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活动公开化论文

2022-04-18

摘要:行政调查是行政执法过程中一项常见的、不可或缺的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极易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有必要对行政调查进行法律规制。基于程序在法治中的价值以及我国法律对行政调查程序规定的缺失,应从程序法的角度对行政调查进行规制,将“公正原则”、“参与原则”与“公开原则”作为其运行程序的核心理念。并辅之以相关的程序制度规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行政活动公开化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行政活动公开化论文 篇1:

对公务员行政协调的伦理思考

摘 要:行政协调渗透于公务员的各种行政行为之中,对保障行政工作的平衡与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种行政矛盾的逐步显现需要公务员具有较强的行政协调能力与良好的道德素质,这意味着公务员在行政协调中要遵循一定的伦理原则。本文将伦理思想融入公务员行政协调之中,提出统筹兼顾的整体协调、科学务实的有序协调、灵活多样的动态协调、客观公正的依法协调和团结协作的沟通协调等建议,并分析了其中蕴涵的伦理原则,以期实现行政组织的良性运行。

关 键 词:公务员;行政协调;伦理

收稿日期:2011-04-20

作者简介:许丽娟(1986—),女,山西万荣人,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伦理学。

行政协调贯穿于行政活动的各个方面,是公务员履行行政职责的重要环节,对保障各项具体行政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影响。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各种行政事务纷繁复杂,使得公务员承担的行政工作日益增多,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行政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为了缓和矛盾,减少磨擦,不断提高公务员的行政协调能力和水平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将公务员行政协调置于伦理的视角之下,分析探讨了整体协调、有序协调、动态协调、依法协调和沟通协调所应该坚持的伦理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围绕“整体平衡、程序科学、方法灵活、制度公正、政治民主”这五个方面来实施行政协调,以期实现行政组织的正常运行。

一、整体协调:坚持统筹兼顾的公共伦理原则,保证社会一体化

整体协调是指公务员在具体的行政执行过程中要从公众利益出发,自觉做到个人利益服从组织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努力在统筹全局的同时兼顾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同时,公务员的基本价值取向应该是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合理需要,公务员正确的伦理取向和全局意识能够引导其更好地进行行政协调。从本质上看,坚持统筹兼顾的公共伦理原则是整体协调的内在要求。整体协调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以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为总体目标,并以此作为公务员行政工作的导向,以保证社会一体化。

在行政组织运行过程中,许多工作都不是由一个部门独立完成的,而是由相互关联的几个部门共同协作完成的,这就要求公务员在行政协调中应从行政组织的总体目标出发,充分考虑行政系统的整体性。为了使行政系统内的各部门和各要素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就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公共伦理原则,步调一致地实现组织目标,避免出现各部门重复工作的现象。公务员的第一要务是维护公共利益,衡量其是否称职的标准就是公务员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符合公众利益。但在实际行政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利益冲突的现象,如:公务员作为社会成员和行政人员,因角色不同而产生的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的冲突;还有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为调控经济采取不同政策时所产生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冲突等等。所以,公务员在行政协调中要充分考虑公众利益,时刻以完成行政组织的共同任务为准则,使行政组织各系统之间处于平衡状态,以实现行政系统整体功能的最优化。

行政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需要公务员在协调时依据整体目标统筹考虑被协调各方作出让步的范围幅度,兼顾各方合理的要求,使协调结果易于为各方所接受。具体来说,要求公务员在行政协调中,一是要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当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发生冲突时,公务员要旗帜鲜明地维护组织利益,在协调中要尽量考虑周全,权衡利弊,以保证行政组织整体目标的顺利实现。二是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公务员所协调的问题绝大多数与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有关,因此,公务员应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重视民众在社会中的基础性地位,在整体协调中必须有一定的自主性,认真细致地处理好每项工作,想方设法为公众谋福利,不做违背公众利益、危害社会的事。三是要树立着眼全局的伦理道德观。公务员应从公共利益出发,对各项工作作出全面规划,通过把握大局,服务公众,有效预防和化解行政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纠纷,增进被协调各方的理解和认同,使协调行为体现公共伦理原则。

二、有序协调:坚持科学务实的关系伦理原则,保证工作程序化

有序协调要求公务员明确各项行政工作在执行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坚持科学务实的关系伦理原则对其进行安排部署,依轻重缓急加以协调。科学是一种方式,公务员在行政协调时必须以科学思想为指导,遵循行政活动的客观规律,增强协调工作的科学性和有序性。行政系统内部的协调一般分为横向协调与纵向协调,横向协调是指处于同一级别的部门与公务员之间的协调活动,由于同一级别行政部门的职能可能存在交叉,所以大都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进行有序协调。纵向协调则是指有隶属关系的上一行政部门与下一行政部门之间的协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协调,大多借助于行政权威来实现。有序协调就是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工作程序,使行政协调有章可循,以保证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任何组织都具有层次性,行政组织也不例外。因此,行政协调要逐级进行,即被协调的行政机构及其人员必须是行使协调职能者的直接下属。[1](p153)公务员在进行协调时要遵循逐级有序原则,不得越级协调或各自独立协调,而应明确协调的对象与范围以及横向协调与纵向协调的关系,按照上下级统属关系来进行系统协调。同时,公务员在有序协调时应严格按程序办事,应积极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以保证工作程序化。有序协调能够合理配置各个行政部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精简办事环节,优化工作程序,使行政工作有序开展。 否则,就会影响行政组织目标的实现,导致行政活动失去秩序。

公务员要想使行政协调顺利进行,首先,必须要遵循协调的一般程序。有序协调的首要环节是要对所协调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公务员在调查研究中要深入实际多方面了解情况,掌握事情的来龙去脉并对其进行分析判断,认清所协调问题的实质,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有序协调要遵循统一领导的原则。公务员应根据领导的意见和授权范围进行协调,并且对某一具体工作的协调应保证协调者或协调部门是单一的,避免因协调者意见不一致而产生新的矛盾;再次,公务员在有序协调时要选择恰当的时间。在具体的行政工作中,要周密考虑工作的各个环节以及遇到的各种复杂矛盾,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事前协调、事中协调还是事后协调,通过及时有效的协调来消除行政争议。

三、动态协调:坚持灵活多样的信念伦理原则,保证行政高效化

现代行政是一个开放式的管理系统,客观形势和主观认识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行政协调就成为贯穿行政执行过程的动态的、经常性的活动。[2](p184)行政协调是为达到行政组织各系统之间的平衡,但这种平衡所表现出的稳定其实是一种动态的稳定,平衡会不断被新情况所打破,走向不平衡。经常性的不平衡要求公务员具有创新思维方式,能够从新角度灵活地分析并解决问题。动态协调是有效化解行政纠纷的重要手段,行政工作中的各类矛盾都具有特殊性,公务员在协调处理矛盾时应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坚持灵活多样的信念伦理原则,方能使协调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公务员只有在行政协调中自觉地遵循一定的道德信念,才能对各种突发状况作出灵敏的反应,使行政活动更具灵活性,从而保证行政高效化。

行政协调作为一种动态短期的行政行为,有利于理顺行政关系,改善行政环境,保持行政系统的活力。在行政活动中常常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如各环节之间的不连贯,各部门之间的摩擦或人际关系的紧张等,这需要公务员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适时协调,以增加协调力度,提高协调质量,使行政组织高效运转。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还常常出现公务员协调能力差及缺乏技巧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行政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公务员要讲究行政协调的方法,学会运用不同的方式来灵活处理各种棘手问题,保证整个工作在动态中获得平衡并处于最佳状态。

行政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要求公务员及时根据信息变化进行跟踪协调,而行政协调的效果如何则取决于公务员的协调能力与综合素质。公务员要想在动态协调中有效化解矛盾,保持行政活动的生命力,一要不断加强学习,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培养自身快速的应变能力,学会审时度势,善于权衡变通,这样,才能够灵活地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二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养,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果断处理有分歧的问题,不断提高协调能力;三要有组织地对公务员进行各种培训,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增加有关协调方法与技巧的课程和内容,使公务员掌握灵活多样的协调方式,提高行政协调能力;四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上下级或同级公务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视频会议或网上办公等电子化的方式及时进行动态协调,从而达到信息共享、互通有无,以保证行政组织协调、高效运转。

四、依法协调:坚持客观公正的道义伦理原则,保证制度公开化

依法协调就是让制度成为公务员行政协调的出发点,把具有软约束力的伦理理论和道德教育转化为具有法律效力的伦理制度,使公务员在协调中做到客观公正地调节和平衡各方面的关系。麦金太尔曾说过:“只有那些具有正义德性的人才有可能知道怎样运用法律”。[3](p192)这说明公务员应培养自己正直刚毅的行政伦理德性,秉公解决需要协调的问题,切忌从主观印象或个人好恶出发偏袒某一方,从而使依法协调具有可行性与可接受性,保证制度公开化。在行政协调中,法治与德治如“鸟之两翼”都是不可缺少的伦理规范,公务员要加强法治与德治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加快公务员伦理法治化建设的步伐。

依法协调的伦理法治化决定了它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在行政组织自主意识和自治能力日益增强的形势下,坚持客观公正的道义伦理原则是保证公务员在行政协调中公正行使职权的重要条件。公务员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维护社会公正是公务员的职责,但在实际的行政协调中,我们不能保证所有公务员都永远正确地行使权力,所以,需要将伦理规范纳入到具体的法律制度之中,建立科学的德能勤绩考核标准,并制定严格合理的道德赏罚机制,从制度上规范公务员的行政行为。以日本为例,日本政府依照《国家公务员法》(1947年10月),在严格管理公务员的同时注重公务员道德素质的提高,为此专门制定了《国家公务员伦理法》,对公务员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4](p25-26)公平的制度能够鼓励公务员自觉提高道德修养,帮助其走出伦理困境,预防公务员对行政权力的过度使用,保障被协调者的合法权益;反之,依法协调就很难做到公正。因此,只有建立健全公务员伦理道德法制体系,才能使公务员在客观公正的良性轨道上依法协调,并使协调结果令人信服。

要使公务员在调整行政组织关系方面做到公平、公正,必须规范行政协调伦理秩序,实现政治文明。一方面,公务员应加强自律,培养自身的道德责任意识,自觉遵守客观公正的道义伦理原则,增强法律意识,提升个人伦理自主性;另一方面,由于公务员工作的特殊性,仅仅靠其自律是不够的,还需要从制度层面制订公务员行政协调的基本准则,通过严格的他律来规范其行政行为,使公务员行政协调建设步入法治化轨道。另外,还要建立专门的伦理监督机制,运用伦理原则对公务员进行监督,督促公务员遵循伦理制度,实行依法协调。

五、沟通协调:坚持团结协作的德性伦理原则,保证政治民主化

沟通是行政协调的灵魂,公务员在行政协调时要善于运用行政和解的方法解决行政矛盾,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等有效的沟通手段使被协调者在认识上达成一致,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保证政治民主化。推进政治民主化就是要强化每个公务员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其相互合作的意识,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使团结协作的理念深入人心,营造融洽的行政文化氛围,调动整个行政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行政工作的有效开展。

有效的沟通协调有助于集中各个分散的力量,使公务员在工作中密切配合,团结一致,形成整体的“合力”,从而激发公务员的工作热情,改善公务员的精神面貌,塑造良好的行政组织形象。沟通协调主要依赖公务员,而公务员的行为活动必然受行政文化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各种文化价值以及不同道德观念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直接影响着公务员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公务员应努力加强自己的政治道德修养,培养团结协作意识,促进行政组织各方的互惠互利,以形成和谐民主的行政伦理文化。在行政工作中,沟通不畅会使工作一再拖延或行政部门各自为政, 甚至出现明争暗斗、人浮于事等违背行政伦理的现象。行政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将团结协作的德性伦理原则转化为公务员日常的工作理念,更好地规范公务员的行政行为,使公务员的道德人格在和谐的行政氛围中得到升华。

在行政协调过程中应以团结互助的道德情操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个公务员,加强沟通协调的伦理道德建设,可以使公务员形成高尚的行政美德,从而带动行政风气的好转。具体来说,公务员应做到:其一,要准确熟练地使用语言文字进行沟通协调。公务员要学会用精准的语言文字传递信息,保证信息渠道畅通,使广大公务员之间增进了解,使其思想与行动保持一致。其二,要充分运用情感交流进行沟通协调。公务员平时要多与被协调对象进行心与心的坦诚交流,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善于观察和分析他们所处的环境,分析他们不愿合作的原因,从而找出化解矛盾的方法。同时,要善于运用幽默来拉近与被协调者的距离,以便更好地控制各种复杂局面,使协调工作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其三,要自觉增强合作意识。公务员应树立坚定的政治民主信念,根据团结协作的德性伦理原则建立和调整行政关系,加强行政部门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各组织能够更好地分工合作,形成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

总之,行政协调的关键是平衡,公务员应以其特有的智慧在行政协调过程中起到平衡各部门关系的作用。公务员只有以整体协调为基础,有序协调为方向,动态协调为方法,依法协调为制约,沟通协调为保障,将五种协调有机结合,相互运用,才能实现公务员行政协调的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周红.行政伦理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2]张军涛,谢志平.行政管理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3](美)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龚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4]王振华.公共伦理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高 静)

作者:许丽娟

行政活动公开化论文 篇2:

行政调查的程序法规制

摘要:行政调查是行政执法过程中一项常见的、不可或缺的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极易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有必要对行政调查进行法律规制。基于程序在法治中的价值以及我国法律对行政调查程序规定的缺失,应从程序法的角度对行政调查进行规制,将“公正原则”、“参与原则”与“公开原则”作为其运行程序的核心理念。并辅之以相关的程序制度规则。

关键词:行政调查;程序;规制

行政调查是行政机关为达成特定行政目的,对于一定范围的相对人所作的获取信息的活动。是行政主体依法行使职权、严格执法所不可缺少的手段。在政府分工日益细密和专业的今天,行政调查权作为一种重要行政权力。对于行政机关获取情报、制定决策、取得证据,进而做出一系列具体行政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施行政调查的过程中,被调查人的权利往往会受到或多或少的限制,被调查人的合法权益也有可能会因此而遭受损害。而我国却缺乏对行政调查的完善的法律规制,因此,本文拟从程序法的角度探讨对行政调查的规制问题,以期将行政调查纳入程序法的统治之下。

一、行政调查程序的价值要义

法治与程序密不可分。法律程序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重要标志之一,法律程序是权力笼罩下的公民权利的重要保护屏障。行政行为的程序性是任何一个行政行为所必需的,对行政调查主体而言,行政调查行为必须通过一定的行政程序才能较好地实施。行政调查的程序规则具有平衡行政调查权和公民权利之间实体矛盾的作用,合理的行政调查程序规则不仅会对行政调查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且在保障公民权利、保证行政执法的质量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程序不是次要的事情,随着政府权力持续不断的增长。只有依靠程序公正,权力才可能变得让人能容忍”。所谓的依法行政是指依行政程序法行政。离开行政程序法无以言依法行政。行政程序在现代行政活动中有其自身特有的价值,而不仅仅囿于工具主义的意义。而且,通过“行政过程论”的发展,以自由主义为基础的行政法学理论中的国家和社会、行政主体和私人的二元对立前提得到修正,行政程序的调节作用将使行政活动成为国家诸机关、利害关系人、一般居民等具有各自立场的人之间达成合意的一种统合性过程。

不言而喻。一个妥当的事前程序比事后救济更能保障公民的利益。反观我国当前的行政调查的价值理念,获得真相始终处于价值体系的核心位置。行政调查的目的仅仅被解读为查明有关事实和针对潜在违法的干预预防,行政调查很少被看作是一个执法行为而审慎使用。这种情况在中国“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法制背景下被进一步放大,直接导致了对调查程序的忽视和强制性调查权的随意启动。因此,构建法治和人权视野下的行政调查制度,关键在于将现代行政正当程序的理念和制度引入行政调查领域,关注相对人在行政调查过程中的地位和利益诉求。

二、行政调查程序的核心理念

现代行政程序包含着由公正原则、参与原则、公开原则、合理性原则等所构成的理念体系。这些理念对行政程序在具体行政领域的运行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不同的程序理念在不同的行政领域所发挥的作用也有所不同。针对行政调查的相关特点,笔者认为,可以将公正原则、参与原则与公开原则作为其运行程序的核心理念。

(一)公正原则

在行政调查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公正原则的适用。要做到公正,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做到避免偏私。所谓避免偏私,是指行政主体在行政程序过程中应在参与者各方之间保持一种超然和不偏不倚的态度,不受各种利益或偏私的影响。避免偏私原则,是程序中立性这一最低限度的程序正义要求在行政程序中的具体体现。具体而言,行政程序中的公正原则应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没有利益牵连的影响。它要求行政主体及其行政人员,与所作的行政行为没有个人利益上的联系。这里的个人利益。一般是指金钱利益或财产利益,以及其它足以影响行政决定的非财产因素,例如感情利益等。二是没有个人偏见的影响。个人偏见不同于个人利益。个人偏见主要指行政人员情感受到某种预设的观点或偏好的制约。没有个人偏见规则要求行政主体应给予当事人同等的机会,不偏袒任何一方当事人。不带任何偏见。在行政程序中贯彻公正原则,不仅要求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实际上没有存在偏私。而且也不能让人们有理由表示怀疑,认为可能有偏私存在。

(二)参与原则

行政参与是指“受行政权力运行结果影响的利害关系人有权参与行政权力的运行过程,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对行政权力运行结果的形成发挥有效作用”。行政调查是为做出行政决定提供信息的一种制度。其作用的实现必须依靠相关当事人的参与。在行政调查过程中完全由行政机关单方面去完成行政任务是不可能做到的,只有相关当事人积极参与行政调查的过程,行政机关所获得的信息才会全面、真实。因此,当事人参与应是行政主体进行行政调查时的内在诉求。

行政权的运行方式经历了由行政机关单方专制、压服向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双方协商的转变过程。“行政参与”不仅仅为行政主体完成行政任务提供条件。同时还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即确立了行政相对人在程序中的主体地位,并保证行政活动的公正性与可接受性。可以说。正是“行政参与”理念与制度的确立,才使行政相对人的地位在行政权的实际运行过程中由被动的服从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行政参与”的确可以被称之为“行政程序的内核”。行政相对人在程序中的主体地位使得行政主体必须充分考虑其利益诉求,从而将此诉求在行政决定中予以反映。将“行政参与”的程序理念导入行政调查。可将行政调查视为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信息沟通的过程。“这种反复沟通和交流,可以将行政意志融化为相对人意志,也可以将相对人意志吸收到行政意志中,从而使行政法关系真正具有双方性。使相对人真正成为行政法关系的主体。”另外,行政相对人参与到行政调查的过程中,行政调查所确认的信息也就更能为其所信服。据此作出的行政决定更容易为其所接受。

(三)公开原则

行政公开是指行政机关的一切行政活动除涉及国家安全或国家秘密并由法律规定不得公开的以外。一律公开。“没有公开则无所谓正义”。“公开原则是制止自由裁量权专横行使最有效的武器”。正是现代行政程序中的“行政公开”理念和制度才使原来行政权的运行变得开放和透明,从而有效保护公民权利。制约行政权。

行政调查的公开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其目的在于满足公民的知情权。实现公民对行政的参与和监督。以达到强化民主政治、防止行政腐败之功效。现代社会是民主社会。现代政治是民意政治。在民主社会中,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享有充分的知情权,有权利

了解行政机关的所作所为,以此作为参政议政的前提。现代法治国家的行政调查不同于以往警察国家的行政调查,其强调调查过程的公开化与参与性,并推崇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双方的积极合作。“行政公开”也应当包括“过程的公开”。也就是说,行政公开不应仅仅停留在最终调查结论公开的层面上,而应作为行政调查程序的核心理念贯穿于行政调查过程的始终。从调查开始的职权依据到调查过程中收集到的重大信息以及最终的调查结论。从相对人在调查中享有的程序性权利到事后的救济途径,都要予以公开,使相关的利害关系人获得关切自身利益的信息。同时。对存在于行政调查各个阶段中的“行政公开”程序理念的实现程度与制度建构不应采取一种模式。而应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公开方式、公开范围、公开对象和救济途径。对于行政机关在行政调查过程中掌握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等,从维护国家利益和保障相对人权益出发,按照法律规定不公开或由行政机关裁量不公开。

三、行政调查程序的制度建构

公正原则、参与原则与公开原则的程序理念要在程序运行中得到有效的实现。就必须以其为内核建立具体的程序规则。对于行政调查程序的制度建构,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形成一套健全的程序规则体系。

(一)听证制度

行政程序中的听证是指行政机关进行处分时。为处分相对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就与该处分有关的事实及基于此的法律适用问题,提供申述意见、提出证据的机会的程序回。为实现“行政参与”与“行政公开”理念,行政听证制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行政听证制度赋予行政主体在进行行政活动时听取相关利害关系人的陈述与申辩的程序性义务。就是赋予公民参与行政过程的权利。听证是“行政参与”理念的核心要求,为“行政参与”理念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此外,在行政听证中,行政主体与相关利害关系人就拟进行的行政活动表明各自的利益主张。在双方进行论争的过程中,行政主体一方所掌握的事实与法律依据等都必然要向参与听证的对方主体公开。行政听证的公开本身就是“行政公开”的一种表现形式。

对于行政调查听证程序的具体建构问题,应针对行政调查中行政权与公民权关系的不同状态区别对待。具体而言,在行政调查中行政权与公民权的关系存在两种状态。一是行政主体调查的过程或结果可能会造成行政相对人重大权益的损害,或是行政调查的进行必然会造成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损害。前者如在针对不利于行政相对人的行政决定的行政调查中,行政主体收集该不利行政决定的证据信息。将会使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受到损失;后者如对出现重大责任事故的企业进行检查,会导致该企业停产或产品流通受到重大影响。二是行政调查的过程只需相对人积极配合。不会对其权益造成损害,调查结果也不会形成对行政相对人不利的行政决定,如行政机关只是对企业进行消防、防盗措施等一般性调查等。

对于属于第一种情形的行政调查,由于此时行政相对人的法定权利处于危急状态。故其听证程序制度应选择“审判式”的正式听证模式。这种听证制度的功能定位应在于保障相对人抗辩的权利。防止行政主体恣意侵害公民权利。对于第二种情形下的行政调查听证制度的建立,应选择“咨询式”的非正式听证模式。因为此类行政调查不涉及相对人权益。主要是获取调查信息的问题,所以这种非正式听证程序的目的在于使行政主体尽可能广泛、真实地调查到所需信息。为做出正确的行政决定提供依据。

(二)令状制度

在我国,针对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的搜查需要严格的令状。而针对轻微违法行为的现场检查或人身检查却可以不需批准手续。众所周知,强制检查公民的住宅、人身,由于涉及宪法保护的公民的基本权利,所以各国一般都采用法官令状制度。也就是调查的实施需要法官签发检查令或搜查令方可进行。我国宪法第37、39条规定:“……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然而,上述规定一般被理解为针对刑事诉讼行为。这就使行政调查缺少了有效的束缚,导致容易侵害行政相对人的权利。

从本质上讲,司法权应当是中立的,而且职能分离、司法最终裁判等原则也为现代法治国家所公认。以司法权来控制行政权的行使,符合上述理念,也符合上述原则,有利于保障和维护公民权利。因此,对于行政主体在场所检查和人身检查中实行必要的令状制度具有重要的价值。当然。行政检查与刑事搜查在性质和时间急迫性上也确有不同,过于严格的令状制度在行政调查中不一定可行。在外国,行政调查也较多实行有限的令状主义。如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判例认定在令状主义的原则下,行政主管机关可以对与国民安全、卫生、健康或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行业在营业时间内实施无搜索票的检查。我国行政调查也可以建立以令状主义为原则,特殊情况下允许例外的制度。

(三)其他配套制度

第一,教示制度。教示制度是指“行政机关应当随时告知参与人的程序权利及有关规定,以确保参与人及时修正错误,正确参与行政程序”。在行政程序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公民对有关信息获取渠道有限。往往导致程序制度的失效。在教示制度中,行政机关应尽早地将程序中可能出现的程序选择、顺序安排、部门职能、行政先例等向行政参与人讲解。并结合分析行政参与人在此特定程序中不同行为可能导致的结果。做出有利于行政参与人的劝告、建议以及程序中的必要提醒,进而保证行政程序制度功能的切实发挥。

第二,行政调查信息公开制度。行政调查信息公开制度除具有“尽量扩大公民对行政的参与和监督权利,限制官僚秘密活动的范围”等一般性作用外,还有将行政主体通过行政调查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充分利用的功能。这些信息资源不仅可为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所用,同时也可为广大社会公众所用。行政主体应将在调查中所获得的各种信息适时地通过新闻发布会等有效途径主动向社会公众公开。同时,这种公开应保证其内容的全面和程序的简洁。

第三,强制调查中的抗辩权保障机制。行政主体在特殊紧迫情况下为达成调查目的,往往会凭借其强制措施进行行政调查。例如,在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时,行政机关对相关企业进行的紧急调查。在这种情况下,效率在此时成为绝对性的价值追求,以公正为主要价值取向的听证等制度受到限制。在强制调查中,相对人的程序性权利被一定程度上剥夺。但是行政程序仍应在强制调查中发挥最低程度的权利保障作用。具体来说,行政主体仍应允许相对人进行书面或口头的抗辩,并将抗辩理由进行记录,进而在调查结束后,相对人可寻求行政或司法救济:而行政主体只有提出在调查时具有否定抗辩理由的事实与法律依据,才能使强制调查获得正当性。

第四,在行政调查的过程中,行政调查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严格遵循法定的时限或通常的处理时限。对于法律规定限制调查时限的,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实施行政调查;对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调查时限的。行政调查主体及其工作人员也应该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行政调查。

第五,在行政调查的过程中,行政调查主体及其工作人员负有保守秘密的义务,不得泄露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等。此外,行政机关进行调查同样不得泄露国家机密。

(责任编辑 刘龙伏)

作者:李安清

行政活动公开化论文 篇3:

论行政相对人在依法行政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本文对行政相对人的地位及其在依法行政中起到的作用,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进一步提高相对人的法律地位,以逐步推动我国的行政法治进程,进行阐释。探讨了行政相对人在现代行政法中法律地位的重大转变和提升行政相对人法律地位的有效途径以及促进行政相对人发挥作用的方法。

关键词:行政相对人 依法行政 行政权力

随着现代公共行政的发展,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行政相对人已不再是单纯的被管理者,行政主体与相对人之间平衡的实现越来越具备现实基础。依法行政的目的不仅在于对政府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依法进行规范,防止权力的滥用,并使受到不法行政行为侵害的公民权利及时得到补偿,而且也在于保证国家行政管理的有效和效率,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过程,行政相对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将对行政相对人在依法行政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阐述,并就如何提高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展开讨论。

一、行政相对人在依法行政中的地位

所谓的行政相对人是指基于一定的法律事件或行为与行政主体形成利害关系,依照行政法律规范取得参与行政法律关系资格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贯穿于行政活动过程的主体主要是两个:行政机关自身和行政相对人。其中行政机关自身对于实现依法行政的决定性作用自不待言,它基于行政公务人员的依法行政观念、法律素质、明确的法律责任以及科学的内部权力运行方式设计等来实现依法行政。但仅靠行政机关自身的努力和自觉性也只是保证依法行政的一个方面,行政相对人作为行政活动的参与人在依法行政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行政相对人在现代行政法中的法律地位发生了重大转变。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进一步提高相对人的法律地位,以逐步推动我国的行政法治进程,应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行政相对人在依法行政中的作用

行政相对人的作用,是行政相对人作为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一方,对作为法律关系另一方的行政主体所具有的积极功能。在很长时期内,由于附庸和弱者地位的存在,行政相对人除了服从行政主体的决定外,几乎是谈不上对行政主体有积极作用的。在行政法观念上,管理型行政法使行政相对人只是作为受行政主体支配的对象来定位,控权型行政法则使行政相对人作为受法律保护的对象来定位。在强大的行政权力面前,行政相对人一直处于消极性的地位,行政相对人难以具有对行政主体的积极意义。在当代行政法中,行政相对人已不是只能对行政主体消极服从或至多实施消极防卫。事实上,当代行政法由于扩展了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并增强了其地位,因而也导致他们具有对行政主体的积极干预作用——即个体权利对行政权力直接、有效的影响。大量的行政法规范都需要行政机关来推行实施,但是,实体法规范的实施并不是由行政机关单方行为就可以实现的,没有广大行政相对人的守法、用法行为,行政法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空话。行政主体固然可以用处罚、强制方法来迫使行政相对人守法,但以此方式实施法律是极为低效、消极的。最有效最积极的方式应当是广大行政相对人能以其主动性、自觉性全面遵守法律、法规,形成对行政来源,其中特别是行政复议监督、行政诉讼司法监督更需要当事人自己直接主动提起。行政相对人作为行政活动的参与人和依法行政的约束者,在实现依法行政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行政相对人是对行政主体依法行政的约束力量

行政主体作为行使国家权利的主体,本身应依法行政。但拥有权利的人往往容易滥用权力,特别是在我国这样行政诉讼法还不很完备和成熟的国家,在实践中往往出现行政主体超越职权、滥用职权等违法行政的情况,这种行为极大地损害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而作为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行政相对人除履行相应得义务,如维护行政主体各种行政权力正常行使的义务、配合行政主体正常行使有关权利的义务和服从行政权利行使结果的义务,同样地享有相对应的权力。而行政相对人的这种权利则是专对行政主体主张的权利,包括实体上的权利和程序上的权利。实体上的权利包括:以各种形式和渠道参与行政管理的权利,为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而抵抗行政主体非法侵害的权利、合法权利受行政主体保护的权利、受益权等。程序上的权利主要有:对行政主体做出不利于自己的处理决定的申辩权、对行政主体有关活动的了解权、对行政主体的行政处理不服而提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权利。行政相对人作为行政监督的主体,对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诉讼的权利,通过行政监督的方式促使行政主体防止和克服行政弊端,对行政活动加以制约和牵制,从而完善政府行政,促进依法行政。

(二)行政相对人是行政主体依法行政的合作力量

行政行为内容的实现,不仅需要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活动,更需要行政相对人对行政行为的维护、配合和服从,才能保证行政行为内容的有效实现。行政主体依法行政不仅要求行政主体守法,也要求行政主体贯彻实施法律,实现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行政管理内容。首先,行政主体需要与行政相对人共同有效的实施法律,行政主体在依法做出行政行为,对行政相对人实施行政管理的同时,要求行政相对人履行相应的义务,保证实现行政相对人法定的权利和促进行政相对人履行法定的义务,从而行政相对人有与行政主体共同实施法律规定的作用。其次,行政相对人协助行政主体依法进行行政活动,行政主体有双重权利,既对违法者进行制裁,又对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因此在行政主体依法制裁违法者时,其他行政相对人应予以协助和配合。再次,行政相对人可以完善行政立法的内容。行政法律法规制定以后,内容是否正确、科学,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行政主体职权配置和运用是否恰当,取决于行政相对人反馈的内容。

(三)行政相对人权利对行政权力具有帮助性

行政相对人权利与行政权力并非完全对立或绝对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其中许多权利对行政权力具有重要的帮助性,其中有几种重要的行政相对人权利如请求权、听证权、异议权、防卫权、举证权、陈述权、申辩权、知情权、平等权和参与权等的行使,就可以有效地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对行政权力的行使起到监督作用,这种帮助可以完善和发展国家行政权力。

三、提升行政相对人法律地位的有效途径

1.行政参与是行政相对人法律地位提升的有效途径。学者普遍认为,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基石和裁量决之工具理性,协商是民主行政的中心。相对人只有与行政,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与行政主体平等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力求使自己的意愿被行政主体吸纳,并清楚地了解行政主体的活动意图和目的,对行政主体进行有效地监督,才有助于民主行政的建立,使行政法律关系真正具有方性,使相对人作为人的尊严得到行政机关的尊重,以保正相对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地位不丧失。公众参与公共行政的广度和深度体现公共行政的民主化和有效性程度,也是衡量民主发展的尺度。公民有效参与对于提高政府的机能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提高政府的信誉度,形成民主宽松的环境,弥补公共物品供应的缺口,改善公共服务质量,从而增强政府行政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2.推行服务承诺制是行政相对人法律地位提升的有益探索。行政服务承诺制是一项保障行政服务公开化、民主化、实效化的制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许多国家纷纷开展了以重塑服务型政府为核心的“政府再造”运动。服务型政府的核心是将政府由原来的控制者角色向服务者角度转换。各国在塑造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采取了一个重要举措,即推行服务承诺制。推行行政服务承诺制,有助于保障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良好的服务,而良好的服务是社会的粘合剂,能够促进政府与公民之间关系的和谐,增强政府的亲和力和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促成行政机关与公民之间义务合作的良性互动关系的形成。为了使行政服务承诺制落到实处,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

(1)建立便捷有效的投诉制度。为了切实保护相对人权益,应在行政系统内部建立便捷有效的投诉机制,为公民提供畅通的投诉渠道,便捷的受理程序,对公民的投诉,及调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向投诉的公民告知。政府还应建立相应的机制鼓励公民投诉,对投诉者依法予以保护,防止遭到打击报复。

(2)建立公众评判制度。公众是行政服务的接受者、体验者,行政服务的好坏,服务质量的高低,服务是否到位应当由公众来评审,而不是由服务的提供者宣称。公众对市政服务活动的评审,既包括对服务内容的评审,也包括对公务过程的评审,还包括对服务结果的评审。政府应将公开评审的结果向社会公开,并以此作为改进服务和对行政机制及其工作人员予以奖惩的依据。

(3)实行行政复议与诉讼监督。尽管服务承诺尚不是行政机关的法定义务,但服务承诺一经行政机关向社会公示即产生法律效力,便对行政机关有约束力,就在行政机关与相对人之间形成权利义务关系:行政机关应依其承诺履行相应的义务和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承诺后而不实践承诺,致使相对人合法权益受损,基于信赖保护原则,行政机关就应当承担违诺责任。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则可以“行政机关没有履行保护其合法权益的职责”为由,向复议机关申请复议或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由复议机关或法院依法审查后,裁决行政机关履行承诺所设定的义务;如果行政机关履行义务已不可能或没有意义,则应相对方的请求,责令行政机关承担赔偿责任。

行政相对人作为行政法律关系的一方当事人,与行政主体互为存在条件,是不可分割的矛盾统一体。虽然依法行政主要是对行政主体的要求,但它却包含着如何正确处理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关系的重大问题。正确认识行政相对人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春荣

上一篇:文言文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渔业权制度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