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建设高校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学籍管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国家政策的必然要求,是依法治校的坚实基础,是保障学生权益的重要措施。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制度建设高校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制度建设高校管理论文 篇1:

浅谈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在高校民主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摘 要: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强和完善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尤为重要。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是校级教代会制度的延伸和拓展,是二级学院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重阐述了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在高校民主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二级教代会;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民主管理

高校教代会是学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行使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权利的基本组织形式。伴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多数高校实行管理重心下移,二级单位管理权限不断扩大,在民主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二级教代会是新时期加强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一种新形式,是二级学院教职工直接参与民主管理的有效手段和实现民主权利的组织保证。目前,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形式和内容还不够完善,民主建设制度有些滞后,难以有效发挥对高校管理的约束监督作用。广大教职工的民主意识发展不平衡,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作用发挥有待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通过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广泛开展民主管理实践,以实现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因此,建立和完善二级教代会制度对于发挥教职工的主人翁精神,维护教职工的和合法权益,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校和二级单位的改革与发展,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是推进高校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大举措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形式迅速扩展。学科结构的调整、教职工聘任制度的实施以及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和工资福利制度改革等方面,给高校内部劳动关系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带来了新问题和新矛盾。这就需要在学校改革发展过程中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增强二级学院管理的自主性,提高校、院两级办学的积极性。同时,随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二级学院成为办学实体,拥有人、财、物的管理权,客观上需要加强二级单位的民主监督和本单位教职工的积极参与。因此,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对于增强学校和二级学院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是高校落实依靠教职工办学方针的迫切需要

加强高校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尊重广大教职工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充分反映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既是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也是凸显高校依靠教职工办学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职工主人翁精神的重要手段。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就是要充分调动教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为推进学校各方面的改革和发展贡献力量。因此,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能够使教职工更广泛地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建设实践,切实增强民主意识与主人翁意识,集中智慧、群策群力、科学决策,加快学校事业发展。

三、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有助于推进高校民主政治建设

校级教代会制度建设,在高校民主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教职工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级教代会作为校级教代会的延伸,更直接地体现了学校民主管理的本质。所研究和讨论的内容更贴近教职工的实际,且关系到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如教学、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教师职务聘任制度、教职工工作业绩考核等内容。因此,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是推进二级单位基层民主的重要体现,为学校民主管理的有效实施起到了积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使民主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四、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推进了院务公开工作的开展

随着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校中各种新矛盾和新问题不断涌现,因此,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尤为重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所在。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推进了院务公开工作的开展。许多二级单位重视院务公开工作,制定了院务公开实施细则,并通过会议公开、网络公开、文件公开、院务公开栏公开等渠道创新公开形式;通过年初制定院务公开计划,在二级教代会年会上进行年度总结等方式,规范了院务公开工作程序。通过以上做法,强化了教职工对学院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使教职工与学院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不安定因素得以消除,对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有助于提高二级学院的管理水平

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符合二级学院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需要,有助于提高学院的管理水平。在教学科研管理、人事聘任、收入分配等问题上,二级单位需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具体方案和工作程序。一方面,通过二级教代会这个沟通平台,学院改革发展规划、学科建设等方案由教职工或代表讨论审议,有利于学院科学和民主决策的有效实施,有利于集中教职工集体智慧,全面推进学院各方面工作;另一方面,教职工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院改革发展的进展情况,增强参与共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同时,通过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学院各种规章制度需提交二级教代会审议通过后颁发,在一定程度上使文件的制定更加规范,工作程序更加完善。通过广泛征求教职工或代表的意见,经过多次研究和讨论,真正把教职工民主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落到实处,使学院的民主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六、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是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

工会的基本职能之一是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学校工会既是校级教代会的日常工作机构,也是二级教代会的指导部门。通过校工会和分工会组织教职工代表参与校级教代会和二级教代会的民主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是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最直接体现。随着目前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管理范围的拓展,管理权限逐渐下移到二级单位,学院在教学、科研及人、财、物等方面的管理权逐渐增大,如教师职务晋升、业绩考核等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等工作越来越多地决定于二级学院。因此,教职工对通过建立二级教代会,加强学院民主管理,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的要求更加迫切,学院成为了教职工切实利益的共同体。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能够更好地维系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实维护教职工最关心、最直接的切身利益。

七、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有利于增强教职工的民主意识、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二级教代会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审议学院的改革发展方案、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内容,与校级教代会讨论审议的重大议题相比,二级教代会所讨论的议题更为直接,与教职工的关系更为密切。二级教代会制度的逐步建立使越来越多的教职工有机会参与民主管理,在全程参与二级教代会各项工作中,许多教职工参政议政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自身素质也得到了提升,民主意识日益增强。同时,二级教代会代表受群众的委托来参与,因此他们会时刻关注学院的发展,及时向教职工传达,同时向学院反馈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增强了教职工代表的责任感。除此之外,在建立了二级教代会之后,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广大教职工充分加入到讨论学院改革发展方案当中,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了学院各项发展规划的正确制定和有效实施。可以说,由于教职工的素质提高以及民主意识、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的增强,对学院的民主管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总之,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为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在推动学校民主政治建设,提高民主管理水平,促进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增强教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工会

参考文献:

[1]李化树.论全面推进高校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6).

[2]吴晓红.高校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现状分析[J].黄山学院学报,2010(12).

[3]刘威.高校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的作用及改进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2009(6).

[4]白万洲,李喜迎.关于创新高校教代会工作的思考[J].工会论坛,2011(1).

[5]杨琅玲.加强和完善高校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3).

作者:张瑶宁

制度建设高校管理论文 篇2:

“以本为本”理念下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建设研究

[摘 要] 学籍管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国家政策的必然要求,是依法治校的坚实基础,是保障学生权益的重要措施。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建设必须遵循合法性、系统性、参与性原则,在学籍管理制度建设时,应注意学籍管理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立德树人,要落实“四个回归”,要促进创新创业,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学习积极性,更好地提高整体人才培养质量,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出重要贡献。

[关键词] “以本为本”;学籍管理;四个回归

[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籍管理涵盖新生入学至毕业的全过程,涉及成绩记载、学籍异动、毕业和学位授予等方方面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一 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建设的意义

学籍是指“被学校正式录取并按规定办理注册手续后所取得的学生资格”,学籍管理则是指对取得学籍的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管理,学籍管理功能的实现,必须有一整套科学合理完善的制度来保障,因此,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落实国家政策的必然要求

自1950年3月31日发布《关于高等学校学生学籍问题的几点指示》起,至今教育部发布的有关高校学籍管理的文件、批复等达到300多份,2017年2月4日正式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第41号令,以下简称《规定》)共计9039个字,共计7章68条,其中第三章学籍管理包括入学与注册、考核与成绩记载、升留级、转学转专业、休学与复学、退学、毕业与结业、毕业证书管理7个小节31条内容,共计4195个字,占《规定》内容的46.41%,由此可见教育部对高校學籍管理的重视程度。《规定》第一条明确了规定出台的目的是“为规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行为,维护普通高等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合法权益。”因此,高校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符合本校实际的学籍管理制度,这是落实国家政策的必然要求。

2 依法治校的坚实基础

《规定》指出“要坚持依法治校,科学管理,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将管理与育人相结合,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学校的规章制度就是依法治校的依据和基础,学籍管理制度是学校规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和保障日常教学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是指导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行为规范。随着家长和学生的法律意识、权益意识的不断增强,学生对高校学籍管理的公平性与规范性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学生处分、转专业、专升本、评奖评优等涉及学生利益的方面,更是深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密切关注。近几年来,发生了多起因学生处分、学位授予、取消学籍等问题学生起诉学校的官司,影响到学校的教学秩序,也给学校声誉带来不良影响。因此,高校对学生学籍管理工作,必须做到规范化、制度化,高校必须按照教育部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制度,尤其是必须按照《规定》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完善本校的学籍管理制度,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开展学籍管理工作,规范完善的制度是高校实施依法治校、依法治学的坚实基础。

3 保障学生权益的重要措施

《规定》第六条明确指出学生在校期间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第三章第一节“入学与注册”对新生入学复查做出了详细的规定,第七节“学历证书管理”对学历学位的制作、颁发和电子备案做出了强制要求,这些规定和要求有效地维护了学生的合法权益,打击了高考冒名顶替、学籍学历造假等行为,保障了教育的公平公正,因此,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的建设、完善和落实,是维护教育公平的重要保证,是维护高考权威性的重要手段,是保障高校学生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

二 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建设的原则

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的建设,就是要在教育部和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有关制度的框架下,结合本校实际不断对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第一,合法性原则。合法性是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合法性,学籍管理制度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因此,修订完善学籍管理制度时,必须符合教育部的法律法规和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相关制度,必须依法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必须符合《规定》的要求,不得与上位法相违背,不得突破《规定》授权的范围,在此基础上,才可以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制定出权责明确、条例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学籍管理制度。

第二,系统性原则。学籍管理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涉及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方方面面。比如学生选课、实习实训、学生处分都与学籍管理有交集,从高校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都与学籍管理息息相关,甚至有些环节就归属于学籍管理的范畴。比如考试过程的管理不属于学籍管理,但是考试成绩记载则属于学籍管理;学生选课不属于学籍管理,但是选修了多少学分,有没有完成应修学分则是学籍管理中毕业审核和学位授予的依据。学籍管理的内容较多、涉及面较广、与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都有交集,同时,学籍管理既要遵从教育部的方针政策,又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既要制定基本的学籍管理制度,又要有实施细则与办法,因此,在修订完善学籍管理制度时,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从系统论的角度入手,厘清与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之间的关系,制定出相互配合、统筹兼顾、协调一致的学籍管理制度,为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提醒,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制度保障。

第三,参与性原则。学籍管理关系到高校和學生的切身利益,也与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社会有密切关系,因此,在制定学籍管理制度时,要广泛征求相关利益方的意见,要集思广益、广开言路,要通过座谈会、调查问卷、学生代表大会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来,同时,也要通过官方网站、官方微信等平台发布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制度颁发之前,还要召开专题论证会,请教育、法律等领域的专家进行论证,以确保学籍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合法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三 学籍管理制度建设的关注重点

教育部《意见》指出,要“按照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和要求,系统梳理、修订完善与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等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形成依法依规、宽严相济、科学管用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根据这一要求,在学籍管理制度建设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籍管理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立德树人

《规定》第三条“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意见》指出,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因此,学籍管理不能只强调行政管理,不能只要求学生服从,而应注重引导与服务,要通过制度引导与监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尤其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立德树人、德才兼修作为制定学籍管理制度的出发点。学籍管理制度要注重约束与惩罚机制,要加强诚信教育,把对失信行为的惩处措施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学籍管理制度中;要加强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课程作为必修学分计入毕业审查的指标。总之,要把学生成长成才放在首位,把立德树人作为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让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要落实“四个回归”

《意见》指出,要“以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为基本遵循,激励学生刻苦读书学习”。在制定学籍管理制度时,要充分挖掘学籍管理的内在激励功能,加强学习过程管理,强化学业考核与成绩记载制度,落实学业预警和留降级制度。通过这些带有惩罚性的制度来督促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提升学习兴趣。同时,也要通过转专业管理办法、弹性学习年限、学分制、学位授予办法等激励性的制度,引导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气。

3 要促进创新创业

《意见》指出,要“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在修订和完善学籍管理制度时,要把促进学生创新创业作为重要内容予以落实,要通过创新创业学分管理办法来支持和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创新创业中去,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毕业审核的重要指标之中,要建立创新创业学籍异动的绿色通道,为学生保驾护航,要适当延长和制定专门的创新创业学生弹性学习年限制度来解除学生创业后复学的后顾之忧。对与创新创业取得一定成果的学生,要主动收集和保存相关资料,记入学籍档案并予以学分奖励,或者评优评先等评比中给予照顾。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的文件精神,高校要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总结经验、与时俱进,建设科学合理的学籍管理制度,更好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学习积极性,更好地提高整体人才培养质量,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S].2017-2-4.

[2]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R].2018-10-17.

[3]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中国高等教育学生管理规章大全(1950-2006)[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吴能武,张惠虹.高校学生学籍管理案例解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 姜海晶)

作者:刘立 贺映红

制度建设高校管理论文 篇3: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吐故纳新”

【摘要】《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从大学教学管理的研究成果与理论分析入手,厘清了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发展脉络;以深入的调查研究、数据统计、现场访谈为基础,深刻反思了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问题;提出了低重心、人性化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构想,是对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改革路径一次尝试性的探索。

【关键词】大学教学管理制度;问题;成因;改革构想

【作者简介】刘秋云,江西科技学院;马红坤,江西科技学院。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历史重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国际化、现代化的迫切需求给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和新的命题。高校教学管理只有从传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跟上时代的步伐,摒弃陈旧、吐故纳新,创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的管理制度,才能真正提高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实现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现实目标。因此,研究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郭冬生著写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一书,对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故步自封的深层次问题进行了研究,探寻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吐故纳新的路径,这对我们在实践中推进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与建设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从《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这本书所做的调研成果来看,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其一,教学管理制度中的权利失衡现象。《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一书中,作者花费了近半年的时间对五省市十五所高校的相关情况做了翔实细致的调研,运用访谈、问卷等方式对高校负责人、高校教师、专家进行深入调查。通过调研统计和资料、数据分析,作者对成书阶段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有了深刻了解,指出目前高校从属院系自主权力不足。高校对教学管理权力抓得过紧,这种集权制管理虽然在管理措施实施时方便统一开展,但随着高校招生不断扩容,学校依然采取集权制管理显然与本科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不符。高校从属院系的教学管理自主权不充分,很多问题也会随之凸显。针对这些情况,高校在大学教学管理的实践中,要改变集权制与一刀切的管理方式,要将一些管理权限合理、适度地下放,提升从属院系教学管理的自由度,提高管理效率。

其二,教学管理制度中以“控制”为重心的现象。《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指出,大学教学管理以“控制”为管理重心,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自主权力被削弱。这个问题集中体现在大学教学管理的规制过多,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受限,影响其专业水平的发挥;大学生的自由学习空间被压缩,其学习主动性受到影响。比如高校设置的专业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学术领域,学生能否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能否在可以发挥自身所长的专业学习,不但取决于学生的选择能力,还取决于高校给予学生的选择空间。我国大部分高校,学生进入校园后在专业选择空间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是通过选修课也不能弥补的遗憾。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应从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入手,充分保障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与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学校应跨越自主权缺失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鸿沟,采取有效措施给大学生和教师更多自由空间;改变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僵化、机械、教条的现状,充分体现弹性学制的优势;参考《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改进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为教师和大学生创造良好“教”和“学”的环境。

其三,教学管理制度中的平等性及服务性不足的现象。从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实施来看,以管理者为主导、管理者与学生地位不平等、教学支持服务不足等特点还较为突出。根据《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的相关调研可知,一方面学生民主参与的程度不高,大学生民主参与的机制未真正建立起来。这种以管理者为中心的制度建设,影响了平等服务的制度属性,管理主体的管理行为难以被管理客体接纳,管理效能发挥的实效性不强。这体现为“管理者与师生之间管理契约的失衡直接导致了师生对管理活动参与意愿与参与度的降低”。另一方面,教学管理制度的服务性缺乏。管理具有二重性,它是管制与服务的统一体,但现行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所体现的服务性相对不足。例如大部分高校在学习指导服务、学习资源(图书、实验)服务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平等性和服务性的不足,高校外部的现实要求和高校内部结构变化的不适应,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因此,在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构建过程中,我们要从管理体制的宏观层面入手,改善政府管理的集权性,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尊重管理客体的个体需求,以增强内外因制度问题改变的内驱力。此外,我们还要改变强权式管理传统对教学管理走向的固化,淡化管理者的中心意识,以平等服务的教学管理理念激发教师与学生参与管理的意愿,从而提升管理客体对管理行为接受度,推进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

二、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构想

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呼唤新的教学管理制度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制约了高校教学目标的实现。那么,如何突破现行体制的不足使之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其一,提高院系教学管理的活力。院系对各具体专业、具体学科教学的情况最了解和熟悉。因此,高校教学管理体制要以院系的教学管理为本,学校要合理放权,促进院系管理效率的提升。高校在教学管理制度构建的过程中,应尽可能从教师、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及学院教学管理的实际出发,适当放宽院系管理的权限。教学管理的整体重心要下放到院系,当然,重心下移不是单纯地强调放权,也不是主张削弱学校教务处(部)等部门的应有作用,而是让校级职能部门注意角色调整。高校应最大限度挖掘院系管理的潜力,激发院系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创造性,以低重心的权力下放促进院系教学管理的有效落实。

其二,坚持人本理念。在具体实践中,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要以人本理念为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坚持人本理念就是在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进程中,要以教师和学生为本,即制度的制定与落实要服务于管理客体。作者针对以往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刚性化的问题,提出大学管理要尽可能达到刚柔并济的管理平衡。作者在书中指出,高校在改革和构建大学管理制度时,要尽可能落实人本教学理念,既要保障学生的学习自由,也要保障教师的教学自由。保障学生的学习自由体现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给予学生学习选择的自由权。同时,高校制定的教学制度要尽可能弹性化,弹性化的教学制度能充分发挥“学分制”与“学年制”的优势,并避免二者的劣势。教学制度的弹性化还体现在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空间,通过自主学习、教学评价、学籍管理等制度的改革,帮助大学生实现学习自由。教师的教学自由保障则要从教学的自主权、教学的弹性、负面制度的减少等方面着手,促进教师教学自由的更好实现。

其三,强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服务性。教学管理制度的服务性是由高校教育的性质和功能决定的,同时也是市场体制下高校管理的必然要求。“管理就是服务”的命题在当前更凸显其时代意义。在具体实践中,高校要从教育沟通、资源使用、学习顾问、信息服务等服务制度的构建入手,做好相关管理制度的建设工作。例如,把全校各院系、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简介汇集成册,编成教学指导书或教学一览,并及时更新,便于学生了解和修习相关课程。

高校教学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大学教学高效实施的关键要素。高校教学管理由多重的管理元素构成,包括观念层面、制度层面、实践层面的管理元素,而制度是多重管理元素的重要媒介,是实现大学教学管理效益的根本保障。《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提出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不能故步自封,要与时俱进地将院系、师生、服务作为制度的改革理念。同时,高校在大学教学管理实践中要降低管理重心,以制度的弹性化、平等化、服务化建设促使制度规则的实现。此外,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环境建设也不容忽视,高校要在制度构建过程中保证院系管理的有效落实,拓展师生发展的自主空间,构建服务完善的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机制。

[1]刘根厚. 刚柔相济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建构[J]. 科技管理研究,2009(7).

[2]张波. 问题与抉择:高等教育管理学发展中的反思[J]. 中国高教研究,2009(7).

[3]刘根厚. 学生权力视角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建构[J]. 现代教育科学,2011(1).

作者:刘秋云 马红坤

上一篇:超市商品采购管理论文下一篇:配电监控装置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