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及实现路径探析

2022-11-04

1 引言

金融体系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金融体系的二元化究其根源是由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即城乡经济结构决定的。2004年以来, 连续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涉及农村金融改革的问题;2005年国际小额信贷年上首次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2015年11月国务院出台《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 该规划的颁布标志着普惠金融被提到国家战略层面, 《规划》中明确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 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 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是一种全方位的, 深层次的金融服务, 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缓解金融市场的不公平,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鉴于我国城乡金融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一些偏远地区还存在金融空白的现象, 探索普惠金融的实现路径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2 普惠金融的内涵

普惠金融从根源上来说是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的结合, 强调高经济增长速度和低经济增长速度地区能够享受平等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是传统金融体系以外的, 以扶持贫困地区、“三农”以及弱势群体为目的的, 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储蓄、投资、保险等金融产品, 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的服务。普惠金融的核心是让社会各群体, 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低收入群体, 能够公平的享受金融服务, 其关键是这种金融服务不仅包括储蓄、信贷、汇兑等, 还应包括投资理财、资金管理的专业服务。

3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3.1 普惠金融发展取得的成就

(1) 国家战略层面来看, 2015年1月20日, 银监会进行整改, 成立了普惠金融部, 这对普惠金融的发展意义重大。银监会指出, 普惠金融部的主要职责是推进银行业普惠金融工作的开展, 包括P2P网贷平台、小微事业部、“三农”工作以及投融资机构的监管, 该部门的设立将提高普惠金融政策传导效率, 引导金融机构更好的服务弱势群体以及偏远地区2016年1月15日, 国务院颁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从国家层面上对普惠金融工作的开展做了战略规划, 为普惠金融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指导思想及总体思路;并从金融机构体系多元化、产品和服务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政策引导和激励以及消费者金融教育和保护六个方面为我国未来5年内普惠金融的发展进行了规划。

(2) 金融业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善。广大农村以及偏远地区ATM取款服务点日渐增多, 银行网点的覆盖范围更广。引导大型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农村信用合作社搭理发展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产品;使偏远地区的人民能够摆脱网点的束缚, 使金融服务更加高效便捷。现代支付系统也已全面推广。国家大力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借助互联网的功能, 发展大数据、云计算。

(3) 针对“三农”的金融服务有所提升, 央行以及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利用城乡差异在政策上引导金融机构为弱势群体服务, 经过各方长时间的努力, “三农”地区、小微企业以及偏远地区的金融机构覆盖率有所提高。此外央行对农村地区的微小金融机构实施了差别化的存款准备金政策, 推进农发行的改革, 对农村地区发放支农贷款, 股利金融机构对三农的信贷支持。

3.2 我国惠普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普惠金融的发展以及实施需要健全的法律体系做支撑, 从2004年提出农村金融改革至今,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深度广度以及产品方面都有创新。由于普惠金融是普及全体大众的金融服务其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 不仅包括工农中建交五大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还包括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在支农惠农方面, 手机银行、互联网金融等支付工具也迅速兴起, 在这样复杂的金融环境中, 现有的法律还不足以规范庞大的金融体系, 难以对金融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做规范, 对金融服务以及金融产品的监管方面也存在疏漏, 这将影响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2) 普惠金融地域发展不均衡。从全国范围来看, 我国金融资源集中于沿海发达地区, 中西部地区以及山区普惠金融发展仍然滞后, 从区域内部来看, 不同城市之间, 城乡之间普惠金融发展也不同。中西部地区, 尤其是西部山区金融机构覆盖面以及金融资源服务质量都不如沿海发达地区, 同大型国企相比, 小微企业的信贷问题仍然严重。

(3) 金融体系风险加大。随着我国普惠金融政策的发展, 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机构逐渐加入到普惠金融的行列中来, 这些机构除了专门为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公司, 还有大型商业银行的普惠金融事业部, 例如平安普惠。普惠金融服务群体的多元化在为群众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 其经营风险也不断增加, 这是由于普惠金融服务的对象是低收入群体、三农以及小微企业等, 这些群体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本身存在较大风险, 一旦资金断裂, 其风险随之触发。此外我国普惠金融的业务范围大多是存贷款业务, 在这样的高风险体系中很少涉及保险业务。

(4) 普惠金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普惠金融, “普惠”及普及广大群众, 普惠金融的需求对象是所有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个体以及企业, 但现实中低收入群体、农民、退休职工、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一直徘徊在金融体系之外, 没有公平的享受到金融服务。普惠金融的供给方面, 大型商业银行以及金融机构大多服务于大型国企、发达城市, 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农村受到先天性的歧视。尽管近年来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拓宽了贷款渠道, 一方面但其准入门槛较高, 对于“三农”以及小微企业来讲, 申请较困难, 另一方面, 由于这些群体信贷风险较大, 银行对其审批较为严格, 贷款成功率不高, 普惠程度仍然不高。由于普惠金融发展时间较短, 金融机构对于普惠金融经营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 其创新能力也还有待提高。

4 我国农村惠普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

4.1 推进商业银行转型升级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中坚力量, 大型商业银行在今后要继续发挥其基础设施完善、网点覆盖率高的优势, 政府要从政策和资金方面引导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向偏远地区延伸。继续推进农业银行以及邮储银行在农村地区的优势, 下放权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复发挥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农村信用合作社良好的群众基础, 重点扶持区域内的“三农”以及小微企业, 通过特殊途径成立村镇银行, 有针对性地为群众提供便利。

4.2 完善普惠金融的监督治理机制

在政策制定方面, 相关部门应有针对性对从事普惠金融的机构以及银行予以政策优惠。在监管方面, 一行三会以央行为中心, 三会为核心, 金融机构内部为基础, 社会审计为补充, 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督体系, 系统内部实现信息共享与协同, 以防范金融风险。在金融法律方面, 制定完善的金融法律法规, 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供制度环境, 并在法律基础上明确各类金融机构的法律地位、监管责任和监管办法。

4.3 加强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普惠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其发展的根本保障, 农村地区交通不便以及通信设施落后使得银行在农村设立分支机构成本升高。欠发达地区以及农村地区交通设施建设以及通信设施建设是金融发展的前提与支撑。此外, 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农村地区ATM等自助设备的投放力度, 增加物理网点的覆盖范围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积极的金融环境, 实现普惠金融体系内部的信息共享, 提高资本运作效率, 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还防范风险。提高普惠金融机构准入门槛, 成立信用评级机构以及行业协会来规范金融服务。

4.4 增加金融创新, 缓解供求双方的矛盾

为缓解普惠金融供求双方的矛盾, 首先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普惠金融行业。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 在政策支持下, 村镇银行以及小额贷款公司数量曾在飞快, 但此类金融机构规模较小, 其产品较单一。国家应积极鼓励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加入到普惠金融行业, 各金融机构以及金融金融内部也要根据所处环境不同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升级以适应当地的需求。我国传统的金融机构有着规模庞大, 资金充裕、分支机构数量众多, 经验丰富的优势, 政策方面要鼓励传统金融机构开看普惠金融业务。在金融产品方面, 普惠金融供给方面应从其负债、资产、中间业务三个方面进行产品创新, 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利设计开发个性化的存贷款产品, 发展传统金融以为以外的金融咨询、投资顾问的产品, 实现产品质量的创新, 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效率。

摘要:2015年11月国务院出台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将普惠金融提到国家战略层面。基于此背景, 本文主要介绍了普惠金融的内涵, 分析了近年来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普惠金融,金融服务,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1] 刘洋波.互联网与普惠金融[J].金融博览, 2014 (21)

[2] 丁杰.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的理论及现实悖论[J].财经科学, 2015 (6)

[3] 曹志鹏, 刘刚.普惠金融时代我国金融生态环境演进及优化[J].西南金融, 2015 (5)

上一篇: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防治研究下一篇: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效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