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探析论文

2022-04-29

[内容摘要]合理的利润分配是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基础。目前,商业银行在社会利润分配结构中享有固定利润分配特征。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准入门槛高、市场对社会资金供不应求以及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保持我国商业银行合理利润区间,必须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进程,推进商业银行与企业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推进金融自由化进程。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探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探析论文 篇1:

金融全面开放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业经历了40余年的探索与发展历程,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发展战略,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在当前金融业全面开放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必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必将迎来难得的机遇。对此,中国银行业应通过加强自我优势发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综合创新能力、增强金融科技力量等措施,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银行业特色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全面开放;中国银行业;发展策略

2020年2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适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从对接高标准规则,探索与国际接轨的金融政策体系、监管模式和管理体制等方面提升上海的金融开放水平。上海作为中国金融开放的前沿阵地,成为了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实行一系列举措,探索中国银行业扩大开放的发展路径,也逐步打开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的序幕。

1.金融全面开放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1.1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

1.1.1产品业务面临竞争。进入门槛进一步降低,外资银行必将积极进入中国,打破中国银行的独大局面,重新划分市場份额。外资银行的混业经营模式能为客户提供全面到位的、体验感较好的综合金融服务,对具有多样金融服务需求的客户将产生极大吸引力,而中国银行业的分业管理模式略显劣势。

1.1.2优质客户面临划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可以利用其高效的创新能力、丰富的业务产品、优质的服务水平以及灵活的运行机制等优势,针对三资企业、外向型企业、跨国企业、高新科技企业、大型集团公司等优质客户发展公司业务,或者针对高收入、高净值个人客户发展私人银行业务。通过精准营销和拓展,外资银行不仅能以较少的人力和物力投入,获得更高的回报,而且经营优质客户所带来的风险也更低。

1.1.3重点区域竞争加剧。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较晚,难以短期内广泛布局网点,加上外资银行对成本收益率的严格考量,因此,他们将采取“精打细算”的发展策略,大多仅选择在中国金融资源最丰富的一线城市或者省会城市设置个别分支机构。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银行业市场的区域布局来看,与大多数中国银行业机构重点发展区域存在重叠,必然会产生激烈的竞争,对于中国银行业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利润来源将构成较大威胁,盈利能力将会受到较大冲击。

1.1.4金融科技力量悬殊。面对金融业的不断革新,中国银行业纷纷加大金融科技的投入力度,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金融科技投资均占营业收入总额的1%或者净利润的1%-2%,但相较于外资银行依然稍显不足。2018年麦肯锡发布的《全球数字化银行的战略实践与启示》报告,得出“全球领先的金融科技银行的转型和创新投入,达到税前利润的17%-20%”。中国金融开放的大门将越开越大,面对金融科技力量明显强于自身的外资银行积极进入,中国银行业承受着较大压力。

1.2中国银行业迎来的机遇

1.2.1提高整体素质。在金融全面开放的大趋势下,外资银行大量涌入,他们先进的管理体制、灵活的运行机制、优质的金融服务等将给中国银行业机构带来更直面的体验,也为中国银行业机构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机会,促使中国银行业也更深入的改革和发展,进而提高中国银行业整体素质,取得与外资银行一竞高下之力。

1.2.2拓展业务市场。金融全面开放,个人和企业活动空间范围也日趋国际化,也将不断增加优质便捷的跨境金融服务需求,通过中外资银行合作,中国银行业机构将在国际结算业务、国际信贷与投资、外汇交易业务等领域进一步打开,满足不断衍生的国际业务需求。尤其是,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上,中外资银行合作将会使得中国银行业为客户提供更为便捷、综合的国际贸易融资服务。

3.中国银行业应对金融全面开放的路径探析

3.1加强自我优势发挥

一是发挥网点优势。中国银行业机构可以通过整合、优化线下营业网点建设和改造,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提高线下营业网点客户体验,做好网点利用开发,取得竞争优势。二是发挥本土优势。中国银行业机构属于中国本土银行,对本国各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风土人情等有着深入的了解,且长久以来的发展积累了丰富资源。

3.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一是强化内控机制建设。中国银行业机构应学习和借鉴外资银行良好的经验,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完善授权审批、财务管理等制度建设,对内形成规范化管理,实现对责任分担明确化,对权利运用约束性。二是健全风险管理体系。中国银行业机构应学习外资银行的先进风控经验,建立有效的综合风险控制体系,实现对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等全面风险管理。

3.3提升综合创新能力

一是理念创新。中国银行业机构应转变经营发展理念,加快产品导向型向客户导向型的发展理念转变,针对不同类型客户群体,乃至不同类型客户个体,设计、推广差异化产品,提升客户满意度。二是管理创新。针对部分组织架构试行扁平化管理模式,实现银行组织管理的灵活性、信息与决策传递的精准性以及降低银行运作成本。三是产品创新。中国银行业机构应突出以金融衍生产品为主体的中间业务领域的产品创新,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对银行的贡献度。

3.4增强金融科技力量

一是金融科技开发。中国银行业应以客户为中心,以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前沿技术为手段,对新兴业务模式、新技术应用、新产品服务等领域开发,形成属于自己的金融科技力量。二是金融科技运用。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改变传统的金融产品统一定价模式,通过用户画像和大数据模型实现智能营销和客户服务,通过人工智能、智能算法及优化投资组合等理论模型实现智能研究和投资;通过运用非接触式、智能穿戴设备、生物识别技术等手段实现高效支付和清算。

参考文献:

[1]卓尚进.回顾历程:看新中国成立70年银行业改革发展[J].现代商业银行,2019(19),P44-48.

[2]于士超.金融全面开放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J].财经界,2020(1),P48.

[3]张礼卿,杨荣.新一轮银行业开放的影响:前瞻与对策[J].金融论坛,2020(1),P3-8.

[4]鄂志寰.金融业迎来更高层次开放[J].中国金融家,2019(11),P48-50.

作者:彭德锦

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探析论文 篇2:

商业银行高额利润现象的平抑对策

[内容摘要]合理的利润分配是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基础。目前,商业银行在社会利润分配结构中享有固定利润分配特征。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准入门槛高、市场对社会资金供不应求以及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保持我国商业银行合理利润区间,必须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进程,推进商业银行与企业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推进金融自由化进程。

[关键词]商业银行;高额利润; 市场化

在国民经济核算中,银行业属金融服务业中的大类,服务产品与其他产业产品相比具有非实物性、不可储存性和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的特征。①根据一般意义上的认知,服务行业的利润建立在实体经济收入的再分配基础上,商业银行的利润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利益间的联动,但事实并非如此。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前三季度共实现净利润8173亿元,同比增长354%;16家上市银行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317%,明显高于全部上市公司1876%的水平。②与银行业的高额利润水平相比,中国的实体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形势:2011年下半年中国企业出口额的下降幅度逐月增加,大部分中小企业濒临倒闭。由此看出,实体企业面临经营困境时商业银行却赚得盆满钵满,利润水平远高于其他行业,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上对银行 “暴利行业”的争论。一般而言,实体经济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基础,整体的经济系统一旦出现风险,商业银行往往难以“独善其身”。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准入市场的相对垄断、利率市场化水平低、经济上升期资金供给不足等都是造成我国商业银行利润高的原因。本文从当前的“暴利说”争议及相关文献入手,深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高利润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保持商业银行合理利润率的手段,对保持商业银行长远发展、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加快金融自由化进程有重要意义。

二、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综述

(一)问题的提出:中国银行业利润“暴利说”

关于中国银行业“暴利说”的争论主要源自2011年底某银行高管的“银行利润太高不好意思公布”。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以相当数量的专家学者为代表的一方持肯定态度,“银行业暴利赛烟草石油”,认为银行业暴利来源于近几年利用紧缩政策实现的高收费和利率提升,主要基于资本的流动障碍和价格管制,是市场化改革滞后的无奈选择。③温家宝总理近日出席企业调研活动时表示“银行获利太容易”,这源于中国的商业银行处于“垄断地位”,同时表明“中央已统一思想破垄断”。④另一方以银行高管和小部分专家为代表持否定态度,认为“银行利润增长主要来自规模扩张而非价格提高”,在世界范围内中国银行业的利差属“偏低”范畴,同时银行业利润大部分用于补充资本金,实际利润极少。⑤2012年两会期间新华网专门对此做了相关调查研究,认为银行的高利润目前只是假象,与发达国家相比银行业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必须进行转型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关于银行业是否“暴利”一议,与其他所有“暴利行业”的评判标准一样,“暴利”与否应将银行业的资本利润率、资产利润率、人均利润率以及增长速度等指标与当前社会的平均利润率以及国际同业的利润率相比较,同时再结合社会经济周期和经济宏观环境的综合影响,在此基础上所作的针对一系列综合指标的评定,即“暴利”的评定必须是综合性因素的评定,而不能仅凭利润收入的高低和利润增长速度快慢来判定“暴利”与否。至于中国商业银行的高利润源自何处,本文将首先对银行业与实体经济关系、中国银行业利润增长现状以及银行盈利能力等现有文献进行归纳总结。

(二)相关文献综述

1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学术界认为银行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影响性,秦龙等认为发达的商业银行体系对产业发展具有推动和促进性、辅助性,能够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促进产业增长,而产业发展以及新旧产业的更替又进一步带动经济增长。⑥一部分学者将金融发展作为虚拟经济来探讨其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联。解琳英等认为虚拟经济以虚拟资本为核心,以金融系统为主要循环依托,具有复杂性、高风险性、依附性、周期性等显著特征。⑦兰日旭等发现历次经济危机都从虚拟经济领域开始逐渐影响实体经济,随着虚拟财富的相对过剩导致二者之间结构比例失衡,从而引起经济危机。⑧

2中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我国学者关于银行盈利能力的研究集中于使用规范分析法和财务指标的比较分析法,在建立一系列评价体系的前提下对银行的经营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张国柱等认为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主要有利差模式、产品细分模式和客户细分模式,或者说是传统业务型、均衡发展型和特色业务型,而中国商业银行的盈利主要来源于传统业务方面,即存贷款之间的利差收入。⑨王帅林等总结分析了影响中国商业银行利润效率的影响因子,认为长期以来的政府管制使中国银行业利润效率的增长表现出同步性。⑩

上述研究成果大多基于数据分析、建立模型的量化,通过定量研究得出相应结论,而对目前我国银行业高利润的研究缺乏系统性的分析和论证。针对当前中国商业银行高利润同时企业经营效益不佳的情况,研究中国银行业所谓“暴利”形成原因的文献较少,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论述,对比国际同业发展经验,描述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高利润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持我国商业银行合理利润区间的方法和建议。

三、中国商业银行高利润的原因分析

(一)中国商业银行高利润的特征表现

目前世界经济已进入新一轮的上升周期,全球银行业正处于全面复苏阶段,世界某权威杂志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的银行业在国际上的各项业务指标均呈现快速增长势态,总体优势更加明显。

1上榜数量逐年递增。由于2005年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保持升值的态势,加上受2008年全球次贷危机的影响较小,中国银行业在2011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的上榜数量高达101家,仅次于日本、美国银行业的上榜数量,与日本银行业的102家上榜数量差距甚微,暂时位居第三位。同时,中国银行业在1000家大银行榜上一级资本、总资产、税前利润等指标的全球占比都超过了10%。

2资本实力明显增强。近年来美欧大银行受金融危机冲击损失惨重,中国银行业通过国家资金注入、再融资、首次公开募股以及引入投资者等多种方式,从2008—2010年短短3年时间一级资本实力分别超过德国、英国和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银行业,资本实力明显增强。此外,中国的上市银行基于盈利能力、发展前景、市场稳健性等方面的优势,市场前景饱受相关投资者的青睐,资本市值正处于稳定上升进程,目前四大国有银行的一级资本实力、股票市值、总资产和税前利润规模均在全球前20名之列。[1]

3盈利能力有较大提升。自2003年起中国银行业的税前利润年均增速超过30%,盈利能力逐年提升:2008年中国52家上榜银行的税前利润高达850亿美元,占1000家大银行总利润(1151亿美元)的738%;2010年我国101家上榜银行利润增长至1498亿美元,距美国银行业2006年的1887亿美元历史记录尚有差距,继续保持2008年以来第一盈利大国的地位。

综上所述,中国商业银行对比发达经济地区的银行业,在一级资本、总资产、税前利润、股票市值等指标上享有国际同业的相对优势,同时在自身盈利能力方面也有显著提升,这些都是银行高利润的特征表现。但正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言,“暴利”的评判必须通过多项指标的综合性判定,还受到国际同业的利润水平、社会平均利润水平、经济增长周期以及宏观金融环境等多方因素的影响。

(二)中国商业银行高利润的形成原因

一般而言,银行盈利能力的高低受到自身总资产、贷款规模、存款规模、现金持有量、是否上市等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然而通过对比分析中外商业银行的影响因素和相关指标可发现,与国外商业银行不同的是,中国商业银行的历史沿革和金融市场环境对银行高利润水平的影响重大,主要体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利润来源以高息差收入为主。自1996年起中国就开始进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到目前并没有实现完全的金融自由化和利率市场化,银行利率仍然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严格监管。由于受到行政干预的影响,我国的利差水平依然保持在3%—4%的平均水平,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6%的利差水平而言并不太高,但与发达经济国家2%的平均利差相比,利差收入却在中国银行业的利润收入来源中占比高达80%,为商业银行提供了稳定的利润来源。[1]高额的息差水平使得我国银行业的盈利模式表现为两方面的特点:(1)银行业的利润来源中以利差收入占主导地位,占比高达八成以上;(2)银行业占主导的利差收入中又以大规模的批发零售业务占主体。尽管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纷纷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在零售业务、私人业务、中间业务等非传统业务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和成就,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银行业的传统盈利模式,超过80%的高额息差收入依然是各大商业银行稳定的利润来源,与发达国家高度国际化运作的银行业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除此之外,非利息收入中以科技含量较低的代理、承诺费等手续费收入占绝大部分,非传统型的创新业务、中资银行等都少有涉足,而非利息收入和创新型业务的经营状况与实体经济的联系又较为紧密,这就造成了在经济大环境走低的情况之下银行业依然可以有高额利润收入而不受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

2缺乏与实体经济间的风险共担机制。一般而言,商业银行的主要功能是金融服务,即利用自身的优势特长对资金进行优化配置,因此实体经济创造的价值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是商业银行的“衣食父母”,而中国的实体经济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情况并非如此,二者之间缺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相关机制。这主要源于三方面的原因:(1)银行业的准入垄断性使中国的商业银行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中国商业银行体系中的发展机制、客户特征、人力资源以及经营理念依旧带着“传统信贷模式”的行政特征,中国银行业的准入门槛极其狭窄,虽然目前国家采取了放宽政策,各类商业银行数量不断上升形成一定规模的市场竞争,即便如此,银行机构的准入依然受到政府部门的严格控制,这使得中国商业银行缺乏市场竞争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垄断行业的特征,给获取高额利润提供了有利条件。(2)中国的银行利润与企业经营状况脱节。中国的商业银行还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很多方面仍受“行政壁垒"的保护,即无论在通货膨胀或是通货紧缩的经济环境下,银行业仍然可以保持稳定的利润来源而不受实体经济经营状况的影响。由于市场准入的垄断性造成中国银行业内部缺乏市场性和竞争性,加之政府部门对利率的严格监管造就了中国银行业“垄断性"利润的来源,这样企业的经营状况与银行业之间总有一定程度的脱节,宏观经济环境对银行业的影响极其微小。(3)利率市场化的不完全造成了制度设计偏差。近年来,制度设计偏差造成了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较低。以利率政策为例,一方面,1993 年以来通过多次的存贷款利率调整,我国的存贷款利差逐步拉大;另一方面,我国放开金融机构信贷利率上浮空间,但同时限制存款利率上浮,致使存贷利差持续保持高位,使商业银行坐享丰厚利润。

3资金供给和需求的特殊性。根据一般经济学原理,商品的价格受到市场供需状况的影响,而银行作为虚拟经济的一种,资金是其市场运作的销售产品,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资金供给表现出明显的特殊性:资金的价格受市场供需状况的影响极小,商业银行在保证大量的资金供给的同时享有更多的资金需求,这给商业银行的高利润收入提供了可能。主要的原因有三点:(1)资金供给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由于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由于投资的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极高的相关度,增大投资力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巨大,因此需要保持投资较快增长。由于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转型期,资金短缺的现实格局将会长期存在,[2]而资金又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这就使高额的息差收入成为银行利润的稳定来源。近十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保持着高速的信贷扩张政策,银行业贷款的平均增长速度高达GDP 增速的两倍,这也造就了资金需求高涨情况下中国银行业高额的利润水平。(2)居民长期保持高额的储蓄率。由于受到历史沉积、文化诉求以及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存款一直以来都是中国银行业重要的融资来源之一,[3]这使得中国居民的储蓄率长期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尽管受到近年来同业竞争日趋激烈、投资市场日渐完善的影响,中国居民存款更加趋向于投资化、理财化,居民投资于股市、债市的支出占比逐渐提升,这些因素都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存款成本的增加。对比国际银行业而言,一方面受欧美居民提前消费观念的影响,居民储蓄意识较淡薄;另一方面由于其他投资理财类的金融市场高度发达,银行业的融资存在激烈竞争,造成了中国居民的储蓄率在国际上依旧处于较高水平,居民高额的储蓄率为银行业带来了稳定性、持续性的收入来源。(3)金融市场结构长期以间接融资占主体。我国的市场融资结构一直延续着银行主导型的融资模式,由于中国长期处于资金稀缺性状态,经济高增长必然形成对商业银行信贷的高需求。经过长期的经济发展,我国形成了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市场结构基本格局,而这其中以银行贷款为主导的间接融资占比始终超过80%。尽管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中国金融市场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日趋成熟,但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市场结构依旧没有改变。而间接融资中占主导的银行信贷资产占比为63%,远高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这种金融结构使得个人和企业的资金需求主要通过银行信贷的方式来解决,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维持了一个广阔的市场份额。

4经济上升期的必然结果。一方面,银行的利润高增长是中国经济持续上升过程中实行股份制改革的结果。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商业银行还处在亏损状态,资产质量脆弱,甚至影响到国家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安全。但是通过资产剥离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完成上市等关键性改革,我国的商业银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系,近几年来盈利能力大大提升。[4]另一方面,银行利润的高增长一定程度上是其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承担重要社会经济责任的体现,由于以间接融资为主,我国商业银行在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中扮演重要角色,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商业银行实力不断增强。2011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为1115万亿元,银行信贷资产大都投向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在支撑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也享有了经济发展的硕果。除此之外,由于中国社会经济处于持续上升时期,银行的信贷投向往往倾向于低风险的大型发展项目、企业,而非高风险的微小企业贷款。据统计,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自2006年起就处于持续下降状态,业务风险的降低同样是银行业坐拥丰厚利润的重要原因之一。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

资料来源:根据银监会《新经济》2012年3月刊相关数据整理而得。

四、商业银行高额利润的平抑对策

(一)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要求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一个混合型商业银行体系,而政府不再直接决定资金的分配,合理的银行利润率必须首先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金融自由化与国际接轨。一方面,由于我国尚未实现商业银行的完全企业化,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就缺乏相应的构造基础,应逐步放开票据贴现利率和扩大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另一方面,必须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使企业成为对利率变动反应灵敏的市场主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加快,利率市场化已经成为未来金融业发展的大势所趋,银行必须积极参与金融市场竞争,充分利用优势,不断弥补不足,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盈利能力的提升。此外,还应逐步开放货币市场,进一步加快市场硬件建设。

(二)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规范化市场金融

根据上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的经验,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是实现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银行合理利润区间实现的关键所在。我国在保持银行合理利润率的过程中可借鉴别国先进经验:一方面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金融市场监管机制,按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要求来严格运作,新建一套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应国际环境的金融监管体系,同时选拔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监管人才,实现监管水平的提升和金融市场的规范化运行;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目前资金流动规模大、速度快、缺乏统一开放的金融市场,而短期内利率的大起大落会影响到银行业的生存从而给经济带来危害,因此还必须在开放的经济格局中建立统一、开放、高效、有序的金融市场,[5]通过增强市场利率的联动性来完善资本市场的建设,实现我国商业银行利润区间的合理化。

(三)建立与实体经济间的风险共担机制

由以上可看出,中国银行业的高额利差带来了高利润水平,同时准入垄断性使银行业缺少市场竞争压力,进一步保证了高利润收入的稳定,这就使得与企业之间缺乏风险共担机制,银行赚得高额利润而不顾企业“死活”,不利于金融稳定性和银行业的长远发展。从世界银行业的发展历程和相关历史教训看,必须建立银行业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要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改变银行业的准入垄断性和利率垄断性,进一步开放利率市场,减少对银行业的政策保护,促进其实现全面企业化以适应日趋严峻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银行业自身在发展业务时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经营状况,酌情调整相关政策以解企业“燃眉之急”,将企业的经营情况与银行利润挂钩。

(四)大力发展创新型金融市场

首先,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和衍生工具的快速发展,上市融资、债券承销、资产管理、兼并重组等资本市场业务面临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国银行业必须积极顺应经济发展趋势,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业务作为未来的发展重点,为多元化金融收入来源构筑新的利润增长点,努力打造多元化金融服务。其次,国际同业的经验表明,将议价能力更强的零售业务(包括个人和中小企业业务)作为核心是提升银行盈利能力的关键,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积极创新产品发展及客户营销模式。一方面,在人民币业务上大力拓展中小企业客户基础,加大对符合国家政策的非住房类贷款、银行卡等业务的信贷支持,扩大低成本资金来源的同时降低负债成本;另一方面,在外币业务领域充分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两种价格、不同税率的特点,让有限外币贷款资源优先满足国内贷款需求,充分利用当前经济环境下市场流动性充裕、价格低的优势,以负债业务带动各项业务发展,逐步提升银行盈利能力。最后,还必须合理配置资金和资源,合理分配各种要素间的利益关系,在加快利率改革的同时促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改变银行发展过度依靠利差支撑利润的盈利模式,在进一步改善金融结构的基础上加快各项融资市场的发展,促进国民储蓄向投资化转变。

(五)提升全球金融服务能力

从国际同业的全球发展策略看,亚太地区凭借其经济增长速度快、业务机会众多等优势,已成为国际银行的战略重心,给国际银行业带来了丰厚利润。中国银行业由于地理区位优势,在亚太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海外配置资本金更加容易、便捷,加之海外银团贷款、贸易融资、国际结算和负债业务大部分发生在亚洲,目前中国银行业具备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在借鉴国际同业经验的基础上合理规划业务分部,是我国银行业加快跨境发展、提升全球金融服务力的关键。此外,中国银行业还要关注高利润对我国经济内在均衡发展的影响,在关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着眼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上不断突破,促进建立更加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促进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促进银企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五、结束语

一般而言,银行业高额利润率应该是强劲盈利能力的体现,这受到银行自身存款水平、发展规模、资金状况、是否上市等多方因素的影响。然而,由于特殊的金融环境和金融监管政策,中国银行业近几年高额的利润收入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中国利率市场化不完全体制下的利率管制、金融机构的准入垄断性、银行业高额的利差水平,这都使得银行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和企业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造成了实体经济和金融业之间一定程度的脱节,对中国金融机构未来的发展极其不利。因此,必须不断夯实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基础,通过进一步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发展金融创新、实施综合经营战略等措施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保持商业银行合理的利润区间,以应对日趋多元化的国际环境,实现银行业和企业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润关联,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注 释:

①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最新行业分类标准.

②中国银行业运行报告编写组2011年第三季度运行报告.

③郭田勇,银行暴利超石油是改革滞后无奈选择[EB/OL].中国证券网. http://www.cnstock.com/.

④马常燕.温家宝:中央已统一思想打破银行垄断[EB/OL].人民网. http://finance.people.com.cn/bank/GB/17573802.html.

⑤刘薇.专家称银行业高利润系其融资主导地位所致[EB/OL].羊城晚报-金羊网. http://www.ycwb.com/.

⑥秦龙.商业银行、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J].世界经济情况.2008(5).

⑦解琳英.试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J].今日科苑.2008(16).

⑧兰日旭,张勇强.历次经济危机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量化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3).

⑨张国柱.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5).

⑩王帅林.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武汉商业学院学报.2011(4).

2011年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透视.[EB/OL].百度文库. http://wenku.baidu.com/view/e23a710f52ea551810a68720.html

主要参考文献:

[1]宗 良,王家强.中国银行业与国际同业的优势、差距与对策[J].银行家.2011(11).

[2]张银仓.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转型问题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6).

[3]颜婧宇.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探析[J].经济师,2011(8).

[4]魏革军.客观看待银行利润高增长[J].中国金融,2012(5).

[5]贺 业.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J].中国市场,2011(5).

作者:陆岷峰 陶瑞

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探析论文 篇3:

我国商业银行的SCP分析

摘 要:目前商业银行的竞争局面已发生极大的变化,传统银行业垄断式的竞争局面逐步被打破。本文运用SCP分析法,从商业银行集中度着手,分析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类型,这种逐步走向激烈竞争的市场局面必然要求商业银行进行不同于之前的全新的差别化服务。

关键词:商业银行 差别化服务 SCP分析法

一、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变迁

(一)运用贝恩分析法对我国商业银行集中度及市场结构分析

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上,有三个重要的特征来体现市场结构:一是市场集中度;二是最大公司所占市场份额;三是市场部门进入壁垒。其中市场集中度是反映一国本部门市场垄断程度的重要指标。市场集中度(衡量买者或卖者在市场上相对规模及分布状况的指数)包括集中率、基尼系数和HI指数。以下采用集中率来描述我国商业银行整体市场结构特征。

集中率反映某一市场中份额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计算公式为:CRn=(X1+X2+X3+X4……+Xn)/X,例如CR4=(X1+X2+X3+X4)/X,是银行业市场份额最大的前四位公司占全部市场的份额。选取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这四家商业银行在我国商业银行也是最大的四家商业银行,因此四家的市场份额也就是我国银行业的CR4指标,采用Excel进行逐个计算,计算结果如表1。

将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集中度与表2对照,可以看出,平均总资产市场集中率为71%,属于高集中寡占型;存款和贷款市场集中率则更高,平均在84%和85%,属于极高寡占型;但净利润市场集中率平均水平较低,只占60%,这与四大国有银行资产、贷款和存款等三个非常高的指标的现状是不相符的,这说明我国银行业存款和贷款的垄断程度高,且总资产也大部分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但是高垄断并没有带来高利润,高垄断低利润。

市场集中率趋势CR4的动态发展来看,总资产和存贷款均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表明了我国银行业的垄断在逐渐被打破。存、贷款的市场集中率曲线一直在最上方, 处于较高水平,总资产的市场集中率曲线位于中间,净利润的市场集中率趋势线最低。从变化趋势来看,总资产的市场集中率曲线比较平稳,略有下降; 净利润的市场集中率曲线在2002年以前处于上升趋势,但2002年到2003年是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很大。但在2003 年之后便平稳了。存款和贷款的市场集中率曲线处于平缓的下降趋势。这说明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垄断程度高而绩效低的事实;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已成为国内银行业市场的赢利主体,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银行业目前的进入壁垒的类型

进入壁垒就是阻止外部企业与原有的内部企业进行竞争的因素。中国银行业进入壁垒的类型主要有:

第一,政策性壁垒。《商业银行法》以及相关的经济、金融法规严格界定了银行业的审批,并且禁止商业银行在异地任意开设分支行, 禁止任意扩大营业范围,禁止将分支机构任意升级,禁止抬高或压低资金成本, 尤其设置了严格的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障碍。

第二,产品差异壁垒。中国的银行产品差异壁垒,主要来自居民户的偏好,使得新进入银行不得不以略低的价格卖出相对较少的产品。居民户对原有银行的产品产生偏好的原因有许多, 一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接受后来者往往需要收集产品信息, 而收集产品信息则需付出成本,而这种成本是沉淀成本。信息不对称带来了选择时的高风险,如果该银行不存在地理区位上的优势,一般说来,居民户不会选择后来银行;对于企业来说,原有银行已经与企业建立起了一种双向合作关系, 要让企业重新去选择新银行,交易费用包括时间成本以及人力、物力成本太大。因此对后来银行来说, 由于居民户和企业的这种偏好不得不支付更多的费用。

第三,绝对成本壁垒。一是由于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父爱主义”,国有银行得到的资金成本低。二是国有银行总能从“父亲”那里获得资金支援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以此减低成本。三是进入方面的法律限制和政府政策,也导致寻租行为日渐频繁,后来者不得不想方设法通过政府核查,带来了高额的寻租成本。这就使国有银行产生类似于专利的绝对成本优势。

第四,规模壁垒。一是当由于规模经济的原因使大银行比小银行更有效率时, 筹集资金来建立这样的银行就可能给新银行提出难题。另一方面,如果新银行选择规模较小的方式进行生产, 由于达不到规模经济,成本必然高于在位者银行。

从以上可知,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一直在适应国际大市场的趋势下不断改善自身,但是我们还要看清在现在这个阶段下我国商业银行集中度还是比较高,进入壁垒重重,严格阻碍了市场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二、我国商业银行差别化服务分析

以前商业银行在社会中更多的是体现社会效益、服务大众, 更多的是对大众提供免费的服务, 从而也就造成了早期的商业银行对存款100 元和100 万元客户的相同服务。而现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趋势则要求商业银行转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 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未来商业银行的利润将大量来自于个人业务, 这和过去利润绝大部分来自对公业务不同。这是从西方商业银行发展得到的经验, 这也是银行业不断发展的趋势。随着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存贷差逐渐的减少, 传统的银行业务盈利受到影响。并且由于优质企业融资渠道较多, 可以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来进行融资, 使得优质企业对银行的资金要求减少, 这是许多现代银行转移服务重点的原因, 也是商业银行提高自己核心竞争力的要求。

为了巩固和发展优质客户群体, 优化个人客户结构,很多商业银行提出了差别化服务的目标,商业银行“降低身份”对给其带来巨大利润的客户以更优质、更全面的服务, 以此来留住老客户和吸引新客户。 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差别化服务许多仅仅只是以客户的存款余额作为划分客户等级的标准。这种单一的存款模型,不仅无法满足高低端客户不同的金融服务需求,还造成银行对客户的认识不全面,不到位,没能做到对客户的综合评价,结果可能会未充分挖掘出客户本身的价值。

在差别化服务的实践上也存在很多不科学的地方,一些银行虽然也提倡差别化服务,但其核心理念是以银行帐户、客户交易额度而非客户类型为标准来区别服务手段和内容的,这就无疑使一些小额储户顿生歧视感。而与之对应, 国内外银行在这方面的主要差距在于客户信息的挖掘分析能力。

国内银行业从80 年代初就开始了客户信息的收集工作,但最初的客户资料比较简单,只包括客户的姓名、帐号、资金结算等与银行业务紧密相关的信息, 而且大部分客户信息至今仍处于闲置之中,银行对客户的行业特点、业务规律仍知之甚少,客户信息的价值并未被开发出来。

三、我国商业银行差别化服务创新取得的成效

在差别化服务创新上,为了制定出更符合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的投资策略,银行管理机构呕心沥血力求达到顾客满意。商业银行发展了以下几种评价模型: 存款评价模型、贷款评价模型、卡消费贡献模型、外汇买卖积分评价模型、贡献度模型、风险度模型、满意度模型等来鉴定哪些客户应当作为以后有潜力进一步发展的优质客户。还通过客户购买金融产品的多少来指定客户经理为其指定专业的投资策略,在为客户获利的同时银行业也获得了额外的收益,达到双赢。

为弥补我国银行业对客户信息采集、挖掘分析能力不足,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简称CRM)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方式引入我国商业银行差别化服务的实践中。CRM 对于客户信息的整合集中管理正是充分体现出将客户作为企业重要资源的管理思想, 完全契合了银行业从“以资金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运营模式的转变,因而理所当然地成为银行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而CRM系统早在国外进行了十分广泛地应用。不少国际知名银行如花旗、汇丰、摩根等都是成功的客户关系管理的受益者。但CRM 系统在我国, 特别是金融行业的关注度非常高,但应用较少,属于起步阶段,截止到2011 年末,在我国130 多家商业银行中建立起CRM 系统的不足20 家。从这点来看,我国银行业应加大力度致力于CRM系统的学习和应用,为差别化服务提供坚实的硬性基础。

在有效鉴定出重点客户和潜力客户后,商业银行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差别化服务,比如派出专职客户经理, 提供细致入微的贴身服务,除满足客户的日常所需,还第一时间将利率调整、债券基

金发行、股市变化等金融信息以及有关行业信息告知客户,主动提供理财方案,集中银行资源帮助客户做大做强,进而为自己培养出稳定的优质客户群。对大众客户以及一些小额存取款和种类缴费业务,各网点则发挥大堂经理的作用,引导客户使用自助设备,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以建设银行为例,为了让客户了解更多的有关金融及投资方面的知识,建设银行各支行等定期组织投资方面的沙龙、讲座等集体活动,现场回答客户提出的问题。另外建设银行还专门设立财富中心,不仅为优质客户提供一整套专业的投资等金融服务还组织一系列非金融服务包括为子女出国等进行教育培训的高端的沙龙、讲座等等。此外还对优质客户提供精美的杂志,通过自己的杂志来宣传银行的理念和金融产品。

所有这些与客户的密切交流在无形中影响着优质客户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客户经理等专业人员还会定期对优质客户进行维护,更多的了解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更适合的投资策略。这种差别化的服务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新,一种提升,一方面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创造了银行利润的增长点,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1]汪来喜.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的路径变化和应对方略[A].问题探讨,2009 年第6 期(总第359 期).

[2]国际.我国商业银行集中度和市场结构分析[A].南方金融,2007年第2 期(总第366 期).

[3]国庆.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分析及优化对策[A].长白学刊,2007年第90期.

[4]左元亨.我国商业银行差别化服务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年5 月第9 卷第5 期.

[5]庞然,侯阳.浅析我国商业银行差别化服务[B].商业研究,2004P14 总第298 期.

[6]曾进.商业银行竞争态势分析[A].财经论坛,2008年第20期.

作者:孙丽兵

上一篇:拓展式体验活动职业素质论文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中校园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