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管理论文

2022-04-18

一、研究背景初中文言文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2条“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学习文言文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提升学生的文化审美品位的需要。朱自清认为:“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古文,乃至古书。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文言文教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言文教学管理论文 篇1:

关于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教材文言文选编的分析

摘要:首先,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选编的基本原则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适应性原则、典范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等三项基本原则;其次,分析了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选编工作今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为该领域关注者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教版;文言文;必修教材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是现代化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材的合理选编,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性与科学性。因此,如何选择科学的范文进行语文教学,成为教职员工与教材编写人员的工作重点之一。

一、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教材文言文选编原则

(一)适应性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工作要正确引导,特别是高一阶段的新生,更要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研究显示,在初始阶段的文言文篇目设置中,要坚持由浅人深的方法,以适应性原则作为指导,帮助学生实现思维上的转变,适应文言文的叙述与表达方式,提高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人员,在工作中充分地关注到了这一原则,在初始单元文言文设计中,设置了《爱莲说》《陋室铭》等写景文言文,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减轻了学习压力。

(二)典范性

高中语文教材当中的选篇要具有典范性的特征,不仅要为学生传递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从真正意义上开阔学生的眼界。比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当中也提出了教材选文要兼顾内涵与质量m。叙事性的文章是高中语文文言文中的一个重要类型。通过叙事写人,可以为学生的为人处世提供指导,使学生在了解历史人文轶事的同时,也可以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国人的品行特征。

(三)科学性

语文教学管理中随意性过强,不利于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对于教学材料来说,如果不能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材料,可能会导致教学工作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成长。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学者提出,明清时期的文化整体成就不如秦汉唐宋时期。但是在人教版高中教材中,也十分重视明清文章的选取,主要是因为要兼顾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坚持了科学性的发展原则,使学生可以全面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变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二、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选编建议

(一)坚持辩证统一的发展理念

高中語文必修教材的编写工作中,要给予文言文部分高度重视。在理念上,坚持人文性与工具性相互统一的发展理念,以辩证统一的观点,提高教材选编的质量。比如,在人教版当中选择的《劝学》和《师说》选篇中,将其定义为具有议论性质的古代散文。此种划分方式充分地结合了自身教材内容的编写特点,同时,对于其他版本教材的选编思想也进行了借鉴和参考。从情感态度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人教版教材编写对于两篇散文的体裁与内容十分重视。除此之外,还着重从情感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通过此种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二)合理规划文言文篇章的比重

通常情况下,高中语文教材当中的文言文篇章比重,不能低于总体的30%。每个学年的每一册教材当中的文言文要具有均衡性。坚持详略得当的比重分布模式,可以确保学生在学习现代文和古文时,实现优势互补的效果。在现代社会环境当中,文言文不具备使用的条件,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人教版在今后的教材版本更新工作中,也需要坚持当前的文言文篇章分布方式和所占比重,合理安排专题数目,实现均衡化管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使其已经掌握的知识可以得到有效的巩固,同时也不会产生过大的文言文学习压力。

(三)选择有时代价值的范文

除上述方法之外,高中语文文言文范文选编也需要坚持时代性和先进性。虽然文化是历史环境中的产物,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但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文言文对于现代社会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仍具有影响作用。在规划人教版的文言文范文体系时,可以借鉴其他版本文言文的范文体系,通过相互借鉴和学习的方式,能够设计出更为完善的范文体系。比如,选择经典优秀同时具有时代性的文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比如《师说》兼顾文学性与实用性,为学生提供了科学的学习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处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的进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重点关注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选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坚持辩证统一的理念,合理分配文言文、诗歌、小说、散文等比重,选择具有时代性特征和应用价值的范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作者:王华睿

文言文教学管理论文 篇2:

关照学习心理,实现轻负高效

一、研究背景

初中文言文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2条“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学习文言文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提升学生的文化审美品位的需要。朱自清认为:“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古文,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须得经过古典训练,才成为受教育的中国人。”

从新课程实施以来,农村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得从教师更新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做起。由此,本人从农村初中生学习心理特点出发,思考、探究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力求教学方法能够遵循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现状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本镇九年级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心理特点,掌握文言文学习的客观现状,针对本镇全体九年级学生文言文课堂学习,用问卷形式进行测试分析。

(一)问卷调查,把握学习心理现状

*每题选项可单选,也可多选。

(二)统计结果反映出的学生心理特点

1.初中生对所从事的活动意义有深刻的理解时,他们的学习目标就明确,那么他的学习态度也就积极,所以,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度与他们对文言文价值的认识关系密切。

2.初中生已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和学习自觉性,行动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仍较多地出现服从倾向,所以,还有不少学生不能坚持自己预习,喜欢和老师同学一起预习。

3.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因而,他们喜欢老师布置文言文习题作业,喜欢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4.因为有了较深刻的内心体验,所以社会性的、精神的需要范围扩大了,对需要的质量要求也提高了。他们对老师的批评、表扬,也不再停留在口头上,更希望得到实在的肯定和有指导意义的批评。

5.文言文学习的自信度不足,对教师有一定的依赖,所以喜欢通过老师讲解的方式学习。对探求事物表现出更大的坚持力、独立性,参与感和表现欲增强。因此,也喜欢通过和同学讨论、自己查看课外材料学习。

6.克服困难的毅力有所增强,所以很少找老师解决困难,更多的是和同学一起探讨来解决问题,也喜欢自己独立解决。

(三)问题根源

农村初中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普遍存在畏难的心理,提到文言文就想到读、背、记,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缺乏学习的动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基础非常薄弱。在上初中前,绝大多数学生接触的文言文仅限于小学教材中的几篇短文和诗歌,平时能接触到的古文书籍不多。许多农村家庭中父母的学历偏低,文化知识缺乏,他们很难给予孩子学习上的帮助,更多的是物质方面的满足,还有父母长年务工在外,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另外,农村学校没有像样的图书馆,不能给学生提供文言文学习的书籍。作为教与学的另一主体教师,有的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机械、单一;有的教师积极投身新课改,但是盲目崇拜所谓的“教学模式”,抛弃了一些传统的真正适合文言文教学特点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这些导致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

外在的客观环境因素很难改变,而学生薄弱的文言文学习基础又需要去改变。如何改变?关键的因素就落在了教师身上,教师应该寻求自身教学素养的提高,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开展文言文教学。

三、实施策略

新课标教学建议第五条“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也就是说,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选择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语文學习规律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以下四方面是本人针对问卷调查之后所做的努力与探索:

(一)理解文言文学习的价值,明确学习目标

农村初中的文言文教学都是以考试为目的,教师往往只注重课文中重点字词、语法现象等知识的落实,而忽视文本的内涵意蕴,忽视了文本的阅读价值,导致学生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除了应付考试,没有多少意义,甚至产生厌烦情绪。

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当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时,他们对活动的目标就会更明确,那么他们的学习态度也就会更积极。因此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引领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甚至与古人进行心灵的沟通。不能只见“言”而不见“文”,要注重文言文阅读的品质。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去发掘文本中所具有的“价值”,让文言文阅读变得有意义。这里有个很好的范例。杭州市建兰中学的孔晓玲老师,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的“山水凄清影萧条,千万孤独谁人懂”《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由品读作者对小石潭景物的描绘,欣赏山水风景之美;到品味柳宗元的孤寂心境,体会人格品性之美;再到品析中国文人的山水情结,领略人文思想之美。

这样的教学设计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初中学生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将他们引向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将作品思想内容真正融进学生的精神世界。文言文教学要给学生开启一扇认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关系的门户,提供一条提高文化涵养、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途径。那么学生也就会有更强的学习文言文的意愿,更明确的学习目标。

(二)激发文言文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习兴趣

要避免教师永远是权威,教师讲、学生记,剥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权利的行为。农村初中的学生本就对学习文言文兴趣不高,应该想方设法让他们喜欢上文言文,爱上文言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结合文言文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七年级(下)的《夸父追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就可以采用“句读练习”。将文中的标点符号隐去,让学生朗读、断句。在朗读的同时,学生实际已经开始对文意进行揣摩。当他们将文句读通时,也已经基本弄懂了文意。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避免了逐字逐句翻译,造成对文本整体性的割裂,培养了学生整体感知、把握文意的能力。这种探索断句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激发初中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从而让他们爱上文言文学习。

可以适当引入训诂学理论,“据形索义”“因声求义”,让学生知其一更知其二,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探究欲望,提高教学效率。例如,余映潮老师《三峡》的教学设计,识字环节充分抓住了本文带“山”字旁和“水”字旁的生字多的特点,让学生试一试趣味识字的方法,在文中找一找,圈一圈带“山”字旁和“水”字旁的生字,理解它们的意思。因为所谓“峡”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顿感新鲜好奇,好玩而又疑窦丛生,趣味倍增。真是趣从疑处生,在学生静心沉思中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离不开“读”,更应突出“读”。除了传统的诵读法,还有现代的体验朗读法,现在有的学校将古老的“吟诵”引入诗文教学。农村的文言文教学应该多借鉴城市学校的先进做法。例如,上海在中小学推广“唐调吟诵”,上海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还专门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在唐调吟诵中的四声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古诗文作者的感情,缓急停顿的处理可以让学生更透彻地洞悉作品的结构,理清文章脉络。不管是哪一种“读”法,只要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促进课堂教学,就要合理地运用,将学生吸引到文言课堂当中来。

初中生思维敏捷、精力充沛但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缺乏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如果只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学生会形成审美疲劳,提不起兴趣,所以适时地变换一些学习的方式,改变一下上课的形式,让学生产生学习文言文的新的兴奋点,进而提高学习兴趣。角色转换是比较有效的做法。就是选择几个语言基础较好的学生,让学生教学生。例如,教学《愚公移山》时,选出四位学生先自学好课文,四人合作讨论好上课的重点、难点,商量好上课的形式,让他们上讲台教其他学生。(当然在准备阶段教师给这四位学生一定的指导)这种形式比较费时,但是偶尔用一下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发挥他们的自我表现欲。课堂上,变换了“教师”,活跃了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三)开发文言文学习的自觉性,养成良好习惯

初中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他们经不起外在的诱惑和干扰。很多时候他们学习的决心大于行动,计划难以持久,自控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都比较弱,还离不开老师对他们的严格管理。所以要采用适合这个年龄特点方法来给他们的文言文学习注入持久的支持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文言文的习惯。

例如,小组竞赛。在竞赛具体操作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与主导,方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由学生推举出组长,然后由推举出来的组长来轮流挑选组员,最后形成竞赛组。其实这个组长挑选组员的过程已经包含了学生对学生评价的过程。因为一般组长在挑选的时候,总是先挑选那些学习认真、努力,成绩优良的同学或是跟自己关系亲密的同学。而被挑选的同学也是非常在意,我是否会被最先选上,我在同学心目中的地位如何。那么在小组正式成立后,组员们会尽自己最大所能为自己的小组争取荣誉。每周进行一次小结、奖励,小结由组长负责,对组内进步的情况、需要提高的情况进行总结,老师对各组进步的、表现优秀的同学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两个月或半学期进行小组改选,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重新给自己定位,使得他们在新一轮的竞赛中改掉学习中的不良习惯获得更大的进步。这也就达成了教师想要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积极性,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

(四)发挥文言文学习的思维独立性,提升学习品质

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日益增强,开始用批判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常常不满足于教师的讲解或书本中现成的解释,喜欢独立地寻求事物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为此,他们喜欢争论、探讨、追问,不仅能批判地对待别人和书本上的观点,而且开始比较自觉地对待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由此,在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积累之后,让他们自己去探索问题,相互间展开讨论,既顺应他们的心理需求,又能在讨论中加深理解,避免思考的片面性,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例如《曹刿论战》这篇课文是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到了九年级的最后阶段,文言文的一些语法现象、虚词用法、句型等都已经学完,基本没有新的知识点出现。所以这篇课文完全可以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分小组进行课堂讨论的形式来完成对文句的解释翻译。这种形式容易产生课堂争论,在争论中加深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理解,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点。学生也容易在争论中获得成就感,增强学习文言文的自信。

同样,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课前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独立翻译课文,理解基本文意。找出预习时翻译有困难的字词、难理解的文句,在课堂上提问,同学间相互答疑。只有那些实在无法通过课堂相互答疑解决的问题,再由老师解析。这样既节约了老师逐字逐句翻译课文的时间,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摸索出文言文学习的规律,提升他们的语言感悟能力。

顺应学生的需求,设计富有个性化的作业,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及时反馈,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能力。在教学新课前可以适当多布置一些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的预习作业,让学生学会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收集信息,并学会处理信息。例如,在教学李清照的《武陵春》前,可以让学生上网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以及写这首词的背景,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学习,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九年级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思维的批判性也增强,所以可以适当布置一些思辨性强的作业。例如,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后,可以布置关于惠子和庄子的观点你更认同哪一方的讨论作业。将课文所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既使学生更全面深入地去了解庄子的思想,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思辨能力。

在学完九(下)第五单元的课文后,可以布置学生写作《当我与

相遇》的作文(要求選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这项作业可以引领学生去更多地收集相关先贤的资料,深入了解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可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也可布置一些轻松点的作业来调节学生学习的紧张情绪。例如,学习完《论语十则》布置学生看电影《孔子》;学完《公输》布置他们看电影《墨攻》等。利用影视作品的视听体验来拉近学生同先秦时期思想家的距离,把学生的视线引向更广阔的文言世界。

在农村初中,学生的水平差异较大,他们潜能有大小,这是直接关系到提高课堂效率的内在因素,并且受学生适应速度的影响,思维品质的养成有快有慢。因此,教师从农村初中的学生心理特点出发,采取不同课堂教学策略,来提高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效率,这只是寻求提高课堂效率的其中一种途径,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参考文献:

[1]杨心德.中学课堂教学管理心理.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09.

[2]孔晓玲.“山水凄清影萧条,千万孤独谁人懂”:《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0(6).

[3]任艳.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其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郑州大学教育学院,2006.

[4]赵明亮.当前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与对策.扬州大学,2011.

[5]肖建红.初中生文言文学习兴趣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9.

作者:李亚蓉

文言文教学管理论文 篇3: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意义及实施

文言文中所蕴涵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特别是选入教材的每篇文言文,都有着经典的传统文化精髓。这样说并不是给文言文贴标签,而是提醒语文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要有意识地带领学生赏析古文中的精髓,教师要在教学中将知识与传统文化有效地整合,充分地挖掘文言文传统文化的价值。然而,在平时文言文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没有重视传统文化的挖掘,往往只让学生枯燥地积累一些文言现象来应付考试。这不仅影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也没引领学生对文言中文化精神的探究。

鉴于以上现象,语文教师应该明白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并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要注意采取一些有效的渗透措施。

一、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很多外来文化都涌入到我国,造成文化侵略情况普遍存在,并对国内人们的思想产生强烈的冲击,并影响了思想不成熟的青少年对自己民族文化以及国家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严重导致部分青少年缺失主流精神文化,使得他们的价值观也出现异化情况。如:青少年常常过的是圣诞节等国外节日,而忘记了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他们常常崇尚个人主义而忽略了集体主义等等。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关键阶段。虽然在文化遗产中也有糟粕,但更多是几千年的文化遗产成为我们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灵魂。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文言文教学中把青少年的文化精神和人格植根在我国的文化土壤,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在文言文学习中得到提升。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复合型概念,涉及到很多要素,主要包括情感态度、语文知识以及思维能力等等。而文言文素养是形成在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原素。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很多都是文质兼备的文言文,特别是选入课本的文言文中拥有大量的成语及体现哲理的句子,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潜移默化地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养,在学习与运用中也让学生形成了语言表达能力,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鉴赏能力。

二、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目前,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仍旧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侧重于能力和知识的培养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侧重于能力和知识的培养。一是因为学校过分追求升学率和受到传统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造成高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更多重视文言文考试目标的实现,所以不重视对学生实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因此,教学目标侧重于知识目标,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往往成为知识目标的附属品。二是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生考出分数,在文言文教学中只讲解考试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所以造成教学内容只重视文言知识的讲解,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隐形了。

(二)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不能与时俱进

眼下许多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采取的方法基本是读、记、讲以及背,没有采用多样化的现代化多媒体对文言知识和传统文化进行拓展。一是因为教师专业素养没有与时俱进,从而导致学生只能被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重视学生对文言文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次体验。二是教师受到传统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只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忽视与学生情感上的沟通,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随着高考语文的不断变革,文言文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还有教师没能达到高考语文指向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只是对文言知识的教授,却忽视了在文言文教学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

(三)部分教师自身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欠佳

教学实践中还有部分语文教师保守呆板,只能生搬硬套教材,不愿意去将教材内容拓展延伸学习,脱离教材什么都不知道。客观来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而渊远,任何一个人难以全方位掌握。如果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活到老学到老,那么他就不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在教学中也无法充分认识文言文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加不能将教材内容和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相结合。

三、传统文化在高中文言文教学渗透的有效措施

(一)语文教师要占有文言文教材,用好教材

语文教师要让高中文言文教学发挥传播民族的文化作用,应当将教材建设好,毕竟在课程实施中教材是重要要素之一。语文教师既要找到文言文中的显性教学内容,又要主动深入挖掘课本中的隐性教学内容,比如: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等。由于文言文是古代的文体,与现代学生实际生活存在很大的距离,无法充分体现出人文性教学内容,这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深层次挖掘课本,发现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以及文本的结合点,进而更加准确迅速地找到教学中的创新内容。

所以说,要想通过文言文教学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语文教师就要具备以下三点:其一,必须要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国家认同感。其二,加强终身专业知识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大语文素养。其三,能与时俱进,掌握现代化教学技能,拓展文言文教学的宽度,培养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掌握民族优秀文化的厚度。

(二)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学生诵读文言文

诵读文言文不仅是心以及眼睛的活动,还是眼睛、耳朵、口以及心相结合的活动,我国著名文学家叶圣陶先生认为只有重视探究讨论和吟诵古文才可以全面理解其思想内容。学生在学习文言文吟诵过程中,只有对其探究讨论,才能获取客观的认识,才能深刻感受其思想内涵,才能将文言文内容转化成他们所需的东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只有上升到该境界,才可以真正做到终身受益。

一般来说,文言文中包含大量的传统文化意蕴,这也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对《离骚》进行诵读时,第一遍可以将不懂的语句用红色笔标注出来,第二遍对文本有所熟悉,第三遍发现诵读的节奏感,第四遍熟练诵读,第五遍学生回想到屈原的生活经历,进而更加全面掌握文本,感受到屈原虽然放逐但依然爱国的情感,第六遍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最后,教师必须要正确引导学生比较课文《离骚》和类似的课文《诗经》。教师可以总结出:《离骚》是以楚地的调式以及方言为主,改变了《诗经》的形式,不再是四字一句,充分体现楚地的礼仪以及文化。当时楚地祭祀之礼是很流行的,充满强烈的神秘色彩,所以屈原写的《离骚》想象力十分奇特。又比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每句话的结尾都有“也”,这是一个语气词,学生在诵读中利用通读语气词“也”,能够深刻体会到作者内心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目的。

(三)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和现代社会的白话文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时需要创设良好的文化环境,方便学生了解文言文,使学生能够联系实际生活,通过小的方面看到大的方面,感受到我国文言文的强大魅力。比如:讲解《鸿门宴》时,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在上课前搜集有关该篇文章的各种小故事,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讲解六分钟,学生讲解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且教师除了需要充分尊重历史以及文本,還要定期组织学生利用剧本对文言文进行改编,使学生能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扮演文章中的各种角色,主要有项羽、刘邦以及范增等等,在课堂上进行表演,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而且能够建立相对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

(四)教师对学生的文言学习要采取多元化的评价

我国教育部有关规定指出教师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将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整合,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严格的考核。并且引导学生、教学管理者以及教师等等多种角色共同参与到课程评价中。对于高中文言文教学内容,教师必须要结合教学的具体需求,采用各种各样的评价方法考核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高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学生通过学习更好地掌握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水平,实现预期制定的教学目标。

樊春花,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教师。

作者:樊春花

上一篇:旅游者心理研究论文下一篇:行政活动公开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