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孩子德育教育对策论文

2022-04-21

【摘要】少年的成长对社会、家庭有着重要的意义,家庭德育作为对孩子品质培养的重要途径,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家庭德育重要性、地位、方法的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家庭教育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希望能对现实的家庭德育有一定的啟示作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现代孩子德育教育对策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代孩子德育教育对策论文 篇1: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计划生育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而近几年政策才逐渐改变,开放二胎,因此,在我国仍存在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问题;其成功与否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加强独生子女的教育工作迫在眉睫。

关键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問题;对策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家庭教育也在发生着变化。由原来的呵护孩子,转变为既要呵护孩子,重视孩子的质量,又要重视家庭教育,保证其教育的效果,许多家庭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精力,并且甘之如饴。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们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对他们的教育更是尤为关心,围绕着他们的成长、成才问题倾其所有,心甘情愿。孩子的教育问题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整个人生,也影响着一个家庭是否和睦;对于国家来说,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家庭教育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才是响应了我国少生优生政策的直接体现。因此,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已然成为社会上一个热点话题。广大家长们为孩子付出了巨大艰辛,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但与此同时,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在家庭教育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一)家庭教育不够理性

独生子女家庭和多子家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多子家庭中,家庭教育有重新调整的机会。如果第一个孩子的家庭教育不陈宫,那么还有机会在下一个孩子身上重新进行。可独生子女家庭就不存在这样的机会,他们的家庭教育机会有且只有一次。家长们殷切的盼望着孩子们能够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如果他们的家庭教育不成功,家长们就会觉得所有的希望都落空了,也直接影响了家庭的和睦。目前,这种家庭教育不理性的行为主要表现在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期望过高。从古至今,孩子一直都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对孩子有无限大的包容性,同时也有很大的期望。尤其的独生子女家庭,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更是无人能比,父母可以包容他们任何的缺点,同时,也对他们寄予厚望,甚至有些“厚望”已经超出了孩子自身的能力。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过于盲目,不够理性,出现一些荒唐现象:即使家庭的经济条件一般,也会满足孩子各种各样的要求,孩子要什么,父母就买什么;和其他伙伴发生争执时,父母百般呵护自己的孩子,并不指出孩子的过错……这些行为都违背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当前家长们对独生子女的考试成绩也尤为关心,大多数家长认为只要得高分,就一定能成才,分数几乎成了衡量孩子一切的标准。因此,一些家长为了督促孩子能够提高分数,就会实行奖惩制度,分数高时,就会多发放零花钱;相反,分数低时,就会少发放或者不发放,甚至还会出现父母打骂孩子的情况,这也促使了孩子为了能够提高成绩,不得不想尽各种办法:考试作弊、改分数等等,这无疑会对孩子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不良的影响。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这种激烈的竞争不单单存在于成年人之间,也对独生子女的教育起到一定的作用。父母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不顾孩子喜欢什么,出生不久就给孩子报名各种兴趣班:书法、画画、写作、钢琴等等,他们希望孩子学得更多,会得更多,将来得到的更多。有的父母甚至把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替自己完成心愿。不可否认,父母的这些付出一方面可以积累孩子的知识储备,开发他们的智力;但另一方面,学习的内容过多也给孩子带来了精神压力,导致道德教育的相对不足。这些都不符合人类自身的发展需求,也不符合社会对现代人才的发展要求[1]。

(二)家庭教育内容不够全面

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的教育观都是希望子女成才,而成才的必经之路便是通过努力学习,提高分数去获得。因此,不少家长都围绕着如何高效的学习来教育孩子,这也体现了家庭教育内容的单一性、片面性。具体表现为:

1.忽视对独生子女集体意识的培养

在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没有兄弟姐妹,每天陪伴他们的只有长辈们和不会与之交流的玩具,这也使得他们缺乏集体意识,不懂得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和共同分享。加之长辈们的过渡溺爱,长此以往,会让独生子女养成孤僻、自私和任性的品行。

2.忽视对独生子女的道德培养

目前,许多家庭不重视孩子的兴趣爱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他们给孩子灌输的是一种只有学习好才是硬道理的思想。放假对于孩子来说,也只不过是换个环境学习而已。父母不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不参加社会的实践活动,并以“浪费学习时间”、“耽误学业”为由,把孩子禁锢在家里,让孩子面对写不完的作业和习题。

3.忽视对独生子女独立生存能力的培养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更是把最好的都留给孩子,对他们的照顾无微不至。不少父母不让孩子走进厨房,帮忙做饭;孩子的脏衣服更是由父母全包。孩子遇到困难,无论是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首当其冲的往往是父母。这就造成独生子女缺少自主意识和劳动观念,进而具有较差的独立生存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4.忽视对独生子女身体素质的锻炼

当代社会物质资源极其丰富,不少父母为了让孩子过得好一些,在物质上充分满足孩子的要求:玩具、电脑、营养品等。家长们只要听到某某品牌的营养品有助于孩子的发育,无论价格多贵,都会不遗余力的购买,这种盲目消费造成了孩子的营养不均衡,“肥胖儿”也屡见不鲜。加之父母很少让孩子参加活动,一味的学习、学习,缺少体育锻炼,因此这些孩子并不健康。

(三)家庭教育方法不够科学

为了能让孩子金榜题名,学有所成,家长们用尽各种教育方法,其中也存在一些不适当的方式。比如:首先,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承包了孩子几乎所有的劳动,穿衣、整理书包、洗袜子等等,他们为孩子提供的过多的关心和帮助,长此以往,致使孩子离不开父母的照顾,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性,自理自立能力较弱。其次,较为常见的就是父母打骂孩子,他们平时不注重方式方法,出现问题只会用暴力解决,仍然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古训,认为父母永远是对的,孩子的错的,孩子只能服从父母的命令,按照父母的安排做事,不能对父母说“不”。这种行为只会压抑孩子的想法,让孩子产生和父母对立的情绪。再次,也存在这样的父母、他们以工作为重心,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不闻不问,认为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就是对他们最好的表现。认为学校才是教育孩子的地方,当孩子出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学校老师没有教育好,他们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也导致了孩子对父母的不满。还有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是有些父母经常用“别人家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不但不称赞自己孩子的优点,甚至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相比较,甚至在外人面前数落自己孩子,这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更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重视德育教育

目前,学校教育已经把过去的“应试教育”逐渐的加以改革和完善,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多方面、多途径的成才。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更应该注重其教育方式,要有遠见卓识,从大局出发,积极配合学校的育人理念,让孩子不单单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学习书本以外的知识,让他们认识到在学习的同时,更要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讲文明、懂礼貌,团结友爱,乐观积极。帮助他们学会劳动,学会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二)培养独生子女的多方面能力

父母对独生子女进行教育时,不能只局限于学习,更要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首先是要培养独生子女的自立自理能力。把他们放在和父母同等的位置上,参加家庭劳动,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赖父母。鼓励他们遇到问题首先要自己努力克服,自己解决不了时,再寻求他人的帮助。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不躲避劳动,提高他们的自主意识。其次是培养独生子女的集体意识。不少父母每天都把孩子禁锢在家里,不断的学习,很少让孩子有机会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机会,这也使得一些孩子不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因此,父母在鼓励孩子在完成学习任务时,与其他小伙伴多交流、多沟通,更要教育孩子在与小伙伴交往时,懂得谦让和分享,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这种能力将会随着他们的成长迁移到他们未来学习和生活中[2]。同时还要鼓励孩子积极进行体育锻炼。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父母要定期和孩子去锻炼身体,这不仅能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好处,更能增进亲子关系,让家庭更和睦。

(三)提高家长素质,建立和睦家庭

家庭环境会影响家中每一位成员的身心健康。作为父母更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舒适的家庭氛围。同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更要严于律己[3],为孩子树立榜样。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不能采用老一辈人的教育方法,要随着科技的进步积极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父母平时也要多读书,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这不仅会让自己掌握更多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水平,还能对孩子起到一个耳濡目染的效果。在为孩子选择兴趣班时,也要多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能因为父母喜欢什么就要求孩子学什么,这样只会打消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同时,父母在要求孩子全方面发展的同时,也要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这样才能和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也十分重要。要做到爱孩子,但不宠孩子;要把孩子放在一个与其他家庭成员平等的位置上,而不是放在家庭成员之上。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只是普通的一员,毫无特殊感,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四)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第一,因材施教,这不仅是教师在教学中的方法,更适用于家庭教育,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要全面、正确的了解孩子的优势和劣势,根据其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不能因为他们的“唯一性”,对其寄予过高的期望。第二,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会让孩子变得更好[4]。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多夸奖孩子,称赞孩子,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父母的骄傲。同时,适当的惩罚也是必不可少的。父母不能一味的赞美孩子,在他们犯错时,父母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如何面对自己的过错,并以适当的方式给予惩罚,让孩子在未来可以更加积极正确的面对自己犯下的错。第三,家庭中要形成一种民主氛围。父母要尊重孩子,不能用“父母”的身份压制孩子的想法,使孩子惧怕表达。

(五)加强同学校老师的联系

孩子的主要教育活动场所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因此,父母要和老师勤沟通,密切配合,互相交流教育信息[5]。让父母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动态,在了解他们学习情况的同时,还要帮助孩子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了解他们和同学之间的相处情况,这样更有利于和孩子的沟通。

总之,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方式与多子家庭教育方式是存在差异性的,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在这种环境下对毒症子女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为了更好的培养独生子女的身心健康,使其成才,家庭教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要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全方面、多方位的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与学校老师保持一致,齐心协力,只有这样,独生子女才会更积极、健康,家庭才会更和睦,社会才会更进步。

——————————

参考文献:

〔1〕刘畅.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徐运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研究初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2):82-83.

〔3〕龚晓洁.当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6):121-122.

〔4〕李营.浅议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网络财富,2009(09):66-67.

〔5〕朱瑛.浅谈目前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3(03):56-58.

(责任编辑 姜黎梅)

作者:刘秋月

现代孩子德育教育对策论文 篇2:

浅议当代家庭德育问题及其对策

【摘 要】少年的成长对社会、家庭有着重要的意义,家庭德育作为对孩子品质培养的重要途径,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家庭德育重要性、地位、方法的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家庭教育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希望能对现实的家庭德育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关键词】家庭德育 问题 对策 思考

下午三点半左右,一个普通的日子:某小学门口密密麻麻挤满了接孩子的家长,有开私家车的,透过车窗张望;有骑自行车的,握着车把等候;有步行的,手拿小吃站着……铃声响过后,校门开了。家长们脸上都喜洋洋的,亲昵地唤着自家孩子的乳名。

马路上,一个母亲和儿子正走着,母亲抚着孩子的头,儿子开心地吃着母亲带来的面包。

“好吃吗?”

“嗯!”

“给妈妈尝一口吧,每次都是你吃,我还不知道什么味道呢……”母亲半真半假道。

“不行!这是我吃的,你吃过我就不要吃了。”儿子护着面包,认真道。

……

我正好走过,真实地看到了这一幕,但是没有多加停留,因为看到那位母亲尴尬的表情、动作,心里早已不是滋味了。

仿佛现在的小学生都已经拥有了太多的爱而忘记了怎样去回报爱。

继续深入思考,发现现在的孩子除了不会给予爱之外,还有许多的问题:现在的孩子缺乏有效的自我保护,每年都有层出不穷的安全事故;现在的孩子心理脆弱不堪,甚至有很多发展成心理疾病的案例;现在的孩子不容易与他人相处,团体意识很差……

我们的花朵怎么了?

毫无疑问,这肯定有深层次多方面的社会原因,本文试图从家庭德育这一角度进行分析;但愿这样的研究能为纠正当下某些不当的家庭德育教育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一 家庭德育教育的地位及重要性

1.家庭德育教育相关概念的鉴定

(1)对“当代”的界定。我国自古就有家训这一说法,《三字经》中,就曾明确有过“子不教,父之过”的论断;我国古代的很多传统美德到现在都是家庭德育的重要内容;所以,家庭德育古已有之而且成果辉煌,限于篇幅,本论文研究的仅仅是当代的家庭德育,而且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问题,所以时间限定是“当代”。

(2)对“少年”的界定。“少年”这一概念经常与“儿童”联系在一起。“儿童”一词在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指的是“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18岁。”这一公约中所指的儿童与我国未成年人的概念是一致的。但本文所指的“少年”不包括“儿童”的婴幼儿阶段,而是一个比青少年年龄更小的一个群体,具体的年龄限定为6~14岁。

之所以在论文中对“少年”这一概念做严格的年龄限定,是因为这一时期是人的品格形成时期,对其未来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3)对“家庭德育”的界定。我们仔细回味一下生命的过程,从垂髻小儿到白发老人,人经历的是一个生命轮回的自然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成长、发展的过程,而这样的过程,需要教育。当然,教育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而家庭教育因为亲子关系的存在而有着极大的特殊性,是为人的一生发展奠定方向的基础性教育,是不容忽视的。

对于家庭德育的概念鉴定可以从考察德育和家庭教育的概念入手。德育,即培养道德素质的教育,它以道德这种社会意识形态为内容,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个部分。《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定义:“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教育大辞典》中将家庭教育定义为: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教育。

综上所述,可以说家庭德育是指在家庭社会环境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儿童和青少年)施加无意识的影响或有意识的教育。把一定的道德规范、思想意识、政治观念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以及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等诸多方面,其核心是品德教育,家庭德育是德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家庭德育在整个少年教育中的地位

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子女教育是社会的基础”;清朝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寥寥几语,已充分说明了少年儿童的成长状况与民族兴衰、国家强弱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自1970年我国城乡普遍开展计划生育后,目前,我国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以,一个孩子的成长状况已经关系到了一个家庭的未来发展,凝结着所有家庭成员的心血。因此,少年儿童的成长状况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而现实生活中,在这一方面,有很多因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失当而引发的悲剧,令人扼腕叹息。家庭教育失当最常见的问题是忽略德育教育,这严重影响了整个少年教育。另外,家庭德育的重要性与地位还体现在以下方面:

(1)我们华夏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教育。《三字经》就明确有“子不教,父之过”的断论,而许多珍贵的家书、家训也充分说明了重视家庭德育是我国的一个优秀传统。

(2)随着商品经济大潮推及整个社会,如今的少年儿童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社会环境和孩子的心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生活节奏飞快且日趋浮躁的社会风气下,如何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保持传统美德,是向当今教育提出的一个很有挑战性的严峻问题。家庭,作为少年儿童的第一课堂,在这一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3)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德育是最受重视的环节,家庭德育对孩子德育发展水平起着重要作用,占据着重要地位。

二 家庭德育的基本内容

1.家庭德育的概念鉴定

基于上文中提到的参考文献,本文将家庭德育概念初步鉴定为:在家庭社会环境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儿童和青少年)施加无意识的影响或有意识的教育,把一定的道德规范、思想意识、政治观念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家庭德育则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将教育对象更加具体明确化,限定为6~14岁的少年。

2.家庭德育的教育内容

家庭德育主要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以及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等诸多方面,其核心是品德教育,因此,多数时候又把家庭德育称为家庭品德教育。针对“少年”这一特殊对象所处的特殊时期,心理学上称之为“第二次断乳期”,因此,少年家庭德育的具体内容有其独特性。

家庭德育来源于生活,在具体的实践中,其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综合前人的研究,笔者认为以下几点作为少年家庭德育的内容是必需的:

(1)人格培养。具体地说,是少年儿童的自主性培养。在我国的家庭德育过程中,这一点是比较欠缺的。在我国的家庭中,如果一个孩子在被认为比较危险的场合活动,譬如,在很高的梯子上玩耍,我们的家长肯定非常担心,要孩子立刻下来。事实上,孩子有他独特的方式,既然他选择了这种游戏方式,他就会有平衡的把握。在这一事件中,我认为家长更应该做的是告诫孩子应该如何小心地保护自己以防意外,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对这一活动进行绝对地阻止。换言之,家长应该让孩子明白为何以及怎样做一件事情,而不是以自己的观点要求孩子做什么。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今后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包括学习,都会有一个清晰明了的目标和方法。

另外,自尊心和自信心也是人格培养的重点。自尊心是一个人的“脊梁骨”,是一个人的精神源头。如果一个孩子有自尊心,他才会不甘人后,开始收敛自己的行为,开始注意别人的评价,他才会去想自己是否给他人带来困扰,才会去自己奋斗。而自信心是孩子做事情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我能够”、“我可以”的状态。有了这样的状态,孩子才能勇于尝试做各种事情,并且相信自己能够做好。

(2)品德培养。这一部分的教育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一些基本素质的教育,譬如关心他人、助人为乐、艰苦朴素、尊老爱幼等一些美德;另一方面是关于价值观的问题,对于处于懵懂状态的少年儿童,家长对于如何处理诸如自由与纪律、个人与集体的问题,帮助他们正确把握是非、良莠、荣辱等方面应该有一个良好的熏陶与正确的引导。

(3)责任心培养。责任心对人的成长是特别重要的,孩子只有从小接受有关责任感的教育,才会对自己的人生、自己做的事情、对家庭、朋友、对社会、他人负责。

三 当前我国少年家庭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家庭德育通常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思想方面

(1)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我国多数家庭比较注重家庭教育,但其中也存在着一种倾向:重物质、技能、智力,轻精神、思想、德育,也就是忽视了德育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我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见过很多这样的例子,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只重视孩子的分数成绩,而忽略了他们的人格、品德培养,以至于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好学生”;这固然与我国的高考制度与传统的人才判别标准有联系,但是这与家长不重视家庭德育也有很大的关系。

(2)一味溺爱孩子。现代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他们是整个家庭的核心,家长视他们为掌上明珠,“顶在头上怕摔,捧在手上怕冻,含在口里怕化”。致使相当一部分孩子形成无视长辈、撒谎、任性、懒惰、贪图享受等不良品性。要什么给什么,唯恐孩子受委屈,形成了孩子“唯我独尊”的个性。在孩子看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母等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哪怕是家里的条件极不允许,父母也总是千方百计地去满足孩子,一旦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们便耍脾气、生闷气、不吃饭,以示抗议,甚至与父母吵嘴、顶撞。由于家长的娇惯,一切为孩子着想,使孩子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中,遇事只想自己,很少顾及他人,养成了自私、霸道等不良习性。不仅如此,孩子的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已被家长全权代劳,特别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帮孩子穿衣、整理书包,对孩子的挑食、挑穿不以为然,对待班级劳动却表现出怕脏怕累,有的甚至逃避劳动。这样的家长,没有理智教育孩子的意识,而且使孩子养成不良的品质习惯。

(3)不信任孩子。孩子犯了错误,并已讲清了真相,家长却要让孩子讲得更严重些,有时为了避免出事,家长又表现为能包办代替的则尽量包办代替。在这样对孩子不信任的思想意识的指导下,家长不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道德方面的指引。

2.行动方面

(1)德育教育的方式是以家长制作风粗暴管制学生。家庭的主要成员,特别是父亲,以家长自居,动辄批评孩子,不让孩子干这干那,把孩子仅仅看作是被管的对象,把德育看作是管制孩子,不让孩子做事。孩子若出了一个小问题,就横加指责,甚至破口大骂,动手打之。

(2)德育教育的内容片面空洞。受教育程度、经济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有些家长自身知识面不够,对孩子的教育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要么一味要求孩子“学好人,做好人”,要么只强调德育的某一个方面,不能引导孩子发展成为一个道德健全的人。

(3)不能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家长往往做不到,并连连犯错误,给孩子造成恶劣影响。如家长酗酒、打麻将、好逸恶劳、作风不正、不讲礼貌、不注意公共卫生甚至小偷小摸、违法犯罪等,给孩子的德育带来了非常不好的反作用。

四 解决我国家庭德育中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1.解决我国家庭德育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家长应该正确了解家庭德育的重要性,有这方面形成良好的意识,而非仅仅关注智力发展。我们在一次家庭德育问题的调查中发现,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独生子女存在理想信仰危机、学习缺乏动力,85%的家长认为在家庭教育中进行“道德教育”最重要,但在“您的孩子目前最需要加强哪方面的教育”中,大部分家长仍把焦点放在“孩子的学习方法、习惯、态度和智力开发、个性教育”上,只有两成的家长选择“爱国、理想、劳动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由此可见,“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仍占据影响着许多家长的思想。

事实也证明,在人才的形成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抓好家庭德育是抓好家庭教育的根本。家庭教育的重点应将思想品德和良好的个性培养放在首位,先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再教育孩子如何做事。家长应把教育重点放在培养孩子爱自己、爱他人、自立、自信、自强、自护的能力上。家长要实现从“智育保姆型”向“德育导师型”的转变。

与此同时,家长要注重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及文化科技水平。马克思说:“父母的行业是教育子女。”家长如果不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准及文化科技水平,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就不会显著。当然文化科技水平在短时间内不能提高,为了教育孩子,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家长应尽快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2)家长教子要有方。关于“有方”,家长可以考虑现在诸多科学家教方法的指导培训,通过学习使更多的“自然家长”成为“合格家长”。譬如,使家长树立“亲子共同成长”的新理念,树立家庭成员“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新意识;引导广大家长从居高临下的“亲子关系”向“民主平等”转变等,并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教育实践,思考探索一些新问题,尝试运用一些新方法。另外关于家教有方这一点,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是较根本的:

家长在德育过程中要注重和孩子的沟通。常听到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即使你磨破嘴皮子,他全当耳边风,根本不理你,这样的家教失败在于“说”上,当父母的不厌其烦地说,做儿女的却不以为然,于是就形成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对立情绪,因此,我们应该明白家教不是说教。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还应该尊重孩子,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同时,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家长当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或受了委屈时应给予安慰,在孩子遇上困难时,跟他一起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应该在问题发生时不问青红皂白地责备孩子。

家长还要以理服人,不能用粗暴强制的方式。中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也已较宽,知道的道理也已较多,遇事不讲道理,或不把道理讲透讲深,孩子是不能接受的,用粗暴强制的方式更是行不通。

要以鼓励为主。每个孩子都会有一些进步,哪怕是一些微小的进步,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恰到好处地讲出孩子的成绩。只要家长的态度诚恳,孩子就会受到鼓励,这样,当家长指出孩子的缺点时,孩子也会接受批评并改正缺点。

(3)家长要以身作则。家长教育孩子要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到,以身教代替言教,以言教补充身教,以家长的言行来影响孩子、为孩子树立行为规范,往往是家庭道德教育最有效、最重要的方式。

2.对我国少年家庭德育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因為家庭教育是活生生的灵动的教育,所以我认为除了这些方法外,还应该注意:

(1)家庭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方式的最大秘诀在于亲子关系,在家庭德育中,应该正确处理并充分利用好这一关系。

在一个家庭中,如果家长跟孩子的关系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平等的、互助的,那么孩子即使成不了杰出的人,也不会出现大问题。如果家长跟孩子之间的关系扭曲,彼此之间互相仇恨互相不信任,或者家长与孩子之间变成支配与被支配、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那么孩子出问题的概率就会增加。正常的亲子关系应该是一种亚平等关系,亲子行为是一种亚平等的人际行为。如果亲子之间表现出完全平等的关系,亲子就会表现出明显的问题,实际上这种关系也是无法存在的。因为,子女的依赖性较强,而且子女必然表现出对父母的一种依赖性,如果父母无法使他们依赖,那么他们就会有明显的不安全感,子女心理容易出现问题。因此,亚平等型是一种较有利于子女心理健康的良好关系,其特点是:父母在孩子面前有一定的权威性,同时孩子也有较充分的民主。凡是要做出与子女有关的决定,都征求子女的意见。对很多问题,子女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对父母的某些做法提出反面意见。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基本平等,既有父母子女亲情,又有朋友之间的友谊。

(2)家庭德育必须与学校德育紧密配合,统一要求。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系统化的品德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家长必须积极主动地与学校配合,特别是与班主任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了解孩子的表现,克服只谈智、不谈德的错误做法。及时了解并支持学校教育的要求,掌握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做错了事,父亲批评,母亲护短;妈妈责备,奶奶撑腰,必然会使孩子无所适从,是非不分,这是做父母的切忌。

(3)正确地“望子成龙”。“望子成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固有的一种共同愿望,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全家人把希望都寄托在这个独苗苗身上,许多家长不图一点回报,只要孩子将来有出息,活得比别人强,于是想方设法“望子成龙”,例如买不起钢琴就买电子琴,学不了音乐就学画画,请不起家教就上辅导班,如此种种不胜枚举,家长的期望值越高,付出的越多,孩子的心里压力就越大,越难使家长满意。因此,对孩子的教育要讲究方法,“望子成龙”应该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

五 结束语

在研究写作过程中,越来越觉得家庭德育教育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同时,在研究的时候又发现了很多的新问题:在家庭德育所面临的问题中,有一个非常普遍而又突出的现象,即一味地溺爱孩子。而在我论文即将完成的时候,又看到两个活生生的例子:为了孩子肯跑步,爷爷开出了跑一小时给五十元零花钱的价格,为了孩子认真学习,妈妈开出了进步一名给一百元零花钱的价格……像这两种情况,很明显是同属于“溺爱”,是有害的,与望子成龙、家长心态等一系列因素都是有关系的,可见当下家庭德育教育状况作为一种家教文化,是一种社会意识,肯定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所以,相信随着父母、教育工作者教育理念的变化和提升,会产生新的教育方法新的教育观点。

相信我国家庭德育的明天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韦冬雪.对“道德教育”、“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之辨析[J].重庆:探索,2007(1)

[2]胡乔木主编.中国大百科全書•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0(第一版):140

[3]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第一版):667

[4]孙德玉、翟景云、瞿建芬.家庭心理教育指导[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

[5]李萍.家庭教育中非智力因素开发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探索,1997(1)

[6]赖方方.培养幼儿自信心的有效措施[J].幼儿教育,2004

[7]向世才、林克明.浅谈家庭中的德育教育[J].石油教育,1998(4)

[8]关颖.世纪之交,家庭德育面临的新问题[J].当代青年研究,1999(6)

作者:郭 琪

现代孩子德育教育对策论文 篇3:

浅议小学德育教育中情感渗透的策略

【摘要】 在我国文化和教育水平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育部门在加强人才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加强对现阶段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文明的文化大国,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教学不仅彰显了文化大国的风范,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在小学的德育教育中有效开展情感渗透,对于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和提升有重要作用。以此为研究背景,通过具体分析德育教育中情感渗透的重要性,并结合现阶段小学德育教育的发展现状。对于新时期如何落实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并且充分渗透情感提出了科学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德育教育 情感渗透 发展现状 教学对策小学阶段是学生综合素质养成和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教育部门在教学大纲和教学体系改革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对小学德育教育的关注,并加大了教育投入的力度。德育教育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人修养,同时对于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现阶段的小学德育教育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只有科学提高的德育教育的认识,科学开展情感渗透,才能为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小学德育教育中情感渗透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与其他科目存在很大不同,其实际内容相对复杂,涉及到对学生思想政治以及道德水平等方面的诸多教育。德育教育作为新时期教学的主要部分,还在不断探索阶段,而小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普遍较低,不能充分理解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其重要性,也缺乏对德育教育的学习兴趣。因此,就需要教师开展有效的情感渗透,进一步拉近师生的关系和距离,有效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实际需求。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借助有效的情感渗透,帮助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和观念,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健康发展和人格的养成。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科学的情感渗透,在小学生的初级学习阶段为实现人文修养和个人素质水平的提升。其对于学生以后的人生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现阶段情感渗透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现阶段小学德育教育情感渗透的现状

(一)教师和学生缺乏对德育教育科学的认识

德育教育在教育体系改革过程中不断完善,并得到重视。但是,现阶段很多教师和学生都缺乏对德育教育正确的认识。没有充分明确其教学和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对人格发展的意义,导致在实际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甚至我国部分地区还有很多小学都没有根据教学要求开展相应的德育教育工作,使得现阶段我国整体的德育教育以及情感的有效渗透,还都停留在主观认识的层面上,严重影响了现阶段我国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和科学实施,对于新时期青少年德育教育的科学培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滞后

根据相关数据的调查显示,我国现阶段小学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在很大程度上还保持着自身的教学主体地位。注重对文化学科理论知识的灌输和应式化教育,甚至存在很多占用德育教育时间,进行课程教学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严重影响了现阶段学生的素质教育。除此之外,教师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实际学习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保守陈旧的德育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小学生的实际需求,也不能顺应时代快速发展背景下我国对青少年的培养计划。

(三)缺乏专业化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在现阶段,我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德育教育内容相对復杂,也没有系统完善的教材作指导,这对德育教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就目前的德育教育实施现状来看,无论是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是其理论水平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很多教师都缺乏德育教育的经验,无法充分了解德育教育的实质和内涵。并且很多教师都无法实现对小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有效的情感渗透,对于学生没有足够的耐心,与学生之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阶段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以及情感教育的科学实施。教师是学生人格培养以及理论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缺乏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现阶段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及人才的科学培养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四)家长对于德育教育无法提供有效的帮助

新时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在保证孩子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对于孩子也给予了更多的溺爱。尤其现阶段很多小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孩子更是集于所有家人的宠爱与一身,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变化,过分的宠爱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忽视了对孩子个人修养和道德水平的应有关注。除此之外,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和家长对于学生的教育工作中配合也不紧密,存在一定的教育和管理漏洞,无法为小学生提供一个健全的成长环境。家长和学校作为孩子重要的培养对象,如果无法实现紧密的配合,达成一致的教学认同,对于孩子的德育教育工作将很难开展和实施。

三、小学德育教育中情感渗透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新时期国家和社会都在密切关注素质教育,促进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实施。教师作为小学德育教育的关键因素,要积极转变自身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德育教育中渗透情感,进一步加强和落实德育教育工作。针对学生的主体差异性,制定健全和完善的德育教育规划,科学提高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定期开展对学校学生的个人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测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要积极给予学生一定的人文关怀,尤其是一些离异家庭的孩子,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更要积极利用情感给予学生应有的关注,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对于整体德育教育的开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创新教育方式,进一步增加情感渗透

所谓情感教育,就是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与增加学生的沟通,拉近实际的师生心理距离,及其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通过心灵上的情感交流,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人格养成的重要阶段,教师要积极增加与学生的有效互动,通过自身的能力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发展途径,明确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除此之外,教师要进一步提高整体学习氛围,创造积极向上的德育教育环境,进一步提高德育教育的气氛。比如,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关爱孤独老人以及社会弱势群体,完善学生的情感建设,让学生认识和分辨美与丑,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爱心和同情心的人,学会为他人着想。同时,在一些特殊的节日如母亲节、重阳节或教师节等,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渗透,引导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情感的渗透和指导,更容易帮助学生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提升小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进一步优化现有的教师队伍

在德育教育被社会各界广泛重视的今天,学校要做到与时俱进。首先,不断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打造一个高素质具有专业性的教师队伍,积极为现有德育教师提供一个不断学习和培训交流的平台,帮助现有教师继续汲取科学的德育教育和情感教育理念,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指导德育教育实践。其次,学校也要积极引进高素质专业的教学人员,激发教师创新性的教学思维。通过有效的人才补给,为我国小学德育教育和情感教育的有效渗透注入新的教学活力。最后,学校也要加强对在职教学人员的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整体测评,鼓励教师创新和提高,为21世纪的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和人才的科学培养提供保证。

(四)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共铸育人新环境

在现阶段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校要积极正视家长在育人中的重要性,近一步加上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引导家长在课外积极对学生实施情感渗透,以身作则,做好德育榜样作用,打造一个全方位的育人环境,学校可以自己建立一个与家长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例如,微信公众服务平台以及学校邮箱等,获取小学生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做到学校和家长的学生信息资源共享。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都规避了学校与家长在德育教育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性,同时对于现阶段提升德育教育教学效率和水平都具有重要的帮助。学校家长作为孩子成长和学习的重要引导者,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在家长和学校的高度配合下,为学生提供一个高效健全的学习环境,才能帮助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德育教育对于现阶段人才培养的作用

(一)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我国作为具有悠久历史文明的文化大国,德育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孔子时期就注重对学生道德和品格的培养,而新时期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我国悠久的育人文化内涵,又效彰显了我国大国的气度和人文修养。德育教育工作在当代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关注,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是我国整体人文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帮助。

(二)提升人才在社会上的竞争优势

新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环境的日益复杂,我国现阶段社会岗位人才竞争也日趋激烈,面对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这不断提升自身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才能在众多的人员中脱颖而出。新时期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未来的人才需求也更加侧重于人文修养和个人素质。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在学生人格养成的初期,行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未来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表现出自身的品格和素质优势。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全文的有效论述,不仅客观揭示了现阶段我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不足。同時,对于新时期,德育教育工作中情感的有效渗透也提出了科学的发展,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德育教育在我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我国教学大纲改革和优化的过程中。德育教育和情感渗透提升,进一步彰显了我国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对于新时期人才的培养,要综合理论素质等多个方面开展教育工作。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新时期我国教学任务改革的要求,对于我国人才的培养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晶晶.课堂教学中消极师生情感互动的分析与建议[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6).

[2]王姣姣.有效与和谐——师生互动行为的本真追求及其构建路径[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3]葛俭.教学实践中的教师情绪工作[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1).

[4]张秀春,何佳芮.新时期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思考与对策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1).

作者:王成凯

上一篇:应用能力导向的工商管理论文下一篇: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