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论文

2022-04-27

摘要:面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調整优化经济结构、推进滨海新区先行先试等新的战略布局和部署,高等教育正经受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历史考验。这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不断加强理论与实践探索,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论文 篇1:

试论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的制度化建设

一、加强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教学质量是一所高校的生命线,是立校之本,是发展的永恒主题。《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可见,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极端重要性。

新建本科院校的快速增长成为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特征。[1]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家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建立了一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新建本科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办学水平影响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其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地方(行业)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2]

新建本科院校只有构建良好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生存和发展。随着新建本科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出现了生源数量和质量下降、教学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毕业生就业困难以及社会认同程度较低等问题,“规模”与“质量”之间的矛盾亟待解决。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需要,也是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迫切要求。这一矛盾的解决,关键在于从新建本科院校自身出发,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有的是由专科学校发展升格而成,有的是由几所专科学校合并而成,有的是由专科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合并而成,也有一些完全是新建的本科院校,还有一批是从高校中独立出来的二级学院。从整体上讲,新建本科院校有以下特点:一是新建本科院校绝大多数为地方高校。一般来说,政府投入不足,学校的办学条件差,生均教学仪器设备、生均图书册数、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校舍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都比较短缺,有很多达不到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合格标准。师资力量薄弱,生师比过高,而且缺少学科专业带头人,很多专业尚未形成合理的专业梯队和教学团队。二是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办学历史短,举办本科教育的历史更短,不少学校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而且制度执行不力,管理不到位;由于是新举办本科院校,对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模式还缺乏了解,基本沿用老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缺乏研究,人才培养缺乏自身的特点;由于办学历史短、综合实力差,为社会服务的能力薄弱,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与政府、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3]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21世纪高等教育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构建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而学生是教学质量的最终承载者。当下新建本科院校正从量的扩张向质的跨越转变,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既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是应对各种挑战的战略竞争期。因此,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用素质教育的标准来引导和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是当下新建本科院校追求的终极目标。

二、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的前提和保障。

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对增强新建本科院校面向社會自主办学的能力,提高办学水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受到了新建本科院校的普遍欢迎。据调查,2003年以来已接受本科教学评估的171所被评学校中,96%的学校认为评估很有必要,81%的学校认为评估对教学制度及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促进作用显著。凡是通过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高校,按照评估的有关规定,对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成绩考核等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进行规范和监控,建立了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制度、学风检查制度、毕业生社会调查制度、教学评估制度等日常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并和教学计划质量评价、课程建设质量评价、专业建设质量评价、教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毕业生质量评价、毕业论文质量评价、顶岗实习质量评价、考试考查质量评价、教材质量评价等周期性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相结合,利用计算机技术,购买功能完备、性能优越的教务管理系统,加强各教学环节质量的调控,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网络化、现代化和智能化奠定了基础,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初步建立。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在学校管理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教学管理制度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约束与保障作用。教学质量监控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全面的流程,它以各种教学管理文件、教学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为基本要素,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管理和监督,以保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各个教学环节上落到实处,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符合社会的要求。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普遍存在本科办学历史短和本科教学管理经验不足等情况,要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强教学质量建设,尤其要从教学管理制度入手,着力构建科学、规范、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三、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

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必须从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入手,实现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全方位提升。然而,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对教学管理制度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整体设计,在各项制度之间存在着相互抵触和矛盾现象。为此,有必要从现代管理科学的角度加以研究[4]。以系统管理的原则构建分层次的、科学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使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教学管理工作规范。

高校管理制度建设首先要做好上接国家政策法规,下承学校管理规定或管理办法的顶层设计,也就是要制订大学章程。在大学章程的基础上制订学校各项工作的基本管理制度。就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面言,首先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结合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实际情况,依据大学章程的相关规定制订学校本科教学管理工作规范,规定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规程。学校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在组织实施教学工作及其管理活动中应当依据学校本科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制订具体的管理办法或实施办法。

(二)教学管理组织制度。

任何一所大学的教学质量、知名度都是从一个专业、一个系打响的,没有一个专业和系的成名是一蹴而就的,国际一流的名牌大学也是如此。因此,要理顺学校教学组织结构,形成校级、院系级、教研室级三级管理体制,完善由校长负责、教务处牵头、院系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本科教学管理组织系统。实行学校、院系两级教学行政管理,以及学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院系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专业负责人与课程负责人的三级教学研究与管理制度。

(三)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管理制度。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是高校进行教学管理、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其中,培养方案是学校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方案,是学校办学定位与办学思路的集中体现,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制度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执行的制度,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主干学科、主要课程和主要实践环节,毕业合格标准,标准修业年限和授予学位,各类课程学分数和学时分配表,课程教学进程计划表,全校性公共选修课及每学期专业教学计划、教学任务安排、课程安排、课程教学计划等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课程安排情况、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情况、实验课开设情况、实践环节的落实情况、教学大纲编写、教学内容和考核、教学方法、教材选用等方面。

(四)教学运行管理制度。

教学运行管理是按照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要求,对各种教学活动实施的管理,它包括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相互配合,对课内外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和以学校教务处、院系为主体的教学行政管理。在教学运行管理制度中,应将学校的办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都充分地融入日常的教学中,建立教材的选用、备课要求、上课规范、作业(实验)的布置与批改、考试管理、成绩评定等规范的教学管理办法,建立起教学全过程的管理指标体系和具有一定操作性的评价手段。教学运行管理制度要按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全校协同,上下协调,在这个系统中所有参与人员必须分工明确,各尽其责,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合力。

(五)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管理制度主要从课前准备、教学过程、课外作业与辅导、成绩考评等方面实施全程监控管理,包括备课是否充分、教案是否完整、教材是否恰当;讲授是否清晰、概念是否准确、内容是否更新、重点是否突出、是否启发思维、是否因材施教;課后作业与辅导是否到位;学生课程学习成绩考核是否科学、严格等方面。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实习基地建设、实验室管理体制和开放度、实验室环境与条件、实验室工作队伍及管理制度,实验开出率与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的开设情况及教学效果评价。

(六)教学信息反馈管理制度。

教学质量监控是通过全面监控学校的教学工作获取教学运行状况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梳理、分析后,针对问题与不足制定改进措施,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构建应该以教学信息收集系统、教学信息处理系统和教学质量改进系统为核心,三者的合理配合与高效运行是搞好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关键。[5]因此,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信息反馈管理制度建设,应当把握以下原则:在全面监控教学过程中,始终以教学目标为中心,把教学过程对教学目标的实现作为监控重点;合理设置监控点和监控尺度;监控同自律并重,通过监控促进自律,同时尊重教学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监控方式;及时对监控过程中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把监控、指导、调整有机结合起来。

(七)学籍和成绩管理制度。

学籍和成绩管理是指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依据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有关法规,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部过程的学习质量考核和管理。学籍和成绩管理制度主要内容包括对学生的入学资格、在校学习成绩及学习资格、毕业资格的检查、考核与管理等方面。科学、高效地完成以上的学籍和成绩管理工作,既能满足高校管理者管理的需要,又能使大学生在该制度下发挥自身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建立有效的学籍和成绩管理制度,一方面是对学生的学籍和成绩进行科学管理,另一方面,可以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

(八)教师管理制度。

教师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主体,也是教学一线的组织者,教学质量的根本在于教师。新建本科院校需要大力争取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和合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科学管理教师队伍,规范教师教育培训。教师管理制度建设中,必须首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一支知识、年龄、学历、学缘等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师队伍。其次通过校内人事制度改革,要根据不同岗位的需要,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干部队伍。完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和在职学习,开展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建立国内外高等学校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相互考察、交流和研修制度。

(九)教学和教学管理激励和约束制度。

教学质量的监控是一个与多种因素相关的复杂系统工程,为了使其发挥高效能指挥棒的作用,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此,学校首先要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建立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的奖罚规定,制定一系列优秀教学奖励办法;其次要严肃查处教学事故和违纪行为。通过奖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十)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教学工程和教学研究管理制度。

在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教学工程和教学研究管理制度设计中,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要发挥本校学科专业优势,科学规划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体系,办出特色;要适当拓宽专业口径、强化专业基础,主动搭建相同或相近主干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增强学生适应性;积极发展应用学科、改造传统学科专业,适度发展新兴学科、交叉边缘学科及专业,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要根据学科与社会发展,及时进行专业设置、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调整。课程建设工作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系统地进行;要重视系列课程建设,加强课程的整合,改革整体的课程结构体系;要以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为重点,积极建设精品课程。教学工程和教学研究要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研究;要加强对发展学生个性、开展因材施教的内容与方法研究。

参考文献:

[1]黄洋、陈小虎:《新建本科院校事业发展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高教研究》,2011,(10)。

[2]余国红、蔡敬民:《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中国大学教学》,2011,(12)。

[3]葛锁网:《关于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09,(4)。

[4]高娜:《深化管理制度改革实现教学管理制度系统化》,《职业技术教育》,2004,(31)。

[5]回文博、史君坡、曹征、盖林海:《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以石家庄学院为例》,《石家庄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

(作者单位:广西钦州学院教务处)

作者:傅远佳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论文 篇2:

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摘 要:面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調整优化经济结构、推进滨海新区先行先试等新的战略布局和部署,高等教育正经受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历史考验。这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不断加强理论与实践探索,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教学建设;教育质量

作者简介:李国强(1954-),男,天津人,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质量。

随着经济社会日益发展,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把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引导到提高教学质量上来,促使高等院校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定位、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和本科教学质量标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自觉规范办学行为,逐步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新机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1]。

一、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

(一)部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偏低,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不强,存在着师资队伍不稳定,管理困难,新招聘的青年教师还不能很快在学科、专业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尚未形成一支科研型教师队伍,这就使深化教学改革工作推进受到很大的制约。

(二)人才引进、开发、培养机制不健全。在教师培训,特别是青年教师培训方面存在差距,人才引进和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大,相关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师资队伍整体建设规划有待完善。这些问题影响高等学校的发展,对独立学院尤为突出。

(三)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亟待加强。对教学工作还没有做到相关制度的全覆盖,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管理、规范管理、科学管理还有不小的差距。

(四)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尚未健全,院系两级教学督导的力量不强,督导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各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尚未进行全程监控,监控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和教学力量薄弱,管理的思路和做法比较陈旧,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推进教学改革,凝练特色办学理念

(一)根据《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大力推动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

高等教育要在教育教学建设中注重办学特色的凝练与总结。形成依托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培养导向就业的专业素养,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秉承严格管理的优良传统的特色办学理念。

(二)教学是高校教育的关键环节,是保障正常秩序的关键,实践中的虽然要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但规范的教学管理能够从根本上促建学校的进步与发展。要健全高校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有效地开展中期教学检查、毕业设计检查。要长期坚持院长接待日制度,学生座谈会、网络及其他形式的评教制度,高度重视师生的意见和建议。

(三)坚持学风建设常抓不懈。各高校都要采取措施,以抓《学生考勤制度》的贯彻落实为切入点,教务处定期抽查通报,辅导员、教师及学生自我教育联动。开课单位加强与任课教师在贯彻学校教学常规,教书育人方面的沟通、检查。教师节大力宣传优秀教师事迹,以教风影响学风。

(四)加强内涵建设,有效的管理是保障,制度建设是有效管理基础,需构建有效地制度管理机制,使教学管理各项工作纳入科学规范的轨道。

(五)做好专任教师管理工作,就要严格聘任程序,尊重专任教师享有的权利,要求并适时提醒专任教师履行应尽的义务,逐步建立起激励机制,每年教师节要表彰优秀专任教师。建立起专任教师库,由专人负责。做好对专职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分批将青年骨干专业课教师派出进修,参与企业技改、应用项目开发等;通过新老教师结对子,传帮带和开展教学竞赛活动等,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六)牢固树立专业建设的龙头地位,组建好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完善和优化学科结构,规范专业建设,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加大力度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搭建校企公寓人才平台,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努力搞好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社会实践“三结合”。每个专业要选几门专业主干课程,探索引进先进技术和生产工艺,研究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从中找出人才碰头上的差距与不足,及时对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在专业建设上向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倾斜。

(七)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推进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将教风、学风建设贯彻到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实施岗位津贴制度、教学以及各项工作的奖励竞争制度,为稳定人才、激发活力发挥重要作用。抓好建章立制工作,修订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保证独立学院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规范教学管理,建立教学督导组和领导听课制度等。严抓学生考勤管理,贯彻学生课堂行为规范,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风考纪。积极推进院系两级管理,各院系自主发展的责任意识。保障高等院校又好又快发展

(八)近年来高校生源呈连续下降趋势,这对高等院校构成挑战,在生存威胁面前,要应对挑战,化“危”为“机”。生存的出路在于提高办学质量,在于走特色办学之路。提高办学质量应该以学生为本,对学生负责。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培养出优秀教师为学生授课,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人才。

三、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深化教学改革关键在教师。我们要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制定明确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继续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和对现有青年教师的培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观念。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培养、造就人才,构建人人能够成才、人人得到发展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建立起任课教师聘用管理的机制。明确学科专业建设带头人,建立和完善教研室一级的建设。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調动和发挥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作用及在教书育人中潜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备的规章制度是我们的目标,通过制度进一步巩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确保教学质量首要地位和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同时也要弥补制度建设上的空白,制定出明确的计划、目标,使制度建设与学院发展相适应。在此基础上,认真执行各项管理制度。从严治教,强化管理,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

(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结合具体实际,进行教育思想观念的大讨论,切实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搞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及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有计划启动新一轮的教学大纲修订工作,使之更适合学生的特点。

支持教师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编写讲义和教材;探索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大胆改革考核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同时依靠信息化手段,大力推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通过网络使学生方便使用高校数字图书馆和国家级、市级精品课程。

(四)进一步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证机制。完善教学质量督导制度,健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加强院系两级管理的力量和监控的力度,层层把关。按照《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的要求,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形成比较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

按照《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的要求,规范教学管理流程,初步建立起教学管理各环节的质量标准。重视并继续发挥好学院教学质量督导组的作用,改变人员组成,充实力量。

(五)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由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要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使其达到或超过评估标准的要求,加强实验教学、课程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毕业实习与设计(论文)等各类实践教学环节。创新管理机制,破解难题,走出一条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新路。

四、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一)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始终贯穿素质教育的思想,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认真研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载体和途径。根据社会需求和市场需要,逐步改变传统知识灌输式教学,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教授与时代进步和学生成长成才相适应的课程内容。特别要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利用启发式、情景式等多样的教学形式,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2]

(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课程置换、课程比例调整、优化课堂知识讲授结构等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将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到教学中去,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习热情,已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组织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独立学院校际间探索学分互认的开展,鼓励校际间学生享受优质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改革实践教学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现状,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设施,整体规划和建设系列校内外实践基地。形成一个具有企业文化氛围真实或仿真环境的、有利于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践基地。

(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逐步完善学分制,重视实践教学,推进课程改革,推行课程评价、德育评价、课外学分评定三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要把加强教学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高校工作重点。必须坚持“育人为本、质量发展;依靠人才、内涵发展;校企合作、特色发展;融入社会、有效发展;凝聚人心、和谐发展;创新机制、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以教学为中心,提高教育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培养素质优良、特色突出的人才是根本任务。提高教育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朝夕之功,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改革创新。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教育改革和教学建设的深入进行,只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才能更好发挥高等教育在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中的作用,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实施方案[Z].2006.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7〕2号(3):2.

责任编辑 夏焕堂

作者:李国强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论文 篇3:

高校本科生奖励制度新探

摘 要:文章从当前高校本科生奖励制度建设现状出发,分析了高校本科生奖励制度的運行机制,并提出了优化本科生奖励制度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本科生;奖励制度

高校本科生獎励机制是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通过正面激励的方式,教导学生应该怎么做、做什么以及做到什么程度,高校奖励制度是学风建设和学生培养的指挥棒。本科生奖励机制能否切实发挥应有作用,不仅关涉学生个人利益,更关系到学校的各项建设,也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高校本科生奖励制度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院校在教育教学管理的制度建设上取得巨大进步。依据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围绕高等教育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高校本科学生教育和管理方面进入全面建设的新时期,学生奖励制度不断完善,奖励项目的设置日趋科学、合理,逐渐形成覆盖面广、奖励受众多、正面激励作用突出等良性发展趋势。

普通高校针对本科学生设置的奖励项目概括起来主要分为两个类型、三个层级、四个内容。高校本科学生奖励项目的两个类型是指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类,一般是指奖金和荣誉;三个层级是指国家级奖励、省部级奖励和学校级奖励;四个内容是指奖项设置的针对性一般涵盖奖励学生全面发展的四个基本要素,即德、智、体、美所指的基本要求。目前高校本科学生最高等级的奖励为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属于国家级别,奖金额度高、奖励对象明确,受到广大学生的热切关注。一些省市、部委根据本部门特点设置省部级奖励项目,包括荣誉奖励和奖金奖励两类,如省市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及省部级奖学金等,在学生就业、升学等方面受到高度认可。高等院校自身也会依据财务预算、办学规模等情况设置校级奖学金项目,以及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等荣誉奖励。这些奖励项目,体现了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目标追求,在学生中间较好地发挥了办学方针、学风建设和育人成才等方面的引领作用。

目前的学生奖励机制运行多年,学者对其研究也较为深入,研究成果也大量涌现。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高校奖励机制发挥了正面激励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庸俗化、普遍化、物质化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第一,重奖金轻荣誉的倾向。物质奖励直接而又明确,荣誉奖励一般都只是名分,在学生中容易受到轻视。第二,重结果轻过程。学生对奖励的结果非常看重,甚至一些学生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为奖励而学习,围绕奖励开展不当竞争,轻视奖项本身所带有的正面效果。第三,重先进轻总体的倾向。奖励一定是对优秀的学生颁发的,但对一些其他未能获得奖励的学生关注度不够。奖励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高校要根据学生奖励情况开展全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好落选学生、未获奖学生的教育工作,更加关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协助他们形成正确认识,找到解决办法,最终获得成才机会。

二、高校本科生奖励制度的运行机制

高等院校本科生奖励制度一般是结合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果,按照由学生个人申报,学校认定、审批的工作流程及程序开展的。通过学校奖励机制,学生实现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培养目标的认同以及对全体学生的良好导向。

首先,高等院校学生奖励机制是学生自我肯定的过程。高等院校本科生奖励机制的运行起点是加强对学生个体进步的激励。学生通过不同等级的奖励,对自我能力、自我价值的实现,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受到肯定与鼓励。

其次,高等院校学生奖励机制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认同的过程。高等院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是鼓励学生自觉参与接收高校教育的结果,奖励机制是在学生中强化对教育目标认同的过程,也是树立学生树立自信,培养他们对自我肯定、对教育教学目标认同的过程。

最后,高等院校奖励机制是形成教育导向的过程。

通过奖励优秀学生,树立学习楷模和标杆,引导广大学生向先进学习,切实发挥群体带动功能。奖励机制是目标明确、特点突出的指挥棒,是巩固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抓手。

学生奖励机制的运行,是教育教学的结果反馈,也

是开展正面教育的过程。从高校奖励机制和体系的实际运行的情况来看,高校本科生奖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校奖励项目设置的协调性问题。高等院校本科学生奖励项目的设置围绕学生德、智、体、美多方面的素质教育培养开展,既要奖励学生在学习方面获得的突出进步,也要兼顾到学生在个性发展方面得以肯定和鼓励。既要奖励学习优秀的学生,也要对在德育、体育、美育等其他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奖励。第二,高校奖励的获奖学生代表性问题。奖励项目的设置要具有典型代表性,要既能够选拔出综合素质表现突出的优秀人才予以表彰和鼓励,也要兼顾到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切实努力达到的目标,既要把各方面表现确实优秀的学生选拔出来,也要兼顾到普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第三,高校本科生奖励的时代性问题。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在奖项设置方面要更加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观念,尤其是在学业方面能够做出创新成就的学生,要重点加以表彰。

三、优化高校本科生奖励制度的对策

教育部在开展全国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以来,建立了相对比较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在评估指标体系中,对学生奖励情况进行了一些基本指标设计,这些基本指标包括:学生获奖项目、获奖人数、奖项涵盖范围以及奖项的影响力。在评估数据统计中,不仅要统计学生获得校级奖励的项目,还要重点统计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项目;不仅要统计学生的获奖人数、次数,还要统计获奖学生在总体学生的占比;不仅要统计学生获奖的范围,还要统计学生所获奖的影响力,即奖项在社会中的认可度。

从教育部评估指标体系来看,要进一步做好学生奖励工作,还要从“优化”和“协调”两个角度,对现行高校本科生奖励机制做出新的调整和革新。高校本科生奖励机制的“优化”是指优化奖励运行机制,强化奖励工作的实效。高校本科生奖励机制的“协调”是指奖项设置和奖项实施方面要更好地彼此补充、相互搭配,实现奖励的最终目的。从操作层面来说,高校本科生奖励制度的探索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奖项设置兼顾物质性与精神性。奖金奖励和荣誉奖励都是对某些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大学生的肯定和鼓励,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颇。高校奖励体系中的奖金奖励也要突出精神效果,不但要给予奖品奖金,还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上来,配合奖金发放做好宣传工作,挖掘奖金奖励项目所提倡的精神价值。荣誉性的奖励项目要适当配套一些物质附属品,除颁发荣誉证书之外,还要精心设计一些具有纪念和传承价值的奖品予以奖励。高校学生奖励的所有项目首先都应当是荣誉性的,要注重维护奖励的荣誉价值,在奖金性的奖励项目上更要强化宣传效果,维护奖励荣誉。

第二,奖项实施兼顾先进性与全面性。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教育的发展阶段,大学生群体是社会发展需要的宝贵人力资源,每一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都关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成败。高校奖励制度设计上既要选拔拔尖人才予以表彰,同时也要能够鼓励后进共同成长。获奖学生作為一个阶段或一个方面的先进分子要能够带领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奖励项目在设计上要覆盖因区域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个性发展进步不同步等造成的被动后进分子,重点关注因家庭经济困难、

学习方法不当等造成的起点稍低又有进步追求的学生,他们的进步空间和进步愿望更需要得到正面的肯定和激励,要全面发展、整体进步。

第三,奖项认定兼顾公平与公正。高校奖励认定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具有严格的纪律要求和监督监

管。高校管理部门和学校教师要在评奖过程坚持全程公开、公正和透明,主动向学生公开评奖程序和评奖依据,坚决杜绝暗箱操作和照顾性奖励现象,弘扬正气清风,

形成能够经受考验的评奖结果,让学生在评奖过程中受到纪律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工作方法教育,实现学生奖励多重效应。高校要加强对奖项、奖金的纪律监督和财务审计,做到奖励资金专款专用,提升奖励工作质量,形成良好的评奖、颁奖氛围,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第四,奖项宣传兼顾典型性和普遍性。高校要加强校际工作交流,学习其他高校的先进经验,前瞻性地做好学生奖励工作,也要依据自身办学特色创新学生奖励管理机制,鼓励全體师生共同参与和创造具有典型意义的奖励项目。高校奖励工作既要坚持教育发展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又要体现奖励工作的与时俱进,结合时代性的要求,在大众教育的大背景下做好奖励制度的普遍性设计,充分激励学生争先创优,全面发展。高校学生奖励制度要注重鼓励创新,鼓励个性自由发展,鼓励学生发现兴趣、学有所长,鼓励全体学生自觉追求进步。

参考文献:

[1]李菊,王世龙.高校学生奖励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6).

[2]童冬柏.高校学生奖励机制激活的新视域[J].绥化学院 学报,2006,(3).

[3]王丽萍.高校学生荣誉奖励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4]刘娟,赵玉生,桂阳.物质奖励对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侵 蚀效应及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4,(6).

[5]曲莎莎,顾彤彤,刘萍等.哈佛本科生荣誉体系对我国高 校学生奖励工作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4,(5).

作者:丁建安

上一篇:高中图书室与学校教学论文下一篇:百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