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孩子受到重视教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当前国家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在关注学前教育的同时,对学前阶段儿童母亲的教育问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站在学前教育的视角,审视母亲教育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探讨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自信孩子受到重视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自信孩子受到重视教育论文 篇1:

边玉芳:自信的孩子未来更幸福

【边玉芳简介】

1988毕业于浙江大学心理系教育心理专业,1991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发展与教育心理专业心理测量方向硕士学位,2003年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发展与教育心理专业心理测量方向博士学位,2006年获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现为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研究,致力于用科学、量化方法对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

孩子的自信源自父母

边玉芳教授是一位心理学家,除教职外,还兼任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核心专家、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与测量分会常务理事等。她20多年来一直从事儿童青少年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测量与发展性评价等专业领域研究,主持过50余项教育部、科技部等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其他各类课题,是青少年心理问题权威。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她。

记者(以下简称记):许多专家说,绝大多数孩子的智商相差无几,但同样是坐在教室里上课的学生,有的学习成绩好,有些却不够好,甚至很差,让家长们百思不得其解。您认为是什么原因?

边玉芳(以下简称边):原因很复杂,其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重要原因。调查显示,成绩优良的学生一半以上充满自信,成绩差的学生接近90%缺乏学习自信心。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自信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健康,进而影响到孩子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状态。自信的孩子未来生活品质更高,经济前景更好,心理更健康。而不自信的孩子,未来出现抑郁和问题行为的可能性更大,对生活的满意度也较低。

记:孩子的自信心是从哪里来的呢?

边:研究表明,重要他人对孩子的态度和评价,是影响孩子自信心最重要的因素。这里的“重要他人”主要指的是孩子父母。也就是说,如果发现孩子自信心不强,父母首先要检讨自己的言行。

记:父母的言行是如何影响孩子的自信心的?您能举例说明吗?

边: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比如,父母对孩子下达考试成绩指标,并悬赏:“只要你考进班级前三名,我就给你买玩具。”再比如,父母威胁孩子:“你要是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诸如此类的话,恐怕大多数家长都对孩子说过,但是对这些话的后果不甚了解。听到父母这样说,孩子会想:“爸爸妈妈是不爱我的,至少,爱我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取得好成绩、听话等。很多家长在接纳孩子方面存在误区,认为自己很爱孩子,却在无意中附加了很多条件,并且父母更关注这些条件的结果,而忽略了过程。这种以错误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爱,在孩子看来根本不是爱,自信心也会随之受损。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尴尬的是,很多父母常常走进误区,爱孩子而附加条件便是误区之一。

记:为什么父母爱孩子不能附加条件?

边:无条件接纳,是指父母对孩子传达的爱、关注、支持和激励是不附加任何外在条件的。积极心理学认为,父母无条件地接纳孩子,能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给孩子挑战困难的勇气,有利于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成就感,从而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日常生活中,父母跟孩子说话时习惯于用“只要”“只有”“如果”等句式,就是在向孩子提条件,与孩子讨价还价,似乎向孩子传达一个信息:你表现好是我们爱你的条件,你满足不了这个条件,就得不到我们的爱。这种附加条件的爱,非常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因为孩子会通过这些条件来衡量自己的价值。比如有的孩子会认为,一旦我考试没能让爸爸妈妈满意,我就是个没用的人,爸爸妈妈从此就不喜欢我了。如果长期达不到父母设定的条件,孩子就会怀疑自己、否定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无用、失败、被父母抛弃的孩子,因此丧失自信心。孩子自信心不足,又会制约他的学习热情,使学习效率降低,形成恶性循环。

记:是的,许多父母告诉我,孩子的学习成绩是父母心情的晴雨表,成绩好,父母就高兴,成绩不好,父母就焦虑,感觉没脸见人。家长的这些言行,无疑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但是许多父母说无法控制自己。

边:父母控制不了自己的言行,是因为观念没有跟上,意识上知道自己的言行不妥,但潜意识认为自己的言行很妥当。这方面,我建议父母学会将“孩子行为”和“孩子个人”区分开来看待。也就是说,无论孩子的“行为”如何,父母是否赞同,都应该一直关爱、激励、接受孩子这个“人”。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无条件的信任和悦纳,让孩子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困难,都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注和支持。

记:可能有的父母会疑惑:无条件接纳孩子会不会惯坏孩子?

边:无条件接纳孩子不等于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我刚才说过,父母要把“孩子行为”和“孩子个人”分开,父母接纳的是孩子这个“人”,而非孩子的这些“行为”,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作为父母,当然要履行职责,予以纠正引导。

夸孩子要有真实理由

记:许多父母都曾尝试过赏识教育,平时无条件接纳孩子,经常表扬孩子,很少批评孩子,但是孩子照样不自信。请问,这是什么原因?

边:这些父母误解了“无条件接纳孩子”这个概念。无条件接纳孩子不是一味地表扬,不是一味地让孩子感觉良好。那些建立在单纯感觉良好之上的自我膨胀是虚假自信,不是真实的自信,对孩子发展弊大于利。

记:请举例说明。

边:好的。比如,小明想加入学校的足球队,于是刻苦训练,但在选拔赛中表现欠佳,未能入选。爸爸看到儿子难过的样子,不忍责备,劝道:“参加校足球队也没什么了不起嘛!爸爸相信你是最棒的!”还说,“我相信你和入选的同学一样好。”听了爸爸的话,小明“哦”了一声,不再说话,接下来好几天都闷闷不乐。

这个父亲本来怀着一番好意,看到孩子内心受到伤害,想去安慰他,想让孩子“感觉良好”。像许多父母一样,他选择无条件称赞的方法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但该方法起了反作用。我们能感觉到,这个父亲忽略了客观事实,一味地称赞孩子的表现,让孩子觉得父亲没有真正理解他,在欺骗他。父亲毫无根据的称赞,只会使小明更加气馁,也减弱了他的自信心。

著名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有一句名言:“没有任何有效的方法可以不先教孩子表现良好而直接教孩子感觉良好的。”也就是说,没有表现良好,孩子不可能感觉良好,父母再挖空心思地夸奖也不能改变这个规律。

记:那么,这个爸爸的正确做法是什么呢?

边:正确的做法是尊重、理解孩子因失败而产生的负性情绪,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孩子一起共同接受失败这一事实,待孩子情绪平复后,再和孩子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帮助孩子下次有良好表现,从而让孩子获得成功带来的真正的良好感觉。

记:虚假的感觉良好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吗?

边:是的。虚假的感觉良好会造成孩子虚假的自信,导致孩子过分乐观,不利于孩子发展。过于乐观的孩子往往对现实困难估计不足,对自己的能力往往拔高估计,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而眼高手低,一旦遇到真正挑战,就会遭受挫败,自信心如何建立?因此,父母要学会合理称赞孩子。称赞一定要有真实的理由,要向孩子讲明是因为孩子在哪方面表现好才获得的称赞。称赞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引导和强化,父母可以借助称赞让孩子所表现出的良好行为再次出现,从而固化成良好的习惯。比如,父母带孩子外出时,孩子主动和叔叔阿姨打招呼问好,父母就可以告诉孩子:“今天你主动和邻居打招呼,很懂礼貌,做得非常好!”

另外,父母要学会控制称赞的分寸,使之与孩子取得的成绩相匹配,不要过分夸大。例如,要等孩子真正把玩具汽车安装成功后再给予称赞,并说明称赞的理由,而且不要把孩子的这个成绩当成了不起的事情,要留着去称赞其更好的表现,正所谓“留有余地”。对于孩子的某些良好行为,父母不仅可以用口头语言,还可以用肢体语言表达对孩子的赞赏和鼓励,比如给孩子一个拥抱,摸摸孩子的头,搂搂孩子的肩,这些方式有时候胜过言语。

总之,父母一定要明白一个原理:表现良好是感觉良好的根基,孩子通过表现良好而获得成功体验,从而建立起来的自信心才是真实的、长久的。反之,虚假的、暂时的感觉良好,长期来看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

形成乐观的解释风格

记:除了正确夸奖孩子,对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父母还要注意些什么?

边:还要帮助孩子形成乐观的解释风格。

记:何谓“乐观的解释风格”?

边: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和孩子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方式,直接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和发展。心理学家花费20年的时间,通过对50万名儿童和成人进行研究,发现了人群中存在悲观解释风格和乐观解释风格。自信的人面对成功和失败往往有着乐观的解释风格,而缺乏自信的人往往有着悲观的解释风格。

记:请详细解释。

边:好的。当一件好的或坏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每个人都会本能地问自己这是为什么,给自己一个交代,这就是“解释”。解释有两个重要方面:从纵向的时间跨度看,认为事情是永久不断地发生,还是偶然暂时地发生;从横向的影响范围看,认为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是如此,还是认为这仅仅是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如果孩子习惯将不好的事情视为“有时候”“最近”等特殊情况下出现的,是短暂的、可以改变的,而习惯将好的事情视为“总是”,认为由于自身努力学习或讨人喜欢才使好事发生,那么,孩子是乐观解释风格,更容易获得自信心。如果孩子习惯将不好的事情视为“永远”或者“总是”,认为是永久的、不可改变的,而习惯将好事视为“有时候”或者“偶尔幸运”等特殊情况下才出现,那么孩子是悲观解释风格,更容易丧失自信心,需引起父母的关注。

记:这就是所谓“归因”吧?

边:是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归因倾向可以训练,通过训练一个人的解释方式可以增强自信心。比如,一个孩子一直被同伴排斥,他如果认为“我从来就没有朋友”“没有人喜欢我”等,那么很容易造成人际交往中的自卑。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形成乐观的解释方式:“他们只是今天对你很凶”“他们生你的气”“你最近对他们的态度也不太好”,帮助孩子认识到现状可以改变,从而帮助孩子建立信心。

学会乐观地解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对孩子非常重要。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归因特点。例如:学龄前的孩子容易因为一件不好的事情而全盘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青春期的孩子比较重视同龄人的看法,有乐观解释风格朋友的孩子更容易采用乐观的解释风格,等等。

记:最后,请总结一下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的要点吧。

边: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自信心主要来自于重要感、自我胜任感和外表感三方面。父母学会无条件接纳孩子,就是要让孩子获得重要感;父母让孩子在表现良好中获得真实自信,就是要让孩子获得自我胜任感。父母让孩子学会恰当的解释风格,其实跟重要感和自我胜任感都有密切关系。至于外表感,孩子的相貌是客观存在,关键是如何看待相貌的美丑,当孩子的重要感和自我胜任感增强了,可以有效抵消相貌不佳对孩子自信心的打击。

【编辑:陈彤】

作者:小单

自信孩子受到重视教育论文 篇2:

学前教育视野下的母亲教育问题研究

摘 要 当前国家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在关注学前教育的同时,对学前阶段儿童母亲的教育问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站在学前教育的视角,审视母亲教育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探讨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 学前教育 母亲教育 研究

1 概念界定

学前教育的概念,从广义上说,凡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教育活动均属于学前教育范畴;从狭义说,是指在专门的学前教育场所中进行的教育活动,又称学前社会教育,即在托儿所、幼儿园及其他社会性的幼教机构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本文站在广义学前教育的视角,对家庭教育中母亲教育问题展开研究。

母亲教育,简称母教,是培养女性使之完成母亲社会角色所必需的基本素质的教育,是母亲自主意识觉醒后对自己进行的自我教育和教育母亲如何履行母亲职责的教育的统一。①从定义上来看包含两层含义,既包含母亲对其自身的教育,也包含母亲对其子女的教育。

人类社会进化发展的历史就是母亲教育的历史。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教育中,学前教育都是在家庭中基本由母亲来完成的。母亲深深的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习惯、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母亲教育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兴衰成败,决定和制约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在现今国家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发展的今天,研究学前儿童母亲教育问题,不仅可以完善和丰富我国学前教育理论,还可以帮助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学前儿童母亲教育制度,对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增强国力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 学前儿童母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会对学前儿童母亲教育普遍认识不够。母亲教育与教育其它子系统的发展很不一致,社会对母亲教育缺乏认识。学校的教育制度中很少或基本没有涉及到母亲教育的内容。就目前来看,学前儿童母亲教育落后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国家一直鼓励并积极践行终身教育体系,然而母亲教育也是终身教育的内容之一,值得每位母亲学习,现实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国家已经普及义务教育,基础教育能够严格把关,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逐年提高,母亲教育包括学前儿童母亲教育已明显落后于教育其它系统的发展,对学前儿童的母亲教育问题却至今无从谈起。

(2)学前儿童家长获取做母亲的知识方面渠道很多,但接受科学系统培训学习的极少。学前儿童母亲接受母亲教育缺少科学性和系统性,处于个别、零散、无组织的状态中,母亲们基本没有接受过产前的培训,对给新生婴儿换尿布、喂奶喂水、穿脱衣服、处理婴儿大小便等操作知识缺乏,只是在生活中,母亲角色的逼迫下,被动学习、摸索。对于教育孩子的教育学、心理学、健康学、营养学等方面的知识,更显不足。

(3)错误的教育观念,导致错误的儿童教育方式。在实践中,很多母亲受到错误教育观念的影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严重违背教育规律,甚至走向了极端。母亲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很重视,除了是让孩子出人头地,也是为了让孩子代替自己完成未完成的理想,培养孩子的特长也只是满足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忽视了对学前儿童生活习惯、品德、性格等的培养。母亲们时时诚惶诚恐,将社会上的竞争压力过早地压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学习过早地进行干预,给孩子安排少则一二科,多至七八科的特长班学习。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只知道服从,内心压抑,行动退缩。还有一些对孩子的要求言听计从,不管是否合理,对孩子的任性、无理取闹视而不见,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常常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焦躁、懒惰。特别是由老人带大的幼儿,出现此类现象的问题更普遍、更严重。

(4)学前儿童母亲受教育程度城乡差别大。城市里绝大多数母亲受过高等教育,至少学历层次达到高中以上,而在农村,大多数母亲是初中文化,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结束学业,甚至有的母亲初中都没能毕业,受教育水平较低。不同地域母亲受教育程度不同,使得她们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上有着极大的差异。在农村,因为母亲文化水平较低,所以接受的科学教育的知识会相对偏少,不懂得如何科学育儿,更容易溺爱孩子,对孩子更多采取放任的教育态度。在城市母亲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会有更多有利的环境接受科学教育,主观上也会积极主动获取教育知识,她们对孩子的教育相对科学合理。

(5)学前儿童中多数母亲盲目攀比,心态失衡。攀比是当前母亲教育问题中的毒瘤,是恶疾,很多母亲只是一味地攀比,拿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比,而不是将自己孩子的长处和别人孩子的短处比,以增强孩子自信。这样造成的不良后果是让孩子极度自卑,甚至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对孩子心理健康造成危害。另外,很多母亲对于孩子学习什么文化知识,培养哪些特长都要攀比,而不是建立在孩子兴趣的基础之上。别人的孩子学什么自己的孩子就要学什么,就怕孩子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

3 学前儿童母亲教育对策研究

(1)深化意识,重视、倡导母亲教育。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增强意识,重视发展母亲教育已经势在必行,那种认为生了孩子自然就会教育孩子的观念早应该被摒弃。人的能力有固定的发展期,也有发展的关键期,母亲教育也应该有关键期,母亲教育的关键期应该与儿童成长的关键期同步进行,学前阶段的孩子恰恰是处在成长的最关键时刻。母亲在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教育学素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都要高。每位母亲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都应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自觉营造、建立儿童母亲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不仅要教会其先进的教育理念,教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母亲学习。

(2)实践中积极践行学前儿童母亲教育。通过建立学前儿童母亲教育制度,确保母亲教育的开展,将母亲教育纳入法制化轨道。尽快确立母亲教育目的、母亲教育任务、母亲教育内容、母亲教育组织形式和母亲教育监督评价机制等,及早实施母亲教育。通过改善教育环境,加强母亲教育的理论研究,使母亲教育实践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作用。母亲教育不同于其它教育分支学科,她既遵循一般的教育学规律,也有自己的特点。只有在母亲教育理论的研究方面获得突破性进展,创立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需要的母亲教育学,并为广大母亲所接纳、掌握,学前儿童的母亲教育工作才能顺利发展并得到极大提高。

(3)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母亲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儿童观、亲子观和教养观。每一位母亲都应善于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尊重他们的需求,使亲子关系融洽。父母亲应该有一致的教育观点,至少应该通过良好的沟通达成基本共识,使之在教育方式、方法、行动上步调一致。母亲要尽量自己带孩子,永不放弃或停滞对孩子的教育。如果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必须由老人来带孩子,那也要起到良好监督作用,对老人灌输正确的教育理念。

(4)母亲学会赏识孩子,关注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赏识教育史现今较流行的教育态度,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是独一无二的,母亲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放大孩子的长处,树立孩子自信心,培养其积极乐观的情绪情感。同时,关注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使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均衡发展,不仅使孩子身体健康,还可使孩子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

注释

① 翟媛媛.大教育观视野下的母亲教育[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10.2(1).

参考文献

[1] 李政云,匡冬平.我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状况实证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6.

[2] 康永祥,李相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合理路径.教育发展研究,2013.7.

[3] 李群.城市母亲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0(6).

[4] 李连英.当代母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纠正策略[J].济宁学院学报,2010.4.31(2).

作者:董英伟

自信孩子受到重视教育论文 篇3:

携手家庭教育 享受教育人生

我们国家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教育也受到了政府、学校、家长等方方面面的重视。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家庭是教育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重视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2015年10月20日,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不断加强家庭教育工作,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家庭教育的春天似乎已经来到了,但我们也要知道,凡是越受到重视,责任也就越大。

当教师有教师资格证,当心理咨询师有心理咨询师证,当司机有驾驶证,当电工有电工证等等,但当父母却没有提前培训的,当生命来临之后,大家才摸索着怎样做父母,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做父母,家庭教育就更加无从谈起了。很多人都是延续自己上一辈或者上上一辈的教育方式,从来不去思考这样的方式对自己的孩子是否适用,对孩子的发展是否恰当。我们要有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孩子的家庭教育也是独一无二的理念,家庭教育只可借鉴,不可复制,要经过自己的实践,寻找属于自己孩子的最适合的教育。

一、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做家庭教育的唤醒者。

没有哪对做父母的不希望孩子好好的,但怎么教育孩子,似乎很少想过。尤其是孩子进入学校以后,我们会经常听到“孩子交给你们了,想怎么教育就怎么教育。”或者“这孩子就听老师的话,你帮我说说他。”“老师,我把孩子交给你了,不听话就揍他”,“老师,孩子全靠你了” 等等类似的语言,它经常发生在老师和父母的交流中。由此可以看出,在相当一部分父母心目中,教育是学校的责任,是老师的责任,父母的任务就是“配合老师”。他们没有意识到,真正对孩子的教育起关键作用的不是学校,而是家庭;不是老师,而是父母。老师只是孩子成长阶段上的一段陪伴着,而家长的教育是深远而长久,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的教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就内容上来说,学校教育更注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家庭教育重在生活的示范。如果把所有的责任都交给学校,那我们是不堪重负的,也是做不好教育的。所以,对有此观点的父母进行引导,让其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认识到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不仅需要,也是非常必要的。

有时候我们抱怨:五天的学校教育比不上在家的两天教育,也就是5+2=0,其实这就是家庭教育更重于学校的所在。我们教师只有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家长是我们的助力,是我们教育的伙伴,家庭教育是比学校教育更长远的教育,我们要把家长的教育责任唤醒,让他们担负起来自己的教育责任,我们的教育才会有成效。当然这不是一日之功,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去努力、去实践,就会有改变。

二、作为老师,我们要学会欣赏每一个孩子。

孩子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后,必然会走进学校,进行系统的课程学习,而学校总是要考试的,只要考试总会有优劣和胜负。这就注定了孩子进入课堂和学校后马上面临的竞争,随之而来的就是评价,一些孩子受到鼓勵和表扬,可能会学习越来越好;另一些孩子则受到打击和批评,可能会越来越差。所以我们要和家长一起,不要把分数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与家长交谈的时候也不要一味的拿孩子的成绩来说话,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尽量留住孩子最宝贵的兴趣和同样宝贵的好奇心,我想这样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多厌学的孩子出现了。

欣赏孩子,就要会夸孩子。有一位数学老师在给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上思维训练课,讲到这样一道题:三个数字相同的四位数中除6111外,与6111最接近的数是多少?

第一个孩子说:“6222。”老师说:“好,这个答案好。”

第二个孩子说:“6000。”老师说:“好,也好。”

第三个孩子说:“老师,我的结果比他好6166。”老师说:“哎呀,这个更好。”

终于有个孩子大声叫道:“6066相差45我的最接近。”老师一听就说:“大家为他鼓掌吧。这是最棒的结果。”

我们大家都知道,一般数学题的标准答案只有一个,可为什么老师一再给那些没有说出标准答案的同学叫好呢?因为老师明白:每个答案的背后都包含了孩子的优秀思维品质,只要孩子思考了,不管对错,都应该得到鼓励与表扬,这样他们才敢于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当校长的时候,非常重视校园环境的美化,学校花房中盛开的玫瑰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全校师生对此赞不绝口。一天,他在巡视校园的时候,看到一个大约四岁的小女孩走进花房中,摘了一朵玫瑰花,随手拿着就往外走。他见此,没有大发脾气,而是和颜悦色地问:“孩子,你可不可以告诉我,你摘下这朵花是送给谁的?”“先生,我奶奶病得很重,躺在床上。我告诉她学校花房里的玫瑰花开得很好看,想让她高兴。可是,奶奶不相信,我只好摘一朵来,让她亲眼看看,开开心。”女孩保证说,“奶奶看完课,我一定把它送回花房。”苏霍姆林斯基听完,牵着孩子的手回到花房,又摘了两朵:“孩子,这一朵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小小年级就知道关爱别人,另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一个懂事的孩子。”摘了花还能得到赞许和奖励,苏霍姆林斯基看到的是孩子身上爱的品质。

“为了孩子的成才积蓄力量”是我们教师的使命。每一个孩子的性格、生活环境都是不同的,但他们来到了一个相同的学习环境,适应性好的孩子表现优异,适应性不好的孩子表现平平甚至很差。我们要认识到我们为孩子储备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力量,成才标准也不仅仅是取得好成绩、考上好的大学。我们要看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发现他的长处,那就是他成才的方向。我曾看到过起初学习成绩不好,但是因为喜欢打篮球,老师没有阻止他,鼓励他发展特长,他在球场上获得自信,成绩也逐渐提上来的,上初中时,几个学校争相争取的;也有成绩一直倒数,但喜欢田径,拿了很多奖,上体校的,孩子没有因为成绩不好而辍学,有一条出路,这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教育。欣赏孩子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需要我们的耐心、爱心、恒心和宽容心,不拿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改变观点来赞赏学生,你会发现生活正在向着你要的方向在前进。

三、给老师父母的建议

作为老师也作为父母,怎样做好自己的双重角色是我们需要思考和实践的。我们很多人会有困惑:我能教好书,为什么与不好子女?优秀的人民教师,却不一定是称职的父母。原因很多,但我们往往会犯在校是老师,在家也是老师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有准确的角色定位,在学校是给孩子知识的学习,在家里是生活的引领、示范,不总拿自己的孩子和最好的学生攀比,为自己争面子,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有自己的生命轨迹,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对孩子的期望要切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和他自己的需求。

周慧玲老师的“教子三慎”与教子“三吃”会给我们很多启示,“三慎”是:慎夸孩子聪明,多夸孩子勤奋;慎夸孩子长得漂亮,多夸孩子干的漂亮;慎夸孩子是最棒的,多夸孩子是好样的。“三吃”是:吃气,多揽责任做有担当的人;吃苦,感谢所有给自己提供成长机会的人;吃亏,讲仁心,养出大格局。

让我们:出家门,创新工作,全心全意为大家;

进家门,孝亲爱子,一心一意兴小家。

与家长携手,提升家长素质,助力学校教育,体验事业成功的成就感;夫妻和美、亲子和谐,享受家庭和睦的幸福感,这才是教师完整幸福的教育人生。

作者:严晓萍

上一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论文下一篇:创新实践教学艺术设计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