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语文素质论文

2022-04-17

摘要: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提升大学生文学审美与欣赏的能力,培养个性全面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本文将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写作能力,融听、说、读、写、想于一体的人文素质培养三方面来讨论《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大学生语文素质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大学生语文素质论文 篇1:

探讨高职语文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摘 要:文章从当前高职学生人文素质亟待提高的现状出发,重点阐明了高职语文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促进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高职语文;人才培养;人文素质

近年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我国高职教育已占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逐步形成了以能力为本的办学理念。伴随这一办学理念的持续深化,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偏差,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忽视人文素养的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前高职学生语文水平整体下降、人文素养缺失、价值导向混乱等现象。针对这些现象,笔者对高职语文在育人环境中的作用做了研究,以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一、高职学生语文能力现状堪忧

在语文能力方面,相当一部分学生知识面不广,行文不注意逻辑,有错别字;还有的学生连请假条都写不清楚。有人将学生的语文能力概括为两句话:字不成体,文不成句,语无伦次;上课只讲俏皮话,文章只到网上找,毕业难填求职表。这一状况如不解决,将严重地妨碍高职学生成长成才。

二、高职语文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1.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格。高职语文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承担着传承、推广优秀文化的重任,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精神品格的全面提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和“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激励了一代代中华儿女为真理引颈就刑,从容就义。老子“报怨以德”的胸怀,陶潜“采菊东篱下”的怡然,苏轼“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旷达等,无不充满着的智慧的光芒,他们的作品无不呈现着积极进取的人生態度。孔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气质风度,老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情怀,杜子美“穷年忧黎元”的忧国忧民之情,无不彰显着高贵的人文情怀。同样 ,西方一大批圣哲先贤,他们的作品所流露出的独特思维、价值取向,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优秀青年奋勇向前。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既有利于学生道德素养、人文素养和心理素养的提升,又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以营造积极向上的环境与氛围,在学生情操陶冶、人格健全、审美提升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学生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也起到积极的影响,于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的目的。高职语文教材节选了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精华,汲取并传承自古以来的道德标准、知识体系、行为准则和文化精髓,并借鉴西方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与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形成共同的信念与追求,把自身长远利益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融合起来。高职语文教材节选的优秀作品,融自然美、艺术美与社会生活美于一体,可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健全学生的性格心理,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英国著名学者怀特在《再论教育目的》中表示,没有人文教育的技术教育是不完备的。为此,倡导人文精神也就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紧迫任务。而高职语文教学最符合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要求。

3.提升学生的文化鉴别力。在世界发展趋向多元的今天,各种文化的碰撞、交流、叠加与融合将不可避免。在此背景之下,怎样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借鉴、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并进行创新,是多元文化发展抛给我们的一个严肃课题。

随着世界经济的深入发展,国家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但不管未来社会怎么发展,语言与文化永远是区分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人民的根本要素。因此,各个国家都在不遗余力地进行自身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以防止自身文化在未来文化的冲撞中被同化。互联网时代,外来文化渗透的渠道越来越便捷,广大学生一旦得不到正确引导,就会受到不良文化的侵蚀而误入歧途。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辨别力和审美力,才能让他们拥有清醒的价值判断,才能远离低级庸俗、虚假惑人的不良文化。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高职语文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乔淑英,郑璇主编.大学语文精读[M].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刘金凤.基于工作过程突出实用能力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2(17).

[3]曹洁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博客的价值及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4(32).

作者:张泽建

大学生语文素质论文 篇2:

试论《大学语文》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摘要: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提升大学生文学审美与欣赏的能力,培养个性全面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本文将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写作能力,融听、说、读、写、想于一体的人文素质培养三方面来讨论《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文学鉴赏 写作能力 人文素质

《大学语文》是不少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是人文科学性较强的课程,能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知能力,写作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同时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大学生提升自我素质修养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教育部规定,“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1]这是教育部对这门课程提出的总的要求,但根据不同类别的大学对这门课程目的的设置又稍有区别,我校是广东省的财经类大学,总体上属于文科类大学,因此,对《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定位于:“在介绍古今中外文学精品的基础上,传授给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对文学、社会及人生等各方面有较系统、较深刻、较全面的认识。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将主要掌握以下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今中外文学名家名篇的产生背景、了解古今中外文学名家名篇的主要内容及特色、了解各种文体的基本常识,掌握分析古今中外文学名篇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综合人文素质。”[2]

由上可知,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提升大学生文学审美与欣赏的能力,培养个性全面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如何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本文将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写作能力,融听、说、读、写、想于一体的人文素质培养三方面来讨论《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1 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是大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大学语文》讲授的主要内容是文学作品,而优秀的文学作品融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生活美于一体,作品中展现出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情感。因此,通过阅读欣赏优秀作品,可以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1.1 指导学生对文学文本的欣赏,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孤篇横绝”的优秀之作,诗人将一副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展现在阅读者面前。在诗歌赏析时,不仅要引导学生进入“春江花月夜”,体会诗中的“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意境,并且让学生感受到“月空里流霜不觉飞,照花林皆似霰”的空灵之境,领悟诗人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人生哲理,深入了解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才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其次,分析诗中具体诗句对月亮的描绘,通过月亮表达夜晚时光的倾泻与流逝,同学们通过对诗歌的仔细阅读,发现诗人对月亮的“月生——月长——月高——月落”的完整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在朦胧的气氛中体会到宇宙的永恒,人生的短暂,将人生的无限与有限,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景象,一种淡淡的伤感和烦恼迷惘,弥漫其间。最后,体会李泽厚对这首诗歌的评价:“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通过对这首诗的整体分析,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到诗人独特的审美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2 结合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大学语文教学课堂设计可以借助多媒体影音资料的展示,使语文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直观,使课堂超越时空的限制,营造声光音画结合的课堂情境,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目前很多诗歌都有名家朗诵的视频资料,特别是一些名家名作还配有精美的MV,将诗歌的意境用影音画面呈现,在教授诗歌时,可以播放一些优秀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正确理解诗歌的情感内容,同时,还有利于触动同学对文学的热爱。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需要。”大学语文教师应当积极调动大学生这种内心深处的需要和潜能。如在进行现代诗歌赏析课程教学中,舒婷的《致橡树》是其中的一篇重要的篇目,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播放了某个版本的配乐诗朗诵,该视频资料所配图画较精美,受到学生的欢迎,但有位同学指出,木棉为广州的市花,我们手上有许多张比这段视频资料里更精美的图片,加上他对这首诗的理解,诗歌应该是引导现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恋爱观,从校园情景和大学生生活入手,可以拍出更好的视频。于是,笔者鼓励学生积极创作。在好友的帮助下,这位同学立足于大学校园,拍摄了精美的视频,并附上好友的深情朗诵,放在校园网络上,受到本校网友的追捧,促进了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探寻和深入思考的积极性。

2 提高写作能力是大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素质提高的体现

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写出优秀的作品,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笔者将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2.1 从阅读并模仿优秀的作品开始

大量的吟诵与阅读是文学写作训练的基础,杜甫正是在“读书破万卷”的基础上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那么,古人又是如何具体教学文学写作的呢?《红楼梦》里,林黛玉教香菱写诗的情节是第四十八回,林黛玉对香菱说道:

“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3]

后来证明,依照林黛玉的指引,香菱在阅读林黛玉开设的“必修作品”之后,加以自己的努力锻炼,终于写出了不错的作品,“众人看了,笑道:‘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新意’。”这说明林黛玉的教学方法十分成功。

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笔者鼓励并提倡学生先广泛阅读经典性作品,经典性作品代表那个时代对人生最深邃的思考,对理想世界最完美的想象,我们需要经典,不仅仅是这些作品仅仅呼应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特定问题,更在于它们往往触及了人类生活永恒的和根本的问题,在语言风格和内容形式上,也提供了个人化的探索。[4]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学习与模仿,融合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和自身的经历与感受,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2.2 改编性创作

对已有作品的改编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如《大学语文》教材中有唐传奇名篇《霍小玉传》,原著的结局是霍小玉惨遭抛弃,一病而亡,男主角李益多次婚姻都因为猜忌而夫妻不谐婚姻不得善终。对于这样的结局,不少学生觉得小玉的结局太惨了,如花般秀丽的女子怎么能够因为负心汉而香消玉殒呢?结合现代爱情观,同学们纷纷给出续作,在续作中阐明了自己的爱情观,树立了一个自信自立的新女性形象。通过对《霍小玉传》的改编,同学们学习了唐传奇的写笔法,模仿运用较为文白结合的语言,借助对原有结局的不满,重新塑造了一个女性形象,将小玉和李益形象塑造既丰满并符合现代青少年的口味。因此,改编性创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2.3 创意创作

如果说第一遍是欣赏式阅读,完全凭感觉、直觉去把握;然后在感觉的基础上作出个人化的总结和判断,并开始模仿。第二遍则可以采取批评式阅读,有意识地用心阅读,体会作家的智慧、技巧,作品中的内涵,用接受美学的观点对作品中不符合自己期待的地方进行改写,那么,第三遍阅读即在完全理解作品之后,进行更高层次的创意写作了。大学语文中的创意写作体现在写作主体即大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想表现的东西。如果你的心思很深,难以启齿,或者心思太直接,无法直接说出,那就给心思讲个故事吧。故事能完整的说出你的心思,甚至说出你自己没有意识到的心思。沈从文的《边城》就是如此,作家编织了一个现代人看来如梦如幻的故事,小小的社会,美好的世界图景全展现在故事里面,故事里的人淳朴、憨厚,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我们也可以结合自己细细的心思写出对大学校园、初入社会的感受。抒发自己的内心,写出自己真正想说的话,才是创意写作或者说真正提高写作能力的途径。

写作能力的提高不仅仅在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课堂外的校园实践中。我校校园文学社每年举办校园征文,鼓励同学们踊跃投稿,发行社刊激发了同学们对文学的热爱,给爱好写作的人提供展示的舞台。学校作为广东省写作协会会员单位,每年组织举办应用文书知识竞赛,促进同学的写作热情。通过课堂内外的实践与练习,既能提高同学们的写作兴趣,也有利于锻炼同学们的写作能力。

3 融听、说、读、写、想于一体人文素质的培养

大学语文的综合性是指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是融听、说、读、写、想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大学语文应是一种综合教育”,大学语文教育应该对大学生进行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素质教育,它是包含了大学语文、写作、普通话、演讲与口才等多门关于培养大学生语文素养的教育。

大学语文课堂,笔者经常在课程下课前留五到十分钟时间给学生自由发言,请同学们和大家分享自己喜欢的一篇作品。作品内容不限,可以是诗词、文段,甚至是流行歌曲的歌词,并让他们谈自己的感想或者喜欢的理由。不少平时上课不太积极主动的同学,因为是说自己喜欢的,不少人都能做到有话说,而且还有几位同学展示了自己的原创诗歌,让同学们提意见。笔者发现,学生在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创作的诗歌时,先讲述了自己的创作背景,如某同学高中时代非常喜欢诗歌,但一直被巨大的升学压力所困扰,也害怕被其他同学讥讽为“文艺青年”,没有时间去深入创作,而进大学之后,发现学习氛围非常宽松,特别是还有大学语文课程,让他重新燃烧起对文学的创作爱好,参加了文学社,经常有感而发写一些小诗。

正如佛洛伊德从人的心理学,严格说是从生理心理学角度讲文学,他认为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面,“本我”是最真实的面貌,代表着最真实的想法,主要是欲望、性本能、力比多,但是赤裸裸的性本能不符合理性社会秩序,就被社会规则压抑到无意识层面。[5]可是它虽然被压抑,仍旧具有强大的动力,像火山岩浆一样在地下翻腾,寻找出路。于是人就会出现做梦,说错话,下意识动作这些被动的现象,但是也有主动释放的途径,比如进行艺术创作,文学就是其中之一。文学就是潜意识的改头换面,心思的文字形式,以虚拟的形式实现自己的心思。

这样的情景,由一首表达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的引导,竟然可以激起对文学的热爱,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大学的语文教学毕竟不同于中学,提高学生的鉴赏层次和掌握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和创作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人文学科课程,大学语文知识面广、涵盖性强、人文和民族色彩浓厚,既有听说读写的统一,又有文史哲理的综合,课程定位是语文能力的提升,但实际教学中又不能简单地着眼于此。当代多元的社会语境和文化语境,文艺理论学、语言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使得大学语文的教学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不但要求授课老师有教学观念、方法、手段上的创新,更要有适应当代语境和综合学科的知识涵养,才能真正促进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6]因此,通过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写作能力,融听、说、读、写、想于一体人文素质的培养,才能满足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要求,也是实现大学语文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郑瑞侠,司马晓雯主编.广东财经大学《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执行计划(未刊稿)[A].大学语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646.

[4]许道军,葛红兵.创意写作:基础理论与训练[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86.

[6]陈文婷.大学语文的素质功能探析[J].河南高等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6).

作者简介:代智敏(1979-),女,湖北天门人,文学博士,广东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广东广州 510320

作者:代智敏

大学生语文素质论文 篇3:

高职语文教学中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摘要]高职语文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精神生活为根本宗旨的教育课程,对于全面培养和提高高职生的人文素质,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重视语文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努力寻求语文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思路、教学原则,以适应社会发展及学生就业的需要,能够为学生以后的工作与生活境界的提高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高职语文 教学模式 人文素质

[作者简介]袁焕玲(1970- ),女,河北廊坊人,廊坊卫生职业学院,高级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河北 廊坊 065001)

当今社会,随着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大,大学教育过分强调功利性,导致大学生人文精神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有些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缺少其年龄应有的理想激情;价值观念过度自我化,缺少无私奉献精神;道德观念趋于淡薄,缺少起码的社会责任感;情感冰冷淡漠,缺少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与关爱。时有发生的大学生犯罪案件,恰恰是大学生缺失人文精神、不健全人格而导致的悲剧。可见,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重要意义

目前,高职教育的目标主要定位在知识教育和技能培养上,从这个角度看,高职院校多是教学功能型的。教师看重学生阅读、写作、表达等技能培养,教育目的是把学生培育成语文教师、秘书、编辑、记者等文职人员,长此以往,高职教育会变成职业培训,高职院校会变成技能培训基地,学生则成为一个个中规中矩的“产品”。笔者以为,高职教育不该仅仅是技能教育,还应该是价值观教育、人文教育。近年来,重视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取得的教育等价值内涵上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前瞻性,对生命、自由、幸福、人生的理解我们没有很好地传授给学生。作为医学院校,更强调对人的关怀,为医者除具备精湛的医术外,还应具备高尚医德与大爱之心。对于医学生来说,优秀品德的熏陶、仁爱之心的培养尤为重要。医学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除了要传道授业解惑外,更应将品德和情感教育融入教学中。

高职语文教学提倡语文课程功能的综合性。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方式不止一种,除了知识养成外,还与德育、美育、体育相互促进,共同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任务。高职语文教学要视学生为一个自我生命的实体、一个完整的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所需的新人。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要遵循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教育原则,关注学生理想精神、现实人文等多层次的需要。在高职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生动形象寓教于乐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展示生命的蓬勃生机与力量,进而实现人生价值的升华。高职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到自我人生与社会需求的切合点,形成自我选择、自我决断、自我塑造、自我升华的信念和勇气。大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独辟自己的人生道路,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分光与热,人文素质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将在大学生成才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二、高职语文教学中挖掘和培育人文精神的途径

人文精神,即“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的意思。简而言之,就是尊重人,尊重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具体地讲,人文精神包含三个元素:第一是人性,即对人本身的尊重,强调人自我存在的尊严;第二是理性,即对真理的不懈追求,科学精神;第三是超越性,即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求。人文精神可概括为人的尊严、头脑的认真和灵魂的认真。一个人活着,要活得有尊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灵魂、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智慧筹划人生。这样的人,就是有人文精神的。笔者认为,挖掘和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有以下四个方面:

1.改革教学形式,教会学生“自主学习”。高职人文教育应让教学形式本身就是“人文”的。人文教育呼唤的是一种朋友式的、对话式的教学模式,营造的是友爱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关系不是上下尊卑而是一种平行关系,教育不是灌输、压制;教师要把自己视作一个知识和思想的助产士,引导、助推学生发展。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动力源于学生个体。在高职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尊重大学生的人格、民主权利及愿望。学生不仅是教师教的对象,也是学习活动中有自我意识的主体,是一个有主观意念、有创新意识,并能积极主动、自觉自愿学习的对象。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有的放矢地让学生把学习过程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自我统筹,自主学习,自我提高,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要适时地引导大学生各种能力的训练,从而让大学生从认知至实践、从实践到体验达到最大化效果,完成人文素质的培育提高和精神修养的浸润升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以及对待学习的自觉态度和创新精神。

2.进行文本解读,健全大学生人格品质。大学语文萃取文学经典,不仅汇聚了丰富的知识内涵,而且负载了可贵的道德品质,蕴涵了丰沛的情感,许多名作佳篇蕴涵着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对未来不懈的思考和求索。屈原坚守爱国之志,虽遭谗放逐,仍心系楚国,矢志不渝,宁可以身殉国;司马迁为完成“史家之绝唱”,隐忍宫刑之辱发愤著书,为常人所不能为,令人钦羡;心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情怀的陆游;恪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奉献精神的诸葛亮;“不惧吾庐独破受冻,但愿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爱胸襟的杜甫;冷笔热心的鲁迅先生对战友“俯首甘为孺子牛”,对敌人却“横眉冷对”,以笔为匕首与敌人进行顽强斗争。这些历代先贤高尚的情操与人格、不懈的人生追求与德行操守通过他们的作品进行了经典诠释,字里行间展示了他们的精神气度和道德取向、人生态度和理想追求。先贤们重义轻利、舍生取义、无私无畏、勇往直前的精神境界和信仰坚守,潜移默化地激活学生身上潜抑的使命感、责任感及奉献意识,学生在对先贤认同、敬仰、膜拜的过程中,逐渐将自身的德行操守内化为个体生命的自觉,涤荡内心的假恶丑,重塑个体精神世界,进而明确人生追求的坐标,并为之而奋斗终生。因此,欣赏这些美文佳章,就是和高尚的人对话,就是对内心的观照自省,就是求真向善逐美。经典之作是陶冶人性灵的最好素材,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关注自身,关注生命,关注社会,铸造健全的人格品质。

3.彰显教师魅力,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法国思想家狄德罗曾说,没有感情这种品质,任何笔触都不足以打动人心。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感情,任何华丽的语言都不能打动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根基,是灵魂,离开了情感的教学犹如鱼离开水没有了生命。教师不仅要挖掘蕴涵在作品里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充分运用自己的语言魅力、体态表情,用热情深情激情去感染激发学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教师的循循引导下,学生会产生情感共鸣,领略作家的人格魅力,明辨是非曲直,从而遵循美的规律憧憬规划自己美好的人生。此外,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效能。教师在授课中可以穿插对白、唱段或辅以配乐朗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想象,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心灵的启迪。教师还可以尝试分析讨论法、探究学习法、角色表演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情感,加深其心灵体验。

4.开辟第二课堂,丰富学生审美实践。如果说学生是大学语文教学运转的轴心,那么实践则是大学语文教学开启的钥匙。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主的艺术美的鉴赏与评论,而一切艺术美皆来自现实生活。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就是生活。只有投身到生活的海洋,才能探求艺术美的真谛。因此,大学语文教学要采取全方位的开放模式,大力开辟第二课堂。在对名作佳文的欣赏中,把高职语文教学延伸到相关的文学、音乐、舞蹈、书画、影视等领域,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从事文艺创作、演讲辩论、审美研究等文学创造活动。在赏鉴中,遵循以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组织能力和文学赏鉴评论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高职语文教学要把对学生真善美的养成和人文精神的培育放在首位,注重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精神的熏陶教育。教师要把平等性、人文性、精神养成和关怀意识融入教学中,在学生获得愉悦的感受体验过程中,使其品质养成水到渠成,抵达心灵之境,从而使大学生的自身生命素质获得提升,并在智力、情感、道德、审美、社会实践、创造力等方面获得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杜金亮.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J].东岳论丛,1998(3).

[2]钱超英.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三种困境[J].学术研究,1998(10).

[3]左克厚.人文理想与人文现实-我对人文精神的思考[J].漳州师院学报,1998(4).

[4]张应强.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J].高等教育研究,1995(3).

[5]杨明华.接受世纪挑战 培育时代新人——21世纪学校课程构建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2(2).

[6]卜玉华.课程理念的历史透视与重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

[7]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

作者:袁焕玲

上一篇:采油厂经营管理论文下一篇:契约式社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