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中学生品德教育论文

2022-04-27

摘要:在中职学生体育课的开展过程当中,通过渗透品德教育的方式,除能够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以外,对于学生品德素质的强化也有重要的效果。文章即主要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探讨加强中职学生体育课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与方法,希望能够更进一步的促进品德教育内涵在体育课程中的渗透与落实。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主体间性中学生品德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主体间性中学生品德教育论文 篇1:

刍议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其对策

摘要:逆反心理具有负效应,轻者对学习、生活等构成消极影响,重者则导致过激行为,甚至危害家庭、学校及社会。因此,研究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对促进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对学校进行有效思想品德教育,营造健全的集体舆论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特性以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中学生逆反心理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对策

中学生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阶段,逆反心理非常普遍。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学生本身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变化的显著时期,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的个性。逆反心理具有负效应,轻者对学习、生活等构成消极影响,重者则导致过激行为,甚至危害家庭、学校及社会。因此。认真研究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对促进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对学校有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营造健全的集体舆论等都具有重大的作用,也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特性以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中学生逆反心理对策进行了探讨。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特性分析

(一)从结构来看,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

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知觉、理解和评价,情绪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抵触情绪,即人们对逆反对象是反感或厌恶的;行为倾向是指对逆反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即逆反行为的准备状态。三者中,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基础,如果不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关系进行认识,是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的。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当逆反心理形成之后,只要逆反对象一出现,主体往往使认知、行为倾向服从它,从而维持整个态度中知、情、意三者的平衡。

(二)从特性来看。逆反心理是社会依存性与相对独立性的有机统一

逆反心理与其它社会心理一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依赖于它所反映的对象,即社会存在;另一方面对所反映的对象又具有相对独立性。逆反心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它产生于客观存在不符合主体需要之时,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则不会产生。另一方面。逆反心理不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简单被动的反应。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能动反应。

(三)从作用来看,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逆反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映,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都可能产生。至于评价逆反心理的好与坏,一定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抽象地谈它的积极与消极与否是不正确的,也没有多大意义,其判断标准是看某一逆反心理能否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反映。

(四)从存在来看,逆反心理是相对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

某种逆反心理一经形成,将持续较长时间不易改变。每当对象一出现,就以相同态度待之,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但是,逆反心理又是一种可变的社会态度。在导致逆反对象的条件根本改变后,原有的逆反心理也会逐渐淡化,直到消失。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一)个体方面的因素

中学生的身体发育较快,渐趋成熟,但心理却很不成熟。这一时期充满了矛盾,是一个很不稳定的时期。首先,随着身心发展的加快,中学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飞跃。不再愿意接受教师和家长的“保护”,希望得到像成人那样的尊重。但是,不少教师仍然只看到他们幼稚的一面。仍然把他们当孩子看,还一味要求他们听话和服从。老师认为学生不听话,学生认为老师不尊重他——这种心理差距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其次,中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对成人世界的好奇,使得他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尤其是对那些受到封闭禁锢的事物,向往之情更为迫切,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我就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最后,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使得他们开始喜欢争论,对生活中和书本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总愿意独立地衡量是非、判断曲直。对老师和家长的教导,他们常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对书本上的一些定论也会提出质疑。因此他们很容易把老师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卡、压”,是吹毛求疵,是对自己的嘲弄,是对自尊心的伤害,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二)家庭方面的因素

首先,家庭的破裂或缺陷,特别父母生理有缺陷的,孩子以为很没面子,就看不起自己的父母,尤其不愿意在同学面前见到自己的父母,随着年龄的增大,生活群体的改变,从心理上形成了对父母的叛逆。其次,现在的学生以独生子女者居多。由于父母及长辈们的过分溺爱或放纵,养成了孩子的任性、孤傲、依赖的性格,一旦在家中他(她)的需要长期无法得到满足,他(她)便会耍脾气,久而久之,形成对人对事的逆反心理。再次,父母的教育方法。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子女寄予相当的厚望,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在教育方法上却秉承“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祖训,对子女管教过于严厉,使子女长期生活在恐惧的阴影当中,一旦他们的心理再也无法承受时。他们的所有积怨都会随之暴发而来,由恐惧演变成为逆反,轻者不听父母的话,对着干;严重者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三)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

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是形成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诱因。首先、有些教师的观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对学生出现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不是耐心引导而是采取强制甚至违背学生个性的方式要求学生服从。这样的做法,由于脱离学生的需要,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其次、老师对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是比较关注的,对后进生也是比较关心的,而对大多数的中等学生就相对容易忽视。由于教师的冷漠或不公正,导致这部分学生的心理不平衡。再次、有些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不能充分尊重学生,处理问题时常常未经深思熟虑,或是大发雷霆,或是一味地讽刺、挖苦,造成学生内心的不服气。

三、解决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一)正确的认识是解决问题的思想基础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教育者应面对现实,应正确地引导其向创造性思维的方向转化和发展。首先,要大胆运用逆向思维,通过逆向论证,提高中学生对错误思想的鉴别能力;其次,改变教育方式,运用辩证思维。

(二)学校要优化教育手段,讲究教育艺术

学校要主动更新教育观念,以“人”为本;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减少教育失误,提高教育质量和实效;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心理经验为基础、与教材逻辑经验紧密融合的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个性体验和情感需求,形成适应学生心身实际。充满情趣的新教育;创建优良的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教育的熏陶性、潜在性特征,减少学生自我统一性与学校教育情景的直接、剧烈冲突的发生。

(三)教师要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勇于自责

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最直接的客观因素就是教师教育方法的失当,违背了学生的心理规律。因此,教师一定要勇于承担责任,直面自己的失当,并及时查找原因,改进方法。

(四)构建家庭、社区、学校一体化立体教育模式

家庭、社区、学校在教育学生总体思想、教育方法、方向引导上要一致,要给学生创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学习环境,要给学生提供正确的社会舆论。要减少社会不良因素对中学生的影响。学校、家庭、社区三者之间要加强联系,及时促进三者的协同一致发展,尽量消除其中的不和谐音调和消极因素,从而最大程度地消除学生在青春期产生的困惑感,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认同感和成就感。

最后,加强师生间情感的交流,用教育者真诚的爱去感染与激励学生,特别是对于学习落后、思想和行为偏激的学生,决不能讽刺挖苦甚至粗暴对待,而要用火热的心去亲近和温暖他们,打开他们情感的闸门。唯有当学生与教师的感情融洽、思想沟通的时候,教师的教育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才会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抵触和“逆反”心理。

总之,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其主观和客观原因。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冷静对待,努力寻求解决的正确方法,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教育,使他们健康地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责任编辑 求实

作者:范淑香

主体间性中学生品德教育论文 篇2:

浅谈如何加强中职学生体育课中的品德教育

摘要:在中职学生体育课的开展过程当中,通过渗透品德教育的方式,除能够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以外,对于学生品德素质的强化也有重要的效果。文章即主要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探讨加强中职学生体育课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与方法,希望能够更进一步的促进品德教育内涵在体育课程中的渗透与落实。

关键词:中职学生体育课教学品德教育

【中国分类号】G621

一、 背景

在当前的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当中,所培养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往往会直接步入社会,开始从事各个岗位的工作,积极的投入社会生活当中。为了能够使学生尽量有效的适应社会化的生活状态,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自身的岗位定位,就需要不断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工作。但,同时有关研究表明,中职学校的学生有着自我约束力差、学习自觉性不高的的特点,因此在体育课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加强中职学生在体育课的品德教育,对上好体育课有着重要的意义。 笔者认为,中职学生的体育课难上,这是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分析他们的原因,找出他们的根源。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把它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原因:1、学生的组织纪律意识较差,上课不服从管理;2、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动力不够;3、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做事没有恒心和耐心;4、缺乏团队、竞争意识,在开展活动时,相互合作、奋发向上精神不够。根据学生的上述原因,中职学生体育课难上的根源在于学生综合素质较低,因此,加强中职学生的品德教育对学生心身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中职体育课中渗透品德教育的主要思路

笔者认为,加强学生在体育课中的品德教育的方法很多,形式多样,只要我们抓住学生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做好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就能有效的上好体育课。根据这一基本思路,在展开中职体育课教学活动期间,渗透品德教学的主要思路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要进一步强化对中职学生组织纪律观念的教学,促使学生课堂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纪律是学习的保证,提高学生的纪律意识,加强学生的课堂管理对体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要适时组织学生学习《体育课的课堂常规》、《体育课的评分细则》等有关体育课的规定,让学生了解体育课的要求。学校要制定《体育课学生的管理条例》,规范体育课的管理,对违反规定的学生加强教育,引导他们改正错误,走向进步。通过学习和管理,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保证体育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其次,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制定阶段性学习目标的方式,培养并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有目标就会有动力,制定学习目标,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的体质情况,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体育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分别制定学期目标以及个人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学习目标制定后,教师要认真检查,严格监督,引导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终身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落实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再次,需要重视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通过体育锻炼,具备团结协作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因此体育课要十分重视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需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懂得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通过课堂实践中的各种运动锻炼,在锻炼自身身体素质的同时,得到启发,并具备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最后,需要重视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通过体育锻炼,具备吃苦耐劳方面的能力。体育运动有持续性和艰辛性的特点,因此在体育课中要求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就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良好意志品质。一方面,需要重视思想引导的导向性价值,即需要经常向学生讲述那些拥有吃苦耐劳精神的人,通过自身的拼搏最后取得成功的感人故事,让学生懂得吃苦耐劳是一种美德,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多用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快乐体验中,提高吃苦耐劳的良好意志品质,使学生能够勇于克服各种困难,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

三、中职阶段体育课渗透品德教育的实践措施

研究认为:中职阶段体育教学活动是中职阶段面向学生展开品德教育的最好场所,最佳时机,同时也为品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材支持。为了确保品德教育渗透的效果,首先需要明确中职阶段学生的基本特点。观察发现,当前中职阶段学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殊性:1、独生子女居多,娇生惯养,怕吃苦,怕脏怕累,不热爱劳动,生性懒惰;2、对人处事存在严重的自我中心特点,期间往往不考虑他人的感受,爱感情用事,做事不经大脑;3、不善于应对挫折,一旦遭受打击则很有可能一蹶不振,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差,无法很好的适应社会。针对以上特点,建议在做好理论宣教工作的同时,从以下实践性措施入手,将品德教育与体育课教学更好的融合在一起:

(1)通过田径运动培养中职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田径运动是中职阶段体育课教学中最常见的运动类型之一,距离长短可根据教学需求做出合理的调整,特别是长距离的田径运动更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到底良好意志品质的最佳途径之一。同时,在田径运动过程当中善于引导,还能够使学生养成遵守纪律、服从组织的行为习惯。例如,在体育课教学过程当中,可以适当的安排耐久跑运动项目。在长距离的运动下,不但需要学生掌握耐久跑的技术要点以及练习方法,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战胜自我,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能够良好的克服与应对,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同时,体育课中还可以通过铅球运动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在采取多种练习方法进行力量锻炼的基础之上,领悟吃苦耐劳的精神内涵。

(2)通过球类运动培养中职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球类运动是中职学生普遍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通过参与各种球类运动的方式,能够使学生身体机能,包括速度、力量、灵敏、耐力、以及协调在内的各种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升,也是掌握身体素质优势的最佳机会。善于利用中职学生对球类运动的喜爱,在学生开展球类活动的过程当中,合理的干预到活动的组织、训练、以及竞赛等等方面,可以说是渗透品德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笔者在体育课篮球教学实践中有如下体会: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篮球基本技术教学、基本战术配合教学、竞赛规则教学的方式,渗透品德教育,凸显中职学生团结协作方面的能力。例如,在引导中职学生掌握篮球攻防技术的基础之上,可以以竞赛规则为依据,分小组进行竞赛。在竞赛过程当中,为了赢取比赛,要求学生相互之间密切配合,灵活应用各种组合战术,在小组中明确自身的职能,领悟到在一个小组活动当中,各尽其责,各司其职的重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们团结协作能力的目的。与此同时,教师通过讲解篮球运动竞赛相关规则的方式,要求学生在小组间对抗的过程当中能够以对竞赛规则的遵循为首要前提,从而使学生能够逐步形成灵活机智、勇于超越自我的良好心理品质。

(3)通过大规模、正规性的体育比赛培养中职学生遵守纪律的精神。一方面,在体育课教学过程当中遵循分层次的教学方法以及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使学生能够具备遵纪守法的优良品质,同时在运动员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过程当中,掌握与人交往的能力;另一方面,在体育课教学过程当中,可以通过学生对比赛规则的遵循情况,对项目裁判判罚结果的尊重情况来检测学生遵守纪律的品质水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胜不骄、败不馁。

四、 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作用之下,体育课教学在整个中职学校教育教学体系当中的重要性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这集中表现为学校方面对体育课资金投入力度的强化,对体育课程师资力量的发展,以及对体育课课时的提升等多个方面。同时,为了能够使体育课课程教学满足教学大纲所提出的要求(新版教学大纲当中要求中职阶段体育课程教学活动实施期间,体育教师能够遵循体育学科教学的基本特点,除引导学生掌握各类体育项目的活动技巧以外,还应当遵守纪律、热爱集体,养成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自觉、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需要以教师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持续不断的在中职体育课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相关内容。文章主要探讨了加强中职学生体育课品德教育质量与水平的相关方式、方法,希望能够通过对本文上述措施的落实,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进一步的强化,陶冶学生情操,提高整体素养,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专业技术强,综合素质高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范伟.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9):63-63.

[2] 杨斌.对中学体育课的品德教育的初浅认识[J].快乐学习报(信息教研周刊),2013,(18):7.

[3] 崔凤英.点滴积累是小学体育课中学生品德教育的恒定规律[J].金色年华(下),2010,(5):28.

[4] 陈意如.健康锻炼德育先行——浅谈如何在体育课上进行思想品德教育[J].教师,2010,(6):10-11.

[5] 李海.谈体育教师如何在体育课上贯穿思想品德教育[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6):288-288.

[6] 温淑涛,叶翀翔.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课中的作用及实施[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1):25-26.

作者:朱学林

主体间性中学生品德教育论文 篇3:

浅析思维能力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摘 要:在信息化时代里,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教师就要摒弃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方式,采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思想品德教育模式,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运用教材的不同模块,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加强学生参与教师为其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的积极性,让学生从亲身感知入手,明辨是非,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培训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初中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正处于渴求知识,追求真理,增长才干的时期,是人生从朦胧走向成熟的开始,需要有人扶持和引导,因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课堂。

在信息时代里,“网络舆情”对中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呈现出多元化,也就是说对学生的影响并不都是正面的,其中的负效应也不能忽视。作为从事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人民教师,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的时代责任,是把自己看成中学生提高明辨是非能力,提高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引领者。

1 建立科学合理的思想品德教学模块,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信息技术不断腾飞发展的年代里,中学生与网络世界和新媒体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在获取科学知识的方式和以往的初中生有了很大的不相同;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国内及国外的各种思想对中学生也可以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各个家庭经济的差异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的差异性也对中学生的思想行为方式和人生价值理念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念也由此呈现多元性。当前处于开放社会环境中的中学生思维活跃,观念多元,而过去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教育方式对学生的作用正在弱化,并禁锢了中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因而使现在身负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教师深感上课难释重负,甚至出现教师无法说服学生,师生间存在紧张甚至对立情绪的尴尬,陷入迷茫。如何使思想品德教育适应发展了的新形势、新任务,就成为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我们一定要摒弃过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要探讨新的教学方法,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深入分解教科书教学模块,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思想道德品质、法律法规、政治经济学、近代西方先进文化等模块,理顺教学环节,使教学内容清新科学。这些模块相互渗透,互相作用的结果是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模块就是近代西方先进文化模块,这一模块是我们教材缺失的,由于他的缺失,使我们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失去了对现代社会科学先进共通的理念认知融合的渠道,在涉及到一些具体问题时与信息化时代中学生沟通出现错位,使师生缺失了对同一问题的认知的共同点,本不应对立的观念产生了对立,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的养成。这一模块的核心是如何正确认识人权和发展权,实现包容性发展,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坚持理想信念,正确认识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社会公德意识、法律意识、创造性思维意识。

2 培养中学生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科学思维的能力

中学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启蒙时期,知识的不完整性和思维的极端活跃性构成了心理主要特征,他们具有探索精神却表现为反潮流,就是成年人和家长都感到头痛的逆反心理。同时认知能力的欠缺,使他们缺少方向感,又让他们深感迷茫,并经常采用相对独立的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常陷入思索的困苦之中,也就需要师长的引导。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要适应中学生的特点,采取实践性教学方法,通过教育工作者精心设计的学生喜闻乐见的互动方式,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法制理念、人文精神和科学的认知能力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思想品德课教学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活的,教学方法也应当是灵活的,在教师主导下有学生自主参加的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学生提高政治品质素养的有效方法。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不回避学生关注或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敢于直接面对学生的困惑,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要有极高的涵养,容纳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和认识,不直接与学生产生冲突,而是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求同存异,培养学生能够运用以往学到的知识和理论,对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辩论,培养学生养成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科学思维能力。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社会上发生的人际关系疏陌,老人摔倒没人扶,遇到抢劫无人救的社会现象。为学生设置符合学生思维能力的情境,让学生编排出几个小节目,学生表演的惟妙惟肖,表演只是个形式,而重要的任务是大胆地针对社会发生现实问题,让学生探究产生的原因,并进行深入的思考,辨明是非,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我们要求学生就其中的两个情节进行研讨,一是一位老者跌倒在路上,来去匆匆的路人没有一人去扶起老人;一是一个行人被抢劫,大声呼救,路人视而不见。我们首先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探究产生的原因。大多数同学认为是媒体和网络多次曝光救助者反被诬告,官司缠身是重要的原因,从逻辑思维角度学生分析的反诬和不愿救助之间确实存在着因果关系。接着我们又向学生提出问题,产生了这样的结果,你们满意吗?学生齐声回答不满意。为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地说:“社会风气不正”,“道德水准下降”。我们进一步问学生,当你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你怎么办?开始学生是一片沉静。后来有学生回答:“我听说有的国家法律有见死不救罪,关爱生命是公民的责任,我会打110报警的。”整个教学过程,从负面效应的节目,推演到学生能够打110报警的行动。这一推演过程就是学生从逻辑思维转向辩证思维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自然实现的,使学生成为了思想者,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世界观的形成。

3 结语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通過情境教学,使学生在教师设定的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发挥主体作用,由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再由感性认识不断升华,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缜密思考,深化思维,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德双.优化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几点建议[J].中小学校外教育,2010(1):34~35.

[2] 王永刚.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点滴谈[J].价值工程,2010(2):56~57.

作者:黄树祝

上一篇: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探究论文下一篇:房地产联合开发法律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