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与汽车文化论文

2022-05-14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汽车与汽车文化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宁波是国内重要的汽车制造产业基地之一,随着大众、吉利二大整车制造平台、以及世界500强为核心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相继落户杭州湾新区,对汽车技术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作为地方本科院校,需要与汽车产业进行零距离对接。

第一篇:汽车与汽车文化论文

高职汽车专业《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

摘要:高校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实施课程思政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和质量的需要,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通过该课题研究,以汽车专业中专业基础课《汽车机械基础》为例,深入思考和研究,找到思政课融入专业课的切入点,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

关键词: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思政 ;研究与实践

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7年5月“课程思政”被纳入中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为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

1 课程思政研究意义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本文通过《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和探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人才培养过程;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深化教学改革,探索思政教育下的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作为专业课程教育的一部分,形成常态化。

2 课程思政建设过程

2.1 根据课程教学模块挖掘相应的课程思政元素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思政思政元素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挖掘:汽车机械知识的发展简史;汽车机械行业涌现的名人及名人故事等。在研究基础上,我们将思政元素概括为以下几大类:理想信念教育类、政治认同教育类、家国情怀教育类、文化素养教育类、宪法法治意识教育类、工匠精神教育类、职业道德教育类、生态文明教育类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知识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的职业精神、汽车人的责任与使命等思政元素。

2.2 寻求课程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课程特点在课程环节中找准教学主题和课程思政的结合点,有效地在教学设计中切入、引申和体现思政元素,以灵活的和有创新的方式巧妙地融入和运用思政元素,使课堂思政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能够引起互动产生共鸣,保证和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2.3 建设本课程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学体系

在课程思政元素明确的基础上,结合“三教改革”的要求,完成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师资队伍、教学方法、教材编写等方面的改革,形成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

2.4 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应用于实践不断完善课程标准

将高职汽车类专业强化思政教育的《汽车机械基础》各知识点教学目标精炼成课程目标、具体化并整合成内容目标,注重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制订出《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思政的课程标准。

3 课程思政建设方法

3.1 优化《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强化思政教育内容

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定向和调控作用,因此融合思政教育,优化《汽车机械基础》教学目标是《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核心。深入分析《汽车机械基础》各章各节知识点,挖掘各知识点蕴含的思政教育内容和意义,并将各知识点蕴含的思政教育内容和意义融入到各知识点。

3.2 制订融合思政教育的《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将高职汽车类专业强化思政教育的《汽车机械基础》各知识点教学目标精炼成课程目标、具体化并整合成内容目标,注重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制订出《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思政的课程标准。。

3.3 制订融合思政教育的《汽车机械基础》授课计划

根据《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思政的课程标准,明确各章各节的学时数,以及每一次课计划讲授的具体学科知识和思政内容,每章节思政教育在教学中的学时数安排和讲授顺序,制订出《汽车机械基础》授课计划。

3.4编写融合思政教育的《汽车机械基础》教案

教案是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在教案课堂教学设计时,针对教学的各个不同环节,结合不同知识点对应的思政教育特色,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教学关环节中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汽车人的责任与使命、安全、节能环保等贯穿整个教学实践。

4 课程思政建设成果

4.1 完成《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思政相关教学资源建设

在研究基础上编写完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汽车检测与评价体系、电子教材。

4.2 形成一套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和方法

从《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思政研究出发,在课程教学中实施教改,形成一定的方法和经驗。从而为学院其它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效的经验。

4.3 明显改善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通过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培养的质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显著提高,理想信念更加坚定,道德情操得到陶冶,心理素质明显增强,为大学生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4.4 推广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专业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通过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思政建设,进而在汽车专类业中展开课程思政建设,将所有专业课程纳入课程思政建设的范畴,并逐步开展和完善所有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5 小结

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学校全面展开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本文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围绕《汽车机械基础》课程进行研究探索,试图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找到好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在汽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推广建设,最终完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思政建设。全面推进汽车专业教学改革,培养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永力;王庆伟.课程思政在汽车专业课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9年10期

[2]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中国高等教育》,2017

作者:王玉岭 苏磊

第二篇:汽车学院与汽车城的互动关系

【摘要】宁波是国内重要的汽车制造产业基地之一,随着大众、吉利二大整车制造平台、以及世界500强为核心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相继落户杭州湾新区,对汽车技术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作为地方本科院校,需要与汽车产业进行零距离对接。以校园为中心,新的办学新模式,通过组建政府、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联合办学“理事会”,探索出了一条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办学之路。

【关键词】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办学模式

【基金项目】本课题来源于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三螺旋理论视域下政企校合作关系的构建——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例”,项目编号:G18-ZXLL08;本项目还受到宁波市教育规划项目“地方本科院校政企校融合協同育人实践体系构建——以机械工程专业为例”,项目编号:2018YZD005、浙江省2016年度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OBE教育模式引领体验式课堂教学改革——以车辆工程专业具备工匠精神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例”(kg20160463)等资助。

1.引言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既是社会发展对高校内涵发展提出的外在要求,也是高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国家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探索与地方政府、行业、大型企业等合作共建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是高校适应行业、产业转型发展的需要,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平台,也是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

2.创建产业学院的使命与价值

(1)产业学院是适应新一轮产业发展的战略需要

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综合国力竞争愈加激烈。“产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将给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同样也为我国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发展先机提供了有利条件。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尤其要大力推进以实体经济为主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新一轮产业的发展需要教育和科技的融入和支撑,产业学院的建设正是精准对接产业发展,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需要。

(2)产业学院是促进新工科建设落地的有效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为适应新一轮产业发展,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培养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我国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国家启动实施了“卓越计划”2.0版——新工科建设计划。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构成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奏响了人才培养主旋律,开拓了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径,为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中探索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产业学院办学模式,是落实新工科建设理念的有效载体。实现工科教育从学科导向转向产业导向,从专业分割到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从支撑服务转到创新引领三个转变。

(3)产业学院是创新应用型本科建设的重要途径

应用型本科建设的核心是需求导向,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同频共振”。产业学院与产业需求高度契合,能找准应用型高校办学方向,以此为切入点、突破口,可以更精准对接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提高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3.杭州湾汽车学院发展的历史背景

杭州湾汽车学院是宁波工程学院下属的二级学院,伴随学校应用型建设步伐不断探索前行,努力朝着产教深度融合的产业学院发展。它的成立是学校推进应用型建设和区域产业发展的必然。

(1)是学校应用型办学的使命要求

宁波工程学院1983年成立,为原联邦德国援建的国内四所高专之一,1997 成为教育部示范性高工专,2009 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首批实施高校,2015 入选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高校,2016 入选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高校。

学校出台《关于全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双合作战略,与地方共建象山研究院、奉化研究院、三门研究院;实施“双百工程”行动计划, 百名教授博士服务百家企业。

学校秉承中德合作办学传统,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全面融入地方、立足地方、服务产业,这是学校办学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杭州湾汽车学院诞生的价值所在。

(2)是区域汽车产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学院位于汽车产业集聚的杭州湾国际汽车产业城。

——杭州湾新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北部,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居于上海、宁波、杭州、苏州等大都市的几何中心,是宁波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门户地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杭州湾国际汽车产业城拥有国内最先进、产业链最丰富的千亿级汽车产业基地,集聚了上汽大众、吉利集团两大整车企业,中汽技术研发中心华东分中心,德国博世、法国佛吉亚等世界500强企业为首的100多家国际知名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汽车产值占全省20%,到2020年,汽车总产值将达到2000亿元。

——杭州湾新区汽车智创小镇,入选浙江省第三批特色小镇。汇聚整车研发试制中心、零部件研发中心、独立研发中心,打造全国最大的汽车研发中心、全国最全的汽车产业链。

发达的汽车产业催生对汽车行业专业人才、教育培训、技术服务的巨大需求,专业链对接汽车全产业链是产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3)是学院提升内涵发展的内在需要

杭州湾汽车学院因“城”而生,因“应”而强,因“势”而为。在融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和杭州湾国际汽车产业城发展中,推动学院特色发展。

杭州湾汽车学院原宁波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2012年与同济大学合作共建中外汽车学院,2014年9月正式迁入杭州湾新区办学,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占地500亩,办学规模在校生2500人。

4.汽车学院与汽车城的互动关系

(1)是体制机制创新:建立政产学联合办学理事会制度

成立由杭州湾新区管委会、宁波市教育局、上汽大众、吉利集团和学校组成的杭州湾汽车学院联合办学理事会。由杭州湾新区管委会主任担任理事长。

(2)是办学目标定位:建成政产学研“四位一体”、校园、产业园、研发园“三园融合”、国内一流的汽车行业特色学院

即:是杭州湾国际汽车城教育研发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汽车城科教研发基地的核心,是汽车城开展教育培训、科研开发、市场服务、学术交流等科教研发活动的主要场所。体现政产学研结合、国内外结合、教学与研发结合、培训与实训结合的特点。立足杭州湾、面向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打造汽车产业的特色学院。

具体发展目标:为区域汽车产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建成区域汽车产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建成区域汽车产业科技服务的公共平台,建成国内产教融合、政产学研联合办学的示范窗口,建成国内一流的汽车NVH与CAE研究与设计开发平台

(3)是实施五大工程,推进特色学院建设

一是聚焦汽车产业需求,构建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群。构建以省一流学科为支撑的学科融合平台,构建以车辆工程专业为核心、机制专业、材料成型专业、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为依托的专业群。

二是围绕区域产业布局,搭建汽车产业发展支撑平台。

成立杭州湾汽车研究院,搭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汽车行业人才培养、战略研究、技术服务和创业实践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向实体化运作发展。

建成汽车NVH研究所和汽车零部件CAE设计研发中心、智能制造与新能源汽车实训中心。

成立杭州湾汽车工程学会,搭建汽车行业、政府、科技工作者之间桥梁,推動汽车行业交流与发展。

三是校企零距离对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以专业认证为引领,创新汽车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参加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组建宁波汽车产业人才培养教育联盟。加强政府、高校、产业服务机构、行业企业之间信息交流,分类分层培养汽车产业人才。

构建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全程校企协同育人。与政府、产业、科研院所搭建合作育人平台,行业专家参与教学,专业课程行业企业专家进课堂,开展3+1订单式培养,进行课程改造。

四是强化外引内培,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聘请国内汽车振动噪声领域专家,校企共建师资队伍,聘请企业工程师参与教学。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宁波市教育局与我校共建先进技术课程创新基地。我院建立汽车应用型师资培训基地。

五是深化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教师访学计划和学生交流计划,正在推进中德工业4.0创新学院的合作共建,格林纳达汽车专业教师的培训和师生交流,推进中美4+0合作办学,开展留学生教育。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成为浙江省特色小镇——杭州湾汽车智创小镇的核心成员,2017年成功入选宁波市十大特色学院。

5.总结与展望

“汽车城里的大学”办学模式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生动模式。我们有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在汽车城就业创业,企业需求源源不断。在提供人才支撑、区域创新、服务产业过程充分体现了高校办学的价值。

“汽车城里的大学”办学质量的提升,需在两方面下功夫:第一实现跨学院、跨学科的资源整合,主动适应产业需求,提高响应速度和效率。第二推进与政府、行业、企业多元互动融合、协同创新。尤其是要建立合作共赢的校企合作关系,企业主动参与人才培养(需政府政策的进一步支持)。

“汽车城里的大学”与政府的互动。一方面寻求政府的政策支持,发挥理事会的作用,共建汽车研究院,将汽车学院建设纳入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建设改革项目,支持特色学院建设。二是主动引领融入汽车城的城市文化。志愿者行动、文化艺术活动、创新创业等,融入汽车智创小镇,参与复旦研究院、新区联合举办的国际创业大赛等等,有作为才有地位,才会赢得支持。

作者:徐可明

第三篇:浅析高职汽车类院校《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设计

摘要:高职汽车类院校《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以职业能力为取向,培养既懂得汽车构造等专业知识,又懂得汽车保险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教学课程设计的选择上,不但要有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更要选择“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多样化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汽车保险与理赔 课程设计 教学方法

高职汽车类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培养适应社会岗位需要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汽车产业,培养具备汽车维修、汽车营销以及售后服务管理能力,掌握汽车结构、销售技巧、汽车维修以及售后服务管理技术,能够在汽车服务企业从事汽车维修及维护、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管理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作为从事汽车维修和售后服务管理工作的人员需要掌握汽车保险知识,这样他们才能知道客户车辆哪些维修项目属于保险企业的赔偿范畴。作为汽车销售的工作人员更应该掌握汽车保险知识,因为我國《交通安全法》对机动车实行了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于是2006年我国出台了《交通事故第三者强制保险》(简称交强险),规定新车在上牌照之前需要投保交强险,保险行业协会配合交强险出台了与之相配套的商业汽车险种,这样消费者在买车时都需要从汽车销售顾问那了解有关汽车保险方面的知识,甚至有些销售汽车的企业把为消费者办理保险业务作为自己的服务项目之一。所以,汽车销售人员都应掌握有关汽车保险方面的知识。从事汽车流通工作的人员也应了解汽车保险知识,特别是有关汽车险方面的知识,这样在流通过程中车辆发生损失时才知道怎样向保险企业索赔。同时,由于汽车类高职院校是为汽车后市场培养人才的学校,而财产保险企业、保险公司和保险代理公司及保险经纪的大部分业务是汽车保险业务,特别是财产保险企业大约60%-70%业务来自于汽车保险业务,他们也需要大量既掌握汽车知识,又掌握汽车保险知识的人才。故而,汽车类高职院校一直把《汽车保险与理赔》作为汽车学院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依据我院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适应汽车销售企业、汽车维修企业及保险企业需求,从提高学生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素养出发,以就业为导向,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为主线,教学中应以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内容为重点,培养学生具备沟通技能、调查和分析问题技能、保险销售能力、核保和承保能力以及汽车保险查勘和赔案的实际处理能力,以便实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的对接,从而更好地适应今后实际工作的需要。

既然《汽车保险与理赔》是汽车技术服务类的核心课程,学生在学习时需要具有一定汽车、保险等相关基础知识。该门课程既具有理论性,又有一定应用性,所以在《汽车保险与理赔》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关键在于如何将教学多种手段合理有效地融入到课堂知识目标中,可以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理论综合分析保险与理赔问题的能力。因此课前,教师需要精心的设计该课程。由于教材的版本较多,所以在设计课程时,先要确定教材与参考教材,做到以教材为依托,又不能围着教材转。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要经常关注学生对于教学的认可程度,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调整教学。总之,在设计课程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教学方式的确定。《汽车保险与理赔》同时具有理论性和应用性,而多媒体教学可以灵活运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从听觉,视觉等方面加大对学生的刺激,促进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在普通条件下难以实现观察到的过程直观而形象,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与之相比的。所以采用多媒体为主体、配合适当板书的教学方式。

其次,教学内容的确定。《汽车保险与理赔》是一门时事性较强的课程,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利用最新的知识反映本学科的基本结构,不脱离社会实际,适应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另外学生的水平不同,所以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应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接受程度。

最后,教学方法的确定。《汽车保险与理赔》理论性和应用性决定了这门课程的枯燥性和抽象性,这就需要教师应该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要善于选择方法,创造性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可采用的教学方式有:

第一,分析工作法。教师布置一个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共同完成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必须进行计划、实施和评估阶段。进行某一任务时,小组成员之间必须分工合作,开展广泛的讨论和意见交流;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布置任务,给予学生启发性意见,避免学生针对某一问题争论不休或偏离主题。这一教学方法在汽车保险的核保核赔中应用较多。

第二,学生做现场报告。学生做现场报告是指教师指定汽车保险学课程的相关话题,让学生课后搜集资料、做成幻灯片等课件,以在课堂上现场演示。该形式经常以小组的合作为基础,并要求集体上台演示,在演示过程中,可以向在座的同学提问,发起讨论,教师的作用是有效地引导和组织讨论。

第三,案例教学法。《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是一门实(上接第249页)用性很强的学科,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感受汽车保险实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2]。通过各种生动鲜活的案例的使用,使同学们如临其境,能使其更好的消化学过的知识,极大的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从而减少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时间。在学习汽车保险理赔知识时,大量在用此教学方法。

第四,项目教学法。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例如:可以针对汽车保险展业这一实际的工作过程,设计一个汽车保险销售的教学项目,学生要想完成此项目必须掌握汽车保险的险种、汽车保险合同等专业知识,这样才能了解自己所销售的保险产品,才能为车主介绍自己的产品并为车主设计保险方案;学生应掌握有关法律知识及与人沟通方面的知识。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个人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能力,训练其在实际工作中与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同事协调、合作的能力[3]。

第五,角色扮演法。老师把角色的情景布置下去,学生准备。将学生安排在模拟的、逼真的工作环境中,要求扮演者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用多种方法来测评其心理素质、潜在能力,并对行为表现进行评定和反馈,以此来帮助其发展和提高学生行为技能最有效的一种培训方法。在讲解汽车保险合同订立、变更和解除时可以运用此教学方法。

第六,关键词卡片法。学生自己对教师所给的资料进行阅读,找出关键词,并对关键词加以分析。此方法适用于汽车保险的基本理论知识,其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倾听能力、专注能力和分析能力。

第七,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①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参与教学的模式。在《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建设中,有意识地加强了计算PPT课件开发与应用的研究,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②校园网络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应用。随着网上教育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重要教学手段,校园网络将使信息技术融于教育的各个环节、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必要手段。

总之,教学的精心设计是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而这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只有将各种因素有机结合,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3]。

参考文献:

[1]张永霞.案例教学法在《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教学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9,13.

[2]董恩国.汽车保险与理赔实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4.

[3]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J].中国教育报,2007:5-8.

作者:麦鹏

上一篇:大专建筑专业毕业论文下一篇:工程管理专业导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