对社会的产业结构、技术发展和职业的变迁没有基本的了解,对汽车产业知识更是不了解,非常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也不利于汽车职业教育和汽车产业的发展。另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沟通是单向的。普通教育毕业生可以接受高一级的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毕业生接受高一级普通教育的机会则非常小。尽管我国有关文件规定,中专、技校、职高的毕业生可以报考普通高等院校,但由于受教学内容、高考制度、高考内容等的影响,这些毕业生升入普通高校的人数并不多。而且,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普通高校的比例被严格限制,可供选择的高校数量也很少,这种职业教育的封闭性严重地影响了民众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更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为了提高汽車职业教育的水平和吸引力,一方面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职业启蒙教育,通过职业启蒙教育可以使少年儿童对社会职业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激发他们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有利于其在教育分流时,对专业和职业做出正确选择。另一方面,建立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互通机制,适当扩大中职毕业生对口升高职的比例,同时考虑各地区经济、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加强终身教育的理念在全国职业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四、加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汽车类高等职业教育仅限于专科层次,很少有本科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高职高专的汽车专业的学生如果要升学,基本上只能升入学术教育体系,而不是职业教育体系,况且这部分人的比例非常小。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开设了专业硕士和工程硕士,但这基本上成了一部分考研分数较低的学生逃避社会的选择之一。

此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学生既具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普通文化水平,又具备中级水平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生源只有具备了这两方面的素质,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技术型人才。然而,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却是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况且这部分毕业生属于普通高考分数较低的人群,再加上他们也不具备职业技能和知识,必然导致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去职业化”。这样一来,我国职业教育规模形成了隐性萎缩,不利于技术型人力资源的开发,更是加剧我国高级技术型人才的供求失衡。

基于以上思考,面对未来,我国汽车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技术本科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使一些汽车技术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定位于职业教育目标,重点培养本科层次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另一方面提倡部分职业教育质量高的汽车类高职院校向技术型本科院校发展。再者,逐步完善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使汽车职业教育体系向纵深发展,使我国汽车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24-56.

[2]刘来泉.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5.

[3]孙元政.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借鉴[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5).

[4]欧阳育良.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25(1):56-59.

[5]李建中.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对策[J].外国教育资料,2000,(6).

[6]郭健.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论我国职教改革方向.继续教育研究,2010,(6):79-81.

作者简介:董小杏(1986-),女,湖北黄冈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机电工程。

作者:董小杏

汽车职业教育论文 篇2: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研究了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在对我国汽车职业教育的发展背景及现状进行了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法,即从法律制度与社会导向角度提出了解决的策略。对我国汽车职业教育改革也做了一定的研究。

校企合作汽车职业教育教育模式一、前言

近些年来,我国的汽车产业发展非常迅速,行业的蛋糕越做越大。在这一形势下,汽车行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也逐年快速上升。曾经有专家对该状况表示担忧,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的汽车科技研发人员供需缺口达到50万人,汽车维修行业的技术人员缺口达到80万人。虽然人才缺口非常巨大,但是存在这残酷的现实矛盾——大量的接受了汽车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中却仍然存在就业困难与就业不理想的情况。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长久以来这一问题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近些年来,校企合作模式针对以上的难点给出了新的解决方法与解决思想,本文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校企合作这一新兴教育模式,解决现阶段我国汽车职业教育中的难点与瓶颈。

二、我国汽车职业教育的发展背景及现状

汽车发明至今已有上百年,其设计制造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外很多先进汽车进入了我国市场,我国的汽车交易市场日益繁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汽车制造与维修行业在近几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从我国汽车行业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现有的技术手段、技术人员素质还是相关技术人才的储备,我国仍不处于世界一流的水平。并且世界能源危机和环保问题日益显现其重要新,国内的各大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纷纷致力于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究上,这为我国的汽车职业教育带来了机遇,但也是更大的挑战。在国外有许多国家探索了职业教育发展个新型模式,其中有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度”。而澳大利亚则在国家培训的框架下,建立了“行业指导”。而英国职业教育则采用了“合作教育”的新型模式。这些新型的教育模式推动着职业技能学校教育不断地向前继续前进。

但是,我国汽车职业教育却存在一系列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相互矛盾,难以同时解决。一方面,汽车产业的人才缺口很大;但从另一方面而言,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却遭遇工资待遇低、未来发展不明朗等问题。本文认为,造成这一矛盾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由学生的素质与我国汽车职业教育现状造成。由于很多学生存在专业能力不足、工作不踏实、动手能力差、适应能力差、在工作中缺乏主动性等问题,这些问题造成毕业的学生刚到企业,不能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不能为企业产出足够多的价值。而汽车职业教育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却是学生素质差的主要原因。为了改变我国汽车职业教育现存的这些问题,本文从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入手,试图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以真正实现高等职业“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根据”的教学理念。

三、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瓶颈

1.观念上的瓶颈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从观念上说,可以分别从企业方面与学校方面上进行讨论。由于企业和学校分别属于制造业系统与教育系统,一般认为,在职业教育发展以前,这两个系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交集。就教育系统而言,通常意义上认为专门指学校而言;对于企业,通常联系的是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率、生产技术提高等,对于企业在汽车职业教育方面应该承担的责任却很少有人提及。由于我国目前很多企业看重的只是短期的既得利益,所以企业不愿意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不愿为我国汽车职业教育承担责任,传统意义上企业主要负责技术人才的雇佣,所以在这一直接利益的驱动下,企业并不想关注也不想参与人力资源的培养。但是,根据我国“十一五”计划期间的规划,学校在面向经济转轨与产业转型中承担起培养高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教育,其更为重要的是,学校怎样能够获得企业的支持,进行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而由于学校对于这方面上的问题而言,则是由于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不长的职业教育历史,很多教育工作者对“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并不能充分接受,很多教育工作者甚至认为企业参与教育中来,会将很多不好的商业元素带进校园中,从而导致这些教育工作者对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的发展参与积极性不高。

从我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的各个角度来看,中国汽车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需要相关的职业教育学校与汽车产业中的企业建立坚固紧密的合作关系,并与汽车产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但是现阶段,我国并不重视汽车职业教育,大部分企业的领导与员工仍然不知道企业参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我国开展校企合作的模式中,学校应该想方设法与汽车产业相关企业联系,争取学生的实习岗位,并与相关企业共同建立实训基地。

2.政策及法律法规的瓶颈

除了对于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社会观念的滞后,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缺失更是造成了我国汽车职业教育中的障碍。近几年来,我国推出了相关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但是对于指引汽车行业企业参与相关汽车职业教育的发展上,却缺乏具体的引导的政策机制。这些汽车企业往往认为对于学生的相关职业能力培养是学校的事,与自己无关。这样便是校企合作中出现各种阻力的根本原因。而对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汽车职业教育中的责任与权力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指引,特别是关于实习过程中实习学生的权益、劳动安全与劳动保障等都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的指引。在这一情况下,出现了一部分汽车企业假借给相关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借口,将学生作为廉价或者无偿的劳动力进行使用,这些情况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利益,甚至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在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却少政策与法律法规的指导,是造成其发展瓶颈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我国,职业技术学校与相关的企业处于不同的体系,也就是说对于职业技术学校与相关的企业各自拥有自己的管理体系,相互的需求显而易见是各不相同的,而信息渠道互不相同的问题造成了职业技术学校与相关的企业合作中的阻碍,这一体制上的问题约束着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对策

如何解决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需要政府出台鼓励校企合作的相关扶持政策,如采取税收优惠等措施,使汽车行业中的企业可以看到直接的利益,从而鼓励企业给相关汽车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提供具有真正有价值的实习岗位,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我国汽车职业教育,分担一部分学校的相关职能,使得毕业生的培养仅仅追随市场发展的需要,也使得企业参与汽车职业教育中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如何保护实习学生的权益,免除学生的后顾之遥,需要政府通过立法建立相关的劳动保护制度。只要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法规后,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才能有章可循,而校企合作的方式也可以正规化。

由于汽车产业的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还要负担对股东的责任,对企业普通职工、消费者、社会、环境等的责任。要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使汽车企业意识到不仅仅要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还应该从长远出发,追求技术进步与社会长远的发展,从而使其更好地与学校一同承担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劳动者。

五、总结

进行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改革,是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巨大的创新。但这一模式,不仅仅需要汽车职业技术学校起到其应起的作用,还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与社会观念的不断引导,来帮助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只有如此,才能解决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将我国汽车职业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我国职业教育也必将迎来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叶立群.职业技术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2]张熙.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概览[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3]周渠.中外职业技术教育比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刘越琪,孟国强,郭海龙,陈周钦.能力核心的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现代职教课程体系的构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毛俊

汽车职业教育论文 篇3:

新能源汽车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及课程设计分析

[摘 要] 新能源是當前社会发展中提出的名词,发展新能源产业在促进社会节约能源与资源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汽车职业教育主要是针对汽车行业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新能源理念与汽车职业教育发展相互结合,为我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基于此,针对新能源汽车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与课程设计进行分析。

[关 键 词] 新能源汽车;职业教育;发展方向;课程设计

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一方面受教育体制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受社会经济体制发展的影响。汽车行业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发展行业,汽车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研究涉及新能源,需要从国家未来能源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整合汽车教育资源,实现汽车职业教育改革。同时,在汽车职业课程设计上,也需要注重课程体系的完善。

一、新能源汽车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2016年,国家领导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决定推出《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会议内容大体包含了以下内容:(1)促进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模式的相互结合,从全球经济发展方向上找准方向。(2)通过市场机制和企业的引导,实现“中国制造+互联网”。(3)创建创新中心,通过政府部门的扶持,吸引大批院校、科研机构、中小企业以及初创企业加入其中,实现各个机制的优势互补。

基于“互联网+”模式下的汽车行业发展,为新能源汽车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传统的汽车职业教育模式早已不再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形势。新能源汽车职业教育发展需要通过网络系统环境,结合自身优势以及网络大环境的要求,有针对性地确定方向。

二、新能源汽车职业教育课程设计

(一)紧跟时代的教材设计模式

新能源是社会能源应用的关键方向,基于新能源的汽车职业教学课程设计需要从能源应用角度分析,整合当前的汽车能源应用现状,实现教材的设计。然而,目前的高职学校应用的新能源汽车教材在技术应用方面难以与时俱进。在汽车生产厂家中,比较关键的是能源汽车的开发,如日本丰田、本田、日产、德国大众、美国通用等都开始生产新能源汽车。那么,在新能源汽车量产的背景下,需要深化改革职业汽车教学教材。当前的职业汽车教材设计远落后于汽车行业的发展水平,在新能源汽车研究领域中出现了很多前瞻性技术,如车联网技术、智能电网等,而这些技术在职业汽车教材设计中很少涉猎。因此,在未来的新能源职业汽车教材设计中,需要充分引入新型汽车技术,使教材设计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二)基于微课程设计应用

基于微课程设计方式,能够借助微课的教学模式,更新新能源汽车职业教学教学内容,以职业汽车维修专业知识微课程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项目描述:为了保证汽车运行安全,降低汽车交通事故,在汽车中配备各种照明设备和光信号装置。在该模块教学中,通过汽车灯光检查与更换,认识其主要组成,并且能够独立完成汽车灯光故障检查与维修工作。

学习目标:认识照明系统的组成;认知照明系统的功能;根据工艺标准对汽车灯光进行检查与更换。

在微课视频教学内容制作环节中,教师应用数码相机将汽车灯光的检查与更换的详细过程记录下来。在重点环节视频录制上,为了使学生能够清楚地观察实际操作,采取镜头慢动作的播放形式。在视频关键环节中进行的视频剪辑与文字注释处理,将以上拍摄的视频导入专业视频剪辑软件中,根据微课程的脚本,对教师所拍摄的视频进行针对性的剪切与拼接。为教学视频添加相应的背景音乐、题目、字幕。在重点环节增加详细的解释。

(三)选择有代表性内容进行教学指导

在新能源汽车技能操作指导部分编写中,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类型比较多,包含了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在实际的操作指导教学内容制订上,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通过典型的教学来引导学生理解。如在混合动力汽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丰田普锐斯为例进行技能操作教学。

综上所述,针对新能源汽车职业教育发展方向进行分析,研究课程设计改革。基于“互联网+”模式下的汽车行业发展,为新能源汽车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新能源汽车职业教育发展需要通过网络系统环境,结合自身优势以及网络大环境的要求,有针对性地确定方向。

参考文献:

[1]朱军.新能源汽车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及课程设计探讨[J].汽车维修与保养,2016(10):44.

[2]陈荣英.新能源电动汽车后市场的技能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

[3]张花玲.职业技术教育微课程设计研究:以汽车维修专业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14.

[4]孙双华.综合职业能力为本的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

作者:徐冰

上一篇:审计风险控制论文下一篇:会计职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