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幼儿德育论文

2022-04-16

现代幼儿德育论文 篇1:

现代幼儿园德育教学方法之我见

摘要:在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时期如果想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需要充分重视德育教学,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从而促进幼儿形成道德意识并提高自身道德品质,为幼儿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本文分析了目前幼儿园德育教学的现状,并探讨了现代幼儿园德育教学方法,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现代幼儿园;德育;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幼儿园教学模式中,教师长期忽视幼儿的德育工作,认为幼儿的认知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必要向幼儿过早灌输德育知识,缺乏有效性和可行性。此外,传统的幼儿教学理念更强调在学习方面发展幼儿的认知,教师在教学时更注重知识的教学,教学活动也全部围绕知识内容进行设计和开展,这种现象使幼儿园的德育教学得不到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社会对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更加关注。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幼儿园教学不仅需要在知识方面提高教学质量,还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发展德育教学工作,从而提高幼儿的德育素养,有助于幼儿的成长[1]。

一、当前幼儿园德育教学现状

(一)德育教育手段单一

幼儿目前正处于发育的初始阶段,在各个方面都与成年人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距,因此,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还可以组织幼儿走出教室,接触自然与社会。德育教学活动中,课外活动的德育教学效果最为显著。但目前,大多数幼儿园依然以课堂教学模式为主,德育教学手段过于单一,无法与幼儿的实际生活建立联系,幼儿难以真正理解德育内容,因此德育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保障。

(二)家庭参与度不高

父母对幼儿成长的影响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对幼儿进行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离不开幼儿父母的配合,父母需要充分发挥教育作用,积极主动参与到德育活动中。部分幼儿园意识到家庭参与德育的重要意义,也会定期举办亲子活动,目的是促进幼儿园与幼儿家庭之间的交流以及加强幼儿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沟通,但是仅仅借助亲子活动是无法真正提高家庭在德育教学中的参与度的,需要采取更多样的方式使家庭充分参与。

(三)缺乏德育教育意识

部分幼儿园教师缺乏德育教育意识,简单地认为幼儿园的教学工作就是使学生能够了解基本的生活常识,掌握对应的生活技巧等等,并没有关注幼儿的德育教学。德育教学能够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也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利于幼儿日后的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对幼儿的德育教学予以重视,并进一步完善幼儿的德育体系。

二、现代幼儿园德育教学方法

(一)建立正确的德育观念

幼儿进入幼儿园学习之后,会在幼儿园中度过大部分时间,所以幼儿教师的思想和言行都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在德育教学方面也发挥出重要价值。因此,教师需要建立正确的德育观念。首先,教师在对德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时,需要对幼儿园德育教学的重要意义形成正确认识,为幼儿创设德育环境,比如在走廊墙面以及黑板上张贴助人为乐等相关品质的宣传海报,使幼儿从小形成团结友爱的好品质,并规范自身言行举止。其次,教师在德育教学期间,需要进行赏识教育,根据不同幼儿的问题,进行个性化的德育工作,比如,教师对频繁打架捣乱的幼儿需要进行充分的德育教育,耐心指导幼儿改掉打架行为,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教幼儿如何成为受欢迎的人,使幼儿充分认识到自身问题的严重性,幼儿在修正缺点之后教师也需要给予鼓励,从而提高幼儿的道德素养。最后,教师需要规范自身言行,做到为人师表,并强化自身德育观念,学习德育方法,提高自身德育教学水平,在德育过程中还需要重视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从而全面提高德育教学质量。

(二)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德育教学,通常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直观化的内容呈现,有助于幼儿更加深入地理解德育知识。比如教师在教导幼儿乐于助人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两个相关内容的视频。第一个视频主要情景是一位老人在路上摔倒,但路人都在用手机拍摄视频无人及时伸出援手帮忙。第二个视频的内容是一位孕妇乘坐公交车,但是无人让座。幼儿观看完视频之后,教师可以围绕视频中的内容引导幼儿掌握乐于助人这一美好品质,使幼儿理解当其他人遇到困难时,需要及时采取行动帮助他人。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幼儿能够形成乐于助人的意识,提高自身道德素养。

(三)在音乐中开展德育

音乐能够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对于德育工作能够发挥重大价值,能够提高幼儿学习德育知识的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要在德育教学中采取音乐教学方式。比如,教师在引导幼儿学习《拉拉勾》这一歌曲时,需要挖掘歌曲中的德育内涵,使学生明白朋友之间需要相互关爱。教师先带领幼儿学习这首歌曲,之后引导幼儿想象這首歌曲中描绘的画面,使学生理解朋友的意义,最后让全班幼儿围成圆圈手拉手唱《拉拉勾》,体会歌曲所传达的朋友相互关爱的内涵。此外,教师尽量选择带有德育内涵的歌曲用于教学,比如《小树叶》中传递了坚强的品质,《我爱我的祖国》中表达了爱国情感等等,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融入德育知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2]。

(四)加强家园配合

幼儿园需要与幼儿的家长积极合作,提供更加全面充实的德育教育,从而增强德育教学的效果。对于家庭中德育缺失现象,教师需要与家长积极交流,使家长能够充分配合自己的德育教学工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幼儿园可以组织家长进行德育培训,使家长意识到家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正确德育方法。教师还可以通过家长会的方式,掌握幼儿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措施。这样家长在家中也能够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德育环境,积极配合教师工作,有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结束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的实施对幼儿园的德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幼儿德育教学目前遇到诸多问题,严重阻碍幼儿德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教师需要树立德育理念,积极创新幼儿德育教学方法,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以及音乐教学丰富德育教学方式,并促进家园配合,共同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从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徐小溪.幼儿园德育教学的创新开展[J].中外交流,2021,28(4):591.

[2]邢路.如何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有效开展德育教育[J].速读(中旬),2020(1):176.

作者:闫燕

现代幼儿德育论文 篇2:

从家庭伦理到公共道德:现代幼儿家庭德育的转向

[摘 要]传统幼儿家庭德育以家庭伦理教育为主要价值取向。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公共生活领域的增加,在整个德育体系中,公共道德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而,以公共道德为核心的幼儿家庭道德教育应成为现代家庭的主要价值取向。从家庭伦理到公共道德的转向,需要家长提高认识,改变教育方法,突破家庭场所的限制,走向社区生活,配合幼儿园全方位地培养幼儿的公共道德意识。

[关键词]幼儿;家庭德育;家庭伦理;公共道德

一、传统幼儿家庭德育的特点

(一)以家庭伦理为主要价值取向

传统的幼儿家庭德育关注的重点是对家庭内部关系的协调,通过对幼儿进行家庭伦理的教育,使幼儿形成尊重长辈、礼貌、谦让等道德品质,为将来融入家庭生活打下德行修养方面的基础。《论语•学而》中孔子论述道:“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把培养年轻人的在家孝顺、出门谦逊、为人恭谨诚信、博爱亲仁等这些伦理道德品质置于教育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将孔子思想更进一步推广:“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李毓秀在《弟子规》中承孔子之言提出:“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这是中国传统家教的核心思想。王应麟在《三字经》中归为“十义”:人之伦、父母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凡训蒙,需讲究。这是对幼儿道德品质的最基本要求,也是道德情感培养的逐步扩展和深化过程。概括起来,传统幼儿家庭道德教育可以归结为孝悌、谨信和亲仁,核心是构成以“仁、义、礼”为主的伦理体系。[1]它不仅是幼儿在家庭中的行为规范,同时,也扩大到社会生活中,成为今后走向社会生活的伦理规范。因此,这种道德教育强调的是个人的德行修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己及人,在社会关系中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序格局”,人们常常用不同的标准来对待和自己关系不同的人。[2]

(二)主要内容是以私人生活为中心

传统幼儿家庭德育的主要场所是家庭,而德育内容以家庭生活为中心,与现代的公共生活相比较,其所涉略的主要是私人生活。可以概括为慈、孝、悌、友、信、义等方面,而这些方面大都是处理私人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是处理私人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三)主要方式是进行家庭美德的熏陶与迁移

传统幼儿家庭德育是发生在家庭,由具有血缘关系的父母亲所实施的以私人生活为中心内容的教育,主要教育方式是潜移默化的熏陶与迁移。一方面,家长言传身教,以良好的家庭美德给幼儿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另一方面,传统幼儿家庭教育十分重视家庭美德的迁移作用。如《论语•学而》中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矣?”《孝经》也阐述了同样的道理:“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孟子把家庭美德的迁移表述得更为明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由此及彼,把家庭美德转化为幼儿的道德品质成为传统幼儿家庭德育的重要方式。

(四)重私德、轻公德倾向比较严重

由于中国传统幼儿家庭教育以家庭伦理为主要价值取向,教育场所是家庭,内容是家庭私人生活为中心,加上传统中国社会家国同构,国是扩大的家,家是缩小的国的社会结构形式,就造成了传统幼儿家庭教育重私德、轻公德倾向比较严重。正如梁启超所言,儒家经典之所教,“私德居十之九,而公德不及其一”。“中国数千年来,束身寡国主义,实为德育之中心点。”[3]梁漱冥也认为中国人眼中的家和国都大,社会则很小。不仅如此,在外国人的眼中也有同样的看法,如英国的罗素就认为,中国文化重家族内的私德,不重社会的公德公益。而对这种现象最为著名的表述应当数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他认为:“中国社会存在一种‘差序格局’,与己关系近的就关心,关系远的就不关心或少关心;结果有些事情从来就没有人关心,整个社会普遍缺乏公德心”。[4]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传统的中国家庭幼儿道德教育的特点:强调个体道德修养,关注家庭内部的伦理道德关系的调整,道德规范的调整以维持家庭的正常运转为目的,即“重私德、轻公德”。[5]

二、从家庭伦理本位转到以公共道德为核心的幼儿家庭德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现代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价值多元化要求加强社会公德教育

随着家庭道德观点的变化,传统的家庭伦理观点被注入现代价值观点。这样,现代家庭越来越多地受到愚昧和文明、传统和现代、封闭和开放的两种文明、两种价值取向及其行为方式的夹击与冲撞。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在改变,原有的道德约束力有所减弱,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正在形成,而新的道德约束力尚未被人们普遍接受和发生效用,因此出现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道德观念的利益化。随着公共生活的增加,人口相对趋于集中,以居民身份为基础的公共领域的社会联系其重要性已经超过了以家族背景为基础的亲缘、地缘联系。公共场所正成为人们主要的活动场所。它迫切需要一种具有公共理性的道德来调节人们的行为规范。我们当代所需要的是一种能保障现代公共生活能良好、有序、协调发展的公德伦理,实质上是一种契约思想的公共理性。[6]公共生活所导致的价值多元化必然要求从幼儿时期就要加强社会公德的教育。

(二)家庭伦理本位的传统幼儿家庭德育与现代社会的冲突凸显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幼儿家庭德育十分注重家庭伦理,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朋友之间组成了一个内部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与人之间讲求道德修养、重视个人品德,相互帮助,共同为实现家庭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伦理文化使人的伦理精神意向局限于家族之中,用血缘关系去厘定社会关系。这种带有浓厚私德色彩的道德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相适应的,但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脱节,暴露出了它的弊端。现代公共生活的根本特征是以现代生活社区和职业分工为基础的交往。社会历史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后,社会公共领域得到了极大拓展,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公共性需要”。社会“公共文化”与“公共价值”观念成为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突出问题。随之而来的是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而这种公共生活空间的顺利运转需要有一种公共的价值的约束,这样就形成了私人多元化价值取向同公共伦理道德规范之间的矛盾冲突。因此,我们迫切地需要改革传统的以家庭伦理为本位的道德教育,重新构建一种以“公共伦理”为价值取向的道德教育体系。这就必须在早期的幼儿家庭道德教育中引入公德教育,培养幼儿的公共道德意识,这样才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

(三)以公共道德为核心的现代幼儿家庭教育的内涵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公共道德为核心的现代幼儿家庭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①规则意识的培养。现代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社会行为的有序化。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使幼儿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这对其日后的社会公共道德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②责任意识的培养。责任意识要求人们要自觉调整、处理自己与国家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所在,努力成为一个对自己尊重、对他人负责、对组织、对社群、对人类尽职的人。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培养一种责任意识对幼儿形成遵守公德、对自身行为负责任的品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有必要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强化这一点。③义务意识的培养。现代社会要求人们走出狭隘的一己之私,超越自我,因而要求人人都具有义务意识。个体要自觉意识到他人的同等权利和人格,从而,彼此尊重,平等相处。这种义务意识是通过教育和生活逐渐培养而成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早期的幼儿家庭道德教育中家长应注意培养幼儿的义务意识,让幼儿知道有些事是自己必须做的,如果没有做这些事,其他人的利益就会受到影响。幼儿从小养成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的品质,这对幼儿以后在社会中接受系统的道德知识教育是有促进作用的。

三、以社会公德为核心的现代幼儿家庭道德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家长应充分认识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性

家长是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责任人,应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道德观点对幼儿德育的重要影响,在目前,家长应积极响应《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增强自身的社会公德意识,以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帮助和引导幼儿进行积极的社会尝试,引导幼儿熟悉身边的社会,从而使幼儿较早地形成“公共”意识,养成遵守公共道德规范的良好习惯,为幼儿公共道德的养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在家庭教育中增加社会公德的内容

为了使幼儿今后能迅速适应现代公共生活环境,在家庭教育中应增加社会公德的内容。首先家长要有意识地保持家庭德育内容的全面性。除继续保持慈、孝、悌、友、信、义等伦理方面的内容之外,还应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增加规则、义务和责任等内容的教育,使幼儿懂得人与人的交往不仅仅是情感交往,还有各种工具性交往,因而必须遵守公众的社会规则。其次,家长要处理好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是以亲子交往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因而家庭德育的成效也离不开良好的亲子关系。在亲子关系上,家长应将培养幼儿做人的问题放在重要的地位,家庭德育是做人的基础教育。现代社会的文明要求培养具有现代人素质的全人。作为现代人最起码的要求是懂得社会规范,追求社会目标,学会社会生活方式,而这些都是社会公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再次,家长要以亲子互动为主要方式展开社会公德教育。在家庭生活中,亲子互动是沟通家长与幼儿情感的基础,父母通过对幼儿的理解、积极倾听、鼓励、培养幼儿自尊等方式与幼儿进行有效的沟通,以支持性互动代替传统的控制性互动,使幼儿在亲子互动中体验和享受到与父母平等的权力,在实际互动中学会尊重他人,平等地对待他人,并积极地参与互动,为幼儿今后走向社会过民主的生活打下基础,这种亲子互动也就体现出对幼儿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要求。

(三)将家庭生活融入社区生活,让幼儿在公共生活中接受社会公德教育

现代社会的公共生活领域的内容突破了以亲情、友情为基础的家庭生活与个人社会交往生活的局限,追求共同发展的社会交换、交流与交往实践生活。人们的生存、生活与社会交往的规则是建立在对公共规则的遵守的基础之上的,自觉地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反映公共人格的公共精神。这种公共精神,是个人意志和普遍意志的统一,是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这种公共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突破家庭环境的约束,因此家长应让幼儿能参与社区生活,在社区的公共环境熏陶下接受社会公德,在生活中学,在做中学,在社区角色模仿和角色扮演中逐渐培养公德意识。

(四)采取公平说理的方式进行社会公德教育

传统的幼儿家庭伦理教育是以情感熏陶从而产生迁移作用的方式进行的,在具体的教育方式上,建立在情感关系基础上的父母与子女的交往是对幼儿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而这种交往方式必然是以需求法则来进行的,也就是说家庭的资源分配是建立在“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按劳分配”的公平原则上,[7]这样不利于幼儿在今后社会生活中公平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家庭中培养幼儿社会公德意识,在教育方法上就要采取公平说理的方式进行,使幼儿从小就产生公平意识和规则意识。

(五)家长应支持幼儿园的社会公德教育

幼儿的道德品质形成是家庭、社区、幼儿园等多种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幼儿园的生活本身就是培养幼儿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幼儿园课程中还专门有针对幼儿特点实施的文明礼貌、交通规则、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内容,但是仅仅在幼儿园开展社会公德教育是不够的,它需要幼儿家长的密切配合。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幼儿园教育弥补了家长专业知识的不足;从幼儿园的角度来说,家长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是教师的最好的合作者。只有家长支持幼儿园对幼儿进行社会公德教育,以公德为核心的幼儿德育体系才能建立,才更能有利于幼儿今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7]黄光国.面子:中国人的权利游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5,7

[2][4]费孝通.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26

[3]梁启超.新民说.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86

[5]杜昔航.“重私德轻公德”的道德传统及其现代影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3)

[6]李萍.论公共伦理价值.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2)

作者:吴立保

现代幼儿德育论文 篇3:

儒家德育的原则与方法及其对现代幼儿教育的价值

摘要: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道德教育,形成了优良的道德传统。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儒家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如以情感人、以身作则、因材施教、知行统一等,这些经验对现代道德教育,包括幼儿道德教育都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启发意义。本文对儒家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以及其对现代幼儿教育的指导和启发意义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儒家德育教育原则方法幼儿教育价值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道德教育,形成了优良的道德传统,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誉,正如季羡林先生说:“像中国这样几千年如一日重视伦理道德的还没有第二个国家。”[1]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儒家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有些经验至今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下面笔者就谈谈儒家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以及其对现代幼儿教育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一、以情感人

注重发挥情感因素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是儒家道德教育的一个鲜明特色。孔子特别注重诗和乐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中的作用。孔子认为,道德教育要从《诗》入手,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论语》中多处提到孔子用《诗》进行道德教育的案例。孔子认为音乐的感染力对人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最有助于人格的最终完成,所以他特别重视乐教,身边总是弦歌之声不绝于耳。对情感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都有深刻的认识,如王阳明就特别重视情感教育,他说:“今教童子者,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培植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可见,道德教育不只是空洞的说教,它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对儿童进行渗透,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规程》要求“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对中国古代情感教育原则的继承和发展。

二、以身作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表率作用可形成巨大的教育力量。重身教是儒家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传统。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意思是统治者本身行为正当,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如果本身行为不正当,纵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信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同上)意思是,假若端正了自己,治理国家有什么困难呢?连本身都不能端正,怎么端正别人呢?孔子这里虽然谈的是执政者的身教对治理国家的影响,但是,很显然,也适用于教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明代大儒曹端说:“人能无私,方能率人以无私,所谓有善于己而后可以责人之善,无恶于己而后可以正人之恶也。”“未有私于己而能率人以无私者焉,所谓未有己不正而能正人者也。”(《通书述解》)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如果回到八岁以下儿童的社会,我们就会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早期社会似乎最有利于年长者意见的流传,乃至最利于他们对儿童的约束;没有一种小孩姿态不受他们的影响或暗示,在这里,没有一个自主的个人,没有一个自觉的心灵,他们都不能根据他们内心服从的法则使他们自己产生某种行为。”[2]皮亚杰说儿童没有自主意识,没有自觉的心灵,我们不敢苟同,但是他认为儿童会受到成人的影响或暗示是非常正确的。这为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身教理论提供了心理学上的依据。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们要注意用自己的正确的言行影响幼儿,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道德意识。

三、因材施教

道德教育中的因材施教,主要指依据不同儿童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达到培养、教育人的目的。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典范,他善于全面深刻地了解学生,并针对不同学生的特性进行不同内容和不同方式的教育。《论语》中有一段记载被视为因材施教的经典案例:“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冉有懦弱,做事犹豫不决,故孔子要培养他的果断品质;子路性格急躁,做事独断,故孔子要培养他的谦和品质。因材施教原则对幼儿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因材施教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在幼儿教育中,我们要根据幼儿的性格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帮助幼儿克服自身的弱点,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四、知行统一

儒家道德教育十分重视知行统一或言行一致。儒家认为,道德修养是成于内而形于外的,道德修养的水平主要通过行为来体现和检验。他认为,对人的德行的考察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即不仅要看他的道德认识水平,还要看他的道德实践情况。在知行关系上,朱熹主张知先行后,认为应先教育儿童有正确的道德认识,然后再根据这些认识去行动。因此,他专门为儿童编了《童蒙须知》,对儿童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礼仪规矩、行为细节都做了详细的规定,教导儿童按照这些规定去做,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认为真正的知必见之于行,如果道德观念不能落实到道德行动中,就不能算是有了真正的道德观念。他说:“夫问、思、辨、行,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然后谓之学,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传习录中》,《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在王阳明看来,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只灌输一些道德观念是不够的,比如说“孝”,判断一个人对“孝”是否有正确的认识,要看他在日常行为中是否表现出孝行,如果表现出孝行,就说明他对孝是真知,如果没有表现出孝行,就说明他对什么是“孝”并没有真正的认识。

儒家知行统一的道德教育原则对现代幼儿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幼儿园教育存在着重道德观念教育,轻道德行为培养的不良倾向。教师只满足于幼儿对道德观念作出符合成人预期的选择,而不重视这些道德观念在幼儿实际生活中的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根据幼儿年龄及心理特点,要求各种教育内容“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就道德教育来说,道德内容也应渗透于各项活动中。《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幼儿品德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这是对道德行为的重视,与儒家重道德践履的精神是一致的。幼儿教育应从中国道德教育传统中挖掘资源,加强幼儿道德教育,提高幼儿道德素质,为幼儿的一生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季羡林.悠久的道德历史灿烂的道德文化.传统与选择——中国传统道德大家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7,(1):26.

[2][瑞士]皮亚杰.傅统先,陆有铨译.儿童的道德判断.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105.

作者:顾秀英

上一篇:留学教育研究论文下一篇:煤矿安全生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