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理念特殊教育论文

2022-04-21

为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发展,大力提升特殊教育水平,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帮助广大残疾人全面发展和更好融入社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幸福人生梦,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河南省教育厅等部门也相继联合印发了《河南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和有关“送教上门”的文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惠民理念特殊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惠民理念特殊教育论文 篇1:

一个也不放弃

摘要:随班就读是为了让残疾儿童这个特殊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能得到适合发展的教育。F县开展了近4年的随班就读工作,从数据分析来看,此项工作的开展大大提升了适龄残疾儿童的入学率,给该县的均衡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外,随班就读的推进让更多的残疾儿童进入融合教育的大环境,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了解和接触这群特殊的儿童,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关键词:特殊儿童  融合教育  观察  思考

引言

为给每一个特殊儿童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笔者把自己在特殊教育领域里观察、走访、经历、交流、发现的一些教育现状和经验做法诉诸笔端,与同行互动交流,期待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本文中,笔者对自己观察到的F县从2015年起开展的随班探索与实践的经历、取得的些许成绩和积累的部分经验进行了梳理, 同时分析了该县行政和区域位置暂时不占优势的现状和就此展开的一些浅显思考,以资借鉴并借此来推进此项工作的深入。

一、F县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现状

随班就读现已成为F县特殊教育发展的主体形式之一,近年来这种教育形式不断发展和完善,呈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发展态势:

(一)政府倡导——保障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不断完善

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在F县特别是乡镇村小已经存在,有的村小早就接收了辖区内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但这在当时并不是政府倡导的,残疾儿童基本上处于“随班就混”的状态。

2015年,教育局下发了《F县特殊教育实施方案(南教办字〔2015〕246号)》,此方案明确了开展此项工作的指导思想:要本着“让每位残疾儿童都能健康成长”的理念,试行零拒绝办学,积极探索全县适龄儿童均能接受教育的办学模式。根据残疾儿童的不同残疾程度切实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真正把这项“惠民工程”落到实处。至此,政府正式倡导随班就读,全县的特殊教育体系开始趋于完善。

2016年该县教育局又下发了《F县特殊教育工作补充方案(南教办字〔2016〕257号)》(以下简称《方案》)。文件中,据县残联按照未成年人远低于成人办残疾证率估算:全县14周岁以下残疾儿童约4000人,这些适龄儿童在特教学校就读的有158名,采取送教上门服务的有43名,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有1794名。为了更好地开展好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方案》中明确要求要严格把好陈述、筛查关,规范合理地分配经费,随班就读指导中心经费用于对全县随班就读的指导和送教上门服务,公办、民办学校的随班就读生公用经费作为活动专项经费列支,如用于资源教室设备维护和购置费用、辖区内随班就读教师培训费用、家长培训费用、交通费、生活补助费、劳务费和巡回指导所需的教材费、教具费等支出,另对资源教师和任课教师学期绩效工资都给予详细规定,使得此项工作越来越趋于规范化,保障残疾儿童能够就近入学,更好地与健全儿童开展融合教育。

(二)体系完善——助推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工作开展

1.制定政策,为随班就读提供支持保障

笔者作为在特教战线上坚守了二十多年的教育工作者,一路走来感受到了各级政府对特殊教育从一无所知到相对关注,再到如今的重视和支持。期间观察到F县政府充分认识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重要性,不仅把特殊教育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之中,而且对其招生、教学、教师研修、经费保障、教师待遇等均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继而将特殊儿童的教育摆在了诸多工作的重要位置上,为全县的随班就读工作提供了支持保障。

2.多维推介,让随班就读扩大宣传影响

F县政府认真组织各级行政领导和广大教师开展广泛的学习和讨论,引导其学习《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相关文件,并通过新闻媒体和“致残疾儿童家长的一封信”等多渠道推介,不断加强全社会对于随班就读工作的重视,并扩大了宣传影响。

3.政府统筹,为特殊教育健全组织机构

2015年起,F县教育、残联、民政、卫生等多部门联动,凝聚社会、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力量,形成较为完善的随班就读工作体系。

(1)成立鉴定小组,完善登记制度

成立由教育、卫生、康复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特殊教育及心理学专家组成的鉴定小组,走村入户调查鉴定,及时掌握特殊儿童数量及其分布情况,并由学校、乡镇、县三级建立档案 ,完善登记制度。

(2)建立三级组织,保证工作落实

根据办学实际情况,建立县、乡镇、学校三级组织管理体系,由分管县长任组长,教育、民政、残联、财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等部门为成员的协调领导小组负责统筹,由各乡镇分管抓专项工作,最后由各学校具体落实推进。

4.纳入总体规划,健全管理制度

F县各级政府将随班就读工作纳入其义务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做到特殊儿童教育与义务教育同步发展。F县将随班就读工作列为“均衡教育”和“特殊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使其沿着科学规范的轨迹推进。

5.形成教育體系,做好辐射指导

在推进随班就读工作的过程中,F县充分依托特殊教育学校的骨干力量,成立随班就读教育指导中心,再借力承担资源教师专业培训任务,并指导资源教师做好对随读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康复指导,不断推进随班就读师资队伍建设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至此,F县的特殊教育已初步形成“坚持多种途径办学,逐步形成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新格局。

(三)模式转变——提升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工作质量

三年多的时间里,F县的随班就读工作让适龄残疾儿童有了更多的入学机会,也大幅度提升了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我们来观察一组数据:据2017年均衡教育数据统计,全县三残儿童少年共1189人,入学1077人,其中随读学生862人,特校就读215人,三残儿童入学率达到90.6%。由此可以看出,F县的均衡教育工作中,随班就读大大提升了适龄残疾儿童的入学率,给教育的均衡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外,随班就读的推进改变了“关起门来办特教”的模式,敞开特殊教育的大门让更多的残疾儿童走出去,进入融合教育的大环境,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了解和接触这群特殊的儿童。为了提高随班就读工作的质量,F县相继开展了一系列资源教师的培训交流活动,自2015年起至今,每年开展一两期集中的资源教师培训班,还选派随班就读试验点的优秀教师到特教学校和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进行跟岗培训和顶岗交流,通过进教室、站讲台、带班级和抓教研等多种教学实践和业务研讨形式,帮助教师们深入了解残疾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使其快速成长为资源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有了专业的培训和同伴的引领,资源教师也开始不断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研究,力求做到不放弃任何一个有特殊需求的孩子。

二、对F县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思考

因为F县随班就读工作起步晚,教师专业能力弱,且服务的随读学生数量较多,所以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为了更好地推进县域内随班就读工作,笔者进行了如下思考。

(一)加强随班就读资源教师的培训

扎实推进全县随班就读工作,充分发挥县教研室的教科研引领优势,开展一系列的教育培训。首先,在对全县中小学校长培训时,要选择随班就读工作的相关知识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让更多的教育管理者了解其在大的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要对普校教师进行特教知识培训,让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成为可能;再次,教育主管部门还应牵头加强特教与普教之间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的对接和交流,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平等地关注和帮助这群特殊的孩子和他们的家庭。

(二)加大随班就读资源教室的投资

笔者认为,应该在财政预算和教育附加费中划拨专项经费,加强随班就读资源教室的建设及器材配备,引导各级学校增加随班就读工作资源教室的建设和使用的经费投入,最大限度地保障随班就读工作质量的提升。

(三)完善随班就读网络资源的建设

随着特殊教育体系的完善和融合教育的稳步推进,承担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学校势必越来越多,资源教师队伍也会越来越庞大,他们需要掌握更多特殊教育的信息和知识。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建立全县综合性现代化的特殊教育网站——“F县特殊教育网”,再通过网络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料和信息等,做到最大限度的资源中心服务和资源共享,以信息化带动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促其顺利发展。

笔者相信,随着更多的政策倾斜、经费保障、社会关注,以及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加入这项工作中来,F县的随班就读工作会不断地完善和推进,一定會最大限度地给当地随班就读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每一个特殊孩子都是一粒充满希望的种子,只要方法得当,不放弃任何一个,他们同样也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潘一.特殊教育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陈云英,陈海平,彭霞光.教师对弱智儿童随班就读的态度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1994,(2).

责任编辑:丁 蔚

作者:胡晓莉

惠民理念特殊教育论文 篇2:

对重残学生送教上门的实践与思考

为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发展,大力提升特殊教育水平,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帮助广大残疾人全面发展和更好融入社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幸福人生梦,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河南省教育厅等部门也相继联合印发了《河南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和有关“送教上门”的文件。近年来,我们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积极开展了送教上门活动。

《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残疾人教育“一个也不能少”。“送教上门”,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到无法入学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的住地,上门进行教育教学,使他们在家就能接受专业教师正规的特殊教育。因此,“送教上门”是保障重度残障学生能够接受教育的有效途径,是现代特殊教育的重要补充,是特殊教育教师的光荣使命。

我们从2014年春季开始,历时半年时间对全县所有15个乡镇(管委会)209个行政村进行了入户摸底调查。调查显示,栾川县现有残疾人9700人,占全县人口的3%;6~14岁学龄残疾儿童少年共236人,其中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111人,随班(园)就读201人,重度残疾儿童少年24人。这些重残儿童困居家中,无法接受正规或非正规教育,但他们同样需要教育,需要回归社会,需要享受党和政府的温暖。实现这些重残儿童的求学梦,需要我们“送教上门”,这项任务就直接落在了特教教师的肩上。重残学生的教育,就要靠这些无私奉献、不辞艰苦的特教园丁帮助实现,需要这些特教园丁走教、送教,把政策落在实处。

一、调查决策

依据上述调查,全县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共24人。经过二次评估鉴定后,我们决定对其中22名具有一定接受教育能力但无法入校就读的重残学生“送教上门”。他们当中男13人、女9人,因脑缺氧造成脑瘫11人,智力障碍8人,唐氏综合征2人,情绪障碍1人,但均有一定的接受教育能力,可以进行“送教上门”。

二、实施方案

在调查摸底、科学评估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实际情况,科学细致地制订送教方案。我们从2014年秋期开始,组成“送教上门”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为副组长,各班子成员及各班班主任为成员,选调责任心强,有爱心、有耐心、能胜任的教师,由技术熟练、能吃苦耐劳的专业司机全程护送、全程服务。送教小组先后深入大清沟、杨山、焦树凹、龙潭、龙王幢等14个乡镇,进村入户,对22个残障学生登记造册,建立学籍、档案,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发展评价资料、个别化教育方案、康复训练记录等,做到每周送教2次,每次3课时,每学年216个课时,实现“一人一案一师”。

三、送教内容

“送教上门”的关键是送教的内容,这主要包括:送教学、送理念、送康复医疗和送温暖服务。

送教学,就是要结合残疾儿童的自身状况制订个性化教育计划,合理安排适合其发展的教学内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这是送教上门的核心内容。

送理念,就是让家长了解国家方针政策,根据自家子女的残疾现状,坚定信心,相信自己的孩子通过教育训练一定会越来越好,一定能达到或基本达到自食其力的程度。同时也让家长知道,居家教育训练并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事,也需要家长配合施教、配合训练,这就要求家长做到教师所做所教的,家长也要学会要领,教师不在的时侯,就可以由家长代替教师完成教育训练任务,并争取使家长最终能够达到或接近专业教师或者专业康复师的水平。

送康复医疗、送温暖服务,就是根据学生体质的状况,进行“医教结合”,在送教学、送知识的同时,对患儿进行康复训练,并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配送常用的、标准的训练设备,或“制作技术”。例如:小瀚是一个脑瘫患者,在送教时我们发现,市场上还没有帮助脑瘫儿童行走的设备,我们的教师就帮助家长,根据小瀚的实际身高尺寸制作“行走仪”。送温暖服务,服务了家长,使家长和患儿了解了政策和知识,解除疑惑,重拾信心。同时,送医、送药、送食品可以让重残疾儿童足不出门,也能体验到城市孩子的现代生活。

四、三种送教模式

“1+2”:“送教上门”小组一周下乡送教2次,每次3个课时,每学年216个课时。

“2+1”:每次送教活动都由2个教师和1个专职司机组成送教小组,送教上门,教师教育训练,司机全程服务。

“1对1”:1名教师对1个重残儿童进行教学实践,传授知识,帮助其康复训练;1名教师对1个重残儿童家长进行教学培训,培训他们基本的文化课授课能力,培训他们简单的康复技能。“1对1”地对家长进行培训,目的是当专业教师或康复师不在的时候,由家长根据本人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和康复技能,“1对1”地辅导残障儿童,让其既学习文化知识,又能接受康复训练。这样1周一次,循环往复,达到送教上门目的。

五、送教思考

政策再好,再利民、惠民,也得有一支强有力的执行团队来保障落实,团队的执行力主要看团队的队长如何带领。“送教上门”不是单凭特殊教育学校就能独立完成的,它需要残联、财政、民政、医疗各部门相互配合,各司其职,才能实现预期目标。“送教上门”需要政策引导、领导重视、部门协作、经费保障、教师素质、家长的态度等因素来保证其成功实施。

实践告诉我们:“送教上门”是一个能够补充特殊教育的有效方式,坚持“送教上门”,能够使特殊教育的模式更加完善。“送教上门”工作应该在县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联合行动才能完成的,而不是靠个别教师“单打独斗”“孤军奋战”实现的,这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有了坚强的领导,有了明确的分工,有了各部门相互配合的团队协作精神,“送教上门”这项惠民工程才能做实,才能越做越好。我们要始终坚持进行摸底调查,逐一登记造册,并组织教育、卫生、民政等相关部门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深入家庭,对每一个重残儿童少年进行耐心细致的科学评估,得出准确结论。只有这样,送教工作才能精准,送教方案才会可行。同时,民政、财政部门要根据调研的实际情况,确保送教对象、费用额度、师资预算、经费保证等一步到位。只有让送教的特教教师、医疗专家充满信心,坚定决心,相互配合,“送教上门”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责 编 阿 宁)

作者:朱红民

惠民理念特殊教育论文 篇3:

实施精准康复 增能残疾家庭

摘要:送教上门工作在全纳教育及“零拒绝”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将特殊儿童从封闭的环境融入开放的环境中,不仅是一种安置形式的增加,更是一种教育的拓展与延伸。大连市西岗区日新学校通过完善流程、创新模式、康教结合以及精准送教等四个方面开展送教上门工作,并通过反思推动送教上门工作的开展,切实使每一个特殊兒童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

关键词:特殊儿童;送教上门;精准康复

全纳教育在特殊教育发展中拥有重要地位,“零拒绝”的教育理念也深入人心。在此基础上,送教上门应运而生。按照要求,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需要专人护理,不能到校就读的,由县级以上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通过提供送教上门或者远程教育等方式实施义务教育,并纳入学籍管理。送教上门作为特殊教育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不仅仅是一种安置形式上的增加,更是一种教育服务的延伸与拓展。

日新学校位于大连市西岗区,全校共有8个班,共有脑瘫、自闭症等各类智力障碍学生100多名。学校在“一个也不放弃,特殊教育零拒绝”理念的指导下,于2013年启动了送教上门工作,至今已有六年。学校的做法充分体现了“教育应满足全体儿童需要”的原则,通过送教教师为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所需的服务,以改善儿童的现状,缓解家庭的负担。经过多年准备,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对重度智力残疾学生实施送教上门的实践研究”(JG16CB098)已于2016年立项。在课题的牵动下,日新学校的送教工作也开始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

一、完善流程,规范实施

送教工作的规范性是确保工作落实的关键。送教上门,由试点学校履行申请、上报、审核、备案的程序,报经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确认。在工作中遵循家长的意愿,坚持定期入户的原则,根据特殊儿童的残疾类别与发展状况合理安排教师,并着重挖掘其潜能,提高其认知、生活适应等能力。以此为指导,我校抽调出专门的力量,组成送教师资团队,严格实施“科学评估、精准康复、一人一案、负责到人”,每名学生均由两名教师送教,每周送教两次,每次三课时。坚持做到送康复、送技能、送知识、送服务、送温暖,同时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及对送教上门教育策略的研究与学习,调动起学生、家长等一切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社会化生态环境,采取可行的措施,加强对送教上门学生的教育。

通过实践,我校梳理和建构起一整套完善的学期送教工作流程,即“一查、二定、三训、四评、五制、六送、七检、八总”。“一查”:每学期开学初,学校根据区残联提供的名单,安排相关人员以电话联络、入户家访等方式摸清学生基本情况;“二定”:在家长认可的前提下,确定送教上门服务对象,学校精心选择,确定送教教师;“三训”:组织确定的送教教师进行岗前集中培训,加强师德及送教理论和技能指导,提出工作要求,明确工作职责等;“四评”:送教教师在指导下入户与家长沟通,对每一个送教儿童进行全方位评估,确保送教因生而异;“五制”:送教教师根据送教对象评估结果,制定IEP和教学方案;“六送”:教师按照方案认真落实送教内容;“七检”:学校采取不定期电话访问和入户实地家访的形式,检查送教教师送教情况,同时了解家长的意见建议,督促教师改进完善;“八总”:学期末,学校召开总结、分析、交流会,表扬先进,指出不足和问题,督促教师不断提升送教实效。

二、创新模式,科学推进

送教上门服务不仅面向特殊儿童,也面向其家庭,让家庭成员掌握一定的康复训练技术、家庭养护知识及亲子沟通等能力,有助于保证儿童在家接受教育的连续性,保障儿童取得更大的进步。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校在把握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创造性地推出了基于拓展式的家庭指导服务模式,体现了“送教对象是特殊学生与全体家长相结合、送教内容是精准康复与家庭指导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充分利用云端系统,建立送教上门资源分享平台,形成高效的家校沟通体系;充分运用当今时代线上线下互动的便利条件,打造智能化的云端资源平台。

(一)线上平台搭建

一是建立微信沟通群。将康复内容录制成微课,附上康复训练的细节及注意事项,方便家长随时查看,并对照视频进行训练;家长在训练后也将实操视频发布到群中,由负责的教师进行专业指导。

二是利用西岗教育特有的知校APP,将送教上门学生以学校班级的形式统一管理,建立送教上门班级,由分管教师负责。利用班级公告栏目,将送教时间安排、人员配备、作业布置等进行统筹安排;利用成长档案栏目,为每一个孩子记录成长点滴,留下专属相册;利用班级资源栏目,介绍最新的特教动态以及康复知识。

(二)线下家庭指导

线下设置家长指导环节,教师现场对家长的康复实操进行指导,重点在于康复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安全性保护措施,以及辅助的“教”“辅”“放”的运用,从“授人以鱼”变为“授人以渔”。应用现代化的康复资源,送教教师手把手教会家长使用现代化的资源平台,从而调动起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让家校沟通更加顺畅有效。

三、扩展主体,康教结合

送教主体的规范性决定了送教的质量。随着送教的深入发展,送教主体由特教教师、普特结合向康教结合发展。康教结合是将康复训练与教育相结合,极大地推动了送教工作的发展。康复医师不仅能为在校教师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还能参与到送教过程中,用科学的思想、专业的技术推动送教工作的实施。先进的康复医学技术与专业的特殊教育方法相结合,可以为需要送教上门的学生提供先进、专业的康复服务。

我校综合利用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及学校资源,借助西岗区惠民工程“幸福1+N”的东风,扩大了送教上门实施的主体,将社区康复中心纳入其中。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师资源,将有特殊儿童诊疗的家庭,采用专业的评估工具对学生进行评估、给出医学康复方面的实施建议,并与我们结合为学生制定IEP,真正做到康复与教育相结合。

四、送教内容,精准务本

送教内容的安排与实施是整个送教工作的重中之重。方俊明认为,在送教内容的选择上应以评估为基础,并结合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送教的内容应以教育部颁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设定的包括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及康复训练等为主,并以学生家长的意愿与其残疾程度,所开设的运动、认知、言语、语言、情绪行为干预等为辅。准确地把握每个特殊学生家庭的需要,挖掘到其最具有开发价值的潜能,使送教上门真正致力于特殊学生的发展,使其成为有自理能力、有尊严、幸福的人。

送教团体对送教工作的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一方面,送教团体成员既要能力互补,对特殊教育有深入的研究,又要对所送教学生的家庭与个人等信息有所掌握。另一方面,送教团体成员应加强培训,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又要注重实践,坚持及时反馈与一人一案的送教原则。以此为指导,我校教师每次送教时均会录制一份5分钟的教学片段、一份家长实操视频、一份家庭指导视頻,以及拍摄若干张过程中的照片,将每位同学的材料独立整理成册,内容包含送教协议书、送教记录表、学生个人信息、评估表、IEP,以及教案和家长指导方案等。几年来,我校送教上门积累的学生材料有数十份,这些材料都是我们宝贵的教学资源,对于后续送教工作的展开也具有借鉴价值。

五、反思成效,继续前行

开展对特殊学生的送教上门工作不仅是普及和发展特殊儿童义务教育的有效方法,更是实现《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中提出的“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几年来,我校教师更加明确了尊重学生间的差异,落实“追求平等、宽容个性、尊重多元”等全纳教育核心观点,真正做到对特殊学生的不抛弃、不放弃,让多名接受送教的学生走出家门、走进校门,和其他学生一样坐在教室里聆听老师的教导。由此可见,送教工作极力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

(一)送教上门工作提高了特殊儿童的能力,促进了他们身心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送教上门促进了每个送教对象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一是促进了特殊儿童言语语言的康复,其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二是促进了其认知、生活技能的发展,从完全依赖到部分依赖,再到只需要少量辅助,其进步给学生自身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为家长带来了很多惊喜;三是促进了其心理素养的提升和人格完善,孩子有了学校生活的新体验。

(二)送教上门工作提升了家长教育康复的水平,让残疾儿童家庭重燃希望

家长是残疾儿童发展康复的重要资源和影响残疾儿童成长发展的关键因素。“拓展式家庭指导”送教模式在送教的同时关注家庭教育的指导,引导家长增加训练频率,同时疏导家长的羞愧心理,鼓励家长带领孩子勇敢地走出家门,参与日常社会活动。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共同配合,每个孩子都有了可喜的进步。送教成果极大激发了家长的希望和信心,为学生进一步康复奠定了良好基础。

送教上门工作虽然平凡、艰辛而繁琐;但意义重大而深远。需要我们坚定信心,昂扬斗志,用爱心、诚心、耐心和恒心,把送教上门这项改变残疾儿童命运的伟大工作深入推进下去,让每一名残疾儿童都能尽享教育康复的阳光雨露,为特殊教育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雷江华.“医教结合”理念下“送教上门”实验区工作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6(8):5-6.

[2]吴善亮,王玉兰.融合教育框架下“送教上门”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特殊教育,2016(4):9-11.

[3]袁建.关于开展对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的几点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5(8):100-102.

[4]徐梦洁.全纳教育的国际境遇及发展愿景[J].外国教育研究,2012(11):3-9.

(责任编辑:赵昆伦)

作者:孙娟

上一篇:医院人力绩效考核论文下一篇:大学新兴通识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