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庭暴力现状探析论文

2022-04-27

摘要:儿童的健康发展关乎到民族的伟大复兴。当越来越多的儿童家庭暴力事件曝光在大众的视野之下,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和重视,针对儿童家庭暴力的预防与救助工作刻不容缓。本文以儿童家庭暴力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进行查阅和整理,了解我国儿童家庭暴力的现状、特征,及产生的根源,同时以社会工作专业为基础,探析介入我国儿童家庭暴力的方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国家庭暴力现状探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家庭暴力现状探析论文 篇1:

论家庭暴力中妇女权益的保障

摘 要 从促进相关立法的完善和机制的健全出发,紧扣新时期家庭暴力中妇女权益如何保障这一主题,界定了家庭暴力的概念,分析了家庭暴力的成因,且着重探讨了遏制家庭暴力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家庭暴力 妇女权益 维权机制 道德教化

近年来,家庭暴力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它的产生,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社会背景和经济原因。诸多家庭暴力的惨剧告诫我们:只有不断完善立法,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健全法律保障机制和社会综合维权机制,同时不忘呼唤一套完整的家庭伦理道德体系,才能根本遏制家庭暴力,切实保障广大妇女的权益。

一、新时期家庭暴力的含义

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内部出现的侵犯他人人身、精神和性方面的強暴行为。我国2001年4月27日通过的新婚姻法虽然明文禁止实施家庭暴力,但对家庭暴力的概念并没有做出规定;同样,2005年8月28日新修改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再次更加明确规定禁止对妇女实施家庭暴力,但对什么是家庭暴力也没有做出相关界定。但有的学者定义为:是一种强制、胁迫行为,表现为对家人的殴打、捆绑,对财物的打、砸、抢,并以此相威胁强制剥夺他人自由,使其身心、性、精神等受到伤害、痛苦。而本文所论述的家庭暴力,仅从最常见、最普遍和最难以治理的暴力行为,即对广大妇女所实施的家庭暴力阐述个人观点。

二、新时期家庭暴力的成因

(一)我国长期以来男尊女卑的夫权思想根深蒂固

在以男子为中心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妇女基本上处于只有义务而毫无权利的悲惨境地,反映在夫妻生活中,主要表现为男尊女卑、夫权统治。例如,我国古代的礼、法规定:“夫为妻纲”“夫者妻之天也”。要求妇女“三从”“四德”,妇女从生到死,都置于男子统治之下。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妻子都处于受压迫、受奴役的地位。她们根本不是平等的民事主体,夫妻关系也只是尊卑、主从关系,妇女几乎成了男子的附属品和私有财产。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生活的女性也认为夫为妻纲,夫权高于一切,女人就应该接受丈夫的支配,因此反抗意识淡薄,对来自丈夫的暴力往往默默忍受。

(二)缺乏有效健全的法律保障机制

尽管2001年4月新修改的《婚姻法》和2005年8月新修改的《妇女权益保障法》明文规定禁止家庭暴力,其他的法律法规也规定了相关的惩罚措施,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受传统的“民不告,官不究”和“清官难断家务事”等观念的影响,执法人员不能依法惩处家庭暴力行为,他们认为“两口子吵架不记仇”,家庭内部事物不便于干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抱着一副息事宁人的态度敷衍塞责,最多通过调解解决问题。毋庸置疑,如此执法肯定对施暴者起不到惩戒和威慑作用。最重要的还是缺乏有效健全的法律保障机制。其不足主要表现为:

1.现行的刑事法律中对有关家庭暴力方面的犯罪诸如虐待、遗弃等多以“情节严重”为条件,而且在程序上多将其列为不告不理的自诉案件,这势必会把相当一部分家庭暴力行为不当地排斥在刑事干预之外。

2.由于刑法中没有明确承认“婚内强奸”,由此影响了对婚内性暴力的处理。

3.在民事法律方面,虽然2001年修改后的婚姻法第一次将“禁止家庭暴力”写进全国性的法律之中,2005年8月新修改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再一次更加明确将“禁止对妇女实施家庭暴力”写进全国性的法律之中,但对家庭暴力的概念却未做明确界定。

4.在程序法方面,对于家庭暴力案件缺乏特有的处理程序和证据规则,这必然导致家庭暴力案件的受害人举证负担过重,家庭暴力案件的事实难以认定,在客观上使一些施暴者没有得到应有的制裁。

5.在组织法方面,没有为设立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机构包括行政机构、司法机构做出明确的规定。

(三)经济收入的不平衡是家庭暴力产生的经济原因

经济收入的不平衡导致了经济地位的不平等。传统的择偶观是男强女弱,女方希望找一个各方面都比自己强的男性,而自己甘愿默默奉献于家庭,一些男性由于有了妻子的支持,因某些机遇而迅速致富,社会地位也大大提高,所谓的“优越感”得到了体现,于是要求妻子绝对服从其意志,否则就恶语伤人,大打出手。此外还有政策的原因,妻子下岗,收入减少,重新就业困难,不得不暂时依赖丈夫,从而受到丈夫的冷落和歧视。

三、遏制家庭暴力的对策

(一)提高妇女的自身素质

由于受封建家庭制度残余的影响(农村最为严重),不少现代家庭仍是男子掌握家庭财产权,妇女既没有社会地位,也没有在经济上独立,加之一些地方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妇女受文化程度也普遍低于男子,这些都妨碍了妇女在同等经济、文化条件下同男子的竞争,从而制约了妇女综合素质提高,同时也影响了妇女保障自身权益的能力。遏制家庭暴力的关键所在,就是要尽快提高妇女的自身素质。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提高妇女的文化修养,对其进行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强的教育。(2)增强妇女的法律保护意识。(3)提升妇女的经济地位,增强妇女的社会参与能力。要让她们从家庭束缚中解脱出来,积极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视自己为社会的主人,尽量减少在家庭中对丈夫的经济依赖。

(二)制定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势在必行

针对我国家庭暴力的问题和反家庭暴力的法律干预现状,在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呼吁立法部门尽快制定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这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因我国人口数量和家庭数量众多,每年都在一定数量的家庭发生家庭暴力;再者,反家庭暴力法的制定不仅可以使制止和预防家庭暴力的规范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对我国的现行法制是一种完善,而且也是履行尊重人权的国际义务,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况且,我国的《宪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刑法》等法律已对此做了原则性的规定,这就为制定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和保障。

(三)健全社会综合维权机制

家庭暴力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比社会暴力更具有潜在的危害性。公安司法机关依法对施暴者进行惩处,是有效遏制家庭暴力,保障妇女权益和推进我国法治进程的一个有效措施。因此,我们必须依托法律法规的强制力,以公安司法机关的有力执法为后盾,建立一套社会综合性维权机制。除此之外,社会舆论在谴责、制止家庭暴力方面也具有强大的威慑作用,新闻媒体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继续发挥对家庭暴力问题的曝光和监督作用,同时呼吁各类文化传媒时刻不忘以一种积极健康的方式去引导人们的婚姻行为。

(四)构筑新时期家庭伦理道德体系

一般认为,法律是调整人们的外部关系,而道德支配人们的内心生活和动机,二者是既分离又相互关联的社会控制力量。要想从源头上根治家庭暴力,不能仅靠法律的外在威慑力,必要时需辅之以内在的道德约束。尤其是在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并重的今天,道德被赋予了时代的新内容,发挥着法律更加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避免家庭暴力的重演,我们对家庭暴力问题进行法律规范的同时,还需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家庭伦理道德体系。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博士李颖和郭清香认为:“道德是人心的法律”,唯有让家庭伦理道德观念深入人心,继续发挥中华民族互敬互爱等优秀的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才能从潜意识里制约施暴者的外在行为,从而从源头上杜绝家庭暴力的蔓延,真正实现男女平等,切实保障广大妇女的权益。

参考文献:

[1]孙彬、姬新江.婚姻家庭法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4.

[2]阙祥才.家庭暴力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4,(4).

[3]夏吟兰、李明舜.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法律干预之实证研究[A].北京:中国法学会,2002.

作者:梁军

我国家庭暴力现状探析论文 篇2:

浅析社会工作介入儿童家庭暴力的途径

摘要:儿童的健康发展关乎到民族的伟大复兴。当越来越多的儿童家庭暴力事件曝光在大众的视野之下,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和重视,针对儿童家庭暴力的预防与救助工作刻不容缓。本文以儿童家庭暴力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进行查阅和整理,了解我国儿童家庭暴力的现状、特征,及产生的根源,同时以社会工作专业为基础,探析介入我国儿童家庭暴力的方法。

关键词:儿童家庭暴力社会工作介入途径

长久以来,人们更多地将妇女作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给予关注,学者对家庭暴力的研究也大多是以妇女为主要受害对象展开调研,却忽略了同样需要关注的,受到家庭暴力侵害的儿童。其实,儿童家庭暴力早已存在,只是人们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道德理念的约束,将其视作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而未多加关注。

一、儿童家庭暴力的特征

1、主体的特定性

由儿童家庭暴力的定义可以知晓暴力的实施主体是父母或其他監护人,暴力的承受者是儿童,即18周岁以下的任何人。人们总觉得父母赋予孩子生命,对其有支配权,认为“父母命不可违”,正是因为这样,父母意识不到自身的某些行为已对儿童的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属于暴力行为的范畴,要受到法律的惩处。

2、隐蔽性和长期性

儿童家庭暴力一般发生于家庭内部,不易被外人所察觉。儿童心智发展不健全,力量不足,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性,对父母的暴力只能默默忍受,不懂得求助。作为父母来说,将孩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物,受“棍棒之下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等传统观念的影响,肆意使用自己的管教权,不加节制,并未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之处。即使这种暴力行为被外人所发现,大家普遍会认为这是人家的私事而不愿插手,在访谈过程中,有81%的父母表示看到别人打骂孩子并不会干涉。

3、形式的多样性

在人们对家庭暴力的认识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会发现暴力的形式已不再局限于殴打和烧烫等身体暴力,也有辱骂、批评、讽刺等内容的精神暴力,以及性暴力和忽视。

4、潜在的危害性

诸如身体暴力等造成的伤害是直接的、易被觉察的,而性暴力和精神暴力对儿童的伤害往往是内在的、持久的。一方面,成长在家庭暴力环境下的儿童,易形成自卑、冷酷、暴躁等不良的性格特征,会习得父母的暴力行为,在社会化过程中犯罪行为的发生率较高,据统计,青少年犯罪中有10%生活在家暴环境中;i另一方面,儿童长期在家庭暴力的压榨下,会与家庭逐渐疏远,结交不良的同辈群体,容易产生报复的心理和行为。

二、儿童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

1、封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历史,至今为止,一些封建思想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父母往往将孩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过度挥霍自己的管教权,并将这一切视为理所应当。当儿童家庭暴力被邻居或其他人发现时,情节较轻的,大家不以为意,认为这是别人的家事,不方便插手;比较严重的,大家兴许忍不住会出面说两句,当场制止,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是家庭暴力,在访谈中,有69%的家长表示并不能区分哪些是儿童家庭暴力。

2、社会变迁对家庭结构的影响。社会迅速发展,传统的生活观和家庭观受到巨大的冲击。闪婚、闪离成为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也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夫妻关系不和谐,影响整个家庭的氛围,给夫妻双方带来痛苦情绪的同时,很容易将孩子当做出气筒,发泄自身的愤怒与不满;再者,对于重组家庭,继父继母对孩子实施家庭暴力屡见不鲜,面对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继父继母将他们看为家庭的拖累,稍有不满,便动手惩罚,而亲生父母为了维护现有家庭的和谐,经常会视若无睹。

3、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家庭暴力问题的解决缺乏依据。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填补了我国在家庭暴力方面的法律空白,虽然《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有防治家庭暴力的相关法律条款,对开展反家庭暴力工作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再者,我国的法律重在事后惩处,对正在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家庭暴力缺少及时的干预和预防措施,并缺少与之相配套的救助制度和公共基础设施。

三、儿童家庭暴力的危害

1、个人方面。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年龄尚不成熟,对事物的认知有限。父母对儿童的暴力行为不仅使儿童的身体受到摧残,更重要的对其心理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儿童没有获得来自父母的关爱疼惜,也就不懂得如何关爱他人,容易养成孤僻、自卑、胆怯的性格,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儿童可能会习得这种暴力行为,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倾向于以暴力解决问题,喜欢“以暴制暴”,更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2、家庭方面。家庭是儿童成长的土壤,对于缺乏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长期生活在家庭暴力环境下的儿童而言,对父母没有认同感,对家庭没有归属感,长大之后易对父母产生抵抗情绪和逆反心理,无法与父母进行有效沟通,建立良性互动模式,容易引发家庭矛盾和冲突,致使家庭功能丧失,影响整个家庭的和谐。

3、社会方面。首先,家庭暴力给社会大众做了一个错误的示范,违反了法律规范,违背了道德良知,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其次,受到家庭暴力伤害的儿童会发展出不良的社会行为,更容易误入歧途,触碰法律的底线,给他人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不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第三,预防或解决家庭暴力问题,需要调用社会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资源的一种浪费。

四、社会工作介入儿童家庭暴力的途径

1、倡导社会、法律的改变

儿童家庭暴力问题之所以会愈演愈烈,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造成的。社会工作者应该积极倡导国家政府从法律层面做出改变,填补法律漏洞,设立监督保护机构,让儿童家庭暴力的干预和介入工作有法可依,同时也给广大民众以警觉,人们互相监督,避免对孩子的暴力行为。其次,要向社会群众普及儿童家庭暴力相关的知识,扫除人们的盲区,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全民预防和制止儿童家庭暴力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对儿童加强普法教育,学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使反对家庭暴力的观念深入人心。

2、提供直接的服务

在儿童家庭暴力事件发生后,社会工作者要为受害儿童提供庇护,针对其生理、心理及面临的困难,链接社会资源,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通过个案介入方法协助受害者解决困难,增强自身的能力和信心,促进个人全面健康发展。

五、社会工作介入儿童家庭暴力的困境

(一)大众对社会工作的认同度低

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社会工作起步晚,发展还不成熟。大众对社会工作知之甚少,故而缺少理解、支持与接纳,现有的社工机构受到政策、经济及文化条件的制约,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大部分发展空间还未被发掘。当问到对社会工作的了解是,仅有25%的人表示听说过。

(二)社会工作者供需不平衡

面对如今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急需大量的社会工作者,但目前,我国相关机构未设置专业社会工作岗位,致使一部分社会工作人员被挡在体制的大门外,在儿童家庭暴力问题发生后,社会工作很难第一时间介入;其次,针对社会工作者缺乏一套完整的社会保障机制,工资低,待遇差,是目前社会工作者普遍面临的问题,使得大量社会工作人才流失。

(三)民间组织的专业化水平和参与度不高

近些年,涌现了很多民间组织开始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困境它们的参与度仍有待提高。一是由于政府对这些组织持怀疑态度,支持力度不够;二是由于这些组织大都缺乏专业的社会工作背景和社会工作人才,专业化程度低,规模小,发展缓慢,整合难度高,难以形成一股高效的行动力量。

六、结语

儿童是人类生命的延续,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家庭乃至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家庭暴力对儿童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影响都是十分恶劣的,呼吁社会大众反对家庭暴力,还孩子一个温馨健康的生长环境迫在眉睫。

作者:余忠庆 张可可

我国家庭暴力现状探析论文 篇3:

反家庭暴力救济困境的反思

摘要:社会稳定一直是全世界各个国家政府和人民的基本追求,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更是其努力的目标。而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细胞,家庭的和谐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家庭暴力案件发生率逐年上升,在社会上造成恶劣的影响,引起广泛的关注,本身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本文主要从对国内外反家庭暴力观念的变迁中,关注家庭暴力的本质成因,反思我国在反家庭暴力方面的救济现状,提出对反家庭暴力的实践看法。

关键词:家庭暴力;国内外;救济

一、家庭暴力的现状及其救济措施

据世界银行调查统计,全世界有25%-50%的妇女都曾受到过与其关系密切者的身体虐待。根据全国妇联权益部门的统计,我国30%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施暴者多为男性。每年约40万个解体的家庭中,25%缘于家庭暴力。特别是在离异者中,暴力事件比例则高达47.1%。而最新的一份七省市家庭暴力现状调查的报告中,以匿名问卷调查的方式,调研出丈夫对妻子的暴力发生率与妻子对丈夫的暴力发生率相当,并发现精神暴力的比率在上升。家庭暴力的危害性极大,不仅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更对家庭中的未成年人产生精神压迫,可能长大以后也有家暴的倾向,严重影响到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目前国外对于反家暴的救济已较为完善,一般以“私力为主,公力为辅”的手段。美国有众多的反家庭暴力组织,受虐妇女可寻找这些组织申请帮助。同时对于初次家暴后的家暴者有专门的机构进行心理辅导,受虐妇女难以忍受丈夫的家庭暴力,自己可以到法院申请保护令,这种“保护令”的有效期一般为1至2年。受虐妇女可通过两个办法实现“保护令”上规定的保护。一是打电话找警察,丈夫违反“保护令”的规定,警察可以将丈夫逮捕,甚至可由警察局起诉丈夫违反“保护令”,对丈夫进行定罪。二是妇女可以直接到法院自诉,要求法庭判丈夫“藐视法庭”罪。在英国,还有一项有趣的规定,设立“家庭暴力注册簿”,将虐待妻子的人统统记录在案,以便警方和他们日后的新欢核实其过去的劣迹。在司法实践中,美国关于家庭暴力方面的法律主要有:1992年《预防家庭暴力与服务法案》、1994年《对妇女暴力的法令》、《民事保护令》、《家庭暴力逮捕法》、《家庭暴力监护权》、《被害人权利法》等。英国也有《反家庭暴力法》,挪威还为家暴确定了确立了无条件司法干预原则。

我国对反家暴方面的立法还在进一步完善当中。2001年修改的婚姻法总则中增加了关于“家庭暴力”条款。“家庭暴力”一词在中国法律史上第一次成为法律术语,应用到法律条文中,修改后的婚姻法中增加了“禁止家庭暴力”的规定。2005年8月新修改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则对家庭暴力的罪责问题规定的更加明确。中宣部、公安部、全国妇联等七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若干意见》规定公安机关应当设立家庭暴力案件投诉点,将家庭暴力报警纳入“110”出警工作范围,并按照《“110”接处警规则》的有关规定对家庭暴力求助投诉及时进行处理。此次出台规定,将家庭暴力报警纳入“110”出警工作范围。在社会救济方面,妇联组织和社区居委会在对家暴事件的调解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浙江省宁波市妇联在社区居民家中设立临时家庭暴力庇护所。

二、反家暴救济的局限性

在反家暴救济中,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大多数是以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但调解方式是否能解决根本性问题呢?是否能保证以后不会在发生家暴事件?值得我们思考。

(一)受虐者维权意识淡。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受虐人把家庭暴力视为家丑,看做不可外扬的家庭内部隐私,认为如果家暴在法庭公开审理下会对双方的声誉或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也造成一种不可挽回之势。中国妇女在被首次家暴后一般都会选择忍气吞声,用情感来解决家暴,多次家暴后也更愿意接受私下调解。美国殴妻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受虐方一般会选择经调解进入的法庭审判,而不是由律师途径进入审判,即使他们知道律师可以更加轻易地帮助他们申请到“保护令”。所以家暴的隐私性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反家暴的公力救济的实施。

(二)维权途径的不完善。

在我国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反家庭暴力体系,一般只是对施暴人进行教育、训诫或行政处罚,而行政处罚也只是罚款或者处十五日以下的拘留,根本不会对施暴人构成多大的威慑力,从而让一些家暴者游走在法律的边缘。而在国外,在刑事法律方面,检察官很少起诉家庭案件,而法官和陪审团不愿意将家暴者量投入监狱,而是通过谈判的方式进行缓刑或罚金,为了快速走完司法程序。

(三)证据搜集的难度。

在我国,家暴已经被列为离婚的事由之一,但定性存在家暴行为的事实是困难的,现场勘测证据基本不可能,证人也难寻,也只有少数人保留下医院就诊病历。所以法官在审理家庭暴力案件时也显得十分谨慎。在司法实践中,竟然会出现因为家暴证据不足无法离婚的当事人,当庭谎称自己已与他人同居的,让人啼笑皆非。

在反家暴中,调解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而公力救济在进行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困难都造成了反家暴救济的局限性。

三、结语

对比国外的反家暴措施,我们应该增加在刑事法律中对家庭暴力的强有力的惩罚措施,在私下调解中,妇联组织和其他公益应设立专门的反家暴援助机构,加入专业法律人才,提供免费专业的法律援助,在社会生活中,增加家暴危害性的宣传,在社区或村庄,使用多样化的宣传方式,更全面、更广泛的宣传,让那些遭受暴力虐待的弱势群体得到更好的救济。

参考文献:

[1]刘延东,我国反对家庭暴力地方法规、政策比较研究,时代法学,2011年4月第九卷第二期。

[2]法的门前,(美)博西格诺等著;译者:邓子滨: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第八版第367页。

[3]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编,家庭暴力与法律援助——问题、思考、对策。中国科学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第48页。

[4]黄列,家庭暴力:从国际到国内的应对(下),环球法律评论,2002,24(1)。

[5]佟新,不平等性别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对中国家庭暴力的分析,《社会学研究》,2000,第1期。

[6]刘国奎,家庭暴力存在原因及对策探析,《政法论丛》,2004,01期:5-9。

作者:李喆

上一篇:思想方法教育高中物理论文下一篇:学习十七大的意义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