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I高校学科建设论文

2022-04-15

摘要:在我国“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简要分析了学科的含义、学科的形成﹑发展过程及现代学科发展的主要趋势,高校学科建设和发展呈现持续动态和交叉融合的特点。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ESI高校学科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ESI高校学科建设论文 篇1:

ESI在中国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中的误区及对策分析

[摘 要]ESI针对不同学科领域,对国家/地区科研水平、机构学术声誉、科学家学术影响力以及期刊学术水平进行全面衡量,为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性指导。但是,应当充分认识ESI的局限性,避免在学科建设中唯ESI化。过分追求ESI指标,有可能导致学科人才结构奇异化和学术机构人才领域趋同化,逐步抹杀一个学校长期积累的学科优势,并导致新兴学科发展受限。在一流学科建设中,应进一步完善学科评价指标,以学科顶层规划引导学科人才建设,以发挥特色学科优势实现传统产业的涅槃重生,并合理规划新兴学科,为“双一流”大学建设注入新的生机。

[关键词]一流学科;学科建设;SCI;ESI

Key words:first-class disciplines; disciplines construction; 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单元,只有拥有一流学科才能成为一流的大学。在我国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ESI作为当今世界一流学科的主要评价标准之一,已成为我国评价一流学科的重要指标。然而,由于一流学科的评价指标与ESI指标直接对标,我国大学学科建设出现了唯ESI化的倾向。这种倾向若不加以调整,极有可能导致学科人才结构的奇异化和学术机构人才领域的趋同化,进而使得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受限,影响当前国家新旧动能转换中的新兴产业的崛起。目前,学界关于ESI研究的论文多集中于ESI指标在衡量国家/地区科研水平、机构学术声誉、科学家学术影响力以及期刊学术水平[1-5]方面的应用,关于ESI在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中使用误区的研究尚不多见[6]。因此,本文拟通过对ESI指标的局限性和使用误区的分析,从完善一流学科评价指标、学科顶层规划引导学科人才建设、合理规划新兴学科等方面提出ESI在一流学科建设中的应用对策。

一、ESI的局限性

ESI,即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是由美国科技信息所(ISI)于2001年推出的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它主要是通过总被引数、高被引论文、篇均他引数、施引文献的h指数等角度对国家/地区科研水平、机构学术声誉、科学家学术影响力以及期刊学术水平,对22个学科领域进行全面衡量[1]。2012年1月,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将我国大学进入“ESI论文总被引频次”的世界1%作为反映大学“学术声誉”的指标,每单月推出“中国大学ESI论文排行榜”,引导大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2]。经过多年实践,也暴露了ESI作为学科排名指标存在着某些不足和局限[3,7]。

1. ESI学科分类粗略

目前ESI設置了22个学科领域,基本上按照大学学科门类进行设置[3]。然而,在该学科分类中,无法精准体现某些学科的发展趋势。目前ESI将信息工程、机电工程、自动化、建筑工程、环境工程、化学工程等等全部归为工程学,由此确定的ESI指标无法反映一个学术机构在某领域的真实水平和地位,甚至会抹杀学术机构应有的学科特色。例如,一个学校以化学工程为优势学科,而另一个学校以信息自动化为特色,但在ESI中都属工程领域。

ESI学科分类笼统,这体现于对所选期刊学科归属划分的不合理性。例如,环境工程类期刊,若将之归为“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则更能揭示环境学科的演变,然而目前只有部分环境工程类的期刊划归“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大多数相关期刊被归于“工程学”。这一方面致使工程学科更加庞杂(虽然环境工程也是工程学),另一方面导致不能公正地评价环境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 不同位次作者的作用得不到公正体现

ESI给出的引文排位[8]采用了对每一位作者的贡献都给以统计的方法,用以表征每位学者对国家、机构的学术贡献程度。但是,对于一篇具体的论文,若对每一位作者采取同等贡献来对待,势必抹杀了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應有的责任与贡献。

现在的科学研究更多地表现为多学科、多机构、多国家和地区的协同攻关,因此在作者署名上更加国际化。众所周知,论文的第一作者既是第一线操作的实施者和原始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人,还是初稿的执笔人,所以第一作者要对研究结果和数据的真实性负首要责任;通讯作者作为研究论文的指导者对选题的先进性、首创性、实验设计和方法的合理性、结论的可信性、严谨性等,以及对发表时署名次序和“一稿一投”等原则负首要责任;而论文所列出的其他作者则是参与本研究的人员。由此可知,一篇论文的贡献和责任,主要归属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ESI学科的评估中,不论作者/机构/国家排位如何,视每个作者的贡献均衡的做法,无法突出真正的贡献者(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虽然目前有的学者尝试将不同位次作者按照一定的权重值来计算ESI,但由于经常遇到一个作者署名多个研究机构的现象,导致计算更加复杂,难以有效实施。

3.未考虑学科发展的非均衡性特点

不同的学科,由于期刊量的不同,导致引用的基数悬殊巨大。例如,医药类期刊庞杂,发文数居各类学科之首,大量的引用也导致该类学科期刊的影响因子在各类学科中超前。除部分综合类期刊(例如Nature、Science)之外,在2018年6月公布的2017年影响因子(IF均大于27)排前30的期刊中,有15种是医药类期刊,占到50%。影响因子大于50的6种期刊中,有4种是医学类期刊,占到2/3;其中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的影响因子更是高达244.585[4]。然而,与之相反,某些冷门学科的期刊量非常少,导致引用寥寥可数。而这些学科,有的是国家发展和国防科技不可缺少的技术支撑,有的甚至已经达到金字塔的顶端,然而在ESI评估的排名中却非常靠后,有的甚至榜上无名,这充分反映ESI在学科评估中的缺陷。

二、ESI的应用误区

1. 导致学科人才结构奇异化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于2016年进行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由于ESI学科分类不细,有的一个学科门类包括了多个一级学科,因此在评估过程中无法将之作为一个学科的评估指标,然而这并不影响学校各学科对ESI指标的应用。例如,某学校“工程学”ESI大于1%,所以该校与此学科门类相关的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自动化、信息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工程等学科,均将该ESI成果归功于自身学科的突破。然而,ESI分析报告揭示,在该参数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是化学工程与技术(34.2%)、自动化(32.7%)、环境科学与工程(30.8%),这三个学科对ESI的贡献达到97.7%。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自动化学科能够对该学科达到如此大的贡献,主要是由于该学科2012年引进了一名高产SCI论文的海外兼职教授。在2016年的论文材料提交中,该教授一人的高被引论文达到11篇,总被引频次972次,他一人对ESI的贡献率达到28.4%,占自动化学科贡献率的86.8%。换言之,该校自动化学科ESI基本由该教授一人支撑,从而出现“一个人的学科”的奇异化现象。若将该教授的成果剔除,整个学校在工程学领域就无法进入ESI前1%。

正是由于ESI学科排名只跟SCI论文的被引频次直接相关[5],因此,各个学校在人才引进时,首先考察的是被引人员的SCI论文撰写能力。甚至将SCI论文篇数,一、二区论文数量,发表论文期刊的总影响因子之和,总被引次数等作为确定引进人才层次的重要指标之一。

2. 导致学术机构人才领域趋同化

高校领导对科睿唯安每两月公布的中国大学ESI论文排行榜非常重视,特别是地方高校,甚至将SCI论文发表数量作为对各学院领导的重点考核指标之一。为此,各学院在人才引进时,不是完全按照学科发展的需要来考虑,而是看其是否具有撰写SCI论文的能力,甚至出现根据ESI报告筛选引进人才的现象[9]。

例如,材料科学SCI论文相对集中,某学校材料科学ESI进入全球前1%,也是该校发表SCI论文最多的学科之一。然而,在该校人才引进过程中发现,不但材料学院引进材料科学的人才,而且化学院、物理学院、机电学院、自动化学院、光电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等都引进材料科学类人才,以化解学校下达的SCI论文指标,导致该学校近三年18个学科引进的人才中63%属于材料学科。为了争夺ESI大学排行榜,多所地方高校已逐渐显现这种人才引进趋势。虽然多学科交叉是学科发展的生命力,但这种趋势的发展,势必造成学科的趋同化。

3. 过分追求ESI指标,有可能逐步抹杀一个学校长期积累的学科优势

一所大学的学科优势不是一日而成的,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才能形成公知的学科特色和优势。不同类型的学校,其发展特色不一,学科方向及优势也是千差万别。有的学校在理学基础研究上显示出非常强的实力,例如北京大学的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生物学,等等;而有的学校在工程类学科上有着无可撼动的地位,如清华大学的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建筑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等。这些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在各自的领域均为A+,且排名第一,其相应的ESI指标也位居前列。除此之外,还有一批院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在服务于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上具有明显优势,但未能入选一流学科。所以仅凭ESI指数是不能衡量一所大学对国家、社会的贡献的。

例如,某省一工科为主的省属重点大学,经过60多年的建设,形成了化学化工行业特色,而且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了全省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唯一的一个B+。学校非常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始终坚持走政产学研融合之路,科研成果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而上市的公司达到了7家,为该省化学化工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化工大省的确立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在2016年省一流学科评审中,由于ESI学科门类不全,22个ESI学科中没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因此该校无法入选一流学科。

4. 过分追求ESI指标,导致新兴学科发展受限

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常常导致重大科学发现和新兴学科的产生,也是科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部分之一。2015年以来,中央和地方相继提出了新旧动能转化,为此,多省提出了聚焦区域优势和未来发展的产业方向,构建新动能的主要载体和主导力量。在这些产业中,一方面提出要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迸发活力;另一方面更加强调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扩容倍增。

新兴产业的崛起,必须依托相关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进步。然而,在“学科评估”中以ESI为导向的学科排名,使得这些学科无法参与“双一流”竞争,得不到应有的资源和资金支持,客观上不利于这些学科的发展[10],更不利于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

三、学科建设对策分析

1. 完善一流学科评价指标

我国高等教育在学科的设置上继承并发展了苏联的高等教育体制,建设了大量行业和专业特色型高校,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特色,也是国家战略和行业区域所急需的,所以具有不可替代性[10]。因此,在“双一流”的遴选导向中,应该进一步完善一流学科的评估体系,不能仅仅按照ESI是否进入前1%而确定该学科是否进入一流学科,而应综合考虑国民经济对某个学科的实际需求,以及该学科在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和地位,特别是应该考虑行业的发展需求。例如,对地方型和行业特色型高校,可以更多地关注发明专利、成果转化、企业合作等指标;在文献分析方面,不建议简单采用ESI 等数据库,而要广泛纳入Scopus、EI 和各类行业数据库[10-11],特别是应该将其对行业和地区的贡献纳入评价范畴。

2.以学科顶层规划引导学科人才建设

在国家建设一流学科的背景下,每一所高校领导都希望自己的学校有更多的学科在一流学科建设中脱颖而出,然而在有限的资源配置里,如果不凝练学科的发展方向,这一希望将变成难以实现的梦想。为此,在一流学科的建设过程中,首先应该做好学科的顶层规划,确定建设和发展特色优势学科的战略和理念,特别是将人才资源集中到优势特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上。因为人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首要条件,没有人才的支撑,其他建设都是虚无的,更无法取得学科发展必需的成果和条件。但在人才建设过程中,由于ESI没有充分考虑不同位次作者的作用,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对ESI的贡献不能反映被引人才的真实水平。所以,这种指標只能作为被引人才的一个参考。其实,在学科建设过程中,人才建设不仅仅是根据ESI报告引进能写论文的人才,其根本任务在于根据学科顶层设计及规划强化团队建设,关键在于优化学科队伍结构,所以培养适应学科发展需要,形成一支层次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合理的创新型专业人才队伍,才是人才建设的重点。

3.发挥特色学科优势,实现传统产业涅槃重生

传统优势学科的特点是历史悠久,沉淀了很多学者的心血,研究成果(包括ESI的积累)比较丰富,在现行的学科评估体系中能够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学科建设的模式和思维对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可能产生排斥和禁锢效应。

行业特色型大学不同于综合型名校,传统优势学科在其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有的已经成为地区、行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不过,在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中,由于评估指标的不合理性,导致某些大学由于过分追求ESI排名而忽视自己的优势学科建设,在投入和人才引育上向ESI设置学科倾斜。但是,应该认识到,地方院校因为办学基础的差异,在ESI排位中难以超过综合型名校。因此,唯ESI排名,有可能会致使某些地方院校出现,一方面对孜孜追求的ESI望尘莫及,另一方面却使其原本的特色优势在竞争中逐渐没落的局面。

所以,对行业特色型高校首先应该根据学校的定位对学科进行合理规划,依靠行业办学的思路,依托传统优势学科,打造该行业的高端技术产业,以此为引领来实现学科在理论和技术上的新突破,带动学校整体跨越式发展。对地方政府而言,应充分认识某些传统优势学科在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主体产业中的地位,在“双一流”大学的建设中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以推动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

4. 合理规划新兴学科,为“双一流”大学建设注入新的生机

如果说传统优势学科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的基础,那么新兴学科则是大学未来发展的生机。新兴学科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必然,有的更是与国防科技密切相关,技术转型、经济结构转型、产业转型都离不开新兴学科的支撑。这些学科多具有跨学科或学科交叉的特点,但在学科水平上可能滞后于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在人才资源、学科平台、成果积累等方面可能落后于传统优势学科,特别是在基于ESI为导向的学科评估中更是处于弱势。

鉴于新兴学科的特点,我们认为作为一所高校,应该通过分析学校学科发展的基础来选择优先发展哪些新兴学科,而不是单纯地跟风逐流。例如,当前国内外非常注重新材料、新能源、新制造、大数据等领域的前沿研究与学科交叉,因此,有的学校在没有相应基础的前提下就成立了大数据学院和机器人学院。然而,大数据是属于信息和系统分析类的工程技术学科,需要坚实的计算机、数学、金融、统计学等为基础;而机器人则需要计算机、信息工程、自动化、机械工程等学科为支撑。

今天的学科就是明天的产业。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如何快速有效启动和发展新兴产业,关键看学科的基础和支撑,特别是人才的支撑。因此,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一所高校要在未来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应站在战略的高度及早启动相关人才资源的引育和学科建设投入,不能单纯追求ESI排位。应通过新兴学科的建设,来推动学科结构的改善,促进学科优势资源的重新整合和高效配置,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注入新的生机。

四、结语

ESI针对不同专业领域,对国家/地区科研水平、机构学术声誉、科学家学术影响力以及期刊学术水平进行全面衡量,为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性指导。但是,我们应当充分认识ESI的局限性,避免在学科建设中唯ESI化。同时应警觉,过分追求ESI,有可能导致学科人才结构奇异化和学术机构人才领域趋同化,逐步抹杀一个学校长期积累的学科优势,并导致新兴学科发展受限。在一流学科建设中,应摈弃唯论文、唯ESI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学科评价指标,通过学科顶层规划引导学科人才建设,发挥特色学科优势,实现传统产业涅槃重生,合理规划新兴学科,为“双一流”大学建设注入新的生机。

[基金项目]青岛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XB36)

[收稿日期]2019-02-28

[作者简介]徐仲(1969-),女,山东青岛人,青岛科技大学图书馆信息中心主任,副研究館员。

[参考文献]

许子媛.“双一流”建设下高校优势学科进入ESI动态监测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8(4):77-81.

郭战伟.高校进入ESI学科策略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7(5):45-47.

丁佐奇.中国高校主办的SCI收录期刊对ESI学科贡献度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7):722-727.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EB/OL].[2016-06-30]. https://jcr.clarivate.com/JCRLandingPage Action.action.

李兴国,赵晓冬.中国大学评价指标与ESI学科指标关联程度的统计检验[J]. 统计与决策,2017(3):108-111.

张莉莉,李兴国. 中国ESI学科建设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2003—2017年核心期刊文献的计量分析[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87-96.

何春建. ESI学科排名指标的异化与纠正[J]. 图书情报知识,2017(178):122-129.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B/OL].[2019-02-10]. https://esi.clarivate.com/indicatorsAction. action.

曹志梅, 刘伟辉,杨光. 高校ESI潜势学科排名提升策略探讨[J]. 情报探索,2017(4):44-47.

张磊,吴素华. 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J]. 北京教育(高教版),2018 (7): 24-27.

王一华.基于IF(JCR)、IF(Scopus)、H指数、SJR值、SNIP值的期刊评价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11(16):144-148.

[责任编辑 祁丽华]

作者:徐仲 吴曼

ESI高校学科建设论文 篇2:

基于ESI的高校图书馆一流学科服务与评价分析

摘要:在我国“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简要分析了学科的含义、学科的形成﹑发展过程及现代学科发展的主要趋势,高校学科建设和发展呈现持续动态和交叉融合的特点。利用ESI文献评价分析工具和学科分析评价方法,详细分析了论文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等评价指标的含义和作用,讨论了高校图书馆学科情报服务如何利用这些评价指标,在制定具有可竞争性一流学科规划方案、提升各学院间的竞争动力、加强学校人才评价和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多维度提升学校学科竞争力水平等方面助力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措施和方法,探索了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开展深层次学科情报服务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关键词:双一流  高校图书馆  学科情报服务  学科建设  ESI

Analysis on “First-class Discipline” Service and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Based on ESI

CAO Jun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ibrary,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 610059 China)

2015年10月,國务院公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双一流”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学科建设。高等院校由“211工程”“985工程”时期围绕学校整体建设转变为围绕学科建设[1]。学科建设将成为我国高等学校今后发展的核心建设内容,以世界一流、全国一流、区域一流、同类一流为层次的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架构将成为我国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新格局。高校图书馆如何助力一流学科的建设,为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成为学科服务的新理念、新目标、新内涵。

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是由世界著名的学术信息出版机构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所(ISI-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于2001年推出的跟踪科学发展趋势、衡量科学研究绩效的文献基本评价分析工具,目前由科睿唯安(Clarivate)公司负责。ESI是基于SCIE (科学引文索引)和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所收录的全球13000多种高水平学术期刊的文献记录数据(数据库检索平台为Web of Science)建立的计量分析数据库。其数据客观准确、可比性强,能够比较客观准确地反映和揭示高校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也为学科发展态势分析提供了可量化的客观数据,成为高校图书馆学科情报服务助力一流学科建设的有力分析工具。

1 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古希腊人把对自然界的所有观察与思考,都全部包含在一门学问里,谓之哲学,亦被视为“智慧之学”,涵盖了原始科学在内的一切理论认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哲学是其他一切学科之母,它生育并抚养了其他学科。哲学是各学科之基石,自然哲学向自然科学的转变,近代科学逐渐形成,学科开始走向分化。

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细化,学科不断地发生分解、分离和扩展。学科分类的思想由此产生。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了“学科”一词。随着科学研究的一次一次突破,一门门具有独立的知识范畴和地位的学科应运而生,并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类学科,以及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艺术学等人文社会类学科,逐渐形成门类齐全、系统科学的学科体系。随着学科的分化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单一学科的研究越来越细,越来越专门化。之后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学科之间产生横向有机联系而使之出现交叉和综合化现象,即出现了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跨学科领域研究。当学科加剧分化的同时,学科之间也呈现越来越密切的交叉关系。当代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研究诞生了新的科学前沿、新的现代科学技术生长点、科学的重大突破、科学的革命性变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成为当代科学技术研究和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学科历史动态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学科建设只有紧紧把握这一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加强高校学科之间科学研究的交叉和融合,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和优化,使之成为学科的新增长点,成为高校新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全面提升高校学科建设的水平和竞争力,加速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步伐和进程。

构成大学的基本单元是学科。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大学的教学和研究组织上,而且还体现在高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机构的设立上。大学的教师都是在一定的学科领域内从事教学和科研、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工作。一流学科的建设对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高地,是实现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抓手。

科学研究是高校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其主要目标是形成优势特色显著的学科领域和学术队伍,产出具有前沿性、标志性、原创性的学术成果。以科研成果(论文、专利、技术等)的质量和水平作为一流学科建设成果的评价标准。

ESI共划分出22个学科,将它所收录的期刊,按22个学科进行分类,以期刊为单元,而不是以论文为单元。一种SCIE/SSCI数据库收录期刊只对应一个ESI学科,同样一篇论文也只对应一个ESI学科,期刊、论文和学科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相对于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学科分类体系,ESI学科涵盖范围比较宽泛,并且仅限于SCIE/SSCI数据库所收录的期刊,但比较适合于国际研究成果的分析、比较和评价。

2 ESI的学科分析与评价方法

ESI数据来源于Web of Science,在全部22个学科领域内开展全球学术研究成果(主要为研究论文和综述)的定量统计分析与评价对比。其数据以滚动10年为统计时间窗,每两个月更新一次。其中的SCIE和SSCI数据可回溯到1900年。ESI通过论文被引频次、论文数、论文篇均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和研究前沿等指标,从不同的维度和角度对国家/地区科研水平、机构学术声誉、科学家学术影响力以及期刊学术水平进行全面衡量。基于ESI数据库的分析数据和评价成果,可以使广大研究人员了解和掌握各自学科领域的研究历史、学科研究历程、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和发展变化态势,可以使高校决策人员了解、对比相似高校的学科发展状态,研究本校学科发展和学科竞争力的路径和措施。学校图书馆也可以通过研究ESI排名的方法和途径,对标于相似高校的学科发展数据,为学校学科竞争力的提升和学科的快速高质量发展提供信息情报支持。

基于ESI数据库的论文总被引频次、论文数、篇均被引频次,可作为分析科研和学术产出和绩效的国家(或地区)指标、机构指标、科学家指标和期刊指标。被引用次数排在某学科前1%的机构、科学家,即为某学科具有影响力的机构和科学家。被引用总次数为某学科前50%的国家或地区、期刊,即为某学科具有影响力的国家/地区和期刊。能够被ESI数据库收录其中的研究机构、科学家、国家/地区和期刊,反映了其在某一学科领域所具有的较高的研究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在过去10余年所收录的论文,其被引次数排在某学科前1%的部分,被称为高被引论文,这些论文反映了具有长期影响的研究。通过共引关系聚类高被引论文,用模式识别的方法来标识和分析最新的研究领域,通过特有的视角来展示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内容,揭示可能出现突破的新领域。热点论文被定义为最近两年发表的,最近两个月被引用次数排在某学科前1‰的研究论文,它反映了短期内最具影响力的研究前沿和研究热点。

目前,许多高校普遍把ESI学科作为评价学科发展水平的关键性指标之一。特别是把进入ESI前1‰的学科,视为达到世界一流学科水平。近年来,许多高校学科建设聚焦于“双一流”建设,并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流学科建设不仅需要高校对自身科研实力进行精准定位、 客观分析,而且更需要通過专业化的学科情报服务作为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使高校学科建设更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ESI推出的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研究发展趋势的各项量化评价方法和指标,为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情报服务提供了有力的分析评价工具和方法,有助于不断深化和拓展学科服务的方式和内容。

3 助力“一流学科”建设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情报服务方式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内容从主要围绕用户联络、参考咨询、用户培训、学科资源建设,向嵌入式学科服务、学科博客[2]、信息情报分析服务等新型服务方式拓展。新型的学科服务体系注重的是学科的动态分析、相关知识的推荐、热点问题的查找及解决方案与信息归纳[3]。ESI学科评估服务,成为学科服务新的生长点[4]。特别是它具有的信息情报分析服务,围绕学校学科发展规划、人才引进、学科评估,开展多维度、多层次、多视角的深度分析,形成学科分析报告,为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

3.1 助力学校的一流学科规划和建设

一流学科规划是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和首要任务,决定了学校的学科优势特色和未来学科发展的核心竞争力。ESI推出的学科排名,可以了解和掌握高校的一流学科发展状况,借鉴其他高校的学科建设先进经验,结合本校的客观情况,研究对比与本校一流学科和层次相近的对标高校,发现优势和可具竞争的学科发展方向,从而制定确实可行的一流学科发展规划。

根据本校的一流学科建设实际,可以选取某学科领域排名领先本校的多家国内外和本地区的同类学校或研究机构,分析其总体排名表现,细分学科的结构,高被引研究人员,对于潜力学科,可以从排名最后的多家中选取。从学科的办学规模、师资力量、学术影响力、科研产出、高端人才、项目基金、国内外合作等多维度进行对比分析,形成研究分析报告,助力学校制定适合自身特色,具有可竞争性的一流学科规划方案。

3.2 分析学院ESI排名分布,提升各学院间的竞争动力

学院是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具体承载者,是各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实施者。充分发挥各学院在一流学科建设中的能动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十分显著的效果。借鉴ESI数据库的评价指标和统计方法,可以将二级学院的学术成果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学院的论文被引频次和论文数在学校某一ESI学科总被引频次和总论文数中的分布,具体可用百分比来表达。通过统计结果定量分析各学院学术成果对学校ESI学科排名的贡献度,客观评价各学院的学科建设成效和科研绩效,增强各学院对一流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激发学院间的竞争动力。

ESI平台目前暂未做到对机构中的具体二级部门论文产出数据进行统计,因此具体到某机构的二级部门贡献值就需要人工统计整理[5]。在分析各学院ESI排名分布数据时,可以使用Excel、SPSS、Python等工具进行辅助。由于作者署名地址的复杂性和不规范性,许多论文并未署名可据统计分析的学院名称,如仅署名学校、重点实验室等情况,在对数据进行清洗时需要制定论文地址校订流程和修改原则,以保证数据的客观公平,准确真实反映各学院的学术成果和贡献度。

3.3 服务于学校的人才评价和学科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建设为学科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学校在人才引进、评优、评奖时的需求,研究如何从著者的学术影响力、科研绩效等方面建立人才评价标准,为学科制度建设、科学决策提供参考[6]。高校图书馆在提供拟引进人才学术论文等成果的查收查引检索,为学校引才和人才评价服务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有针对的检索、统计和分析本校及与本校学科相关的专家、博士后、博士等研究人员的发文数量、被引频次、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H指数等指标,撰写定期和专题的ESI学科高水平人才分析报告,为学校的人才队伍状态评估、人才引进和学科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数据支持和信息情报服务。

人才引进工作要根据本校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重点关注优势特色学科的人才引进,瞄准ESI排名领先机构的高水平人才,有的放矢,特别是研究前沿领域的人才,保持优势特色学科和一流学科人才队伍水平的稳步提高。近年来,许多高校围绕人才建设工作,形成了学校职能部门、各学院、各学科建设组同抓共建的喜人局面,高校图书馆服务人才建设工作逐渐嵌入到学校职能部门、学院、教师、博硕士的方方面面,开始全方位服务于学校人才建设工作,促进了学科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学科服务水平的深化。

3.4 加强ESI数据库相关规则的宣传,多维度提升学科竞争力水平

(1)本校许多作者对ESI排名规则并不熟悉和了解,一定程度上使归入统计意义上的论文学科分布分散化,使得许多本学科的论文未能体现在本校的优势特色学科上,统计意义上的学科排名和竞争变弱。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大力宣传ESI期刊论文的学科划分规则,根据本校一流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定期编辑和推出相应的ESI学科期刊表,使本校投稿作者了解ESI数据中被收录论文的学科分类规则,引导作者优先考虑向归属于本校ESI学科的期刊投稿,提高本校一流和优势特色学科的论文集中度及在ESI学科中的彰显度,助力本校ESI学科排名的提升。图书馆也可积极建议学校在促进一流学科建设中,在科研绩效奖励等方面向归属一流学科领域的论文倾斜,运用绩效杠杆引导和鼓励作者将论文投稿到归属一流学科的期刊,提升一流学科在ESI排名中的竞争力。

(2)论文被引量决定着ESI学科排名。要提高本校作者论文的被引量,学校和图书馆可以采用专栏、专题等多种方式来宣传、推介本校一流学科和优势学科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引导本校作者、校友和合作研究人员积极借鉴研究成果,引用本校作者论文,提高本校作者论文的引用量。

4 结语

“双一流”建设为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创新带来契机。以ESI等文献评价分析工具为依托,学科情报分析作为学科服务的新方式,在一流学科建设、人才评价、科研成果和绩效评价等方面,逐渐深入到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方方面面,发挥了智慧图书馆所具有的学科情报分析功能,拓展了图书馆的新型服务功能,扩大了高校图书馆的影响力,在学校一流学科建设中发挥了应有的情报职能和数据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扬,王炳江,周晓兰,等.我国ESI工程科学学科的发展态势分析——以6所电力工程高校为例[J].统计与管理,2018(3):117-121.

[2] 王芳,汪新久.高校圖书馆应用学科博客创新服务模式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20(1):64-67.

[3] 彭锦.基于新型服务能力建设视域下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20,17(20):248-250.

[4] 袁润,王丹,潘颖.基于R语言的ESI可视化及其在学科评估中的应用[J].情报杂志,2020,39(3):147-155.

[5] 吕茜倩.“双一流”背景下理性应用WOS系列数据库助推学科服务[J].大学教育,2020(6):192-194.

[6] 马静,孙卫忠,张媛,等.ESI学科分析助力“一流学科”建设实践与探索──以河北工业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11):35-39.

DOI:10.16660/j.cnki.1674-098X.2111-5640-6270

作者简介:曹均(1967—),男,硕士,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情报。

作者:曹均

ESI高校学科建设论文 篇3:

基于ESI和Incites的甘肃省高水平大学学科竞争力实证分析

[摘  要]:利用web of science、ESI和Incites数据库,选取甘肃省六所高水平大学为样本,以2011-2020年WoS数据库的文献数据为来源,对论文产出数量、被引频次以及增长趋势、学术影响力、合作情况以及资金资助等指标进行分析,揭示甘肃省高水平大学的学术水平和学科发展情况,探讨不同高校间学科建设存在的差距,深入分析ESI学科表现,对ESI学科潜力值进行预估,为甘肃省高水平大学进一步提升学科水平,加快和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字] 甘肃省; 高水平大学;ESI;Incites;学科竞争力;学科潜力预测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高校与职业院校一般课题“甘肃省高水平大学学科服务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8]GHBBK041)成果。

学科是高校构成的基本元素,也是开展高校竞争力分析的基本单元,高校竞争力由学科竞争力来体现,是反映高校办学水平、发展态势、发展潜力评价的关键指标。近年来,随着国内高校学科评估工作的深入开展,通过高校科研成果来衡量大学以及学科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已被学术界广泛认可。随着近些年我国学术水平的整体上升,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科入围ESI国际排名,发展势头强劲,这也充分说明了我国高校的学科实力出现了新的增长点。

2016年,甘肃省制定并实施《统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1],方案立足甘肃省情,为甘肃省高校设定了科学的实施方案,要求全省高校差别化发展。2020年12月25日,中共甘肃省委制定《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提出要支持高校建设优势学科,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在此背景下,甘肃省各个高校积极部署学科规划和优化学科投入,从人才构成、科研成果、人才培养等诸多反映学科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动态监测学科发展,跟踪测量学科点的实时表现和相对位置。

ESI和Incites数据库为高校和学者挖掘有影响力和高潜力的研究人员,监测机构间的科研合作活动,识别高校的合作伙伴,寻求潜在的合作机会,对科研绩效和发展趋势进行长期的定量分析,提供科研趋势排名和同行机构对标分析,并开展学科潜力值预测,通过对科研文献多角度、全方位的细致分析,为高校和科研机构把握优势不足,优化学科布局,制定发展战略,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科排名,推动高校学科实力和研究水平快速提升。

1 甘肃省高水平大学ESI学科发展及ESI学科服务概况

甘肃省共有六所高水平大学,分别为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大学图书馆不断拓展服务内容,进行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形成一系列ESI学科文献信息资源和学科服务报告,如《ESI中国高影响力科学家排行榜》、《兰州大学科学研究态势分析报告》、《兰州大学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分析报告》等年度分析报告,对该校的科学研究产出和影响力进行监测,与国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进行科研态势对标分析,并构建了蘭州大学机构知识库。兰州理工大学学科发展迅猛,从2016年7月至2020年7月,先后有三个学科入围ESI全球排名前1%,实现了ESI学科建设的较大飞跃。兰州理工大学图书馆定期提供《ESI期刊目录》和《兰州理工大学ESI统计报告》学科服务报告。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和甘肃农业大学均有2-3个学科入围ESI前1%,这三所高校突出学科优势和特色,学科发展态势良好,但在这三所高校的图书馆网站并未检索到与ESI学科服务相关的服务的内容和服务产品,由此可见,甘肃省高校图书馆在加强ESI学科建设和提升学科服务方面还需要重点关注。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了六所甘肃省高水平大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学术产出及学科发展水平进行分析。通过ESI和Incites数据库,统计2010-2020年十年滚动数据,重点分析以下指标:WebofScienceDocuments(论文数)、Cites(被引频次)、Top Papers(高水平论文)、Highly Cited Papers(高被引论文)、Hot Papers(热点论文)、h指数等。

3研究过程及结果分析

3.1科研产出及影响力分析

2010-2020年Web of Science平台收录的甘肃省六所高水平大学论文数量、被引频次、引文影响力、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h指数等指标见表1。论文数量代表着科研产出能力,论文数量越多,科研产出能力越大。在论文数量上,六所高校差距明显,兰州大学2010-2020年共产出论文27409篇,论文总产量远远高于另外五所高校;西北师范大学和兰州理工大学数量相当,西北民族大学数量最少,仅为1077篇。

引文影响力是高校发表文献获得的平均引用次数,兰州大学的引文影响力最高,为16.11,甘肃农业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最低。

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3]是对不同文献类型、不同出版年、不同学科领域进行归一化后的评价指标,可以更客观地衡量基础研究质量。兰州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和兰州理工大学的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高于1,说明这三所高校的论文被引表现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其余高校的论文被引表现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h指数是一个混合量化指标,能打破单个指标的局限性,更科学地衡量科研产出的数量和影响力。以上六所高校中,兰州大学h指数最高,西北师范大学和兰州理工大学次之,西北民族大学h指数为35。

引文影响力、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和h指数三个指标都能反映科研影响力,但又各有侧重。这三个指标在甘肃省六所高水平大学的科研影响力表现上,基本一致,数值越高,科研影响力越大;数值越低,科研影响力越小。只是在内部的相对顺序上略有差别。

如图1所示,2010-2020年甘肃省六所高水平大学ESI论文数量虽有波动,但基本呈现增长态势,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近三年发文量持续快速增长,其中兰州大学2019年增长率高达25.2%,兰州交通大学2020年增长率为40.7%,增幅都较大,出现历史新高。

3.2学科创新力和发展力分析

由表2可知,从被引次数排名前1%论文百分比这一指标可以看出,兰州交通大学和兰州理工大学超过2%,论文引用情况较好,甘肃农业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低于1%。兰州交通大学虽然论文总量较低,但是被引次数排名前 1% 的论文占比达到3.31%。甘肃省高校的高被引论文数量也存在较大差距,排名前二的是兰州大学336篇,兰州理工大学118篇,甘肃农业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数量未超过10篇。热点论文[4]是近两年内发表的论文,在近两个月内被引用次数位于前0.1%的数量,这一指标能体现高校学科的发展情况和学科实力,兰州大学热点论文有12篇,兰州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数量分别为3、2、1,其余高校数量为0。

3.3学科对标分析

甘肃省六所高水平大学中有五个共有学科同时入围ESI前1%,分别是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农业科学和植物与动物科学。石丽,邹恒衡[5]提出学科结构相似度指标,学科结构相似度的识别有助于了解不同高校的学科布局及其差距,高校学科结构相似性的识别有助于指导高校对学科建设合作对象的合理选择。本文根据不同高校同一学科的学科发展情况,对不同高校的相同学科开展对比分析,有助于指导高校合理选择合作对象。

由表3可知,化学学科,四所高校论文数量差距较大,兰州大学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多,被引频次也最高,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国际合作论文、高被引论文以及h指数指标值都最高。西北师范大学论文数、被引频次、国际合作论文、h指数位居第二,但学科规范化的论文影响力最低,热门论文为0篇。兰州交通大学学科规范化的论文影响力和热门论文这两个指标都居首位,说明兰州交通大学化学学科的学科实力和发情势头较好。

材料科学学科中,兰州理工大学论文数量、高被引论文与兰州大学差距不算太大,但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小于1,说明论文被引表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西北师范大学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大于1,但国际合作论文、高被引论文以及排名前1%的论文与前两所高校差距明显,热门论文数量为0。

工程学,兰州大学和兰州理工大学论文数量都超过1000篇,其中,被引频次、国际合作论文、高被引论文、热门论文和h指数这两所高校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二;西北师范大学除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指标外,各项指标都排名靠后。在排名前 1% 的论文指标中,四所高校论文数量都为0。

农业科学和植物与动物科学这两个学科,甘肃省六所高水平大学中只有兰州大学和甘肃农业大学入围ESI前1%,在论文数量和被引频次上,兰州大学明显高于甘肃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农业科学学科的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数值为1,兰州大学为1.4,甘肃农业大学和兰州大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分别为1.24和0.98,高被引论文分別为19和2,说明兰州大学的学科实力更强。

3.4合作与基金机构支持情况

(1)国际合作

科研合作是大学国际化的重要因素,高校间通过资源整合,进行优势互补,达到共同研究、成果共享的目的。兰州大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合作论文数量最高,多达6565篇,国际合作论文百分比为24%,除中国大陆地区外,兰州大学与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展开了学术合作,其中包括美国、英国、德国、英格兰、加拿大等国家。甘肃农业大学国际合作论文比例为30%,除此之外,其余四所高校国际合作论文数量较少,国际合作论文比例基本维持在10%左右,且开展合作的国家或地区比较局限,美国排首位,欧美发达国家数量较少,见表4。

(2)国内合作

甘肃省六所高水平大学与国内高校的交流合作开展的较好,六所高校的论文合作比例都超过50%。其中,兰州大学合作论文数量最多,为17751篇,除兰州大学外,其余五所高校排名前6的合作机构多为本地区的高校,这说明了甘肃省高校的对外合作力度偏小,应加强与国内高校的科研合作,不断增强科研实力和科研水平,见表5。

(3)基金资助情况分析

从表6可以看到,兰州大学的基金资助论文最多,共有22141篇。由分析可知,WoS数据库收录的论文多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教育部等项目,说明基金资助的论文都具有较高水平项目的支撑;同时发现,校级项目资助占比较多,说明高校科研部门对学科的资助情况较好,如兰州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等高校。

3.5学科潜力分析

国内不少高校在“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明确提出了ESI和大学排名近期目标。能够拥有ESI排名全球前1%和前1‰学科,已经成为国内高校实力的一项有力证明。随着“双一流”建设的不断深化和高校学科评估工作的深入开展,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科建设,不断加大力度,从政策导向、决策制定、资金支持等方面,发掘潜力学科,推动更多学科入围ESI前1%,提升学科竞争力和高校影响力。

由表7可知,兰州大学计算机科学学科的潜力值为89.63%,有望在短期内进入ESI前1%,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潜力值为69.62%,学科发展潜力较大;西北师范大学和兰州理工大学的数学学科的潜力值分别为67.12%和52.69%,都超过50%,其他高校未有学科的潜力值超过50%,说明近期进入ESI排名的可能性不大。西北民族大学是甘肃省六所高水平大学中唯一一个没有进入ESI前1%的高校,22个学科体系中,潜力值最高的学科为化学,数值仅为24.05%,学科发展情况不乐观。

4 甘肃省高水平大学学科发展建议

4.1提升科研产出及影响力

六所高校中,兰州大学与另外五所高校在科研产出及科研影响力方面差距很大。通过对这五所高水平大学同类学科间对比,发现高校间学科优势不同,学科发展速度也存在很大差别。高校的科研实力是衡量学校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科研生产力是“量”的积累,科研影响力是“质”的提升[6],高校学科管理部门要利用合理的政策导向,对科研数量和发展趋势进行长期的定量分析,关注本校学科发展动态,明确学科发展方向。

4.2突出优势学科,挖掘潜力学科

甘肃省只有兰州大学这一所“双一流”大学,由于地域、政策、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原因,在学科整体建设水平上,兰州大学与国内发达地区的“双一流”高校存在较大差距,ESI学科数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其余五所高校,同样要有针对性的挖掘潜力学科,加大对潜力学科的发展力度,注重与优势学科的交叉研究,提高创新能力。

4.3 加强多方合作,提高科研竞争力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不断推进,高校学科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高校以及学科间的竞争也与日俱增,我省高校在开展学科合作方面,尤其高校间的合作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缺少与发达地区高校间的合作交流,要逐步加强ESI学科以及优势学科与国内外一流院校和一流学科的合作,通过监测机构间的科研合作活动,识别合作伙伴,寻求合作机会,加强协作,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4 注重人才隊伍建设,优化科研政策

人才是高校和学科竞争力的核心,高水平大学学科团队和学科带头人能提升高校的竞争优势,高校决策层要通过高层次学科交流,引进尖端技术,加强内部人才培养,优化学科人才队伍,使学科发展不断层,挖掘有影响力和高潜力的研究人员,巩固并快速提升ESI学科数量,促进学科高质量发展。

4.5 借助学科间对标分析,把握优势不足

有效借助ESI和Incites数据库科研趋势排名和同行机构对标分析,通过对不同高校同一学科间科研文献的多角度、全方位的细致分析,跟踪测量学科点的实时表现,熟悉本校学科发展态势,把握优势不足,优化学科布局,制定发展战略,使学校学科实力和研究水平持续提升,加强学科建设。

参考文献:

[1]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统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2016-8-1].http://www.gansu.gov.cn/art/2016/8/1/art_4785_281819.html

[2]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制定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http://www.gansu.gov.cn/art/2020/12/31/art_35_475917.html

[3]蒋逸颖.基于ESI和InCites的浙江省26所公办本科高校学科建设分析[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9(09):54-61+78.

[4]胡雯.基于ESI数据库的湖北省高校科研竞争力的计量分析[J].图书馆研究,2017,47(05):117-121.

[5]石丽,邹恒衡.基于ESI和InCites数据的高校学科集群与优势学科探测研究——以我国36所A类“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例[J].情报探索,2019(04):52-59.

[6]曹健,刘惠欣,杜鑫,宋进英,王崇皓.基于ESI和InCites的河北省高校学科建设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018,31(03):77-82.

[作者简介]  丁丽丽(1985-),女,硕士研究生,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信息与服务;杨婷,(1988-),女,硕士研究生,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信息与服务。

作者:丁丽丽 杨婷

上一篇:戏剧舞蹈和性别分析论文下一篇:文化自觉的教师教育论文