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七大的意义分析论文

2022-04-27

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实现了党员先进性建设在动力机制、互动机制和长效机制上的制度创新。关键词:共产党员;先进性;党性分析;制度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的建设要以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这是对十六大以来形成的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的高度理论概括和升华。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习十七大的意义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习十七大的意义分析论文 篇1:

N市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的现状调查

【摘要】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从N市三个不同区域的六所幼儿园中收集的60份观察记录样本进行了内容分析。结果发现,N市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各有优势;不同教龄幼儿教师观察记录除介入指导这一维度外,不存在显著差异;同一幼儿园的教师观察记录具有较大的同质性;幼儿教师观察记录的优点与问题并存。

【关键词】幼儿教师;观察记录;现状

一、问题提出

观察了解幼儿是教师完成教育工作的前提,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前提,因此观察记录作为观察和了解幼儿的一种有效的和普遍的途径,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蒙台梭利认为:“为了建立一种自然而合理的教育方法,必须把人作为个体进行大量的、精确的、合理的观察,重点是观察一个人幼年时期的情况。”观察记录不仅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还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Carole Sharman,Wendy Cross及Diama Vennis充分肯定了观察儿童的重要性,他们提出:“观察是一种能够帮助你了解你所照料的孩子、让孩子受益的工具。”Warren R.Bentzen认为:“如果没有观察能力,我们将无法或者难以有效履行保育者、看护者、早期教育者、家长的职责。”我国学者对观察和记录的形式都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列举了一些常见而有效的观察记录方式,但是缺少对各个类别观察记录方式优缺点的比较和深入的探讨,对开展观察记录基本方法步骤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观察记录的环节;对观察记录价值作用的研究主要是关注对于幼儿发展的价值,且主要偏向于观察记录对幼儿评价的作用探讨,也有部分学者探讨了观察记录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针对观察记录问题的探究中,大多数学者关注的是观察记录文本层面和幼儿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即较为关注其表面存在的外显问题,而较少关注其实质的内隐原因。此外,已有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对幼儿教师观察记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的探究,即倾向于探究观察记录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和“怎么做”,较少关注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即关于“为什么”探讨较少。

综上所述,从研究的整体内容上看:已有研究内容的面涉及得比较广,既有对观察记录形式的探讨,也有对观察记录基本方法步骤的研究;既有对观察记录价值作用的分析,也有对观察记录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探究。但是已有的研究内容中缺少对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现状的调查研究,缺少对教师观察记录文本的细致分析和理论化的概括。从研究的角度来看:首先,已有的研究大多为幼儿园一线工作者的经验总结,即大部分对观察记录的探讨仅局限于经验层面,缺少理论的梳理和实证性的研究。其次,已有的关于观察记录的研究集中于关注教师运用观察记录法,侧重观察记录对评价幼儿的作用,而没有更多地聚焦于对观察记录文本本身的分析。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者对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的初步了解,观察记录一般有针对集体教学活动的观察记录和针对幼儿自主活动的观察记录。本研究调查的观察记录主要指针对幼儿自主活动的观察记录,以便更加有针对性地了解观察记录的现状。

本研究的样本来自N市三个不同区域的六所幼儿园,每个区域抽取两所幼儿园,公办私办各一所。研究者将从每所幼儿园中随机抽取10位幼儿教师的观察记录,共收集60份观察记录样本。

2.研究过程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和访谈法,对60份观察记录文本进行内容分析,对三所幼儿园的七位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进行了访谈,以辅助对观察记录存在问题和原因的分析。

内容分析法的内容抽样工作包括两个步骤,一是界定总体,二是从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本研究采用来源抽样和单元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从N市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幼儿园抽取观察记录的样本。

研究者在设计分析维度及体系的过程中,首先熟悉、分析有关观察记录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初步的分析维度,然后试用,了解其可行性、适用性与合理性,之后再进行修订、试用,直至发展出客观性较强的分析维度为止。研究者在此基础上确定分析单位及范围,本研究中的主要分析单位为幼儿教师的每一份观察记录,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为段落或句词。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N市幼儿教师观察记录的总体状况

研究者以每篇观察记录为分析单位,将来自六所不同幼儿园的教师观察记录进行编码,并针对观察记录样本的内容设计了七大分析维度,分别是:观察时间、观察地点、观察目的、观察对象、观察过程记录、教师分析反思和相关教育措施。针对观察记录样本的结构形式设计了五大分析维度,分别是:观察记录的表现形式、观察记录的格式、观察记录的篇幅、观察记录内容表述清晰度和观察记录结构完整度。除了大分析维度的划分,在部分大的分析维度下还下设了小的分析维度,特别是观察过程记录,教师分析反思和相关教育措施这三大核心维度。观察记录内容和结构形式的一级维度共计十二项,二级维度共计三十项,三级维度共计三十一项,以求比较具体和全面地统计和了解N市幼儿教师的观察记录内容和结构形式状况。

1.观察记录内容各维度的状况

(1)观察时间

教师在进行观察记录时都会记录观察时间,但是对观察时间的记录差异较大,有的教师记录得很具体详细,例如2014.9.11,11:30-11:50,不但有具体的日期,还有观察的具体时间段,能使人知道幼儿这一行为发生的持续时间。而有的幼儿教师对时间的记录则较为模糊,例如2014.12.10,只能知道是哪一天记录的。通过对样本的频数统计,观察时间具体的样本占比为25.00%,而观察时间模糊的比例为58.33%。此外还有16.67%的观察记录中是没有观察时间的。

N市幼儿教师在进行观察记录时大多倾向于只记录行为发生的日期,而未关注具体的时间段。教师之所以会较少关注观察幼儿的具体时间段,排除一部分教师作了现场记录忘记写上具体时间的情况,部分观察记录很有可能是后期补写的。

(2)观察地点

幼儿行为发生的地点无外乎室内和室外,室内主要包括教室、活动室等,而室外则主要是操场或其他户外活动场地等。从对样本的数据统计结果来看,在室内进行观察的优势明显,75%的N市幼儿教师选择在室内对幼儿进行观察。

(3)观察目的

大多数幼儿教师在写观察记录时会写上观察目的,比例为80%,但是在文本的阅读中也发现有少部分的教师是不写观察目的的。进一步研读发现,教师是否写观察目的与观察记录的格式要求有关。教师在写观察记录时,是否写观察目的主要受观察记录表格式的限制,自主选择性并不大。

(4)观察对象

通过对分析维度的统计,幼儿教师更倾向于观察个别幼儿,所占比例为66.67%,而观察小群体幼儿的比例只有33.33%。对个别幼儿发生的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可能更容易操作,且针对性更强。但是观察小群体幼儿行为的观察记录同样具有较大的教育价值,可以真实地了解幼儿与同伴的互动情况,从中可以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语言发展等进行客观地、有对比性地了解。

(5)观察过程记录

N市幼儿教师在进行观察记录时主要关注的幼儿行为类型有:身体动作类、艺术创作类、儿童游戏类、科学探索类,社会交往类和师幼互动类六大类。在这六大类中,儿童游戏类占的比例最大,为48.33%,艺术创作类和社会交往类都是11.67%,身体动作类和师幼互动类同为10.00%,科学探索类只占了8.33%。

儿童游戏类是N市幼儿教师进行幼儿行为观察时的重点,而其他几大类占的比例都不大,在10%左右,科学探索类占最少。此外,从N市幼儿教师在观察过程中涉及的幼儿发展领域来看,教师关注的幼儿行为表现涉及幼儿发展的各个领域,分别对应《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其中涉及社会这一领域的比例最大,为48.33%;语言领域次之,为26.67%;健康和艺术领域同为23.33%;比例最低的是科学领域,为15.00%。

由此可见,幼儿教师关注的幼儿行为是多方面的,涉及了各个发展领域,但是教师关注最多的还是社会领域,包括幼儿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等发展内容。在对样本统计时还发现,在教师记录的幼儿行为表现中大多会涉及多个发展领域,只涉及单一的发展领域较少,这不仅说明了教师对幼儿行为的记录是多角度的,也体现了五大领域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特点。

(6)教师的分析反思

首先,大多数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行为进行分析时没有参照标准,只是根据幼儿的行为进行一些自己的理解和解读,所占比例为73.33%。但是同时也有少部分教师能够参照一定的分析维度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分析,主要表现为以表格式的分析维度来辅助分析,从幼儿发展的不同层面分层次地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分析两大类,所占比例为25%。在统计中还发现,有的教师已经能够参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解读,占总样本的1.67%。虽然在分析中有参照标准的样本占的比例不算高,但是也能看出N市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行为进行分析时已不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了。其次,教师在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分析时一般都有分析的切入角度,主要有以下四大类:从对幼儿的主观印象分析,从幼儿的发展水平分析、引申到某类普遍现象分析、从幼儿的行为表现和特点来分析,占的比例分别为:26.67%、21.67%、15.00%和60.00%。

N市幼儿教师在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时多是针对幼儿具体的行为表现和特点来展开的,这是一种比较有针对性的分析方式,但是这种切入角度的分析也多是就事论事,大多是教师对幼儿行为所产生原因的猜测或经验性理解。此外,数据也显示了教师在分析理解幼儿行为时存在受主观性影响,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7)相关教育措施

N市幼儿教师的观察记录表在后半部分都有关于措施的一栏,教师会针对幼儿的行为表现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以契合幼儿当前的发展需要。措施的类型主要有:环境材料的改变、教师行为的转变、教学策略的调整、同伴互助、师幼互动和交流五大类。

在这五大类中,教学策略的调整是教师最为常用的教育措施,即教师选择通过集体教学活动来为幼儿的发展搭建支架,这一类占比为45.00%。此外,一对一的师幼互动交流也是幼儿教师较多采用的一种方式,占比为40.00%,这一方式有助于教师对观察的幼儿采取更为有针对f生的措施。环境材料的转变和教师行为的转变占的比例分别是28.33%和26.67%,可见这些措施也是幼儿教师经常采取的,体现了教师为促进幼儿发展做出的调整和回应。采取同伴互助的方式来促进幼儿的发展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因为同伴是幼儿成长的重要他人。N市幼儿教师对这一措施的使用并不多,只占了总样本的3.33%。其次,这些教育措施的性质也各有不同。有的措施空泛,没有实质的意义,比例为11.67%;有的措施内容混乱,混同了其它内容,比例为11.67%。当然,大部分的教育措施还是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占的比例分别为:78.33%和60%。

2.观察记录结构形式各维度的状况

(1)观察记录表现形式

N市幼儿教师的观察记录在表现形式上较为丰富,既有纯文字的文字表述式,也有图文并茂式。而文字表述式中也各有不同,既有按照一定格式在记录表上进行文字记录的表现形式,也有按照教师自己的逻辑娓娓道来的教育故事。尽管N市幼儿教师的观察记录在表现形式上丰富,但是从对分析维度的结果来看,文字表述式是N市幼儿教师观察记录的主要表现形式,占到了70%;图文并茂式占到了30%。

(2)观察记录格式

研究者发现绝大多数的观察记录是有固定格式要求的,占比是96.67%,只有极少数的观察记录没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从获得的样本来看,有固定的格式要求的样本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传统式:主要部分由幼儿行为记录、行为分析、采取措施三部分构成。采用这种形式的观察记录往往会先描述幼儿行为发生的过程或事件经过,接着教师会对幼儿的行为进行一定的理解和分析,寻找幼儿行为发生的原因或反思自身,最后教师会针对幼儿的发展状况和对幼儿的分析理解,提出若干条措施建议。采用这一方式的观察记录共有37篇,占到总样本量的61.67%。

传统变式:这种变式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由案例采集(图片)、观察实录(文字)和思考与分析三部分构成。一种由观察实录(实录+照片)、分析(理解、措施、疑惑)两部分组成。这两种变式的共同特点是将传统的横向分区的表格转换为纵向分区的表格,即将实录与思考分析在表格中对应起来。教师会在观察过程中拍摄照片,记录幼儿活动的过程,并用文字描述详细介绍幼儿的行为表现,对图片中的信息进行补充。由于整个表格中图片、实录和分析是对应的,因此教师在思考分析时会出现针对幼儿的行为表现分段来思考的情况。传统变式的观察记录占到总样本量的23.33%。

故事叙述式:主要由“这里发生了什么”“这里发生的学习是什么”“接下来怎么办”三大核心部分构成,以讲述教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大多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这一类形式的观察记录只出现在N市B区的一所公办园中,占总样本量的15.00%。

从样本的格式表现来看,传统式是主流,被大多数幼儿园所采用。传统式较为固定和容易掌握,便于教师操作,而新格式的出现也说明了N市幼儿教师的观察记录呈现出尝试和变革的趋势。

(3)观察记录的篇幅

关于N市幼儿教师观察记录篇幅的统计结果显示,500至1000字的篇幅占的比例最大,为56.67%;篇幅超过1000字占的比例最小,为18.33%;500字以内的篇幅占的比例为25.00%。

500字至1000字的中等篇幅是幼儿教师所青睐的,既能较为清晰地记录和分析幼儿的行为表现,也能减轻教师工作负担。

(4)观察记录内容表述清晰度

多数幼儿教师在表述时能够做到清晰地表达观察记录各个部分的内容,占比为60.00%。同时研究者也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在表述时容易出现表述混乱的问题,占比为40.00%。这些混乱的表述体现在观察记录的形式和内容上,出现表述混乱的类型主要.有:观察目的表述不完整,出现没说完整的半截话;实录与观察目的不符,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分析与记录的内容不匹配。

(5)观察记录结构完整度

N市的幼儿教师基本上都能保证观察记录文本的完整记录,即每一部分都有相应的说明或分析,而不是有空缺的、没有分析的部分,占比为93.33%,只有极少一部分的教师在写观察记录时会出现记录不完整的问题。通过对文本的阅读,研究者发现这种记录不完整的表现形式也是隐性的,并非很明显的出现空白。例如有的幼儿园将教师的理解反思和相应改进措施合并为“分析”一大类,而教师在实际观察记录后,只写了自己对幼儿行为的一些理解,却没有写措施等。看似这一部分是完整的,但是仔细阅读即可发现缺少一些应有的内容。

(二)N市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的比较分析

1.公办、民办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的比较

在对分析维度表进行统计的过程中,研究者分别统计了公办园和民办园教师观察记录的频数和百分比,发现来自两类不同性质幼儿园的教师观察记录在某些维度上的频数和百分比相差较大。为切实了解不同性质幼儿园的教师观察记录是否在观察记录内容和结构形式的各个维度方面存在差异,研究者采用SPSS处理分析数据,对60份观察记录样本进行编码,对观察记录内容和结构形式的维度进行赋值和输入。这些维度包括数据化处理过的十八项一级和二级维度,以便于赋值和输入,总体代表了观察记录内容和结构形式方面的十二项一级维度。在对分析维度进行赋值输入的基础上,研究者以幼儿园性质为因子进行了差异显著性检验,以便了解不同性质幼儿园的教师观察记录是否在内容和结构形式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统计分析显示:N市不同性质幼儿园的教师观察记录在观察时间、教育措施类型丰富度、教育措施质量、内容表述清晰度、结构完整度这五项维度上的P值都小于0.05,说明在α=0.05显著性水平下,公办和民办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在这五个方面存在差异。其余十三项维度的P值都大于0.05,因此在α=0.05显著性水平下,公办和民办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在这些方面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对于存在显著差异的五项维度,结合分析维度表的频数和百分比统计可知,在观察时间方面,民办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比公办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具体得多,而公办幼儿园在其余四方面要优于民办幼儿园。其余不存在显著差异的十三项维度说明了N市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在大部分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2.不同教龄幼儿教师观察记录的比较

研究者根据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结合研究的实际样本量,将样本中N市六十位幼儿教师教龄划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四年及四年以下教龄,四年以上教龄,相对应的人数分别为33人和27人。同时,研究者根据分析维度的分类,分别选取和归纳出观察记录的十二项维度,以教师教龄为因子进行了差异显著性检验。这十二项分析维度在内容方面主要围绕观察过程记录、教师分析反思和相关教育措施这三大核心分析维度,而除去了观察时间、地点等维度,在结构形式方面也有选择性地采用相关维度,使这些维度更能凸显教师在观察记录能力方面的差异。

由于样本总量为60份,研究者在对样本进行编码的基础上,采用SPSS处理数据,将相关的维度与样本的编码相对应,分别进行赋值。以“教师教龄”为因子,其余十二项维度为因变量,利用SPSS分析。

结果显示,教师介入指导这一维度,P=0.031<0.05,说明在α=0.05显著性水平下,不同教龄的教师观察记录在教师介入指导上存在差异。其余十一项维度的P值都大于0.05,说明在α=0.05显著性水平下,不同教龄的教师在这些方面并没有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显著性检验的结果表明,教师随着教龄的增加,教育教学经验不断丰富,在关注的行为类型和参照标准及分析切入的角度等方面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一研究结果可以说明N市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记录能力并不随教龄的增长而得到提高,亦或可推论N市幼儿教师的观察记录质的方面的提升尚未得到足够重视。

四、讨论

(一)公办、民办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各有优势

通过对N市不同地区、不同办园性质的幼儿教师观察记录的抽样调查,研究者发现公办幼儿园教师和民办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记录各有优势。公办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的一个优势在于教师提出的相关教育措施,不论是这些教育措施类型的丰富度还是教育措施的质量,N市公办幼儿园教师在观察记录中提出的措施都好于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公办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的另一个优势是内容表述清晰度和结构完整度方面优于民办幼儿园。同样,民办性质的幼儿园也有自身的优势。首先,N市民办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记录在形式上比公办幼儿园丰富,各种类型并存。其次,在某些具体的内容方面也比公办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记录要细致。例如在观察时间上,民办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比公办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具体;在观察过程记录中,主观性词语出现的频率,民办幼儿园低于公办幼儿园;分析时有参照标准的也是民办幼儿园较多。此外,差异显著性分析的结果也表明N市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记录在大部分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存在差异的维度也是各有优势,由此可见,幼儿园的性质并不是影响教师观察记录的重要因素。

(二)不同教龄幼儿教师观察记录除介入指导这一维度外不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者根据收集到的观察记录样本,结合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将N市幼儿教师教龄划分为两大类。根据对观察记录内容和结构形式的分析维度,研究者从中选取了十二项维度与教龄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这些维度涉及观察记录的内容和结构形式方面,涉及内容方面的维度又主要围绕“观察过程记录”“教师分析反思”“相关教育措施”这三大核心内容。差异显著性结果表明,N市不同教龄的幼儿教师观察记录除了在教师介入指导上存在差异,其它十一个方面都没有显著性差异。对于存在差异的“教师介入指导”这一维度,虽然数据分析显示存在差异的,但是访谈中几位教师对于在观察过程是否介入幼儿活动的回答内容几乎相同,认为一般应客观地观察,但当幼儿遇到没办法解决的问题,教师有必要介入。而其它十一项没有显著差异的维度,说明了N市幼儿教师观察记录不会随着教师教龄的增长而出现显著变化,幼儿教师观察记录能力并没有像其它专业能力一样,随着教师专业成长而不断提升和改善。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N市幼儿教师在观察记录能力上存在的普遍不足。

(三)同一幼儿园的教师观察记录具有较大的同质性

通过对收集到的样本文本进行分类整理,研究者发现虽然每一份样本都各具特点,但是来自同一所幼儿园的样本具有较多的相同特点。首先,从观察记录的结构形式上来看,同一所幼儿园的教师观察记录基本上是用相同的观察记录表来写的,因而格式是统一的。这种统一表现在表格的形式和书写方式上。例如来自N市J区公办园的观察记录都是文字表述式的、手写稿的观察记录表格。而来自N市X区民办园的观察记录基本都是图文并茂式的、电子打印稿的观察记录表格。由于表格格式的影响,因而在篇幅上也是大致相同的。其次,从具体的观察记录内容上来看,同一所幼儿园的教师在分析幼儿行为表现时具有相似的分析模式。例如来自N市J区一所民办园教师的10份观察记录样本中,有6份样本中教师在对幼儿行为进行分析时开头是对幼儿平时印象的描述,大都是从对幼儿的主观印象切入,分析模式十分类似。而另一所来自N市G区的民办园中的教师在分析幼儿行为时大多会有相关的分析维度表或参照标准。同一幼儿园的教师观察记录在结构形式和分析内容上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一方面是因为园方一般会有统一的格式要求,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因为教师的观察记录会相互影响。为了解这一现象产生的具体原因,研究者在后期的访谈中也向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询问了相关情况,并证实了研究者的猜测。幼儿园出于管理的需要,大多会对教师观察记录有统一的格式要求。此外,幼儿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也是一个影响因素,特别是新手教师会时常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久而久之容易形成相对稳定的模式。

(四)N市幼儿教师观察记录的优点与问题并存

N市作为幼儿教育水平较高,有丰富教育资源的城市,其幼儿教师的观察记录也显示出许多优点。从观察记录文本来看,N市大多数幼儿教师的观察记录结构完整,并且能根据规范的格式要求进行比较具体的观察和记录。其次,大多数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行为进行分析和理解时能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和特点分析。最后,大部分幼儿教师提出的教育措施是具体和有针对性的。从观察记录者层面来看,观察记录者表现出乐意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态度,这对于不断改进N市幼儿教师观察记录是一个积极的促进因素。虽然教师的观察记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教师们能够意识到这些问题,并且愿意将观察记录工作做好。从相关管理者来看,幼儿园管理者都能够意识到观察记录的重要性,且采取一定的方式对教师的观察记录进行管理,不会对本园教师的观察记录不闻不问而放任自流。当然,N市幼儿教师的观察记录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观察记录文本存在问题,虽然整体看上去完整而充实,但是仔细阅读可以发现观察记录的每一部分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例如观察记录中“观察目的”这一类,凡是观察记录表上要求填写的,教师都会写上她们认为本次观察的“目的”,但是这些“观察目的”中真正能称得上是“目的”的只有35.42%,许多教师写的“观察目的”实际上是教育目标或观察主题。除此之外,关于观察记录文本组成的三大核心部分:观察过程记录、教师分析反思、相关教育措施中存在的问题就更多了。其次,观察记录者幼儿园相关管理者层面上也都有不同程度的问题,例如教师对观察记录的认识、对于观察记录法的掌握等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责任编辑 何锋)

作者:臧蓓蕾

学习十七大的意义分析论文 篇2:

党员先进性建设路径的创新:党性定期分析制度

摘 要: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实现了党员先进性建设在动力机制、互动机制和长效机制上的制度创新。

关键词:共产党员;先进性;党性分析;制度创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的建设要以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这是对十六大以来形成的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的高度理论概括和升华。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关键在于党员的先进性建设,而党员的先进性与党性是有机统一的,党性决定先进性,先进性是党性的功能体现。江泽民指出:“共产党员增强党性,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1]

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党性修养规律的基础上,创造了党性修养的新方法——党性分析。最早提出并实行用党性分析的方法来加强党员党性锻炼的是中央党校。1997年,中央党校在干部培训中决定推行党性分析方法,以实现中央关于把党校办成党性锻炼的熔炉的要求。此后,中央党校的这一经验在全国党校系统迅速推广。2005年开始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第二阶段即民主评议阶段,明确提出了党员进行党性分析的要求,使这一作法扩展到党的各级组织。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建立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不但将这一经验制度化,而且凸显了定期分析党性的重要性。党性定期分析,就是要求共产党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党章为标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分析方法,定期分析自己在保持先进性方面的不足之处,并在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帮助下,找出问题的根源,制定整改计划并进行相应整改的这样一个自我剖析、自我完善的过程,达到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目的。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实现了党员先进性建设路径的以下三大创新:

一是党员先进性建设动力机制的创新。

党的十七大特别强调要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建立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在党员先进性建设路径上实现的一个重大创新,就是特别鲜明地突显了党员自身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传统的党建方法对党员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一般是以上级组织发动群众运动的方式来推进党的建设,是一种典型的外在动力机制型建设。历史证明,这种党建方法尽管在一定时间内起到过良好的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党员的素质。长期下去,这种动力机制的作用会逐步衰退,使党员失去参与先进性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党性定期分析制度的创新就在于,它是以内在的动力机制来推进党的建设的。这个内在的动力机制,就是以党员为本,党员以主体的身份、高度的忠诚感和责任感来参与党的建设。在党性分析过程中,党员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强烈的主体意识、党员意识,激发起党员自我剖析、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内在动力,从而使党员做到坚持理想信念、坚持勤奋学习、坚持党的宗旨、坚持勤奋工作、坚守党的纪律、坚持“两个务必”、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真正达到从本质上提高党员素质的目的。可见,与传统党建把党员当成党的建设的客体不同,党性分析制度还原了党员的主体地位,让党员以主人翁的高度责任感来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强化对党的归属感,积极参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从而实现对党员本质的改造,推进党员先进性建设。

二是党员先进性建设互动机制的创新。

在党员先进性建设中,协调好党组织、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三者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党组织、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三个基本要素,这三者有着明确的功能定位。党组织是党员先进性建设的政治领导核心,是先进性建设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不走弯路、错路的政治保障;党的领导干部是先进性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先进性建设中发挥着骨干和带头作用;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实践主体,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成果,最终要通过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实现党组织、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这三者在其中的功能定位,关键是要有一个能够使三者实现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的机制。只有通过这个机制使三者互动起来,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来推动党的先进性建设,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就是这样一种机制,它是对传统的自上而下单向灌输式的党性教育方式的创新。党性定期分析,就是在党组织的政治领导下,由党的领导干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党员以主体身份积极进行自我剖析的一系列活动。党性分析的具体实施主要有三个阶段:首先,党员对照党性要求进行自我分析,这是整个活动的基础和前提。这个方面特别要注意的是党员的自觉意识,即在进行自我分析的时候,党员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客观地剖析自己。如果党员的自觉意识不到位,党性分析很可能就会流于形式。从本质上来看,党性自我分析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批评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与自身的错误倾向作斗争的过程。党员通过深思熟虑,在深刻剖析自己思想的基础上撰写党性分析材料,分析不足,找出根源,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而后,进入由党的领导干部组织进行的民主评议阶段。党性分析离不开民主评议,民主评议是党性分析的关键。民主评议从实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批评,这是与自我分析阶段的自我批评相对应的,二者的结合其实就是我们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在新时期的表现形式。民主评议通过党内同志之间坦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帮助党员全面准确地了解自己的党性状况,这不仅能使党员的党性分析更为客观,而且还能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最后,进入党组织对党员的党性分析进行评价和总结阶段。在结合党员自我分析和民主评议的基础上,党组织根据党员在日常工作中的表现对其撰写的党性分析材料以及提出的整改措施提出具体的意见,然后通过领导干部反馈给党员本人,并由领导干部监督党员落实整改措施从而达到党员先进性建设的要求。这样,就实现了从党组织到领导干部再到党员个人三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和良性循环。由此可见,在党员党性定期分析过程中,党组织主要发挥政治领导核心作用,领导干部要重品行、讲党性,起表率和监督作用,党员个人要以先进性建设主体的态度进行认真严肃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剖析,发挥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就这样形成了三位一体的互动格局,给党员先进性建设以强大的推动力。

三是党员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的创新。

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既是一以贯之的,又是与时俱进的。”[2]一以贯之的是原则和本质,与时俱进的是内涵和要求。原则和本质就是党的阶级基础、指导思想、根本宗旨等,这些是立党之本,要一以贯之,绝不能动摇。内涵和要求就是世情、国情、党情对党的先进性的具体要求。党的先进性具有与时俱进的属性,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同实现党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起来。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总是不断向我们党提出新的要求,也给党的先进性赋予新的内涵。这就决定了,“一个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3]。因此,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主题,这就向全党提出了建立保持党的先进性长效机制的课题。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就是党员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的一项制度创新。首先,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随着党的历史任务的变化,党的政治路线也会与时俱进地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保证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政治路线的变化决定了党性具体内涵的相应发展,而党员党性的定期分析,就要与时俱进地体现党性具体内涵的发展并使之内化为党员的思想意识,转化为党员的实际行为。其次,党性作为一种意识是可变的。党性可以从无到有,也可以从有到无;可能由强变弱,也可能由弱变强。无产阶级的党性作为一种先进的意识,可以通过党的教育培养和党员的锻炼修养成为党员的内在素质。相反,忽视党性的锻炼和修养,失去了政治上鉴别是非的能力,丧失了对腐朽思想的抵抗力,党员的无产阶级党性就可能逐步削弱。还有,党性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会在后天的实践中自然形成,而是要在党的领导和指导下,经过一个自觉的、长期的、艰苦的锻炼和修养过程才能达到,这就使得经常性的党性分析成为必要。党性分析的过程,就是党员党性化的过程,就是党员进行党性修养和锻炼的过程,就是党员查找自身与先进性差距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加强党性、保持先进性的过程。

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通过对党的“五大建设”的有效衔接和有机整合,在建立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等“五大建设”的灵魂,而“五大建设”是先进性建设的载体和依托;先进性建设是主线,“五大建设”是先进性建设的具体展开。要建立保持党员先进性建设的长效机制,就体现为构建能够整合“五大建设”的长效机制。党员的定期党性分析,对于推进党的“五大建设”就具有这样的作用。在思想建设方面,党性分析要求党员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高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用触及思想不怕痛的剖析力度,努力挖掘自己在思想认识与理论武装上与党的先进性要求存在的差距及其思想根源,撰写党性分析材料,提出相应整改措施。可见,党性定期分析的过程,就是党员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用于武装自己的过程。在组织建设方面,党性定期分析促进了党组织、领导干部、党员三者之间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使党的根本组织制度——民主集中制得到巩固和发展。它不仅加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更使全党团结一致、充满活力。在作风建设方面,党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形式和直接体现。定期分析党性,就是为了不断增强党性、端正党风。在党性分析中,领导干部要带头撰写党性分析材料,起到表率的作用;每个党员都要通过党性分析,查找自己在密切联系群众、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方面存在的不足。在民主评议阶段,党员和群众都可以提出建议和批评意见,帮助党员干部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并完善整改措施,这些都将有利于纠正各种党内不正之风,促进党的优良作风的发扬光大。在制度建设方面,党性分析工作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党员个人进行自我分析、撰写党性分析材料、党员群众进行民主评议、党组织做出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列入党员考核要求等几个主要环节,使党性定期分析成为一个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过程。党性定期分析的每一个环节都已经或正在形成具体的规章制度,从而使党性分析的操作性更强,实践意义更大。在反腐倡廉建设方面,党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风又是党性的外在表现。腐败虽然直接表现为党风的恶化,而实质则是党员党性原则的丧失。党性分析的目的,就是要使党员增强党员意识,牢记“两个务必”,坚持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危机意识,始终保持先进性。坚强的党性有利于从源头上防止腐败,也有力地支持广大党员干部同各种腐败现象做坚决斗争。所以,党性分析既有利于反腐,更有利于防腐,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的有效方法。可见,党性分析制度有机地衔接了党的“五大建设”,使“五大建设”在党性分析中相互融合,形成强大的合力,有力地推动党的先进性建设。而且,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对“五大建设”的这种整合和汇聚不是一时性的,而是一种定期的制度,这将使党的先进性建设获得长效的制度化保障。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77.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07-02(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16.

责任编辑:王清明

作者:胡国喜

学习十七大的意义分析论文 篇3:

上海自贸区企业所得税减按15%征税的可行性研究

[摘 要]本文基于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与广州南沙、珠海横琴、深圳前海三个经济试点在地理位置、辐射范围、战略定位、重点发展方向、企业所得税减税方案五方面情况的对比分析,认为上海自贸区与这三个经济试点的设立目标不同,不可使用相同政策,上海自贸区未出台15%所得税政策是政策趋势的结果。结合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税收原理及上海自贸区自身特性研究认为:上海自贸区企业所得税减按15%税率征税在短期内不具备可行性,最后提出相关税收政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战略定位;税收创新;税收优惠

2013年9月29日10时,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正式挂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试点正式启动。在国务院印发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此前被媒体报道广泛猜测的上海会效仿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试点的政策中关于“上海自由贸易区中符合条件的企业减按15%的税率缴纳所得税”这一条并未在总方案中出现。这引起了社会上一些对于上海自贸区能否成功吸引企业的担忧,同时,本次上海自贸区税收优惠政策力度不大,会不会影响自贸区总体目标的实现?今后是否税收政策还会加大力度?这些问题引起了各界的猜测与讨论。

本文将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与近年来已经获批减轻企业所得税至15%的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广州南沙三个经济试点区各相关方面进行对比,并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及税收理论分析,论证上海自贸区目前企业所得税减按15%征税的可行性。

1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税收政策概况及分析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此次对上海自贸区主要施行了促进投资和贸易的税收政策,具体政策共七项。其中,促进投资的税收政策包括:①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分期缴纳所得税;②高端人才股权激励的所得税分期缴纳。分期缴纳所得税,减轻了企业或个人的税负压力,体现出国家对对外投资支持及对高端人才的鼓励。另外五项税收政策体现在促进贸易的方面:①融资租赁或金融租赁的项目在试验区内的子公司纳入出口退税范围;②飞机租赁的进口环节增值税优惠;③选择性征税;④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口机器、设备等货物予以免税;⑤起运港退税。这些政策体现了国家在金融租赁、物流航运、生产性服务等相对发展薄弱的方面的积极引导,并在税收上完善了自贸区这一概念,使其真正成为“保税区”的升级版。但是也由此可见,此次自贸区试点的税收优惠政策力度并不大,主要体现在对现有税收制度的完善上,尤其是针对几个重点发展的产业,原因包括以下方面。

1.1 自贸区不靠税收洼地吸引企业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一直秉持改革开放的思想,并在1980年建立了深圳经济特区,此后又建立了各类开发区、试验区,经验表明,这其中有可以作为国家总体经济发展的样板,有的也只是地方政府为增加自身现金流向国家要“政策红利”的一种手段。这些投资扩张政策在为中国带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能源、环境上的过度消耗和地方政府对政策红利的过度依赖。同时,在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体现出了当前经济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国家在战略上转变发展方式,政策需要走向新阶段。自贸区注重引进企业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注重企业的发展效率,应减少因政府之手引起的资源错配,因此自贸区并未通过大量税收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驻,而是选择了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1.2 自贸区改革重点不在税收

自贸区是改革的实践区而不是政策的试验田,它需要的是创新而不仅仅是优惠。首先从已出台的七项税收政策来看,除极特殊的行业需要政策上的鼓励(如飞机租赁、金融租赁等)和效果较为缓和(如分期缴纳所得税)的政策外,其余均体现为与国际接轨的战略。自贸区处于“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国家战略高度,其设立意图和经济作用并非仅为探索税收政策,而是为了实现更开放、更自由的市场,探索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因此自贸区对企业的吸引力也不应在于税收优惠。其次从此次出台的“负面清单”、“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等创新的监管模式也可以发现,此次自贸区在政策上的改革力度重点放在了监督与管理模式上。所以,自贸区的目的并不在于用政策优惠招商引资,而是通过改革逐步将政策与国际接轨,使中国的政策更具国际竞争力[1]。

2 上海自贸区与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广州南沙的对比分析

2.1 经济试点基本内容概览及对比

从依托点、辐射范围、战略定位、发展侧重点、企业所得税具体优惠政策五个方面将广州南沙、珠海横琴、深圳前海与上海自贸区相比较(见下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从依托点和辐射范围来看,前海、横琴、南沙都是依托珠江三角洲,带动珠三角的经济发展以及连接粤港澳。而上海自贸区依托于面积更广阔的长三角经济区,将带动长三角的发展并为中国的全面改革探路。据统计局数字显示,从GDP总量来看,长三角2012年的GDP总量为126117.32亿元,珠三角的GDP为45959.59亿元,长三角经济区的GDP总量更大,辐射范围更广阔,加之上海自贸区设立之最初目的就是为全国经济改革试水,影响力更是不可估量。

从战略定位上来看,前海、横琴、南沙都主要定位于带动珠三角经济发展、转型以及内地与香港澳门的连接和合作上,对全面改革的贡献属于间接方面,主要是发展区域的经济以求区域的发展对全国的带动作用。而上海自贸区的起点就是全面改革、制度创新,主要在于探索管理模式以及政府职能上的转化,并非仅仅注重经济上效果的显著与自身建设上的发展,而是更注重过程上的把握。

在發展的侧重点方面,各地区因时代要求、所处地理位置而侧重不同的方面。但大体都集中于金融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例如除自贸区外距今最近的深圳前海试点,利用深圳对香港的开放试水人民币国际化、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方向,这体现了我国经济、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在改革的趋势上,由靠税收优惠吸引外资逐步转向对国内一些亟待发展的产业进行税收方面的激励,再到距今最近的上海自贸区方案中,通过制度创新、简政放权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改革新阶段。标志着我国对于经济的管理模式在逐步由“政策”向“改革”转变。

在企业所得税具体优惠政策方面,按政策出台的时间顺序排列各试点依次为广州南沙新区、横琴新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从横向对比,珠三角的广州南沙、珠海横琴、深圳前海经济区依据各自的战略定位分别侧重于吸引外资,面向世界;金融服务业、旅游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上海自贸区侧重于对外投资方面。从纵向对比,依据特定时间内经济形势不同制定的所得税政策有所不同。另外,纵向对比可以发现,国家过去一味用政策红利带动发展的模式已在逐步转变,政策红利已由对外资转向对内资并且逐步淡化所得税优惠政策以求企业自身的突破创新。

2.2 比较分析

2.2.1 从经济试点的设立目标来看

珠三角经济区的三个经济试点的设立目标是使该区域经济的进一步扩大、发展以及转型,并利用地理上的优势连通粤港澳三地,使三地的经济、生活、自然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造福当地,在当地发展良好的基础上更好地为内地服务,提升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因此出台减税政策旨在引导企业发展方向,促进某些行业的发展,促进投资。且减税政策只在区域内执行,在政策不对全局的稳定有太显著影响的前提下努力尝试新政策、寻求新突破。

上海作为长三角经济区的核心,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历史、文化背景承担着更意义深远的任务,为中国经济政策的全面改革试水。也就是说,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并不单为了上海及长三角经济区经济上的发展和转型而在于行政体制上的改革,它的核心意义并非简单的投资与贸易的便利化和政策优惠,而在于制度创新,是要探索更适合中国国情并使中国与国际接轨的监管方式和管理模式,将其推广至全国。[2]由此可见,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并非有限区域经济的发展而是具有更深远的含义,传统模式的税收优惠不是需要努力的方向,单纯的政策洼地引起的经济增长和产值增加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

2.2.2 从政策执行效果及发展趋势来看

首先,前海、横琴的方案出台后,施行减税的符合条件的企业目录至今未公布,即真正的政策迄今为止并未开始施行。加之紧随其后建立的上海自贸区这样的政策根本未出台,这意味着税收优惠政策正处于一个逐步缩减取消的过程,政府的招商思路已经有所转变,以缩减政府权力代替政策优惠,15%所得税税率这个税收优惠的“大红包”红利确实过大,企业也需要逐步适应这种没有政策红利的现状。

其次,珠三角的三个试点的政策中“政府之手”还作用较大,但此次自贸区的方案中明确提出“简政放权”。要使经济更市场化,必须提高政府简政放权的力度,摆正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只需把握对经济影响最大的关键问题,其他应该交给市场发展,让“无形的手”引导资源配置、企业创新,这才是此次改革的真谛所在。给予部分企业15%的所得税税率,在确定符合条件企业的程序、引起外界反响、政策引导的力度等方面都会给“简政放权”的真正实现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最后,从所得税改革的力度上说,珠三角的三个试点都给予了经济区内企业的所得税较大的降税幅度(我国企业所得税普遍为25%),而此次自贸区的改革却体现了一个渐进性的改革。长期以来,中国的产业发展都是在政府的政策带领与引导下,现如今要把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放在决定性的作用上,必将是对政府权力的削弱,这涉及政策与管理体制多方面配合与消化。因此,摆正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需要一个渐进性的过程,这也是此次自贸区出台政策方案上税收政策力度不大的原因之一。将亟待发展的产业予以支持,其他产业则静观其变,减少政策引导,为企业自身创造力的发挥提供空间,在精简政策的前提下依形势渐进性地制定政策法规。因此,为避免给予部分企业所得税15%的税率造成的洼地效应过大,该政策从渐进改革的角度讲也应暂缓施行。

3 国内外经济形势对上海自贸区税收政策制定的影响

在国内方面,首先,受经济增长放缓、市场利润下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率有所回落。根据统计局数字显示,我国2013年1—10月累计财政收入为110525.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4%,但是增幅却比去年减少了1.8个百分点,且2012年和2013年两年财政支出的增长率一直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率,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故一味的税收优惠更会加剧政府的财政负担。其次,由于政策红利的推动,过去十年的高速经济发展已经遇到瓶颈,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需要把过去靠投资、出口的增长模式转换为要素驱动的增长模式,中国自身面临着改革需求。[3]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当前改革的局势已更加明晰:积极推进行政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投融资体制、资源性产品价格、基本民生保障制度以及城镇化和统筹城乡相关改革七大改革,其中最首要的就是行政体制的改革。所以,如果深圳特区是市场经济的试验田,那么上海自贸区这块试验田需要的则是市场更经济,它不是一两项优惠的税收,更不是吸引一两家精英企业,而是脱离国家保护的经济,根据中国经济总体发展需要来创造一个全新的试验区,以便日后再传播、推广。而特定行业15%的所得税税率体现了过多的国家保护,难免对自贸区吸引“高标准”的投资的目标造成一定的动摇。

在国际方面,第一,美欧日三大经济体正企图用一系列的手段对中国以及金砖五国进行围猎,制定多边服务业协议(PSA)、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TTIP)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以为其创造二次入世的压力。[4]这三大协议一旦形成体系,世界的经济规则有可能被重新定义,而这三大协议所制定的规则开放度标准极高,若在中国还未完成转型的前提下使中国完全开放于国际竞争市场中,到那时我国就会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面对这样的国际贸易竞争,中国只有主动开放一部分,以逐步适应国际规则,并为中国的政策与国际对接做试验。所以,需要制定的税收政策是与国际接轨、与TPP可以分庭抗礼的政策,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于管理制度和体系,过度招商引资,采用过多税收优惠政策不仅有失国际水准,更难以改变当前激烈竞争的国际局势。第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属狭义上的自由贸易园区,目前这样的国内自由贸易区在国际上有1200多个,本文列举其中比较成功的四个:德国汉堡港、美国纽约港、阿联酋迪拜自由港、荷兰阿姆斯特丹港,这四个自贸区无不以超前的建设和整体规划、精简的海关与管理达到了先行先试的目的,为本国的经济改革作出了贡献。上海自贸区作为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先行者,也应避免冗长的税收优惠政策,以簡政放权为主,减少行政成本,政策上求“精”,求“创新”。第三,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却远不及世界前三位,我国货币在国际竞争格局中仍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人民币国际化迫切需要推进,中国迫切需要开放,以开放倒逼改革,提高政府效率,完善金融服务以促进中国和世界的融合而不是政策上的国家保护。所以,从“竞争中性”的角度讲,中国要与国际接轨,只需保证中国的企业可以和外资企业同等地位地创造自己的财富,为鼓励投资而将企业所得税降税至15%在有失公平的同时也不利于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4 上海自贸区的税收创新趋势

4.1 税收中性原则

税收中性原则是指政府所征课税不应影响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征税行为不应构成个人或企业行为的扭曲。将税收优惠政策施予某区域必然带来该区域投资的扩张,但该区域得到发展的同时其实是剥夺了其他区域与之公平竞争的机会,不仅其他区域在经济上得不到更好的发展,反倒税负上需要正常履行,加之政府需要一定的财政收入,这实质是在增加其他区域的经济负担,拉大地区间差异。虽然“税收中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但最终的目标都是市场经济健康、正常的发展,单靠政策红利来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必然会使市场经济失去发展的后劲。[5]

所以,过多税收优惠政策会造成许多不稳定的因素,15%的所得税税率相对中国目前企业所得税25%来说降税幅度高达10个百分点,在上海自贸区建设初期使用确有风险。另外,依据自贸区已出台的税收政策来看,重点在于改革和与国际接轨,因此更应注重税收政策的国际化。

4.2 税收效率原则

税收效率包括经济效率和行政效率。经济效率指税收政策要有利于资源配置和经济正常运行。结合当前形势要求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应减少行政配置资源的力度,向市场化过渡。政策红利的确可以在一时间拉动某些产业或者某些方面的经济增长,但会遗留下问题:例如政策给予某产业税收优惠、激励政策,会导致大多数中小企业“扎堆”做这一行的行为,久而久之甚至会导致该行业产能过剩,使资源不能有效配置,我国目前光伏产业出现的产能过剩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训。不断的税收优惠不仅影响市场规律的有效发挥,而且冗长的税法也会降低行政效率。所谓行政效率就是指税收成本的高低,包括征税和纳税双方的成本,这就要求税收政策要尽可能精简,减少征税、纳税双方负担,不影响或少影响正常产业活动。

所以,为了避免1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降税幅度过大,在自贸区建设初期制度还有待完善和适应的时期带来税收效率降低,这条税收政策的施行有待下一步的审慎观察。另外,提高税收效率可以从行政效率方面下手,完善自贸区内税务管理制度,鼓励税收制度、税收管理机制方面的创新,利用完善、开明的管理制度来吸引企业,甚至可以单独设立与之相适应的税务机构,专门从事自贸区税收的管理与研究。

4.3 可复制、可推广性分析

上海自贸区背负着促使行政精简化、金融国际化、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的重大使命,从立足全局的高度考虑,政策的施行效果要具备“经验可复制、可推广性”,小小28平方公里的地区,它依靠着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辐射广阔的长三角乃至整个中国,凭借上海对于亚太地区甚至全球的投资辐射能力以及贸易触角,上海自贸区的影响力不可估量。[6]依据政策施行的效果逐步扩大自贸区至浦东或整个上海不无可能。另外,在提出自贸区概念时,提出申请的有许多省市,若其他地区一起跟上,完成区域上的对接,自贸区的政策方案将推广至全国。所以,在制定自贸区的政策时应放眼全国。若政策优惠的空间很大,则复制和推广的难度就会变得更大。我国的企业所得税(25%)在世界范围内已居中位(美国所得税税率在39%左右),再降10%的难度很大。这一次自贸区的制度创新难度之高、力度之大,对现有的28平方公里的地区尚且需要有关部门的适应与消化,若还要将企业所得税降至15%,则短期之内更加难以引起有效响应并复制和推广。

5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由上述与我国各经济特区的对比加之结合国内外环境的分析,本文认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实行企业所得税减按15%的税率征收短期内不具可行性,原因概括如下:

(1)自贸区的目标是改革且定位于全局产业发展与转型,不是由优惠和特殊政策构成的“税收洼地”,政策红利不可持续;[7]

(2)当前改革的趋势是简政放权,应避免过多的政策引导;

(3)结合国外经济形势,自贸区需要的是设计更有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和税收方案,需要政策创新而非简单复制;

(4)根据税收中性和税收效率的原则,15%的所得税税率不仅有违税收中性原则而且可能导致税收效率的降低;

(5)减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短期内不具备可复制、可推广的特性。

5.2 建议

根据以上的尝试性研究,现本文对于上海自贸区的建设提出如下尚不成熟的建议:

首先,在管理制度方面,可以建立政府授权的专门税收机构,由政府直接管理。该税收机构专门处理自贸区一切和税收相关的事务,包括对课税的征收、税收政策创新的研究,甚至自贸区内国际税收纠纷的仲裁等。就事论事,直接管辖,有利于税收效率的提高。

其次,在鼓励创新方面,对于国内外企业特定行业的高端人才所得税优惠。对某些行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可能会导致某产业发展过度、产能过剩,个人所得税优惠则可以在鼓励创新及该行业发展的同时不对产业发展方向的改变造成太大影响,当前是技术时代、创新时代,国家对于高端人才理应鼓励,以吸引全世界的人才。

再次,起征环境税。中国对于环境税的开征酝酿已久,但至今迟迟未正式出台政策。介于当前财政矛盾突出及环境的恶化,自贸区在税收政策上应该先行先试。环境税作为一个新税种在全国范围内的征收可能会带来过大的反应,先在自贸区内征收以向全中国反映政府当前的政策趋势,并观察自贸区执行效果以进行后续改革。

最后,坚持上海自贸区最初目标的原则与立场。与其他经济试点不同,上海自贸区建设的起点就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上,而各地政府已把抛出各种税收、补贴的手段作为一种习惯,因此上海自贸区在改革推行和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应避免与其他经济试点给予的政策红利趋同,要坚持为今后全面而深化的改革探索新道路,继续推行简政放权,发展市场经济,使我国的经济更具国际竞争力以及抵抗外来冲击的能力。⑦在管理模式和政策制定上充分与国际接轨,在学习国外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依据中国的具体国情来发展。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之后遇到增长放缓的形势下努力探索新的政策出路、经济模式,需要的是政策上的突破和创新,在试点成功之后可逐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沈坤荣.中国经济增速趋缓的成因与对策[J].学术月刊,2013(6).

[2]刘志彪,张杰.从全球价值链到构建国家价值链: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思考[J].学术月刊,2013(9).

[3]蔡鵬鸿.TPP横向议题与下一代贸易规则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2013(7).

[4]裴长洪.2013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3(9).

[5]郭芳,王红茹.上海自贸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起点[J].中国经济周刊,2013(9).

[6]华中炜,牛播坤,何珮,等.上海自贸区红利[J].中国经济报告,2013(10).

[7]孙玉敏.上海自贸区落地[J].上海国资,2013(7).

作者:孙红梅 郭梦荫

上一篇:我国家庭暴力现状探析论文下一篇: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