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幼儿家庭教育论文

2022-04-19

摘要: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的审美、个性以及其他方面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家庭教育作为幼儿美术教育的第一课堂,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家庭教育者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幼儿美术教育在我国家庭教育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思考并予以解决。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国幼儿家庭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我国幼儿家庭教育论文 篇1:

论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对我国0—3岁幼儿家庭教育的启示

摘 要:蒙台梭利教育是享誉20世纪的教育模式之一,其早期教育思想是蒙台梭利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对现今幼儿教育尤其是0-3岁幼儿的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论述从蒙台梭利早期教育的思想中可以得到关于我国0-3岁幼儿家庭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蒙台梭利教育;幼儿;家庭教育

蒙台梭利被誉为20世纪“幼儿教育改革家”。蒙台梭利十分重视早期教育,幼儿期的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早期的毫厘之差会导致日后生活的重大偏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近些年来,0-3岁的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发展,本文将从蒙台梭利教育思想角度来探讨0-3岁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

一、 蒙台梭利教育早期思想

(一) 儿童具有“心理胚胎期”

蒙台梭利提出了儿童发展具有“心理胚胎期”。在她看来,人刚刚出生就心理来讲是一张白纸,在内在生命力的驱使下,吸收外在环境的种种影响,不断地积累资料,逐渐形成了许多感受点和心理所需要的器官,在此基础上才产生心理活动。所以,0-3岁的教育至关重要。

(二) 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对外界环境具有一种强大的吸收力,她把这种力量称之为“吸收性心智”。它指儿童通过与周围环境的密切接触和感情的联系,获得各种印象、吸收文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个性和行为模式。蒙台梭利认为0-3岁幼儿处于无意识吸收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通过感知觉和动作探索环境,同时学习所处文化的语言。因此,蒙台梭利强调必须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环境,供幼儿吸收,从而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

(三) 幼儿发展具有敏感期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发展具有敏感期,正是这种敏感期使幼儿能从复杂的环境中选择对自己生长适宜和必不可少的东西,使自己对某些东西敏感,而对其他东西无动于衷。

(四) 幼儿的发展通过“工作”实现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的发展通过“工作”实现。这里的“工作”是幼儿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自发地选择与操作活动材料的活动,是身心协调、手脑结合的活动,是幼儿自主成长、自我促进的活动。

(五) 自由与纪律观

自由与纪律观也是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台梭利的自由与纪律是同时存在的,纪律是建立在自由基础上的。真正的纪律是幼儿积极主动地遵守,幼儿是自己的主人,能够在需要遵从某些生活准则的时候,可以节制自己的行为。纪律通过工作来实现。

二、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对我国0-3岁幼儿家庭教育的启示

早期教育具有运用感官学习,在与环境互动中自然学习,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需要反复进行等特点,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做了相关的阐述。因此,发展我国0-3岁幼儿的家庭教育可以从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 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环境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如古代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今有临校而居。作为家长更要深知环境对幼儿的重要影响。

蒙台梭利强调要为幼儿提供“有准备的环境”。家长要为幼儿提供适合其成长的物质环境,如自由活动的空间、符合其身高的柜子与固定轻便的桌椅、摆放和存储玩具的柜子、箱子等,可以供幼儿自由取放,满足其自由活动的需求。

另一方面也要为幼儿提供专注的环境,如玩具数量限制原则。玩具的提供并不是越多越有助于幼儿的发展,而是要考虑到其教育性,适宜性。有些家长盲目地为幼儿选购玩具,导致玩具堆积如山,其教育功能缺乏或是重叠,分散幼儿的注意力,这都会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

精神环境主要是指家长要为幼儿营造温馨、舒适、平等的氛围。当今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协商与沟通,而这些技能技巧都是在家庭中模仿与学习的。

(二) 正确对待幼儿的敏感期

从幼儿心理学角度来说,任何一种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都有着特定的规律,这就为幼儿教育提供了契机。作为家长要掌握幼儿发展过程中的敏感期,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如6岁前是幼儿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在这段时间内幼儿可以毫不费力、自然而然地获得语言能力,但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学习语言就非常困难。学习汉语是这样,学习外语更是如此。

(三) 给予幼儿自由

蒙台梭利重视给予幼儿自由,并且是幼儿可以不受任何人约束,不接受任何自上而下的命令或强制与压抑的情況,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爱的活动。幼儿的天性是好奇,对于任何事情都想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从中获得生活的经验,增长知识。在家庭中,家长要给予幼儿自由,只要没有重大安全问题,都可以适度地让幼儿探索、体验。例如,幼儿喜欢抽屉、拉门,反复拉推,玩的不亦乐乎。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手臂力量、手眼协调、专注、身体协调等方面得到锻炼与发展,因此,家长在安全与卫生的前提下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满足幼儿的需要,促进幼儿的发展。

(四) 重视玩具操作

幼儿获得生活及学习经验的主要途径是操作玩具,适合的玩具能够促进幼儿在认知、动作、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家长应重视玩具的“教育质量”。蒙台梭利教育非常重视操作材料的提供,能够为家长提供帮助,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练习、感官教育等方面。如穿衣、吃饭、打扫等活动在家庭中简单易行,这些行为能够培养幼儿独立生活、动手的能力,独自面对挫折与失败的心理承受力及其认知发展。因此,家长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活动促进其生活习惯、学习能力的发展。

蒙台梭利教育体系注重秩序感的培养,这种秩序感是贯穿生活与学习之中的,如玩具摆放的秩序,要求玩具摆放整齐、轻拿轻放、取放玩具地点固定等。在幼儿秩序感培养的过程中,家长起着重要榜样的作用。家长要为幼儿提供正确的行为示范,幼儿通过观察学习相应的行为,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家长都有着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家长又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老师”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发展。因此,家长要吸收科学的育儿知识,增进幼儿教育方面的能力,在早期教育方面发挥其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索丽珍,林晖编著.蒙台梭利教育法[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2).

[2]杨君.蒙台梭利教育法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J].新课程研究,2011(10).

[3]王方.论蒙台梭利的儿童观[N].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0(10).

作者简介:孟祥玲,辽宁省锦州市,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孟祥玲

我国幼儿家庭教育论文 篇2:

我国家庭教育中幼儿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摘要: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的审美、个性以及其他方面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家庭教育作为幼儿美术教育的第一课堂,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家庭教育者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幼儿美术教育在我国家庭教育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思考并予以解决。

关键词:家庭教育 幼儿美术教育 问题 思考

幼儿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其他领域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美术教育是一种培养幼儿审美创造能力的活动,又是满足幼儿感受美的活动。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可以大胆的宣泄自己的内心世界,敢于表现自己的真实情感,幼儿美术使幼儿得到美的享受和体验。丰子恺先生认为:“美术是人生的乐园,儿童是人生的黄金时代。”[1]从幼儿时期抓紧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家庭教育作为幼儿美术教育的第一课堂,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在我国家庭教育中,幼儿美术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才能使幼儿美术充分发挥对儿童成长的积极作用。

一、幼儿美术教育的意义

随着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幼儿美术教育的认识不断提高,认识到幼儿美术教育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儿童美术教育理论家罗恩菲德也认为,美术教育并不是教人作画,其作用是通过造型训练,促进人健康成长。利用美术教育引导儿童去发现美,感受美,形成健康的人格,使儿童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正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所在。相关研究也表明,幼儿美术教育不但可以引导幼儿热爱生活,激发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的乐趣,并且还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此外,通过幼儿美术教育,还有助于幼儿大脑的发育,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二、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美术教育的作用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在这所学校,幼儿可以认识他人,认识自己并了解周围世界。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只有根苗茁壮,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可见,家庭教育对幼儿早期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在幼儿美术教育方面,家庭教育的影响则更加深远。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美术教育具有以下作用:

(1)幼儿家庭教育可以引导幼儿感受美好的事物,积累丰富的创作素材

幼儿家庭教育可以让幼儿从平凡的生活中体验真善美,学会从不同的视角感受美好的事物,从而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例如:下雨天可以让幼儿观察下雨的过程,然后引导幼儿画出乌云、雨伞、穿着雨衣行走的路人;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幼儿画出在雨中嬉戏的动物、花、草等。如果幼儿缺少实际观察和积累创作素材的能力,在美术创作上就会很难有好的发挥,在这方面,家长有条件可以多加引导。

幼儿家庭教育可以时刻引导孩子关注周围的事物,锻炼一双敏锐的眼睛去发现美,并积累各种素材。比如可以通过参观动物园、展览馆,游览名山大川,或是去商店、马路、田野等途径,让孩子多见多闻,有了见多识广的经历,就为孩子在脑子里储存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还可以通过引导幼儿对自己和他人美术作品欣赏,对美的事物的欣赏,使幼儿从中获得美的体验和感受。所以,幼儿家庭教育在引导幼儿感受美好的事物,积累丰富的创作素材中具有重要作用。

(2)幼儿家庭教育可以培养幼儿观察力,为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

美术活动是一种视觉艺术活动,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善于观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幼儿画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靠表象作画,而表象取决于感知,感知又离不开观察。在幼儿学习画画之前,首先引导幼儿通过视觉观察所要表现的对象,使之在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然后引导幼儿凭着记忆、想象去动手进行表现,这对幼儿学习画画会很有帮助。

在幼儿家庭教育中,通过家长的正确引导,促使幼儿去观察,经过观察,将物体的形象牢牢记在脑子里,在画画之前再经过回忆,然后将物体画出来,这样的引导,既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也发展了幼儿的记忆力。如果在物体的周围画上其他物体或涂抹上不同颜色,又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展。因此,幼儿家庭教育可以通过培养幼儿观察力,并从各方面促进幼儿智力发展,为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

(3)幼儿家庭教育可以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作画习惯

幼儿时期是人生的奠基时期,也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美术教育非常注重幼儿良好作画习惯的养成,如果幼儿时期不养成良好的作画习惯,长大以后要矫正就会非常困难。

良好的幼儿家庭教育可以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作画习惯,比如绘画前画具的准备、绘画期间的坐姿、握笔的姿势、眼睛与画板的的距离、绘画后工具的整理等。良好的习惯要经过不断重复,经过反復的实践才能养成,只有家庭教育正确引导,幼儿良好动作对大脑神经的刺激活动才能“定型”,这种定型一旦形成,幼儿做起来会感到轻松、自然、无负担,良好的作画习惯自然也就形成了。

三、幼儿美术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美术教育作为一种开发幼儿智力潜能、培养幼儿想象及创造力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受广大家长的关注,但是由于许多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导致他们在指导幼儿美术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主要有:

(1)忽视幼儿的兴趣,致使幼儿创造力、想象力难以发挥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是获得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重要动力,它是一种非智力因素,但却是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当今,许多家长普遍存在重智轻美的片面观念,一味地认为孩子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考取重点大学,让幼儿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认字、数数,却忽视了幼儿在美术方面的兴趣。有一些家长,似乎也认识到幼儿美术的重要作用,为幼儿报名参加各种美术特长补习班学画,但回到家里看到幼儿在画纸上胡乱涂鸦,有的家长不理解便进行干涉、限制,还有的家长不理解幼儿心理,看不懂儿童的画,便会加以否定,严重挫伤了儿童学习画画的兴趣;还有一些家长自己会一点画画,干脆自己教幼儿学画,由于不懂幼儿学画的原理,教画的内容脱离幼儿实际,使幼儿觉得学画太难,产生畏惧心理。凡此种种,由于家长的不正确引导,致使幼儿对学习画画的兴趣没有得到很好的激发,相应的创造力、想象力也难以发挥。[2]

(2)重视幼儿美术模仿,忽视幼儿的审美感受

当今,美术课堂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是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即老师怎么画,学生怎么学,亦步亦趋,不能走样,近似机械模仿。家庭教育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由于部分家长没有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来引导,忽视了幼儿的审美感受,只是单纯让幼儿记住那些单调、乏味、呆板的绘画模式,临摹那些不感兴趣的范画,导致幼儿创作欲望受到压制,自我表现热情受挫,最后造成幼儿对生活中的美无动于衷,对于身边生动有趣的事物视而不见,还有一种情况,家长通常选择那些通俗易懂的简笔画作为孩子的初学教材。简笔画是成人对物体形象的概括,如果家长让幼儿去描摹就等于用成人的思维模式去代替幼儿纯真的思维,用成人的体验来代替孩子的體验,幼儿会因此失去自主创作的能力。虽然从某种角度来说,单纯的临摹、印描可能会是幼儿学习绘画技法中见效最快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只能锻炼幼儿的手、脑、眼的协调能力,而没有动脑筋,这样做的结果,使幼儿习惯于照抄现成的画面,描摹别人经过观察、概括、提炼等艺术加工后产生的形象,阻碍了幼儿想象力的充分发挥。

(3)思想认识和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幼儿美术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对于农民工家庭来说,让子女顺利完成学业已经是难题,更别说让家长在美术教育方面为子女投资。另外,现今部分高校美术专业毕业生存在就业难的现象,部分家长由此也产生了“美术知识无用”的观点,片面的认为学好别的有用的知识,将来“赚钱养家才是硬道理”。这些家长没能认识到,幼儿美术教育对儿童无穷无尽的想象起激发作用,是儿童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和个性的一条途径。

由于部分家长对美术教育认识不足以及家庭条件的有限,他们通常对幼儿美术教育持有一种不该重视的观念,片面的认为幼儿学习美术不仅浪费时间还浪费金钱。有些家长看到幼儿画画就会对其制止,指责幼儿不应在美术方面浪费时间,更不应该为买美术用具浪费钱,并且告诫幼儿把画画的时间用在数数、识字上,只有这样才会考取重点大学。正是由于家长片面的观点,才使得幼儿美术教育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3)父母美术素养偏低,对幼儿的美术指导不够专业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有惑到无惑的过程。陈鹤琴强调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包括游戏的、艺术的、阅读的环境,以开拓儿童的视野,增强其适应能力。他还提醒做父母的应当充分利用儿童的好问心来进行教育。但是,在现实中,一些父母由于自身文化素质的欠缺,不能满足儿童的好问心。比如:幼儿在绘画的过程中,当黄色颜料跟蓝色颜料调和到一起时,两种颜料瞬间会变成绿色。好奇的孩子会对这一现象感到疑惑便会发问。由于父母美术知识的欠缺,对幼儿的提问会给予模棱两可的答复,有时家长对孩子繁琐的问题不能解答,就干脆给予严厉的指责,责备孩子不该问这么多问题;还有部分家长知道重视幼儿美术教育重要性,但是对美术教育不了解,认为画画、剪纸、折纸就是美术教育,他们既对幼儿的期望过高,要求又严格,但是方法却非常简单,事实上,他们不懂美术教育的实质,简单认为只要孩子学会画几样东西就是美术教育。

(4)用成人的评价标准评价幼儿作品,忽视个性表现

艺术作品是人的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是人的精神产物。由于每个艺术家的生活经历不同,人生感悟不同,艺术作品的表达也不同。但是,这是对艺术家而言,对成年人而言。幼儿的认知力不同于艺术家,不同于成年人,当幼儿从他们特有的认知力来审视事物时,就会产生与成年人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个性,产生不同的美。

杨景芝教授曾说过:“画得像并不等于画得美。”杨景芝的话正说明了画画不是追求画得像,而是追求画所表达的美,而儿童的画就有这种看似不像,但却能表达一种美的美,有的家长不懂这个道理,一味要求孩子画画要画得像,以为要画得像才叫会画画,所以才会以外行的、成年人的标准来评价孩子的画。

由于幼儿年龄小,认识不全面,思维没有定式,因此在绘画中会组成许多非现实的形式和样式,比如画的房子歪歪斜斜,人比房子高等。有些家长不了解儿童的身心特点,也不了解儿童绘画的特点,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往往成人化,如画面是否协调,构图是否均衡,家长的做法无疑忽视了幼儿的个性表现。由于幼儿的绘画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幼儿通常受到否定性的评价,得到表扬的机率非常小,致使部分孩子无法正确的认识自己,导致学习画画的兴趣和积极性严重下降。

四、我国家庭教育中幼儿美术教育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

我国家庭教育要想更好地发挥幼儿美术教育作用,就必须解决目前家庭教育中幼儿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走进童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幼儿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它在促使幼儿对某种事物引起注意的同时还产生良好的情绪,从而增强其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家长对幼儿的兴趣不能听之任之,要随时注意幼儿学习兴趣的发展趋势,促使幼儿的兴趣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并且家长随时还要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3]

喜欢绘画是每个幼儿的天性,幼儿往往凭借自己直观印象,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意识中的斑斓世界,正是由于儿童心灵的纯洁性,才使儿童的心灵如同一块白板。对于成人来说,一张白板意味着千万种思绪,要充分考虑构图、颜色搭配、物体虚实关系。但是对于幼儿来说,只要有作画的兴趣,他们就会用不同的线条、颜色来编织自己的情感世界。美术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活动,它靠的是情感激励兴趣来开启这扇大门,而不受任何因素的限制。要让幼儿对所画的内容有强烈的兴趣,就要允许幼儿深层次的去了解这种美,从感知表面的形式美过渡到事物内在美。在绘画过程中,家长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主观意愿,鼓励幼儿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思路,使他们在美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体验到美术的乐趣。

(2)鼓励幼儿自我发现、自我创作

幼儿美术教育的重点是创作意识的启迪,而不是别人创作手法的一种临摹。瑞士学者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将2-7岁的幼儿发展阶段划分为前运算阶段。他认为此阶段的幼儿符号功能发展以不可逆性和自我行为特征进行思维,此阶段的幼儿普遍存在泛灵性,即幼儿给一切物质都赋予生命的色彩,正因为此,幼儿在学习绘画时,会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加上自己的想象充分展示出来。想象是儿童心灵的翅膀,可以超越具体事物之上,家长应该充分挖掘幼儿的想象力,发挥幼儿自我创作的能力,让幼儿在无拘无束的想象空间中,给所画物体注入生命的活力,这样幼儿就会发现只要有趣画什么都行,并且还要鼓励他们大胆毫不顾忌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画。

每个幼儿都有自由创作的欲望,但是,家长如果都想让孩子去适应大人的世界,让幼儿比着葫芦画葫芦,就会导致孩子的想象力受到束缚。家长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时不要过于刻板,只要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家长就应该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还应不断地鼓励幼儿进行自我发现、自我创作,只有这样幼儿的美术创作才会有所提高的提高。

(3)为幼儿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家认为:心情愉快时,人的感知能力比较敏锐,思维比较活跃,记忆比较牢固,反之,消極的情绪则会阻碍认知活动的展开。[4]因此,作为家长要注意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即使工作再繁忙也要跟幼儿多沟通,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满足幼儿的基本需要,特别是要关注幼儿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在儿童不能顺利的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但是却能画一些简单的图画时,他们更渴望用图画来表达自己,这时,图画是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一种最佳方式。[5]作为家长,他们要尽可能为幼儿提供充足的作画工具,比如足够大的画纸和尚好的彩色水笔。因为足够大的画纸和尚好的彩色水笔有助于幼儿画画,也有利于幼儿想象力的充分发挥。此时,除了给予幼儿物质条件的满足也要给予心灵上的慰藉。当幼儿作画遇到难题时,家长要耐心的教导,引导幼儿自由发挥。只有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幼儿才会产生积极的作画情绪,才会有利于幼儿创造思维能力的提高。

(4)学校应通过各种途径来丰富家长的美术素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家长和学校是一对教育者”。这充分说明两种教育的相互关系。幼儿美术教育的完善不仅需要学校教育的作用,还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由于大部分家长美术素养偏低,对幼儿美术教育的作用表现甚微。学校可以通过讲座、咨询和宣传栏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及指导思想,引导家长提高认识,转变部分家长存在的错误思想倾向和行为,帮助家长掌握一些对幼儿进行美术活动指导的方法。[6]

学校还应安排一些家长课程,课程除了普及美术知识、讲授幼儿美术教育方法、教会家长几种简单的幼儿画,还应讲授欣赏幼儿美术作品的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家长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水平。此外,学校应该组织有条件的家长跟学校一起举办展览会,邀请班里同学跟家长一起参观,这样不仅有利于家长之间的交流,也利于增进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增强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也有利于提升幼儿美术创作水平。

(5)正确认识和评价幼儿作品

由于幼儿的生理机制尚不完善,手、眼、脑三者的配合尚不协调,所以绘制出来的形状可谓是千奇百状,不符合常理,但这都是幼儿的童真表现。由于幼儿的特殊性,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过程与成人有很大区别,他们创作的美术作品有着独特的美感和审美价值,所以幼儿画与成人画在表现形式以及绘画技巧方面没法相提并论,但其纯真的童趣是成人所不及的。[7]

评价幼儿作品时,家长要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不能用“像”与“不像”作为评价作品好坏的标准,更不要以成人的眼光或者是专业的评价标准去看待幼儿的作品。幼儿的作品虽然画面不够美观,但却是幼儿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由于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幼儿绘画水平也会有所差异,差异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的绘画热情、努力程度、创造精神。评价作品优劣时,家长应该尊重幼儿独特的表现手法,不要总在“形”上与孩子较真。

总之,幼儿美术教育是人才素质的基础教育,它是以促进儿童的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的。[8]家长要尊重儿童在美术方面独特个性的发展,使幼儿能够在家庭的自由宽松环境下,大胆地展现自己的美术天赋,使幼儿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体验,让家庭教育在幼儿美术教育上发挥积极作用。只有这样,幼儿艺术潜能才能充分地得以发挥,幼儿的心理、生理、智力、品德才能稳定健康地全面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丰陈宝等.丰子恺文集(三)[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

[2]高文慧.家长孩子美术的启蒙者[J].杏坛沙龙.2006,8.

[3]汪华君.浅谈幼儿美术教育[J].素质教育论坛.2012,6.

[4]李黎莉.浅谈家庭在美术方面对少儿的培养[J].辽宁师专学报.2008,3.

[5]美Cathy A. Malchiodi 著.李晓庆译.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6]童彦.对幼儿家庭美术教育的思考[J].学前教育.2010,4.

[7]张念芸编著.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杨景芝著.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作者:郭艳丽 龙玲玲

我国幼儿家庭教育论文 篇3:

宋庆龄幼儿家庭教育思想及当代传承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经这样形容宋庆龄:“她的外表是一枝香溢全球的美丽鲜花,而内心是力图冲破罗网的雄狮。”

一、宋庆龄的幼儿家庭教育思想

(一)宋庆龄的幼儿教育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宋庆龄对幼儿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宋庆龄对幼儿教育的核心内容。她曾多次强调,我们的教育工作必须面向全体儿童的,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人,这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亦是我国每个公民的目标和义务。

(二)宋庆龄的家庭德育教育观

宋庆龄对幼儿的教育目标与其他人不同,她认为应该着重发展幼儿的健康教育。幼儿有了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进行知识的学习,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但也不能忽视对幼儿品德的教育,德育起初是受到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的影响。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教会幼儿正确的德育观。好的德育观可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交往,培养幼儿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性交往是人类生存技能的必备条件之一,培养幼儿的社会发展主要依赖于家庭教育,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起示范作用。

由于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极为深刻,幼儿在幼年时期养成的习惯在成年后很难改掉,从小培养幼儿的社会性,让幼儿体验到遵守规则是一件快乐的事。社会性不仅仅是一种品德也是一种行为标准,日常生活中,家长带领孩子过马路时遵守交通规则等小事,都是培养幼儿社会性的一种表现。家庭教育与其他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不需要有固定的场所和形式,它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它依赖于每个家庭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德育教育方式的失误

在现代社会经济的重压下,很多家庭教育往往是重智轻德。家长过分重視幼儿的智力教育,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很多家长在孩子幼年时期就开始报早教班、脑开发班。家长普遍认为幼儿越早地接受知识的教育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就会占据主导地位。在硬式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幼儿只会学习文化知识而没有良好的品德发展。他们往往表现为自私、不懂得与他人分享、举止行为不礼貌等,这些行为都是由幼儿在童年时期家庭教育方式的失误。

很多家长认为幼儿的品德教育是幼儿园和学校的责任,和家庭教育无关及父母本身无关,但其实幼儿真正的教育是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以,宋庆龄谆谆告诫父母们说:“以为父母只管生、养,不管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二)家庭教育内容的偏离

1.缺乏爱的教育

在现代家庭中,普遍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无限地享受这父母和长辈给予的爱,很多幼儿在上小学时都不懂得爱是什么。家长也认为在幼儿小的时候不需要告诉他们什么是爱,家长好像也不需要他们的爱,家长认为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知道爱父母了。试问一个都没有经过爱的教育的人又怎么能懂得如何爱别人呢?幼儿从小不懂得爱别人,不懂得付出,也没有人告诉幼儿爱是相互的,在大多数幼儿成年以后也会觉得父母对他们的爱是理所应当的,是不需要回报的。这样的幼儿在未来的社会中也不懂得怎样对他们付出,只是一味地索取,这样的人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因此,为了孩子,父母更应在他们小时候就播下爱心的种子,并精心培育。

2.缺乏诚信教育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时有“曾参杀猪”的典故,现代有宋庆龄冒雨赴约的感人故事,可以说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根本。

诚实的品德是在幼儿时期就已经养成了,幼儿的诚信往往来源于生活中的小事。家庭的教育方式是影响幼儿诚信品德的因素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在家里打碎了一个碗,很多家长采取的是批评的方式,但这给幼儿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阴影,促使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害怕犯错误,因为犯错误就会受到批评,所以很多幼儿选择犯错误后用说谎去隐藏自己的错误。

3.缺乏劳动的教育

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让幼儿从小就了解得来是之不易的,懂得珍惜身边的事物,使幼儿真正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当前,很多父母过分溺爱幼儿,认为幼儿做不了的事,自己帮助他们做,但这样阻碍了幼儿自己动手做事情的能力,导致很多幼儿在上幼儿园之后不会自己穿衣服,在家里玩玩具后不会收拾玩具,不懂得如何通过劳动去生活,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

(三)家庭教育忽视幼儿品德教育发展

1.家庭德育观念的轻视

成功这个词对于很多人来说有着不同的看法,它的定义也各不相同。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认为子女将来有好的工作、好的事业发展就是成功的。但应该没有人回应,做一个好人、一个品德高尚但学习不是很好、事业不是很成功的人是一个成功的人。可见,我们眼中的成功只是局限于物质财富的拥有,却很少是品德的培养。在对百来位学前幼儿家长的访谈中发现,当被问到“您希望您的孩子以后从事什么职业”时,27%的家长选当公务员;28%的家长选做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30%的家长选择希望孩子当企业家;有15%的父母认为只要孩子开心,做什么都无所谓。

2.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的缺失

(1)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占据主要地位。现代家庭教养方式分为五种:民主型、专治型、溺爱型、冷漠型、分歧型。而现在大多数家庭以溺爱型为主。溺爱型教养方式通常存在于隔辈家庭教育的幼儿,幼儿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老人往往给予了幼儿过多的爱,会满足幼儿所有的要求,使幼儿养成自私的不良习惯。这样的幼儿在上幼儿园时多数会与其他幼儿发生争执,且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导致幼儿的品德发展产生偏差。

(2)家长忽视自身的言传身教。很多家长认为幼儿的教育应该是幼儿园和教师的责任,过于重视教师的为人师表,甚至认为幼儿的品德缺失是教师没有教育好,很少家长会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对幼儿造成了影响。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的大多数行为都是从父母身上学到的。 因此,父母的行为对幼儿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总是认为只要对幼儿进行行为上的教化就可以改变幼儿的品德发展,但研究者认为家长的行为示范更加能使幼儿记住良好品德行为。

三、传承宋庆龄家庭教育思想

(一)对幼儿来说,思想教育比之物质更为重要

教育工作中,思想教育更为重要。宋庆龄认为:“在教育下一代的工作中,物质条件是重要的,应该毫无例外地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们。然而重要得多的是对他们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在《源源不断地供给孩子们精神食粮》(一九五五年九月六日)中,宋庆龄正是从“思想教育比之物质更为重要得多”这个观点出发的。“《儿童时代》的刊号,便是在给儿童教育指示正确的道路,启发他们的思想,使他们走向光明灿烂的境地。”

宋庆龄指出:“要使他们的生活有目的,这个目的应该把个人的前途和全人类的进步事业联系起来。要使他们有正确的世界观,确立明辨是和非、正义和非正义、真理和谬误的标准。最重要的是,他们必须从人类克服一切艰难障碍而长期进行的斗争中吸取教训,这场斗争是为了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消灭剥削、压迫和战争。”

宋庆龄要孩子有“志气”,并区分了“立志愿和选职业”。“立志愿和选职业是两回事情,过早地定下当工程师、当医生之类的目标,将使孩子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而且随着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和祖国的需要,孩子的这些志愿会变得不切实际,甚至造成思想上的负担。真正的志愿不是选择什么职业,而是和树立什么人生观联系在一起的。革命后代的大志应该是革命,立志做个革命者,做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为实现共产主义而终生奋斗。”

(二)构建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型家庭德育教养方式

1.民主家庭

培养幼儿独立、健全的人格,首先要有一个民主的家庭。家长要充分摆脱家长制的思想,要学会与幼儿商量,听取幼儿的意见。倾听幼儿的心声,树立正确的幼儿观,但是很多家长只是知道却做不到,家长习惯去约束幼儿,让幼儿按照他们的意愿和想法去做事情,忽略了幼儿的感受,使幼儿没有独立的人格发展,只会依靠父母,没有自己的主见。而民主性家庭则是依照幼儿的想法,家长给予适当教育,充分让幼儿自己做事行情。在家长有错时,及时向幼儿承认自己的错误,使幼儿习得了知错就改的好习惯。幼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树立了自信心,懂得讲道理。学会与他人商量,听取他人意见。

2.阳光家庭

父母要以自身的品德修养为幼儿创设出一种阳光、绿色的家庭氛围。德育行为取决于人的德育意识,父母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幼儿就会受到什么样的教育熏陶。父母一定要富于同情心、爱心、责任心、乐于助人,多为他人着想。多对幼儿讲述社会上的“阳光事件”,让幼儿感受到社会是充满阳光的,促进幼儿形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

家庭德育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与每个家庭也息息相关。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高新技术人才,也需要有着良好德育发展的人。因此,家庭教育成为一个重要载体,我们每个人在未来都将成为家长,教育子女是我们的责任。拥有一个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是促进学前幼儿各方面发展的桥梁和纽带。由于家庭教育十分复杂,家长在其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家长应该不断深入学习,为幼儿创设新型的家庭德育方式,努力为学前幼儿的发展付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宋庆龄一生都非常关心少年儿童,她曾说:“我的一生是同少年儿童工作联系在一起的。”她把对少年儿童的培养称之为“缔造未来”。宋庆龄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她说:“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这是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我们要传承宋庆龄的家庭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赵忠心.宋庆龄的家庭教育思想[J].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3(4).

[2]吴小红.学前幼儿家庭德育教育[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3]宋庆龄.宋庆龄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518.

[4]宋庆龄.宋庆龄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403.

[5]李雪英.宋庆龄思想綱要[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8.

[6]李 琴.学前幼儿家庭德育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7]李 杰.幼儿家庭德育教育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4.

作者:茅华蓉

上一篇:中学低效作文教学论文下一篇:系统安全实验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