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政策发展中市场经济论文

2022-04-29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技术创新日益加快,以美国和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经济体的竞争政策也在发展变化。我国尚处于反垄断法起草阶段,深入探索这些变化对我国竞争政策体系构建的意义,对我国未来竞争政策的发展和完善将产生积极影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经济政策发展中市场经济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经济政策发展中市场经济论文 篇1:

试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

摘要: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在所难免,但这一调整必然要基于法律的约束,需要在经济法的支持下保障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与合理转变,并需在经济发展变革的背景下逐步完善与优化经济法,不能为不法分子留有可乘之机,以免危害到经济发展。基于此,文章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其与经济法互动的内在关联分析基础上,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经济法完善方向、经济法实施路径两个方面展开了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法的互动探究。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法

当今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速发展向优质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经济结构、调节经济增长驱动力,需通过现代化经济体系完善构建助力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实现。为有效应对社会经济发展转型面临的诸多挑战与困难,应逐步完善经济法律体系,并确保其保障作用有效发挥,从而为经济发展方式的持续性、平稳性转变保驾护航。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其与经济法互动之间的内在关联

1.1经济法能够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增长阶段,社会进步及时代发展过程中,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契合性逐步展现,需要通过新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引入,利用人才与科技有机融合的方式,增强我国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实力。由于经济法是以国家政策为基准而建立的,因而增强其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互动性对国家经济发展十分有益。

1.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法制定

经济法是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基本法律,我国已逐步推出了多项政策法律,并基于经济宏观调控的层面实现了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在科技逐步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劳动者的体力、专业能力均做出了相应要求,因而经济法需要基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不断补充与完善,需要在健全的经济法体系构建下确保劳动者能力提升规划的有效实施,从而保障经济的快速增长。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经济法的完善方向

2.1计划法

计划法是采取计划调控的方式由国家针对市场经济活动而展开的经济关系调整律法。社会经济调节中,有效的调节手段有两种,一是计划调节,二是市场调节,通过这两方面调整的融合能够保证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有效实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优化完善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计划法的完善,正确把握与有机协调计划及市场之间的关系,在二者协同效应发挥的基础上保障经济活动的顺畅开展。

2.2财政法

作为国家财政收支关系调整的律法,财政法除包含相对简单的税收征收关系外,还包含一系列关乎环境保护的收费及税收制度。财政法既是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的主要方式,也是保护社会环境、提高环境资源利用率的重要保障。财政法的逐步完善,可弥补环境相关税收制度的缺陷问题,通过征收环境税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方式,进一步降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问题的出现几率,展现财政法的宏观调控作用,预防财政权利滥用问题,通过保障措施的严格制定规范财政权利行使过程,及时处治违规行使财政权力人员。

2.3金融法

作为调节金融关系的律法,金融法是金融调控与监管的实施规范,可作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在金融业务活动中经济交易关系协调的依据。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将金融稳定性的保持作为重点。目前,金融体制改革中,金融法逐步构建完善,对市场经济运行起到了规范作用,然而部分地区仍存在金融法实施范围存在局限性的问题。金融是不断变化的,并且具备宏观性的特征,需要基于全球经济变化而逐步完善。金融法的完善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日常维护,二是危机救助,从而通过金融稳定助力经济的稳定与持久发展,并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法律保障。

2.4企业法

非公有制经济高速的发展加剧了国际资本的涌入速度,展现了资源配置中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实现了民间资本的快速积累,完成了利于国企改革实施的资源配置平台。进入新经济发展阶段后,国企改革政策逐步推出,并以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为目标,以法人治理结构健全为重点。但一些企业并未完成现代企业制度构建,内部管理存在混乱问题,难以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有益驱动。为此,需要加快企业法完善,健全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作为核心,同步发展多种制经济。同时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构建步伐,引入股份制,优化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分类分层管理制度的实施促进社会主义制度发展。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经济法有效实施的路径分析

3.1确保经济法律体系的完善性构建

在市场经济法的逐步健全下,實现了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性构建,颁布了一些与我国国情相符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开创了法制化发展的市场经济发展新格局。然而与此同时,我国经济法律制度仍存在基础不够深厚、法律规范不够健全的问题,远远没有达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要求。为推进市场经济的健康与平稳发展,促进资源配置中市场价值及效能的最大化发挥,必然要构建更为完善的经济法律体系,在市场的导向作用发挥下,制定产权保护制度,完善公产竞争制度,并通过平等交换等多项制度的实施加快市场经济发展步伐。

3.2建立健全激励创新的法律制度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以创新作为新的驱动力,基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要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需要在激励创新法律制度构建的基础上,对专利权、版权等知识产权加以保护。行政执行过程中,要对窃取知识产权的行为给予严厉惩处,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赔偿制度,实现知识产权案例审理标准的统一化制定,通过法律的健全保障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发展。政府部门应加大经济法宣传力度,做到经济法内容的深入解读,提升民众对经济法的了解,在民众的支持与配合下确保经济法的全面贯彻与落实。

3.3限制政府权力并适当分权

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政府是经济建设资源的掌控者,资源分配由其负责,民众则是被动性的接受。但此种方式对经济发展的活力产生了抑制,降低了经营建设中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在以市场为资源配置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应通过经济法的实施进一步限制市场调节中政府的权力,立足市场整体经济效益基础上,控制获取私利行为的出现,削弱政策权力利益,提升市场经济追求与权力控制两个目的之间的关联度,增强经济法的权力限制功能,从而保障市场经济优势的最大化展现。除要限制政府及国家权力之外,还要做到权力的适度下放,梳理权力行使流程,在经济规律的约束下确保经济及社会目标的共同实现。

结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必然要与经济法产生互动,方能实现二者的相互影响与促进,推进社会经济的平稳与长效发展。二者的互动既可为经济发展提供可靠依据,也能不断促进经济法的完善与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需要对计划法、财政法、金融法、企业法等经济法进行完善,并通过经济法律体系的完善性构建、建立健全激励创新的法律制度、限制政府权力并适当分权几方面措施的实施,保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经济法的顺利落实,从而为国家经济的高质量与高效化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祥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互动之间的相关性分析[J].智库时代,2019(9):37.

[2]严正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其与经济法互动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20(2):144-145.

作者信息: 刘丽华,女,1985年7月出生,汉族,云南昆明 学历:本科 单位:云南工商学院

作者:刘丽华

新经济政策发展中市场经济论文 篇2:

美国和欧盟竞争政策的发展动态及启示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技术创新日益加快,以美国和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经济体的竞争政策也在发展变化。我国尚处于反垄断法起草阶段,深入探索这些变化对我国竞争政策体系构建的意义,对我国未来竞争政策的发展和完善将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美国;欧盟;竞争政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技术创新速度的加快,发达国家和经济体的竞争政策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生了较大转变,其中尤以美国和欧盟为代表。

一、美国竞争政策体系的发展动态及特点

美国的竞争政策以反托拉斯法为主。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反托拉斯法的国家,自1890年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通过以来已有100多年历史。目前,美国的竞争政策以三大核心法规——即《1890年谢尔曼反托拉斯法》、《1914年克莱顿法》和《1914年联邦贸易委员会法》为基础,以各项修正案和单项法规、判例为补充,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的反垄断和竞争政策体系。这些修正案和补充法规包括《1918年维伯——波密伦出口贸易法》、《1933年惠勒——利法》及《1936年罗宾森——帕特曼法》和《1950年塞勒——凯弗维尔反合并法》等有关反托拉斯的法律。美国司法部的反托拉斯局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是两个主要的联邦执法机构,司法部的反托拉斯局主要负责《谢尔曼法》和《克莱顿法》的执行;联邦贸易委员会主要负责其他几个贸易法规的执行。美国反托拉斯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尽可能消除美国经济生活中的垄断成分,实现市场的充分竞争。美国是实施反托拉斯法最早的国家,但从《谢尔曼法》颁布至今,其反托拉斯实践变动较大,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环境变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美国在国内特定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对反托拉斯政策的使用由严格开始走向松动。我们追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反托拉斯法的实践,根据其执行的严格程度,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一,美国反托拉斯法的严格执行阶段(20世纪60、70年代)。1890年的《谢尔曼法》是美国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反垄断法,但在该法通过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有效执行,部分原因是该法的规定过于抽象、难以有效执行。但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加强了反垄断法的实施。一是扩大了违法原则的适用范围;二是加强了对企业间的合谋及不正当行为的限制;三是在合并控制上,美国对反托拉斯行为上的态度越来越强硬。在这段期间,产业组织理论的结构——行为——绩效(SCP)分析范式在产业经济学中占据主导地位。总体上看,反托拉斯法的实施与经济学家的态度是一致的,都比较关注市场结构。其二,美国反托拉斯法的宽松执行阶段(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美国反垄断法的实施从严格转向宽松。这是受到经济学理论与美国经济实践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经济理论界开始对哈佛学派的结构——行为——绩效(SCP)的框架提出质疑,随后美国反托拉斯法开始转向追求经济效率。这种转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主导企业垄断行为的态度变得宽松,一些具有市场势力的大公司被诉案,都以这些大公司获胜而告终。其次,在掠夺性定价和纵向限制方面,很多反托拉斯行为都由20世纪60、70年代适用的违法原则改为适用合理原则。最后,在合并控制方面,提高了判定反竞争行为中市场集中率水平的最低标准。其三,美国反托拉斯法的温和执行阶段(20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反托拉斯的态度既不像20世纪80年代那样宽松,更不像20世纪60、70年代那样严格,而是转向温和。相关数据可看出,美国司法部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每年诉讼的垄断和试图垄断案件数量从肯尼迪时期到卡特时期在逐渐下降,到里根和布什时期达到最低,而在克林顿时期又有所上升,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水平相仿。这体现了美国反垄断政策从强硬到宽松,然后转向温和的一个发展变化过程。

美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反托拉斯的发展变化呈现以下特点:

1.政策体系框架没有变,政策执行力度从严格转向宽松,最后走向温和。美国反托拉斯政策的框架由三根支柱构成:禁止限制竞争行为、禁止垄断和控制企业合并。这种框架结构自20世纪初的三大核心法案诞生之后就已确立,且一直没有变,是一个完整的竞争政策体系框架应具备的结构。不同的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在不同的经济环境和背景下执行反托拉斯政策的力度有所不同,由20世纪60、70年代的严格转向20世纪80年代的宽松,再到20世纪90年代的温和。

2.实施反托拉斯政策的方法从结构法转向行为和绩效方法。一般而言,各国在实施竞争政策时,大致有三种方法可以选择:结构法、行为法和绩效法。这种思路来自SCP范式。结构法指通过设定市场某些标准来保证竞争,如违反这些标准,将通过竞争政策完成结构调整;行为法是通过判断竞争者的行为而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应措施;绩效法通过调查分析市场运行绩效本身来判断是否需要实施竞争政策。美国反托拉斯的实践表明,反托拉斯政策的实施正逐渐从结构法向行为法和绩效法过渡。

3.反托拉斯政策目标从维护价格竞争转向促进创新。美国1999年的《总统经济报告》专门辟出一章,讨论政府管制和创新的关系,强调新技术的创新对美国经济的长期业绩至关重要。此外,对20世纪90年代的微软垄断案这样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案件,美国司法部表明态度:对微软采取反垄断行动是为创造竞争环境以推动创新。这种观点得到很多反垄断问题专家的赞同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反垄断问题专家罗伯特·利坦认为,在美国的绝大部分行业中,创新是最重要的推动力。其他专家也都表示,对微软采取反垄断行动可创造竞争环境,从而推动信息技术领域的不断创新。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背景下,美国政府将促进创新作为反垄断政策的重点不失为一个明智选择。

二、欧盟竞争政策体系的发展动态及特征

欧盟的竞争政策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欧洲一体化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其演进与欧洲一体化进程同步进行。欧盟竞争政策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世界上第一个跨国性反托拉斯政策体系。欧盟竞争政策不仅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且其政策实践亦为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探索建立国家间共同的反垄断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模式。欧盟的竞争政策也称为竞争法,与美国的反托拉斯法类似,欧盟竞争法也以反垄断为核心内容,主体内容也很类似,包括禁止限制性措施、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控制合并三个主要部分。欧盟竞争政策体系的基础是1957年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即《罗马条约》)中关于竞争的规则,如第85条和第86条。该体系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层面即是该体系的核心——欧盟关于

竞争的基本规则;第二个层面是欧盟理事会制定的规则;第三个层面是欧盟委员会制定的竞争规则、指令和决定等。欧盟竞争政策体系的目标是通过一体化的竞争政策来推动欧洲共同市场的发展,进而实现欧洲联盟内部一体化经济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因此,欧盟竞争政策是其一系列共同政策的一部分,并和其他政策一起共同致力于推动欧盟一体化经济的协调发展。为此,欧盟委员会在其2002年关于欧盟竞争政策体系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欧盟竞争政策的目标为:第一是维护和促进共同体市场的竞争,限制市场主体的违反竞争行为和某些市场结构;第二是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形成,服务于以促进有效竞争为目的的整体经济政策框架。纵观近半个世纪以来欧盟竞争政策体系的实践,其发展呈现以下特征:

1.竞争政策执行从严格约束走向逐步松动。欧盟一向执行较为严格的反垄断政策,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放松管制改革的大趋势背景下,随着欧盟的逐步扩大,欧盟的竞争政策开始从严格约束逐步走向松动。这一点可从新规则(第1/2003号规则)建立的直接适用制度体现出来。新规则建立起了直接适用条约第81条和第82条的新制度,该制度的确立不仅提高了欧盟的监管效率,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欧盟监管理念从事前控制向事后监管的变迁。在旧的制度下,企业要进行合并时通常需要向欧盟委员会申报,由委员会审查。但在新的制度下,企业将自行判断其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只有在出现违法行为时,欧盟委员会才对企业进行处罚。

2.竞争政策实施机制从集权开始走向分权。欧盟竞争政策体系中关于政策实施的机制是由欧盟理事会第17号规则建立起来的。该规则建立的体制实际上是高度集中体制,这种高度集中体制在竞争法实施早期是必要的,且非常有效。但随着共同市场的发展和欧盟的不断扩大,这种集权体制的弊端显露出来。在新的环境下,适当分权体制有利于实现对欧洲共同市场的有效监管,还可减少在集权体制下实施竞争政策所带来的高额成本。为此,2002年12月,欧盟理事会颁布了《关于实施建立欧盟条约第8l条和第82条竞争规则的规定》的第1/2003号规则。第1/2003号规则建立起了新的体制,新体制的一项重大进步是扩大成员国在实施欧盟竞争法方面的权力。同时该体制呈现出多主体、多层次和网络化的特点。新规则标志着欧盟竞争法的实施机制从集权走向分权。

3.从偏向产业政策走向竞争政策优先。在欧共体成立之初,为协共同体内成员国的产业结构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欧共体通常会批准成员国在某些产业上的倾斜政策。这种产业政策优先的做法往往会带来市场机制失灵。由于缺乏竞争,欧盟内的许多企业由辉煌走向衰败。其中,欧洲钢铁联盟就是最好的例证。于是到20世纪90年代,欧盟开始采取竞争优先的政策。对涉及产业政策的国家援助进行较严格的控制,在这种背景下,1989年以来,从欧盟委员会每年发布的关于竞争政策的决定中,国家援助水平呈现递减趋势。

三、对我国构建竞争政策体系的启示

纵观美国一百多年反垄断法和欧盟半个世纪以来竞争政策体系的实践,我们发现,这两个经济体的竞争政策体系的目标和政策实施有所不同。这些不同与这两个经济体的经济发展状态、经济政策目标和手段、司法解释、公众态度、国际经济环境及经济和哲学理念的发展演变息息相关。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发展趋势,就是从严格执行走向宽松或温和、从追求公平转向效率优先。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构建完善的竞争政策体系将成为我国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和欧盟经济政策的这种转变对我国反垄断法和竞争政策体系的构建有很大启示。首先,应尽快出台《反垄断法》,以构建较完整的竞争政策体系。从美国和欧盟的竞争政策体系看,反垄断是竞争政策体系的核心,而我国有关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的法律和规章中缺乏反垄断的内容。由于我国尚未出台一部系统的《反垄断法》,因此,我国的竞争政策还不能说是一个完整的竞争政策体系。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深,要想尽快使我国国有企业从政府的保护下脱离并自主成长起来,并且限制一些外资在华企业滥用市场垄断或主导地位的限制竞争行为,就必须尽快出台《反垄断法》,通过构建完整的竞争政策体系来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次,应重视《反垄断法》的结构性框架和执行的松紧尺度。美国和欧盟的经验显示,在竞争政策产生之初,反垄断性的市场结构成为竞争政策的核心。围绕这一核心,禁止限制竞争行为、禁止垄断和控制合并这三个支柱构成竞争政策体系的结构性框架。竞争政策体系中的其他法律、法规、条例和指南都是在这个结构性框架内对支柱内容的补充。同时,对《反垄断法》的执行应重视松紧尺度的掌握。美国和欧盟的经验显示,他们对反垄断法规执行的力度取决于其竞争政策所服务的经济目标,但他们政策执行的调整有一定的滞后性,如能预测性地根据经济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反垄断法的执行力度,会对经济目标的实现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最后,竞争政策体系的构建应平衡效率与公平两个目标。效率与公平是发展经济、构建合理的经济秩序所追求的两个本源同一的目标。从长远发展看,二者是一致的,公平是为实现效率,效率要以公平为依托。但就某一特定时期而言,二者却常常会在政策领域产生冲突和矛盾。无论美国竞争政策体系实践从20世纪60、70年代的严格和强硬转向后来的宽松和温和,还是欧盟竞争政策实践从偏向产业政策转向竞争政策优先,都表明两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在竞争政策实践过程中对公平与效率目标的协调和侧重。因此,我国构建竞争政策体系应充分重视公平与效率目标的协调。

参考文献:

[1]傅 军,张 颖·反垄断与竞争政策——经济理论、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刘文秀,朱建军·欧洲联盟的竞争政策[J]·国际问题研究,200l,(3)·

[3]于 立等·欧盟竞争政策及其发展趋势[J]·世界经济研究,2005,(4)·

[4]吴向鹏·国外竞争政策的演进及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纵横,2005,(8)·

[5]林 平·关于中国建立反垄断法体系的几个基本问题[J]·管理世界,2005,(8)·

(责任编辑:郭连强)

收稿日期:2006-05-16

作者简介:庞瑞芝(1973-),女,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组织与规制、产业效率分析。

作者:庞瑞芝

新经济政策发展中市场经济论文 篇3:

经济新常态下企业的发展策略和方向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国内经济在平稳发展的同时也到了一个过渡期,即经济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应当制定出适应于当前经济环境的战略目标,从而得以在经济新常态下持续有效的进行发展。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企业发展 策略和方向

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后,给中国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即使是经济放缓,我国经济增长和其他国家相比也是极为快速的,在这种相对放缓的大环境下,我国的经济增长将会更稳固且健康,并且过去我国经济飞速增长所带来的利与弊,也可以通过增长放缓来看的更透彻,毕竟速度太快是看不清“景色”的。

进入经济新常态后,也同样给企业发展带来了相应的机遇,虽然市场相较之过去有了巨大改变,但这些改变也代表着机遇的到来,企业应当正确的认识新常态,应当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需要把握经济新常态对企业的影响,加深对经济新常态的了解,掌握经济新常态下产业调整和发展规律,谁能够先适应经济新常态,谁就能把握住新常态所带来的机遇。

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企业必须抛弃掉原本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所制定的战略方针,如果依然死盯着过去的经验而不去做改变的话,必然会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企业想要发展,就必然要根据经济新常态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其调整重点应以市场需求为准。企业还应当时刻关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以做到深入了解经济新常态,再根据所了解的经济新常态的特点与市场导向来确认企业的发展方向。

一、更温和的持续发展方式

相对于过去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来说,经济新常态是一种更为温和的持续发展方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济一直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速度进行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这种爆炸式发展速度的一些弊端,如环境被严重污染;资源消耗过大甚至是浪费;产业结构出现失衡现象等等,在这种前提下,经济新常态这种放缓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巩固我国经济体制的同时,也为我国的经济提供了更温和、健康的增长方式,用增长来促进发展,又通过发展来促进增长。

二、市场需求调查必不可少

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想要得到健康、稳健的持续性发展,市场需求的调查是必不可少的,企业的持续性发展,是离不开民众直接或间接支持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因为经济爆炸式的发展,带动了各种各样企业的蓬勃发展,民众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对生活的要求也同样越来越高,在这种大环境下,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以贴合民众的实际需求出发,才能够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才能更健康、稳健的持续发展下去。

三、国家政策是发展的风向标

对于企业来说,国家的发展方向及政策是极为重要的,企业应当做好自己在发展中市场的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同时还要根据产品特点和行业特点来进行合理的定位,使企业能够跟得上国家产业调整的步伐,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企业在市场定位中,应当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相结合,实现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同步。

国家的政策是企業发展的风向标,企业应当明确国家政策的引导方向,跟着国家的政策走,选择国家所扶持的产业体系,这样才能在获得国家支持的同时而少走弯路,真正的使企业获得长足发展。

四、企业的资金安全应当得到保证

进入经济新常态后,企业想要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成倍增加,在这种前提环境下,很多企业都选择了通过融资的方式来进行资金笼络,然而融资是具有很大风险的,企业应当保持一个相对冷静的心态,对项目的选择上要谨慎再谨慎,不高估项目价值,保证资金的安全性。过去我国经济呈爆炸式发展的时候,很多企业都会选择高风险的高投资高回报方式,以获取大量资本,但是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应当改变视角,为了企业能够得到良性发展,应当选择相对稳妥的低风险投资方式,并通过对资源的合理运用,不铺张、不浪费、不走形式,来确保企业的稳固发展。企业资金是企业的根本,所以企业资金安全性必须得到保障。

五、员工是企业的“齿轮”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员工,对于企业这台“大机器”来说,员工就如同“齿轮”一样在为企业做出贡献,在经济常态下,企业应当让员工了解企业文化的同时,去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以确保员工与企业的高度契合,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这台“大机器”能够更为顺畅且安全的运行下去。同时企业还应当建立员工评分制度,保留优秀员工、剔除不合格的“齿轮”,每一名员工都应当有其发挥的空间,而不是像过去的一些企业,一个职位上可能有两三个人甚至更多,浪费了企业资金的同时也影响了企业这台“大机器”的正常运行。

在科技的快速发展下,每一个企业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企业如果依然保留着过去落后的思想或技术,是跟不上时代的,所以对于高精尖的人才引入,是每一个企业都需要重视的,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适应当前社会,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发展的同时不断进步。

六、企业的内部管理

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往往存在着一些隐患。基层管理者往往是由普通员工提拔起来的,很多时候都不能保证其工作时候的公正性,例如在执行企业员工评分制度的时候,往往最真实的一面都被基层管理者所掩盖了,呈现在中高层管理者眼中的大多不是最真实的情况;而中高层管理往往因为大多是资金拥有者,对专业性较强的企业来说,他们不具备专业性,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错误的决策。企业的管理层就如同是船上的领航员一般,如果管理层不能做出正确的指引,那么企业这艘大船是否能笔直的向前航行就是一个未知数,所以企业的各级管理层也应当有着明确的考核制度,以确保企业的正确发展。

参考文献

[1]民营企业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升级[J].赖新长.商业经济.2016(06).

[2]浅析经济新常态下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J].周雄军.经营管理者.2017(01).

[3]新常态经济下中小企业发展路径探析[J].潘丽,戴澍.新经济.2016(26).

作者简介:宋丽丽(1975-),女,汉族,辽宁瓦房店人,职务:企业管理人员,中级职称,硕士研究生。

作者:宋丽丽

上一篇:电气工程电子技术使用研究论文下一篇:影视音乐融入小学音乐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